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
百善孝为先
综合之意如下: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 敬的心意; 保有和悦的神色; 行为要合义合礼; 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 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 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 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 言行; 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孝道,绝不是为了教我们对家庭自私。
孝道,是要求我们从每一个人都能 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自己做起,由近 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 感日扩日大,最终努力修养到大公无私 之境界。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孝者,正是千里之跬步,江海之小 流。 百善孝为先,可不信乎?
《史记》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 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 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 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 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 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 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 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 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古籍论孝
道家《庄子· 天运》孝的观念: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 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 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 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 下兼忘我难。」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 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 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 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 们)。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 此 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 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 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 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 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孝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
《孝经》完整版(全文及译文)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重视孝道,《论语》、《孟子》以及其他儒家经典,都有大量的篇幅论及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一本专门陈述孝道的伦理类经典著作,东汉时被立于学官。
和《论语》一样,《孝经》是童蒙的经典,从帝王到百姓,人人必读。
1.《孝经》的作者传统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
后世有多种说法。
有说是曾子的,有说是子思的,还有说是孟子及其门人的。
据考证,《孝经》应该成书于秦汉之际,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是孔子“七十子之徒遗言”。
2.《孝经》的内容《孝经》在“十三经”中字数最少,但内容周全(共有十八章,一千七百九十九字)。
它以孝为中心,从各个方面阐明孝的本质、意义、方式、方法,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将之推及社会政治,使之规范化、伦理化。
首先,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确孝是上天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要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要以孝立身扬名、保持禄位。
把家庭的孝亲与忠君报国联系在一起,认为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
对孝进行了绝对化、神秘化的渲染:“孝悌之至”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其次,对实行孝的方式方法作了系统的规范,提出了孝在社会人生中的贯穿过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根据人的等级差别,《孝经》还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忠顺事上,永保爵禄”;庶人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
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作者:李荣胜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5年第12期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两个人们熟知的成语。
这是中国人对个别动物本能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借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类“孝”的思想。
意在告诉人们:连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呢?但动物毕竟是动物,比喻毕竟是比喻。
孝是人类的思想,动物是没有思想的;由孝的思想而产生的孝的行为,动物就更不可能有。
我们可以这样说,孝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所以,老百姓常痛斥那些不孝之子“禽兽不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孝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而孝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理念,是儒家创立的家庭、社会伦理,其闪光的精华都在《孝经》之中。
《孝经》是谁写的?传承了2000多年的《孝经》,相传是孔子的著作,大概是因为孔子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缘故吧。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是通过《春秋》来反映的,我的行为都体现在《孝经》里面。
”可是孔子又说过,他一生“述而不作”,直白地理解就是说他一生只给门人弟子讲述、授课而不写作。
所以,历代对《孝经》的作者是谁,也有不同说法。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孝经》是哪一个版本呢?唐代的唐明皇李隆基十分重视孝道。
他亲自勘定,将《孝经》版本统一,亲自作序、注疏,并下令刻碑颁行全国,使《孝经》成为与“四书五经”一样的儒家经典,传之后世。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到了清代,儒家经典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
收入的《孝经》是宋代翰林侍讲学士邢昺(音:bǐng)注疏的唐明皇碑刻本。
邢昺在《孝经注疏序》中的一句话,对《孝经》的作者是谁,表达得惟妙惟肖:“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
”这“述作”二字,可以理解为“孔子述作”,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述,曾子及弟子作”。
总之,《孝经》的产生并传承至今,应该是孔子和后代儒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其经典思想应该属于孔子。
孝道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当下,人们一谈及孝道,便认为就是孝敬父母。
这是对的,但只对了很小的一部分。
诗评解读《孝经》
诗评解读《孝经》百善孝为先——今读《孝经》感悟《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是孔子或其弟子所作。
注解者近百家,唐玄宗曾亲自为之作注。
全书共分18章,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孝经》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孝是诸德之本。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还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今读《孝经》,更使我们看到孔子孝道的博大精深。
孝道不仅体现在子女对父母长亲的奉养和尊敬,而且关乎为人处事、治国理政,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德高智睿的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者,必国泰民安,享太平盛世。
以下对《孝经》18章全解读。
文明五千年,百善孝为先。
忠孝光四海,和乐美家园。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家),曾子(曾参,孔门弟子)侍(侍立在侧)。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精辟的伦理道德),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赶忙站起)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复坐(你坐下),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赫荣耀),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建功立业)。
《大雅》(《诗经·大雅·文王》)云:‘无念尔祖(怀念你的祖先),聿修厥德(修养你的德行)。
’”孝乃至德要道,守之家国可保。
珍惜身体发肤,功立祖先荣耀。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怠慢别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盖(是)天子之孝也。
《甫刑》(《尚书·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善行,万民仰赖)。
’”天子孝亲爱民,百姓效法互敬。
一人怀德善行,万民景仰国盛。
论语新论:百善孝为先
论语新论:百善孝为先中国有“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之名训。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何为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答孟懿子),“父母唯其疾之忧”(答孟武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答子游)“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答子夏)。
孝分“理、事、心”三等:理孝,是要理解父母不同思想行为方式;事孝,是要在物质生活方面帮助保障父母基本之需;心孝,是要原谅父母既往之过失错误,此为大孝。
上面所引孔子的这些话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孝”。
2500年前孔子说的这些话,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没有意义?还管不管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现代社会关于“孝”的道德法律也仍然没有超过他,或者说,仍然是以这些原则为核心的。
我们的关于和睦家庭的价值观,关于公共道德的价值观,我们的《婚姻法》《继承法》《刑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至今有关救助跌倒老人的公共道德话题热议,有关婚姻家庭纠纷的案件居高不下,无不彰显孔子的这些话依然是我们必须恪守的至圣宝典,无不证明我们今天还没有做好,还没有达到孔子在2500前提出的要求。
2500年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说明物质需求的丰富满足是简单易行的,思想境界的提高进步是任重道远的。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对子夏问孝施以引而不发的回答不仅很有深意,更是一种启发式教育的绝好范例。
儒家的“修齐治平”学说,以“修身”为始为基,其源其核就是一个“孝”字。
现代社会之人际关系早已突破了家庭范围,主张诚信和谐;而诚信和谐实乃“孝”之“同位素”也。
几千年来,我们总是把忠与孝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其实是错误的。
忠孝是二位一体的,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在家为孝,在国为忠;侍父母为孝,为国家为忠。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忠孝不能两全的尴尬局面,才会出现舍小家(家庭之孝)取大家(国家之忠),忍痛割爱的痛苦决策。
弟子规基础—百善孝为先
上善若水,水能柔 顺一切,遇到山形它 就绕着那个山形来流, 遇到石头它也能绕开 石头流,它能一直奔 流到海,这是讲它的 志向坚定,但是在这 个过程中却是柔顺万 物,这叫上善。
老子讲“上善若水”,也要“孝顺若 水”
怎样事亲:
第三是养父母之志 完成父母的愿望。
孔圣人说:“孝子之事亲,居则 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 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之真义: 《弟子规》开头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 第一篇专门讲孝道,其它各篇可以说都是孝 道的延伸。如果同学们能守住孝道,就算是 找到学习《弟子规》的钥匙了。 老祖宗和我们 也是一体,子 孙后代和我们 也是一体,中 华民族是一体! 老一代跟子一 代合而为一, 是一体,这才 是孝,我们跟 父母是一体!
【盲人孝子李国峰】
他用他的“第三只眼睛”, 一根伴随了他50几年的榆木 棍,去河沟里挑来水,给母 亲梳头洗脸、烧火做饭。 他开了个小卖部,依靠触 摸感知100元、50元、1角、 5角等各种面额的钱币。在 他的商店里,200多种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从最 小的纽扣、针,到暖水壶、鞋子,他都熟记于心。 母亲已经80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给母亲做饭、洗衣、 看病喂药,然后到自己的小商店经营。晚上回家后,他给 母亲拉板胡、吹笛子。他是盲人李国峰,第三届全国道德 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养母照顾了她三年,她要照顾养母一辈子】
孟佩杰是山西临汾隰(xi)县人, 有着不幸的童年。5岁,生父因车祸 去世,生母无奈将女孩送人领养, 不久生母因病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 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 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 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从此承担起了侍奉瘫 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 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 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刘芳 英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 抹三种褥疮药膏。日复一日照料养 母刘芳英,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百善孝为先-四为堂国学教育
百善孝为先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
儒家是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儒家践履伦理的德行中,孝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德行。
人是人伦中的主体,是伦理道德的践行者,不论男女,不分老少。
只要活在社会中的人,就逃离不掉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就必须承担人特有的责任。
孝,是区别其他生物的标准之一。
到底什么是孝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道:“善事父母者,此之为孝。
”意思是说,善于赡养父母就是“孝”。
在外工作的子女,无暇顾及家中年迈的父母,每月按时的电话问候,每月按时的邮寄生活费用。
这是孝吗?无可厚非,这是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
如果每一
通电话里没有包含浓郁的情感,如果每一笔生活费里没有注入慰藉,就算不上“孝”。
正如《论语》里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不用恭敬感恩之心去赡养父母,就与喂养犬马无异。
其实,“孝”不在乎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重点在于实施者怀有何种心态表现“孝”。
那么,懵懂蒙童,怎样去孝敬父母呢?《礼记﹒祭义》里把“孝”分为三个境界,“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小小垂髫,可以做到“大孝”。
尊亲,养亲志。
尊敬长辈,继承长辈身上的优良品质。
勿伤亲心,勿拂亲意。
小小垂髫,可以做到“弗辱”。
不使长辈受到侮辱。
关心、体贴长辈。
身为人师,重在启蒙,涵养蒙童真善美
的本性,守护孩童纯真本性,百善孝为先!。
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读孝经有感读孝经有感1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现代作家毕淑敏也曾经告诉过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
更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孝经》共分十八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也是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
《孝经》虽篇幅不长,但是当我们读它时,感觉就像是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与父母之间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带我领略古时家国、君臣中的孝与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理论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其中,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
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
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
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解读“百善孝为先”
解读“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如何由来的呢?店铺为大家详细解读下:一、孝的缘起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
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
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
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
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
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
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
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
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
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
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
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
后来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
《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孝字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又背着父母。
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十分和谐。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500 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
孔子论孝,一是讲孝的意义。
他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二是讲孝的内容,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孝经,又称为《孝经十三篇》,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好儿女的方法。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孝经不仅仅适用于家庭关系,更适用于企业管理和员工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孝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出发,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
一、孝道的重要性孝经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所有道德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孝道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德,更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企业需要建立以孝道为核心的价值观,引导员工从内心深处树立孝道意识,将孝道贯穿于企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二、诚信为本诚信是孝经中最重要的一种品德,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企业需要建立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员工在工作中遵守道德准则,不做虚假宣传、不欺骗顾客、不违反法律法规。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尊重他人孝经中强调了尊重父母的重要性,同样也需要尊重他人,包括员工、客户和供应商。
企业需要建立以尊重他人为核心的文化,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歧视任何人,不进行暴力行为。
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企业的合作共赢。
四、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孝经中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企业需要建立以勤奋努力为核心的文化,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勤奋努力,不偷懒、不浪费时间,不拖延工作。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五、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孝经中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企业需要建立以谦虚谨慎为核心的文化,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谦虚谨慎,不自大、不骄傲、不轻视他人。
只有通过谦虚谨慎,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个人和企业的进步。
六、关爱员工孝经中强调了关爱父母的重要性,同样也需要关爱员工。
企业需要建立以关爱员工为核心的文化,要求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百善孝为先诗句七绝
百善孝为先诗句七绝
摘要:
1.引言:介绍“百善孝为先”这一诗句的来源和意义
2.主题:孝道的重要性
3.孝道的体现:以古代名人为例
4.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孝道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
【引言】
“百善孝为先”这一诗句出自于《孝经》,它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人认为,孝道是各种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主题】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古代,孝道被视为一个人品德的基石,是社会伦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通过诗歌、故事、戏剧等多种形式,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让孝道深入人心。
【孝道的体现】
古代名人中,有许多人都是以孝道著称的。
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为了侍奉年迈的父母,甘愿过着贫苦的生活。
又如明朝的文学家冯梦龙,他在《警世通言》中通过讲述孝子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这些古人的事迹,都为
我们树立了孝道的典范。
【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孝道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
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古代有所不同,但孝道的核心——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依然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体现孝道,如关心父母的健康、陪伴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等。
【结论】
“百善孝为先”这一诗句,强调了孝道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美德。
百行孝为先——《孝经》读后感
百行孝为先——《孝经》读后感《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
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
虽然《孝经》总字数连两千也未达,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已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从西汉开始,这本书受到历代人们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孝经》称得上是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经典。
黄香孝父的事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黄香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对父母非常孝顺。
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次帮父亲打完水后,都会拿一把扇子,将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怕父亲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抢先上床,以自己体温捂热被子,然后再让父亲上去睡。
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动人心的孝子!读着,读着,我不禁热泪盈眶,两行清泪从眼角流下,轻轻滑过脸庞。
连世界之作《三字经》都有大部分笔墨写了孝的重要性。
如有一句:融四岁,能让梨。
这句话讲的是孔融让梨。
孝顺的孔融孝敬长辈,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却拿小的,又是一个孝子值得我们去学习!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们要从小理解孝,实践孝,将这本书吟之,诵之,感之,悟之,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牛通社记者虞锶阳精选阅读宝莲灯读后感600字:百善孝为先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宝莲灯》。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沉香救母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在天宫里有个仙女叫三圣母,她与人间的一个秀才相爱了,于是她私自下凡和秀才成了亲。
他们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沉香。
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觉得三圣母触犯了天规,他就用沉香来威胁三圣母,让她交出宝莲灯,并且乖乖接受惩罚。
三圣母纠结了一番,最终还是以沉香的性命为重,答应了二郎神交出了宝莲灯,并且接受惩罚,被压在了华山底下。
沉香乘二郎神不注意逃了出去,然后想办法救他的妈妈。
一路上,沉香遇到了很多困难,也交了很多朋友,有小猴子、戈妹、土地爷爷,还有孙悟空。
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
序》中的一句话,对《孝经》的作者是谁,表 达 得 惟
士人,下至庶 人百姓,都 做出了精准的规 定 。同时,
妙 惟肖:“夫《孝经》者,孔子之 所述作 也 。”这“述
《孝经》又用了大量 章节,阐述了“以孝治天下”的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孝道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
本区别。所以,老百姓常痛斥那些不孝之子“禽兽不
当下,人们 一 谈 及 孝道 ,便 认 为 就 是 孝 敬 父
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孝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母。这 是 对 的,但 只 对了很 小的 一 部 分。儒 家 将
之一。而孝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理念,是儒家创立的
“孝 ”立为百善 之首,提出“百善孝为先”,意在告 诉
作 ”,直白地 理 解 就 是说 他 一生 只给门人 弟 子 讲
说 得一目了然。孔子说:“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
述、授课而不写作。所以,历代对《孝经》的作者是 《孝经》第一章叫 由生也。”孔子在这 里开宗明义地告 诉了我们“孝
谁,也 有不同说 法。 那么我们 今 天 看到的《孝经》是哪 一个 版 本
走出孝的误区
常在报章见到这样的说法:“忠孝不能两全。”在 朋 友圈的闲谈中,也 不乏 这 样 的议论。当我们对《孝 经》做了如上的解读 之 后,尽管只是 极其简要 的解 读,你是不是会发现,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这种 把忠与孝对立起来的说法,其实是个伪命题!在儒家 倡导的孝道中,就包含 着为国家 尽忠的内容。
家庭、社会伦理,其闪光的精华都在《孝经》之中。
人们:孝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广博的大概念,可以
《孝经》是谁写的?
总 领 儒家 道 德 理 念,是儒家 道 德 之 纲 领。其实,只 要花 上半小时,读一 遍《孝经》就可以全面了解 儒家
百善孝为先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驴子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行善 行孝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 的人是儿女。 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 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粥烫了”一会儿嫌“菜咸了”的人 是儿女。 那个哪怕就一点儿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 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个弄脏了衣服就脱下一扔,什么也不用管的人 是儿女。 那个整天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拖地,日渐憔悴的人 是父母。
那个回到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管,什么事情都不 用做的人是儿女。 那个怕你吃不好穿不暖、无微不至关心你的人是 父母。 那个成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 那个累了一天毫无怨言,洗衣打扫卫生再“陪读” 的人是父母。 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 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 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生日,可一到自己生日就早早召 集同学、朋友的是儿女。 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 物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上赖床,还不停抱怨家人的是儿女。 那个深夜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儿委屈回家苦水到个不停,以求得 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却强作欢笑的人是 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有烦恼就怨,把家当作坏情绪 “宣泄所”的人是儿女。 那个把苦埋在心里,生怕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家 人的人是父母。
做一个
孝顺的好孩子
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也许会抱怨自己的父母管你太多、要求你太严, 你们也许会抱怨上学太苦、学习太累、作业太多, 你们甚至有时候会希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后离开他们去拥有属于 自己碧海蓝天。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抱怨的时候,在你倒苦水的时候,你 的父母在默默做些什么。 在你上学回家喊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也是辛苦工作一天 了呢?你有没有关心过他们现在是否脚酸了?是否肩膀痛了?是否 有渴又累呢? 也许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还小,等自己长大了,工作了,挣钱了, 再来孝敬父母也不晚。 可是,亲爱的孩子们。岁月不等人啊。在不经意间,皱纹会爬上妈 妈的脸庞。在你慢慢长大的时候,你的父母正慢慢老去。 别忘记,你的父母也有老去的那一天。 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试着去爱你们的父母,从一盏茶, 一个问候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百善孝为先--《孝经》解读
百善孝为先--《孝经》解读
陈仲庚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百善孝为先。
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
《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
《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
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总页数】8页(P12-19)
【作者】陈仲庚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
【相关文献】
1.百善孝为先——《孝经·三才章》解读 [J], 李敏
2.百善孝为先--解读“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 [J], 路畅
3.百善孝为先——《孝经》思想意义浅谈 [J], 杨新生
4.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 [J], 李荣胜
5.王扉新作《大爱:孝经的密码》解读中国两千年“孝经”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孝的名家名作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家名作都涉及到了孝的主题,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几篇经典的名家名作,探讨孝的内涵和价值。
一、《百善孝为先》《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孟子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以孝为主题,阐述了孝的重要性和价值。
孟子在文章中说:“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君之宜也,父之亲也,子之事也。
”孟子认为孝是天地之经,是君王的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子女应该尽的义务。
孝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二、《孝经》《孝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之一,它是一部关于孝道的著作。
《孝经》共分为二十四篇,全书共计约六千字。
《孝经》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孝的观念和方法,如“孝有三:言不顺则改之,德不修则改之,不得其死则改之”、“孝有三:父母之孝,君之孝,师之孝”等等。
这些观念和方法对于后人的孝道修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名人孟子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迁居的故事。
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迁居三次,这种孝心和母爱感动了后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也是父母对子女的孝心,是一种互相关爱和尊重的情感。
四、《牡丹亭》《牡丹亭》是元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部戏曲以孝为主题,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为了孝顺父母,不顾自己的生命,坚持不懈地追求祝英台。
这种孝心和爱情感动了后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五、《孝子传》《孝子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些孝子的事迹。
这些孝子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孝顺自己的祖父母、岳父母等等。
他们的孝心和行为,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孝道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