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第一章赏析

合集下载

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

当代文学作品鉴赏家国恩怨沁红尘,残灰犹共晚烟飞——林语堂《京华烟云》文学赏析姓名:学号:院系:指导教师:《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

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发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初读林先生名作,约莫在初三年纪。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整篇小说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

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

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

京华烟云(节选)

京华烟云(节选)

京华烟云(节选)作者:林语堂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8年第11期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生活的艺术》等。

自从曼娘进了曾家门,木兰到曾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就不把自己当客人了。

她常常待到吃晚饭,得到母亲允许之后,也往往夜里就在曾家。

关于她将来与曾家哪个儿子订婚,若是正式订了婚,就不能不拘俗礼,那就不能再到曾家去,何况她年岁还小。

曾家心想木兰的父母不会不先告诉他们,就把她许配给别家的儿子。

所以曼娘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曾家,木兰是算迈进了一只脚。

她只要想逃走,曾家总会揪住她的后腿的。

木兰的父母还不知道究竟怎样安排她的将来,她父亲则更无定见。

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

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认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

所以非正统派的曾文璞对西洋思想没有偏见,甚至于对自己女儿的婚事也提到自由结婚,就是由当事人男女自己决定,这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

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極微妙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

他认为婚事是天意决定,而且儿子是自己的大孩子,尚且还没有订婚。

同时,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也是叫“爸爸”“妈妈”,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荪亚比她大一岁,算她的“大哥”。

现在是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伦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份,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极美之处又有互相差异之特色。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集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宁静。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第一篇:《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是著名的一代文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林语堂写的,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北京城内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30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且中间夹杂着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在讲述三家兴衰起伏的过程中,充斥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在历史的大环境下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和风气。

看完林语堂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这部书后,我深深的被里面的姚木兰所吸引,特别是在民国这样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的映衬下,她具有独有的魅力,同时还带有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林语堂曾感言:“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

”可见作者对于木兰的高度评价与赞赏。

纵观木兰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盛衰的轮回。

小时候木兰生活在姚府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从小受到姚思安他父亲的细心教诲和母亲的百般宠爱,称得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木兰天资聪明,内外兼修,简直就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女神。

然而,上天绝对是公平的,在其他方面对木兰偏爱有嘉,可是木兰的婚姻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她所经历的却是一场悲剧的灾难性的婚姻。

为了大局着想,她顶替妹妹嫁给了高傲的曾荪亚,她非常的识大体,顾全大局,她容忍自己的丈夫的婚外恋,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宽容,能真正做到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木兰没有宽容丈夫的情人,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加的糟糕,宽容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美德,我们宽容待人,就是在接纳别人的行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和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的时候,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与人和谐的相处,社会才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美好,所谓宽容就是你一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那人的脚跟上,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一种大度的宽容,木兰的宽容是大气的,从容的,有尊严的,她想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荪亚,可是事情根本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丈夫丝毫不为之所动,木兰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讲合适的话,办稳妥的事,她用智慧和心灵去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她极其的富有才智和胆量,她对也婚姻富有很强的责任感,本应该具有一桩完美的婚姻,可是却没有那么的心随所愿,可是她接受命运的安排,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仍然努力维系着这段婚姻,可见她是很传统的很有责任感的女性。

《京华烟云》翻译中“文化还原”现象分析

《京华烟云》翻译中“文化还原”现象分析
哲 学 甚至 人性 进 行 了 。一展示 。2 世 纪三 十年 代 ,随着 美 国 的崛 一 O
I 、直译法还原 直译 法是指 “ 用译 语 中的 ‘ 对应 ’词译 出原语 中文化信
起 ,加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 国的早期殖民影响,英语在世界范 息 ” ,这 在 《 华 烟 云 》 的 翻 译 中较 为 常 见 。 这 种 翻 译 通 常 是 京 围内被更大规模的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林语堂先生选择英语作 在文 字含义为 东西方共 同认 同的情况下进行 直接 的对应转换 。 为介绍中围的工具是一种具有相当大进步意义的举措,但这同时 在林语堂先牛所著 的英文版 《 京华烟 云》中, 将中国的 “ 医” 太 又对作者跨文化的功底提 ¨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 { 转换 的行为,类似 于将汉语 译成英文 ,即作者在心底将本族文
译 》 中对 于翻 译方 法 的 总结 以及 翻 译 尊 崇 文 化 诱 导 等 理 论 ,对 就是说译者通过增词加注等方法 对于 原文 中的某些形象 ( 物象 )
作者 简介 : 金倩 (9 6 0一) 18 .8 ,女 ,汉族 ,甘肃庆 阳人 ,陕西师 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语 言文学硕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 : 翻译理
cut oa ” o r t d y 。但在还原时只需翻译 出慈禧 ,即可达意。由此 宗教信仰 问题,绝不可以译为上帝 ,还是要地道的译为 “ 老天 可见 ,译注法的还原只需要将初次转换所添加的外衣剥掉,使 爷 ” 。另 外 将 “ o f c a i t 还 原 为 儒 家 ,“ r e t i k n C nu in s ” F e— h n ig 其 内在重新呈现出来。这里对于本文化的熟知程度是考验译者 T o s ” 还 原 为道 家 ,都非 常具 有 中国传 统 宗教 文化特 色 。 ait

林语堂:京华烟云Ⅰ14

林语堂:京华烟云Ⅰ14

林语堂:京华烟云Ⅰ14一天,出乎全家的意外,体仁的狗出现在姚家门口儿。

狗来到大门口儿,这时体仁还在铺子没回来,罗大认得,他慌忙地跑进去告诉太太。

两夜之前,体仁离开银屏家的时候,一跳上洋车,狗就在后面跟着,体仁不知道。

半路儿上,体仁看见了,下车把它送回。

他再一上洋车,看见那狗又在后面跟着,脖子上的带子在街上拖着地。

那时天已很晚,体仁不能再把它送回去。

最后,无可奈何,他下了车,跑进一个茶馆儿去,由后门走了。

第二天早晨,他到银屏家问是不是狗已经自己找道儿跑回来,显然狗是迷失路途,跑丢了。

现在回到姚家门口,好像很饥饿的样子。

狗,离开家差不多一整年,又重新回来,引起全家的猜疑。

银屏的问题又旧事重提起来。

银屏在什么地方儿呢?还在北京吗?她的遭遇如何?狗又回到原来的屋子,用鼻子四处闻。

那屋里的味道气氛显然不对。

它卧下,静静地躺在地上,只由眼角里向人望望,好像怀念往昔,纳闷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家都来看它,它立起来闻闻太太,闻闻木兰姐妹,闻闻阿非,又回去卧下,似乎很失望。

赖妈奉命把厨房的剩菜剩饭拿来喂它,它闻了好久才肯吃,仿佛很疑忌,很不放心。

瑚珊说:“也许银屏出了什么事,这狗才各处乱跑。

”姚太太默默的望着那条狗,好像那条狗是祸事的根苗。

最后,她说:“那个小婊子一定还在附近呢。

”木兰要减少母亲的恐惧,虽然自己也起了疑心,仍然对母亲说:“这可难说。

这条狗一定没有银屏照顾它了。

也许银屏已经离开北京,没法子带它走,才把它扔了。

”等体仁回来,大家想看看他对这件事怎么个反应。

可是他在大门口儿就听见罗大告诉他。

所以他进来一看见这条狗,装做显得吃惊的样子。

狗跑过来,摇尾巴,在他左右前后乱跳,表示喜欢。

体仁说:“这可见银屏还在北京。

你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找她?她大概快饿死了。

”他母亲很严厉地说:“若是落到这个地步,那是她咎由自取。

春天狗都是乱追乱跑。

母狗毕竟是母狗。

狗不通人话,这是你的幸运。

若不然,我倒要问这狗几句话呢。

”但是这是这条狗堕落的开端。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对未来文学翻译的展望
深化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义和 情感,未来文学翻译需要更加 注重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包 括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
文学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 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学素 养、翻译技巧等方面。未来需 要加强对译者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目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经典片段翻译举例与赏析 • 跨文化视角下的《京华烟云》解读 • 翻译挑战与应对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林语堂及其文学创作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 译家
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中西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 哲理思考
翻译技巧的运用与提升
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转换等,如何恰当运用这些技巧是翻译的关键。
应对策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实践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保持 对原文和译文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06 总结与展望
《京华烟云》翻译成果回顾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原著内容及主题思想
01
原著为长篇小说,以曾、姚、牛 三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他们之 间的恩怨情仇和家族兴衰
02
主题思想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家族伦理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爱情与责任的抉择等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 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 变迁
03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应对策略:深入研究原文语言风格, 理解其诗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 模仿和再创造,在译文中尽可能还原 原文的风格。

京华烟云佳句赏析

京华烟云佳句赏析

京华烟云佳句赏析1.京华烟云的精彩句子读书感受急1、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2、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生活在如此一个世界的人自然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3、人在福中要享福,莫在福后空回想。

4、财富,在黑暗天空中放出的烟火,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光散,黑灰飘落,地上留下些乌焦的泥巴烟花座子而已。

5、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

6、这种病使她特别敏感不安,她越发急切于抓住人生不放,似乎要把人生的甜蜜幸福挤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

7、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

8、夜,对人也并不是永远都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

9、秋夜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来春的催眠曲,也含有来夏的曲调,在升降的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

10、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在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

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成长,衰老。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

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京华烟云林语堂经典语录,摘抄

京华烟云林语堂经典语录,摘抄

[标签:标题]篇一:《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京华烟云》读书笔记几年前,记得听别人说过赵薇出演了一部电视剧,名叫《京华烟云》,可是当时没在意,也没有时间看,所以当于老师让我们读《京华烟云》时,脑子里只是对这部电视剧有点儿印象而已。

既是因为没有大把的时间看电视剧,也是因为我知道好多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后,原著中总有一些情节在拍摄过程中是无法超越的,所以决定利用零散的时间读原著的译作,置身其中,思想随着作者驰骋一番,当真是一种精神的至高享受了。

首先,按照以往读书的惯例,我还是先了解了一下作者。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

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在百度百科上对作者做了基本了解之后,我心里对林老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且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思想是如何封建保守的,在他盛年之时中国是如何被日本蹂躏的,在这样残酷的大环境下,单单林老先生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规划到最后人生巅峰时取得的成就而言,已经让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了。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之人物浅析《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讲述了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这三十多年时间城里、曾、牛三大家族的浮浮沉沉和恩恩怨怨。

这本小说读起来感觉语言平淡、超然,不像有些小说矛盾冲突设置的那么激烈,但是却生动的、原汁原味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绝无仅有的社会风貌。

尤其是里面的人物描写,更是惟妙惟肖,不管是开明洒脱的老爷、聪明智慧的木兰,还是充满悲剧色彩的、无力摆脱命运安排的曼娘和牛素云等等,都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文就从一位男主人公思安和曾家的三位儿媳妇木兰、牛素云和曼娘入手,讲述一下小说中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

一、思安这本小说描写的背景是从义和团开始的,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土崩瓦解的历史时刻。

既然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主人公之一的思安大老爷就不可避免也要贴上“封建”这样一个标签,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共性,因此他的一些行为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他的比较威严的作风,都能很明显的折射出这一点,比如当看到他的大儿子不长进的时候,他很随意的就用打骂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管教,尽管他自己也知道这种方式未必有效,甚至是适得其反。

然而毕竟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家族,又有着这么大的家产,看到儿子这样的没有出息,当然会感到心痛,而当这种痛惜爆发出来,就变成了打骂,在这里他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捉急心态跃然纸上,尽管他自己也曾经浪荡过,可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他还是极为严格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其他的更为封建的家长不同,思安在那个年代还算是非常开明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特别的笃信道教,尤其是信奉庄周思想。

思安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他自己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商人,从年轻时的放浪形骸,到中年悔悟,浪子回头,他的产业都是他的大舅子在打理,他自己则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

可能是在他看来,商业行为太过注重利益,并不符合庄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

而到了他的老年的时候,他居然把这么大的一个家都抛弃了,云游四海去了,“我这一去会是十年,如果十年以后我还活着,我自己会回来找你们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_模板

《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_模板

《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_模板《京华烟云》读后感:爱情,是选择,更是守望原创:冰其林书香闺蜜行《京华烟云》是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的代表作,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提名奖。

据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于是用英文写了一个现代版的《红楼梦》,也就是《京华烟云》。

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开始看《京华烟云》,确实很不习惯,总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直到后来读到抗日战争,家国情仇,浮生若梦,读到士兵们唱着歌开赴前线的情景,一声声: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我的心随之深深地震撼了。

通读全片,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女主木兰,一个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和婚姻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提到:曾有人问林语堂《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林语堂说:探春。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

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聪明、大器,精明干练,追求自由,实现自我。

因为仿写,《京华烟云》中木兰有探春的影子,但并不限于探春,尤其是木兰对待爱情的态度。

有人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

据说,林语堂年轻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自己同学的妹妹陈锦端。

陈锦端当时也是非常喜欢林语堂的,但是由于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的交往遭到陈锦端父亲的严重反对。

棒打鸳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

后来他与富家姑娘廖翠凤相识,对方一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此言一锤定音,成就两人的婚姻。

婚后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倒也乐哉悠哉,尽管林语堂在心里也一直留有初恋陈锦端的位置。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促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他的这一爱情观体现在他塑造的女主木兰的爱情中。

木兰和丈夫荪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双方家庭默认的一对。

但从爱情的角度,木兰对荪亚的心跳频率还是低了点。

《京华烟云》略论

《京华烟云》略论

《京华烟云》略论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著名长篇小说。

全书气势宏大,以三大家族的兴衰展示了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抗战初年的社会现状。

本文是对《京华烟云》的略说,主要从内容、精神主旨、人物、语言几方面阐述了《京华烟云》的伟大成就。

由此领略到一部内容丰富的伟大著作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民族精神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人物形象1 导语文学大家林语堂一生著作颇多,在小说、散文、翻译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的影响,研究西方的现代文化,也积极向外国展现中国文化。

凭借深厚的英文功底,他本想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给外国读者,但决定还是模仿《红楼梦》另写一部作品,于是《京华烟云》诞生,称为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窗口。

而且《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相比有很多独有之处,展现了那个特有的风云年代,也展现了作者或时代的新的价值观念。

2 内容《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巨著,由《道家的女儿》《庭院的悲剧》《秋之歌》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以姚木兰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命运沉浮,展现了清朝末年到抗战初年中国的社会的现实。

它宛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博物馆,又如一幅包含百态的人物风情图。

它有着家族内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有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有着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丫环仆人的各色人物。

全书的中间穿插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案,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些人物放在重大的历史环境下,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也展现了人物在大背景下的表现和命运。

人物众多,事件众多,但杂而不乱,相互牵连,按照时间的顺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3 精神主旨林语堂在本书序言中说:“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京华烟云第一章赏析

京华烟云第一章赏析

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 以 及 译 著 《 东 坡 诗 文 选 》《 浮 生 六 记 》 等 。
1966 年定居台湾, 1967 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张振玉(1916-1998)
译文:谁一看都看得出这位太太是一家之主,三十几岁 年纪,宽肩膀儿,方脸盘儿,微微有点粗壮,说话声音 清脆,一副发号施令的腔调儿。 评析:此句为姚太太的肖像描写,以刻画其精明能干的 性格。“broad-shouldered”与“square-faced”本为形容词, 张巧妙将其转译成名词,再创造性地加上北京方言的儿 化音,不仅凸显了地域文化,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内容简介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 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 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 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 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 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 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 “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 “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 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 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 动的历史风貌
The novel has been adapted three times into a tel演:赵雅芝
2005年作为央视纪念 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 之一 主演:赵薇、陈宝国、 潘粤明、潘虹、胡可、 黄维德、王刚等
2013年由丁仰国、 沈怡执导 主演:李晟、李曼’ 高梓淇等
译文: 在那段日子之前,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而言, 是乌烟瘴气的一段黑暗日子。他喝酒、赌钱、骑马、击 剑、打拳、玩女人、养歌女、蓄娼妓、浪荡江湖,交结 公卿。 评析: “traveled widely and known the best society”若直译 为“四处游历,知道最好的社会”则不能达到通俗易懂, 译者意译为“浪荡江湖,交结公卿”,姚木兰父亲年轻 时贪酒好色、胆大妄为的形象跃然纸上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

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

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

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

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1/ 6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

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

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

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小说百练:京华烟云(林语堂)

小说百练:京华烟云(林语堂)

小说百练:京华烟云(林语堂)现在他们是在云层之上。

木兰站在那高出没字碑以上的台子上,一只手扶着阿非的肩膀儿,头发随着山风向后飘扬,看着犹如一个山上的精灵。

她向远处望,远处那一块块灰的是山,一片片紫而深绿的是山谷。

一带随时变色的霞彩神奇的光波,在大地上飘过。

往西,只见红云似海,闪耀着金线银丝,好像斜阳照耀在老人头上一样。

立夫已经走下石阶,正立在下面黑暗的石碑旁边。

石碑有二十多尺高,历时已有两千年,上面罩着棕黄的干枯苔藓。

立夫往上看,看见木兰秀丽的侧影,背后衬托着彩色调和富丽绚烂的晚霞。

木兰说:“立夫,你看见那个没有?”一边手指着西方的云彩。

立夫回答说:“我看见了。

”木兰也走下到石碑旁边来。

这块石碑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来封泰山时建立的。

至于石碑上为什么没有雕刻上字,则不得而知。

有人说当时他突然生病而死,石碑也就立而未刻。

另一个说法,较为近似真实,就是刻碑的人不愿将此暴君之名永垂后世,故意将碑文刻得浅,所以不能经久,早就不耐风雨,剥蚀不见了。

木兰走近石碑,那时立夫还在近前站着,仔细看那苔藓封蔽的石头,不觉看得出神。

她伸手把一些苔藓揭下来,立夫说:“不要!”木兰说:“这个石碑好大。

”这时一阵子寂静。

木兰又说:“还这么老!”又是一阵子寂静。

木兰也寂静下来。

木兰、立夫和阿非三个人,坐在附近一块石板上,也寂静得和那个石碑一样,他们好像也变成了没有字的碑文。

最后,立夫开言,才打破一阵子沉寂。

他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看见立夫眼睛上那副梦想的表情。

在这块无字的石碑上,他读到了兴建万里长城的暴君的显赫荣耀,帝国的瞬即瓦解,历史的进展演变,十几个王朝的消逝——仿佛是若干世纪的历史大事一览表。

而这个默默无言的黑暗的岩石,在高山日落的时候,横压在立夫和木兰的心头,那块巨大的石碑,是向人类文化历史坚强无比的挑战者。

立夫说:“你也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死之药吗?而今物在人亡。

”木兰说出谜一般的话:“因为石头无情。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导语】:《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

《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优秀书评1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

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

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

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

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

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

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

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

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

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

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

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to his family. He had drunk, gambled , ridden on horseback, fenced, boxed, philandered and kept sing-song artist, had traveled widely and known the best society.(P13)
台湾大学教授。林语堂《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原著是英
文版)的翻译者,著有《翻译学概论》等。他对严复的“信、达、
雅”之原则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信”,如若单纯追求原 作表面形式上的信,则求信反而不能信,并进而伤“达”伤 “雅”(艺术性),至于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就更谈不上了。
他主张一定要领悟原文之神髓,否则,只求把握字面生硬翻译,
译文:北京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儿,横停着好些骡子车, 其中有几辆一直停到顺着大佛寺红墙南北向的那条胡同。 评析:Line up 排成一行,整齐,画面既视感 伸至 Along 沿着 extend to 延

原文:War clouds had been in the air since May. The
allied foreign troops had taken the fort at the seacoast, but the railway to Peking had been destoried by the Boxers, who had grown in power and popularity and swarmed over the countryside.
译文: 在那段日子之前,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而言, 是乌烟瘴气的一段黑暗日子。他喝酒、赌钱、骑马、击 剑、打拳、玩女人、养歌女、蓄娼妓、浪荡江湖,交结 公卿。 评析: “traveled widely and known the best society”若直译 为“四处游历,知道最好的社会”则不能达到通俗易懂, 译者意译为“浪荡江湖,交结公卿”,姚木兰父亲年轻 时贪酒好色、胆大妄为的形象跃然纸上
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
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 以 及 译 著 《 东 坡 诗 文 选 》《 浮 生 六 记 》 等 。
1966 年定居台湾, 1967 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张振玉(1916-1998)
译文:走起来显得年轻沉稳,步伐坚定,身子笔直,显然是武功
精深的样子。若出其不意,前后左右有人突袭,他必然会应付自如。 一脚在前,坚立如钉,后腿向前,微曲而外敞,完全是个自卫的架 式,站立得四平八稳,万无一失。
评析: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注重汉语的自然表达,把英语里介词短
语定谓语从句都统一译作了四字格,而且用语比较符合汉语读者的 语言和思维习惯,这些四字格都是用来形容古代习武之人的词,让 读者感受到了地道的汉语文化,而非西化了的汉语。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京華煙雲) Also translated as (又名瞬息京华/瞬息京華)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
林语堂:
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 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 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1945 年赴新加坡筹建南 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 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 1940 年和 1950 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 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
译文: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 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 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评析:若直译为“小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本身 毫无意义可言,但正如我们回顾他们的因果关系链,我们 意识到它们有时充满了重大后果”,两者对比,张采用 归化译法,译本语言更具哲理性,如“细微之事”,“事过 境迁”, “因果关系”,“殊可惊人”
译文:自从五月份就战云弥漫,八国联军已经攻取了沿海 炮台。义和团已经拆毁了通往北京的铁路。那时义和团势 力日盛,渐得人心,在乡间聚众滋蔓,势不可侮。 评析:源语中war与clouds 连用,用法新颖,战云密布之感。 Swarm表达出了义和团的来势汹汹,迅速的意思。译文中作 者用意译将描写义和团的势头正强的状况表达出来。
原文: You could see at a glance that the mother was
ruler of the family. She was a woman in the middle thirties, broad-shouldered, square-faced, and inclined to be stout; and she spoke in a clear, commanding voice.(P6)
原文: Mulan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 known poem,who took her father ’s place as a gen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12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P18)
译文:一双金莲儿,纤纤盈握,乌油油的发髻,松松的 挽着,身穿一件桃红的短褂子,宽大的袖子,镶着三寸 宽绿缎子的滚边儿。 评析:“small feet”如果直译为“小脚”译文的美感就大打 折扣,但译为“金莲”就能让读者从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 而且又加上“纤纤盈握”一词,尤为形象,突出中国那一 特定历史时期女子以“小脚”为美的特点;同样,“乌油油 的发髻”,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美丽的标志,比“乌黑的头 发”更形象。
写作背景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 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
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 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 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 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The novel has been adapted three times into a television drama.
1989年台湾华视 首次改编 主演:赵雅芝
2005年作为央视纪念 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 之一 主演:赵薇、陈宝国、 潘粤明、潘虹、胡可、 黄维德、王刚等
2013年由丁仰国、 沈怡执导 主演:李晟、李曼’ 高梓淇等
原文: She had small feet and exquisite jet-black
hair done in a loose coiffure, and wore an old broad sleeved pink jacket,trimmed around the collar and the sleeve ends with a three-inch broad, very pale green satin.(P5)
原文: He walked with a young, steady gait, with slow but firm steps.
It was obviously the gait of a trained Chinese athlete, in which the body preserved an absolute poise, ready for a surprise attack at any unsuspected moment from the front, the side, or behind. One foot was firmly planted on the ground, while the other leg was in a forward, slightly bent and open, self-protective position, so that he could never be thrown out of his balance.(P5)
所谓“直译”,就是“硬译”与“死译”,最后一定是传形而
不能传意,传意而不能传神。
小说的影响及成就
Ⅰ.《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 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 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Ⅱ.《京华烟云》的续篇是《风声鹤唳》,《纽约时报》誉之 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与《风声鹤唳》、《朱门》 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 Ⅲ.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译文:谁一看都看得出这位太太是一家之主,三十几岁 年纪,宽肩膀儿,方脸盘儿,微微有点粗壮,说话声音 清脆,一副发号施令的腔调儿。 评析:此句为姚太太的肖像描写,以刻画其精明能干的 性格。“broad-shouldered”与“square-faced”本为形容词, 张巧妙将其转译成名词,再创造性地加上北京方言的儿 化音,不仅凸显了地域文化,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原文: He
believed that men contrive, but the gods decide; and he was willing to take things as they came.
译文:他相信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
命,要逆来顺受。
评析:根据中国的语言文化,张振玉充分考虑到读者的 背景,将林的意思用众所周知的谚语表达出来。这句谚 语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回,意思是自己要尽力 而为,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