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完美女性观
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本文对《京华烟云》中包括主人公姚木兰在内的性格各异的几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AbstractAs a typical writer from the old era scholar, Lin Yutang’s thought performe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usion of two cultures. It included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life,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human thought. For this embracing thought, Mr. Lin had a unique perspective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perfect woman of his character. In his masterpiece “Moment in Peking”, this concept of the perfect woman had been a great system of interpretation. In this paper, “Moment in Peking” included the heroine Yao Mulan’s several different characters, including female imag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e can conclud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inner stick, and owned modern ideas of free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Happy thoughts to Taoist inner focus, us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living wisdom to face life, and this was the quality of Lin’s definition of the perfect woman. And Yao Mulan was Lin’s west, bu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unity of a master of feminism, was the author of the perfect woman in his mi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 of the ideal shape.Key words: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perfect female image;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序言 (1)一、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2)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2)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2)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2)二、《京华烟云》中不够完美的女性——对完美理想的衬托 (3)1.莫愁——富贵荣华,不及姚家莫愁 (3)2.曼娘——“顺从”是她一生悲剧的根源 (5)3.红玉——现代的启蒙不应只是爱情 (6)4.素云——她只是个被命运捉弄的骄傲女子 (8)三、林语堂理想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姚木兰 (9)1.现代思想与传统美德的理想组合 (9)2.世俗智慧与超然思想的辩证统一 (10)四、结论与启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林语堂学贯中西,思想受到西方影响极大,因此,与同时期的中国作家相比,林语堂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妇女思想解放的现代性命题。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悲剧形态的继承与分离
思想 和时代特 色,具有独特 的风格 。本 文仅就 《 京华烟云 》对 《 红楼 梦》悲剧 形态的继 承与分 离作 以简要 地分析 。 关键 词 :京华烟 云 ;红楼 梦;悲剧形 态
《 红楼梦 》是我 国古典名著之 一,
是一部旷世 奇书 ,在 中国小说发展 史上 是一个划 时代 的高峰 ,它哺育和影 响了
为现代版 的 《 红楼 梦》 。但林 语堂在生 庸置疑 , 《 红楼梦 》的悲剧精 神对林语 择 ,使 她与家人 失散,从而 改变 了一生 活 的具体 环境 、个人 经历 、文 化修养与 思想观念 及个人性格 方面毕竟 与曹雪芹 二、悲剧 的继承与分离 —— 《 京华 本身毫 无意义可 言,却有极大 重要性 。
瞬 红楼 代 又一代 的中 国文人 ,使他们 的创 作 剧 ,即人 的存在 本身就是痛 苦 的悲剧 过 应 译为 《 息京华 》,其想继承 《 红楼 梦》者 ,可谓悲剧 中之 悲 梦 》的悲剧 精神 ,是 显而易见 的。 “ 烟 尤其是代表 作都有着 强烈 “ 息 ” 也 罢 ,无 非 就 是 人 瞬 情 结 ,林语 堂就是深 受 《 红楼梦 》影响 剧 也 。”其实 《 的作家之 一 。林语堂 的一 生 ,特别痴 心 和性格悲剧 ,但 最具悲 剧性 的还 是那种 生匆匆 ,世 事沧桑 ,百年如梦 。全 书沉 和沉醉于 《 红楼梦 》,他对 《 红楼 梦》 存 在 的虚妄 与无意义 。最能反 映人 生乃 浸 在一种 “ 人类 自身 之外 的伟力 ”的神
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渊源关系
论《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渊源关系作者:高鹤芸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2期内容摘要:《红楼梦》是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之巅的一部旷世奇作,尽揽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引得许多现代作家争相模仿,林语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京华烟云》可谓是《红楼梦》的“近代版”。
它在文化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方面承继了《红楼梦》。
《京华烟云》是将《红楼梦》的诸多艺术形式发挥到极致所形成的一部拥有红楼气质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红楼梦》《京华烟云》渊源关系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对于近代的文学作家及作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林语堂深深喜爱和敬佩这样一部惊世之作,并尝试模仿《红楼梦》创作了七十万言的《京华烟云》。
如果把代表中国古典文学顶峰的《红楼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片沃土,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一.文化思想的继承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会宣扬或提倡某种思想,《京华烟云》和《红楼梦》所宣扬的就是庄子的道家学说。
《红楼梦》中,虽然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在“宝一黛—钗”三个人身上产生对应关系。
但是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宝黛两人的精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京华烟云》对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修心养性,胸怀世间万物。
他的生活模式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
这两部作品都运用了林语堂所阐述的描写人物的一种近人情的方法。
“近情”包含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让人的个性得到合理与合情的发展。
在林语堂看来,《红楼梦》无疑是近情文学的典范。
如多被世人辱骂的凤姐,在他眼中“也有悔祸知过之心”;《京华烟云》中,素云身为大家闺秀,言辞犀利、傲慢无礼。
但是,林语堂用最近人情的方式,在末尾让素云英勇就义。
二.情节结构的相似《红楼梦》和《京华烟云》在创作背景上,前者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后者是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前者描写贾府的由盛转衰,代表满清贵族和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后者则以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间的悲欢离合来反应时代的变迁更迭;结构上,前者不是以单一的线性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作为叙述的主线,而是以板块的家族活动方式切割转换构成叙事过程,后者也避开了这个单一的结构,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家族的兴衰荣辱为纬,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板块结构加以叙事。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京华烟云》是一部以旧京为背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历史场景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本文将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从继承方面说起,可以发现《京华烟云》继承了《红楼梦》中的很多元素。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物形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而《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借鉴了《红楼梦》的多种叙事方式,如用诗词歌赋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矛盾,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通过对家族的描写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等。
在人物塑造上,《京华烟云》也吸取了《红楼梦》中的精华,塑造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个性、情感、品格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他们成为了观众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我们从发展方面来看,《京华烟云》在继承《红楼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在《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现代意识对于《红楼梦》的再解读和再创作。
《京华烟云》不再停留在对旧时代风貌的复原,而是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刻画和历史事件的深刻分析。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京华烟云》也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对女性地位的重新理解、对人性的审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等,这些都使得该剧更富有时代感和现代性。
可以看出,《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和再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和现代意识的注入,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旧京的繁华画卷。
这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和发展,不仅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与《红楼梦》的比较中看《京华烟云》的文学价值
11 文章结构相似 .
《 楼 梦 》 书 以 宝 、 、 的 爱情 为 经 , 红 一 黛 钗 以四 大 家 族 由 兴 到 衰 的过 程 为 纬 , 向读 者 生 动 地 展 示 了一 幅 封建 社会 生 活 的 画卷 , 并揭 示 了封 建 社 会 必 然 走 向 灭 亡 的趋 势 。《 楼 梦 》 红 在 结 构 上 的 价 值 , 其 最 终 寻 找 到 了 中 国 长篇 小 说 可 以全 面 描 是
写 社 会 生 活 的 表 现 方 式 ,这 一 方 式 可 以称 作 为 家 族 描 写 模 式 。因 为 在 宗 法 制 的 中 国传 统 社 会 中 , 家族 作 为一 个 活 动 单 位 , 于 它 与 国家 同构 , 以 , 对 社 会 内 容 的 涵 纳 , 分 自 由 所 它 十
重忽略了其文学性 。需知 , 一部小说能获得这么多读者 的认
可 , 不仅仅因为它很好地 向外介绍 了中国的“ 域风情 ” 绝 异 ,
足 充盈 。 又 由 于 家族 是 由不 同个 体 构 成 的 , 本 身 也 就 成 为 它 个 体 活 动 的 主要 场所 。这 样 ,家 族 实 际 完 成 了 双 重 建构 : 向
从与《 红楼梦》 比较 中看《 的 京华烟 云》 的文学价值
蔡 蓓
450 ) 7 04 (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开封
摘 要:京华烟云》 《 被称为现代版 的《 红楼梦》 。这部长篇小说从人物设置和文章结构方面, 都借鉴 了古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 同时在 时代背景、 , 人物性格等方面也有 明显不 同。 作者林语堂借鉴 了《 红 楼梦》 的艺术特色, 在抗 日 战争背景下, 创作 了一部 旨 在把 中国介绍出去, 弘扬 中国文化的史诗般 巨 著。从《 京华烟云》 红楼梦》 和《 的比较中, 可以更加明确《 京华烟云》 的文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京华烟云》《 《 ;红楼梦》文学价值; ; 人物设置; 文章结构; 写作手法
浅谈《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特点——姚木兰与薛宝钗的形象对比(电子稿)
在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子通主编的《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一书中,一篇作者为刘勇的《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提到了“‘道家女儿’的命运沉浮”。在作品中,开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由京城举家南逃”;最后结尾则是“姚家新一代女主人姚木兰一家仍然于兵荒马乱之中由杭州西逃”,这首尾相重叠的场景,传达出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蕴:人的命运沉浮飘零,悲欢离合,是难以自握的。作者认为从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她不仅“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而且也相信人的整个命运都是自己无可支配的”。2
陈朝旭的《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一文中这样写到:“在《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中,林语堂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述其自身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小说中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姚木兰营造幸福婚姻生活的努力则体现了林语堂的快乐哲学。林语堂这样来安排木兰的婚姻与爱情,表面上看好象是因为太偏爱木兰,不忍心看她受到爱情的折磨,其实,是他自己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在起作用,也是他自己人生观的自然表露。”4
对于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物,自从《京华烟云》一书问世以来,就有无数的人对她进行研究,学术界对木兰的评价褒贬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她能够很好的经营自己的爱情与婚姻,是个有志、有爱、有情、有义的完美女性,是集“情人、妻子、母亲、朋友”于一身的现代贤妻良母。但是有少部分人认为,她不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向腐朽的旧制度妥协,放弃自己心中爱的人,而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丈夫结婚。尽管她上过新学,有新思想,依旧逃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时婚姻制度,这是可悲的。
林语堂
朱 門
賴柏英
• 书中的女主角赖柏英,是 一位勤劳、能干、善良、 孝顺、坚忍、敢做敢为… 集诸多美德于一身的闽南 女子,因为要侍奉失明的 祖父而放弃与留学的爱人 一起出洋,操持大家庭管 理农庄,无微不至地关心 家里人,为了教育孩子努 力学习文化,在混乱的战 争年代与土匪般的军官周 旋,微笑着面对种种的挫 折。
評說林語堂
• 唐弢:“他(林语堂)谈儒家、谈道家、谈中国 文化,我总觉得隔一点什么,好象在原来事物的 表面涂上一层釉彩似的。”“原来林语堂先生也 和胡适一样,是用西方的眼睛来看中国人,看中 国文化,看中国的儒家的、道家的。但他有的不 是一般西洋人的眼睛,而是西洋传教士的眼睛。”
• 台湾学者说林语堂是“一代哲人”、“伟 大的中国作家”、“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 大文豪”、“数千年中国文明所钟毓出来 的奇葩”。
風聲鶴唳
• 《风声鹤唳》的故事背景 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江 南名城,丝绸业界大户姚 家和张家因争夺名利而互 相争斗,姚家二少爷博雅 风流倜傥沉溺于江南名伶 梅玲的万种风情中……但 所有的一切在战争这个大 背景中,都显得那么渺小, 书中人物的感情在战火纷 飞的年代也经历了重重考 验。 • 女主角丹妮放荡不羁、个 性飞扬,虽然经历了战争 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
• 评论集
• • • • • • • • • • •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 译著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京华烟云》是一部以京城为背景,描绘晚清时期社会风貌的小说。
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两部小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于社会风貌、人物性格以及情节铺陈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创作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析。
一、叙事手法《红楼梦》采用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两个线索,以宦官王熙凤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而《京华烟云》则以京城为背景,以一家书店为中心展开,通过主人公林文昌等人的身世和成长,描绘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
两者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继承关系,都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通过多个人物和事件的交织,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着自己的创新。
它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对于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有着更加细致的刻画。
而《红楼梦》则更多地注重了对于宦官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人的情感纠葛的描写。
可以说《京华烟云》在叙事手法上对《红楼梦》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二、人物性格《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塑造非常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
尤其是宦官王熙凤和贾宝玉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变化和人生经历是整部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华烟云》也同样借助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成长来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通过主人公林文昌和他的家人朋友的故事,展现了晚清时期各种社会阶层和家庭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变迁。
不同的人物性格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观念,而《京华烟云》在这方面对于《红楼梦》有所继承和发展。
三、题材内容《红楼梦》着眼于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以贾府和宝玉等人的一生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而《京华烟云》则以京城为背景,以书店为中心,展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和风俗变迁。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发展
浅析《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继承发展作者:王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自问世以来,对许多作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张爱玲、林语堂等名家都是忠实的“红迷”,其作品也多有或显性或隐性的对《红楼梦》的模仿借鉴。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更是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都明显带有《红楼梦》的影子,林语堂自己也承认,“在此期间,犹有一事可记者,即读《红楼梦》,故后来写作受《红楼》无形中之熏染,犹有痕迹可寻。
”[1]然而《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绝不是东施效颦式的照搬照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的重构,下面以姚体仁与贾宝玉、薛蟠形象的比较为例,探究《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继承与发展。
一、姚体仁与贾宝玉形象比较姚体仁和贾宝玉,都是旧式大家族中众星捧月的对象,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深得宠爱。
姚体仁和贾宝玉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女清男浊”的观念上,尤其是对待比他们地位低下的丫鬟,姚体仁曾对银屏感叹,“现在拿你、锦儿、乳香、青霞来说,你们都跟我一样聪明伶俐,比我还长得好看,性格也比我好。
我现在是你们的主子,几年之后,你们都嫁了人,谁能管谁呢,我真不懂活着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对我自己说:比方你们几个姑娘生下来就是主子,而我和阿非和我妹妹,都生而为佣人,生活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2]这与贾宝玉爱护姐妹们乃至丫鬟,从不觉自己高人一等的平等观不谋而合,贾宝玉为麝月簏头发、给晴雯渥手等行为也与姚体仁给银屏喂药等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生为男儿,却引女性为知己,尤其欣赏聪明水灵的女子,并发自真心的呵护他们。
由此可见,姚体仁与贾宝玉有着相似的女儿观、爱情观,生为贵公子,却都天生有一种纯真的平等观念,并自发地去实践,这是难能可贵的,体现出新旧交替时代民主平等观念在新一代人心中的觉醒,这也是他们性格中最出彩的地方。
论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的生命意识
论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的生命意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此书中,他对生命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对子诸如短暂与永恒、荒诞与庄严、虚幻与真实、悲与喜等有着通透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领略到生命的诗意,并在寻求与超越“自我”中领悟生命的意义。
标签:林语堂;京华烟云;生命意识《京华烟云》是林语堂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关于此书,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关系的探讨、人物形象尤其是姚家父女形象的剖析、与《红楼梦》等家族小说的比较、中英文文本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也有从叙事学、传播学、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角度进行解析的,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推动了林语堂研究的深入。
《京华烟云》最打动我的是林语堂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这里,且就这部小说的生命意识谈谈我的理解。
一、生命的瞬息与永恒林语堂对生命既短暂又永恒的特性有着很深的体悟,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一头联系着过往,一头联系着未来,在短暂的时空中存在,又通过各种方式超越这种限定而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正如《京华烟云》结尾处所说:“时光像一条永远流动不息的江河,雄壮伟大,而万古不变。
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事就像在永不改变的古老的北京的一个刹那,是时光的手指自己写下来的故事”[1]924。
他对书名的选定就包含着这一含义,《京华烟云》英文版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将之译为《瞬息京华》,显示出强烈的时空意识,用永恒的、不老的空间与时间来对照人一生的短暂,短暂到这些看似漫长的故事都只不过是“瞬息”(moment)而已。
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聪慧美丽而又青春早逝的少女红玉来集中体现他对生命短暂性的理解。
由于体弱多病,兼之性情早慧,红玉很小就对生命有着极度的敏感,比如有一次看焰火,在看到焰火烧完时她伤心欲绝:“不要烧掉!干什么要烧?我要永远看哪”[1]384-385。
这就是人生的悖论,焰火如果不点燃,怎么会出现那么美丽的人物、楼阁,而烧就必定要有烧完的时候。
《京华烟云》对《红楼梦》的艺术借鉴与创新
作者简介 i 胡倩 , 女, 安徽池州人 , 厦门大学 中文系 2 0 1 2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古 典文献学 。
西安 石 油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他 的心 目中 , 《 红 楼梦 》 这 部 作 品一 直 保 留着其 他 文 学作 品所 不 能替 代 的重 要 位 置 , 并 对其 一 生 尤
5 万多册 , 美国《 时代》 周 刊称其 “ 极有 可能成为 关于现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经典作品” 。
1 形 象塑造
韦尔特说 : “ 作最后分析时 , 人物是一切好戏 的根源 。 ” _ 2 J 4 卜如 他 又说 : “ 主题 仅不 过是 人 物 的总
的估 价 , 而对 剧 作 家 来 说 , 人 物 性 格 是 高 于 一 切 的。在人 物 里抽 象 的思 想 成 为具 体 的形 象 , 并 且
奇书 , 是 中国古典 小 说 的金 字 塔 , 它对 人类 文 明产
定写一部小说。 ” l l 《 京华烟云》 中“ 有佳话 , 有哲
学, 有 历 史演 义 , 有风俗变迁 , 有 深谈 , 有 闲话 , 加 入 剧 中人物 之喜 怒哀 乐 , 包括 过渡 时代 的 中 国 , 成
为现代 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 ” _ l 《 京华烟云》
何妨。 ” Ⅲ 1 但无论在诗化 意识还是在悲剧精神上
她 只得 黛 玉外壳 并 没有超 越 中 国古 代感 伤 主义 和
悲剧精神 的化身——林黛玉。或许 , 无论从 哪一
方 面进行 继承 , 若仅 仅停 留在 外部 的模仿 上 , 则 只 能是 继承 中的初 级 阶段 , 而将 重 点 放 在 对作 家创 造性 的继 承上 , 并 带有新 的创 意才 是 当务之 急 。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比较分析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比较分析【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
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京华烟云;红楼梦;林语堂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
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
《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着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有着代表性的一部。
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的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和发展。
一、历史背景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绘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红楼梦》和《精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
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
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培训的第二周,我们读了老师推荐的这本《京华烟云》。
一接触这本书,就感觉有些《红楼梦》的影子,后来才了解到,林语堂一开始写这本书,只是想翻译《红楼梦》给外国人,后来发现难度太大,就放弃了。
所以《京华烟云》其实就是《红楼梦》的一个映射。
比如说主人公姚木兰,她是在映射薛宝钗,冯红玉就是林黛玉,比如说阿飞,他其实就是贾宝玉。
当然我们说,这个映射其实是很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从他们的行为做事以及人物性格等方面去看,确确实实很像,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这里面其实又夹杂了许多作者自己的想象。
林语堂浓墨重彩的描述了姚木兰,让她成为了主角,所以连电视剧中她也成了主角。
冯红玉在小说中确实映射的是林黛玉,但是只在后半部分才出现,所以在很多电视剧里边都把她删除了。
这本小说的出名我们不得不说是通过电视剧,但其实电视剧的改编都是不成功的,相对于原著来说。
电视剧要突出情节的冲突,而小说要展示全面人物的形象细节。
这两点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电视剧一定要在短短的剧集里边突出这些矛盾,而小说可以让你慢慢去品味其中的一些东西。
所以要想真正的去感受这部作品,还是要通过小说去品读。
作者写这部作品时的心态是淡然的,心平气和的去写这么一些事,他不想让冲突来的这么的突然,爆发式结构式的冲突来展现这种情节。
所以电视剧还是适合改变金庸武侠剧这种吧,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而且,林语堂先生在这部小说里特别强调一种道家的思想在里面,他本身是一名道家信徒。
他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深处有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姚家所受的影响最为深远。
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集中了作者的小说艺术精神。
他将自己的艺术与思想完全融入书中,贯穿始终表现出道家思想的无缝不钻。
文章开头便以叙述的话语开始,像是一个老者在讲述故事一样,这便确定了全书的内容与结构,冥冥中已经注定了姚家甚至全书的走向。
如第一章中“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京华烟云》之红玉人物形象研究
《京华烟云》之红玉人物形象研究作者:衡点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7期【摘要】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成长篇巨著《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仿照《红楼梦》体裁而写,故此有着“现代版《红楼梦》”的美称。
本文比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对《京华烟云》中的红玉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京华烟云》红玉黛玉人物形象对比在《京华烟云》整部书中,姚家二姐妹无疑是主要人物。
作为京华的奇葩,她们展现出了道家女儿神奇的风采。
在曾家,上到富贵高雅的曾太太、美艳持家的桂姐、寡居仍青春依旧的曼娘,下到新一代活泼可爱的小姐、丫鬟们,都是百里挑一的美人儿。
而冯舅爷家的红玉,美而惠,更有着木兰、莫愁所不及的才情。
姚家何尝不是一个汇聚了众多才子佳人的“大观园”。
林语堂先生本人也毫不讳言:“重要的人物约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
大约以红楼梦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由此看来,冯红玉倒像是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
究竟红玉的人生如何?让我们将红玉与黛玉二人进行对照品读,从文章中一一抽丝剥茧地探究开来。
对比一:出场众所周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作为千金小姐华丽出场,艳压贾府,而“黛玉进贾府”一段更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环节,紧随其后是浓墨重彩的宝黛相见,为二人日后的爱情纠葛埋下了众多伏笔。
《京华烟云》中冯红玉的出场则是:“七月底,木兰的舅舅冯舅爷夫妇,带着女儿红玉自杭州回到北京,冯舅爷在杭州住了一年。
红玉是个很不凡的孩子……”(出自上卷《道家女兒》第十五章)随后也讲到木兰、莫愁都对她很好,珊瑚则更惊诧于她的沉默寡言。
两相比较,即可看出红玉之于《京》未曾是主角的身份,而黛玉之于《红》则是重中之重。
二人同为进入豪门的遭遇,红玉还有爹娘相伴;黛玉身边只是奶娘及小丫头,徒显凄凉。
在红玉刚入姚家适应的日子里,试着由方言改学京话,聪慧初现。
《京》中交代的情况显然没有《红》中提及黛玉初在贾家处处谨慎、时时留心来得丰富、突出。
《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
《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作者:赵丽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
本文通过与《红楼梦》的比较,对《京华烟云》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京华烟云;红楼梦;叙事特点作者简介:赵丽斌(1989-),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广为流传的名作之一,它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无论是在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插或者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红楼梦》都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1]然而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多处采用了与红楼梦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这些更加具有近代色彩的、独具特色的叙事形式也使得人们在品味《京华烟云》时拥有了与《红楼梦》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京华烟云》的叙事进行叙述。
1、事件在直线式的时间轴上展开《红楼梦》所讲述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将近百年,《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北平三大家族近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
两书中故事的时间跨度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两书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方法。
在《红楼梦》中故事的讲述并没有在单一方向的时间轴上完成,插叙、倒叙的手法在全书中时随处可见,甚至也时常出现时间和空间的交错。
与此不同,《京华烟云》中的事件几乎都是在向性直线式的时间轴上展开的,若非必要,就连倒叙也很少见。
在《红楼梦》的整个叙述过程中,有以事件的因果为线索的,也有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述的,因此,读者对其中各个故事的了解并不一定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顺序。
甚至在《红楼梦》中,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空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的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
2024年《京华烟云》读后感_2
2024年《京华烟云》读后感2024年《京华烟云》读后感1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 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着,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
浪漫加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
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
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这哲学却破灭了。
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
真是误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
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红楼梦》和《京华烟云》中的宿命
诸家讲坛《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高峰,“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是中国几千年的“国学文化”的“巅峰之作”。
鲁迅先生就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不管“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有多大,不管“红学”的争论有多么激烈,大家其实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那就是真正能够解读《红楼梦》之谜的金钥匙,最终还是在《红楼梦》文本当中。
也就是说,作者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作者“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就的这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其中真味”,还是深藏在小说文本中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红楼梦》和《京华烟云》中的宿命文/清宁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京华烟云》,故事中的个体都无法左右命运,都只能无能为力地面对宿命。
林语堂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曹雪芹的宿命观,但与曹雪芹不同的是,林语堂没有消极地对待宿命,而是超脱一切,寻找人活着的相对意义。
一个属于自己的“贾宝玉”和“林妹妹”,这也确是实在的。
《红楼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林语堂就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作家之一,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质之以他毕生的写作经历和文学成就,应当承认,这幅对联并没有太多的夸饰成分,而是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语言学博士,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双语作家,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洞悉和稔熟自不待言。
相比之下,虽然早年一直就读于教会学校,但经过后来在文化和文学实践中的一番“恶补”与长期浸淫,竟也能撷英咀华。
在这方面,我们且不说他围绕孔、孟、老、庄,以及武则天、苏东坡所作的持续译介或生动描述,即使单就其随意品评古典小说的文字来看,亦每每不乏高妙精彩之论。
当然,在中国古典小说的界域里,最让林语堂倾心折服、进而上升为一种浓烈的生命情结和重要的文学资源的,还是一部《红楼梦》。
电视剧《京华烟云》与原著比较谈
电视剧《京华烟云》与原著比较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吸引了不少观众,可谓是一部年度大戏。
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一场林语堂热,也引起了大家对现代题材的关注。
长期以来电视剧大多以古代戏为主,不是清朝的,就是宋朝或汉朝的,占了大部分演播时间。
有时逐个选台,竟有三分之二都是古装戏。
这是一种文化观念落后的状态!阿根廷法律教授格龙多纳曾用文化观念评判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其中主要一点谈到文化兴奋点的放置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如果一味地放在过去的年代,那一定是个不发达的地区;如果放在现在和力所能及的未来,那么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定发达。
所以要把文化的兴奋点放在现在,关注现实的问题,而不是放在祖宗过去的辉煌里,这样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是向前发展的。
呼吁广大电影和电视的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等文化人以及电视台,把文化兴奋点放在现在、放在力所能及的未来。
希望广电总局,以至主管文化、思想、艺术的高层,注意营造这种文化兴奋点放在现在和力所能及未来的环境氛围,找出兴奋点放置不当的原因所在。
可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越看越觉得不对味儿,不由得让人想去重读原著。
张永琛改编过的《京华烟云》虽不能完全说是败笔之作,但与原著已大相径庭、面目全非。
电视剧本和小说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不能直接搬来用,必须经过一定的改编。
诚然要既保持原著之精髓,又要好看,吸引观众的眼球,并非易事。
但既然是改编名著,就要尊重原著,不能把其中最实质的东西丢掉。
试想,如果一部部名著都被如此改造了,如果大家看到的名著是通过这种扭曲的途径,岂不是一种悲哀!以下从几方面谈谈对张永琛编剧改编过的《京华烟云》的看法。
一、全剧基调背离原著精髓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在全世界颇有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
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幽默”、“闲适”的笔调写“性灵”,成为现代散文“谈话风”一派的宗师。
1936年他携家眷赴美国教书和写作。
在美国的文学创作,林语堂主要是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英文向西方社会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国、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
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
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
《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
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背景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命运更迭变迁的载体。
《红楼梦》和《京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
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真实的反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
它代表了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落没景象,也代表着中国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
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
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这部作品里流露出来。
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
《京华烟云》的整个故事就是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
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
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载体的话,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林语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乱世与老庄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之处。
如何在一个时代中体现人与宇宙万物共同生存的价值,这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寻求的答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点燃了林语堂的爱国主义火种。
他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坦露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动机:“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无所为而做也。
”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文中有多处反映,“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
这是《京华烟云》结尾时军民所唱的一段歌词,也是林语堂写作时的心声。
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林语堂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
但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
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
这些就构成了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初衷。
二、人物设置《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体裁,也是故意如此”。
《京华烟云》人物众多,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对小说中人物设置作了这样的说明:“至故事人物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
孙曼娘为特出人物,不可比拟。
”对创作而言,《红楼梦》这部小说留给林语堂的记忆和表象,直接影响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心理,进而影响到了《京华烟云》中两位主要女性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塑造。
对于《京华烟云》的主要女性形象姚木兰与姚莫愁的创作渊源,林语堂巧妙地借鉴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塑造出了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赋予了木兰。
而作者笔下的姚莫愁这个人物形象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作品中摒弃了薛宝钗性格中伪善的一面,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这些成为《京华烟云》中木兰与莫愁的形象创作最初的来源。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继承了史湘云性格中爽朗乐观、豁达大度的一面。
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木兰始终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境,胸襟开阔又自然洒脱。
木兰生性活泼,写起文章来才思敏捷,在日常的谈吐之间,她又多诙谐风趣,对人对己都是不拘小节。
人们常说人如其字,木兰的字就像男人的字,“笔力遒健,不太像出诸女人之手。
字有半寸多大,字体庄严大方,笔法奔放,字与字间,时有连笔,足见写信人潇洒豪迈”。
林语堂曾说:“发现中国人脾性的最简易的办法,是问他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更喜欢哪个,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从《京华烟云》的对话中便可知道,木兰是欣赏黛玉的,而莫愁刚好喜欢宝钗。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资质聪颖,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的一片赞扬。
宝钗的思想观念和举手投足均迎合封建时代大家闺秀的审美观念。
莫愁在外形上和性格上都和《红楼梦》中的宝钗有相似之处,莫愁为人实际,性格稳健。
莫愁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总是大方得体,只在偶尔时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见地,若心里有什么喜欢的事情,在无法抑制之下,也不过嘴角边流露一丝微笑而已,这些细节方面像极了宝钗。
就像林语堂所说,木兰是“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莫愁则愿意“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
三、哲学精神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要表达“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认为,《京华烟云》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主要创造了哪些艺术形象,而在于传递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浮生若梦”。
这是林语堂赋予小说的主旨。
林语堂根据庄子的哲学精神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在《红楼梦》中,儒道佛三种传统文化都有所反映,我们感觉到“红楼角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即在“宝—黛—钗”三个主角身上看到了与“佛—道—儒”三种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文化在贾宝玉那里反映的情况,宝玉最后看透红尘俗世的纷繁,皈依佛门;道家文化在黛玉身上的反映,如道家讲求修养身心,由身及心,林黛玉身体羸弱,因而心情欠佳,总是心怀悲戚,吟唱苦词;以及儒家文化在薛宝钗身上的反映,如宝钗重视传统的仕途观念,一直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
而真正支配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则是由庄子所阐明的道家思想,或者说,庄子的道家思想在《红楼梦》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一个主导的核心地位。
当中国文学发展到18世纪的清代,《红楼梦》的出现真正让我们看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发扬光大。
《红楼梦》的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艺术的人生的崇高理想。
作者就为我们开列了许多历史名人名录,这些古人或为逸士高人,或为情痴情种,他们在实现了艺术人生的同时,还成就了文学艺术的事业。
《京华烟云》主要反映的也是道学精神,小说中对木兰父亲姚思安给予了详尽地描写,他的生活形式以及人生感悟也构成了小说的整体基调,这就是那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
姚思安正是在乱世中倡导老庄学说的代表人物。
他潜心研读道家书籍,收集古玩,修心养性;他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如一个悠然自得的哲人,将世间万物淡然地化于胸怀。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那么外在的行为活动正是人物思想的体现。
然而“道可道,非常道”。
作者将自己的体悟倾注在他所钟爱的人物姚思安和姚木兰身上,让他们在四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在庸庸扰扰的俗尘俗事间自己去面对。
书中第三部题为“秋之歌”,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至趋向绚丽,再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秋季的歌声象征着“树叶衰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
生命由沧海中的一粟到最后的融合,是由闭塞走向开阔,由单薄走向浑圆,由狭小走向博大,这一过程,就是老庄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一种过渡的力量,是一种由旧到新的演化的力量,也是一切事物的宏观趋向。
这是把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相联系,将中国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是中国人的科学,科学即是世界的“道”。
道家遵从神秘化了的科学,科学探索日趋浅显的“道”,本质上是共通的。
四、历史文化从《京华烟云》所折射的历史文化来看,《京华烟云》以艺术形象来向外国人全面地描述中国的历史文化。
林语堂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方法,向外国人展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
林语堂的初衷是把《京华烟云》当做全面介绍中国社会的一扇大门,不熟悉中国国情的异域读者从这扇大门里了解进而熟悉中国社会。
小说如同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国读者跟随作者一起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一起感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价《京华烟云》时说:“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得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不应仅笼统地概述为“道家哲学”,而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物心灵成长和完善的历史。
这也是《京华烟云》的精妙所在:它所讲的文化,是灌注着生命灵性的文化。
《京华烟云》叙述特点上明显借鉴了《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