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转向自由贸易.pdf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启示贸易,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简单的物物交换到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贸易政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区域范围内,受到地理、交通和政治等因素的限制。

各国的贸易政策相对简单,往往侧重于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和对重要物资的管控。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会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对经济的控制。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国家开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在这一时期,重商主义成为主流的贸易政策思想。

重商主义强调通过贸易顺差来积累金银财富,主张政府对贸易进行严格管制,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贸易争端和冲突。

进入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思想逐渐兴起。

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开始逐步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自由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大力倡导自由贸易政策,通过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限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

然而,自由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 世纪初,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20 世纪30 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各国纷纷采取以提高关税、设置进口配额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试图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

但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不仅未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国际贸易大幅萎缩。

二战后,为了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促进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动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GATT倡导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逐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自由贸易区是指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自愿建立的、通过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等方式,实现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自1980年代起,中国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从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自由贸易区规模、推进自由贸易区改革等方面,介绍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一、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中国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开放和便利的经济环境。

这些特区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起点,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3年,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试验区的设立旨在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示范。

二、扩大自由贸易区规模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上海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渐向全国范围扩展。

2015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天津和福建等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发展。

这些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2018年,中国政府决定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升级为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自此以后,中国陆续设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规模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8个自由贸易区,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三、推进自由贸易区改革为了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改革。

首先是加快贸易便利化进程,取消或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审批和限制措施,简化贸易手续和流程,提高通关效率。

多边贸易体制(1)

多边贸易体制(1)
组织的建立却面临了困境。
多边贸易体制(1)
附录3 关贸总协定的产生过程
n 1946年,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开始筹建国际贸易组织。 n 1947年4月, 美、英、法、中等23个国家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和
就业筹备委员会第二界会议, 签订了一百多项双边关税减让协议, 并和通过 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中有关商业政策的那部分合并, 修改后称为“关贸 总协定”。1947年10月30日, 23国在日内瓦达成协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为一项过渡性的临时协议, 1948年起临时生效, 以尽快获得关税减让的好 处。 n 1947年11月, 在哈瓦那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通过了《国际贸易组 织宪章》。但由于各国对美国提出的草案提出了大量修正案, 使宪章中的一 些条款与美国国内立法有矛盾, 不符合美国利益。杜鲁门政府三次提交美国 国会, 均无结果。1950年, 美国务院宣布不再提交国会批准, 《哈瓦那宪章》 在美国未被有效通过, 其他国家也持观望态度, 没有得到必要数量的国家批 准, 导致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计划夭折。
知识产权协定; 附件2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 附件3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协议; 附件4是诸边贸易协议: 民用航空器;政府采购;
国际奶制品协议;国际牛肉协议。
多边贸易体制(1)
2.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关系 ① 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联系 世界贸易组织继承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合理内核, 包 括其宗旨、职能、基本原则及规则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 关条款, 是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重 要组成部分, 仍然是规范各成员间货物贸易关系的准则。
多边贸易体制(1)
n 为什么说世界贸易组织更具有权威性?
多边贸易体制(1)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他提出保护对象的条件是:
(1)农业不需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 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 宜于保护。
(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 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
(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 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李斯特提出 的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限期。
(二)对李斯特保护主义理论的评价
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实行货币 贬值和汇率上调的政策。
(三)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效
•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于小国的作用是 很大的,小国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 市场容量较小,如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 展模式,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 产品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取得较大 的规模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第三章 对外贸易政策
•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 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 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2、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利用关税手段:同时按照有效保护率设置阶梯 关税。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 的活动。WTO建立以后,关税、非关税措施 受到严格的限制,各国越来越多的使用反倾销、 反补贴等所允许的保护手段。
利用非关税手段: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 壁垒不断增高,苛刻的技术和环境标准限制了 后工业化国家的出口贸易。
在组织方面,发达国家广泛设立或改组各种促 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协助本国出口厂商对外国 市场的扩张;
在精神奖励方面,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制定了 各种评奖制度,对扩大出口成绩卓著的厂商给 予奖励。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
¡ 3、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孟《英国来自贸易的财富》
¡ 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评价
正面:该理论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曾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对
后世经济学家及外贸政策也有深远的影响。
反面:亚当·斯密的两点批判
A.重商主义混淆了财富和财宝的概念。财富指物质生产过程中创 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总和,而金银货币这些财宝只是财富的一部 分,不能代表所有财富。
(1)补贴促进出口的模型
没有补贴时的情形
享有补贴时的情形
空中客车
空中客车
生产 不生 产
波 生产 -5, 100,

-5
0
不生 0, 0,0

100
生 不生 产产
波 生产 -5, 100,

20
0
不生 0, 0,0 产 125
(2)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模型
本国企业:产品价格上升,需求增加——扩大生产规模,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成本下降——降低价格——需求进一 步义:货币差额论
1、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它反映了一国的富裕 程度和国力的强弱,故一个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增加货 币收入这个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除开采金银货币,就要通 过贸易顺差,把别国的金银货币转移到本国。 只有获得金银货
币的净流入才是获得了贸易的利益。
¡ 2、政策措施: 对金银的输出禁止性措施; 对贸易进行严格管制;(贸易保持时刻的顺差)
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外向型还是内向型) 3、利益集团的影响:不同的贸易政策对本国不同的利益集团会
产生不同的利益影响。外贸政策就是不同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 4、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与外贸政策
互相促进的关系。 5、国内经济状况:例:大危机与贸易保护

近代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近代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近代中外贸易关系变化的趋势和特点:近代中外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外贸易关系逐渐加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其次,中外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也体现在商品结构上。

在近代早期,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而进口商品则主要是鸦片、棉毛纺织品和工业制造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逐渐转向工业制成品,进口商品结构也逐渐转向高科技产品和能源资源类产品。

此外,中外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还体现在贸易伙伴的选择上。

在近代早期,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英国、美国等西方列强,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贸易伙伴逐渐扩大到全球各地,特别是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最后,中外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还体现在贸易方式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上。

在近代早期,中外贸易主要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方式较为单一。

而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建立,中外贸易方式逐渐多样化,同时中国的贸易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自由贸易区战略等。

总的来说,近代中外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到规模和数量的变化,更涉及到商品结构、贸易伙伴选择和贸易方式及政策的调整等多个方面。

这些变化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更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不断深化。

2024年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突破与进展

2024年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突破与进展
自由贸易区的合作领域:全球自由贸易区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还 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
自由贸易区数量增加,覆 盖范围扩大
政策优惠力度加大,促进 贸易便利化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吸 引外资效果显著
金融开放取得新突破,人 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 扩大市场准入,增加贸易机会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减贫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自由贸易区的定义:指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 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自由贸易区内企业可自由开展各类国际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及金 融、保险、仓储、运输等服务业务。
自由贸易区内的税收一般比较低,有些自由贸易区甚至免征关税和进口 环节税,只征收少量的营业税等。
自由贸易区内的政策优惠,如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资比例可达到100%, 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Part Three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数量:截至2024年,全球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
分布情况:全球自由贸易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其中欧洲 是全球自由贸易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亚洲和非洲的自由贸易区数量增长最快。
2024年新增自由贸易区:在2024年,全球新增了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包括中国-柬埔寨 自贸区、中国-非洲自贸区等。
成功经验:中国自由贸易区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如降低关税、开放市 场、优化营商环境等,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0,0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17世纪)
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9世纪)
超保护贸易政策
历史地位
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他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该理论的保护的对象以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为限,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利益也予以承认,保护贸易为过渡时期,而以自由贸易为最后的目的。理论缺陷:对生产力概念理解不科学,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投资乘数论
1投资乘数:K=—————————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C(消费)∕ △Y(收入)△Y= △I(投资)×K
外贸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假定: △X为出口增加额, △M为进口增额; 则投资乘数公式则有: △Y=【 △I+( △X—△M)】· K 当 △I一定时,外贸顺差( △X—△M)也能对国民收入的增加起到倍数作用。
重商主义的历史地位
意义:它加速了当时西欧各国货币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局限性: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考虑生产领域,妨碍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指出:“现代经济的真正科学,是在理论考察由流通过渡到生产过程时开始的。”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
代表人物
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
10 2024/3/3
(三)优化本国产业结构
通过对各产业产品进出口实行有差别的对外贸易 政策,可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积累本国经济发展资金
通过对外贸易实现贸易顺差,通过对进出口商品征收 各种税费,可以增加一国财政收入,为一国经济发展 积累建设资金。例如,2010年全国海关税收突破万亿 元大关,共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25万亿元。从 1980年至2010年,30年来,海关累计征税7.43万亿 元,占同期中央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
2024/3/3
15
六、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 (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主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该时期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 限制货币流出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扩大货币的积累。其中英国 实行得最为彻底。
❖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以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航运大国荷兰两国最为典型,但由 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如美国、 德国在该时期则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
2024/3/3
11
(五)维护国家安全
通过贸易政策的制定,限制本国战略性物资出口,禁 止危害本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产品的进口,以 维护一国国家安全。例如,我国从2007年12月20日起 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 的出口退税,以减弱相关粮食品种的出口积极性,增 加国内市场的供应,从而达到缓解国内CPI增长过快的 目的。
9 2024/3/3
征收高额关税和设置种种障碍造成的。例如,韩国马铃 薯的进口关税税率为30%,韩国的马铃薯价格比关税税 率只有1%的加拿大就高出4倍;韩国进口苹果的税率为 45%,其价格也比税率只有5%的马来西亚高出3倍。

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是什么内容 1.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

2.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向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欧各国提出的所谓一切国家有权在平等基础上进入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主张。

为什么关于自由的名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

——马拉默德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

——富尔克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加缪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斯米茨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孟德斯鸠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法国国民公会宣言》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

——任尔夫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西奥多·罗斯福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

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歌德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

——麦奇生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专制的魔鬼就乘机侵入。

——华盛顿放肆的生活,不是自由的生活。

——佚名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

——贝克放弃基本的自由以换取苟安的人,终归失去自由,也得不到安全。

——富兰克林如果一切都任我欲为,我会有迷失在这自由深渊之感。

——Igor Stravinsky自由贸易区是什么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缔结FTA的热潮,但在WTO框架内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却一直停滞不前。

文章着重讨论FTA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通过FTA的缔结,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产生"闭锁"效应;通过FTA的缔结竞争,会使各国对全球贸易自由化产生"推进压力创造效果;"FTA能够使成员国的敏感产业进行缓慢调整,降低了产业调整的成本,从而对全球贸易自由化产生"压力转换效果";以FTA为单位进行WTO多边贸易谈判,由于谈判主体的减少而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较快地达成协议。

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是什么内容 1.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

2.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向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欧各国提出的所谓一切国家有权在平等基础上进入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主张。

为什么关于自由的名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

——马拉默德正义和自由互为表里,一旦分割,两者都会失去。

——富尔克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加缪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斯米茨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孟德斯鸠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法国国民公会宣言》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

——任尔夫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西奥多·罗斯福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

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歌德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

——麦奇生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专制的魔鬼就乘机侵入。

——华盛顿放肆的生活,不是自由的生活。

——佚名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

——贝克放弃基本的自由以换取苟安的人,终归失去自由,也得不到安全。

——富兰克林如果一切都任我欲为,我会有迷失在这自由深渊之感。

——Igor Stravinsky自由贸易区是什么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缔结FTA的热潮,但在WTO框架内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却一直停滞不前。

文章着重讨论FTA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通过FTA的缔结,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产生"闭锁"效应;通过FTA的缔结竞争,会使各国对全球贸易自由化产生"推进压力创造效果;"FTA能够使成员国的敏感产业进行缓慢调整,降低了产业调整的成本,从而对全球贸易自由化产生"压力转换效果";以FTA为单位进行WTO多边贸易谈判,由于谈判主体的减少而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较快地达成协议。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潘婷婷(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海南海口570208)摘㊀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中央所赋予的全国性的改革先行区域ꎬ其在所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广扩散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ꎮ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视角ꎬ从时间㊁动力因素和扩散机制三个维度来探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的扩散规律ꎮ研究发现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扩散ꎬ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明显的 S 形曲线增长模式ꎻ在主客体动力因素的作用下ꎬ政策创新的扩散机制得以形成ꎬ在扩散的过程中ꎬ主要受到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扩散机制㊁横向水平竞赛中的学习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影响ꎬ动力因素在扩散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了政策扩散的结果ꎮ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ꎻ政策创新扩散ꎻ动力因素ꎻ扩散机制中图分类号:F75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1)25-0188-03Researchonthediffusionofpolicyinnovationin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PanTingting(SchoolofPolitics&PublicAdministrationꎬHainanUniversityꎬHaikouꎬHainanꎬ570208)Abstract: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FTZ)isanationalreformleadingareaendowedbythecentralgovernmentofChinaꎬanditspromotionanddiffusionintheFTZhassignificantChinesecharacteristics.Fromtheperspectiveofpolicy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ꎬthispaperdiscussesthediffusionlawofpolicyinnovationin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fromthreedimensionsoftimeꎬdynamicfactorsanddiffusionmechanism.TheresultsshowthatthepolicydiffusionofChina spilotFreeTradeZonepresentsanobvious s curvegrowthmodewiththepassageoftimeꎻundertheinfluenceofthedynamicfactorsofthesubjectandobjectꎬthediffusionmechanismofpolicyinnovationisformed.Intheprocessofdiffusionꎬitismainlyaffectedbythetop-downmandatorypolicydiffusionmechanismꎬthelearningmechanismandtheimitationmechanisminthehorizontalcompetitionundertheinfluenceofdiffusionmechanismꎬdynamicfactorsproducetheresultsofpolicydiffusion.Keywords:pilotfreetradezoneꎻpolicyinnovationdiffusionꎻdynamicfactorsꎻdiffusionmechanism㊀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赋予部分地方政府以实现制度创新的试验田ꎬ承担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ꎬ兼并着中国改革风向标的任务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党中央㊁国务院于2013年8月正式批准设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ꎬ承担着政府职能改革㊁金融制度㊁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的任务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ꎬ引起了中央的广泛关注ꎬ故此中央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的形式对政策创新成果进行扩散ꎮ作为一种政策创新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在不同批次政策扩散值得研究ꎮ论文以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为分析视角ꎬ研究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过程ꎬ通过讨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时间的变化趋势㊁动力因素以及扩散的机制ꎬ为理解这一政策提供新的视角ꎬ并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推广扩散提供借鉴ꎮ一㊁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一)政策创新与扩散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ꎬ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积极推动政策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ꎬ经过Walker㊁Rogers㊁Gray㊁Glor㊁Berry和Berry等人的努力ꎬ政策创新理论得到了发展ꎮ1969年美国学者JackWalker最早开始政策创新的相关研究ꎬ其通过研究美国各州政府间的政策学习采纳行为ꎬ政策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政府采纳一个对它而言是 新 的项目ꎬ而不论该项目以前是否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被采用过只要对某个政府(一般指州)而言是新的政策就是政策创新ꎮ我国学者在西方学者扩散机制研究的基础上ꎬ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扩散机制ꎮ公认的扩散机制或者解释框架总共是学习㊁模仿㊁社会化㊁竞争和强制这五种ꎮ(二)研究框架论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通过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的整理ꎬ从时间㊁动力因素㊁扩散机制三个维度来构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分析框架ꎬ探究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规律ꎬ丰富我国公共政策扩散理论的内容ꎮ881 作者简介:潘婷婷ꎬ女ꎬ海南海口人ꎬ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政策过程分析ꎮ公共管理Һ㊀二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间特征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发布年份为横轴ꎬ以每一年度中央和地方政策发文量为纵轴ꎮ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过程是波浪前进的过程ꎬ伴随着中央新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政策发文会在一定时间内有显著的上升ꎬ在出现政策的急剧爆发后ꎬ政策发文会出现显著的下降ꎮ动态表现为扩散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累计采纳的新政策数量和速度上的变化ꎮ一般而言ꎬ扩散前期政策被采纳的地区会少于扩散中期ꎬ扩散中期的政策往往会多于扩散后期ꎮ故时间上会出现扩散的 S 形曲线ꎬ中央发文的年度变化趋于缓和ꎬ地方发文会随着中央文件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出现显著的变化ꎬ上海作为首批自贸试验区ꎬ承担了中国改革 试验池 的任务ꎬ政策发文的变化趋势与中央层面的发文趋于一致ꎬ但也存在政策发文量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ꎬ而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出现的政策集中爆发后下降的情况会比较显著ꎮ第三批自贸区是国家经过前两年实践的产物ꎬ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沿海发达省份向内陆的推进ꎬ就年度政策发文而言ꎬ也存在扩散的 S 形曲线ꎮ同时ꎬ政策发文量来看ꎬ后期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文ꎬ与前期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文相比ꎬ发文量明显少于前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ꎮ(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扩散的动力因素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得以创新扩散ꎬ其根源在于创新扩散的动力因素ꎬ动力因素即动力和原因ꎬ是事物在发生改变之前应具备的条件和因素ꎮ1.背景:对标贸易规则及政府职能转变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是党中央㊁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投资贸易规则的新动向所做出的战略安排ꎮ伴随着中美投资双边协定㊁跨太平洋伙伴协议谈判㊁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等国际背景ꎬ中国企业参加国际投资活动受到了阻碍ꎬ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ꎮ多边贸易谈判协定作为外交手段是以实现其经济政治为目的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要求应当进一步消除贸易和投资上的壁垒ꎬ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充分利用ꎬ进而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ꎮ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期所留下来的政府多头管理的体制ꎬ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地通过简政放权㊁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来提高办事效率ꎮ2.主体:上级推动及中央关注分析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授权下开展的ꎬ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ꎮ地方政府是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的主体ꎬ在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下ꎬ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的授予ꎮ我国的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发文对地方予以权力的下放ꎬ通过不断地调整法律法规和暂停相关的条例予以地方政策创新的空间ꎮ同时ꎬ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通过政策发文对地方予以制度创新的要求和方向ꎬ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空间来源于中央政府所规定的政策方向ꎮ中央政府的政策对下级政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政府的行为ꎮ中央政策理念的引导促使地方政府行为发生转变ꎮ中央政府政策发文所涉及的问题ꎬ往往是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方向ꎮ在中央政府越来越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ꎬ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通过不断地政策发文明确地方政策创新的目标ꎬ使得地方政府有了政策创新的方向ꎮ3.客体:政策本身属性分析(1) 自由贸易试验区 的相对优势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给予部分地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ꎬ国家正式的法律授权使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各项制度创新获得了相应的制度空间ꎬ减少了地方政府走良性违宪或打政策擦边球的可能ꎮ通过将中央权力的下放暂停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调整有关条例给予了地方政策创新的 合法性 ꎮ(2) 自由贸易试验区 的兼容性首先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我国的国家战略兼容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㊁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所做出来的战略安排ꎬ为了消除投资和贸易上的壁垒ꎬ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ꎬ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容易进行政策创新和扩散ꎮ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创新要求我国加快转变行政职能的改革ꎬ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给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ꎬ自由贸易试验区实际上给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要求我国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ꎬ进而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ꎮ三㊁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与扩散的扩散机制全球性经济下滑的风险以及全球性贸易规则的转变ꎬ促使我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ꎬ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对优势性和兼容性为其在不同批次自贸区的扩散中提供了支持的动力ꎮ仅仅分析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动力因素还不够ꎬ动力因素只有通过扩散机制产生政策扩散结果ꎮ(一)学习型政策扩散机制在学习型的扩散中ꎬ邻近的地理位置政策属性是影响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ꎬ主要扩散路径为邻近的区域扩散ꎮ相近的地理空间容易引起相似的政策理念ꎬ浙江省与上海市共处长三角城市群ꎬ拥有更好的 同城效应 ꎬ在分享上海自贸区带来的改革开放红利时ꎬ也更加容易促使浙江省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ꎬ上海市的政策创新对浙江省的政策走向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ꎮ浙江省依托上海市这一平台ꎬ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制度空间ꎬ使得浙江省更容易实现政策扩散ꎮ当自主的政策创新行为预期成本不明时ꎬ政策学习容易使预期收益达到最高ꎬ倘若有一项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创新方案已经在其他政府形成时ꎬ且在实践中论证有效ꎬ这无疑增强了地方政府政策采纳的信心ꎬ作为扩散的学习型机制ꎬ要求相互学习的地方政府间需要有更加相似的政策背景以及以经济条件作为大前提ꎬ只有将相似的经济条件作为前提ꎬ才容易促成政策之间的理解ꎬ故此发生学习型的扩散ꎮ(二)模仿型政策扩散机制地方政府在引进采纳新政策时ꎬ通常会选择其他地区的经验进行经验参考ꎬ则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有选择的学习借鉴ꎬ第二种是全盘复制模仿ꎮ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地扩容ꎬ在推行自由贸易区政策的过程中ꎬ模仿型政策扩散也是无法避免的ꎮ当上海市出台新政策时ꎬ其他的自贸区也会纷纷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ꎬ但经过内容上的对比后ꎬ发现部分自贸区的政策文件内容出现高度的相似ꎬ由此可见部分地区的自贸区政府并未理性考虑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是否与本地区的经济情况㊁社会条件所兼容ꎬ就进行直接 移植 ꎬ并未考虑到移植所产生的水土不服问题ꎮ政策的模仿集中在中央设立新一轮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始阶段ꎬ这一阶段新设立的自贸区政府往往来不及反应就进行政策的直接模仿ꎮ(三)强制型政策扩散机制中央政府以政策试点的形式ꎬ不断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扩容ꎬ为了进一步巩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所取得的成效ꎬ以下发行政指令的方式在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进行强制性的复制推广ꎮ关于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目标的制定ꎬ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中也规定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ꎬ在省级层面表现为省级政府对自贸区相关981部门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节点以及目标内容的设置ꎮ中央政府的进入加速了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扩散的进程ꎬ各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央政府和上一级政府的指示下ꎬ也抓紧落实了相应的配套政策ꎮ四㊁结语研究中发现我国自由贸易区政策创新的扩散动力因素可归纳为国际和国内背景的推动㊁上级及中央政府的推动以及政策创新的属性等影响因素ꎬ这些因素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发挥了重要作用ꎮ动力机制包括学习㊁模仿㊁强制机制ꎬ其中学习型的政策扩散中ꎬ邻近的地理位置㊁相似的政策背景是其扩散的主要动力ꎬ主要路径为区域型扩散ꎮ在模仿型扩散中ꎬ地方政府的扩散模式往往是简单地复制ꎬ并未考虑到地方政府的适用性问题ꎮ强制性扩散是中央政府及上级政府主导的扩散模式ꎬ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ꎬ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的层级扩散ꎮ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ꎬ我国的政策扩散主要以模仿型扩散和强制性扩散为主ꎬ地方的主动学习略微有些欠缺ꎮ与此同时ꎬ政策发文量伴随着每一次新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产生政策急剧爆发的现象ꎬ过了一段时间后ꎬ政策扩散速度也会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ꎮ从扩散来看ꎬ地方政府的政策扩散缺乏持续扩散的动力ꎮ参考文献:[1]郑石明ꎬ李佳琪ꎬ李良成.中国创新创业政策变迁与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ꎬ2019(9):16-24.[2]韩万渠.决策咨询制度扩散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城市政府的实证(1983~2016)[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ꎬ2019ꎬ8(4):3-17.[3]熊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 再建构 研究: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ꎬ2019ꎬ16(3):131-144ꎬ174-175.[4]李健ꎬ张文婷.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扩散研究:基于全国31省数据的事件史分析[J].中国软科学ꎬ2019(5):60-67. [5]郭磊ꎬ苏涛永ꎬ秦酉.是否创新与如何创新:政策创新扩散机制的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ꎬ2019(5):160-167. [6]杨宏山ꎬ李娉.政策创新争先模式的府际学习机制[J].公共管理学报ꎬ2019ꎬ16(2):1-14ꎬ168.[7]朱丽ꎬ葛爽ꎬ张庆红.复杂网络结构下科技政策的创新驱动:基于网络权力和创新扩散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ꎬ2019(1):29-36.[8]冯锋ꎬ周霞.政策试点与社会政策创新扩散机制:以留守儿童社会政策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ꎬ2018(4):77-83. [9]张怡.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ꎬ2018.[10]邹东升ꎬ陈思诗.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创新的扩散: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的解释[J].西部论坛ꎬ2018ꎬ28(2):26-34.(上接第187页)民生育观念的转变ꎬ要摒弃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以及多子多福观念ꎬ全面落实相关的生育政策ꎬ鼓励广大群众按政策生育ꎬ要从以前重 量 生育思想转变为重 质 生育思想ꎬ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ꎮ同时要通过服务机制以及教育㊁医疗㊁户籍㊁就业㊁住房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ꎬ减轻其生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ꎬ提高其生育意愿ꎮ2.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具体责任ꎬ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ꎬ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把责任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岗位上ꎬ为老百姓实干事㊁干实事ꎬ提高农村的保险待遇水平ꎬ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保险待遇差距ꎬ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均衡协调发展ꎮ对此ꎬ政府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ꎬ加大农村福利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ꎬ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ꎬ改善农村基本生存环境ꎮ建立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ꎬ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对流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ꎬ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ꎮ通过招商引资㊁乡村旅游㊁特色小镇等项目的建设与发展ꎬ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ꎬ从而让其有额外的资金去参保ꎮ3.加强基层民主建设ꎬ尊重广大群众利益表达的话语权尊重广大群众利益表达的话语权ꎬ要求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ꎬ构建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ꎬ从而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ꎬ并以此提供精准的公共政策供给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ꎬ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ꎬ逐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ꎮ同时在此期间要注重群众表达渠道的公平性ꎬ使得相关政策能够持续地执行下去ꎮ参考文献:[1]张川川ꎬ陈斌开. 社会养老 能否替代 家庭养老 :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据[J].经济研究ꎬ2014(11):102-115.[2]陈蓉ꎬ顾宝昌.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变历程[J].人口与社会ꎬ2014(1):49-71.[3]郭庆旺ꎬ贾俊雪ꎬ赵志耘.中国传统文化信念㊁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ꎬ2007(8):58-72. [4]睢素利.关于平衡我国性别比的法律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ꎬ2007(2):89-90.[5]辜胜阻ꎬ陈来.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J].中国人口科学ꎬ2005(3):30-37.[6]陈欢ꎬ张跃华.养老保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ꎬ2019ꎬ379(11):89-100.091。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91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91

外贸体制的
1.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经营承包责 任制
深化改革 (1988-1993年)
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和出口退税等 2.1991-1993年完善外贸经营承包责任制
1.深化外贸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入世之前的外贸 体制改革
①强化经济手段②加强立法手段③改革 行政管理手段
(1994-2001年) 2.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从单纯追求创汇数额,转向重视效应,并 在此根底上多出口、多创汇。
从商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 从单一经营转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从传统的收购制转向效劳型的代理制。
〔四〕大型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实业化 集团化 国际化
三、 深化外贸协调体制改革 1.加强商会职能 2.完善社会中介效劳体系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特征
〔一〕方案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 1978年之前,中国建立了集外贸经营与管
理为一体,政企不分,统负盈亏的外贸管理体 制,中央以指令性方案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 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1978年底外贸公司有 130多家). 贸易目标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到达平 衡. 〔二〕以行政管理为主。
• 改变外贸方案全部由外贸专业总公司承担的局 面,规定凡经批准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单位和企 业,都要承担国家出口方案任务。
四、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 1987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对所属外贸专业总公 司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内容是:出口总 额、出口商品换汇本钱、出口盈亏总额等三项 指标,实行超亏不补,减亏留用,增盈对半分 成,并按三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出口奖励。承 包的方式是:由经贸部发包,外贸专业总公司 总承包后在按公司系统逐级分包到各分公司、 子公司,然后落实到基层。

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自贸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实行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促进经济自由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特殊经济区域。

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构想,旨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201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标志着我国自贸区的起步。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金融开放、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为全国范围内的自贸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中国政府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贸易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贸区放宽了外资准入限制,取消了一些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实现了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

其次是投资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贸区取消了外资进入制造业、金融业、商贸业等领域的核准制,实行了备案管理制度,简化了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

此外,上海自贸区还推动金融创新,试点实行人民币跨境自由使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等。

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借鉴。

2014年4月,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天津和福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些自贸区的设立旨在进一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创新等改革措施的推进。

广东自贸区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了粤港澳自贸区的深度合作。

天津自贸区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重点,推动了京津冀自贸区的建设。

福建自贸区则以服务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推动了福建自贸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

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自贸区格局逐渐形成。

2015年底,中国政府决定设立了7个新的自贸试验区,包括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

这些自贸区的设立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自此之后,我国的自贸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2018年,中国政府决定在海南设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入自由竞争时期。 1.英国产业革命后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2.与英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西欧
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可编辑ppt
3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3)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超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 护政策,(1)它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 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以巩固国内外市 场的垄断;(2)保护的对象是垄断资 产阶级;(3)保护的手法也趋于多样 化,不仅仅是高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奖 出限入的措施。
可编辑ppt
9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依据
▪ 依据之一: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
发达国家剥削和控制,避免贸易条件恶 化和国际不平等交换的重要途径。
▪ 依据之二: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主要推
动力。
▪ 依据之三: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平衡
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
▪ 依据之四: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扩大
就业的有效途径。
可编辑ppt
20
二、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保护贸易政策
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综合式的贸易发展模式。
(1)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
(2)出口不仅仅为获取进口所需的外汇,还要 研究通过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结 构改造,带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
(3)进口不仅仅为满足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需要, 同时要积极为发展出口服务。
可编辑ppt
21
管理外贸的手段与措施:
制定计划、审批外贸企业、外汇留成、 税收制度、银行信贷、奖励办法,把对 外贸易置于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
可编辑ppt
15
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特点:
(1)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
(2)国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靠自然资 源或原材料的进口才能生产制成品。

中国贸易政策介绍

中国贸易政策介绍

中国贸易政策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贸易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介绍中国贸易政策的一些重要方面。

第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关税政策。

中国的关税水平比许多其他国家都要低。

这是为了鼓励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

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便利政策,如允许许多商品进口免征关税。

第二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汇率政策。

中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固定汇率制度。

然而,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逐步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政策,其中人民币的汇率与市场需求和供应有关。

这使得中国的汇率更加稳定,也使中国更加适合国际贸易和投资。

第三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

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允许出口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退税,以帮助它们降低成本和保持竞争力。

这种政策已经被证明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四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区域贸易政策。

中国已经签署了许多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如亚太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来扩大贸易和投资机会,同时也鼓励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第五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中国一直在改善其知识产权制度,并保护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和力度。

最后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服务贸易政策。

中国正在逐步开放其服务业,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

这些政策包括对跨境服务贸易的开放、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鼓励投资者在中国的服务业中开展业务等。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有力的贸易政策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贸易政策将继续改善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美国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1. 第一阶段:自由贸易时期(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独立后,其对外贸易政策一直倾向于自由贸易。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和大陆自由贸易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时期美国实行的是关税相对开放的政策,以进口和出口的自由为主导,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

2. 第二阶段:保护主义兴起(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转向保护主义。

在世界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

这种保护主义态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农业补贴和非关税措施等方面。

3. 第三阶段:自由化与全球化(20世纪末至今)20世纪末以来,美国逐渐放弃过度保护主义政策,转向更加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态势。

签署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以及与其他国家加强经贸关系等,都显示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市场准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全球市场的准入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推动,美国开放市场的举措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增长,为其他国家拓展市场提供了机会。

然而,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也会造成其他国家在美国市场的准入困难,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平衡。

2. 技术创新与转移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影响了全球技术创新和转移。

自由化和全球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创新,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倾向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转移的速度,使全球经济受益。

3. 经济体相互依存度增加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增加了全球经济体的相互依存度。

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使各国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的频繁发生加强了国际经济体系的连通性。

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

环节。因为初级产品旳需求弹性小,加上初
级产品旳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旳贸易
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旳出现就
不可防止了。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8
❖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初 级产品出口旳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 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旳出口,利用技术进 步来增进产业升级。但因为本身基础单薄, 主要经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 术外溢和改善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 际分工中旳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 节。但是这种改良型旳比较优势战略因为过 分旳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久得 不到提升,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 达国家旳技术进步。
又因为该理论尤其强调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旳生产要 素百分比,故人们又将之称为要素百分比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Proportions)。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26
❖ 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稀 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取得贸易利益。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1
1.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
❖ 比较优势理论旳产生与“谷物法”有关 ❖ 1823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地主贵族阶级旳利
益颁布了《谷物法》。
2024/9/28
WHY-02 自由贸易理论
12
(二)比较优势理论旳主要内容
❖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旳条件下,一国在 两种产品旳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 国都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旳国家 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旳那种产品,处于 劣势势地位旳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 旳那种产品,然后参加国际贸易,双方均能 够取得利益。

88. 贸易政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

88. 贸易政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

88. 贸易政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88、贸易政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贸易政策的改革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界关注的焦点。

贸易政策的调整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全球经济的动态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那么,贸易政策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究竟是什么呢?首先,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将继续是重要的改革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减少贸易壁垒、降低关税、简化通关手续等措施能够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提高经济效率,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意味着各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多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以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边贸易谈判一直在努力降低关税水平和消除非关税壁垒,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性贸易协定的签署也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其次,数字贸易将成为贸易政策改革的新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数字贸易包括电子商务、数字服务、数字化的知识产权交易等多个领域。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贸易政策需要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电子支付安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各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以保障数字贸易的健康发展。

同时,国际间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数字贸易的规则和标准,避免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

再者,贸易政策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贸易的发展往往侧重于经济增长和市场拓展,而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的日益严峻,贸易政策改革将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核心考量。

这意味着在贸易活动中,将更加重视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限制和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贸易模式。

同时,贸易政策也将关注劳动权益保护、社会公平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另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将更加注重产业政策的协同。

为了提升本国产业的竞争力,贸易政策将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一个经济相当落后、处于第一阶段的农业国来说,自由贸易不能保证这个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起步发展。

因此,在这一阶段,至少就贸易战略来说,需要实施有一定保护的进口替代政策,利用进口关税、配额等手段把进口品暂时挡在外面,或者至少使它们的价格不低于本国产品,使本国的工业能够发展起来。

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建立起来并能满足国内需求时,潜在的比较优势也就变为现实的比较优势。

这时,贸易政策就应朝出口导向方面转变,以鼓励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

这就是第二阶段的贸易政策。

在此阶段之所以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因为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必须予以一定的保护。

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仍然还有进口替代活动,只是进口替代的产业更高级而已。

而总的贸易政策取向是出口导向,是因为如果仅仅有保护性的进口替代,进口减少的同时也会使出口减少。

当一个国家发展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世界上已有的产业都基本建立起来之后,它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技术上完全自主创新的阶段,因为此时可供模仿的技术已基本没有。

这时的贸易政策应当转向基本自由贸易。

中国的发展阶段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总要素生产率(TFP)。

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TFP增长是负值,1978年以后明显为正值(见表1)。

据此可以简单地判断,1978年以前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就中国而言,虽然实际的TFP增长显示1978年以前是中国以大规模资本积累为主的发展阶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第一阶段要到1978年才完成。

表1中Maddison的估计是平均增长2.23%,表2则给出不同学者的估计,所估计的TFP增长大体上在3%到4%左右(见表2)。

但是Young(2000)却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被夸大了。

根据他的计算,1978年到1998年中国的TFP增长只有1.4%。

然而,即使接受Young的结论,至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TFP增长亦是正值。

如果说1978年以前TFP是负增长的,那么从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确实可以说是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表1 中国与韩国的基本增长情况(1952年-1995年) (年均复合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a要素权重与日本和美国的相同(原表中有美国和日本的数据,这里未引用),如果权重与中国相同,数字分别是2.16和1.80。

Maddison(1998),表3.10 表2 有关中国增长核算的研究比较 (%) 时期 GDP增长率 TFP增长率 资本贡献 劳动贡献 1979年-1994年 9.3 3.9 4.2 1.2 (所占百分比) 100.0 41.6 45.6 12.8 1979年-1995年 10.6 4.2 5.0 1.4 (所占百分比) 100.0 39.9 46.8 13.3 1980年-1986年 8.5 3.32 3.34 1.84 (所占百分比) 100.0 39.1 39.3 21.6 1978年-1997年 9.8 2.9 5.7 1.2 (所占百分比) 100.0 29.3 58.5 12.2 1979年-1997年 9.8 2.9 5.8 1.1 (所占百分比) 100.0 29.6 59.2 11.2 资料来源:王梦奎(1999),第168页。

Hu and Khan(1996);李京文等(1996);Bosworth et al(1995);翟凡(1999) 如果判断中国从1979年起进入一个以模仿性技术进步为主的发展阶段,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该阶段是否已经结束?中国何时进入、或可以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第三阶段?这里一个重要的指标是R&D的支出。

中国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990年为0.71%,1995年前后都是0.6%,直至2000年才达到1.0%。

虽然缺乏上世纪90年代以前R&D支出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80年代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会超过1.0%。

这一支出比重比发达国家平均2.5%以上要低得多。

如果中国的R&D支出相对很低,而TFP增长较快,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主要利用国际技术推动发展,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还处于第二阶段。

韩国的发展阶段 Pyo and Kwon(2000)对韩国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总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过系统研究。

他们的研究显示,第一,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TFP都是在1961年有明显大幅度提高,尽管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不如劳动生产率和TFP那样大。

第二,资本生产率在1990年以后明显下降,而劳动生产率仍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TFP在1990年到1996年期间增长缓慢。

第三,从平均增长率看(见表3),TFP在1953年到1960年期间是负增长的,因此它对GDP增长没有正的贡献,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GDP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其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只有1.7%,因此,在劳动和资本两者中,主要贡献也来自资本。

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生产率增长显著放慢,而劳动生产率和TFP却明显加快,说明资本边际生产率在这一时期出现转折。

第四,上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TFP的增长都开始下降,但是资本生产率增长下降最显著。

大体上可以把1961年以前判断为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发展的阶段,1961年以后进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的阶段。

但是以模仿性技术进步推动的阶段何时才转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仅仅表3中的生产率变动尚不能给出答案。

然而,如果观察韩国以R&D支出为标志的自主研究能力的话,可以发现,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至少是在努力向第三阶段转变。

韩国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在90年代初接近2%,到90年代中期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2.5%的水平,但是若以人均R&D支出来看,韩国还处于发达国家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丹麦、瑞典等国 的人均R&D支出90年代末都在500美元以上。

因此大体上可以判断说,90年代中期是韩国向第三阶段转变的阶段。

表3 韩国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总要素生产率指数 (平均增长率,%) 年份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 总要素生产率 (就业人数) (劳动时间) 1953年-1961年 1.7 1.7 8.1 -0.4 1962年-1979年 10.8 11.8 5.4 9.4 1980年-1996年 8.1 8.2 1.4 2.7 资料来源:Pyo and Kwon(2000). 比较 如果大体上判断1978年以前中国还处在以资本积累为主的发展第一阶段,1978年以后是以模仿性技术进步为主的第二阶段,而韩国在1961年以前是第一阶段,1961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是第二阶段,并且现在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那么,相应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对中国来说就应当是1978年以前以进口替代为主,1978年以后以出口导向为主;对韩国来说就应当是1960年以前以进口替代为主,1961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出口导向为主,现在则以基本自由贸易为主。

如果考察中国和韩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的话,大体上也正是如此。

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和韩国都执行了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战略和政策。

但是由于贸易战略和政策并不仅仅是被动地去适应发展阶段,它也会影响发展阶段,因此,贸易战略和政策是否适当,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为了更好地讨论中国的情况,先简单分析韩国的情形。

首先,韩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大体上到上世纪60年代初就转向第二阶段应该没有问题,因为韩国的经济增长和TFP增长都从这时起发生明显变化,而韩国的贸易政策转变也是从这时开始的,但并非突然一下子转变。

韩国在出口方面的鼓励和进口控制方面的放松都是逐步的。

其次,韩国政府贸易改革措施在60年代是有反复的,但是反复之后总体上还是不断放松贸易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政府意识到不放松控制反而不利于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但到70年代,为了推动重化工业的发展,韩国总体上的进口控制有所加强,从而被有些学者认为韩国又经历了一个进口替代的阶段。

但事实上韩国政府在进口控制加强的同时,对出口还有很强的鼓励,因此总体上应当还是处于出口导向的战略下。

然而,这在贸易战略和政策上多少是一种倒退。

政策不当加上1979年的石油危机,使韩国在1980年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的负增长。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70年代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并不完全符合韩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

最后,韩国于90年代中后期以人均GDP衡量已达到了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但还不是最高的一类。

韩国的R&D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说韩国正在向第三阶段过渡。

与此相适应,韩国不仅已经基本实现自由贸易,而且还在努力通过开放服务、金融自由化、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措施把韩国建设成东北亚的金融中心和物流枢纽。

中国尚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仍应积极主动推动技术引进和模仿,而不能仅消极开放国内市场。

如果承认韩国大体上经历了这些发展阶段,并且其贸易战略和政策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那么对中国的讨论就可以韩国为基准进行。

虽然如前所述,中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大体上是与实际的发展阶段相符合的,但是发展阶段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因为中国在1978年以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

假设中国从1949年起也与韩国一样实行市场经济,中国的发展阶段又会怎样?可能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可以做一些比较。

首先,如果以韩国为基准进行比较,中国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折点应当比1978年更早一些。

韩国是在1961年开始转变的,按照Maddison的估算,中国1960年的实际人均GDP为878美元,与韩国1950年的876美元相若(韩国1960年为1302美元),因此,中国比韩国晚了大约10年时间。

但如果按照官方汇率计算,韩国1960年的人均GDP为79美元,中国为218元人民币,按改革开放前大体上1.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官方汇率,约为145美元;如果按改革开放之初的内部结算价2.8元人民币算,则为78美元,与韩国相似。

另外,用劳动生产率来比较的话,按照Maddison的估算,如果以美国为100,中国和韩国在1950年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7和10,韩国比中国高3个百分点,或者说高30%,但是到1973年,两国分别是6和14,韩国高8个百分点,是中国的两倍多。

这一方面说明,韩国60年代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比中国快,因而经济发展也比中国快,另一方面也说明,中韩两国在50年代的差别不是很大,至少没有10年的差距。

因此,大体上可以判断,中国最快应当在与韩国差不多的60年代初,最晚也应在70年代初就可以向第二阶段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