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德育: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
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对策探析[摘要]当前一些大学生消费呈现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费、畸形消费、情绪化消费、差距消费、炫耀消费和享乐主义消费,这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
因此,高校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引导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提高大学生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对策一、当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大学生的消费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健康、积极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行为非理性化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过度消费。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勤俭节约消费观已受到严重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袭击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形成了新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无计划、无节制地疯狂消费,并且超过了个人的经济承受力。
出现过度消费的主要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离开一直为他们打理生活的父母,脑子里根本没有“财商”两个字,不懂得如何理财,只知及时享乐,过度沉迷于疯狂消费的快感中。
(二)畸形消费。
一些大学生消费时间频繁,消费对象广泛,甚至有只求高档、追求名牌的趋向。
大学生一般20岁左右,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善于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
衡阳师范学院的近期调查显示,大学生最突出的消费是使用手机。
调查显示手机普及率已达98%,近%的大学生每月电话费在50元以上。
此外是电脑,调查显示电脑普及率已达55%。
随电脑而产生的多项消费如大至几千块的无线网卡小至几十元的计时网卡每年都在增加。
还有就是形象消费,如发型、服饰、饰品、生活用品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的形象消费少则70元多则240元。
名牌产品消费方面,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是否购买名牌产品”时,90%的人回答会。
(三)情绪化消费。
一些大学生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大部分女大学生有购物逛街的爱好,尤其心情不好了,小的时候还可以大声地哭出来,或者找父母撒撒娇,而如今长大了,不但不能哭,也不能随便什么都向父母哭诉,于是部分女大学生把疯狂购物当成发泄情绪、伤财不伤身的最好方式。
德育的缺失与实践体验性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道德 方 式 才 能 行 之有 效 。 造成 德 育 低 效 的 症结
到底在 哪里 ?德 育 缺 失什 么 ?在 教学 实 践 中 , 我 深 深体会 到 目前 学 校 德 育 在 很 大 程 度上 被视 为 知 识性课 程 。德育被 诉于道 理教 育 : 1从 内容上 有泛 政 治化 倾 向 : 育 =政 治 教 . 德
“ ” 即不能解 答 身处 活 生生 多 重现 实 中学 生 的 远 , 各 种道 德 困惑 。 3 德育 评 价 方 式 上 缺 乏 价 值 判 断 和 意 义 引 .
导: 德育 评 价 =得 分 。这 种 方 式 乃 为 “ ” 对 于 空 , 进 人大 学 的 自主性 学 习 主体 来说 , 负 面影 响 可 其 想 而知 , 甚至 导致 非 主流 文化 ( 俗 文化 、 餐 文 通 快 化) 的侵入 。
20 09年 第 5期 ( 总第 4 4期 )
民办教 育研 究
P iae Ed c t n Re e r h rv t u ai s a c o
No. 2 0 5,0 9 S r 1No.4 ei 8 4
德 育 的缺 失 与 实 践 体 验 性 德 育 活 动 模 式 的 建 构
收稿 日期 : 0 9—0 20 3—1 7
应该 说 知 识 性 德 育 课 程 教 给 学 生 的仅 仅 是
“ 有关 道德 ” 的知识 , 知识 只是影 响道 德的因素 , 但
基金 项 目 : 文 系 山 东教 育科 学“ 一 五 ” 划课 题 《 学 生 校 本 德 育 活 动 课 程 的 开发 与 实施 》 15  ̄ 5 的部 分 研 本 十 规 大 (1G )
尬—— 德 育 的低 效 性 , 此 , 索 德 育 的有 效 途 因 探
非理性德育: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界的道德领域包含两大类 因素 : 一类是理性 因素 , 即系统 J 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价值有 了新 的认识 。 为此 , 在德育
的道德规范知识和道德理性认识; 另一类是非理性因素 , 活动中, f 走出传统唯理性教育已迫在眉睫。 包括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需要、 道德直觉、 道德信念 】 二、 何为“ 非理性” 德育
统一。 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是 由理性 因素与非理性 因素 I ” 理性因素不是通过先天遗传 与生俱来 ,而是在后天的社 构成 的有机统一体 。唯理性德育仅仅着眼于学 生理性 因 I 会环境中 ,通过人 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而逐渐产生和
素的发展 , 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志、 信念 、 信仰、 I 动 发展的。 因此, 非理性德育的存在要依赖和凭借一定的心 机、 兴趣、 意向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 因此, 它是不完整的 1 理基础、 社会基础、 客观基础和生理基础, 才能得以进行
・
3 ・ 7
刘培军 : 非理性德育 : 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l 德育因素是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的精神实体而参 与 () 1客观基础和生理基础。客观世界 中的不确性 、 l 偶 人的道德认知的 ,它从一个侧 面体现 了人的道德认 知的 然性、 随机性事件或现象是非理性德育存在的客观基础, 1 能动性 。 它从最一 般意义上奠定 了非理 性德育发 生和存 在的基 ・ () 3 波动性。 由于非理性德育不 以观念或观念体系为 础。同时, 德育的对象精神是人脑的属性, 是人脑对客观 I , 以情感和情绪为表征 , 表征 而是 是基于人的本能和感觉 和完成。 的一种极为复杂 的精神活动 。 因此 , 具有 明显的无条件反 世界的反映, 作为精神属性特殊表现形式的非理性因素,f
道德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解析
道德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解析作者:王慧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2期摘要:道德教育是通过道德认知涵育自身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促进善良美德的生成,从而启迪人生的意义,追求有价值人生的教育,道德教育中蕴涵着情感、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但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中国的道德教育往往桎梏与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致使道德教育缺乏活力,实效性不足,因此道德教育中注重非理性因素是解决道德教育困境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非理性因素;解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65-02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生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它以人的生活为基础,以人的幸福生活为归依。
然而由于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中国道德教育往往桎梏于理性目的,漠视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致使道德教育逐渐远离了人们沸腾的生活,远离了人们丰富的情感,道德教育面临空前的危机。
新时期道德教育该往何处去?道德教育中如何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这是现时期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以理性为主导的道德教育理性是人类的智慧之果,在人类改造自然,争取自身生存的斗争中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同时也在人们心中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人们相信理性能够征服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
理性成为上帝死后近代人新的崇拜,但人们对理性礼赞的呼声尚未消停,人们发现理性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情感、信念、人生意义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理性因素的膨胀使道德教育的情感缺失、信仰空虚,道德教育的目的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渐渐显示出来。
1.理性主导的道德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灌输。
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材料并向物理化学等学科一种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学生接受的是知识性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而这些“道德规范和概念又被抽去了它们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宏观的抽象的行为规定。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1.1904年初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2.1904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3.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这个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C4.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陈鹤琴被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张之洞B.张雪门C.张宗麟D.张贻侗正确答案: B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了蒙养院的办学宗旨为( )。
A.蒙养家教合一B.政教统一C.政教分离D.文道结合正确答案: A6.创办于1903年,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北武昌蒙养院B.湖南蒙养院C.天津严氏蒙养院D.福建公立幼稚园正确答案: A7.南京鼓楼幼稚园由东南大学教授()在自家客厅创办,是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A.陈鹤琴B.张雪门C.张宗麟D.熊希龄正确答案: A8.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对儿童进行社会公育的机构名为()A.仓B.庠C.校D.廪正确答案: B9.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
A.教养制度B.保傅制度C.保育制度D.三母制度正确答案: B10.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A.生活课程B.五指活动课程C.行为课程D.高瞻课程正确答案: C11.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著《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A.贾谊B.颜之推C.康有为D.王守仁正确答案: D1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儿童公育的主要内容有生存教育、做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
A.语言教育B.体能教育C.道德教育D.宗教和艺术教育正确答案: D13.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教育幼年时的孟子而“择邻处”,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应注意()的教育原则。
《德育论》 习题
《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1单项选择1.狭义的德育专指 A.道德教育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 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 B.政治教育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B.政治教育的范畴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 B。
政治教育部门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守一”指的是C.道德教育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B.鲁洁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文化功能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C.经济功能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C.政治功能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D.自然性功能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D.个体发展功能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D.个体享用性功能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A.超越性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B.导向功能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
这是德育的B.个人中心目的论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C.社会中心目的论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阿奎那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B.卢梭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涂尔干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B.1993年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C.1995年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A.凸显生活性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A.凸显生活性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C.取材于现实生活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D.通过实际的生活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弗洛伊德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柯尔伯格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班杜拉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A.本我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B.自我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C.超我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B.“两难故事法”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 的儿童是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 的儿童是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41.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42.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 的儿童是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行为主体的观察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B.他律阶段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C.自律阶段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D.自由阶段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在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
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 2 期 1
S IN E&T C N L G N O M TO CE C E H O O YIF R A IN
o职校论坛O
科技信息
德育应重视学生非理性 因的作用
邹步 云 ( 芜职 业技 术 学院 山东 莱芜 莱
【 摘
2 10 7 0) 1
要 】 文从德 育理论和现 实出发 , 出重视 学生非理性 因素 的双重作 用进 而努 力发 挥其积极作用 , 本 指 是德育 中必不可少的 内容, 是培养
是指理性范畴之外 的、 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概念所不 能合 理表达的主体 心 理 形 式 。非 理 性 因素 是 人 内在 心理 结 构 中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的 对 全 面 把握 有 必 要 借 助 各 种 参 照 系从 心 理 学 、 识 论 、 值 论 等 多 方 面 认 价 加 以 界说 。 比之 下 , 理 学 和认 识 论 较 早 关 注 非 理 性 因素 , 将 其 具 相 心 并 体 分 为两 种 基 本 类 型 。 类 是 指 那 种 不 自觉 的 、 必 通 过 理 性 思 考 、 一 不 无 固定 程序 和 固定 操 作 步 骤 就能 迅 速获 得 某 种 认 识 的 一 种 心 理 形 式 , 如 直觉、 灵感、 顿悟等。 其共 同特点 在于突发性 、 新颖性 、 特性 、 奇 创造性 。 它们 是人们 的一 种不 自觉 的认识 能力 , 对科 学发 现、 创造发 明、 文学创 作 等 认识 和 实 践 活 动 的 突 破性 进 展 往 往 具 有 不 可 多 得 的作 用 。 另一 种 类 型是指那 些以表现和实现主体的内部 欲求 等为主要功能 , 直接参 与 人 的 意识 活 动 的 寸 中 心 理 形 式 。 意 志 、 感 、 惯 、 如 情 习 欲望 、 能 的反 应 本 等 。 这 一 类 型 主 要 不 是 认 识 能 力 , 们 仅 作 为 一 种 精 神 力 量 渗 透 到 主 它 体 的 认 识 和 实 践 活 动 中 , 而影 响 着 人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 识 目 的和 行 从 认 为 发 生 。本 文 主要 讨 论 的是 这 种 类 型 的非 理 性 因素 。这 里 需 要 特 别 强 调 指 出 的 是 , 意 志 、 感 等 划 归 非 理 性 因 素 的 范 畴 , 不 意 味着 它 们 将 情 并 完全是非理性 的 , 相反 , 意志 、 情感 中不 乏有理性 因素的基础 , 同时又 渗透着非理性 的因素 , 者不可能截 然分开 , 独发挥作用 , : 二 单 一 者总 是相互影响 、 互渗透的。 相 在 人 的认 识 和 实 践 过 程 中 , 性 因 素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别 是 正 理 特 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人 的 认 识 过 程 是 十 分 复 杂 的 , 应 的实 践 过 程 更 为 复 杂 。 在认 识 和 实 践 相 过 程 中 , 般 来 说 , 性 因素 起 着 主 导 作 用 , 这 并 不 意 味着 忽 视 或 否 一 理 但 认 非 理 性 因 素 的 重 要 作 用 。 实 际 上 “ 作 为 认 识 的 主 体 。 ~ 个 有 意 人 是 志 、 情 感 并 有认 知 能 力 的统 一 整 体 , 的 任 何 心 理 意 识 要 素 f 括 非 有 人 包 理性 因素) 都会参与到认识 与实践 活动中来 。理性 因素 和非 理性因素 共 同作 用 , 对人的认识 与实践活动 的产生与停止 , 对其认识能 卑和实 践 能 力 的发 挥 与 抑 制 起 着 重 要 的控 制 和 调 节 作 用 。 ” 考 察 理 性 因 素 和 非 理性 因 素 的辩 证 关 系 , 戒 偏 执 一 方 , 定 另 力 否 方 。 当看 到二 者 的差 异 和对 立 是 相 对 的 , 存 在 不 可 逾 越 的 界 限 , 应 不 这 就 意 味 着 没 有 脱 离 非 理 性 的完 全 的理 性 , 没 有 脱 离 理性 的 纯 粹 的 也 非 理 性 , 现 实 生 活 中 , 存 在 理 性 与 非 理 性 认 识 谁 成 为 矛 盾 的 主 要 在 只 方 面的问题 , 不存在有无 的问题 。 一般说来 , 理性 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 占主导地位 , 对非理性 因素起着决定与制约 的作用 。 但在 有些情况下 , 非 理性 因素又对 理性 因素起着不可低估 的诱导 、 激发 、 调节 、 控制等作 用。
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
今年还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也得以长足进步。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多年来坚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最近几年我们积极引导和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目前,我校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使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了一种保证,可喜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做的自觉而有成效。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有效性,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多少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景润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哥德巴赫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论非理性因素在德育中的作用
因果链 条 中 ,非 理性 因素发 挥着不 可缺 少 的作 用 。
【 收稿 日期】 0 9 0 — 5 20—80
【 者 简 介 ] 利红 ( 90 作 钟 18一) ,女 ( ), 广 东 紫金 人 ,讲 师 ,E m iZo g @s cm. 汉 — alh nl z 0 c : h a
握 ,轻情 意发 展和人 格熏 陶 ,忽视对 人 心灵 的育化
第3 期
五情 六 欲” 中完 成德性 的塑 造 。 知性 德育 在教 育方 式上 也集 中体 现 出封 闭性 、强 制 的 “
. 扬 性 、单 向性 的特点 ,它 企 图 以一 成不 变 的德育 内容 22 非理 性 因素在 “ 弃” 过程 中的作 用
论非理性 因素在德 育 中的作用
钟 利 红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广东 深圳 5 8 2 10 9)
摘 要 :本 文从人性这一人 学视 野 出发,提 出重视人 的非理 性 因素在德育 中的作用 ,并从德育的现实诉求、非
理性 因素在德 育过 程中多方面 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对德育效果 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了分析和探讨 。
关 键 词 :德 育 : 非 理 性 因素 ;作 用
中图分类号 :D 4 68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 7 — 3 2( 0 9) 3 0 1 — 4 6 2 6 3 2 0 0 — 02 0
德育中非理性因素利弊分析
进 行 考 察 。力 图 通过 对 我 国 两岸 三 地 , 及美 、 以 日等 教 材 的 横 向 考 察 ,找 出 中 小 学 音 乐 教 材 在 表 现 方 式 上 的 一 般
规 律 , 化 论 题 的研 究 , 化论 点 , 而 达 到 了言 之 有 理 。 深 强 从
在 言 之 有 序 方 面 ,作 者 把 论 文 分 为 五 章 十 六 节 . 有 轻 有 重 , 先有后 , 证严谨。 有 论
五 、 中 小 学 音 乐 课 程 的 民 族 性 研 究 》: 之 有 益 、 《 言 言
人 未言 、 之 有 物 、 之 有理 、 之有 序 、 之 有 支 。 言 言 言 言
金 顺爱 在 论文 《 小学 音乐 课程 的民族 性研 究 》 , 中 中 首 先 以 中小学 音 乐课 程教 育 的研 究为课 题 , 望 通过 此研 究 期
有 序 、 之 有 理 、 之 有 文 言 言
金 桥 在 论 文 《 友 梅 与 中 国 近 代 音 乐 教 育 》中 , 中 箫 以 国近代 音 乐 教育 的奠基 人 和 专 业音 乐 教 育 的 开创 者 萧 友 梅 作 为 中 心 人 物 ,从 分 析 和 论 述 他 在 音 乐 表 演 、音 乐 理 论 、 乐 创 作 和 音 乐 教 育 等 方 面 的 具 体 实 践 人 手 . 射 出 音 折
性 , 大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实 践 中 , 仅 要 重 视 一 般 的 理 在 不 性 教 育 的 重 要 作 用 , 而 且 要 深 刻 洞 察 非 理 性 因 素 在 大 学 生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过 程 中 的 积 极 作 用 和 消 极 作 用 . 这 对 于
德 育 工作 的 顺 利展 开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
2024年《德育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4年《德育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德育范畴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A.古代学校德育B.习俗性德育C.近代学校德育D.现当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2、所谓(),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
A.直接德育B.间接德育C.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D.近代学校德育标准答案:B3、()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型哲学思考,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
A.德育论B.德育学C.德育思想D.德育科学标准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德育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B.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C.德育应该是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构建的统一D.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E.德育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标准答案:ABC2、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有()A.学校德育的世俗化B.学校德育的民主化C.学校德育的组织化D.学校德育的神秘化E.学校德育的科学化标准答案:ABCE3、以德育活动发挥作用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将日常德育实践分为()A.现代德育B.直接德育C.间接德育D.习俗性德育E.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标准答案:BCE4、德育现实形态分析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A.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认同自己的德育使命B.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德育使命C.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开阔德育思路D.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依据德育形态的实际开展更有成效的德育E.德育形态的分析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开展德育活动标准答案:ABCDE5、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A.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B.德育对象、德育目的C.德育过程、德育内容D.德育课程、德育方法E.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标准答案:ABCDE三、判断题1、讲德育即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等。
中德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教育
中德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教育作者:王继岐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9年第7期摘要:非理性教育是通过对非理性因素施加影响,起到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中德学生的特点以及非理性教育的特征,构筑完整的教育应该在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积极的非理性教育,认同独特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项目教学发展非理性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的大潮中,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还是日本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企业。
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以就业为标准。
然而,时代不断在发展进步,企业也不断在创新和改革,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的独特性,凝聚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创意。
对用工要求除了专业技能与动手能力外,更注重人文素养与综合素养。
从长远发展来看,教师不能把中职教育视为短训上岗班,应重视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中德学生的独特性笔者学校中德班的学生成绩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都是经过面试选拔出来的。
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应该不错。
结合他们自身特点,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教学。
这与其他班存在很大的差别,也要求教师平时对待这些学生方式有所不同。
以往格式化的教育使教师趋于理性。
中德班的实训课程不单独是某一种技能上的学习,而是多种技能同时学习,包括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学习”。
如学生在进行实训的项目“转向臂”,它结合了钳工、车工、铣工、电工电子等多项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逐步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所涉及的技能,进行该工种当中的某一个教学内容的知识学习。
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最后不仅能够学到该工种所要求的技能,还能够通过团队长期的合作上学到现在社会提倡的核心能力,即与人交流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从中能够学到查阅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的学生会把学习当做一项长期而且有趣的游戏,追求一生也乐此不疲。
教师会把这类人叫做“标杆”,然而“标杆”只是一小部分。
论高校德育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论高校德育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摘要:在高等学校,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并不直接过渡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其中有一个通过非理性因素作用的道德形成机制。
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形成机制中的作用表现在学生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在学生的知·情·意的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及在学生的“协同”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
关键词:高校德育;非理性因素;交往;整合;协同在高校德育中,由于非理性因素是根植于学生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之中的,所以它能以其独特殊的功能和潜在的形式推动、调节学生的各种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使其认识和实践活动体现出他们的主观意向和理想追求,从而深刻地影响德育过程和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程度。
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并不直接过渡为道德行为,这中间有一个通过非理性因素作用的道德形成机制,非理性因素在道德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理性因索在学生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德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问相互交流、沟通情感的过程,是一种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充满人情味、生活味、个性化的师生、生生之问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这种自然的德育交往过程中,促进德性的生成。
从交往视角看,传统德育实效偏低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完整意义上的交往的缺失,而把德育过程仅仅看成是纯粹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递,而忽视了交往过程中人的情感、态度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以至形成一种灌输型、冷漠型的单向“传递”。
在德育过程中注入情感、考虑需求、培育信念,会使德育过程更具人情味,道德规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并内化为德性。
德育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交往。
德育倡导民主、平等是教育家们的共识,但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民主与平等的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
当人们把德育看作是纯知识、信息的交流时,教师和学生必然就只是作为知识的承载体而交往。
这样就容易在德育过程中形成德育对象主体性的缺失,教师变成是唯一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在师生关系中取得了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德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优化社会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通过媒体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 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 实践中感受社会道德规范,提升德育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 务、社会调查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 力。
未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探索重点
发展方向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 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个性化德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 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个性与品德的和谐发展。
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提高家长德育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应提升家长的德育素养,使他 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引导。
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形成教 育合力。
创设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和谐、有爱、尊重、守信的家庭氛围,为孩 子的德育成长提供沃土。
04
大学生德育缺失的对策
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模式
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01
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引
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实践活动与理论教育相结合
02
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
德价值,培养德育素质。
个性化教育
德育缺失【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
德育缺失【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摘要: 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具有特殊的地位。
但是,现今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严重阻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各种德育措施的落实,而且动摇了德育为首的观念,究其原因主要有:学校德育考评简单化;德育工作观念陈旧、方法呆板;家庭教育和社会的影响等。
关键词: 学校德育教育德育考评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然而学校德育工作年年抓,时时搞,却效率低,有的甚至越搞越差,越抓越乱,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校德育教育效率低下呢?一、德育考评缺失是最主要的原因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缺失。
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好坏,小学主要是看小学毕业班或统考年级的统考学科的及格率、优生率等;初中、高中主要看升学率,极少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即使考评,也只是查查资料,做做样子。
可想而知,这样的指挥棒怎会让学校领导真正重视德育工作?2.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考评缺失。
由于前者的原因,学校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的工作也就以教师所教学科(主要是统考学科)考试成绩为依据,忽略对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评价,只有极少数教师才能得到德育工作评价的荣誉称号,而这一德育荣誉的赢得也往往是以学生的考试高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如今的升学教育的现实中,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来评价和奖惩教师,已经是客观上绝对的主流教育评价。
德育教育评价方式的简单化,使得教师在校内外的激烈的分数竞争中淡化和放弃了真正的德育教育,导致丰富多彩的教育变为我们今天的单调冷酷的分数教育。
教师不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分数去教学;学生不再是为兴趣和理想而读书,而是为分数去学习,使得教育的实际意义扭曲变质。
二、德育工作观念陈旧、方法呆板也是造成德育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1.学校德育教育的滞后,制约德育教育的发展。
德育观: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整合
德育观: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整合摘要:新德育观是在不断总结和借鉴理性德育观和非理性德育观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德育观,它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式、德育评价诸方面都有创新。
关键词:理性德育观;非理性德育观;整合;创新在人类道德教育史上,理性主义观念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0世纪以来,随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出现和盛行,德育中逐渐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人们在追求德育的最优化和实效性时,在理性和非理性的选择上,往往矫枉过正,在德育实践中没有把两者很好地整合起来。
因此,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的角度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反思,建设一种新的德育观,以实现道德教育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性德育观及其局限性所谓理性德育观主要是指把理性视为裁判一切道德是与否的权威,相信理性能够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困惑和道德两难问题,把道德实践理解为一群具有理性的人教育缺乏理性的人来内化社会上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实践它的过程。
理性主义德育观的主旨来源于它认为的神性对人本身的尊重,而非权威。
它应该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的结果,因为个人从普遍意义上感觉到了从种种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必要与愿望。
个体作为一种存在的实体,他的存在即是意义而不是任何外在的力量的手段,因为他们都一样的短暂,都有同样的欲望保存自身的存在。
所以“道德基本的概念不是武断的,也不是虚构的。
它们不是从外部加在人性上面,而是从人性本身的活动和需要发展起来的”。
我们面临抉择时,会自己做出判断,面对诱惑时,会自动增生道德的抵抗。
“因为这种信仰植根于我们自己的体验,植根于我们对自己的思考力、观察力以及判断力的信赖”。
理性道德观认为:(1)德育活动主要表现为个体道德认知和推理能力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认为只有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和情欲,才是人类道德价值的真正体现,同时也就构成了人们思考道德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2)在道德来源上,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知识、道德命令不是也不可能是来自感性经验和情感,而是从先天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具有永恒不变性和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当前 学校德 育存在唯理性 的误 区, 而非理性 因素对学生道德认知过程具 有诱 导和 支配作 用, 对道德认知发展具
有激励和推动作用, 对道德行为判 断具有评价和选择作 用, 对道德 实践具有导 向、 节、 调 控制和 强化的作 用。 因此 , 非理性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 有人才有理性 ; 惟 人也是非 理性 的存在物 , 惟有人才有情 感、 直觉、 意志 和信 仰。
因此 , 应是 理性与非 理性 相统 一 的“ 整 的人 ” 人 完 。 但审视学校 德育不难 发现 , 基本上是 一种唯 理性 它
忽视 , 学校德育深受 “ 人是 理性 的存 在物” 这一观念 影响 , 一直以来把“ 知性 ” 德育放在首位 , 以课堂道德 教育为主。在德 育方式 上集 中体 现 出封 闭性、 强制 性 、 向性 的特点 , 单 它企 图以一成 不变的德育 内容来 封闭 、 限制学生品德的开放性展 开; 它忽视学生的理
实是一种糊 涂认识 , 而忽 略情 商 的存在则 是一种 更
大的错误 , 理想人格乃 是人的信仰和情操 、 态度 和兴 趣、 气质和习惯以及 价值 观的和谐统一 , 它是人 的理 性和非理性的有效的统一 。 人 的完整 的精神世界 是 ” 由理性因素与非理性 因素构成 的有机统一体。唯理
性德育仅仅着 眼于学生 理性 因素 的发 展 , 忽视学 而 生 的道德情感 、 意志 、 信念 、 信仰 、 动机 、 兴趣 、 向等 意 非理性因素的发 展。因此 , 它是 不完 整 的德 育。要
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 和方法上 的深思熟虑才能完 成, 但也有好些事情 , 不应用理性反而可 以完成得更 好些 。 嵋 面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 不佳 的现状 , ”
应试探着走 出传 统唯理性 德育 的误 区 , 德育过 程 在 中应注重学生非理性 因素 的培养。因为完 整的德育 应给人施加理性与非理性教育 , 忽视 了任何一方 面 ,
’
识; 另一类是非理性 因素, 包括道德情感 、 道德 意志、 道德需要 、 道德直 觉 、 道德信 念等。柏格森 曾说过 :
“ 理性 只 能认 识 物 质 世 界 , 得 相 对 的 真 理 , 不 能 获 而 把握生命 的本质” 【l叔本 华也曾说 : 人类虽有好 。 。 l。 J “
因素在人 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行为养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 用。
关键 词 : 理 性 ; 非 理 性 ” 育 ; 非 “ 德 学校 德 育 ; 用 作 中图 分 类 号 :6 1 G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 3 5 2 1 2 0 1一 4 1 1 56 ( 00 0 — l8 o 6 J
第 l 第 2期 O卷
加1 0年 2月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Yi i ie st o r a hn Un v ri o y
Vo . 0,N 2 11 o F bu r 2 0 e r a y, 01
“ 非理性” 德育 : 学校德 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 培 军
作者简介 :刘培 军( 90一) 男, 18 , 湖北洪湖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德育原理 、 高校管理研 究。
刘培军 : 非理性 ” “ 德育 : 学校德 育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9 1
面走 向全 面 , 由不 完整 走 向完 整 。随着我 国改 革 开 放 和社会现代化进程 的加深 , 的主体性 日益 高扬 , 人
都不能培养 出品德高 尚的人 。 学校德 育应走出传统唯理性德育观的误 区
一
由于非理性在社 会发展 中的价值和地位长期被
收稿 日期 :2 0 0 9—1 0—1 9
克服唯理性德育的局限性 , 就要进 行非理性教育 , 把 培养学生 的非 理性精 神能 力 , 造学生 的非理性 精 锻 神力量作为德 育追求 的重要 目标 之一 , 德育 由片 使
非 理性 有 多 重 的 , 至 相 互 矛 盾 的含 义 。但 就 甚
“ 非理性” 德育 的发生必 须依 赖一定的心理机制 才能进行 。一般的认知反 映有具 体 的客体 作为反映 对象 , 反映 的内容和 客体形成 了对 应关 系 ; “ 而 非理 性” 德育 的心 理认知 不是对某 一具 体客 观事物 的反 映 , 是 以客 观 世 界 为 宏 观 背 景 的更 为 间 接 、 沌 、 它 混 整体的反 映 , 并且 它是经过 反复 的反 映而 逐渐凝 聚 和沉淀 而成 的。这种凝聚和沉淀就是 “ 非理性” 德育 因素形成 的心理机制 。 3 社 会基 础 . “ 非理性 ” 德育的因素包括道德意识 、 道德直觉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等 , 这些 因素都是 在道德实践 和 社会交往关 系 的基 础上产 生 和发展 的 , 离开 了实践 与交往 的社会基础 , 非理性 ” “ 德育 因素就会 变成空 中楼 阁,非 理性 ” 育也失 去 了教 育的对 象和活动 “ 德
解 与认 同, 把教育者 的价值 观强加给学生 , 或从教育 者主观意念出发制定规章 、 纪律 , 然后要求学生无条 件地服从 ; 只注重道 德知识 从教 师到学 生的单一 它 流向, 而忽视学生 的主体性 , 是传 统德育 的重大缺 这 陷。美国心理 学家丹 尼斯 ・ 戈曼 在他 的著作《 Q E) 中指出 :毫无保 留地肯定 传统 理性 的决定作用 , “ 其
德育模式 , 以使学生理解 、 它 掌握 系统 的道 德规 范知 识为主 , 却把学 生的道德 非理性 因素的发展 则于教 育者的视野 之外 。学校 德 育是 一 种纯 粹 的精 神教
育, 人的精神世界 的道 德领 域包含两大类 因素 : 一类 是理性因素 , 即系 统的道德规 范知识 和道德理性 认
性 因素 , : 意识 、 如 无 直觉 、 感 和意 志等 , 必须依 情 都
赖 于 相 应 的 生 理基 础 。
2 心理 基 础 .
哲学界对传统 中“ 见物 不见人 ” 的观 点 的反思 , 人们 对非理性因素在人 的主体结构 中的地位 和作 用 以及 它在人的认 识活 动 中的价值 有 了新 的认 识 。为此 , 在德育活动中 , 出传统唯理性教育 已迫在眉 睫。 走 二 “ 理 性 ” 育 的 概 念 、 在 基 础 及特 征 非 德 存 ( ) 非 理性 ” 一 “ 德育 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