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卷: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综合提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选择题1.(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

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

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2.(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

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3.(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4.(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5.(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6.(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六) 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六)  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

专题跟踪检测(六)求变——近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内江二模)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原故。

两人的思想都()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解析:选D据材料可以看出两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魏源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排除A项;龚自珍和魏源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魏源的思想影响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

2.(2019·莆田二模)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

其主张() 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解析:选D“《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引用古文,证明当时变法的必然性,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故选D项;材料强调变革的必要性,而严复“进化论”强调优胜劣汰的进步,排除A项;王韬引用古文不代表民众推崇《易经》,排除B项;“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强调与时俱进的变革,不主张革命,排除C项。

3.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A.“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B.“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C.“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D.“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解析:选C结合史实可知“惜李之识”主要是指惋惜李鸿章对中西认识上的不足。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六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主题升级练(六) 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是出于获利,并非援助,排除A项。

材料中民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不关心态度,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上,排除D项。

2.(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B项。

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D项。

3.(2019河南郑州三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主张,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历史专题检测八 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

高考二轮总复习课件(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历史专题检测八 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

专题检测八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一、选择题1.(2022河南洛阳统考)鸦片战争爆发后,《演炮图说辑要》《火轮船图说》等书刊行,甚至有人参考《车轮船图》仿英国火轮战船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中国社会已完全觉醒B.中体西用备受推崇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萌发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2.(2022陕西渭南一模)鸦片战争以后,张穆、何秋涛、姚莹等人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揽地利戎机之要”等为宗旨和目的展开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意识的觉醒B.边疆危机的出现C.史地研究的传承D.华夷观念的消失3.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编的《格致汇编》中写道:“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知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息。

”这说明,当时“译书”旨在()A.减少学习洋务的阻力B.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C.实现文化的近代转型D.推动维新思想的发展4.(2022广东佛山一模)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朝野议论多指斥他“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

这反映了()A.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B.实业救国思潮受抑制C.修建铁路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D.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5.(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有学者认为,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这是由于()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D.崇尚西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6.(2022安徽合肥一模)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朝鲜亡国史略》《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

其主要意图是()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7.(2022四川成都名校联盟高联考)近代诗人黄遵宪创作了新式儿童诗歌《出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 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2020年高中历史二轮总复习 主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练习题(全国通用版)

2020年高中历史二轮总复习  主题六 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  练习题(全国通用版)

主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嬗变一、选择题1.(2021新疆三模,30)?新青年?开设了“世界说苑〞和“国外大事记〞两个固定栏目,用国外的史实来讲述各国的事情和思潮。

这两个栏目的开设()A.否认了中国的传统思想B.表达了国民崇洋的心态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性质D.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2.(2021广东肇庆三模,29)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那么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

这反映了()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3.(2021辽宁凌源一模,29)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

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表达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了根底4.(2021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六,28)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拟具体、详细。

材料现象()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了根底C.有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5.(2021安徽蚌埠二模,29)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6.(2021河南郑州三模,29)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表达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史专题九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史专题九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课件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 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 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 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 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 符合题意;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 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反对向西方学 习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解 析 : A 对 : 分 析 材 料 可 知 , 1915—1918 年 , “ 民 主 ” 与 “科学”“革命”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的频次相当,但 到 1919—1922 年 时 , “ ‘ 民 主 ’ 出 现 次 数 不 到 ‘ 科 学 ’ 的 1/10,不及‘革命’的1/20”,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 运动后期,由提倡民主科学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十 月革命,题干所述变化说明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错:国民革命运动发生在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C错:资本主义政体模式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辛亥 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错:当时中国仍处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发生改变。 答案:A
4.意义 (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 用。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 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6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强化练习:专题6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镇江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

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崇洋虚无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解析:选D。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嬗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课后作业(八)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嬗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课后作业(八)人民版

专题八近代中国思想嬗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及科技文化课后作业 ( 八)( 建议用时: 40 分钟 )一、选择题1.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夸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

这反应出 ()A.传统夷夏看法是近代化的阻碍B.“师夷长技”不可以适应时代潮流C.华夷之间存在不行超越的鸿沟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分析:选 A。

依据资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固然夸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看法倒是大加抽打,不难看出在这一时在即代中国思想界还还没有打破夷夏之辨的守旧看法,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阻碍,应选 A 项。

“师夷长技”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故 B 项错误;华夷之间的鸿沟跟着西学的连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停加深而渐渐淡化, C 项错误;以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看法是一种守旧、落伍的封建思想,不切合题意, D 项错误。

2.(2019 ·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 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以下议论:“其书排列甚远之国,指掌局势堪称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其实用之书”。

据此推测该书最有可能是()A.《明夷待访录》B.《海国图志》C.《孔子改制考》D.《天演论》分析:选 B。

此题引用名家议论考察对魏源的思想的认识。

依据题干供给的“指掌局势”和“制夷患”等信息并联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尽的世界史地名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项正确。

3.有学者以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益就此失掉了正当的本源,在社会基础上失掉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生B.清王朝的合法性遇到维新派思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摇动了清代的统治基础分析:选 A。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史专题九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模块二近代史专题九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九) 近代中国碰撞与交融中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

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解析:奕认为“西学中源”,这一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国人对西学本质的理解,但是,从当时与顽固派的斗争来看是有利的,因此,其影响是双重的,B项正确。

答案:B2.《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

”“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民众鄙视新式学堂学生及其家长的现象,反映了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这是本质问题,同文馆招生肯定困难,但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同文馆学生差异的信息,排除B项;D项“近代以来”夸大了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的窘境,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初年,更有崇拜西学的思想倾向。

答案:C3.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

”这一言论( ) 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中冯桂芬针对“反对开矿”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等信息可知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提倡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整体上看待西方,C项错误;材料中“开矿”属于经济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D项错误。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8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嬗变、理论成果及科技文教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八)(时间: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一、选择题1.(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

这()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C[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出现了很多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其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C项。

] 2.(2019·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

据此可知,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B[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说明其还是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B项;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C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是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D项。

] 3.(2019·郑州二模)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

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材料反映梁启超()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D[根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海上权力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海权与中国前途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重要性,重点不在于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排除B项;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原卷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9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原卷版+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9 近代以来经济思想的嬗变和经济模式的创新【热点剖析】一、经济思想的嬗变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思想)(1)资本主义发展早期(16—17世纪):推行重商主义,完成资本的。

(2)工业革命以后(18—19世纪):亚当·斯密《》奉行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3)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理论——凯恩斯主义。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里根改革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逐步走上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第三条路线,即计划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道路。

2.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1)苏俄突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再到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再到自身修正与完善实行改革但最终未能成功。

(2)中国由照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到实行改革开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走上一条新兴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二、经济模式的创新1.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近代前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四调整:同光新政(近代化起步);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新政;。

(2)近代后期经济模式的调整与变革——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四应对①统治前期: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等经济政策。

②抗日战争:采取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③统治后期:采取了强征苛捐杂税、等经济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模式的四探索:五年计划(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6—1966年)→“”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专题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专题卷)(含答案)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

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解析:选A。

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2019·太原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为“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西方,这说明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清政府委派美国人为中国使节,这与美国政府行为无关,排除A项;由材料中清政府委派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可知,清政府对近代外交规则并没有完全清楚,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外交上逐渐受到列强的控制和影响,排除D项。

3.(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题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题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2.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3.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4.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 )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5.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6.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试题 专题六 近代世界思想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测试试题   专题六    近代世界思想

专题六近代世界思想一、选择题:1.普罗塔戈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

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2.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3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鼓励人们独立地理性思考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4.“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的。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个时代( )A.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B.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C.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D.倡导美德即知识5.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把公元300—1475年称为中世纪。

他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动乱之所以没有导致文明的崩溃,是因为西欧人民表现出了非凡的再生能力。

下列符合这种能力的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新航路开辟6.张跃发主编的《近代文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到16世纪末,它的审美感堕落为色情刺激,追求外表美的恶本性转化为轻薄与媚俗。

崇尚古风的热情被歪曲为新的异教信仰。

总之,它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忽视了伦理道德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应有约束。

他评价的事件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 D.明清进步思想7.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6.(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7.(2019河南郑州三模)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重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主张,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该主张( )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B.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藩篱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8.(2019湖南长沙高三二模)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

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

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B.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C.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D.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9.(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

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

”这些言论( )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B.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10.(2019山东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11.(2019四川成都高三二模)1915年,中国有学者论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

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

”此论( )A.主张完全照搬欧美政治制度B.意在比较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孰优孰劣C.逆历史潮流遭先进人士抨击D.反映了民众实现民族富强的迫切愿望12.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言论所指理应是政治意义上、代表着封闭意识和僵死单一思维的‘孔教’,而非文化意义上的‘孔学’和孔子本人”。

上述观点表明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并不反对孔子的儒家学说B.把反对孔教作为根本目标C.把孔教与孔子本人区分开来D.并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13.(2019浙江温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

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

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

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欧洲立法之精义,发于孟德斯鸠,所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是也。

……采用外国宪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

中国相传考试之弊,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是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之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原则或内涵。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精神实质在18、19世纪美国与法国宪法实践中的体现。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创新之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语文教科书的演变——摘编自吴婷婷《百年语文教科书选文文化分析》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语文教科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取信息,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可知,这体现了蔡元培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的学术主张,故D项正确。

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之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不是很多,但是五四运动以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非常多,而马克思主义在里面占很大的内容。

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就是由于时局变化所引发的,故选D项。

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词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召开的中共二大上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该纲领是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提出的,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受影响的主要是“年轻人”即青年知识分子,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国共合作纲领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D项错误。

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

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

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

”可知,孙中山的观点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故A项正确。

两大主义体现的是孙中山对中俄革命理论的观点,不是对两国的革命道路的认识,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苏联革命思想的认同,不是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D项错误。

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

这说明(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D.民众置个人利益于国家上答案:C解析:民众卖东西给英军,是出于获利,并非援助,排除A项。

材料中民众的态度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得出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排除B项;英军是外敌、外族,清政府是国家政府,清军是中国军队,从材料可知,民众在清军与英军作战时,不把自己当作清朝一方,而是置身事外,这说明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不关心态度,但没有体现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上,排除D项。

6.(2019山东济南模拟)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林则徐只是将与英国的战争称之为剿匪,认为中英之间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这明显是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B项。

在林则徐眼中,与英国的战争还不能上升到反侵略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如何与西方进行外交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说明林则徐在观念上意识到了中西之间的某些差距,但却并未上升到主动采取实际的行动来学习西方的程度,故才会有八字要言中的“胆壮心齐”之一说,这也是许多守旧派坚决排外、认为战败纯属意外的重要理由之一,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