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1)素材中图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三种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方面: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展示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观看课件的四幅图,寻找其共同点?生:都体现了生物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组成一个集体。

师:俗语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每种生物都组成以集体,以集体的形式存在,我们通常把这一集体成为种群。

(提出问题)课件所列三种群体是否为种群,并归纳种群的条件?(学生活动)仔细研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

2.种群应具备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种群,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假如你是一名渔民,那么你最想关注鱼群的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展示所得结论。

(总结归纳)3.种群的特征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主要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

(提出问题)1.对比课件中三副鱼群图,你认为那个鱼群应该捕捞?判断依据是什么?2.如何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课本探究活动,明确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素材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素材中图版必修3

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如何正确理解个体、种群、物种和群落的关系?我的思路:一个细菌,一个植物,一个动物等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生物在个体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生物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因此,种群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

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物群落。

由个体到种群,不只是量的积累,而且是质的飞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同一物种因时间、空间的不同,可包含若干个种群,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如西湖的鲤鱼与洞庭湖的鲤鱼属于同一物种,但两者不是同一种群,由于地理的隔离,在自然情况下,没有交配的机会。

因此,自然状态下,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具有传粉、交配和繁殖的机会,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从而把各种群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进而决定着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2-1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选修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单元 2-1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中图版选修1

1.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 8 个池塘,其中 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2 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生物群落 C.两个种群、两个物种 B.一个物种、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两个物种 )
解析: 8个池塘里有 6个池塘养鲫鱼, 2个池塘养地中海鳎鱼,生
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高 频 考 点 1. 种群的特征及之间的关系。 2. 种群的数量变化——“J”型和“S”型的曲线比较。 3.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4. 生态系统的结构。 5. 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实验要求 1. 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 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 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 5.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研究食物链、食物网。 6.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碳循环、氮循环。
确定调查对象 ↓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 重捕、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 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 生理活动,不易脱落
调查程序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注意事项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④易选双子叶植物
5.迁入和迁出 (1)迁入和迁出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 直接 因素。 (2)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 不同种群 之间也进行 了 基因交流 。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的时空限制,离开一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3【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1、小组研读课本讨论课件所列问题,总结种群所具备的条件。

2、认真阅读课本,总结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小组协作绘制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图。

【知识梳理】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

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预测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

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影响概念: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性比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典题解悟】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由同一物种组成,不是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可以构成种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但二者不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答案:D2、(20004 天津高考)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cmcm)101020204040808090901001001101101xx0130130140140A35814161 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高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节 种群的数

高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节 种群的数

高二生物学案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动(015)学习目标:1、概述影响种群变动的直接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3、能找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重点难点:1、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2、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自主学习:一、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1)、出生率(2 )、死亡率2、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迁入和迁出,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种群数量的变动(一)、种群增长1、种群增长曲线(1)J型曲线特点:产生条件:实例:(2)S型曲线特点产生条件K值的含义:(二)其它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入侵:1、概念:生物由原来的生存地经过自然的或者人为的途径侵入到一个新环境,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的过程。

2、途径: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和自然入侵3、原因:侵入物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缺少天敌的控制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小结: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2.(高考试题:2007广东生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3.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第二单元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

第二单元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

第二单元 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直接影响出生率) 2、种群的特征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对于数量少且个体较大的个体用逐个计数法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长方形的样方)和五点取样法(非长方形的样方)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顶点只计左上角 注意事项: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调查范围内不能有大量迁入迁出,大量出生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影响生物生活。

③标志物不能容易脱落如果标志物影响生物生活,标志后的个体容易死亡,则计算的N 值偏大。

如果标志后的个体不易捕捉,则计算的N 值偏大。

如果标志个体有大量迁出和死亡,则计算的N 值偏大。

(注意特殊情况的分析)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N t = N 0λt(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连续 增长;增长率 不变 (增长率=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的占第一年的比例=λ-1)●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对于数量多的个体用取样调查法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完全理想 条件下 K 种群增长速率K/2时间(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变化,K/2 时增长速率最大,K时为0(出生率=死亡率)(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素材(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素材(

第1节种群数量变动我们在讲到物种形成时已经指出,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大大小小的青鱼,它们组成一个基因库,彼此间可以进行有性繁殖,这就是一个种群。

必须强调,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在自然界各种群的体积(个体数)一般都可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种群体积总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着的。

(一)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在自然界,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

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

如果增量大于减量,种群数量则增加,相反时则减少,如果增量与减量相等,则维持不变。

1.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出生率(na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生的后代个体的百分数。

例如,在一个有1000个个体的种群中,一年内出生了200个后代,这个种群的年出生率就是20%。

理论上最大的出生率等于种群的繁殖力或繁殖潜能,即在理想的最适条件下种群不受外界因素限制时的出生率。

但事实上,永不可能有理想的最适条件。

并且由于生存竞争等的存在,繁殖力总要受到多方面的抑制。

例如,由于竞争而出现的食物缺少以及气候的变动等都能影响生殖力(如影响卵的发育)。

因此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产最多的卵,也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孵化或长成成体。

所以实际的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总是低于理想的最大出生率的。

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

各种生物的生殖力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说来,低等动物的生殖力都高于高等动物。

死亡率(mor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

理论上最小的死亡率是指只有年老而自然死亡时的死亡率。

但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总是远远大于最小死亡率。

因为种群中大多数个体不可能都生活到它的生理寿命,总是要因疾病、饥饿、冻死、被捕食以及各种意外事件而夭折,这些都造成死亡率的增加。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均密度的上、下限范围之内。
[合作探讨] 探讨 1:在 20 世纪 30 年代,人们将环 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右是在 1937~ 1942 年期间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结合 图示,分析以下问题:
(1)若某种群数量增长符合上图曲线需满足哪些条件?
提示: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情 况。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该类曲线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请尝试绘出 λ>1 时种群数量 Nt 随 t 的变化曲线图?
【解析】 “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 势,但不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 “S”型曲线有环境容纳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率为 0,但此时 仍有出生和死亡,只是二者达到相对平衡。
【答案】 B
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 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 型曲线增长,B 图所示的增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 B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 0 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 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
此外,自然界中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并不总是有利于种群的增
长。
2.种群的数量变动
(1)类型 种群___增__长__、周期性波动、种群的__衰__亡____和生态入侵等。 (2)主要决定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___出__生__率______和 ___死__亡__率___、__迁__入__和_迁__出___这两组动态过程。 (3)特点:一般说来,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不是 ___无__限__制__的____、 ____任__意__的_____,种群数量总是在___平__均__值___附近作上下波动。 (4)调节机制:种群总是通过___反__馈__调__节____机制使种群数量保持在平

生物新教材第二篇 第一部分 八、群体稳态与调节

生物新教材第二篇 第一部分 八、群体稳态与调节
(11)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12)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阔叶树所占比例
随海拔升高而减小,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的体现( √ )
(13)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均可采用
取样器取样法( √ ) (14)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会出现重叠现象( × )
④整体 依据: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 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 的目的。 b.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 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 的影响力。
返回
易错易混排查
(7)人工鱼塘或有污染物的河水中,能量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
阳能和人工施加饵料或污染物中的能量( √ )
(8)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2021·浙江6月选考,7)
(×)
(9)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2021·浙江6月
选考,7)( × )
(10)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化
c.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 间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 的传递效率为10%~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1)存在形式
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高中生物 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1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第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

探讨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②③④代表哪 种特征,为什么?
提示:②③④分别代表出生率、性比和年龄结构,因为年龄结构是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比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 影响种群密度的。
探讨 3: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 数量会减少。
(4)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是指种群中__单__位__数__量__的个体在_单__位__时__间___内新产生的
个体数量,它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②死亡率:是指种群中_单__位__数__量___的个体在_单__位__时__间___内死亡的个
体数量。 ③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最__直__接____因素。 (5)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__直__接___因素。
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①定义:单位__面__积__或__容__积__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②表达式:种群密度=_生__物__个__体__数__/面__积__(_容__积__) 。
③调查方式 常见方法:取样调查动植物物————__标__法__志__样__重__方__捕__法____
【解析】 读图知 D 为年龄结构,而每种类型都包括老年、成年和 幼年三个年龄期,由此判断 C 项叙述错误。
【答案】 C
种群密度的调查
1.取样调查法的含义 在一般情况下,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因而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 的___一__小__部__分____用于__估__算____整个种群的密度。
2.样方法 (1)适用范围:是__植__物____种群取样调查中常用的方法。 (2)步骤(以羊草取样调查为例) 确定调查地段→__随__机____设置样方→对样方内的羊草__计__数____→估 算这块草地的羊草数量。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素材(1)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素材(1)

种群的特征1.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我的思路:不是。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的总和,生活在一片草地上的蛇并非是同一个种类。

如果改为全部的眼镜蛇,就是一个种群了。

2.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数某一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我的思路:在一般情况下,生物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因而研究者常常采用取样调查法,而标志重捕法就是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通过探究活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分析可知:种群数量N=M×n/m(M为标志数量,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的标记数,N为估算的“栖息地”内个体总数)。

3.年龄结构通常以不同密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年龄锥体图来表示,按锥体形状的特点,年龄锥体可划分为哪三种类型?分别有哪些特点?我的思路:年龄锥体类型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

增长型:种群中繁殖前期个体多,繁殖后期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组成中的个体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下降型:种群中繁殖前期的个体较少,而繁殖后期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的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思考过程1.正确理解“种群”。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由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种群的概念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在涉及到一个具体的生物种群时,它是具体的。

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在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时建立的数学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2课时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课时[双基提要]1.所谓种群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就是。

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的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的变化趋势。

2.对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中,常采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它主要可分为,和及动物的。

3.样方法调查研究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实质上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样方的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和取样法。

4.动物的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是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数(M)=第二次捕获数(n)∶第二次捕获标记数(m),则该种群密度(N)。

[课堂反馈]例1.下列可以称为—个种群的是①黄山上所有的松树②长江中下游所有的白鳍豚③某个村庄现有的人口以及过去10年内去世的人口④南京某个池塘和徐州某个池塘中所有的满江红⑤一个蜂巢里的蜂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例2.某一养鱼池中,发现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其中鲢鱼特别多,有鲢鱼苗、小鲢鱼和大鲢鱼,那么你认为右称为种群的是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类D.鲢鱼群例3.有人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78只,第二次标志68只,其中有标志的为30只,那么这种鼠的种群密度是A.176只B.88只C.88只/公顷D.176只/公顷例4.下列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中的全部水稻、水草及其它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花田中的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例5.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 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 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

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1。

小组研读课本讨论课件所列问题,总结种群所具备的条件。

2。

认真阅读课本,总结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小组协作绘制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知识梳理】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

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概念: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预测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

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影响概念: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性比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典题解悟】1。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③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由同一物种组成,不是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可以构成种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但二者不是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

种群数量的变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想
首先,教师要领会和把握好本节的教学要旨。

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其次,教师应对数学模型及其教育价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再次,在教学中,可以循着现象→本质→现象,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注重培养学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2 种群数量的变动(1)素材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群数量的变动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生物.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外形特征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

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

嘴部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

白鳍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

分布范围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4课时名师精选教案中图版必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2.1.1种群的特征第4课时名师精选教案中图版必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2.1.1种群的特征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

popul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populus,原意为人群,在昆虫学中译为虫口,分类学家译为居群,生态学家普遍译为种群。

种群一词与物种概念密切相关。

根据生物学种定义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现出性状上的相似(包括形态、大分子结构及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配并将其性状遗传给后代个体。

但不同种之间则由于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差异而不能交配繁育,这称为生殖隔离。

与此相应,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

例如世界上总人口。

但在生物学上更关心的却是实际上进行交配繁育的局部集群,下面主要讨论的便是这种狭义的种群。

因此,同一物种可有许多种群分别存在不同地区。

主要是地理的原因阻止了它们之间的交配。

这地理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存在着地理屏障,如岛屿上的兽群被海隔绝,绿洲中的兽群被沙漠包绕。

这一类型的地理隔离是明显可见的。

另有一种情况,如欧、亚、北美北部的广阔林带可绵延千里,其间环境条件连续渐变,无法找出明显界线可借以区分出个别种群。

但林带中相距较远的同种个体仅因距离关系无法进行交配,这是另一类型的地理隔离。

种群是生态学所研究的最小的生态单位。

我们通常用生态龛作为最小单位。

种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

在生物组织层次结构中,种群代表由个体水平进入群体水平的第一个层次。

因为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基因重组过程,重组产生新的变异,可供自然选择,所以相互交配繁育的种群便构成了一个进化的单位,它可能成为分化新物种的起点。

有的生物还环绕着繁育关系组成一定的社群结构。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个体共享同一资源,因而在对待资源的关系上又表现出种内竞争或合作的关系。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二)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三)遗传特征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

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四)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

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

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种群的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或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

随机分布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中的一些蜘蛛,面粉中的黄粉虫。

均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是形成均匀分布的另一原因。

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②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成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群、随机群和成群群,后者具有两级的成群分布。

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地的空间分布。

构件生物的构件包括地面枝条系统和地下根系统,其空间排列,决定着光的摄取效率。

同样土壤中根分支的空间分布决定水和营养物的获得。

虽然枝条系统是“搜索”光的,根系统是“逃避”干旱的,但与动物依仗活动(行为)进行搜索(逃避)不同,植物靠的是控制构件生长的方向来寻觅养分并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可以称为建筑学结构(architecture),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多层次的等级结构系统。

构件建筑学结构的特征,主要视分支的角度、节间的长度和芽的死亡、休眠和产生新芽的概率。

例如,草本植物可分为密集生长型和分散生长型两类,密集生长的草类,其节间短,营养枝聚集成簇,如生草、丛草类;分散生长型的草类,节间长,构件间相距较远,如车轴草。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在寻找食物、发现配偶、逃避捕食等生存竞争中,动物(单体生物)的行为和活动具有首要意义,而对于营固定生活的植物(构件生物),执行这些功能的是构件空间排列的建筑学结构。

像动物种群生态学以极大注意力研究社会行为一样,植物种群生态学应进一步强调个体和构件的空间排列。

这是植物种群生态学与动物种群生态学发展中的另一重要区别。

【种群调节与调节因素】在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种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现象叫种群的自然平衡,这个密度水平叫做平衡密度。

由于各种因素对自然种群的制约,种群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最终趋向于相对平衡,而密度因素是调节其平衡的重要因素。

种群离开其平衡密度后又返回到这一平衡密度的过程称为调节(regulation)。

能使种群回到原来平衡密度的因素称为调节因素。

根据种群密度与种群大小的关系,可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类。

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主要由生物因子所引起。

如种间竞争、捕食者、寄生以及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非密度制约因素:种群的死亡率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有气候因子所引起。

如暴雨、低温、高温、污染物,以及其他环境理化性质等非生物因素。

【种群调节的主要理论】[1.外源性因素](1)气候因素提出这一学说的学者主要是一些昆虫学家,也可称为气候学派。

主要代表有博登海默、安德烈沃斯和伯奇等。

他们提出: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

他们认为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动的,反对密度制约与非密度制约的划分。

可见,该学派强调种群数量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种群动态的首要原因。

(2)种间生物因素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尼科森、史密斯、拉克等,称为生物学派。

他们认为,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的稳定平衡;当种群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在这些种间生物因素当中,食物因素也是其中之一。

显然,这种观点是属于“密度制约论”。

(3)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人生物学派。

例如,英国鸟类学家D.Lack认为,就大多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然种群中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还有松鼠和交嘴鸟的数量与球果产量的关系,猛禽与一些啮齿类动物数目的关系等。

强调食物因素为决定性的还有F.A.Pitelka的营养物恢复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冻原旅鼠的周期性变动,在旅鼠数量很高的年份,食物资源被大量消耗,植被量减少,食物的质(特别是含磷量)和量下降,幼鼠因营养条件恶化而大量死亡以至种群数量下降。

低种群密度使植被的质和量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再度回升,周期大约3~4年。

[2.内源性因素]有关内源性因素的学说又称为自动调节学派。

(1)行为调节学说由英国生态学家温·爱德华提出。

主要内容是:种群中的个体(或群体)通常选择一定大小的有利地段作为自己的领域,以保证存活和繁殖。

但是在栖息地中,这种有利的地段是有限的。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有利的地段都被占满,剩余的社会等级比较低,从属个体只好生活在其他不利的地段中,或者往其他地方迁移。

那部分生活在不利地段中的个体由于缺乏食物以及保护条件,易受捕食、疾病、不良气候条件所侵害,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

这种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以及迁出,也就限制了种群的增长,使种群维持在稳定的数量水平上。

(2)内分泌调节学说1950年,美国学者克里斯琴提出: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心理“紧张”压力加强了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刺激,主要影响脑下垂体的功能,引起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结果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抑制了种群的增长。

克里斯琴对野外啮齿类的调查以及在实验室内对啮齿类的试验研究都发现,高密度种群伴随着肾上腺增大、生殖腺退化以及低血糖等。

(3)遗传调节学说1960年,奇蒂(Chitty)提出,个体遗传素质的不同是决定它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遗传素质是由亲代遗传下来的,因此,种群密度高低的后果往往不是在当代就出现,而是通过改变种群自身的遗传素质,再使下一代受影响。

种群当中有两种遗传型,一种是繁殖力低、适合于高密度条件下的基因型A,另一种是繁殖力高、适合于低密度条件下的基因型B。

在低种群密度的条件下,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一种基因型,使种群数量上升;当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自然选择有利于第二种基因型,于是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就是这样进行自我调节的。

【种群内部的相互关系】[(一)集群]集群(aggregahon或society、colony)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

在一个种群当中,一些个体可能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群体,但是另一部分个体却可能是孤独生活的。

例如:尽管大部分狮子以家族方式进行集群生活,但是另一些个体则是孤独生活着。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永久性集群存在于社会动物当中。

所谓社会动物是指具有分工协作等社会性特征的集群动物。

社会动物主要包括一些昆虫(如蜜蜂、蚂蚁、白蚁等)和高等动物(如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等)。

社会昆虫由于分工专化的结果,同一物种群体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

例如,在蚂蚁社会当中,有大量的工蚁和兵蚁以及一只蚁后,工蚁专门负责采集食物、养育后代和修建巢穴;兵蚁专门负责保卫工作,具有强大的口器;蚁后则成为专门产卵的生殖机器,具有膨大的生殖腺和特异的性行为,采食和保卫等机能则完全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