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合集下载

林书豪效应带给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林书豪效应带给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而构成的一种 因果关系. 本文 中谈到的林 书豪效应 是对 这 种 因果 关 系 所 产 生 的 社会 现 象 的描 述 . 林 书
豪在 世 界顶 级 篮 球 联 赛 N B A 的 成 功 崛 起 ,不 仅 在 体育 层 面影 响到 我 国篮球 运 动 的 开 展 , 还 在体 育 赛
2 林书豪效应带给我国篮球后备 人才 培 养 的思 考
大学 闯进 N C A A( 美 国大 学体 育总会 ) 6 4强 , 再到 日 后 征战 N B A赛 场 , 林 书豪 始终 是在 个人 兴趣 爱 好 的 驱 使下 坚持 着 自己的理想 . 此外 , 美 国青 少年 篮球 运 动员 的成 长始终 是 和 学 校教 育 紧密 结 合 的 , 无 论 是
事的经营创收、 媒体与体育联赛的紧密融合、 篮球在 大众 体 育 中的快 速 开 展 、 青 少 年 健 康 成 长 等 经 济 和
社会 层 面产 生 了广泛 影 响 , 因此 , 有理 由将 其 称之 为
“ 林书豪效应” .
1 研 究 目的 与研 究 方 法
1 . 1 研 究 目的
精彩表现 , 国人似乎一下子被这个和我们 同样有着 黄皮 肤 、 黑 眼 睛 的 华 裔 球 员 吸 引 了. 如 果 说 姚 明 在 N B A的成功取决于身高优势 , 那么我们看到的林书 豪 身体 条件并 不 出众 , 1 9 1 t 3 m 的身 高 甚 至 在 国 内联 赛也算不上优势 , 但为什么同样身为华人 , 我 国的篮 球 土壤 却始终 培 养不 出林 书豪 这 样 的球员 呢 ?中
王 兆侠
( 洛 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河 南洛阳 4 7 1 0 2 2 ) 摘 要 :分析 了林 书豪效应带给我 国篮球后备人 才培养的新 启示 , 着重对 中美两 国篮球后 备人 才的培养 机制 、

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林书豪”

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林书豪”

差异 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 总结。为我 国更好的培养 出 优 秀的篮球运动 员提供些许参考 。
关键词 :林书豪;中、美篮球 ;差异
虽然 “ 林 疯 狂 ” 已经 过 去 了 两年 ,林 书 豪也慢慢褪去了当时的热度 ,但是如今 的林 书豪正 在以更加稳 定 出色的表 现证 明着 自 己当初 的表现并非偶然 。那么 , 我们是不是 要 思考 一下是什 么原 因使 林书 豪能够 走 向 成功 ?而我 国为什么培 养不 出像 林 书豪一 样的优 秀后卫?
探索争鸣 2 0 1 4年 2月 ( 中)
我 国为什 么培养不出 “ 林书豪’ ’
肖涛 马博威 刘志军
(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摘要 :2 o 1 2 年 2月,在 N B A赛 场上 ,美籍华裔球 员林书 豪以 1 2 天 7场比赛场均 2 4 4 分9 1 次助攻的耀 眼数据刮起 了一阵席卷全球 的 “ L i n - s a n i t y ” 。虽然 .林
场迎战新泽西网。尼克斯表 现不佳 ,当家球 星安东尼和斯塔德迈尔发挥失常。主教练安

球 ,因此 ,在林书豪 5 岁时就开始培养他。 而 林书豪 也继承 了 中国人 的性格谦虚 、勤 奋 。这些都对林书豪以后 的篮球生涯给予 了
注: 以上数据来源于新浪 N B A官方 网站 从 表一来看 , 林书豪的数据在稳 步上涨 并趋于稳定 , 尤其在投篮命 中率 方面表 现得 尤为突出。 另外 , 林书豪的 P E R ( 效率值) 也 相当高。P E R是用来衡量球员效率 的数据 , 包括负面变量 以及正面变量 的相 比较 。尤其 在 1 1 - 1 2 赛季 , 林书豪 的 P E R为 2 5 . 9 1 ,在 所有组 织后 卫 中排名第二 ,仅次 于克里斯 . 保罗。这些数据都表明林书豪的篮球水平是 非常高的。尽管如此 , 我们可以看出 , 他还 在不断的努力 , 完善 自己的篮球技术 。

政协委员热议中国体育发展:体育界要反思林书豪现象

政协委员热议中国体育发展:体育界要反思林书豪现象

政协委员热议中国体育发展:体育界要反思"林书豪现象"新快报讯特派记者牟晓翼报道“林书豪在美国可以复制,但在中国无法粘贴。

”一句经典评语日前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一时间,有关美国华裔篮球明星、高材生林书豪,是否在中国也可以诞生的讨论沸沸扬扬。

昨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北体大校长杨桦、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杨桦:“林书豪现象”在美很正常北体大校长杨桦认为,“林书豪”现象在美国出现,引发国人讨论,要看中美两国的历史性差异,与美国教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运动员多出自学校的模式相比,中国是“一条龙的体育教育结合道路”。

“在美国并非每门功课都要100分,只要有特长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特长专业,和一般课程。

”杨桦说,中国要更多借鉴和吸取这方面的经验,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照顾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应该每一种培养运动员的模式都要有,将来达到‘优秀运动员’同时也是‘优秀学生’的地步。

”不过杨桦认为,林书豪作为一名华人在美国出现,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也十分正常,不足为奇。

中国也有类似的人才,“比如邓亚萍,不仅在中国完成大学学业,在英美照样完成博士学历。

”不过他也承认,包括邓亚萍、刘翔等明星,是先“明星”后学习,与林书豪还是有着不同。

蒋效愚:应在体教结合方面多尝试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也认为,“林书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如何能够使这样的运动员在中国不断涌现。

蒋效愚认为,中国在竞技体育事业上刚刚起步,与美国的非常发达相比,也应在体教结合试验方面多进行尝试。

“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中国也会有很多林书豪涌现。

”杨桦介绍说,目前中国对于运动人才的基本教育方面已经有所尝试,比如本科可以延长至四五年完成学业等。

他建议,中小学校,应全面开设体育技能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有传统有特色的课程,重点开展一至两个,例如乒乓球,排球等。

崔大林:金牌最多不等于体育强国对于体育强国是否一定要以金牌总量论成败的争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说,这个标准应该是树立体育明星、强化全民体质、发展体育竞技品牌,政府对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共服务水平够高,“一样都不能少”。

林书豪现象对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教学的启发

林书豪现象对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教学的启发

在关注林 书豪在 N B A赛场 上优 秀表现 的同时 ,其本人独特 的 生 、 甚 至 保 送 攻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已经 成 为 高 等 教 育 的一 朵 奇 葩 。 试
双重身份 ( 世界 顶尖学府哈佛 大学的学生 , 世界顶尖体 育联盟 N B A 问, 这些运动员 在就读 的高校待过几 天? 读过几 天书 ? 和 老 师 同 学
力学 习文化 知识 . 塑造成 为一名 “ 文武 兼备 ” 的 人 才 是 完 全 有 可 能 地 之 后 , 很难够 融人其他行业 领域 。 另一 方面 , 专 业 理 论 知 识 的 匮 的。
乏. 也 让 他 们 很 难 中 自己 熟 悉 的篮 球 运 动领 域 发 挥 余 热 , 从 事 篮 球 教 练工作 , 没有 理论指导是 不行 的, 从事 篮球学校 体育教 育工作 , 狭 义 的专 业 层 面 , 更 是让他们力不从心 。 以至 于 目前 我 国 出 现 大 批
的球 员 ) 成为我们 重点关注 的又一亮点 。 和 我 国 目前 培 养 的 运 动 员 们 见 过几 次 面 ? 兼 高 校 大学 生 的 双 重 身 份 模 式 相 比 .林 书 豪 现 象 给 我 们 上 了一 场
生 动 的 实践 课 。
2 . 3 、 退 役 运 动 员 再 就 业 前 景 渺 茫
虚 假 的 文 化 教 育 背 景 为 运 动 员 退 役 后 的 人 生 前 景 埋 下众所周知 , 几 乎 所 有 的 运 动 项 目都 需 要 青 少 年 人 用 身 体 作 保 证
林 书豪 出 生 并 成 长 在 一 个 崇 尚 体 育 的 国度 里 。美 国 职 业 体 育 的 , 而 这 种 身 体 的 保 障是 不 以 人 的 年 龄 而 改 变 的 。 一般来 说 , 篮 球 的发 展 代 表 了 世 界 体 育 发 展 的最 前 沿 。典 型 的体 育 职 业 化 与 注 重 运 动 员 的运 动 高 峰 是 2 5  ̄3 5岁 之 间 .大 部 分 运 动 员 基 本 上 在 3 5

高中语文文摘(异域)林书豪是如何培养的

高中语文文摘(异域)林书豪是如何培养的

林书豪是如何培养的
随着华裔青年林书豪奇迹般地崛起篮坛,华裔“虎妈”式教育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美国评论称,林书豪的父母是“虎和熊猫的结合体”,一方面对林书豪给予了高期望,但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不求回报的支持。

林书豪的妈妈确实是一只老虎。

她曾经因为林书豪在高中时得到一个A,而打给篮球教练,威胁不让林再打篮球;同时她又是个熊猫,当林书豪即将在哈佛大学毕业时,她不仅接受了儿子去闯NBA而不是读MBA的决定,而且坚定地支持他。

林爸喜欢篮球,但由于严厉的父亲不允许而作罢;而当有了林书豪等几个孩子之后,林爸经常带他们打篮球,即使高中时林书豪的身高只有1米6,林爸仍然兴致勃勃。

当然,前提是“完成作业”。

“如果林书豪的父母不让他去打球,只是去学习,那现在我们就见不到他的成功了。

按照孩子的兴趣去培养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去做家长愿意的事情。

”密歇根州立大学华裔女学者秦宝莲评论说。

“虎与熊猫”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是林书豪获得如今成功的重要背景。

秦宝莲认为,单纯的“虎妈”式教育,或“熊猫”式教育,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传统教育与美国的传统教育像两个极端。

”秦宝莲认为,“传统的中国家长对孩子夸得不够,而美国家长又夸得太多。

美国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泛滥地赞扬孩子,这也给孩子造成一个自以为了不起的假象。

而如果亚裔家长能够不那么注重分数,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对孩子会很有好处。


“实际上,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健康的中间地带,这应该是最佳育儿方式。

”秦宝莲说。

储信艳)。

林书豪对中国的贡献

林书豪对中国的贡献

林书豪对中国的贡献
林书豪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华裔篮球运动员,他对中国的贡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林书豪在NBA联赛中的出色表现为中国球迷所熟知。

尤其是在2012年,他在纽约尼克斯队的比赛中连续创造了多项记录,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篮球明星。

这些表现让更多的中国球迷受到了篮球的影响,也促进了中国篮球的发展。

其次,林书豪在中国的参与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正能量。

他曾多次来到中国,担任NBA中国的形象大使,为推广篮球事业和文化做出了贡献。

他还常常参加慈善活动,关注中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帮助。

此外,林书豪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曾在中国参加过许多电视节目,与中国明星合作,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了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也曾在社交媒体上与中国粉丝互动,用中文回答问题,让中国粉丝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总之,林书豪在篮球、慈善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都让中国感受到了他的善意和友好,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他的魅力和价值观。

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人物。

- 1 -。

“林书豪现象”对中国篮球运动的启示

“林书豪现象”对中国篮球运动的启示

队) 裁掉 的替补球员能够在 N A联 赛中迅 速和持续地表现 出极 B
高的竞技水平是最令人关注 的原 因。众所 周知 , 亚洲黄种 人在 N A联赛 中的良好表现一直都是 以姚 明 、 治郅 、 B 王 巴特尔 、 易建 联 等人为代表的中锋或大前锋球 员 , 而亚洲黄种 人4 个 子球员 、 以后卫身份能够成功 的在 N A联赛 中立 足 的 目前还 没有 。在 B 欧美人的传统观念里 , 亚洲黄种人 的身体条件和对抗能力较差 , 并认为亚洲黄种人小个 子球员不 可能在 N A中立足 。如 我 国 B
A u hor’ t S addr s De a t n fXi me i est o c oo e s: p rme to a n Un v riy f Te hn l. g Y,Xi me 61 24, na a n3 0 Chi
另一方面 , 书豪 在 N A联 赛 中 的迅速 崛起 具 有 明星效 林 B 应。本赛 季纽约尼克斯队在拥 有安东尼 、 斯塔德迈尔 、 泰森 ・ 钱 德勒三大球星的阵容下 , 尼克斯 队在林 书豪担任 主力组织 后卫 之前的近期战绩仅为 1 3战 1 负 , 1 排名东部联 盟第 1 0位 。自林
第 1 卷 1
因素。林书豪虽然是在美 国土 生土长 的美 籍华人 , 但是 其父母 是2 O世纪 8 0年代从台湾移 民到美 国的台湾人 , 其父林 继 明非 常喜欢篮球 , 当初移民到美 国的一个 重要原 因就是能够 到现场 观看 N A比赛。因此 , B 林继明从林书豪 5岁时就 开始 培养林书 豪 在篮球方 面 的特 长 , 希望 林 书豪 能够 在 篮球 领 域里 有 所成 就。林 书豪也秉承 了华人 的传统美德和性格 一一一谦虚 、 低调 、
中 图分 类 号 文章编号

政协委员谈林书豪现象_我们的林书豪在哪里?(整理精校版)

政协委员谈林书豪现象_我们的林书豪在哪里?(整理精校版)

政协委员谈林书豪现象_我们的林书豪在哪里?素材汇编0307 1250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高鹏、赵仁伟)过去一个月,林书豪迅速成为风靡全美及全中国的体育明星。

其华裔背景让他成为继姚明之后又一位令中国体育迷倍感骄傲的篮球运动员。

同样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林书豪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的成功,被视为美国式“体教结合”的最佳诠释。

中国探索“体教结合”之路20余载,为何我们鲜有体学兼优的学生运动员?林书豪的成功能否被复制?“林书豪现象”引发了全国政协委员诸多思考。

缺少成批“造星”的土壤尽管林书豪头顶哈佛毕业生和NBA明星的双重光环,但在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委员看来,林书豪的出现不足为奇。

“从人口比例来看,美国有几百万华裔,几十年才出了一个林书豪,再正常不过。

”杨桦委员说,中国探索体教结合之路20多年来,高校中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竞技人才。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曾令旭。

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去年刚加盟CBA佛山队,首个赛季表现抢眼,入选了全明星新秀阵容。

不过,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委员表示,中国的高校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尖子运动员,但成批出太难了。

反观美国,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在“林书豪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比比皆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说,目前我国还缺少高校运动队与职业体育的正常通道,北理工足球队能参加中甲联赛,还是足协开了“绿灯”,因为并不符合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条件。

我们的高校要成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

体教结合须从娃娃抓起杨桦委员表示,虽然林书豪被贴上了“高校制造”的标签,但他的成功基础实际上是在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奠定的。

正如美国奥委会前副总裁斯蒂夫·罗什所言:“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中学才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

”据了解,在美国,体育是中小学每天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进入高中以后,那些展露出运动才能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特长参加比赛,以争取地区甚至全国的排名分,排名越高越有可能获得大学奖学金。

中国能培养出林书豪吗?

中国能培养出林书豪吗?

中国能培养出林书豪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林书豪!这个问题就像让一对中国人夫妇生出一个白皮肤。

蓝眼睛的美国人婴儿一样,根本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咱们慢慢道来。

我们看林书豪,不能只看他在场上的表现,例如他的突破、投篮和传球技术以及他的战术意识,这只是他的一个侧面。

作为一个美国人,林书豪和所有美国人一样,有他的社会属性,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组合体”:1.他是拥有美国护照和国籍的美国人。

〔假设我们能培养出一个“林书豪”,他只能是中国人,具有中国人的社会属性。

〕2.从广义上说,林书豪是黄皮肤的“中国人”。

〔在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

〕3.林书豪信仰上帝,他说:“我每天都在努力为上帝打球!”〔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假设我们能培养出一个“林书豪”,这个“林书豪”可能是个无神论者,还可能是共产党员;也可能是个佛教徒,也可能信仰上帝。

从这一点假设,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个“林书豪”,虽然信仰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但这都不构成问题。

〕4.林书豪是在美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是哈佛大学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现在我们很多球员是否也具有大学水平、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笔者未曾做过有关调查,不敢下断语。

但根据笔者过去的经历,我们很多运动员极少是大学水平,多是初、高中水平。

拿老北京篮球队来说,很多队员都是初、高中生。

而很多教练却是大学水平,例如:陈文彬、杨福鹿、程世春等,都是大学毕业。

前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曾对程世春教练说,你和张长禄、陈文彬、杨福鹿几个人都是大学毕业,但现在很多队员的文化水平都不高,都是从初、高中进入球队的,我担心日后他们能否胜任教练的工作,能否胜任领导工作。

林书豪是美国名牌哈佛大学的大学生,现在我们是否也有与他同等水平的人才,这不能不打个问号!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很难“培养”出一个“林书豪”,即便培养出一个“林书豪”,他是否具有林书豪那样的文化水平及聪明的头脑?〕5.林书豪是在美国体教结合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球员。

201202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郎咸平

201202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郎咸平

一股由华裔NBA球员林书豪刮起的“林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全球。

林书豪的父母从小培养他对篮球的兴趣爱好,并坚定地支持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去闯NBA而不是读MBA的决定,最终成就了林书豪的腾空出世。

那么,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是否也能培养出林书豪式的人物呢?我在新书《财经郎眼07》中给出了答案。

随着北大招办明确宣布七校联考已扩充为13校之后,“史上最好看”的高考自主招生战正式登台亮相,北大和清华分别联合各大高校组建自主招生集团,同济大学等8所理工科高校也结成联盟,加入到抢夺生源的战局之中。

自主招生很多年前就有,但是这次的规模和力度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说它构成了教育改革新的希望,或者新的方向。

这很可笑,不但可笑还可悲。

这次所谓的改革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如果以成绩来定胜负的话呢,它和高考是一样的,而且等于说一年考四次。

本来是一次定终身,叫一刀毙命。

现在考四次,变成慢慢凌迟处死。

那你有什么必要改?如果还是靠成绩,或者觉得靠成绩不行,那你再搞得更复杂一点,再搞一些奥林匹克数学之类的。

对于这种东西,我一再告诉各位父母,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门考试,你还不如让她参加超女什么的,我觉得还有点创造力,最起码还能唱唱歌,奥林匹克数学是什么玩意儿嘛。

我们都知道数学大师陈省身吧,最后几年他在南开大学,那里很多学生很崇拜他,碰到他之后问,陈老师,能不能帮我解解这个奥林匹克数学题?他从来解不了的,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数学。

一条路是高考的翻版,另一条路是奥数的翻版,太可悲了!还有别的路吗?还有第三个,就是像美国一样,用别的方法来争取。

老教授一高兴拍板,拍什么板呢?因为我觉得这方面你很有天分,所以就录取了,凭感觉的。

以前叫招生办负责制,现在叫教授负责制,但教授更不可靠。

还有介绍信,还有个人的特殊表现,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比如说你会不会打高尔夫球啦。

如果你要考虑这些,那我可以跟你讲,你已经完全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是不公正的。

假如林书豪是在大陆成长的中国人会是怎样的情形?(整理精校版)

假如林书豪是在大陆成长的中国人会是怎样的情形?(整理精校版)

假如林书豪是在大陆成长的中国人会是怎样的情形?素材汇编0225 1639基本观点:林书豪篮球技艺的养成以及今天的成名是美国体育与教育的成果。

如果在大陆成长,其难逃“做题机器”的命运。

林书豪热后,对其国籍归属的争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反而多少暴露出了部分国人的自卑心态。

因“同一血脉”而为林书豪骄傲固然是正常的情绪流露,但也不要忘了,从法律意义上讲,林书豪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虽然属于美籍华裔,但他其实和中国关系并不大。

林书豪1988年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帕罗奥图,父母均来自台湾,移民美国。

林书豪自小接受的就是美国教育,平时生活交流皆以英语为主,虽然能使用中文普通话交流,但书写方面较不流利。

他的成功,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标准美国人的成功,跟科比没什么两样。

从林书豪的成才之路看,其篮球技艺的养成以及今天的成名也是美国体育与教育的成果,和中国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体育的一种讽刺。

林书豪自小生长在美国,无论是意识、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是在美国的篮球文化中熏陶而成。

与易建联、孙悦和姚明等远赴NBA打球的中国球员相比,他更“美国化”,因此才能更好地融入球队和NBA。

无论是在帕罗奥图高中还是哈佛大学,林书豪都曾带领校队打出优异表现。

在选秀上未被选中,甚至先后被两支球队裁员,这可以说是美国体育界对“亚裔”球员的偏见所致,但同样是在这里,他才能取得成功。

尼克斯的主帅丹东尼是调教控卫的高手,纳什等明星球员都在他的战术体系下得以大放光芒。

替补出场拯救球队,首发后带领球队七连胜,NBA球星不吝赞美之词,美国媒体的追捧,纽约的城市效应,个人英雄式的传奇都让他得以“一球成名”。

林书豪热在中国同样大有市场,除了普通球迷的关注,媒体也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报道。

浙江《嘉兴》称林的外祖母老家平湖向林书豪发去了贺电,新华社的报道甚至已经开始探讨规划林书豪的可能性。

中国男篮确实缺乏出色的控卫,但是要其“下定决心,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男篮”,则太过功利。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中国教育之殇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中国教育之殇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中国教育之殇反思神一般的剪辑林书豪发布会变身《敢想敢为》RAP.flv一股由华裔NBA球员林书豪刮起的“林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全球。

林书豪的父母从小培养他对篮球的兴趣爱好,并坚定地支持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去闯NBA而不是读MBA的决定,最终成就了林书豪的腾空出世。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17日发表题为《猛龙——美国篮球教练在中国的故事》的文章,作者为布鲁克〃拉尔默。

文章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数亿篮球迷的国家从未产生过一个世界级控球后卫。

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林书豪?林书豪热潮席卷中国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国是姚明的故乡,拥有强大的奥运战略实力,但他们自己能培养出像林书豪这样天赋异禀、自信的控卫吗?从现在来看,答案是:不可能。

林书豪之前由于他的华裔身份一直被职业篮球和大学篮球低估,中国球迷也普遍觉得林书豪并不是典型的美籍华人,他们觉得美籍华人似乎更适合从事工程师和软件设计这样的角色,而不是篮球运动员。

其实这个评价相当客观,如果林书豪生在中国,他很有可能泯然众人。

首先他只有1.91米,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是有点矮,林书豪可能就因为这个入不了球探们的“法眼”,中国的球探们负责选择合适的孩子进入国家训练系统,孩子的身高占据了决定性的因素,而不是对篮球的热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联赛有培养中锋的传统,就像2.26米的姚明和2.11米的巴特尔。

但是在控球后卫的培养上中国的确做得不够好,这就是中国体育青训体系的弊端,他们过于繁重的训练和纪律会扼杀那些有天赋的控球后卫。

中国统治了类似像奥运会这样的正式体育竞技比赛,在姚明退役后,NBA在中国依旧受到青睐,尤其是在林书豪爆发后更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你想在中国的CBA赛场上找到像林书豪一样的球场艺术家那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不符合传统中国体育价值观。

中国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由国家培养,从小就在体校内摸爬滚打。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Ke o d :ee i ;M .Qa ’ u so ;a po r t f m f hlrn S ak ta yw r s JrmyLn r i S et n p r i e o o c i e ’ se l n Q i p a r d b bl
中国能训练 出 “ 书 豪 ” ?这 个 问题 , 际上是 林 吗 实 “ 钱学 森之 问 ” 体育 版 ” 的“ 。 2 3岁 的林 书豪 是 哈 佛 大 学 毕 业 生 , 身 N A 勇 投 B 士队、 火箭 队 , 均遭 抛 弃 , 被纽 约尼 克 斯 队 吸 收 。尼 后
a sltl a n t u h r s r tann ” gv n,ma y moe hg e e eso Jr my Ln ’w l b oueyc n o ;fr e ,“ mat riig t ie n r ih rlv l f“ ee i ’ i l
b r ie o S c e s e tan d t u c s .
Un td S a e n h rd a d ma e hi e fkn wn a i a i ie t ts a d t e wo l n d ms l o s L ns n t y.Co l n v rta n tp b s u d Chia e e r i o a —

要 :02年 2月 , 书 豪作 为杰 出球 员 出现在 N A球 场 , 惊 美 国和世 界 , 就 “ 21 林 B 震 成 林疯 狂 ”
( isnt) 中国能训 练 出“ 书 豪” ?这 个 问题 , Lnai 。 y 林 吗 实际上是 “ 学森之 问” 体 育版 ” 钱 的“ 。我
的答案是 : 不搞训 练 改革 , 断然 不能 ; 进行 训 练 改 革 , 然 可 能 ; 必 若进 一 步 进 入 “ 智训 ” 便 将 非 , 常有利 于培 养 出更 高水平 的、 成群 的 “ 书豪” 。 林 来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Could China ever train top basketball players like
Jeremy Lin
作者: 茅鹏
作者机构: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1-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林书豪;钱学森之问;适宜形式儿童篮球
摘要:2012年2月,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震惊美国和世界,成就“林疯狂”(Linsanity)。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之问”的“体育版”。

我的答案是:不搞训练改革,断然不能;进行训练改革,必然可能;若进一步进
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来。

经济文化视域下林书豪现象浅析

经济文化视域下林书豪现象浅析

经济文化视域下林书豪现象浅析林书豪现象是指在10年前的2012年,纽约尼克斯队选拔了一个华人新秀球员林书豪。

他成功地在NBA 联赛内进入了聚光灯和媒体热闹的讨论中,并在他的家乡台湾和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方面的现象,因为林书豪这个名字带动了很多与他相关的商品销售。

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他的前途和成就塑造了年轻人的未来梦想和动力。

林书豪的父母是一对台湾移民,他们移民到美国,给了林书豪在美国接受教育、训练和成长的机会。

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他在哈佛大学学习,在NBA 发挥了角色和作用。

这个故事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动力,认为无论如何,在价值观、人际关系和竞争中都要持乐观态度与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挑战。

从经济角度来看,林书豪的名字成为了商品和商品市场的对象。

这引发了虚假的日本市场投资,也导致与Nike 联合生产鞋类商品和与其他产品合作的销售代理的生产量空前地增加。

林书豪也使用自己的姓氏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并将名字与品牌结合在一起进行销售和推广,这也为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林书豪的成功表明了一位优秀的年轻人,无论身处什么地方,都有自己成功的机会和可能。

他证明了在亚裔社群所受的刻板印象和歧视都是可克服的,正如他所说,“当我仍然在打高中球时,一群非洲裔美国队友睡在我家玩游戏,我们的文化、经济和种族背景各不相同,但在球场上我们是团队中的一员。

”这种文化观念促进了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共享价值观,促进了亚洲裔美国人之间的互通和认同。

同时,林书豪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背景,即华人文化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更多的亚洲裔移民进入美国,他们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因此,林书豪代表着一种文化和传统的延续,并为华人社群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林书豪现象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层面上的现象,他的成功彰显了亚裔美国人可以取得成功并在美国社会中得到认同。

他的名字成为商业机会和商品市场的对象,证明了他对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和推动。

林书豪的崛起对中国篮球的影响

林书豪的崛起对中国篮球的影响

林书豪的崛起对中国篮球的影响摘要:NBA近期刮出了一阵林旋风,林书豪突然闯进我们的视线成了炙手可热的NBA明星。

林书豪的崛起证明了黄皮肤的亚洲人可以在欧美人的世袭的篮球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他的异军突起,让美国人与“中国篮球”一起惊呼,原来世界顶级的控卫不仅只有黑皮肤的科比、白皮肤的纳什,还能出现黄皮肤林书豪这样的超级后卫。

对推动中国篮球运动的普及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篮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林书豪;中国篮球;影响引言林书豪主打控球后卫,身高191厘米,体重91公斤,大学毕业后,加入NBA,曾分别与金州勇士和休斯敦火箭队签约,但只能担任替补上场。

进入纽约尼克斯队后开始受到瞩目,成为首发球员,前五场比赛场场得分过20,四场先发共得分109分,创造了一项NBA纪录,而他超越的几名球员是:艾弗森、奥尼尔和乔丹。

林书豪的表现引起了全美的极大关注,在纽约刮起一股“Linsanity”(林来疯)。

林书豪的爆发对中国篮球运动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断提高中国篮球运动的水平。

促进篮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的青少年建立起打球的信心。

推动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1 林书豪对促进中国篮球进一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1 林书豪对促进中国篮球进一步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林书豪一个流淌着华夏子孙的血液的黄种人最近在NBA刮起了一阵“林旋风”。

身高191厘米的他而这个级别的身高在篮球场上只算是“小个子”,但他的成功对中国篮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林书豪的成功与姚明不同,林书豪的成功拉近了篮球与普通人间的距离,并不是只有身高两米以上的人才能在最高水平的舞台上打球。

根据NBA(中国)公司获得的调查数据,在今天的中国,23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中,有75%的人喜欢打篮球、看篮球和谈论篮球。

篮球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性体现。

他的成功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扩大了其在中国范围的影响力。

我们也因为林书豪更加关注NBA。

“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佚名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美国媒体指出,在一个仍然只根据预期身高来选拔球员的体制中,即便是林书豪,从一开始就不会得到打篮球的机会。

为什么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数亿篮球迷的国家从未产生过一个世界级控球后卫。

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出不了林书豪?美国媒体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林书豪生于美国加州。

尽管人们都把焦点放在林书豪的种族归属上面——这位谦逊的亚裔男孩拥有哈佛大学学位,恪守孝道和笃信宗教,但是他在球场上充满奇思妙想、勇于担当的作风却明显是美
【总页数】2页(P72-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41
【相关文献】
1.《时代周刊》(亚洲版)2012年2月15日中国篮球能培养出林书豪吗? [J],
2.美报文章:中国为何培养不出林书豪 [J],
3.林书豪的成长之路对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J], 纪禹光;张崇龙
4.中国企业“豪”赌NBA 寻找下一个“林书豪” [J], 侯隽
5.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林书豪” [J], 肖涛;马博威;刘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林书豪?
2012年02月29日
随着北大招办明确宣布七校联考已扩充为13校之后,“史上最好看”的高考自主招生战正式登台亮相,北大和清华分别联合各大高校组建自主招生集团,同济大学等8所理工科高校也结成联盟,加入到抢夺生源的战局之中。

自主招生很多年前就有,但是这次的规模和力度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说它构成了教育改革新的希望,或者新的方向。

这很可笑,不但可笑还可悲。

这次所谓的改革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如果以成绩来定胜负的话呢,它和高考是一样的,而且等于说一年考四次。

本来是一次定终身,叫一刀毙命。

现在考四次,变成慢慢凌迟处死。

那你有什么必要改?如果还是靠成绩,或者觉得靠成绩不行,那你再搞得更复杂一点,再搞一些奥林匹克数学之类的。

对于这种东西,我一再告诉各位父母,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门考试,你还不如让她参加超女什么的,我觉得还有点创造力,最起码还能唱唱歌,奥林匹克数学是什么玩意儿嘛。

我们都知道数学大师陈省身吧,最后几年他在南开大学,那里很多学生很崇拜他,碰到他之后问,陈老师,能不能帮我解解这个奥林匹克数学题?他从来解不了的,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数学。

主力释放重要信号(附股) 机构资金流向已现巨变! 免费的Level-2高速行情收费软件强大功能限时免费一条路是高考的翻版,另一条路是奥数的翻版,太可悲了!还有别的路吗?还有第三个,就是像
美国一样,用别的方法来争取。

老教授一高兴拍板,拍什么板呢?因为我觉得这方面你很有天分,所以就录取了,凭感觉的。

以前叫招生办负责制,现在叫教授负责制,但教授更不可靠。

还有介绍信,还有个人的特殊表现,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比如说你会不会打高尔夫球啦。

如果你要考虑这些,那我可以跟你讲,你已经完全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是不公正的。

请你想想看,写的介绍信你敢相信吗?在台湾不就发生过一次嘛,说班长可以加分,结果一个班出十几个班长。

还有别的才艺竞赛你敢相信吗?比如说钢琴十级。

如果这样的话,都可能会造假。

而且这个更加助长了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因为个人简历丰富、社会阅历丰富的往往是那些家境比较好的,办学的力量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好的,我请问你,谁能够学钢琴练到十级?肯定是家境富有的人了。

那其他的活动呢,肯定都是家境富有的人更有优势。

介绍信谁会给你写得好?你家里有权有势,校长当然给你写好的介绍信,这是一定的。

因此如果走到第三步,需要靠非考试成绩之外、非奥数以外的标准来收学生的话,那就是不公平,就这么简单。

所以你以为是我们开创一个改革的新路子,错了,这是一个腐败的开始。

为什么我们台湾、香港、大陆的教育制度会衍生出一试定终身?因为到最后你发现这是最公平的,在一个完全不公平的社会里面一试定终身是最公平的。

这个制度推行下来的结果,抱怨是最少的。

如果
是一个公平的系统,像美国一样,那就不需要一试定终身。

你会跳舞吗,你会唱歌吗,参加社团活动吗,参加社会工作吗,这些都是公平地来评估的,那可不是说你们家有权有势就可以造一个假的证件,这在美国是非常严格的。

另外,美国的老师写介绍信,包括我以前在美国当老师给学生写介绍信,都非常注意的。

为什么?因为如果学校知道我推荐的学生是很差的,发现我骗了它,我就被列入黑名单了,以后我再写,也没人听我的,没法混了,这个太严重了,所以我写介绍信非常认真的。

这是什么?这是公正的表现。

美国的整个系统是公正的,因此他们可以用非考试成绩作为取舍的标准。

它系统的公正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公正的选拔体系,还有一个是公正的基础教育,这两个都要公正。

但问题在于今天我们所聊的自主招生,可能先天是不公正的,这两个都没有。

那这个改革一定会失败,就这么简单。

从普通家长的角度看,他希望通过这种自主考试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多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

实际上从客观来说,等于是增加了这些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在中国做小孩是最痛苦的事。

中国的小孩子在最应该享受生命年华的时候,最应该快乐的时候,把所有时光都用在了书本上,用在了怎么跟老师博弈、猜他的题上,把青春的美好年华都浪费掉了。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是教大四的学生,我很喜欢教本科生,不喜欢教研究生,我觉得本科生特别可爱,特别清纯。

大四毕业的时候,很
多内地来的学生问我说,郎教授,我爸爸妈妈希望我能够先做一两年事,然后再回内地,你说我要不要听他们的话?我说你不要听他们的,他们懂什么?他们来香港念过书吗?来美国念过书吗?他们都是一厢情愿。

按照一个僵化的体制,把你们不断推进“绞肉机”,这是父母亲干的事。

父母亲什么时候尊重过你的意愿?
我们家一个亲戚说他的小孩考上了小语系,要不要念小语系呢?全家亲戚、朋友一起来讨论。

我说你讨论什么?这些人从来没念过语言学,你跟他们讨论什么?这太可笑了。

爸爸、妈妈、祖父、祖母,连亲戚、阿姨都来讨论,这个事情太可笑了,你们一群不懂的人帮小孩做决定,到最后什么结果?这几个巨无霸按照自己的利益搞了一个联考制度,然后你们就非常坚持地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这个“绞肉机”,完全破坏他应该有的创造力、应该有的童年。

这就是我们现在干的事。

我想告诉各位父母,一个小孩子的成功是靠一生的积累,不是找一个亮点,你千万不要说我逼你考上北大、逼你考上清华,然后就是成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

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是靠长期的积累,所以你要让小孩子对他人生的追求有兴趣,这个最重要,而不是说你叫他做什么,目前我们完全搞反了。

我在念初中的时候,我才14岁就被分到放牛班去了,就是那种不升学班。

那时候我就开始学木工,准备出来到木工厂打工去。

我特别痛恨这种制度,我想通过我的例子来告诉各位父母,我初中念过放牛班,好不容易跌跌撞撞考
上高中,然后考大学考了二本。

如果说我今天混得还可以的话,我想告诉各位父母,一个人的成功是靠长期积累,你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大学的闪光点逼迫你的孩子放弃他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