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人教统编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并学会分析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解文章大意,找出不理解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如作者情感变化、文章主题等。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并说明原因。

2. 答案:(2)作者情感变化:从向往(美好事物)→惋惜(美好事物消失)→感悟(美好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解更多作品,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同时,鼓励学生用优美文字记录自己生活,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精准把握,是教学过程中互动和引导,以及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精准把握1. 生词认读:生词是学生理解课文基础,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如PPT展示、口头提问等)让学生反复认读,确保他们掌握生词读音和词义。

2. 文章主题把握:文章主题是理解课文关键。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作者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美好事物向往和感悟。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六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25好的故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好的故事”其实是个梦境,鲁迅先生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个梦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思考梦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作者围绕这个故事讲了哪些内容,这个“好的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光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读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写于现代文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梦,犹如一阵风,吹向未来;梦,犹如一艘船,飘向远方;梦,犹如一盏灯,点亮明天。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出现万紫千红的春天。

你的梦中出现过什么呢?是不是也有无数美好的人和事物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他的梦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萍、漾”,平舌音“综”,翘舌音“瞬、掷”和多音字“削”。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萍、藻、焰”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综、削、瞬、陡”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掷”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漾”等字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削:夜晚静悄悄,月儿挂树梢,一张瘦削脸,自在又逍遥。

最新整理-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详细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详细教学设计

25 好的故事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三、教学重点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出示课件1】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

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二)创作时间【出示课件2】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笫13期。

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个多月,这应是鲁迅误记。

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的项下,记有:"作《野草》一篇。

"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上 25 好的故事 配套教案 (1)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上 25 好的故事 配套教案 (1)

要拿出时间把这些词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语弄明白。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
故事。
3. 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梦境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
女…… 天、云、竹……)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
把重点句子的理
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 解与全文中心的把 握
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 从重点句子中看出 作
新课 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 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
本课词语在平常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 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
膝盖骨。 文章的写作时间是
伽蓝:佛寺。 1925 年,离现在比较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久远,许多说法和现在
霓色:虹的一种。
不一样了。所以,有必
2.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 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
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 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
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
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现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

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人教版】2019年秋六上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创新教案)

【人教版】2019年秋六上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5《好的故事》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3个生字。

2.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梦境中“好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憧憬。

【教学重点】感悟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理解昏沉的夜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好的故事是光明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脉络。

2.理解文章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不理解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2.出示课件1: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艰苦。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文,并及时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文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自读提示。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读。

2.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较难懂,还有一些平常没接触过的概念。

学生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3:词语解析。

(1)石油:旧时指煤油。

(2)《初学记》: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等撰,共30卷。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单句。

(3)膝髁(kē):膝盖。

(4)云锦: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云锦是像锦缎一样美丽的云。

(5)乌桕(jiù):落叶乔木,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观赏价值极高;子可制油,用于制作香皂、蜡烛、油漆等。

(6)伽(qié)蓝:梵语,指寺庙。

(7)参差(cēn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8)一丈红:蜀葵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心脏形,有长柄,表面有皱纹,花冠有红、紫、黄、白等颜色。

25 好的故事(教案)

25 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1.复习生字词。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①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

(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①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①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资料word版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资料word版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新审定)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新审定)

25.好的故事创新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 12 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感情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境界。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崇奉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课要点理清课文构造,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课难点经过文本体会文中描绘的境界,感悟作者的感情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布《狂人日志》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宽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有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加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定人。

毛泽东曾评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 1924—1926 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顶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经过对自我的严格解析,反应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追求光明,又到处碰钉子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财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 年2 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歧视黑暗,神往光明。

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他,虽然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深信成功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个朗诵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忽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如何的?(光景很美,乌桕,野花,茅舍,塔,农民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何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安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小学教育】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

【小学教育】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
事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回顾 旧知,衔接下文。
新课 教学】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
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业内容的开 放,实际是促进学生 思维的开放,给学生 一个宽松的学习氛 围,学生不仅能从文 本中寻找答案,还会 在生活中有新的发
现。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
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 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
本课词语在平常 出现得较少,因为这 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 925年,离现在比较久 远,许多说法和现在 不一样了。所以,有 必要拿出时间把这些 词语弄明白。
小组合作,把文 章的结构弄清楚,有 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 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 容的探究。
3 / 11
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我”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 处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但“我”一旦从美好的梦 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 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 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 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 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 “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 ”“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 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5 好的故事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5 好的故事

总第课时25好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 . 教学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家都听过许多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看他笔下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PPT出示)3.介绍写作背景。

(PPT出示)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PPT出示)◆易读错字:“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

“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易写错字:“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PPT出示)预告烟草烟雾昏沉幽雅错综萍藻荡漾解散融和退缩参差瘦削浮动瞬间骤然陡然凌乱(2)开火车认读词语。

(3)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第3—9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25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教案)
25好的故事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研究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

生字的研究,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

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

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

2.浏览理解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研究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3.表达运用
研究对比的写作伎俩。

经由过程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妙的人生崇奉和固执的人生追求。

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

1.预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优质课配套创意教案word版-2019人教部
编语文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
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

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野草》鲁迅著。

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
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
2.飘荡;起伏不定。

()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

形容憔悴。

()
4.一眨眼一刹那。

()
5.突然。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
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
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
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