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模式开创节能减排新局面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模式开创节能减排新局面的
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1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模式开创节能减排新局面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央组织部办理
提案人:民革中央
主题词:节约,资源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高度重视,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建立,政策出台紧锣密鼓,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差距仍然存在,挑战仍很艰巨,深层次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仍然突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更加具体,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更加严峻,如果不从深层次解决转型问题,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将越来越艰巨。
当前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追求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矛盾仍较突出;二是责任不够明晰,阻碍目标真正落实;三是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及规则尚不合理,目前节能减排产业发展面临比较严重的制约和瓶颈;四是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但仍不完善;五是监管不到位,基础工作薄弱;六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够顺畅,信息共享与交流不足,导致部分研究重复投入。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科学观念,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
节能减排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借助文化大发展契机,推动生态文化发展,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健康、和谐、幸福的文化思想氛围。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观念及价值观体系变革,将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是技术进步的直接体现,是当地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反映。
二、推进制度体系变革,将节能减排全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重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的理念、目标标准体系尽可能全方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的全过程,改进衡量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调整地方政府及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切实执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度。
把原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作为辅助指标衡量发展绩效的价值体系,转变为兼顾发展的数量、质量和综合效益,将节能减排的效益真正纳入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评估体系,以此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决策思想和方法。
完善节能减排法规制度体系,确立责任分担补偿机制。
法规体系健全是形成节能
减排政策和产业发展基础环境的必要前提。
分析现行法规的内容、作用和效力以及法规政策的系统性及联动效应,以推进节能减排产业化进程为目标,按照产业链条和经济流程发展需要,发展完善相关法规配套的优化政策组合,完善相关标准、标志,建议出台《企业责任延伸名录》、《节能产品目录》、《系列能耗标准》等操作性文件,为政策的分步实施提供可操作依据。
三、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分析当前中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基础上,依据节能减排所涉及到的不同产业的规律以及财税政策发挥作用的特点,对现有的节能减排财税政策进行调整,解决企业收益与成本计算不对等问题。
一方面对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与设备的行为进行税收方面的奖励。
支持企业能源提高效率的技术研究,除研究成本可税前扣除外,对应用新技术的产品销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对使用新能源企业产生的高成本给予补贴,鼓励使用新能源,鼓励新能源开发。
另一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行为进行约束,如设立排放税,使企业收益与排污行为直接挂钩,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财税政策引导和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
四、多管齐下,构建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解决深层次的市场缺失、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采取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优化政策组合的方式,构建和保障市场,促进节能减排产业化发展。
研究出台节能减排产业市场化激励政策组合,改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评估体系,突出重点,建立新型节能减排服务和市场交易平台,加强重点领域的能源及产品需求侧管理。
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模式转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是推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
采用新型评估体系把关审批新的项目和产业,推进现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尤其对现存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要加快其生态化改造和强化超标产业退出机制。
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再生资源循环产业也是节能减排产业的重要部分,而且发展空间和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