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神农”的传说(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一一石器锄耕(或耦耕)(3)生产工具:石器、耒耦、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少量使用)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出现:春秋战国(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1西汉: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褛车一一播种工具;东汉:一牛挽犁%1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1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糖)技术%1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渚匕江堰、郑国渠、井渠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2)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历程:春秋战国F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夫茂造完成后才消失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 )个体农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商周:集体劳作(大规模简单协作,也就是常说的“千耦其耘”)一一春秋战国:个体农耕知识梳理: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经营模式二、成就:冶金业:①夏商周:青铜时代,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②春秋晚期:人工炼铁%1战国:炼钢和淬火技术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南北朝:灌钢法纺织业:①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历史必修二中国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中国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中国史部分)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耒耜)-----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木器石器骨器—商周:有了少量的青铜农具,但主要的生产工具仍是木石骨----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松土工具)—隋唐的曲辕犁相当完善,一直被后世沿用,有犁评,调节土的深浅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3、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4、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不用人力)、风力水车(明清)三、小农经济出现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原)2、特点:①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具有分散性②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为满足自己需要和缴纳赋税,一般不出售,具有封闭性,落后性③难以承受自然灾害,具有脆弱性④农民赋税和徭役沉重,为解决温饱,努力提高产量,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和两半社会中的主导经济形态,农业税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税收来源。

4、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近代史占主体地位的经济仍是小农经济)(1)原因:鸦战后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2):购买商品的农民增加;传统手工业衰落,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出口增加,日益卷入世界市场(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三大经营形态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室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最精美的产品一般来自于民营民营(私营)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原因:民营手工业面向市场)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一般不出售农户的副业二、手工业的发展1、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2、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战国铁力牛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3、制瓷业: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秘色瓷是属于青瓷的一种,唐三彩不是瓷器,是彩陶);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清朝—珐琅彩4、纺织业: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①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行业:首先在丝织业②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代表。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进步)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文明时代:耒、耜。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3、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灌溉工具:翻车(汉代)、筒车(唐代)。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春秋战国:芍陵、都江堰、郑国渠。

2、西汉:漕渠、白渠。

3、从汉代起政府组织治河工程。

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进步)1、商朝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产生。

(2)条件: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①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局限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二、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为此统治者采取措施,如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

三、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

2、汉代,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圭目)(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代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 耕J 乍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 水*J 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I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菁申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麒: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咐原始瓷器;东汉一青瓷;北朝一白瓷唐朝;唐朝一南青北白;宋朝一五大名窑 窜戟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青朝」块琅彩缠四一出现丝织品;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叫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原中: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人教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精编(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精编(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原始社会〈〉→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春秋战国〈) 。

汉朝后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 )。

隋唐时江东出现( 曲辕犁)2.1.2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称()制;春秋: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最早开始于(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改革;以法律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通过战国时秦国的()变法。

战国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B:特点: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等)历史地位①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②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1.春秋战国后,三种形态并存〈、民营和家庭手工业〉2.成就:高超冶金技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商周时期,最大青铜器是()3.享誉世界制瓷业,(唐代制瓷业特点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明宣德年间(瓷)享有盛誉;瓷都();清代出现瓷器新品种是(珐琅彩)4.明清时期,著名丝织中心()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B1.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有利商品流通;为商业服务的繁荣的(____、____)问世;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市打破()限制,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丝路开通、大运河开凿、经济中心南移等,使城市繁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元(大都)成为商业大都会;明清继续发展商帮主要有()商、()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快。

2.1.6“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C1."重农抑商"开始于战国()时期,根本目的是巩固()并确保(税收)。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最新

高二历史基础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最新
3
教师谨言:请走入历史,撩开尘封的神秘面纱,探寻历史的韵味
■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1] 原因: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2] 表现: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 [3] 影响:① 减少了农业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② 中国逐渐 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买 办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进入政治领域,对近代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1] 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引进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受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2] 产生年代: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3] 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 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 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5] 基本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 历史背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的 推动。 [2] 产生年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败至一战爆发) [3] 著名实业家: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 2、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历史时期:一战期间(1912-1919) [2] 时代背景: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热情,政府倡导国货等 政策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一战 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因素) 。 [3] 发展表现:①纺织业、面粉业、卷烟工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②重工业和新兴 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牛耕技术开始的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的耕犁已相当完善。

2、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不利因素、有利因素)随着农具和成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有利因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利因素: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到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3、清朝“十三行”的概念清朝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4、“重农抑商”的概念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是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值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从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3、农业特点:(五谷六畜)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1、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方式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刀耕火种②文明时代:耒、耜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铁器、牛耕④汉代:推广牛耕铁犁牛耕⑤唐代:曲辕犁2、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两汉:漕渠、白渠、政府治理黄河④其他:新疆坎儿井三、生产方式的转变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①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

③评价: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分散、封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天害人祸易使之破产。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二:铁器牛耕相结合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特点三:“男耕女织”的自耕农经营模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周——井田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瓦解:①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贵族争夺田地②原因:a、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b、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c、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所有制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①历程: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②根源:土地私有制③影响:a、政治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农民起义爆发b、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④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a、直接目的:增加国家收入b、措施:均田制(北魏)c、效果: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历史必修II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II复习提纲【】.doc

历史必修II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耕作方法为刀耕火种;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石犁等。

2、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生产工具一一一木制耒耙、石锄、石犁及青铜农具(较少);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近肥、治虫灭害;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改进(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2)西汉:赵过推广两牛三人的耦犁,后期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

出现犁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还发明了播种工具一楼车;(3)隋唐:曲辕犁2、耕作技术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糖技术(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两汉为一年一熟制;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江南)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曹魏(三国时)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时间---春秋战国(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②自给自足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4)评价:拥有少量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经营规模小,被束缚在土地上,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十分脆弱,遭受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承担沉重的徭役。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l)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精耕细作(3)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经过: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2会考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西汉犁壁,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出现曲辕犁。

2、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曹魏翻车,唐朝创制筒车;3、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夏商西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精耕细作。

②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成就: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程的丝织业。

(1)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南北朝的灌钢法(2)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明青花瓷。

清代:粉彩瓷器,珐琅彩(3)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元朝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改变了棉麻丝织品的比例。

2、特点: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三、古代中国商业1、商业的发展①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明清:商帮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1)宋以前:①“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宋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督。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①出现:战国时期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②评价:初期,重农抑商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不利于社会进步。

2、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阻碍了商品经济,妨碍了中外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单元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2)影响:剌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运功与近代工业的兴起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二、洋务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奕訢 (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时间:19世纪60一一90年代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旗号:"自强""求富"6、军事工业:旗号: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7、民用工业:旗号:求富;。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9、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10、影响: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③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5)开近代工业之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历史背景:外商企业利润的剌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乐于投资近代企业。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3、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只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5、影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目的: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主要原因)。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

五、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

2、原因:辛亥革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特征;时间短暂,;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和纺织业) ,地区分布不平衡。

4、著名实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六、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C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最主要因素)。

②战乱。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计划(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次成功探索。

4、新中国探索中的失误:(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的核心是大炼钢铁,导致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1)1960年农村纠左,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

5、失误中的纠正错误的措施:(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6、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实行改革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①首先在农村展开②1978年,在安徽、四川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③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内容:A、管理体制:政企分开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C、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4、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1)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珠江三角洲四个(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6、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7、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完善: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4)基本建立: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商品体系基本建立。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提高。

(3)中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到多样化。

()饮食变迁:A、古代中国饮食:从地方特色风味;B、近、现代:西餐到中西餐结合。

(3)居民住宅:A、古代中国住宅:从地方特色(北方的四合院);B、近、现代:住宅西化到中西住宅结合。

(4)社会习俗、礼仪、称谓的改变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中西方文明冲撞及交融;(2)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影响;(3)政府政策影响。

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A、唐胥铁路,1881年6月建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B、20世纪初,汽车首先开始出现在上海;C、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D、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近代航空开始的标志。

E、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成功;F、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A、交通上:方便通行;B、经济上:促进发展;C、观念上:更新或改变。

4、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报纸、广播、电视等并称为“四大媒介”报纸: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发挥着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A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B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的改良蒸汽机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 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

3、影响:①工厂出现;②生产力的发展;③城市化进程加快;④社会关系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⑤自由主义经济思想;⑥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