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召开第五届八次理事会

合集下载

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与发展思路

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与发展思路

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与发展思路高 飞 宋罗娜 侯军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摘要: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种业规模和制种产量明显提升,企业育种能力不断提高,但我国种业在发展理念、种子监管、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高新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通过剖析我国种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形势下种业发展机遇,就现代种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力求促进种业发展转型升级,助力我国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种业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我国在政治、经济、科研体制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带动了中国种业的大发展,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产业仍然落后近20年,尤其是在种子产业科技创新、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

我国是种植养殖业大国,种子产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如何确保种子产业能够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1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成就1.1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我国种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初步建立和发展。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根据全球农业市场研究公司kynetec的统计,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2位。

种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4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5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8.34%。

预计到2025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将增至7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增至21.37%。

未来我国种业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源于生物育种和通过消费升级来推动优质蔬菜种子需求快速增长等。

1.2 制种产量与质量大幅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加强农业农村发展为主要内容。

中国林学会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第二轮通知

中国林学会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第二轮通知

中国林学会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第二轮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林学会•【公布日期】2013.07.16•【文号】中林会学字[2013]33号•【施行日期】2013.07.16•【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机关工作正文中国林学会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第二轮通知(中林会学字[2013]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林学会,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2013年5月,中国林学会下发了《关于召开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第一轮通知》(中林会学字[2013]22号)。

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大会将于2013年9月12-13日在福州召开。

现将大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会主办、承办、协办单位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承办单位:中国林学会秘书处、福建省林业厅协办单位:福建省林学会、福建农林大学等二、大会时间与地点大会时间:2013年9月12-13日,会期2天,9月11日全天报到。

大会地点:福建省福州市,各分会场入住宾馆见附件1。

三、大会主要内容(一)开幕式开幕式将邀请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协等有关领导出席并讲话,颁发第五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第四届梁希科普奖。

(二)大会特邀报告大会在开幕式后拟安排4-5个大会特邀报告。

(三)分会场特邀报告大会设美丽中国与森林高效培育、科技创新与森林可持续经营、木质材料加工制造技术的科学问题等20个学术分会场,各分会场根据自身情况设3-12个特邀报告(详见附件2)。

(四)分会场学术交流各分会场将围绕主题和研讨内容开展一天半学术交流。

(五)创新成果展示与技术供需交流会为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大会期间将举办2013中国林业创新成果展示与技术供需交流会。

四、参会人员(一)有关领导和特邀专家;(二)从事大会涉及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教学、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者;(三)第五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第四届梁希科普奖获奖代表。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29卷第2期2022年4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29,N o .2A pr .,2022收稿日期:2021-03-04 修回日期:2021-04-03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452,41771549) 第一作者:苏卓侠(1997 ),女,山西临汾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固碳㊂E -m a i l :S Z X 1212@n w a f u .e d u .c n 通信作者:上官周平(1964 ),男,陕西扶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旱地农业㊁植物生态研究㊂E -m a i l :S h a n g gu a n @m s .i s w c .a c .c n 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苏卓侠,苏冰倩,上官周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凋落物是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源于凋落物的碳一部分以C O 2的形式散失到大气,另一部分以有机碳的形式输入到土壤中,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周转参与稳定有机质的形成㊂但土壤作为 黑箱 ,凋落物向土壤有机碳转移的过程和作用机理仍不明确㊂结合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简要介绍了植物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㊁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并从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㊁土壤呼吸和激发效应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对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植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稳定有机碳形成的关系,并提出了未来该领域亟待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㊂关键词:凋落物分解;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 153;S 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2)02-0406-08A d v a n c e s i nE f f e c t s o fP l a n tL i t t e rD e c o m po s i t i o no n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O r ga n i cC a rb o n S UZ h u o x i a ,S U B i n g q i a n ,S H A N G G U A NZ h o u p i n g(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o i lE r o s i o na n dD r y l a n dF a r m i n g on t h eL o e s s P l a t e a u ,N o r t h w e s tA&F U n i v e r s i t y ,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712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L i t t e r i s t h em a i nw a y f o r p l a n t s t o i m p o r t o r ga n i c c a rb o n i n t o t h e s o i l .P a r t o f t h ec a r b o n f r o mt h e l i t t e r i s l o s t i n t o t h e a t m o s p h e r e i n t h e f o r mo fC O 2,a nd t he o t h e r p a r t i s i n p u t i n t o t h e s o i l i n t h ef o r mo f o rg a n i c c a r b o n .U n d e rth ea c ti o no fs o i l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t h el i t t e r -d e r i v e dc a r b o nu n d e r go e sas e r i e so f p r o c e s s e s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i n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s t a b l e o r ga n i cm a t t e r .H o w e v e r ,t h e s o i l i s ab l ac kb o x ,a nd t he p r o c e s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of t h e t r a n s f e r o f l i t t e r t o s o i l o r ga n i c c a rb o na r e s t i l l u nc l e a r .T h i s a r t i c l e c o m b i n e s t h em a i n r e s u l t so f t h i s r e s e a r c hf i e l da th o m ea n da b r o ad ,a n db r ie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o f p l a n t 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o i l o rg a n i c c a r b o n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s t a b i l i t y,a n d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p l a n t 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n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a n d i t s c o m p o n e n t s ,s o i l r e s p i r a t i o n ,p r i m i n g e f f e c t s ,a n d s o i lm i c r o b i a l c o m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a n d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y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o f p l a n t -s o i l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i n t e r a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n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l a n t 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s t a b l e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i s c l a r i f i e d .T h e f u t u r e u r g e n t l y ne e d e d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s a n d 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 i n t h i sf i e l d a r e p o i n t e do u t .K e y w o r d s :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汇载体(1500G t),其碳储量超过了植被和大气碳储量的总和[1],在表层30c m 土壤中,有机碳储量每年增加4ɢ,就会抵消掉每年人为排放C O 2增量[2]㊂关于土壤中有机碳储存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其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长短即有机碳稳定性问题[3]㊂增加有机碳的存储和稳定是 双赢 的策略:除了缓解气候变化外,更高的有机碳还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㊁土壤结构稳定性和生产力㊂因此,土壤固碳效应及其稳定机制也成为当前土壤学㊁植物营养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㊂在生态系统内,植物产生凋落物并将其归还给土壤,凋落物是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连接土壤碳库和植物碳库的重要组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大影响[4]㊂凋落物作为植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的主要途径,其分解过程中一部分碳以C O2的形式进入到大气中,另一部分以有机碳的形式输入到土壤中[5],源于凋落物的碳可能会导致原土壤有机碳(S O C)的分解(激发效应)或增加㊂目前对源于凋落物碳是如何固存在土壤中并稳定存在的机制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㊂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凋落物输入土壤后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㊁土壤呼吸以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期厘清植物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在稳定有机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全面理解土壤碳循环过程㊂1凋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凋落物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土壤表面,为分解者提供能量和物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机物质[6]㊂凋落物分解研究方法起步较早,常用的有尼龙网袋法㊁小容器法㊁室内分解培养法等[7]㊂尼龙网袋法操作简单,能最大程度模拟凋落物自然分解状态,目前常用于测定凋落物分解速率,但它耗时较长,且网袋孔径大小会限制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的活动,使得凋落物分解减慢㊂小容器法使内部微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绝,不能完全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分解㊂室内分解培养的方法即在室内模拟枯落物的自然分解状态,与野外试验相比,室内培养试验温度㊁水分等生境条件可人为控制,枯落物分解速率较快,可在短时间内使土壤总有机碳发生变化,但所得数据在非自然状态下产生,只具有相对意义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经常用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试验(D I R T,D e t r i t u s i n p u t a n d r e m o v a l t r e a t m e n t s)来研究凋落物分解,又称凋落物添加和去除转移试验(D I R T),它是研究植物凋落物输入来源和速率如何影响森林土壤有机质(S OM)和养分的积累和动态的重要手段[8]㊂随着科技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 e a r i n f r a r e ds p e c t r o s c o p y,N I R S)㊁核磁共振技术(n u c l e a r m a g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NM R)㊁气相色谱-质谱(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m a s s s p e c t r o m e t r y,G C/M S)等技术已经应用于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固碳方面的研究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 I R S)是利用化学物质在近红外光谱区的光学吸收特性,快速测定某种样品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学成分含量和特性的技术[9]㊂核磁共振技术(NMR)具有无损和非侵入等特点,可了解凋落物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分解特征,从而得知不同凋落物组分在土壤中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对S O C形成和稳定的贡献程度[10]㊂同位素法可以让有机物处在自然环境中,不会改变它们的生境要素㊂A l m e i d a等[11]提取了同位素标记(13C)的桉树(E u c a l y p t u s g r a n d i s ˑE.u r o p h y l l a)植物的叶子㊁树枝㊁树皮和根,然后采用G C/M S系统观测了各组分的分子组成,将植物凋落物的生物化学组分㊁分解特性和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联系了起来,其耦联分析方法为深入探究凋落物分解在S O C形成㊁稳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定量理解植物凋落物的转化和稳定S O C的形成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㊂2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土壤有机碳(S O C)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储碳和充当温室气体排放的碳库来缓解潜在的气候变化[12]㊂土壤中有机碳相对组成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不同[1]㊂P a r t o n等[13]将S O C分为活性碳库㊁慢性碳库及惰性碳库等㊂其中,活性碳库也被称为易分解碳库,是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的碳库,对植物养分供应起着直接作用,活性碳库的周转率为几周㊁几月或者几年;慢性碳库活性介于活性和惰性碳库之间,也被称为难分解有机碳,其周转率长达几十年;惰性碳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惰性碳和极难分解的被物理保护的部分有机碳,其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转换时间为数百至数千年㊂活跃的和稳定的有机碳在土壤碳库周转和养分循环中起不同的作用㊂不同组分碳代表着不同功能碳库,具有不同周转期,通常活性有机碳对生境因子变化的反应比总有机碳更为敏感[14]㊂根据土壤有机碳提取方法的不同,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不同的视角对有机碳进行分组(表1)㊂物理组分是基于有机碳化合物与矿物质结合状态进行分组,化学分组是基于不同的浸提剂与土壤有机碳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分组是区分活体细胞与死亡细胞㊂近年来对生态系统S O C稳定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与土壤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18]㊂土壤科学经典的观点认为,稳定的有机质由腐殖质等化合物组成,由于其复杂的高度芳香的结构而抵抗分解㊂M a r s c h n e r等[19]假设认为稳定的S O C库由难分解的有机分子组成,如木质素等,由于其复杂的化学结构,在植物组织腐烂过程中被选择性地保存下来㊂L o r e n z等[20]认为有机碳长期稳定经历两个重要的过程:(1)物理保护过程,即分解者或其水溶性降解酶在空间上无法接近有机碳;(2)有机矿物配合物和有机-金属相互作用,即有机碳与矿物㊁金属离子和其他有机物的相互作用㊂物理保护可能会使有机碳分解延缓几十年到几百年,而有机矿物配合物或有机金属相互作用可能是几个世纪到几千年大多数有机碳稳定的原因[21]㊂随着研究手段与技术的704第2期苏卓侠等: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迅速发展,更多研究关注微生物对稳定土壤有机碳的调控,并提出新的S O C 形成和稳定机制 土壤微生物碳泵(m i c r o b i a lc a r b o n p u m p,M C P )概念体系 [22],即微生物通过同化作用将有机碳合成为自身生物量,再通过残留物形式不断输入到稳定土壤有机碳库中㊂这一概念体系强调了土壤微生物同化合成产物对于土壤稳定有机碳库形成的重要作用,对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㊂表1 土壤有机碳组分分类名称界定特点参考文献物理组分(按粒径分)颗粒态有机碳(P O C )通常由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和根系残体组成,是与土壤砂粒组分结合的那部分有机碳相对未受保护的有效碳库,周转速度较快[15]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 O C )是与黏粒和粉粒结合的那部分碳有相对较长周转时间,性质较稳定化学组分溶解性有机碳(D O C )能通过0.45μm 微孔滤膜且能溶于水㊁酸或碱的有机物质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一般不到3%,但它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源[16]易氧化有机碳(R O C )能被330mm o l /L 高锰酸钾氧化的碳,该组分可基本区别土壤稳定性碳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3%~28%,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㊁不稳定㊁易氧化㊁分解㊁矿化[17]生物组分微生物量碳(M B C )土壤中体积<5000μm 3活的和死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在土壤碳库中占比很小,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有机碳组分[14]3 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凋落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分解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过程,参与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周转与循环,对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3],凋落物的分解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平衡㊂凋落物在土壤碳动态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1)㊂图1 凋落物碳在土壤碳库的动态转化3.1 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凋落物是影响S O C 周转的重要驱动力,是S O C 形成的重要来源(图1)㊂P a l v i a i n e n 等[24]研究表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凋落叶分解归还到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50G t ㊂凋落物分解对有机质形成的贡献主要通过两个路径:(1)高质量凋落物(通常是水溶性碳)快速降解,在稳定在矿质结合态有机质之前,被微生物或其他土壤有机体同化㊂(2)植物结构性物质被机械拉开,直接通过物理方式掺入下层矿物土壤的颗粒有机质中[25]㊂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产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㊂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产物去向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赋存状态,高质量的凋落物其分解产物向土壤转移的比例更高[26]㊂添加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增加或影响不显著[27]㊂M i t c h e l l 等[28]使用13C 同位素标记作物残体,追踪新鲜残余物进入到土壤组分的命804 水土保持研究 第29卷运,结果表明植物残体输入使土壤中源于凋落物有机碳增加了4~5倍,同时也抑制了原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㊂源于凋落物的溶解性有机碳(D O C)被微生物群落所固定,并固存在森林土壤中[29]㊂Z h o n g等[4]研究表明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了各恢复阶段土壤水溶性碳氮的含量,说明这些来自凋落物分解的养分输入增强了其在土壤中的浓度㊂此外,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 o l a t i l eo r g a n i cc o m p o u n d,V O C)能够直接扩散到土壤基质中,具有促进稳定矿质结合态有机质形成的潜力,V O C可能是植物来源的碳进入土壤并促进有机质形成的重要机制[25]㊂3.2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呼吸及激发效应的影响凋落物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碳源,凋落物分解是养分循环的核心过程(图2)㊂它通过改变土壤微环境条件[30]㊁增加土壤碳的有效性[31],影响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等[32],进而影响到土壤呼吸过程㊂图2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关于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已有许多工作,不少研究表明添加凋落物能促进土壤呼吸,如Z h o n g等[33]对子午岭完整的次生林演替序列进行研究,发现未添加凋落物时,由于演替后期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演替后期的土壤呼吸更高;但添加凋落物后,演替前期土壤呼吸最高,表明在演替早期微生物分解能力较强,这一发现表明新碳源(凋落物)的添加可能在形成微生物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Y a n等[34]研究同样表明微生物呼吸作用随演替而增加,并且添加凋落物显著促进了微生物呼吸(16.5%~72.9%),特别是在演替初期(草地和灌丛)㊂凋落物输入和清除处理(D I R T)试验为研究地上凋落输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植物碳输入对土壤的贡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㊂W a n g等[35]对杉木林进行了4a的碳输入模拟,发现减少碳输入会显著减少土壤呼吸㊂土壤异养呼吸(由微生物分解的土壤有机质)占土壤总呼吸的52.1%,地上新近凋落物分解和地下自养呼吸(活根和相关微生物)分别占土壤总呼吸的23.7%,24.2%㊂众多研究均表明凋落物添加能促进微生物呼吸,但不同类型凋落物分解对促进土壤微生物呼吸的程度以及对固碳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究㊂激发效应(p r i m i n g e f f e c t,P E)是连接土壤中碳输入和输出的机制之一,实际上P E被定义为在加入一定量的新鲜有机质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的变化[36]㊂外源基质输入的改变会通过激发效应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㊂添加基质引起有机物分解的增加为正激发效应,反之为负激发效应[37]㊂P E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添加的底物的量和化学计量及底物的化学结构,不稳定底物比顽固性904第2期苏卓侠等: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底物具有更大的激发效应[38]㊂关于激发效应的本质可用两种替代机制来解释,即 化学计量分解 理论( s t o i-c h i o m e t r i c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t h e o r y)和 微生物氮挖掘 理论( m i c r o b i a l n i t r o g e nm i n i n g t h e o r y)㊂ 化学计量分解 理论[39]指当底物化学计量与微生物需求相匹配时,快速生长的微生物(R-策略)可能会由于微生物活性的增加而刺激有机质的分解㊂而 微生物氮挖掘 理论(也被定义为优先底物利用)[40]强调当外源碳充足时,P E的方向取决于氮的可用性㊂具体来说,基质中高比例的碳氮比可能导致正的P E,因为微生物必须分解更多的土壤腐殖质来获得足够的氮来满足它们的需求㊂相比之下,基质中较低的碳氮比通常会导致负的P E,从而限制了有机碳的分解㊂最初认为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贡献受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策略和氮有效性的控制,但随着分解的进行,这两种机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可能与不同演替阶段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关㊂此外,增加底物输入引起的S OM分解温度敏感性(Q10)的变化也决定了陆地碳平衡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1]㊂目前,凋落物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㊂较多的研究发现难分解有机碳的Q10要大于易分解有机碳的Q10,如C h e n 等[42]研究表明秸秆添加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但与秸秆类型无关㊂W a n g等[41]探究在不同林型中增加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叶林土的Q10由不添加凋落物处理的2.41降低到增加凋落物处理的2.05,阔叶林土壤Q10由2.14降低到1.82,表明增加凋落物降低了Q10㊂这一现象可以用碳-质量-温度(C Q T)假说来进行解释,即复杂底物的分解需要更高的总活化能,因此比简单的碳底物的分解对温度的升高更为敏感[43]㊂但也有研究发现难分解有机碳的Q10并不比易分解有机碳的Q10值高,如两种凋落物处理的土壤碳分解均比单纯土壤处理对温度更敏感(Q10更高)[44]㊂所以,关于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㊂改善全球变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的预测对于理解温度和凋落物输入对S O C分解的共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㊂3.3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参与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把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等起着重要作用㊂首先,凋落物自身特性会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群落㊂凋落物的数量与质量[45]㊁组成[46]㊁多样性等[47]都会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㊂陈法霖等[48]研究表明,添加桉树凋落物的土壤中细菌㊁真菌㊁放线菌以及磷脂脂肪酸的总丰度显著高于不添加凋落物的土壤㊂源于凋落物的挥发性有机组分(V O C)也能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25]㊂真菌和细菌的比值常用来反映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菌/细菌的比值越高,表明真菌的生物量及菌丝体增加,能够固定更多的养分,使得土壤生态系统更加稳定㊂其次,凋落物分解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㊂凋落物初始养分含量及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与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凋落物碳氮比越低,越易分解,会向土壤输送大量有机碳,且分解过程中温湿度增加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49]㊂树木通过凋落物和根部形成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小规模的异质性,并可能控制土壤生物的群落模式㊂土壤酶是土壤微生物作用于土壤环境的媒介,它是由微生物活动㊁植物根系分解以及动植物残体腐解的过程中释放到土壤中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㊂它是最活跃的土壤有机组分之一,反映了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的方向及强度,对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固定具有重要作用[50]㊂H u等[51]研究发现与单一叶凋落物相比,杉木[C h i n e s e f i r-C u n n i n g h a m i a l a m c e a l a t a (L a m b.)H o o k]㊁枫香(L i q u i d a m b a f o r m o s a n a H a n c e)及桤木(A l n u s c r e m a s t o g y n e B u r k)混合凋落物处理更利于土壤酶活性(脲酶㊁转化酶㊁脱氢酶活性)升高;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释放的D O C促进了胞外酶的活性[52]㊂G e 等[53]发现马尾松(P i n u sm a s s o n i a n a)人工林凋落物剩余质量与酶活性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突出了酶活性在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将进一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㊂总的来说,凋落物添加之后酶的活性会上调,但上调的程度取决于凋落物类型[54]㊂但部分树种凋落物中含多酚类或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可能会使土壤酶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而抑制土壤酶的产生,严重时还会导致部分土壤酶失活㊂3.4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对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碳封存和有机碳稳定性,包括植物(植被覆盖㊁凋落物㊁根系分泌物㊁细根)㊁土壤(土壤类型㊁土层深度以及矿物学)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㊁功能基因)等[12,15],但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对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㊂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的稳定014水土保持研究第29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㊂在早期恢复阶段,植被组成和多样性相对简单,群落结构不稳定,地上植被进入到土壤中的S O C相对较少,土壤有机碳分解和转化活动较弱,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组成结构变的多样化和稳定,凋落物量㊁细根和根系分泌物显著增加,更多的有机物质进入到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加速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解和转化,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55]㊂此外,植物碳的输入主要决定了土壤碳在表层土壤中的长期持久性,而矿物保护则在底层土壤中占主导地位[56]㊂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根部残留物和分泌物,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渗透性差㊁微生物分解活性和根系吸收减少,有机质的输入受到限制,且分解者难以接近深层土壤有机碳,因此,有机碳稳定性增加[57]㊂在演替的过程中,演替早期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主要受土壤养分的限制,一般来说,演替早期微生物碳分解基因丰度较高,与氮分解相关的基因丰度增加,导致凋落物的快速分解和土壤养分的增加㊂随后,主要的资源限制从养分限制转换为另一种环境因子的限制㊂因此,在演替后期,充足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可能导致微生物碳分解基因丰度的下降,导致演替后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的降低[33]㊂微生物在介导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凋落物-微生物-土壤环境三者之间是互相调控的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反馈与调控,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图3)㊂图3凋落物特性-微生物-土壤环境互相调控的动态过程4研究展望凋落物分解对土壤固碳及其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土壤作为 黑箱 ,土壤有机碳的转移和固定仍存在着很大困难,未来需要生态学㊁植物学和土壤学工作者的关注㊂因此,未来亟待强化如下3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加强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动态影响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㊂目前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动态的研究多关注凋落叶的分解,而忽略了地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㊂一般来说,植物根以根凋落物和根沉积碳的形式向土壤提供有机碳,来控制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㊂根通常与菌根菌丝结合形成土壤团聚体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稳定㊂此外,根是一个分级系统,不同直径级别的根的形态㊁根沉积物的数量和质量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菌根真菌性状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对分解过程产生影响㊂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碳分配策略,未来应加强研究地上/地下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动态的协同效应㊂加强植物凋落物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的研究㊂在考虑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食物网中,不仅要考虑到土壤动物(如蚯蚓,线虫)对凋落物的破碎作用,也要关注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腐解作用㊂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与合成有机质的双重功能,因此,将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微生物学过程与土壤有机质(碳)的稳定性联系在一起,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㊂此外,目前凋落物分解试验的周期较短,短期的室内分解无法反映真实的分解状态,应加强室内模拟与长期野外分解的连结性㊂加强新一代技术手段的开发与应用㊂凋落物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的能力来调控土壤碳循环,但是关于凋落物分解对碳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调控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未来有望结合代谢组学等技术在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㊂此外,目前缺乏对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系统不同来源碳的输入㊁转化和稳定的定量研究,未来可进一步结合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明确凋落物输入后外源碳在土壤中周转和稳定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土壤固碳的本质㊂参考文献:[1] L e h m a n nJ,K l e b e r M.T h ec o n t e n t i o u sn a t u r eo fs o i lo r g a n i cm a t t e r[J].N a t u r e,2015,528(7580):60-68.[2] P a u s t i a nK,L e h m a n nJ,O g l eS,e t a l.C l i m a t e-s m a r tS o i l s[J].N a t u r e,2016,532(7597):49-57. [3] H o b l e y E,W i l l g o o s eG R,F r i s i aS,e t a l.S t a b i l i t y a n ds t o r a g e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i nah e a v y-t e x t u r e dK a r s ts o i l f r o m s o u t h-e a s t e r n A u s t r a l i a[J].S o i lR e s e a r c h, 2014,52(5):476-482.[4] Z h o n g Y,Y a nW,W a n g R,e t a l.D i f f e r e n t i a l r e s p o n s e so f l i t t e r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t on u t r i e n ta d d i t i o na n ds o i lw a t e ra v a i l ab i l i t y w i t h l o n g-t e r mv e g e t a t i o n r ec o v e r y[J].B i o l o-g y a n dF e r t i l i t y o f S o i l s,2017,53(8):939-949.[5] R u b i n o M,D u n g a i t JAJ,E v e r s h e dRP,e t a l.C a r b o n114第2期苏卓侠等:植物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 国 林 学 会 章 程

中 国 林 学 会 章 程

中国林学会章程(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002-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林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英文译名为:Chinese Society of Forestry,缩写CSF。

第二条本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林业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发展林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本学会团结、组织林业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公德。

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促进林业科技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林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人才的成长,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实施科教兴林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条本学会挂靠国家林业局,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学会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海淀区东小府2号,邮编:100091。

第二章业务范围第六条本学会围绕林业科技及其相关领域开展以下业务活动(一)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组织重大林业科技问题的论证和考察活动,对国家关于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提出建议,进行科技咨询,为各级林业部门当好参谋和顾问;(二)办好学会主办的刊物,组织出版林业科技书刊;(三)大力普及林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推广先进林业生产技术,开展青少年林业科技教育活动;(四)开展民间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外林业团体和林业工作者的友好往来;(五)开展在职林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六)发现林业科技人才,主动向有关部门推荐,对优秀的学术论文、科普作品、工作建议和学会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七)代表和维护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正当权益,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协助党和政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八)充分发挥学会的人才优势,开展林业科技咨询服务,接受委托进行林业技术项目论证、科技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科技文献和技术标准的编写等活动。

陕西省林学会召开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陕西省林学会召开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科研活动,为广大会员发挥 作用 提供 结 广 大 团 员 , 重 他 们 、 靠 他 们 , 尊 依 充
载体。 二是 积 极 开 展 学 术研 讨 活 动 , 为 分 发 挥他 们 的作 用 。 广 大 会 员 互相 交流 共 同 提 高 ,同 时 为 他们充 分发表意见和 建议搭建 平台。
也说 明 , 类学 会 、 会 的牌 子 只 能 刷 活动 , 供 技 术 咨询 服 务 , 远 是 林 学 各 协 提 永
员及其他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表示诚 出新 的 贡 献 。
攻 关 、 术 交 流 、 学 普 及 等 活动 , 学 科 把
耋 问候 ,对 林 学 会 工 作 提 出 了殷 切 的
张 社 年 强调 :林 学 会 要 善 于 团 结 广 大 林 业 技 术 人 员 的 积 极 性 调 动 起
陕 林业 20. _ 团 皿 西 08 1 豳 圆 0
维普资讯
陕西省林 学会 召 开第 十次 会 员代表 大会
本刊 记者
陕 西 省 林 学 会 第 十 次 会 员 代 表 大 希 望 。 2月 2 日在 西 安 召 开 。 中 国 林 学 3

广 大 会 员 ,为他 们 充 分 施展 才华 创 造
三 是 努 力办 好 《 西 林业 科 技 》, 先 陕 优 发 表 会 员 中 质 量 较 高 的学 术 论 文 , 为
他 们 广 泛开 展 学 术 探讨 和 交流 开 辟 阵 地。 四是 组 织 开 展参 观考 察 活 动 , 为广
大 会 员参 与谋 划 , 言献 策 创 造 机 会 。 建
维普资讯
填 写选 票
来 , 他 们 的 潜 能 发挥 出来 , 他 们 的 下 功 夫 ,为 提 高林 业 发展 的质 量 和 效 把 把

吉林省林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吉林省林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张德新理事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讲 , 孙光芝常务副
和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周秀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 从各自不 理事长代表新一 届理事 会做了 第十 一届 理事会工作 计划的报 同的角度对吉林省林学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省林学 会的工 告 。 对
作给 予了充分的肯定 , 对各级林学 会继续做 好工作提 出了要求
取得的辉煌 成绩 , 更好地 为全 省林业 发展建设服 务 , 吉林 省
林学会于 2 1 年 7月 2 00 8日在
长 春 举 行 了 省 林 学 会成 立 5 o
省林业厅厅长、 党组 书记 张德 新 讲 话
会费收缴使用情况报告和 《 吉
林 省林学会章程( 修正案 ) ; 》 选
举产生 了第十一届理 事会 、 常
周年纪 念大会暨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
务理事会 , 张德新厅长 当选为 第十一届理事会 理事 长 , 光芝 孙
纪 念大会由省林业厅副厅长孙光芝主持 ,省林业厅厅长 、 副厅长 当选为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 长 , 柏广新 、 傅俊卿 、 党组书记张德新发表重要讲话 。 张德新 同志全面回顾了省林学 刘怀 、 山广茂 、 戚继忠 、 王志新 、 李宝 昌当选为副理事 长 , 王志新 会5 0年的发展 历程 , 充分肯定了第十届理事会的工作 , 高度概 连续 第三届 当选为秘书长。 大会决定设置 1 名常务副秘书长 , 3
・ + 一+ -+ -+ ・ -+ ・-- -- ・4 4-一+ -—卜 一+ *+ + -- 一+ 一—+ 4- 一一+
( 上接 7 5页)

21 0 0中国珲春虎 保护与 虎文化 国际论 坛启 地 , 形势十分严峻。 如果不能 采取 生虎可能将很快从人类的视野 中消失 。

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

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

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2008-10-27 阅读次数:407次地址:北京崇文区永外西革新里98号邮政编码:100077电子信箱:webmaster@电话:87255550传真:87255551理事长:顾方舟副理事长:张大力、叶封颐、邢福生、张志英、陈奇伟、夏国庆、夏银安、钱大湘、王杰、秘书长:彭大年单位简介:本会成立于1981年11月4日,历届理事会理事长为徐剑平、安朝俊、陈明绍等人。

挂靠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数70个,个人会员数20000人。

工作综述:一、继续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该学会为推动中办发[2005]9号文件在北京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006年9月10日,中国老科协在北京召开了学习贯彻中办发[2005]9号文件经验交流暨第七届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

中国老科协对10名老科技工作者授予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同时授予89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89名先进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该学会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积极开展老年科普工作》及北京老科总北京铁路局机关协会的《贯彻落实中办发9号文件努力营造老科协工作的良好氛围》两篇文章入选大会《交流经验汇编》。

该学会副会长、华北电力设计院协会理事长叶封颐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协会会长蒋兆祖被授予“优秀老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北京老科总中国原子能院协会理事长唐祖梅和北京老科总通信协会副理事长宋魁被授予“先进老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二、积极开展老年科普工作(一)、科普讲座、形式多样今年举办“科普报告”267场、听众7万4千人,其中,该学会与中科院分会完成《科普论坛》讲座28场、,总会医疗专家宣讲团完成《健康讲座》21场、总会科普讲师团完成《科普讲座》178场,分会完成科普讲座40场。

1、举办《科普论坛——科学从这里开始》科普报告会,全年有3000多老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报告会。

2、举办送健康到基层的《健康讲座》,总会医疗专家宣讲团共举办了21场报告会,有近5000人次参加。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

/a/20131028/011835.htm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10月28日13:38中国气象视频网晓臻我要评论(0)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等)的简称,英文全称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旨在通过现有科学信息,全方位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事实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工作,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测。

而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成果,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潜在影响,适应和减缓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IPCC已分别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发表四次正式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编写IPCC报告的作者分为三个工作组 - 第一工作组:物理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 - 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TFI)。

作为IPCC的一部分,支持影响和气候分析的资料与情景任务组(TGICA)协助气候变化相关数据和情景的分发和应用。

目前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已经于2013年9月份完成,随后将面向公众和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宣讲活动。

在此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CO2排放,即使停止了CO2的排放,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仍将持续许多世纪。

这表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CO2 排放产生了长大多个世纪的气候变化持续性。

这次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提供了针对气候变化科学基础问题的重要见解,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老科协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老科协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

Sunflowers will open without seeing the sun. If you don't see hope in life, you must persis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老科协工作总结范文(精选3篇)老科协工作总结1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会员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葛家乡老科协“建言献策”谋发展,“咨询服务”暖民心,引领带头作用落到实处,赢得了全乡上下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为葛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将三年来的工作回顾总结如下:一、抓机遇,理清工作思路我乡老科协成立于20__年,因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员对自己工作性质的认识比较模糊、科协工作头绪不清等原因,老科协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建言献策”、“咨询服务”、“引领带动”等方面产生的效果不够明显突出。

针对此种现状,近三年来,乡协会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理清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明确协会性质和责任,会员们对号入座,各项工作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乡协会工作开创新局面。

二、抓队伍,打造精干团队队伍建设是我们协会工作的重头戏。

三年来,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劝退老弱病残人员,老科协队伍更为精干,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有效宣传,葛家境内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都加入到了乡老科学技术者工作协会的队伍中来,他们经验足,事业心强,有一股拼劲和韧劲,服从安排,听指挥,且有一颗热心公益的良好素养。

除此之外,乡协会也劝退了一部分老弱病残的会员,通过吐故纳新,乡老科协队伍更加有活力,更能为百姓做事。

三、抓项目,助力事业建设葛家是全市有名的农业大乡和养殖大乡,养殖业历史悠久,养殖治污任务重,压力大。

乡党委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三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治污措施,乡老科协没有袖手旁观,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添砖加瓦。

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39卷第6期2019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6Mar.,20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24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0495,31660141);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科AB16380255,桂科AB17129009);广西科技惠民项目(桂科转1599001⁃6);广西特聘专家项目收稿日期:2018⁃03⁃21;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18⁃12⁃21∗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songtongq@isa.ac.cnDOI:10.5846/stxb201803210557兰秀,杜虎,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刘永贤,范稚莲,张家涌.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报,2019,39(6):2043⁃2053.LanX,DuH,SongTQ,ZengFP,PengWX,LiuYX,FanZL,ZhangJY.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themainforesttypesinGuangxiandthe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6):2043⁃2053.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兰㊀秀1,2,3,杜㊀虎1,2,宋同清1,2,∗,曾馥平1,2,彭晚霞1,2,刘永贤4,范稚莲3,张家涌1,2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㊀4101252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㊀5471003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㊀5300054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宁㊀530007摘要:广西森林面积和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和区域碳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正确评价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㊁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碳循环及碳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为阐明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广西10类主要森林类型345个样地的调查,结合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算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探讨广西不同森林类型㊁不同龄组㊁不同层次的碳储量组成与分配㊂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㊂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746.06Tg(1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55.37t/hm2,松树㊁杉木㊁桉树㊁栎类㊁软阔㊁硬阔㊁石山林㊁竹林㊁八角和油茶林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83%㊁12.28%㊁6.67%㊁3.03%㊁20.37%㊁16.32%㊁10.84%㊁0.88%㊁1.38%和1.39%㊂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介于20.77 108.28t/hm2,大小顺序为硬阔>软阔>松树>杉木>栎类>石山林>桉树>八角>竹林>油茶㊂广西区森林植被碳密度在7.05 219.73t/hm2之间,总体表现为广西北部㊁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存在高值区,广西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值区㊂碳储量以乔木层占优势,且随林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㊂影响广西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是平均胸径㊁林龄和林分密度,经度㊁碱解氮㊁全氮㊁有机碳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㊂关键词: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广西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themainforesttypesinGuangxiandthe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LANXiu1,2,3,DUHu1,2,SONGTongqing1,2,∗,ZENGFuping1,2,PENGWanxia1,2,LIUYongxian4,FANZhilian3,ZHANGJiayong1,21KeyLaboratoryofAgro⁃ecologicalProcessesinSubtropicalRegion,InstituteofSubtropicalAgricultur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angsha410125,China2Huanjia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ofKarstEcosystem,ChineseAcademyofSciences,Huanjiang547100,China3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5,China4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ResearchInstituteGuangxi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Nanning530007,ChinaAbstract:Guagnxiboastestheforefrontofnationalforestareaandcoverage,andtakesavitalroleinthenationalandregionalcarbonbalance.Accurateassessmentofvegetationcarbonstorage,spatial⁃temporalpatterns,andtheinfluencing440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factorsinGuangxihasbeenofgreatestsignificanceforcarboncyclingandcarbonsequestrationresearchinChina.Theobjectiveofthisstudywastounderstandthespatialdistributionofvegetationcarbonstorag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themainforestecosystemsinGuangxi.Atotalof345sampleplotswereestablishedandthesizeofeachplotwas50mˑ20m.Basedonforestresourceinventorydataandfieldinvestigations,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themainforestsinGuangxiwasestimated,andthe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ofcarbonstorageinvariousforesttypesforvariousstandagesandforestlayerswereassessed.Geostatisticswereappliedtoanalyzethespatialpatternsofvegetationcarbonstorageandtheeffectsof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nvegetationcarbonstoragewerealsoexploredusinga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andstepwiseregress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totalvegetationcarbonstoragewas746.06Tg(1Tg=1012g),andthevegetationcarbondensitywasupto55.37t/hm2.Pine,Chinesefir,eucalyptus,oak,hardbroadleaves,softbroadleaves,forestsinlimestoneareas,bamboo,anise,andoil⁃teaforestsaccountedfor26.83%,12.28%,6.67%,3.03%,20.37%,16.32%,10.84%,0.88%,1.38%,and1.39%ofthetotal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Guangxi,respectively.Theaveragevegetationcarbondensityof10majorforesttypesrangedfrom20.77to108.28t/hm2,withanorderofhardbroadleaves>softbroadleaves>pine>Chinesefir>oak>forestsinlimestoneareas>eucalyptus>anise>bamboo>oil⁃tea.TheaveragevegetationcarbondensityofforesttypesinGuangxirangedfrom7.05to219.73t/hm2.Thenorth,southwest,andeastofGuangxihadhighcarbonstorageandthemiddlepartandsoutheasthadlowcarbonstorage.Thetotalcarbonstorageweredominatedbythearborlayerandincreasedgraduallywithanincreaseinstandage.Themainfactorsthataffectedforest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Guangxiweretheaveragediameteratbreastheight,forestage,andstanddensity.Thelongitude,availablenitrogen,totalnitrogen,andorganiccarbonwerethemostcriticalfactorsaffectingforestvegetationcarbonstorage.KeyWords:forestvegetation;carbonstorage;influencefactors;Guangxi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由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㊁凋落物量的累积量与分解量以及林下土壤有机质等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其中,森林植被碳储量是衡量大气中碳元素增加或者减少的一个重要参数[1]㊂据统计,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其碳储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46%[2]㊂对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林业科学家们争相探究的热点问题[1],近些年,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全球㊁国家㊁区域和样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㊁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格局展开了大量研究[1,3⁃11],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少㊂其中,大尺度的森林碳储量研究多是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4]㊂方精云等[5]㊁徐新良等[6]㊁李海圭等[1]分别根据国家第三次㊁第六次㊁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㊂从省级尺度范围,黄从德等[7]㊁王新闯等[8]㊁张修玉等[9]㊁王磊等[10]㊁甄伟等[11]分别对四川㊁吉林㊁广东㊁江苏㊁辽宁进行了全省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这些为我国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为评价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碳库和我国森林碳汇功能奠定了基础[12]㊂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是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的,因此,开展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算㊁探究其影响因素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及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㊂广西地处中国南疆,地跨北热带㊁南亚热带㊁中亚热带3个生物气候带,森林植物区植被类型多样,且气候温和㊁热量充足㊁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森林植物的生长[13],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林区之一[3]㊂目前关于广西碳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区域范围内[14],而基于大尺度范围内的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和认识较少,前人的研究也仅涉及个别林分[3,12,14⁃15],对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组分,包括林下灌草㊁枯枝落叶层㊁细根等研究较少或未涉及,以致结果往往不能客观反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16]㊂为此本研究利用样地调查和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对象基于345个典型样方(20mˑ50m)的调查,分析全区典型森林植被碳储量(乔木层㊁灌木层㊁草本层㊁凋落物㊁细根)的林龄分布,估算广西主要森林(松树林㊁杉木林㊁桉树林㊁栎类㊁硬阔林㊁软阔林㊁石山林㊁竹林㊁八角林㊁油茶林)植被碳储量,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科学评价广西森林碳汇质量㊁碳汇能力林业碳汇效益等提供科学依据[15]㊂1㊀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东经104ʎ28ᶄ 112ʎ04ᶄ,北纬20ʎ54 ᶄ26ʎ23ᶄ之间,属于我国西部地区[15]㊂全区土地总面积达23.67万km2,处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貌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区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 42.5ħ,极端最低气温为-8.4 2.9ħ,年平均气21ħ,各地年降水量均1070mm以上,大部分地区为1500 2000mm,4 9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 85%[17⁃18]㊂广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区森林面积达1509.75hm2,森林覆盖率为56.51%,活立木总蓄积量5.58ˑ108m3,其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国的6.41%和3.42%[16]㊂全区森林资源主要包括杉类㊁松类㊁柏类㊁桉类㊁栲类㊁青冈类㊁软阔类㊁枫香树㊁拟赤杨等㊁经济林(荔枝㊁龙眼㊁柑橘㊁八角㊁板栗㊁李等)㊁竹类㊁城市森林㊁石山林等类型[18]㊂1.2㊀研究方法1.2.1㊀样地选择与调查本研究按照典型选样的方法,参照‘IPCC优良做法指南“对系统随机抽样的建议,充分考虑广西森林分布现状(树种㊁林龄㊁起源等情况),基于广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以及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中林龄㊁林组划分标准(表1),计算本研究各森林类型幼龄林(I)㊁中龄林(II)㊁近熟林(III)㊁成熟林(IV)㊁过熟林(V)5个不同林龄在广西各县(市)的面积㊁蓄积综合权重,遵循 代表性㊁均一性㊁连续性 的原则,选择权重最大的县(市)进行样点分配,每个样点建立同一林型㊁同一龄组的3块重复样地,各样地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相互距离>100m,样地大小为1000m2(50mˑ20m),共计115个样点345个样地㊂将每块样地进一步划分为10个100m2(10mˑ10m)的样方,对样方内乔木层林木的树种名称㊁胸径㊁坐标以及存活状况等进行每木调查;灌木层按 品 字型在样地内设置3个2mˑ2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灌木的种类㊁株丛数㊁高度㊁地径㊁覆盖度;草本层在灌木层样框内各建立1个1mˑ1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草本种类㊁株丛数㊁平均高度㊁覆盖度㊂同时用GPS定位,记录其经纬度㊁海拔㊁方位及在林分中的相对位置[17]㊂各样地分布见图1㊂表1㊀10类林型的林龄划分Table1㊀Divisionofstandagesforthe10plantations林型Foresttypes林龄Standages幼龄林Youngforest/a中龄林Middle⁃agedforest/a近熟林Near⁃matureforest/a成熟林Matureforest/a过熟林Over⁃matureforest/a松树林Pineɤ1021 3011 2031 50ȡ51杉木林Chinesefirɤ1011 2021 2526 35ȡ36桉树林Eucalypt1234 5ȡ6栎类Oakɤ2021 4041 5051 70ȡ71硬阔林Hardbroadleaves<4141 6061 6881 120>120软阔林Softboadleaves<2121 4041 5051 70>70石山林Forestinlimestone<4141 6061 6881 120>120竹林Bamboo12 5--ȡ6八角林Aniseɤ66 15-->15油茶林Oil-teaɤ67 30-->30㊀㊀ - 表示无数值1.2.2㊀植被生物量测定和碳储量计算根据样地每木调查的结果以及前期研究所得生物量回归方程[19]计算乔木层各个体的生物量,并由此获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㊂根据各组份的碳含量,将生物量换算为碳量㊂将样地内所有树种的单株碳储量相加,5402㊀6期㊀㊀㊀兰秀㊀等: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㊀图1㊀调查样地分布图Fig.1㊀Themapsofplots得到样地树木总碳储量㊂根据样地总碳储量和总面积换算出碳密度,即单位面积的碳储量,以吨/公顷(t/hm2)表示㊂采用全收获法收获样框内所有灌木的枝㊁叶㊁根,称重㊁取样,烘干测定各器官生物量,并以3个样框的平均值来推算样地中灌木层的总生物量㊂按同样方法在1mˑ1m小样框内获取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㊁凋落物生物量㊂细根生物量:采用土钻法(内径>5cm)在样地10个小样方中心采集0 20,20 40cm的土芯10个,分层混合装袋;将样品用流动水浸泡㊁漂洗㊁过筛,拣出细根,风干后称鲜重,然后烘干至恒重,保存样品㊂乔木㊁灌木㊁草本㊁凋落物层及细根的碳储量以其生物量现存量乘以相应的碳含量求得[20]㊂1.2.3㊀土壤调查和取样在样地4个角和中间按土壤机械分层,用土钻钻取0 10㊁10 20㊁20 30㊁30 50㊁50 100cm,5个层次样品,各层样品合成一个混合样(约1000g)(不足100cm的取到基岩)㊂将混合样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待测有机碳㊁pH㊁全氮㊁全磷㊁全钾㊁碱解氮㊁有效磷㊁速效钾含量[16]㊂1.2.4㊀样品分析野外所采集植物叶㊁枝㊁干㊁根样品,经粉碎过筛后,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碳含量㊂土壤有机碳的测定也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全氮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流动注射仪;全磷的测定采用NaOH熔融⁃钼锑抗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全钾的测定采用NaOH熔融⁃原子吸收法;碱解氮的测定采用扩散法;有效磷的测定采用0.5mol/LNaHCO3提取⁃钼锑抗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速效钾的测定采用NH4Ac浸提⁃原子吸收法[21]㊂温度和降雨量的数据取自近10年广西平均温度与降雨量㊂1.2.5㊀数据处理本研究的数据在Excel2007中整理,数据分析主要在SPSS18中进行㊂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子㊂利用ArcGIS9.3软件进行Kriging插值分析,绘制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图,其他图件采用Origin8.5绘制㊂640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广西区各林型不同林龄组植被碳储量由表2可知,广西10大类树种(组)各林龄所占比例分别为8.31% 34.75%(松树林)㊁8.28% 30.42%(杉木林)㊁3.37% 37.34%(桉树林)㊁10.17% 27.21%(栎类)㊁13.88% 33.09%(硬阔林)㊁7.70% 43.73%(软阔林)㊁7.78% 43.69%(石山林)㊁21.38% 44.73%(竹林)㊁12.53% 53.14%(八角林)㊁10.29% 50.99%(油茶林),植被总碳储量均表现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即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符合植被生长规律㊂不同林龄单位碳储量存在差异,各树种平均碳储量大小顺序为硬阔(108.28t/hm2)>软阔(103.68t/hm2)>松树(92.98t/hm2)>杉木(92.61t/hm2)>栎类(87.74t/hm2)>石山林(74.69t/hm2)>桉树(40.44t/hm2)>八角(28.86t/hm2)>竹林(21.36t/hm2)>油茶(20.77t/hm2)㊂表2㊀各树种(组)不同林龄总碳储量分配Table2㊀Totalvegetationcarbonwithdifferentstandagesfordifferentforesttypes林型Foresttypes幼龄林Youngforest中龄林Middle⁃agedforest近熟林Near⁃matureforest成熟林Matureforest过熟林Over⁃matureforest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小计Total/(t/hm2)松树林Pine38.648.3154.7311.7795.6420.57114.3424.59161.5534.75464.9杉木林Chinesefir38.368.2865.3114.1092.519.98126.0127.21140.8530.42463.03桉树林Eucalypt6.813.3730.9815.3238.8219.2050.0824.7775.537.34202.19栎类Oak44.6210.1782.1118.7293.7221.3698.922.54119.3727.21438.72硬阔林Hardbroadleaves75.1213.8879.0414.6094.0917.38113.9821.05179.1733.09541.4软阔林Softboadleaves39.927.7055.6110.7368.7413.26127.4424.58226.6843.73518.39石山林Forestinlimestone29.057.7844.3511.8858.8815.7778.0120.89163.1743.69373.46竹林Bamboo13.721.3821.7233.89 28.6744.73 64.09八角林Anise10.7712.5329.5234.33 45.6953.14 85.98油茶林Oil⁃tea6.4110.2924.1238.7131.7750.9962.31图2㊀广西各林型不同林龄植被总碳储量Fig.2㊀Totalvegetationcarbonstorageofdifferentforesttypeswithdifferentstandages由图2可知,广西主要林型碳储量大小顺序为松树(200.94Tg)>硬阔(152.58Tg)>软阔(122.27Tg)>杉木(92.00Tg)>石山林(81.16Tg)>桉树(50.00Tg)>栎类(22.70Tg)>油茶(10.45Tg)>八角(10.35Tg)>竹林7402㊀6期㊀㊀㊀兰秀㊀等: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㊀(6.61Tg),其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83%㊁12.28%㊁6.67%㊁3.03%㊁20.37%㊁16.32%㊁10.84%㊁0.88%㊁1.38%和1.39%(图3)㊂广西所调查林型植被总碳储量为749.06Tg,t/hm2㊂图3㊀广西各林型总碳储量比例㊀Fig.3㊀Theproportiontotalvegetationcarbonstorageofdifferentforesttypes2.2㊀广西区各林型不同层次植被碳储量由表3可知,各林型乔木层㊁灌木层㊁草木层㊁凋落物层以及细根所占碳储量比例分别为84.74% 99.28%㊁0.26% 2.28%㊁0.48% 8.15%㊁1.16% 5.20%㊁1.36% 6.15%,植被碳储量均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除桉树林和八角林所占比例为84.74%和84.78%外,其他林型乔木层碳储量均达90%以上㊂不同森林类型各层次所占比例不同,松树林㊁杉木林㊁硬阔㊁软阔㊁竹林和油茶林为乔木层>细根>凋落物层>草木层>灌木层(硬阔㊁竹林和油茶林无细根数据),桉树林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细根>草木层>灌木层>,栎类和石山林为乔木层>乔木层>细根>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木层,八角林为乔木层>草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㊂2.3㊀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空间格局从图4中可以看出广西区森林植被碳密度在7.05 219.73t/hm2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斑块的破碎性较明显,连续性不好㊂广西碳密度的不均匀与地形以及森林林分树种构成有关,总体表现为广西北部㊁广西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存在高值区,广西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值区㊂碳密度为7.05 34.05㊁34.06 49.78㊁49.79 64.92t/hm2的森林主要出现在处于喀斯特区域的广西中部石灰岩石山青冈栎仪花青檀林区(ⅠA2b)和广西东部山地丘陵刺栲林厚壳桂林马尾松林区(ⅠA2a),前者处于喀斯特区域,大径级乔木相对较少,植被碳密度相对较低,后者处于广西东南部,该区域是广西桉树主产区,轮伐期短,其植被碳密度相对较小㊂碳密度为64.93 83.75㊁83.76 119.15㊁119.16 219.73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原西部落叶栎类林细叶云南松林区(ⅠB2a)以及广西北部和东北部,前者分布有大面积的栎类天然林,后者种植有大量的杉木林和硬阔林㊂表3㊀各树种(组)不同层次总碳储量分配Table3㊀Totalvegetationcarbonwithdifferentforestlayerfordifferentforesttypes林型Foresttypes乔木层Arborlayer灌木层Shrub⁃grasslayer草木层Herblayer凋落物层Litterlayer细根Finesroots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碳储量Carbonstorage/(t/hm2)比例Ratio/%松树林Pine84.9191.321.051.131.711.842.512.702.803.01杉木林Chinesefir86.9393.870.380.410.920.991.631.762.752.97桉树林Eucalypt34.2784.740.641.571.644.052.135.261.774.37栎类Oak79.1190.170.911.040.911.031.411.615.406.15硬阔林Hardbroadleaves105.0697.030.890.820.940.871.391.29 软阔林Softboadleaves94.3090.960.281.231.661.602.692.593.743.61石山林Forestinlimestone71.8796.220.570.770.360.480.871.161.021.36竹林Bamboo19.4891.200.321.480.452.121.115.20 八角林Anise24.3084.780.652.282.348.151.374.79 油茶林Oil⁃tea20.1299.280.050.260.120.580.482.35840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图4㊀广西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t/hm2)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forestcarbondensityinGuangxi2.4㊀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4)表明,在选取的16个因子中,海拔㊁林龄㊁降雨量㊁平均胸径㊁土壤pH值㊁有机碳㊁碱解氮㊁有效磷与碳储量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相关性,由于各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影响因子,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5)可以看出,特征值ȡ1的主成分有6个,因此可以提取6个主成分,且这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5.192%,可以基本反应影响植被碳储量的大部分信息㊂第一主成分上碱解氮㊁全氮㊁有机碳具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857㊁0.844㊁0.745,第二主成分上经度具有较高的载荷为0.795,第三主成分上载荷较高的有平均胸径㊁林分密度㊁林龄,分别为0.718㊁0.658㊁0.535,第四主成分上海拔㊁pH值㊁有效磷具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583㊁0.438㊁0.433,第五主成分上有效磷㊁全钾㊁速效钾具有较高的载荷,分别为0.630㊁0.518㊁0.507㊂第六主成分上载荷较高的有降雨量㊁全钾,分别为0.588㊁0.505㊂对因子得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由表6可得到,5个主成分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大小为:因子3(Beta=0.484)>因子2(Beta=0.389)>因子4(Beta=0.367)>因子5(Beta=0.184)>因子1(Beta=0.055)>因子6(Beta=0.008),即平均胸径㊁林分密度㊁林龄是影响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经度㊁碱解氮㊁全氮㊁有机碳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㊂3㊀讨论本研究中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746.06Tg,远高于李伟等[3]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所估算的广西植被总碳储量值(197Tg)和覃连欢[15]2012年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估算值(156.07Tg),也高于陕西省2014年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38Tg)[22]和吉林省2009年森林植被碳储量(496.827Tg)[8]㊁湖南省2014年植被碳储量(196.95Tg)[23]㊂主要原因是:1)本研究中植被碳储量包括乔木层㊁灌木层㊁草本层㊁凋落物层以及细根,而过往估算的碳储量未全部包括以上部分;2)各树种(组)平均碳含量在492.25 562.28g/kg之间,总平均碳含量为523.69g/kg,高于国际通用的树木平均碳含量(500g/kg)和热带32个树种的平均碳含量(444.0 494.5g/kg)[24]㊂广西森林单位面积平均碳密度达到55.37t/hm2,与我国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57.07t/hm2)接近,高于广东省2007年植被碳密度22.96t/hm2[25]和四川省2003年植被碳密度38.04t/hm2[7]㊁湖南省2014年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16.31t/hm2[23],但小于世界平均水平86t/hm2[26],主要原因可能是目前广西森林结构中幼㊁中龄林所占比例大,原始林和老龄林比例小,故碳积累较少㊂广西不同林型森林植被碳储量的贡献量不同,松树㊁硬阔㊁软阔㊁杉木㊁石山林集中贡献了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80%以上,其他林型因为面积小或者伐林期短,贡献率相对较小㊂不同层次碳储量的分配差异也很大,各林型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除桉树和八角外,其他林型乔木层碳储量均达90%以上,这表明乔木层是植被碳储量的主要部分,且随林龄的增长其固碳比例逐渐增大,这与李海奎等[1]㊁李明军等[27]㊁潘鹏等[28]的研究结果一致㊂林下灌木层㊁草本层㊁凋落物和细根对碳储量的贡献远小于乔木层,尤其是在生长后期,而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乔木层,忽略了其他层次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植被碳储量的大小㊂这些植被层不仅是森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凋落物和细根的分解是土壤有机质最主要的来源,直接决定了碳素的周转速率[16]㊂9402㊀6期㊀㊀㊀兰秀㊀等: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㊀表4㊀广西植被碳储量与样地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Table4㊀CorrelationcoefficientmatrizofarborscarbonstorageandplotfactorsinGuangxi因子Factors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1.000X20.0041.000X30.0660.142∗∗1.000X40.184∗∗-0.416∗∗0.422∗∗1.000X5-0.038-0.459∗∗-0.815∗∗-0.197∗∗1.000X60.116∗0.342∗∗-0.193∗∗-0.231∗∗-0.0401.000X70.604∗∗0.1270.0150.015-0.0010.133∗1.000X80.664∗∗0.064-0.0860.0140.140∗0.0221.000X9-0.206∗∗-0.1020.237∗∗0.046-0.245∗∗-0.231∗∗-0.243∗∗-0.140∗1.000X100.211∗∗0.0780.370∗∗0.207∗∗-0.355∗∗-0.0690.0660.0070.315∗∗1.000X110.016-0.0060.414∗∗0.248∗∗-0.377∗∗-0.0670.006-0.0370.594∗∗0.688∗∗1.000X12-0.079-0.0540.211∗∗0.098-0.186∗∗-0.156∗∗-0.102-0.125∗0.511∗∗0.374∗∗0.499∗∗1.000X13-0.0350.261∗∗0.135∗-0.041-0.141∗∗-0.103-0.018-0.032-0.121∗0.067-0.0470.188∗∗1.000X140.175∗∗0.0210.478∗∗0.342∗∗-0.428∗∗-0.0900.0080.0290.467∗∗0.725∗∗0.791∗∗0.406-0.0121.000X150.114∗-0.0520.0410.0110.007-0.0510.174∗∗0.038-0.0200.149∗∗0.112∗0.157∗∗0.0650.107∗1.000X160.099-0.0820.281∗∗0.140∗∗-0.171∗∗-0.157∗∗0.0450.0420.311∗∗0.222∗∗0.283∗∗0.258∗∗0.128∗0.314∗∗0.432∗∗1.000X17-0.069-0.0210.237∗∗0.147∗∗-0.249∗∗0.082-0.107-0.397∗∗-0.187∗∗0.071-0.032-0.0780.1070.0490.151∗∗0.0471.000㊀㊀∗P<0.05,∗∗P<0.01;X1:碳储量,Carbonstorage;X2:经度,Longitude;X3:纬度,Latitude;X4:海拔,Altitude;X5:温度,Temperature;X6:降雨量,Precipitation;X7:林龄,Standage;X8:平均胸径AverageDBH;X9:pH值,pHvalue;X10:有机碳,Organiccarbon;X11:全氮,Totalnitrogen;X12:全磷,Totalphosphorus;X13:全钾,Totalkalium;X14:碱解氮,Availablenitrogen;X15:有效磷Availablephosphorus;X16:速效钾,Availablekalium;X17:林分密度,Standdensity050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表5㊀主成分分析结果Table5㊀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results因子Factors成份Component123456经度Longitude0.0310.795-0.172-0.4100.146-0.087纬度Latitude0.7020.257-0.3340.251-0.204-0.259海拔Altitude0.407-0.246-0.0820.583-0.425-0.117温度Temperature-0.631-0.4720.4310.0290.1510.137降雨量Precipitation-0.2520.480-0.013-0.266-0.0980.588林龄Standage-0.0170.5510.5350.362-0.0950.042平均胸径AverageDBH-0.0860.4050.7180.184-0.166-0.250pH值pHvalue0.625-0.3680.135-0.4380.049-0.056有机碳Organiccarbon0.7450.1140.165-0.063-0.0560.207全氮Totalnitrogen0.844-0.0520.186-0.203-0.0970.192全磷Totalphosphorus0.588-0.2180.140-0.2690.322-0.094全钾Totalkalium0.0770.288-0.2300.0350.518-0.505碱解氮Availablenitrogen0.8570.0670.156-0.047-0.1700.162有效磷Availablephosphorus0.1990.0530.1980.4330.6300.335速效钾Availablekalium0.477-0.0390.1660.2810.5070.025林分密度Standdensity0.1020.078-0.6580.3850.0950.405特征值Total4.1501.9761.8121.5351.3911.167方差贡献率/%Variancecontribution25.93512.34711.3229.5978.6957.296累积贡献率/%Accumulativecontribution25.93538.29349.60559.20267.89775.192表6㊀植被碳储量影响因子得分回归系数Table6㊀Standardregressioncoefficientofvariablescontollingvegetationcarbonstorage非标准化系数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B标准误差Standarderror标准系数StandardizedcoefficientstSig.常量Constant-0.0050.037-0.1420.88710.0270.0180.0551.4790.14020.2760.0260.38910.4110.00030.3580.0280.48412.9630.00040.2960.0300.3679.8440.0005-0.1560.032-0.184-4.9350.00060.0080.0340.0080.2250.822㊀㊀B:回归系数,Coefficientofregression本研究分析了气候因子(温度㊁降雨量)㊁地形因子(经度㊁纬度㊁海拔)㊁生物因子(林龄㊁平均胸径㊁林分密度)和土壤因子(有机碳㊁pH㊁全氮㊁全磷㊁全钾㊁碱解氮㊁有效磷㊁速效钾)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影响㊂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温度与降水是两个重要方面㊂本研究温度和降雨量的数据取自近10年广西平均温度与降雨量,分析发现植被碳储量和温度呈负相关,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李红梅等[29]对西双版纳植被碳密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㊂适宜的温度水分条件有利于植被层的生长,为形成深厚的凋落物奠定基础,但同时,水分条件适中更有利于凋落物层的分解,从而影响凋落物层的碳储量[30]㊂地形因子是影响森林分布的重要因子,其可通过影响其他变量例如土壤类型㊁土壤含水量㊁土壤营养循环㊁光照条件等影响森林的物种组成㊁结构和生物量[31],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㊂因广西地形独特,植被碳密度在不同海拔和经纬度条件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经度对碳储量的影响显著㊂影响碳储量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1502㊀6期㊀㊀㊀兰秀㊀等: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㊀250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物种组成和森林结构,其主要通过影响植被生物量对碳储量造成影响㊂胸径作为生物量计算模型的重要参数,与植被生物量显然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胸径是影响广西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之一[32]㊂林分密度作为决定林分结构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增加[33]㊁减少[34]㊁无显著差异[35]三种变化趋势,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研究林分密度的范围㊁调查样本的数量㊁时间跨度等有关,因此无法判断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36]㊂随着林龄的增加,植被碳库越来越多的积累到老龄林中,因此注重增加老龄林的面积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㊂有研究[37⁃38]表明在景观尺度上土壤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解释度达到三分之一,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分布[31],土壤养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土壤对植被养分的供给情况,土壤中氮㊁磷㊁钾的丰缺及供给状况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其有效量是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39]㊂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不同林龄各层次碳储量,虽然系统全面,但结果仍不够准确,因为调查的林型中还有一些未涉及到,例如四旁树㊁疏林地等未完全调查,且在所调查森林类型中,细根数据不完整㊂选取的影响植被碳储量的因子不够全面,未考虑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例如森林类型㊁土壤类型㊁土层厚度㊁土壤矿质成分㊁土壤微生物性状㊁人为干扰等,这些因素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不可忽略,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㊂4㊀结论(1)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746.06Tg,碳密度达到55.37t/hm2,各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介于20.77 108.28t/hm2之间,松树㊁杉木㊁桉树㊁栎类㊁软阔㊁硬阔㊁石山林㊁竹林㊁八角和油茶林对广西植被碳储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6.83%㊁12.28%㊁6.67%㊁3.03%㊁20.37%㊁16.32%㊁10.84%㊁0.88%㊁1.38%和1.39%㊂各林型不同林龄碳储量以乔木层为主要碳库,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㊂(2)广西区森林植被碳密度在7.05 219.73t/hm2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㊂广西碳密度的不均匀总体表现为广西北部㊁广西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存在高值区,广西中部和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值区㊂(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胸径㊁林分密度㊁林龄是影响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经度㊁碱解氮㊁全氮㊁有机碳的载荷较其他的因子高,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㊂虽然本研究得到的估算结果与真实值有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广西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和评价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㊁碳汇质量等提供了科学依据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科学,2011,47(7):7⁃12.[2]㊀周广胜.全球碳循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㊀李伟,张翠萍,李士美.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广西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37(3):127⁃133.[4]㊀FangJY,ChenAP,PengCH,ZhaoSQ,CiLJ.ChangesinforestbiomasscarbonstorageinChinabetween1949and1998.Science,2001,292(5525):2320⁃2322.[5]㊀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1981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6):804⁃812.[6]㊀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7,26(6):1⁃10.[7]㊀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赵安玖.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生态学报,2008,28(3):966⁃975.[8]㊀王新闯,齐光,于大炮,周莉,代力民.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㊁碳密度及其分布.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013⁃2020.[9]㊀刘倩楠,欧阳志云,李爱农,徐卫华.重庆市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221⁃226.[10]㊀王磊,丁晶晶,季永华,梁珍海,李荣锦,阮宏华.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1⁃5.[11]㊀甄伟,黄玫,翟印礼,陈珂,龚亚珍.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固碳速率变化.应用生态学报,2014,25(5):1259⁃1265.[12]㊀明安刚,贾宏炎,田祖为,陶怡,卢立华,蔡道雄,史作民,王卫霞.不同林龄格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14,25(4):940⁃946.[13]㊀农胜奇,张伟,蔡会德.1977 2010年广西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广西林业科学,2014,43(2):171⁃178.http://www.ecologica.cn[14]㊀刘恩,王晖,刘世荣.南亚热带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碳贮量与碳固定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12,23(2):335⁃340.[15]㊀覃连欢.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价值估算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16]㊀高阳,金晶炜,程积民,苏纪帅,朱仁斌,马正锐,刘伟.宁夏回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应用生态学报,2014,25(3):639⁃646.[17]㊀杜虎,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彭晚霞,付威波,李莎莎.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碳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生态学报,2015,35(14):4658⁃4667.[18]㊀杜虎,曾馥平,王克林,宋同清,温远光,李春干,彭晚霞,梁宏温,朱宏光,曾昭霞.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生态学报,2014,34(10):2712⁃2724.[19]㊀汪珍川,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曾昭霞,张浩.广西主要树种(组)异速生长模型及森林生物量特征.生态学报,2015,35(13):4462⁃4472.[20]㊀胡芳,杜虎,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兰斯安,张芳.广西不同林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应用生态学报,2017,28(3):721⁃729.[21]㊀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㊀崔高阳,陈云明,曹扬,安淳淳.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15,39(4):333⁃342.[23]㊀李雷达,方晰,李斌,刘兆丹.湖南省2014年森林植被碳储量㊁碳密度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1):69⁃77.[24]㊀EliasM,PotvinC.Assessinginter⁃andintra⁃specificvariationintrunkcarbonconcentrationfor32neotropicaltreespecies.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2003,33(6):1039⁃1045.[25]㊀张亮,林文欢,王正,余娜,陈红跃.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295⁃1299.[26]㊀DixonRK,SolomonAM,BrownS,HoughtonRA,TrexierMC,WisniewskiJ.Carbonpoolsandfluxofglobalforestecosystems.Science,1994,263(5144):185⁃190.[27]㊀李明军,杜明凤,喻理飞.贵州省森林植被碳储量㊁碳密度及其分布.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1):48⁃54.[28]㊀潘鹏,吕丹,欧阳勋志,王雄涛.赣中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1):131⁃136.[29]㊀李红梅,马友鑫,郭宗峰,刘文俊.西双版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中国气象学会.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1.[30]㊀董金相.戴云山黄山松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31]㊀徐耀粘,江明喜.森林碳库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5,35(3):926⁃933.[32]㊀魏亚伟,周旺明,于大炮,周莉,方向民,赵伟,包也,孟莹莹,代力民.我国东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生态学报,2014,34(20):5696⁃5705.[33]㊀王秀云,孙玉军,马炜.不同密度长白落叶松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分布特征.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3):221⁃226.[34]㊀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 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福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5.[35]㊀方晰,田大伦,项文化,蔡宝玉.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的积累与分配.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4):374⁃379.[36]㊀刘婷岩,张彦东,彭红梅,甘秋妹.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幼龄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6):1⁃4.[37]㊀PaoliGD,CurranLM,SlikJWF.SoilnutrientsaffectspatialpatternsofabovegroundbiomassandemergenttreedensityinsouthwesternBorneo.Oecologia,2008,155(2):287⁃299.[38]㊀DeWaltSJ,ChaveJ.StructureandbiomassoffourlowlandNeotropicalforests.Biotropica,2004,36(1):7⁃19.[39]㊀王嫒.庙岛群岛南部岛群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4.3502㊀6期㊀㊀㊀兰秀㊀等:广西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㊀。

历年973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历年973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何鸣元
中国石化研 究所
中国石油 化工集团 公司
2000
资源
12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研究
王涛
中科院寒旱 中科院、

教育部
2000
资源
13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唐朝枢 北京大学
卫生部、 教育部
2000
生命
14 衰老机理与老年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
陈香美
解放军总医 院
基金委、 总后卫生 部
2000
15
面向功能可重组结构的 DSP&CPU 芯片 及其软件的基础研究
侯朝焕 中科院专声学所
基金委、中 科院
1999
16
新型超高密、超快速光信息存储与处理 的基础研究
徐端颐
清华大学
教育部
1999
17 集成微光机电系统系统的研究
王跃林
中科院上海冶金 所
中科院
1999
信息 信息 信息
18 大地成矿机理及矿集区理论研究
教育部
2001
研究
15
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 学研究
贺福初
杨?原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 院、复旦大学
基金委、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后 勤部卫生部
2001
信息 信息 资源 资源 资源 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
1999 农业
2
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 理和分子基础
王学臣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部
1999
3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
曹志洪 中科院土壤所、中中国科学
周健民 科院土壤所

1999
4
重大畜禽疫病病原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研究

2019年中国老科协奖获得者

2019年中国老科协奖获得者

刁国旺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

原任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书记,现任扬州市老科协副会长、化学化工分会会长。

于善训男,汉族,1948年11月出生,无党派人士,高级农技师。

原任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政协副主席,现任通许县老科协会长。

于建亚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原任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巡视员,2014年退休后任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副会长至今。

干士英女,汉族,194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

原任上海市长乐路小学书记兼校长,退休后参加静安区老科协,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

2019年中国老科协奖获得者马晓云女,汉族,1955年3月出生,中国农工党党员,主任医师。

原任邯郸市中心医院南院主任,退休后在中心医院体检科工作,创建了邯郸市第一个健康小屋。

马国荣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

原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科技委秘书长,退休后加入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从事航天科普工作。

马家骏男,汉族,193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原任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广电分会设计院团体会员单位任负责人。

王乃康男,汉族,1941年1月出生,群众,教授。

原任北京林业大学系副主任,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工科22分会会长。

王水弟男,汉族,194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

原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副所长、工会主席。

退休后在微电子所继续回聘工作至今。

王士圻男,汉族,193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

原任江西上饶市农业局调研员,退休后担任上饶市科协常委、市老科协常务理事、市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

王志良男,汉族,194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

原任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2009年至今任青岛市老科协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青岛市老科协常务理事。

王俊兴男,汉族,195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农艺师。

武功山上不老松——记江西省安福县老科协理事、高级工程师李宗顺

武功山上不老松——记江西省安福县老科协理事、高级工程师李宗顺

科技人物K E J I R EN WU李宗顺是江西省吉安市武功山林场的退休科技工作者、中国林学会会员,退休前曾任武功山林场生产科科长、森防站站长,2003年退休,现任安福县老科协理事兼武林分会会长。

30多年来,他倾心开展林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在林场主持实施了12项科研项目,其中有7项获地(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先后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推广技术成果遍及20余县(市),获直接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为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此,他多次被场、县、市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人员和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8年,李宗顺到了内退年龄,本可以回家享清福,工资、奖金照领,但他心系林业,继续奋战在林业科技战线上。

这一年,全省统一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李宗顺主动承担了全场普查任务。

他带领普查小组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跋山涉水,到1999年11月保质保量完成了普查任务,调查面积共计209150亩,占应施树种检疫面积的65%,调查线路条,调查点1604个,标准地块187块,标准树12330株,拍摄标本照片数十幅,各项技术指标远远超过上级规定的标准,普查成果获吉安地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二等奖。

2004年3月,李宗顺又主动参加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担任全县普查工作的技术顾问,主持组建了武功山林场普查队伍,并对这支队伍进行了技术培训。

他亲自上山参加普查的技术指导。

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共计调查山林24.6万亩,采集标本1300余号,拍摄照片130余幅,查清了林业主要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和危害情况,为建立和完善森林有害生物和危险性病虫害疫情数据库、搞好森林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了县、市森林防疫部门的表彰。

李宗顺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

2018年度先进集体获奖单位 Winner of CASST Advanced Collectives of Year 2018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林业分会(以下简称林业分会)林业分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生态建设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建好会员之家,为促进国家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大局,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一是开展我国公益林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林业分会自2014年7月起,历时五个月,调研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等3个省区和黑龙江森工总局,提出了《我国公益林建设和发展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及国家林业局领导作出了重要批示。

中国老科协陈至立会长2016年批示“报告很好”。

二是开展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2015年5月至7月,林业分会赴江西等6个省及吉林长白山等4个森工集团进行考察,提出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和中国老科协会长陈至立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等领导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

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批复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安排国有林区防火道路建设规划和项目。

三是开展进一步完善公益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2015年9月至12月,林业分会到内蒙古等4个省区调查研究。

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公益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调查研究报告》,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副局长彭有冬等领导分别作了批示,要求有关单位认真研究落实。

四是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林业分会于2016年4至5月到广西等5省区深入调查研究。

提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和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副局长张永利等作出重要批示,对调研报告做了重要批示。

7月底,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落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

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2020年12月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第55卷第6期166~174JOURNALOF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双月刊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牛茵茵1,2,何雪梅2,冉秉钦2,唐巧玉1,周大寨1,罗兴武2,罗凯2,周毅峰2(1.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恩施 445000;2,湖北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目的】探索壶瓶碎米荠中粗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硒对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及硒对粗黄酮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探索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时间以及料液比对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检测硒含量,液 质联用法测定黄酮成分变化.【结果】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5%、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5h、料液比为1∶20,在此条件下粗黄酮提取率达到1.9025%.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的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不同,硒质量浓度为0~50μg/mL时黄酮提取率呈上升趋势,大于50μg/mL时,粗黄酮提取率呈下降趋势,但粗黄酮中硒含量呈上升趋势.主效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对其叶和根黄酮类物质有显著影响.根中五甲氧基黄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单宁和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叶中木犀草素C sinapoyl己糖苷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单宁、五甲氧基黄酮等6种黄酮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研究结果为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关键词:壶瓶碎米荠;硒;粗黄酮;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4315(2020)06 0166 09犇犗犐:10.13432/j.cnki.jgsau.2020.06.021第一作者:牛茵茵,硕士研究生.E mail:18435993461@163.com通信作者:周毅峰,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硒代谢.E mail:77416757@qq.com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498);湖北民族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MD2019B008);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KLHB1906);湖北省“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收稿日期:2020 03 31;修回日期:2020 09 14犗狆狋犻犿犻狕犪狋犻狅狀狅犳犲狓狋狉犪犮狋犻狅狀狆狉狅犮犲狊狊狅狀犮狉狌犱犲犳犾犪狏狅狀狅犻犱狊犻狀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犪狀犱狋犺犲犲犳犳犲犮狋狅犳狊犲犾犲狀犻狌犿狅狀犮狉狌犱犲犳犾犪狏狅狀狅犻犱狊犪狀犱犮狅犿狆狅狀犲狀狋NIUYin yin1,2,HEXue mei2,RANBing qin2,TANGQiao yu1,ZHOUDa zhai1,LUOXing wu2,LUOKai2,ZHOUYi feng2(1.KeyLaboratoryofBiologicResources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HubeiProvince,Enshi445000,China;2.CollegeofBiologicalScienceandTechnology,Hube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Enshi445000,China)犃犫狊狋狉犪犮狋:【Objective】Inordertoexploretheoptimumextractionprocessofcrudeflavonoidsin犆犪狉 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theeffectofseleniumontheextractionrateandcomponentsofselenium contai ningcrudeflavonoidsin犆.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Method】Thesinglefactorandorthogonalexperimentswasusedtoscreenoptimumfactors.Thecontentofseleniumofcrudeflavonoidswasdetectedbydoublechan第6期牛茵茵等: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nel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afterthesamplehadbeendigestedbymicrowave,changesinflavonoidcompositionweremeasuredby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Result】Theextractionrateofcrudeflavonoidsreachedat1.9025%whenethanolconcentrationat45%,andratioofmaterialtoliquid1∶20,for5hoursat65℃.Theextractionrateofflavonoidincreasedwiththeconcentrationsofseleniumaddedintonutrientsolutionatrangeof0~50μg/mL,theoppositechangeoccurredasmorethan50μg/mL.Theseleniumcontentofcrudeflavonoidsincreased.Theresultofprinciplecomponentsanalysisshowedthattreatmentwiththehighconcentrationseleniumhada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flavonoidofleafandrootin犆.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thecontentofpentamethoxyflavoneintherootsincreasedandthecon tentsoftanninand5,7 dihydroxy 2 benzopyran 4 one5 O hexosidederivativereduced.ThecontentofluteolinC sinapoylhexosideintheleaveswasincreasedandthecontentofsixflavonoidssuchastanninandpentamethoxyflavonedecreased.【Conclusion】Theresultsprovidethebasisfortheextractionandfurtherstudyofcrudeflavonoidsin犆.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犓犲狔狑狅狉犱狊: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selenium;crudeflavonoid;componentanalysis 壶瓶碎米荠(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十字花科[1].叶片的形状是圆心形,叶片边缘的形状是齿状[2].生长在海拔800~1400m的山坡林下,沟边、阴暗潮湿或有清质水流的环境[3].用HPLC ICP MS测得壶瓶碎米荠幼叶硒含量高达1427mg/kg[4],含硒量在1000~15000mg/kg之间的植物称之为超聚硒植物,故壶瓶碎米荠是超聚硒植物[5].由于壶瓶碎米荠高度聚硒,且全株可食,近年来对壶瓶碎米荠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它可以将无机硒转化为硒氨基酸,硒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在适量的条件下,可以参与机体抗氧化,作用某些癌症等功能,是安全、稳定、低毒补硒剂的首选,在食品和保健品行业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且壶瓶碎米荠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该物质多呈游离态和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6 7],是抗心血管病药物,具有扩血管、抗凝血作用[8 12].此外,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疾病防治、人工合成,甚至分子生物学、植物转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规模.它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及开发价值,成为未来医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13 14].而目前对于壶瓶碎米荠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分子物质(硒蛋白,硒多糖等)的提取和相关成分的理化性质,以及对硒的耐受调控机制等方面.缺少硒对粗黄酮含量以及壶瓶碎米荠不同部位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等的影响研究[15].我们的研究采用湖北省武陵山区的壶瓶碎米荠,旨在通过前处理获得不同质量浓度硒的材料,应用正交试验法提取壶瓶碎米荠中的黄酮,得到优化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条件,进行LC MS(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并分析壶瓶碎米荠叶和根黄酮成分差异,利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壶瓶碎米荠黄酮中的硒含量,为壶瓶碎米荠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仪器供试壶瓶碎米荠种子来自湖北省恩施市鱼塘坝,芦丁(标准品),亚硒酸钠,5%亚硝酸钠,10%硝酸铝,4%氢氧化钠,无水乙醇,硼酸,过氧化氢,盐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铁(EDTA Fe)、甲醇、四水合硝酸钙、碘化钾、五水合硫酸铜、六水合氯化钴、二水合锰酸钠、七水合硫酸锌等分析纯试剂.JA2003N电子分析天秤,GZX 9420MBE数显鼓风干燥箱,WFJ7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HWS12型电热恒温水浴锅,Eppendorf5418冷冻高速离心机,KQ5200B超声波清洗机,MARS5微波消解仪,AFS 976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RE 2000A旋转蒸发仪,高通量组织研磨仪.HPLC(Shim packUFLCSHIMADZUCBM20Asystem),MS(Ap pliedBiosystems4000Q TRAP),真空冷冻干燥器(alpha2 4lsc),FitMax针头式过滤器(0.22μm),涡旋振荡器,GZX 9420MBE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1.2 试验方法1.2.1 供试样品1.2.1.1 粗黄酮提取样品 材料选取经质量浓度为50μg/mL硒处理的壶瓶碎米荠,将处理后的样76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品60℃烘干,粉碎备用.1.2.1.2 硒样品处理 选取硒处理质量浓度范围为0~100μg/mL,质量浓度间隔10μg/mL,在加硒(亚硒酸钠(Na2SeO3))培养液中处理壶瓶碎米荠7d,以不加硒为对照组,每隔48h更换一次含硒培养液,每个处理3个生物学重复,每个重复由3株苗混合组成,7d后取样.60℃烘干样品,高通量研磨仪粉碎样品.1.2.1.3 黄酮种类和样品差异分析 80μg/mL硒胁迫壶瓶碎米荠处理10d,以不加硒处理的壶瓶碎米荠为对照组.16h白昼,8h黑夜,20℃培养.待壶瓶碎米荠的根部大量变红时,分成叶和根分别取样.每个生物学重复取自于5个不同植株,各样取3个生物学重复.液氮速冻,真空冷冻干燥,-80℃保存.1.2.2 粗黄酮的提取方法及工艺优化 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480W).4个不同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14 15](表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L9(34)正交试验(表2).准确称取壶瓶碎米荠叶片1g于250mL圆底烧瓶,超声破碎40min,间隔10min摇晃一次(为了破碎充分后恒温水浴锅水浴),定容到100mL.4000r/min的离心机离心20min.用Φ=0.25μm的滤纸过滤取上清液待测.表1 单因素设计Table1 Singlefactordesign乙醇体积分数/%Ethanolconcentration提取时间/hExtractiontime料液比Ratioofmaterialtoliquid提取温度/℃Extractiontemperature5011∶10556021∶20657031∶30758041∶40859051∶5095表2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Table2 Factorsandlevelsoforthogonaltest水平Level因素提取时间/hExtractiontime提取温度/℃Extractiontemperature料液比Ratioofmaterialtoliquid乙醇体积分数/%Ethanolconcentration13651∶204524751∶305035851∶40551.2.3 粗黄酮含量及粗黄酮硒含量测定 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按上述优化工艺进行,按田国政等[16]的分光光度法进行黄酮含量的测定.黄酮提取率(%)=犃+0.00420.0011×1002×1061×100%式中,犃为吸光值;100为样液定容总体积/mL;2为测定吸光度用样液的体积/mL;1为壶瓶碎米荠样品质量/g,提取率保留小数点后4位.按张春燕等[19]的方法进行样品的消解和硒含量的测定.1.2.4 黄酮成分分析 壶瓶碎米荠根和叶的样品经过真空冷冻干燥之后,研磨仪研磨(30Hz,90s).然后称取100mg粉末,加入70%甲醇用来提取水溶性代谢产物,每隔10min漩涡混匀一次,共3次,随后放入4℃过夜(是为了提取更充分).将样品在10000犵转速、4℃下离心10min,取上清,利用微孔滤膜(SCAA 104,0.22μm)对样品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样品进行LC MS分析.LC MS条件:色谱柱,shim packVP ODSC18(poresize5.0μm,length2×150mm).流动相,水相为超纯水(加入0.04%的乙酸),有机相为乙腈(加入0.04%的乙酸).洗脱梯度,水∶乙腈,0min为95∶5V/V,20.0min为5∶95犞/犞,22.0min为5∶95犞/犞,22.1min为95∶5犞/犞,28.0min为95∶5犞/犞.流速为0.25mL/min.柱温为40℃.进样量为2μL.Q TRAP MS/MS:ESI源的电喷雾离子源温度为550℃,IS为5500V,GS1、GSII以及CUR分别为3.1×105Pa、3.45×105Pa、1.75×105Pa,CAD设置为高.861第6期牛茵茵等: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1.3 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Excel、SPSS、Origin9.0软件进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狋值检验,进行平行组的平均值矫正和显著性差异分析.此外使用Multiquant软件对黄酮物质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峰面积和黄酮含量.将同一物质的含量导入SIMCA P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topartialleastsquaresdis criminantanalysis,OPLS DA)对数据进行离群样本判断、聚类以及模型的判别分析,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防止试验结果发生过拟合,采取OPLS DA进行交叉验证.通过OPLS DA的载荷图和模型的变量重要性因子(variableimportancefactor,VIP),以及两个独立样品的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 ance,ANOVA)寻找黄酮差异,利用韦恩图研究壶瓶碎米荠硒胁迫影响黄酮类代谢物的变化.2 结果与分析2.1 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优化黄酮的提取工艺,选择乙醇为提取溶剂,50μg/mL硒处理的壶瓶碎米荠为材料,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时间4个单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由图1 A可以看出,当乙醇体积分数为40%~50%时,黄酮提取率极显著上升,体积分数为50%~70%时,黄酮提取率极显著下降,可能是由于乙醇体积分数过大时会对所提取出的黄酮产生降解作用,在体积分数70%~90%时,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见,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对壶瓶碎米荠的黄酮提取率影响不同,其中50%的乙醇使黄酮提取率达到最高峰,值为3.09%.由图1 B发现,1∶10~1∶30料液比黄酮提取率没有显著上升,1∶30~1∶40料液比黄酮提取率出现极显著下降,1∶40~1∶50料液比黄酮提取率没有显著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不同料液比对壶瓶碎米荠的黄酮提取率影响不同,其中1∶30使黄酮提取率达到最高峰,值为1.68%.由图1 C发现,55~75℃黄酮提取率出现极显著上升,85~95℃黄酮提取率出现极显著下降,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碰撞运动加剧对其结构产生影响[20],与此同时会使杂质含量升高,最终导致黄酮提取率下降.由此可见,不同提取温度对壶瓶碎米荠的黄酮提取率 大写字母表示显著差异,α=0.05,小写字母表示极显著差异,α=0.01.Capitallettersindicatea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5,lowercaselettersindicatea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1.图1 单因素对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率的影响Figure1 Theeffectofextractionsinglefactorontheextractionrateofflavonoidsfrom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96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影响不同,其中75℃黄酮提取率达到最高峰,值为2.07%.由图1 D发现,1~3h黄酮提取率有显著上升,3~4h黄酮提取极显著上升,4~5h黄酮提取率出现显著下降,这是由于提取时间过长时,会破坏黄酮的结构.所以当提取时间为4h时,黄酮提取率达到最高为1.69%.2.1.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黄酮的提取工艺,选用的材料是质量浓度为50μg/mL硒处理的壶瓶碎米荠,通过正交试验提取后犇510测吸光度取3组平均值.试验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影响黄酮提取率的主次顺序为D>B>C>A,黄酮提取率高达1.8976%.试验得出提取最佳工艺各项指标分别为5h、65℃、1∶20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45%,在此种条件下经试验结果验证黄酮提取率达到1.9025%.由表4可得,犉乙醇体积分数>犉0.05(2,2).乙醇体积分数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说明乙醇体积分数对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叶黄酮提取的影响最大.2.2 硒对壶瓶碎米荠中黄酮及其硒含量的影响2.2.1 硒对壶瓶碎米荠中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为研究硒对壶瓶碎米荠黄酮含量的影响,选取硒处理质量浓度范围为0~100μg/mL,质量浓度间隔为10μg/mL,在培养液中加入硒处理7d的壶瓶碎米荠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见图2,当硒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黄酮提取率达1.9025%.硒处理壶瓶碎米荠的质量浓度在0~30μg/mL黄酮提取率没有显著性的上升;硒质量浓度在30~50μg/mL时,黄酮提取率有极显著的上升;硒质量浓度在50~80μg/mL时,黄酮提取率有极显著的下降;硒质量浓度在80~100μg/mL时,黄酮提取率没有显著性的变化.硒质量浓度在0~50μg/mL时,黄酮提取率呈极显著的上升,即硒质量浓度在0~50μg/mL区间时,黄酮提取率随硒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硒质量浓度在50~100μg/mL时,黄酮提取率有极显著的下降,即随硒质量浓度的增加导致黄酮提取率降低.2.2.2 硒处理壶瓶碎米荠中黄酮的含硒量 为进一步探索硒对壶瓶碎米荠的黄酮中含硒量的影响,选取硒处理质量浓度范围为0~100μg/mL,质量浓度间隔10μg/mL,在培养液中加硒处理7d的壶瓶碎米荠为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见图3.硒质量浓度为0μg/mL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黄酮中硒含量为0.0126mg/g,用质量浓度为40μg/mL硒表3 正交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Table3 Orthogonaltestresultsandrangeanalysis试验号TestnumberABCD黄酮提取率/%Theextractionrateofflavonoids111111.8976212221.5654313331.2258421231.4885522311.7412623121.4364731321.6524832131.5982933211.6206犽11.56301.67901.64401.7530犽21.55501.63501.55801.5510犽31.62401.42801.54001.4380犓10.52100.55970.54800.5843犓20.51830.54500.51930.5170犓30.54130.47600.51330.4793极差Range0.06900.25100.10400.3150优水平OptimallevelA3B1C1D1主次顺序OrderD>B>C>A最优组合Optialcombination:A3B1C1D1071第6期牛茵茵等: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表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Table4 Analysisoforthogonaltestvariance方差来源Sourceofvariation离差平方和Sumofsquareofdeviations自由度DOF均方Meansquare犉值犉value犉0.05(2,2)=19.00乙醇体积分数Ethanolconcentration0.15320.076519.125提取时间Extractiontime0.10820.0041.00提取温度Extractiontemperature0.01920.05413.500料液比Ratioofmaterialtoliquid0.15320.00952.375误差Error0.012总变异Totalvariation0.2888 大写字母表示显著差异,α=0.05,小写字母表示极显著差异,α=0.01.Capitallettersindicatea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5,lower caselettersindicatea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1.图2 壶瓶碎米荠叶中粗黄酮的提取率Figure2 Theextractionrateofcrudeflavonoidsintheleaves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 大写字母表示显著差异,α=0.05,小写字母表示极显著差异,α=0.01.Capitallettersindicatea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5,lower caselettersindicatea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α=0.01.图3 壶瓶碎米荠叶中粗黄酮的含硒量Figure3 Theseleniumcontentofcrudeflavonoidsinltheeaves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黄酮中硒含量为0.5190mg/g,用质量浓度为70μg/mL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黄酮中硒含量为10.0976mg/g,用质量浓度为100μg/mL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黄酮中硒含量为50.7636mg/g.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的硒质量浓度在0~20μg/mL和30~40μg/mL时没有显著性的变化;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后提取黄酮的硒质量浓度在20~30μg/mL、40~100μg/mL时黄酮中硒含量有极显著的上升,总体呈上升趋势.2.3 壶瓶碎米荠黄酮差异成分分析为了研究硒处理对壶瓶碎米荠黄酮成分的影响,选用在实验室进行10d硒胁迫(80μg/mL)处理的壶瓶碎米荠为材料,以不加硒(0μg/mL)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通过UPLC Q TRAP/MS检测到壶瓶碎米荠黄酮物质有131种.运用SIMCA P13.0软件对壶瓶碎米荠黄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同组的生物学重复之间距离较近,差异较小,生物学重复分别紧密聚集.各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平均分布于两个象限中.壶瓶碎米荠叶片中黄酮变化如下:壶瓶碎米荠在80μg/mL硒质量浓度处理下,有11种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3种出现极显著差异,其他物质含量变化都不显著.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变化如下:壶瓶碎米荠在80μg/mL硒质量浓度处理下,有8种物质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其中有3种出现极显著差异,其他物质含量变化都不显著.根据黄酮糖基化的方式不同,可以将测定得到的黄酮分为3类,分别为C糖、O糖和PMFs(多甲氧基黄酮),C连接的有61种,PMFs只有7种,O连接的黄酮占48.1%.2.3.1 壶瓶碎米荠叶片黄酮差异分析 为比较两种处理壶瓶碎米荠叶片黄酮的主效成分(选取含量占总含量1%以上的黄酮为主效成分)的差异,对其17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 1和2分别表示对照壶瓶碎米荠叶和根的生物学重复,3和4分别表示高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叶和根的生物学重复.Thenumber1and2representthreebiologicalrepetitionofleavesandrootscontrolsamples,3and4representthreebiologicalrepetitionofleavesandrootsseleniumtreatedsamples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respectively.图4 壶瓶碎米荠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黄酮犘犆犃 犡得分图Figure4 ThePCA Xscoreofflavonoidsin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byvariousconcentrationsofselenium做韦恩图,见图5.壶瓶碎米荠叶片黄酮的主效成分的差异如下:木犀草素C sinapoyl己糖苷在高硒处理后含量显著提高,说明高硒会对其形成某种促进作用.单宁、五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 O 糖苷、山奈酚、矢车菊素 3 O 葡萄糖苷和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在高硒处理后含量减少,说明高硒会抑制壶瓶碎米荠叶部产生这6种物质.图5 壶瓶碎米荠叶片黄酮主效成分韦恩图Figure5 TheWaynediagramofflavonoidsintheleaf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为更进一步研究硒处理对壶瓶碎米荠叶片黄酮的影响,选取含量占总含量1%以上的黄酮为主效成分.结果见表5.壶瓶碎米荠0μg/mL硒质量浓度处理下叶片黄酮主效成分有7种,占总量的93.49%,含量最高的是单宁,占总含量的52.7665%,次之是五甲氧基黄酮,二者含量百分比均大于20%.壶瓶碎米荠80μg/mL硒质量浓度处理下叶片黄酮主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是单宁,占总含量的42.8041%,7种主效成分含量占总含量的94.09%,次之是五甲氧基黄酮,二者含量百分比均大于20%.2.3.2 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差异分析 为比较两种处理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的主效成分的差异,对其做韦恩图,见图6.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的主效成分的差异如下:木犀草素7 O 糖苷和山奈酚在加硒情况下,含量都没有显著变化,说明该物质只受壶瓶碎米荠自身的调控,受硒影响较小.五甲氧基黄酮在壶瓶碎米荠加硒时含量增加,说明高质量浓度硒能够促进其生成.木犀草素7 O糖苷和山奈酚在高硒图6 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主效成分韦恩图Figure6 TheWaynediagramofflavonoidsintheroot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271第6期牛茵茵等:壶瓶碎米荠粗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硒对粗黄酮含量和成分的影响表5 壶瓶碎米荠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叶片黄酮主效成分Table5 Theprincipalcomponentsofflavonoidsintheleaf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byvariousconcentrationsofselenium主效成分名称Thenameofprincipalcomponent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黄酮主效成分比例/%Thepercentageofprincipalcomponentsofflavonoidsbyvariousconcentrationsofselenium0μg/mL80μg/mL单宁Tannin52.766542.8041五甲氧基黄酮Pentamethoxy21.565132.9290木犀草素7 O 糖苷Luteolin7 O glycoside5.98135.5329山奈酚Kaempferol5.25495.0784木犀草素C sinapoyl己糖luteolinC sinapoylhexoside4.31894.9364矢车菊素 3 O 葡萄糖苷Cyanidin 3 O glucoside2.04601.4242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5,7 dihydroxy 2 benzopyran 4 one5 Ohexosidederivative1.55631.3813处理后含量都没有显著变化,单宁和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在高硒处理后含量会显著下降,说明硒会抑制壶瓶碎米荠根部产生这两种物质.为更进一步研究硒处理对壶瓶碎米荠根部黄酮的影响,选取含量占总含量1%以上的黄酮为主效成分.结果见表6.壶瓶碎米荠经0μg/mL硒质量浓度处理后根部黄酮主效成分有5种,占总含量的94.89%,含量最高的是五甲氧基黄酮,占总含量的72.6736%.壶瓶碎米荠经质量浓度80μg/mL硒处理后根部黄酮有3种,含量百分比达到91.43%,含量最高的3种黄酮差异较大,五甲氧基黄酮的含量高达79.9683%,是木犀草素7 O 糖苷的13倍,是山奈酚的14倍.表6 壶瓶碎米荠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根部黄酮主效成分Table6 Theprincipalcomponentsofflavonoidsintherootof犆犪狉犱犪犿犻狀犲犺狌狆犻狀犵狊犺犪狀犲狀狊犻狊byvariousconcentrationsofselenium主效成分名称Thenameofprincipalcomponent不同质量浓度硒处理下黄酮主效成分比例/%Thepercentageofprincipalcomponentsofflavonoidsbyvariousconcentrationsofselenium0μg/mL80μg/mL五甲氧基黄酮Pentamethoxy72.673679.9683木犀草素7 O 糖苷LuteolinC sinapoylhexoside7.43996.0449山奈酚kaempferol7.14445.4145单宁Tannin5.7184-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5,7 dihydroxy 2 benzopyran 4 one5 Ohexosidederivative1.9168-3 讨论与结论壶瓶碎米荠适宜生长在富硒土壤中,属超聚硒植物,在最佳工艺条件下(5h、65℃、1∶20料液比、体积分数45%乙醇)提取黄酮,最高黄酮提取率达到1.9025%,此研究结果对提高壶瓶碎米荠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应用范围有所帮助,同时也为开发更多保健功能的含硒新产品提供参考;此外测定其硒含量,结果表明黄酮提取率和黄酮中的硒含量在硒质量浓度为0~50μg/mL时呈上升趋势,超过371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年50μg/mL后黄酮提取率呈下降趋势,而黄酮中硒含量呈上升趋势,可能是因为植物受到硒胁迫后,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情况发生变化,也可能与硒的转运和代谢机制有关,笔者认为需进一步探索.经过黄酮成分差异分析发现,高质量浓度硒处理壶瓶碎米荠发现对其根和叶中的黄酮成分影响不同.高硒促进五甲氧基黄酮在壶瓶碎米荠根部的表达,高硒会抑制单宁和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在壶瓶碎米荠根部的表达.高硒促进木犀草素C sinapoyl己糖苷在壶瓶碎米荠叶片的表达,高硒会抑制单宁、五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 O 糖苷、山奈酚、矢车菊素 3 O 葡萄糖苷和5,7 二羟基 2 苯并吡喃 4 酮5 O 己糖苷衍生物在壶瓶碎米荠叶片中的表达.这些黄酮类物质在壶瓶碎米荠根部和叶片中的表达受到抑制或者促进,它们是通过哪些途径或酶产生的影响,其中哪些合成代谢基因产生了影响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提高硒资源和硒产品的开发,笔者认为对富硒黄酮在酒精中的复溶性以及硒原子在黄酮上的结合位点应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YuanL,ZhuY,LinZQ,etal.Anovelselenocystine accumulatingplantinselenium minedrainageareainenshi,china[J].PlosOne,2013,8(6):e65615.[2] 牟迪,吴美儒,唐巧玉,等.超聚硒壶瓶碎米荠不同生长期叶片挥发性物质分析[J].中药材,2018,41(6):1267 1270.[3] 杨大伟.恩施高富硒植物碎米荠含硒多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4] 彭诚,丁莉,罗红艺.堇叶碎米荠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与含硒量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60 1861.[5] 闫少凯,周守标,陶旭,等.施硒对壶瓶碎米荠产量、品质及其硒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7,48(6):1442 1448.[6] 刘星雨,周敏,孙体健.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分离提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5):621624.[7] 谭晶鑫,刘彦琳,赵容慧.超声辅助提取柚皮黄酮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5):8 9,12.[8] 曹纬国,刘志勤,邵云,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12):2241 2247.[9] 张宇,吴宜艳.天然药物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0] 闵巍巍,张作法.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J].蚕桑通报,2007,38(4):1 3.[11] 杨小青,王新,李瑞瑞,等.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性质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14):60 62.[12] 邓丽.甘草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13] 杨彬,金小青,李彩霞,等.响应面法优化太空茄子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54(3):163 170.[14] 张思颉,李梓旋,宋汶亭,等.襄荷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技,2020,45(7):230 234.[15] ChaoDY,BaranieckaP,DankuJ,etal.VariationinsulfurandseleniumaccumulationiscontrolledbynaturallyoccurringisoformsofthekeysulfurassimilationenzymeAdenosine5′ Phosphosulfatereductase2acrosstheArabidopsisspeciesrange[J].PlantPhysiol,2014,166(3):1593 1608.[16] 王钦德.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17] 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18] 田国政,刘金龙,郑小江,等."恩五叶蜜"绞股蓝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9):285291.[19] 张春燕.壶瓶碎米荠含硒化合物复合提取工艺及含硒黄酮活性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8.[20] 宋巧,童红梅,郭敏,等.甜叶菊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报,2019,54(2):180 185,192.(责任编辑 赵晓倩)471。

国家林业局支社

国家林业局支社

国家林业局支社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1950年代初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林垦部)党组织对九三学社的发展一贯比较关心和重视,九三学社创始人梁希即为原林业部(林垦部)部长,也是林垦部九三组织的奠基人。

梁希是九三学社第一届中央理事会副主席。

在梁希的关怀下,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筹委会按照社中央理事会的建议于1951年2月将社员划分11个基层支社筹备组,确定林垦部支社筹备负责人为张效良。

张效良是社中央第一届理事会联络委员,第二届中央理事会候补理事,当时任林垦部办公厅副主任。

1951年林业部派当时任副部长的张昭和副司长李万新(二人均为中共党员)和张效良一起负责筹建林业部九三学社基层组织。

同年吸收李继书、周慧明、鲁一同、丁方入社。

同年九三学社林业部支社正式成立。

1951年6月16日下午二时半林垦部支社举行成立大会。

参加大会的除本社社员外,来宾还有中央林垦部党支部代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中苏友协代表,中林试验所教育工会代表及林垦部全体同志共二百余人。

大会首先由主席张效良致开幕词,继由分社主任理事薛愚讲社的历史,北京市分社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鲁宝重讲社的性质和任务。

梁希部长代表林垦部致词,李范五副部长代表党支部致词,张庆孚主任代表来宾致词。

林垦部支社推选张效良为总干事,张昭为组织干事,丁方为宣传干事。

在张效良参加土改期间由张昭代理总干事职务。

支社成立后指派社员参加林业部学习委员会,中苏友好协会、生活委员会、抗美援朝委员会,增产节约委员会,分别担任会长、干事、常委、委员等职务。

由张效良、张昭、张楚宝领导支持工作,并开始组织活动,当年即吸收涂光涵、张彤华入社。

至此包括梁希部长和建国前入社的张楚宝在内,林业部支社社员人数已达10人。

到1957年支社人数已达25人,他们是梁希、张昭、李万新、张楚宝、周慧明、丁方、鲁一同、李继书、涂光涵、范立滨、杜鹏凌、李敏华、蔡大亨、杜擎天、刘家声、张启思、傅传芳、汪愚、汪绍平、陆含章、刘晨、姚志文、张彤华、汪先步、区学洞,且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在林业部任部长、司长、副司长河林业干部管理学校校长职务的共六人。

物业协会领导讲话材料6篇

物业协会领导讲话材料6篇

物业协会领导讲话材料6篇物业协会领导讲话材料 (1) 各位领导、物业管理行业的同志们:物业管理是近年来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保障广大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物业管理单位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为了各单位查优补劣、取长补短,以便更好的作好工作,推动我区物业管理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重点总结一下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前段时间的工作情况:一、我区物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回顾我区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接触阶段94年到97年,随着《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细则》等条例的出台,标示着我区物业管理产业的出现,随着物业管理公司的成立,物业管理逐渐走近人们的身边。

新兴的物业管理模式基本上为自建自管,管理面主要为小区日常卫生清理。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的管理范围较为狭窄,管理制度较为单一。

(二)起步阶段1998年20xx年,以《物业管理条例》为代表的各项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包括收费标准、公共部位及共用设施养护维修标准、服务标准及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建立等等,截止20xx年年底,物业管理企业从原来的50多家家迅速递增到72家,物业管理也从原来单纯的住宅小区管理拓展到办公楼、厂房、酒店、商场等多方位管理,在这5年中,业主委员会成立率逐步达到80%、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创国优大厦1个、省优小区(大厦)5个、市优小区(大厦)15个,我区物业管理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发展阶段20xx年7月份,国务院颁布《物业管理条例》,标示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开始,我区物业管理从起步阶段迈向发展阶段。

物业管理基本上都实现了建管分离,独立经营核算;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逐步建立,物业公司的市场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淘汰了一部分管理较差、项目较少的物业公司;为整顿规范物业管理行为,下发了《业主大会规程》、《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招投标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