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虽有佳肴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一、课文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大道之行也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 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不知其.旨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9.《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 教 与______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多用对偶,推理严密 本文使用了较多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 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还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 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 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 层递进。
22 《礼记》二则
8.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义和今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味美 古义:____________ 目的,意义 今义: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惑 古义:____________
困难 今义: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考点聚焦
古今异义
考点解读:古今异义词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 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作品简介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 郑玄注本。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曲礼》 《檀弓》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
22 《礼记》二则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教 然 后 知 困
(3)教 学 相 长 也
[答案]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教/然后知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总结归纳1 / 3《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 (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1)运用类比手法。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⑤教学相长.也今义:增长 (3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5)重要句子翻译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是选自儒家经典中的一篇礼记,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读解】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

即使错了,也不敢于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

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

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注释】①本节选自《学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三、理解性默写:①、《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四、课内简答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朝代】先秦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解析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赏析《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未来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的美好心愿,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礼记二则》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十二课)

《礼记二则》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十二课)

《礼记二则》课下注释(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二十二课)虽有嘉肴课下注释:1、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篆的。

2、【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4、【困】困惑。

5、【自反】自我反思。

6、【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8、【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大道之行也》课下注释;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3、【选贤与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4、【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5、【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6、【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7、【有所终】能够善终。

8、【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9、【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10、【分】职分,职守。

11、【归】女子出嫁。

1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1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4、【谋闭而不兴】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15、【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16、【作】兴起。

17、【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导图。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礼记》中的学习观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礼记》中虽有嘉肴章节的词句含义,领会古文表达技巧;
2.增强文化认同感,理解古代文化中关于学习、修身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对文本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感悟古文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古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互动和即时反馈,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未来,我考虑在活动设计上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嘉肴”和“至道”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动力或方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要点和思路。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礼记二则注释

礼记二则注释

礼记二则注释1. 虽有嘉肴(yáo)-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

食:吃。

旨:味美。

3. 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所以。

6. 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8.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9.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推动、促进。

11. 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2. 天下为公- 为:是。

3. 选贤与(jǔ)能- 贤: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同“举”,推举。

能:指才干出众的人。

4. 讲信修睦(mù)- 讲信:讲求诚信。

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以……为亲。

第二个“亲”:父母。

6. 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以……为子。

第二个“子”:子女。

7. 使老有所终- 终:善终。

8. 壮有所用- 用:施展其才能。

9. 幼有所长(zhǎng)- 长:成长。

10.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养:供养。

11. 男有分(fèn)- 分:职分,职守。

12. 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13.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财物。

恶:憎恶。

1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力气,力量。

15. 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16.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17. 故外户而不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礼记》二则原文和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和译文

《礼记》二则原文和译文是什么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矜同:鳏)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注释: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 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 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了以后就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有 困惑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 “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生有四种过失,当老师的一定要知道。 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 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 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 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 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 他们的长处,并且纠正他们的过失。
• ①失:过失。 • ②或:有的。 • ③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 ④易:简单。 • ⑤止:停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 ⑥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 ⑦救:纠正。 • ⑧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 ⑨善:长处。 • ⑩而:连词,表而且。 • ⑪者:······的人。
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 的观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 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 道理。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 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 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并印证。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3)男有分,女有归 归: 女子出嫁。今: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 等意,均由“出嫁”这个本义引申而来。
(4)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 财货。今: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5)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伤害。今:一般指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7、下面是《礼记•学记》 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 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会 明白道理。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 半。”
其此之谓乎?
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 的道理? (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论述的?
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 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经典选读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 ②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 止⑤,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知其心,然后 能救⑦其失也。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 者⑪也。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1、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 “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2、文章是怎样论述的?
•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 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的道理;
•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 知困”两种情境,
• 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及时弥补, 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脉络梳理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教学能相长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 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教学相长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 除了“教学相长”,文章还给我们其他的启 示吗?请至少写出一点。
• 实践出真知; • 学无止境。
课堂训练(4)
•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 升的重要环节。
•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 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 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
• 最后引用《尚书》 中的话印证观点。
•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论证思路 归纳
• 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学”与“教”两 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一中心论点。文末引用《兑命》中的 话“学学半”加以印证。
•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 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 有疙瘩 的地方。
• (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 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 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 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 中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2、实践出真知。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 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不教,则无法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勉励自 己,提高自己的机会,所以说,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出真知. 3、学无止境。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 己的不足。“学然后知不足”,学得越多,也就越知道 自己的不足,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应奋进不息。 正所谓“学无止境”!
参考译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 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 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礼记》

背景资料
• 本文选自《礼记正义》。 •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 • 儒家 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
经学家( 戴戴圣圣)编纂的。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旨( zhǐ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虽有嘉肴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4、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 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 第一组,以“鱼..........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
导出议题,
• 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 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 第三组,用两个“....然后......的句式,进一步论 述“学”与“教”的情境。
• 2、教学启示
• 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教育 方法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有一定的针 对性。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失去了 针对性,方法就成了无的之矢。
• 就人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状态 。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 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学生的学习出了 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所以,真正好 的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是 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 有成就。
(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 闻。
• (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增广见识的学 习方法)
•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 • 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 • 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1)故曰: 教学相长也 教学: 教与学。今:“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 学生的过程,大致相当于古的“教”
(2) 不独子其子 子,子女。今: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 虽( 虽然 ) 旨 ( 味美 )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善( 好处 ) 困 ( 困惑 )故( 所以 )
自强 ( 自己努力向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反( 自我反思 )

奋发图强
• 故曰:教学相长 ( 教和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学1:同“敩”,教导。
•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 证。
•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 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追问 ,慎重地思考,
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践行。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 则止。
(用原文填空)
3、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 引出下文对学与教关系的论述,有“佳 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比推理”。
或: 先以“嘉肴”与“至道”设喻类比,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指出了学 习(即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为引出下文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古义:教和学。今义:教书。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