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以《林海雪原》为例

合集下载

读红色书籍《林海雪原》有感900字读书笔记

读红色书籍《林海雪原》有感900字读书笔记

读红色书籍《林海雪原》有感900字读书笔记《林海雪原》是于1958年出版,曲波写的一本红色书籍。

此书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骚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红色书籍《林海雪原》有感900字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读红色书籍《林海雪原》有感900字读书笔记郁郁葱葱的林海深不可测,洁白无瑕的雪原茫茫无际。

最近,我阅读了“红色经典,励志中国”系列中的一本书--《林海雪原》,其中,团参谋长少剑波和战斗英雄杨子荣的英勇事迹让我佩服不已!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少剑波带领着他组建的小分队,三次围剿国民党匪徒,端掉了三个匪徒的老巢,击毙匪首5名,俘虏匪徒300余人。

这位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分队队长和他的得力干将--镇定自若的杨子荣,枪法精准的李勇奇等一起为那里的老百姓带来了欢乐与幸福,更表达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在这本书中,临危不乱的杨子荣在少剑波的英明指挥下,围剿许大马棒时,他不停的与由匪徒假扮的小炉匠周旋,不仅成功地将小炉匠押回了小分队,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关于匪徒内部的情报,当然,这也是少剑波布下的一步好棋。

接着,杨子荣又假扮成胡彪,深入匪巢,打入敌人内部。

虽然匪首问了他许多句土匪内部的黑话,但是他都能当场机智敏锐的回答,很快取得了匪首的信任,成了匪首--座山雕的上校团副,并在匪首六十大寿时布下了百鸡宴,当匪首和土匪们喝得酩酊大醉时,少剑波率领小分队冲了进来,仅用了20分钟就消灭了这帮匪徒,而小分队没有任何伤亡。

然后,这个所向披靡的小分队又攻克了大锅盔、中锅盔、小锅盔等各个匪巢,取得了剿匪的全面胜利。

像少剑波、杨子荣这样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如:勇堵枪口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以及战斗在敌营中的地下党等等,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通过阅读这本红色书籍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就像一轮太阳升在我的心中,点亮了我的灵魂。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一、《林海雪原》: “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宋剑华暨南学报 2009年第二期《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证夸夸其谈。

只要读者将“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他们自然就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清晰的”。

众所周知,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人的思想“大跃进”,造就了无数具有超越品质的“红色经典”;一切艺术夸张也因作家意识形态的情绪膨胀,而被社会公众赋予了绝对真理的浪漫阐释。

作为思想“大跃进”的历史产物,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文本意义,则是“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兵”被作者描写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符号,而中国无产阶级又被作者描写成是“兵”的本质属性———“兵”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概念等同,“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林海雪原》的审美趣味,同时更凸显出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懂《林海雪原》的前提条件,不是对其“传奇”笔法的追根溯源, 而是对其写“兵”意图的深度分析。

1、《林海雪原》:关于“兵”的阶级属性的传奇叙事2、《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精英气质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中“兵”的“无产阶级化”倾向,集中反映了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的思想改造功能;而小分队全体成员的政治精英气质,则又深刻揭示了部队这所革命大学校的文化教育作用。

3、《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神性功能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的传奇叙事,是革命者重塑其历史丰碑的英雄“传奇”,是胜利者展示其政治理想的史诗“叙事”;作者人为地强化“兵”的“神性”与“超能力”,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去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去抒发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试论《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朱珊中国市场 2009年第9期文章从《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 党的代言人” 形象对比入手, 分析了在这两部内部结构趋近一致的小说中, 不同的情节设置下萧祥与少剑波形象的差异, 得出萧祥形象趋近于“ 扁形” 、少剑波形象趋近于“ 浑圆” 的结论并通过探讨两部小说中情节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指出即使在受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 十七年” 小说创作中, 在“ 叙事文” 层面, 时代与政治因素并不能超越情节影响人物的形象, 情节仍然是影响小说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红色经典改编的对策分析

红色经典改编的对策分析

红色经典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与案列剖 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又与全球化时代接轨,改编“红色经典”
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解析,希望能够促进 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影视艺术领域不得不注意的现象。与此
红色经典的改编。
同时就“红色经典”的改编而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打着
关键词:红色经典 人性化 世俗化

市场是一个影视剧发展的必须因素,市场的好坏直接决
定影视剧的效益。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
在改编红色经典作品的时候,为了市场而恶搞编造,以符合
现在社会的一些庸俗风气。尤其在电视文艺方面将越来越明
显,越来越突出,电视剧《林海雪原》就有这样的现象。
小说中的杨子荣,参加小分队时已是侦查排长,电视剧
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各种小说,电视剧被搬上荧屏,过 体革命这块记忆,使红色经典作品崇高精神丧失,英雄沦落
去的“红色经典”也被重新拿出来进行再次创作,虽然随着“红 成世俗男女。
色经典”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热播及“红色作品”的畅销,
(二)二次创作正反人物形象歪曲
使红色经典再现热潮,红色经典的改编已成为当代文学艺术
Hale Waihona Puke 人生观、价值观都未定型的青少年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产生 的方向大致相同,把过去政治化神化的英雄打造成为一个接
了不良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地气的人,以顺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观是可以的,可是一味的
一、红色经典改编的问题
追求娱乐化和收视率是不科学的,靠光辉反面人物,戏说丑
(一)崇高精神丧失,英雄沦落成世俗男女

热点透视 统 计 与 管 理
红色经典改编的对策分析


朱 敏

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相关理论概述 (2)1.1革命作品相关概念 (2)1.2革命戏剧作品的相关概念 (2)1.3革命戏剧作品的研究意义 (2)2.我国革命作品及戏剧的发展现状 (3)2.1我国革命作品在国内的发展的历史背景 (3)2.2我国革命作品在现当代戏剧发展中的地位 (4)3.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的主体特色的具体研究 (4)3.1《林海雪原》创作的内容和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3.2对《林海雪原》创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研究 (6)3.3 1960年《林海雪原》这部电影与《智取威虎山》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73.4结合观影的群体,以及对新旧电影感受的比较进行分析和评价 (8)4.根据对《林海雪原》的分析探索革命作品对当代人的影响 (9)4.1《林海雪原》这部革命作品重新被当代人熟知的价值意义所在 (9)4.2《林海雪原》对当代人的影响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专业学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革命作品及戏剧作为传播红色意识主流形态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者在文学创作中,会体现出时代的背景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能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所以,研究革命作品和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有着文学创作和历史事件两个层面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雪原》革命作品价值意义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3-5实词个,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在戏剧的多种形式和流派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戏剧是大的体系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这一题材开始在戏剧中大量的出现,在最开始的时候,关于“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这一概念非常的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一题材戏剧的定义是在相关题材戏剧的创作和实践中根据内容进而最后确定的。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弓玉彬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有些变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些则不然。

重读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能让人再次感受革命时代的思想豪情和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林海雪原》文学艺术叙事模式的研究,将开启经典文学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叙事模式价值观启示引言新中国的诞生给久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希望,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站起来”的时代。

体验这种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建国初期文学作品很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刚刚成为历史的革命战争生活成为了军事文学作品主要取材来源,它们从各个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一、重读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引发的思索曲波在作品前给读者一篇文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

”这一句话用在此文中也最能代表我对曲波和林海雪原的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这是一部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根据真实的解放战争中斗智斗勇的战斗情形写成的一部红色经典,再读《林海雪原》,会把文中的人物与战争现场和战士们对号入座,使得读者相信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小说不乏虚构,虽然作者也已经一再申明他绝不等同于少剑波。

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我看了这部小说,心为之激动,也为之感动。

这是一部英雄们与土匪斗智斗勇的经典作品,作者强调小说的描写与历史“等同”和“真实”。

所以,描述的事迹、人物、地点都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来介绍的。

文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都有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中国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零下三十八度到四十度的雪海里,侦察奔袭,与敌军周旋。

“革命”“传奇”“消费”《林海雪原》重读

“革命”“传奇”“消费”《林海雪原》重读

"革 命 "" 传 奇 ""消 费 "�� 林 海 雪 原 � 重 读
王士强
林海 销 四 十 余
是 那一 特 定历 史 时期 的 产 物, 在 艺 术 上即 便 不 说 它 是低 劣 的, 至 少也 是 平庸 的 , 它 的 广 为人 知 更 多 是 因 为 它 隐 含 了 某 种 " 消费 性 " , 一方面参与 和构 造 了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人 们 对 于 "革 命 历 史 " 的 叙 述 , 符 合主 流 意识 形 态对 于 文艺 的 要 求, 同 时 又" 暗 通 款 曲 ", 与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传奇, 侠义, 言情, 志 怪, 神 魔 等叙 事 类型 和 叙事 要 素接 通 , 具有 较 强 的 娱乐性, 游戏性, 消费性, 这些因素在"革命年代"
" 小 人", 起 类似 作用 的主 要是 � 剿匪 任务 本身 土 匪 中 另一 个女 性中 的匪类 "蝴 蝶迷 "之间 的搏 斗 这是 一天 存在 , 婚嫁 之事 就很 难谈 上日 程 所以 接下 来 一 个 戏剧 性 的相 遇 , "小 白 鸽 "是 美 的化 身 , 而蝴蝶 迷 则 是丑 的 符号 , 在 她 们 的搏 斗 中 , 小 白 鸽自 然 处 于 下 风, 正在 危 急时 刻 , 是 一 个 男性 英 雄 救了 她 的 命 荣 但这 个 男 性英 雄 却 不 是少 剑 波 ,而 是 杨 子 这 种安 排显 然比另 外的 一种 可能 更适 合些 , 不 另 外, 小 说中 其他 的男 性如刘 勋
预 在晚期 传奇 小说 中, 则是 小说中 恶人 的干 预" � 综 上可 以看 出, 林海雪 原 与传 统的 才子 佳人 � � 由于 这 些因 素 , 男女主 " 机遇 时 间" 就 是迟 迟 不 来 , 有刻 意的 回避 , 遮挡 , 疏 远, 来 保持 应有 的距 离 林 结 构 模型 具 有十 分 吻 合的 内 在 相似 性 和 结构 一 致 人公 只好 反反 复复 地靠 甜蜜的 暗示 , 猜 测, 会 意, 还 性, 各种 因素 堪称 齐备 而这 便是 小说 最核 心的 "潜 � 结 构", 或者 说是 一个 符合 中国 传统 小说叙 事与 读 者 的审 美心 理的 "无 意识结 构" ,或 "结 构的 无意 识" 在 我看 来, 这正 是小说 最大 的成 功之 处, 是它 海雪 原 在 这 一点 上 是花 费 了 不少 笔 墨 的 , 对于笔 法粗 糙 的作 者 来说 , 委实 难 为 不小 对 于读 者 的 无 意识 来说 , 也是 一个 巧妙 和成 功的 蛊惑 物" 来挑明 这个 关系 , 少 剑波 的上级 王团 长, 还有 蘑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

2-3千的文学分析评论文章缺失与审美价值并存的文学魅力--《林海雪原》之我评十七年小说是以唱诵歌为主流的红色经典,通过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歌颂中国共产党,是为政治服务的高度政治化的文艺生产的产物。

它们具有统一的一般审美模式,有一个共同的单调的色彩—红色。

然而,这些红色经典作品虽然有很强的政治性,但是艺术美感也很强,十七年的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仍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其中有很多可读性很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比如《林海雪原》。

作为众多红色经典中具有传奇性、可读性强的《林海雪原》,既有缺失,又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林》没有摆脱和突破当时战争小说的一般审美模式,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方面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

十七年文学时期是文学独白时期,比较单一,《林》打上了太多那个时代的烙印,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过于“神化”,显得不真实。

比如杨子荣这样的英雄人物成天除了干革命打土匪外,几乎没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可言,邵剑波这一主要英雄人物,生活中他有时候象一个小孩子一样需要姐姐的照顾,工作上,对党无限忠诚,对上级和领导十分尊重又交往融洽;对于属下,既能平等交往又能显示威严;对于女同志,既十分关爱又能坚持立场;对于普通群众,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与他们交朋友,而邵剑波与白茹之间纯洁的爱情,却因为种种顾忌而写得云遮雾盖,欲说还休,不敢越雷池半步。

看来作者是怕什么情呀爱呀之类东西多了,会影响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这些英雄人物让我觉得就像神一样,他们没有失败,没有缺点,缺乏难于被现代人所接受。

小说中白茹这一人物让“十七年文学”塑造的英雄人物总是高、大、全,反面人物则是假、丑、恶,两种人物泾渭分明,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

在人性的背景下,这些人物过于平面化和抽象化,以至于因长期受这样的文学作品影响,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思考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固定化、概念化。

《林海雪原》就是这样的典型,从中可以看出作家是通过怎样的想象性描写,使英雄人物神话起来,美化起来;反面角色是如何作为对立面存在,从而完成想象的共同体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最终完成民族国家的重构。

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1)1.相关理论概述 (2)1.1革命作品相关概念 (2)1.2革命戏剧作品的相关概念 (2)1.3革命戏剧作品的研究意义 (2)2.我国革命作品及戏剧的发展现状 (3)2.1我国革命作品在国内的发展的历史背景 (3)2.2我国革命作品在现当代戏剧发展中的地位 (4)3.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的主体特色的具体研究 (4)3.1《林海雪原》创作的内容和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3.2对《林海雪原》创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研究 (6)3.3 1960年《林海雪原》这部电影与《智取威虎山》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73.4结合观影的群体,以及对新旧电影感受的比较进行分析和评价 (8)4.根据对《林海雪原》的分析探索革命作品对当代人的影响 (9)4.1《林海雪原》这部革命作品重新被当代人熟知的价值意义所在 (9)4.2《林海雪原》对当代人的影响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以《林海雪原》为代表的革命作品及戏剧中的主题特色××××专业学生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小四仿宋体)摘要:革命作品及戏剧作为传播红色意识主流形态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者在文学创作中,会体现出时代的背景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能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所以,研究革命作品和戏剧中的主题特色。

有着文学创作和历史事件两个层面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雪原》革命作品价值意义Title(3号Times New Romar)Student majoring in ××××Name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Abstract:××××××(五号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Key words:×××;××××;×××××;×××(3-5实词个,五号Times New Romar)引言在戏剧的多种形式和流派中,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戏剧是大的体系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这一题材开始在戏剧中大量的出现,在最开始的时候,关于“革命历史题材戏剧”这一概念非常的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一题材戏剧的定义是在相关题材戏剧的创作和实践中根据内容进而最后确定的。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

浅谈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我是在初二的时候拜读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当时还和一个很好的朋友一起看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其中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等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小说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血肉饱满的英雄形象依然能鲜活的浮现在我眼前。

曲波,山东龙口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

当全面抗战正式打响,年仅15岁的曲波就参加了八路军,16岁便当上文化干事,17岁当上指导员。

战争十分艰苦,也十分残酷,在一次战争中,曲波受了重伤,留下了终生残疾。

更不幸的是,1942年,曲波被打成“托派”,遭受严刑拷打、逼问,在逆境中,曲波坚守信仰,最后平反昭雪。

日寇投降后,内战爆发,东北的国民党顽固势力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顽据在林海雪原。

为了对付匪股,曲波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艰难的剿匪战斗。

曲波于1957年出版《林海雪原》,这部小说是他在回忆这段传奇的经历时创作出来的,小说出版不久就在全国引起轰动。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有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受到严重的打击和迫害,作品被红卫兵视为毒草而烧毁,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得以平反。

已经了解了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如果想要深入探究这部文学作品还必须要将其历史还原,从叙事结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研究。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文学界正处在我们现在定义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红旗谱》、《红日》、《红岩》和《创业史》、《青春之歌》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成就最高。

《林海雪原》这部作品虽然在主题思想上与“三红一创一歌”并不存在什么区别,不过由于这些作品大量借用了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手法,情节展开与叙事节奏上与章回小说相似,使用大量“巧合”形成传奇效果等等。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与吴强创作《红日》一样,长篇小说《林海雪原》5 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

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

《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在叙事上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

书中以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大战四方台等剿匪战斗为主要线索,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曲里有曲,险中有险的阅读效果。

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成为当时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流行读物。

50年代以后,原来盘据在通俗文学领域的言情、武侠、鬼怪等小说均被取缔,真正能填补这一阅读空间的,正是《林海雪原》一类读物。

它的一些情节和片断被改编成电影、京剧以及其它戏曲后,杨子荣、少剑波、座山雕等艺术形象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继《铁道游击队》以后,《林海雪原》同样是一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来表现战争的成功之作。

这当然不是说,它已经摆脱、或者突破了当时战争小说的一般审美模式,相反,它正是以塑造出一批流传广泛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成功标志,以截然分明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来构造布局,以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

这也不是说,它在利用传统的民间文化因素方面获得了完全成功,相反,小说有许多缺点都与它的民间叙事特点与生俱来,比如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特别是对小分队的指挥员少剑波的描写,作家浪漫得过了头,竟按照旧小说的“儒将”形象来刻画:少剑波不仅会指挥打仗,还会写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且在诗歌里自称“少帅”,为了成全“英雄美人”的传统理想模式,作家还特地配置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

故事当然很好看,但从“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理想来衡量,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读书心得范文

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读书心得范文

红色经典小说《林海雪原》读书心得范文《林海雪原》讲述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共产党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林海雪原》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海雪原》读书心得篇1读着红色经典《林海雪原》,那引人入胜的情节带我回到了那片林海雪原。

在这片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的。

就这样,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了“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全书的第一句,也是作者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战士们在茫茫的林海雪原里跨谷飞岩,攀岩跳壁,突破神话般的天险,通过飞跃绝壁岩.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战斗,充分体现出了战士们发挥了大智大勇.孤胆作战的奇能。

少剑波带领的小分队队员个个英勇无比,他们脚踏雪橇,滑遍了整个林海雪原,消灭了土匪。

少剑波,他有勇有谋,沉着应战,不骄不躁,令我钦佩。

但在我印象中,记忆最深的还是杨子荣,他为彻底消灭威虎山上顽固的匪徒,数夜未眠,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上演了一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书中的战士们同甘共苦,排除万难,在雪原中与敌人艰苦作战。

在战争中,战士们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是因为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他们不曾怕过,退过,总是勇往直前。

因为在他们心中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支持他们在风雪中一次次站起,支持他们在困难面前一次次昂首。

他们不断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畏艰难险阻,哪怕是到了死亡的边沿,也甘愿拼死一搏。

也许他们认为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便会感到迷茫,徘徊不定,在黑暗中就会逐渐消逝。

人生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浅析林海雪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浅析林海雪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浅析林海雪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浅析《林海雪原》作品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延安大学沈葱葱摘要:能够代表“十七年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历来被认为是“三红一创”或“三红一歌”,即《红旗谱》、《红日》、《红颜》和《创业史》或《青春之歌》,因为这些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有的精神状况。

然而在“十七年文学”中还有许多在政治上没有进入主流,却因为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群体而同样不被忽视的作品,它们被称为“革命通俗小说”。

曲波的《林海雪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大量借用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描写上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体现了鲜明地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走近曲波,在《林海雪原》中去感受这种别样特色。

关键词:《林海雪原》;革命浪漫;传奇色彩1946年冬,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的苍茫大雪中神出鬼没,越险壑,穿林海,翻雪山,出奇兵。

先后消灭了实力强大的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和马希山四股国民党残余势力,完成了赫赫战功。

1955年到1956年,曲波本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在有关《林海雪原》的创作谈中,只读过六年书,十多岁就参军的曲波,坦言道:“在学写作的时候,我曾力求在结构、语言、人物的表现以及情与景的结合上都能接近于民族风格,我这样做,目的要使更多的工农兵群众看到小分队的事迹。

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其中人物高尚的无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概曾深深的教育了我。

它们使我陶醉在伟大的英雄气概里。

但叫我说给别人听,我只能讲个大概,讲个精神或者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可是叫我讲《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我就可以像说书样地说出来,甚而最好的章节我还可以背诵。

” [1]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对其创作影响深远,无论是故事内容、人物塑造、还是自然环境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故事情节超乎寻常,富有传奇色彩。

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读《林海雪原》

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读《林海雪原》

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读《林海雪原》革命英雄主义的恢弘篇章—读《林海雪原》王晓文字数:2248《林海雪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引起全国轰动的长篇小说之一。

《林海雪原》以作家本人的战争经历为素材,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以少剑波、杨子荣为代表的一群为革命出生入死、视死如归的战士群像。

他们在苍莽的林海雪原中与各式各样的敌特分子和土匪斗智斗勇,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

现在读来,依然为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及其事迹而感动、振奋。

根据作品改编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也成为一代人的红色记忆,流传至今,经典依旧。

炽热的革命激情《林海雪原》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和现在产生如此强大的阅读效应,与其书中洋溢着的炽热的革命激情密不可分。

正是这种燃烧不息的革命激情促使剿匪小分队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勇敢顽强,不屈不挠地与之展开殊死搏斗。

可以说,对革命的赤诚与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是作品中的每一个战士与敌斗争的力量源泉。

无边无际的林海雪原从而化为人民斗争的汪洋大海,使敌人无处遁形。

小说中塑造的“长腿”孙达得的形象尤为突出。

他身长力大,以行走如飞著称。

但是,血肉之躯之人毕竟有疲劳至极之时。

所以,当孙达得长途跋涉去威虎山取杨子荣的情报时,就生动地体现出炽热的革命激情对鼓舞斗志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彼时的孙达得连续赶路,已经疲惫得“浑身松软”,“现在挪动一步,都是十分困难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本能地想要休息一下,但当他想起二零三首长语重心长的嘱托以及即将来临的战斗时,顿感精神百倍,仿佛浑身又充满了力量。

小说中,这样的感人情节比比皆是。

就连看起来娇弱的小白鸽——白茹在任务面前与男同志同样坚强。

在奇袭威虎山之后,为了给战士们治疗冻伤,她彻夜不眠,忘我地投入工作中,只睡了两个小时,就重新投入新的战斗。

炽热的革命激情与忘我的革命精神把林海雪原中的他们一步步熏陶成长为英雄。

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林海雪原》的成功原因之一即为其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xx评论一、《xx》:“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xxxx学报2009年第二期《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证夸夸其谈。

只要读者将“注意力回到历史本身”,他们自然就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清晰的”。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人的思想“大跃进”,造就了无数具有超越品质的“红色经典”;一切艺术夸张也因作家意识形态的情绪膨胀,而被社会公众赋予了绝对真理的浪漫阐释。

作为思想“大跃进”的历史产物,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文本意义,则是“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兵”被作者描写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符号,而中国无产阶级又被作者描写成是“兵”的本质属性———“兵”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概念等同,“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林海雪原》的审美趣味,同时更凸显出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懂《林海雪原》的前提条件,不是对其“传奇”笔法的追根溯源,而是对其写“兵”意图的深度分析。

1、《xx》:关于“兵”的阶级属性的传奇叙事2、《xx》:关于“兵”的精英气质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中“兵”的“无产阶级化”倾向,集中反映了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的思想改造功能;而小分队全体成员的政治精英气质,则又深刻揭示了部队这所革命大学校的文化教育作用。

3、《xx》:关于“兵”的神性功能的传奇叙事《林海雪原》的传奇叙事,是革命者重塑其历史丰碑的英雄“传奇”,是胜利者展示其政治理想的史诗“叙事”;作者人为地强化“兵”的“神性”与“超能力”,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去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去抒发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试论《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xxxx市场2009年第9期文章从《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对比入手,分析了在这两部内部结构趋近一致的小说中,不同的情节设置下萧祥与少剑波形象的差异,得出萧祥形象趋近于“扁形”、少剑波形象趋近于“浑圆”的结论并通过探讨两部小说中情节设置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指出即使在受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在“叙事文”层面,时代与政治因素并不能超越情节影响人物的形象,情节仍然是影响小说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林海雪原小课题研究报告

林海雪原小课题研究报告

林海雪原小课题研究报告《林海雪原》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抗日游击队为背景,以游击队员林海扮演的英雄形象展开,揭示了民族解放和个人奋斗的主题。

本报告主要研究《林海雪原》中的几个重要题材和人物形象。

首先,本片研究的是主题之一的民族解放。

在小说中,巴金生动地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游击战争,通过林海等游击队员的英勇抗击和牺牲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战的精神风貌,赞扬了中华民族在艰难险阻中的顽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其次,本报告研究了《林海雪原》中的人物形象,以林海和豆豆子为代表。

林海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勇敢而坚强的年轻人,他担负起了领导游击队的重任,不仅带领队伍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还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抗日斗争的模范。

豆豆子则是一位勇敢而善良的女战士,她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反应为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本报告还研究了《林海雪原》中的情节安排与意义。

小说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示了游击队员们在林海的带领下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的过程。

小说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展示了游击队员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敌后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和困难问题。

通过这些情节,小说呼唤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民族解放共同奋斗。

综上所述,《林海雪原》是一部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和抗日斗争胜利的伟大作品。

通过对于小说中几个重要题材和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说的意义和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韧精神和无畏胆识,赞美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同时,通过小说的情节安排,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实现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林海雪原》为载体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课”教学策略

以《林海雪原》为载体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课”教学策略

以《林海雪原》为载体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阅读课”教学策略作者:崔卿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20期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9个任务群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具有革命传统、英雄情怀的革命作品进入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导向性。

为了更好落实课程目标,我们以整本书阅读方法为指导,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曲波《林海雪原》为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林海雪原》教学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2教学中,我们选择了曲波的《林海雪原》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这是前期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出的“最受学生期待”的书目。

同时《林海雪原》这部作品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尝试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整的文学作品语境中感受文字所散发的革命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课程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六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精讲课、拓展课、成果课。

一、导读课导读课是第一节课。

导读课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播放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经典唱段;邀请会唱的学生现场表演;播放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精彩桥段;请曾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谈阅读感受等。

指导读书方法,消除阅读障碍。

第一,“连滚带爬的读”。

这是温儒敏先生的用语。

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

“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

第二,“提玄钩要的读”。

整本书阅读信息量大,利用提取要点策略可以尽快把握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把厚书读薄。

第三,“含英咀华的读”。

重点章节需要精读。

精读的时候,要在书上划线,将重点划出来,这样重读的时候就容易抓住重点。

二、推进课阅读推进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论文

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1)一、《林海雪原》的神奇性 (4)1、环境的险恶之奇 (4)2、情节的巧合之奇 (5)3、理想人物的传奇塑造 (6)(1)、理想的青年指挥官—少剑波 (7)(2)、理想的打匪英雄——杨子荣 (8)(3)、理想的“白衣天使”——白茹 (9)(4)、理想的革命英雄能手群体 (9)二、真情的自然流露 (10)1、对匪徒的憎恨与对人民的热爱的情感交织 (11)2、革命恋情 (12)3、战友深情 (13)注释 (23)参考文献 (23)英文摘要、关键词 (25)传奇与真情:一部独特的战争小说《林海雪原》摘要:曲波的《林海雪原》充满激情的讲述了少剑波带领小分队在茫茫无际的林海雪原剿灭许大马棒等土匪的传奇故事。

从全文看,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艰难险恶的环境,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见证了小分队的神奇与勇猛。

不仅如此,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相比,《林海雪原》的字里行间真切的体现出人间真情,这里不仅有小分队对人民的热爱,战友之间的阶级情谊,还有战火之中燃烧的那份真挚的爱情。

整部作品以“奇”与“情”贯穿其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的战争小说。

关键词:《林海雪原》传奇真情导语:作为十七年小说的经典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语言特色及其浓厚的传奇色彩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它是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演绎的一部震撼人心的林海雪原剿匪英雄传奇。

作者曲波在作品中富有激情的讲述了团参谋长少剑波奉命率领三十六人的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季奔赴茫茫林海、皑皑雪原剿灭许大马棒、座山雕、九彪、马希山等顽匪的英雄传奇故事。

作品生动的展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的战术以及他们不畏艰苦、勇于奋斗、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革命心态。

整部作品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以说是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的代表之作。

而且作品中最值得读者回味的还是文中流露出的对人民、对战友、恋人的真情实意,这一点是作品胜于其他革命传奇小说的最根本所在。

革命小说《林海雪原》读后感

革命小说《林海雪原》读后感

革命小说《林海雪原》读后感《林海雪原》主要写了以少剑波和杨子荣为主的在林海雪原中剿匪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小说,欢迎阅读。

《林海雪原》读后感1: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我认为读书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

特别是读这些红色经典的书籍,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当我读完《林海雪原》,望着封面上“林海雪原”四个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

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解放军战士,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

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容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对这些战士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它鉴证了一个个赤子之心,它的脉搏将永远在这片郁郁葱葱的老林里跳动。

穿山风的狂卷,密集的枪弹雨林,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把火,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

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

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绝顶》中的肖顿河,都为着自己心爱的理想而前进,虽然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只在这茫茫大千世界中留下一副白骨或几行轻轻的痕迹,但在任何人眼里,他们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击倒的。

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的理想,努力地拼过,已了无遗憾。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

若没有理想,莱特兄弟不会发明飞机,圆了人类飞向蓝天的梦;若没有理想,袁隆平不可能养殖出杂交水稻,解决中国人多粮少的难题;若没有理想,又哪来中国几千年的悠远文化;若没有理想,中国不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夺回自己的领土。

读《林海雪原》我会常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以《林海雪原》为例王晓宁(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本文以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为例,回顾了“红色经典”作品走过的市场化道路,并分析了在其市场化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希望能够为“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红色经典;市场化;林海雪原;消费需求作者简介:王晓宁(1984-),女,河北大城县人,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文学作品市场化研究。

一、什么是“红色经典”作品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精选出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10部长篇小说,组成“红色经典丛书”再版发行。

“红色经典”一词由此而来。

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通知中对“红色经典”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

目前,我国学术界倾向于把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的解放区文学和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创作称为“红色经典”。

而其中最著名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表现了共产党员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带有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

二、“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道路同一般消费品一样,只有具有商品价值才可能进入市场并被大众所消费。

“红色经典”作品具有的历史真实性、承前启后的文学史价值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价值使“红色经典”作品走上市场化道路成为可能。

“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进程经历了书籍的出版和再版、影视剧改编、动漫游戏的制作发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

多种形式的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使得曾经被边缘化的“红色经典”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红色经典”作品经历的两次图书出版高潮。

从表面上看,文学和市场是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件事,文学与市场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学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且可以产生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

在众多文化产品中,文学书籍的出版对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色经典”作品能够被读者接受并进一步市场化,文学出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红色经典”作品经历了两次出版高潮,第一次在上世纪50、60年代,“反右”斗争的胜利使作家们迫不及待地要把战乱流离的岁月展现给世人,歌颂幸福生活地得来不易。

新建立的政权也急需在意识形态上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大力支持“红色经典”的出版发行。

当时“红色经典”作品的发行量也是惊人的。

”90年代之后,西方学术思想纷纷涌入中国,“重写文学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学界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地重新解读一度备受冷落的“红色经典”作品。

于此同时,文化市场利用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和年轻人的陌生化阅读和猎奇心理重新打造“红色经典”,大量“红色经典”作品再版。

以曲波的《林海雪原》为例,1997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并编入“红色经典丛书”;2007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红色经典连环画”版本的《林海雪原》;2009年5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将其编入“红色经典励志中国”丛书;2009年7月借助建国60周年的时机,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其编入“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再版。

(二)“红色经典”作品借助影视改编拓宽市场化道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走进寻常百姓家。

大批“红色经典”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搬上了屏幕。

《林海雪原》是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问世后引起强烈反响,并多次再版,还被大量改编成电影、话剧、京剧、样板戏、电视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

1958年,中国京剧院的范钧宏根据小说前八章改编了现代京剧《林海雪原》;同年,上海京剧院编演了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196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刘沛然导演的电影《林海雪原》在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986年朱文顺执导了10集电视剧《林海雪原》;2003年由李文歧执导的30集电视剧《林海雪原》可以说是一部完全具备商业特征的“红色经典”电视剧;2006年青山动画根据《林海雪原》主题内容开发了第一部国产动作角色扮演游戏;2014年12月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 电影上映,影片叫好又叫座,票房直冲9亿。

影视剧生产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红色经典”作品通过改编为影视剧进一步拓展了传播领域并加速了市场化进程,成为文化市场上一个新的消费亮点。

(三)“红色经典”作品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2014年底,3D 电影《智取威虎山》出人意料地横扫贺岁档。

鬼才徐克把一部主旋律影片翻拍得老少通吃、好评如潮,实属不易。

火爆电影也把并不受关注的威虎山风景区重新拉进了旅游爱好者的视野,人们游览威虎山森林公园、长城、影视城,(下转第115页)“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会群众发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1]帅之鹰,周慧,黎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2]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09)实地感受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猎虎擒雕”之情。

随着“红色经典”作品的影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者文化层次的提升,集思想教育、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红色旅游近些年火了起来。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2004年12月我国制定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规定全国重点培育以“抗联英雄,林海雪原”为主题形象的“东北红色旅游区”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色旅游资源地开发也会进一步推动“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

三、市场化进程中“红色经典”作品的发展方向“红色经典”作品在市场化道路上也遭遇了诸多问题。

例如在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各类图书中显得其貌不扬;一味地胡乱改编、“注水稀释”,增加看点以满足群众的娱乐审美需求,却受到观众冷遇和学者们的批判。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3D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热映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广阔的发展前景。

笔者认为,对于消费市场的准确定位和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再创作,是“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针对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出版装帧精美适合收藏的“红色经典”图书以及现代京剧样板戏、电视剧、歌剧、经典电影等。

针对目前繁荣的儿童图书市场,开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儿童“红色经典”图书,抛开土改、革命、政治等不易于理解的内容,提取故事中勇敢、机智、团结等人物特质,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而包含改革、政治等内容的“红色经典”可以选入中学语文及文学史教材,以供具有历史、政治知识基础的学生阅读。

时下的热门产业游戏、动漫在青少年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大部分“红色经典”自身具有的传奇性、故事性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十分有利于动漫、游戏产品的制作发行。

青山动画开发的《林海雪原》主题游戏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结语:“红色经典”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拥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大众文化市场的推动下,“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只要遵循“红色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深入分析不同消费市场的需求,就能开发出从内容到形式都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1]徐明霞.“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0.的方式,结合接受培训人员的时间安排和具体需求,制定出科学的课程安排,提高整个培训效果和效率。

另外,培训工作的开展也要注重对农民工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参与培训学习的过程中,自身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当中,劳动力由农村地区向非农地区转移,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比如趋势。

整个转移过程能佛良好、顺利的实现,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工自身生活和权益的关键问题。

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转移的过程与培训的过程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只有提高了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才能让他更好地走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实现更加稳定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维护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民工的整体就业率,提高他们的生活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满足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

旧的人口红利时代逐渐结束,新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已经开启,新时期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不断的突显和重视。

参考文献:[1]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4)[2]谢晶,陈建录,苗厚芳,张红月.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多功能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01)[3]顾馨梅,吴志娟.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4]蒋昕臻.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教育的启示[J].农民科技培训.2012(10)[5]李群山,孙霞,周黎鸿.代际更迭与教育培训出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综述[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6]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02)[7]张广花.农民职业教育的国内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 2011(08)[8]孟宪生,关凤利,唐哲一.农民工参与就业培训的决定因素及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上接第107页)(上接第151页)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