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比较初等教育》机考标准题库及答案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比较初等教育》机考标准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终结性考试试卷由计算机考试软件组题,其中包括10道填空选择题(4分/道)和10道判断题(4分/道),2道简答题(10分/道),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为90分钟。
一、填空选择题题目1【选择题】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选择一项:A. 国会B. 教育委员会C. 学监D. 州长题目2【选择题】美国小学一般不太重视的教育,认为初等教育是公民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选择一项:A. 孩子B. 道德C. 天才儿童D. 科学技术题目3【选择题】英国的小学教师,因学校性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地方公务员的教师以及。
选择一项:A. 国立教师B. 民办教师C. 私人教师D. 牧师题目4【选择题】英国政府规定小学教师每任教5年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在职进修是教师的义务,更是教师的一种。
选择一项:A. 手段B. 福利C. 权利D. 美德题目5【选择题】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节,并兼职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选择一项:A. 25、三四B. 26、四五C. 27、四五D. 28、三四题目6【选择题】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制度。
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选择一项:A. 轮流B. 转任C. 进修D. 淘汰题目7【选择题】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
选择一项:A. 教师培训B. 专业发展学校C. 一体化培训D. 教师学校题目8【选择题】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范式的变革与超越
具有非生物的不 确定 性的特点与不 可计算 性 , 比较教育研 究要服务于教育 决策。 2 世纪七八十年代 , 随着西方 世界 出现 的经济及 社 0 伴 会危机 , 五六十年 代 的科学 主 义方法论 遭 遇责 难 , 马克 新
思主义如依附理论 、 世界体系理论 、 批判理 论、0年代 的后 8
[ 中图分类号】 C0 5. , 093 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4 62( 1)8 05 — 3 6 — 102 00 — 02 0 7 0
研究方法论呈现 出百花 齐放 、 家争鸣 的盛况。在北 美以 百 贝雷迪 ( er . . e dy 、 亚( a l J N ,)埃克 斯 G o eZ F Br a)诺 g e H r d . oh 、 o
古 希腊智者 派普罗塔 哥拉较早 提出人是 万物的尺度 ,
(精华版)2021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3
(精华版)XX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3(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2套标准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第一套 ___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 _________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正确答案:色诺芬 2. 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________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
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________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化学,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正确答案:28、三四 3.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 ___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___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朱利安 4. 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__________。
正确答案:《比较教育研究》 5. 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________、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正确答案:学历标准 6. 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_________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正确答案:世俗 7. 古代埃及产生了三类初等学校机构,第一种是__________;第二种是专为王国官吏的子弟设立的宫廷学校;第三类是 ___学校。
正确答案:寺庙学校 8. 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 ___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__________”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正确答案:儿童中心论 9. 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校内教师的评价 10. 1990年,新加坡 ___课程发展署成立了《________》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比较教育学概述
长沙师范:高晓明 2012年8月1日
第一讲 比较教育学概述
内容提要
• • • • 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目的及功能特征 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是什么?
•
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艾萨克·康德尔认为:“比 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 它比任何其他有关研究,都更加清晰地阐明教育同它所服 务的那个社团的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关系。”
著作: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埃德蒙•金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施奈德 《比较教育》、贝雷迪《教育中的比较方 法》、霍姆斯《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 法》、诺亚和埃克斯坦《比较教育的科学 探索》等 我国1961年北师大率先成立外国教育研究室 之后成立了一批外国教育研究所(室)
(2)70年代:高原期
此时期其他代表人物
美国康德尔(1881-1965)“比较教育三目 的或三层次”
(1) 报道—描述 (2)历史—功能 (3)借鉴—改善 强调运用历史、因素分析方法来开展比 较教育研究。
德国施奈德(1881-1974)、英国汉斯(18881969)等都侧重分析影响各国教育的各 种因素,由此他们的比较教育研究方 法被称为典型的“因素分析法”。
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
1、史前期
2、产生或创建
3、经验借鉴阶段 4、因素分析阶段
5、“社会科学方法”阶段
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
• • • • • • • • 1.因素论分析框架 2.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3.相对主义分析框架 4.发展论分析框架 5.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6.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7.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 8.系统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宏观比较研究微观比较研究41?选择研究主题?建立研究假设?搜集和整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形成研究成果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理解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教育教育民主化与全民教育教育信息化与学习社会四个主题下选取一个小的问题在课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最终以小组为代表进行汇报时间为1520分钟汇报结束后由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时间为1015分钟
国家开放大学《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题及答案(全套)期末考试复习题
《比较初等教育》终结性考试题及答案(全套)比较初等教育01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填空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1. 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方面。
A 态度、价值观B 态度、人生观C 价值、人生观D 道德、态度参考答案:A2. 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__”。
A 5H-WB 5W-HC 5H-HD 5W-W参考答案:B3. 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_________,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A 《演说家》B 《共和政体》C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D 《比较教育》参考答案:C4.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提出来的。
A 朱利安B 索科洛娃C 塔西陀D 施奈德参考答案:A5. 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______________制度。
一个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A 轮流B 转任C 进修D 淘汰参考答案:B6. 目前,英国实行___________年义务教育。
A 10B 11C 12D 13参考答案:B7. 日本初等学校国语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包括语汇教学、作文教学和____________三方面。
A 书法指导B 阅读指导C 课题指导D 记述指导参考答案:A8.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___________。
A 全国统一B 地方分权C 自治D 民主统一9. 在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就是所谓的____________。
A 教师培训B 专业发展学校C 一体化培训D 教师学校参考答案:B10. 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__________”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比较教育复习内容
三个阶段三种方法六种理论四个人物一、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1.借鉴时代P4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从1817年比较教育产生开始到19世纪末。
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
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
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
这个时期的重要比较学家有法国的朱利安和库森、英国的阿诺德、美国的霍拉斯.曼和巴纳德等。
2.因素分析时代P5比较教育历史的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比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重要比较学家有英国的萨德勒、美国的康德尔、德国的施奈德和英国的汉斯。
3.社会科学方法时代P6比较教育发展历史的第三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
比较教育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主要特点:受整个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从注重哲学思辨向强调量化分析和重复验证的实证方法转变的影响,比较教育也从以往人文的历史研究方法,逐步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主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学、行为科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新方法、新理论也影响着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尝试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依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进行教育的比较研究,呈现出相互交叉的倾向。
社会科学时代分为四个时期:发展期(20世纪50-60年代)高原期(20世纪70年代)反省期(20世纪80年代)扩展期(20世纪90年代)4.结构功能主义理论P23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比较研究方法
⽐较研究⽅法1、⽐较研究法的发展历史与作⽤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就要把⾃⼰同别⼈进⾏⽐较。
”⽐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的思维⽅法。
⽐较研究法现已被⼴泛运⽤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较研究是⼀种重要的研究⽅法。
⽐较研究法的历史⽐较研究的最初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
该书对158个城邦政制宪法进⾏了⽐较。
19世纪以后,⽐较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种重要⽅法。
其发展的历史脉络⼤致如下。
萌芽阶段古希腊⾊诺芬(Xeuophon,公元前430—前355)关于希腊与波斯教育的介绍。
古罗马西赛罗(Cicero,公元前143—前106)在《论演说家》⼀书中记叙了希腊与罗马的⽂化教育状况。
意⼤利旅⾏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在其珍贵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了东⽅教育的情况。
突尼斯的伊本·卡尔(Ibn Khaldum,1332—1406)⾮常欣赏东⽅伊斯兰⽂化和教育的价值,对教育⽐较的要素表⽰关注,对⽐较的⽅法提出了某些见解。
1647年,瑞典的约翰·洛克森纽斯(Johan Loccenius)已开始对⼀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进⾏⽐较。
此后100余年中,英国的威廉·佩带(Willan Petty,1623—1687),法国的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也对教育的⽐较研究⽅法的形成作出⼀定的贡献。
总⽽⾔之,19世纪以前,少数杰出⼈物在教育领域内运⽤⽐较研究法,虽然是可贵的,但⼜是不⾃觉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活动不能被看做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较研究。
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较研究的“萌芽阶段”。
形成阶段19世纪,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进⾏了简单的类⽐,以借鉴他⼈的长处改善⾃⾝的教育。
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
专题一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要了解比较教育的意义与学科体系,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比较教育?这是比较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自1817年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 1775-1848)在其发表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比较教育”这一专门术语以来,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围绕比较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和方法进行了持续的争论。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1955年在汉堡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关于比较教育定义的讨论便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土耳其的耶盖门等人甚至认为,在当前试图给比较教育下定义是无益的。
时至今日,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但其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尚处于发展之中,还有许多可开发的领域和有待研究和探索的巨大空间,这不仅反映了比较教育的发展性,而且也反映了比较教育内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鉴于此,我们将从比较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较教育概念的历史性阐述和综合分析,获得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特征、功能、任务以及体系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什么是比较教育一、比较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比较教育的概念,是认识比较教育概念和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综观比较教育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对比较教育概念的认识和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着比较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朱利安时代的比较教育1817年朱利安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中首先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概念,但却未作明确的科学界定,似乎早已预见了这种未定性对学科发展的重大价值。
他只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大致范围:“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的教育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国兴办教育的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所取得的成就”。
因素分析法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摘要】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使得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由全部借鉴的阶段转向了分析影响教育各个因素的阶段,由解释“是什么”发展到分析“为什么”的研究。
【关键词】因素分析法比较教育发展意义比较教育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曾经就比较教育是否是一门学科,学者们进行了激烈了的争论。
如黎成魁看来,“一门学科是由它的目的、概念和方法所界定的。
然而,尽管比较教育学确实有其研究对象—教育事实的比较,但它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因而不能被界定为一门…学科‟。
比较教育学是多学科的”。
[1]因为比较教育没有独特的方法,许多学者认为它不是一门学科。
因此探索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
方法论的研究历来是学科研究的关注重点,这主要是由其功能决定的。
方法论研究主要有两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前者主要是指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以便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和进行辩护,后者则是指学科获得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它历来为比较教育学者所关注,甚至倾尽一生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比较法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由比较教育的跨文化特性所决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较法是比较教育研究特有的方法,更不是说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别的研究可以使用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也不排斥其他研究方法,因为在研究中要使用什么研究方法是由所研究的问题决定的,方法只是研究的工具,只要有助于解决所研究的问题,任何方法均可采用,因而研究方法并不反映学科的本质特征。
以研究方法作为学科的标志,只会使我们犯“方法中心”的错误。
另外,由于各门学科的综合性加大,研究的问题逐渐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如教育国际化、跨文化研究、世界教育思潮等都是比较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教育研究更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种固定的方法。
如今,比较教育的研究出现了一种“质性”取向,这种取向并非意味着排斥其他研究方法,而是比较研究方法多样化的体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的合理性。
比较简答论述
简述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国外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比较教育并没有成为一门学科,主要表现在一些著述中,以及国家之间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上。
第二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法国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
法国的库森、美国的霍拉斯·曼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第三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
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德国的施奈德是著名代表人物。
第四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
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简述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①跨国性和国际性;②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③研究对象覆盖整个教育领域,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④时代性;⑤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
你认为应该如何划分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根据研究内容和学科内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把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划分为外国教育研究、区域教育研究、国家间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史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比较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等。
简述比较教育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上的作用:①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的认识;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认识;④有助于形成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⑤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的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二是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①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经验从而更好的解决本国教育;②可以为我们制定教育决策提供预测性的依据,使我们的决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③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因素分析法及其意义分析】因素分析法公式
【因素分析法及其意义分析】因素分析法公式一、因素分析法概述(一)定义因素分析法是强调从解剖、研究形成外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实际的各种因素入手,进而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一般规律与趋势的一种方法。
萨德勒在他的著名演说《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中,认为“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强调关注教育制度之外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认为“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国外教育制度的作用,其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
”康德尔继承并发展了萨德勒的思想,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学校所反映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分析之上”,“因为学校在传递与发展中集中体现了这些理想,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要了解该国的历史与传统,统治其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态度,决定其发展的政治与经济条件。
”汉斯的观点深受萨德勒和康德尔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因素分析法的理论。
他认为应以历史的方法对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了一个更为具体和合理的因素分析结构。
萨德勒、康德尔等只是强调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而施奈德认为也应重视内部因素。
他认为只有强调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正确解释和评价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二)历史法与因素法的关系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等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指在系统地、客观地搜集资料和证据,通过整理、分析和评价,来重现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
在萨德勒的理论中,已经体现出了不能孤立地研究教育,但对于影响教育制度的无形的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康德尔继承发展了萨德勒的思想,并提出要用历史法来分析那些形成教育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汉斯则更加提高了一个高度,在提倡因素分析法的同时,也提倡历史法。
他认为,国家可以强制推行政策、法律,但它不可能阻止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
比较教育的性质探析
比较教育的性质探析【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比较教育学的性质引起了各国比较教育学者的热烈争鸣。
它是一门学科?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种研究方法?,至今都尚未有共同的定论。
因此,梳理与反思比较教育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仅有利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而且对比较教育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教育,性质,探析【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75-01教育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扩大和知识总量的增加,导致研究课题逐步分化,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分支学科。
比较教育就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分支。
自从比较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后,关于什么是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的性质是什么?各国的专家看法并不一致。
一、目前学者们对比较教育性质的几种看法:第一,比较教育是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奈德,二战后的贝雷迪,诺亚,埃克斯坦等和我国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等。
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有自己的学术方法论,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且正在建成并也将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中国,把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有自己的学科方法论,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而且正在形成并终将建立和完善自身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应当视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这种观点日益为广大学者所接受。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研究者所说的‘学科’似乎是指高师教育系开设的比较教育课的体系而言,有别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学科”’。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思考。
第二,比较教育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20世纪60年代,有些比较教育学家在研究各国教育的过程中,广泛使用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教育与之的相互关系。
于是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已从教育学科变为中间学科。
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发展概述
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发展概述作者:金淑洁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2期作者简介:金淑洁(1990-),女,重庆云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摘要:由于深刻的社会动因和学术动因,二十世纪初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萌芽,并最终发展为20世纪三十年代比较教育的核心研究方法。
经过萨德勒积极倡导,康德尔和汉斯继承发展,发展到施耐德时终于得以补充完善,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萨德勒康德尔汉斯施耐德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67-01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框架,它致力于解剖、研究形成外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实际的各种因素,以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差异性及一般规律和趋势为目标。
这种研究方法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被视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开端。
一、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产生的动因比较教育的发展深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动因和学术动因。
(一)社会动因19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欧美各国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的要求也愈发迫切,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在根据自身实际做出探索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习借鉴别国的模式和经验,这就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研究方向。
(二)学术动因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比较教育学者开始关注“民族性”、“民族主义”[1]。
研究目的方面,研究者们注重有选择的理性的借鉴,超越了原有教育借鉴的功利性目的,开始关注比较教育的学科本体发展。
研究方法方面,比较教育开始洞察各国历史中所蕴涵着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力量与因素,进而解释和预测他国教育经验是否在本国可行。
二、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发展概述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法经过萨德勒积极倡导,康德尔、汉斯的继承和发展,施耐德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体系。
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
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解读施奈德的《比较教育学》高亚杰1 饶从满2(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 施耐德的代表作《比较教育学》系统地考察了比较教育学的历史、概念、研究方法、教学等,集中体现了他的比较教育思想。
施奈德确证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外国教育”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教育”,发展、完善了因素分析方法,把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诸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强调二者之间的辩证作用。
他的思想为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当今的比较教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施奈德;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弗里德里希·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是与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Isaac Leon Kandel,1881-1965)和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cholas Has,1888-1969)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同属“历史人文主义”比较教育研究传统的重要代表人物,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或许由于语言的关系,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对施耐德比较教育思想的关注要明显弱于对康德尔和汉斯比较教育思想的关注。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教育学》(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Quelle & Meyer,1961)这一集中体现施奈德比较教育学思想的晚年著作的解读,来对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施奈德的生平与代表作施奈德(1881——1974)1881年出生在德国的科隆。
在波恩大学和明斯特大学专攻了德国史与哲学之后,于1923年任科隆大学的讲师,1928年任波恩教育大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同年被美国聘请为客座教授。
一、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
传统的比较教育目的观
传统的比较教育目的观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朱利安(Marc-Antoine Julian ): ①促使自大的法国人或欧洲人张开眼睛看世界; ②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来建立一门实证的真正的教育科学; ③借鉴;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传统的比较教育目的观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特雷舍韦(A. R. Trethewey ): 特雷舍韦提出比较教育四大“宽泛的目的”(broad purposes):①研究别国的教育可以增进对本国教育的理解; ②为教育发展、改进或改革作出贡献;③有助于得出概括或 原则;④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 何塞· 加里多: 比较教育的目的不是介绍需要模仿或否定的模式,而是 要了解不同人民,学习他们的教育和文化经验。归根结底, 比较教育不是孤立地来改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通过改 善各种具体的教育制度来改善整个世界的教育。
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开启民族教育智力,向研究者教育观 挑战和唤起相应的教育反省,促使对本国教育进行有益的分 析。
埃德蒙· (Edmund. J. king )和霍姆斯(Brian Holmes ): 金 比较教育能够促进教育的科学决策。但是,金认为比较 教育必须参与决策,且能为之推动;霍姆斯则认为比较教育 只能起检验决策科学性的作用。
比较在成为一种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前同样是作为一种思维 方式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进而形成各比较学科的方法论。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比较的视野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比较视野”体现了比较教育中的比较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日 常生活中的比较,也不同于普通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它是一 种研究视野,是研究主体对某个或某些区域的教育事实及其 背景因素进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观察、多视点 透视的研究视野。普通学术研究中的比较方法更多地局限于 方法作为工具与对象的统一性这个层次上,而在比较教育中, 方法首先要面对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象,这个对象 并不是无限扩大的各种教育与各种学科,而是不同学科与教 育间的差异性关系与同一性关系,这种对象要求的保持差异 和统一的辩证联系使得比较教育的方法与其对象间是有机的 联系,而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作业方式。比较视野在这里 体现为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
比较教育——精选推荐
《比较教育》复习指导材料说明:1.本材料根据考试大纲,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一一抽出来,分为客观题、名词和问答题三种情况。
2.客观题包含填空、选者和判断,问答题包括简答、简述和论述,仅是作为知识点或考点列出,与考试的题型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3.本材料所列内容也仅是一个纲要和线索,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还要结合书本来复习。
第一章概论一、客观题1.一般认为法国19世纪的比较教育学家朱利安在1817年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是比较教育史的开端。
2.在比较教育学科史发生以前,对异地教育的描述和比较是比较教育得以产生的历史前提,我们称之为比较教育的史前史。
3.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
4.“借鉴时代”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朱利安在法国《教育杂志》上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使用的,因而朱利安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
5.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员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的委托考察普鲁士教育,结果写成《关于普鲁士国立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法国制定教育基本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6.库森的研究比朱利安更能典型地代表“借鉴时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7.184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勒斯-曼访问欧洲归来,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调查报告》。
8.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发表的《我们从对别国的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视为“因素分析时代”开始的标志。
9.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10.《比较教育》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他的研究更加典型地反映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
11.比较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者是美国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
12.汉斯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因素分析法
2008年第 1期因素分析法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
它体现了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 , 反映了如何对教育中各种因素的数量、质量关系进行整合的动力特征 , 提供了一种分析教育的特定认知参照系、认识角度 , 决定着研究方向、设计及对结果的阐释。
一般来说 , 有什么样的理论分析框架 , 就会进行什么样的理论分析观察。
所以 ,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建构并维系着比较教育学科的运转、发展 , 解决现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 阐释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 以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比较教育发展对现代教育运动的作用 , 是比较教育学科用以表现其价值、功能的根本特征。
一、因素分析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萨德勒提出因素分析法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发展“ 因素分析时代” 的先驱 , 也是一位跨“ 全盘借鉴” 和“ 因素分析” 阶段的中介性学者 , 对学科的转型、升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他是发现单纯移植中的问题而积极倡导因素分析的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 :对比较教育来说 , 重要的是花大力气来考察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发展的诸因素或动力 ,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因 , 才能对教育改革做出最有力的反映 , 真正认识教育并推动其发展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 , 而是在研究别国教育的基础上 , 以改善本国教育为目的。
基于以上观点 , 萨德勒提出了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 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二康德尔大力发展因素分析法康德尔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提出的因素分析法 , 他认为 :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特别要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作用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中 , 康德尔提出:“ 探究一国民族特性与教育的关系 , 是了解本国教育制度意义的唯一法门。
” 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最根本目的应是“ 发现教育问题 , 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 , 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探析——解读施奈德的《比较教育学》高亚杰1 饶从满2(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 施耐德的代表作《比较教育学》系统地考察了比较教育学的历史、概念、研究方法、教学等,集中体现了他的比较教育思想。
施奈德确证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外国教育”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教育”,发展、完善了因素分析方法,把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诸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强调二者之间的辩证作用。
他的思想为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当今的比较教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施奈德;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弗里德里希·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是与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Isaac Leon Kandel,1881-1965)和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汉斯(Nicholas Has,1888-1969)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同属“历史人文主义”比较教育研究传统的重要代表人物,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或许由于语言的关系,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对施耐德比较教育思想的关注要明显弱于对康德尔和汉斯比较教育思想的关注。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较教育学》(Vergleichende Erziehungswissenschaft, Heidelberg: Quelle & Meyer,1961)这一集中体现施奈德比较教育学思想的晚年著作的解读,来对施奈德的比较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施奈德的生平与代表作施奈德(1881——1974)1881年出生在德国的科隆。
在波恩大学和明斯特大学专攻了德国史与哲学之后,于1923年任科隆大学的讲师,1928年任波恩教育大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授,同年被美国聘请为客座教授。
归国后的1931年创办了英语、法语、德语三种语言并行的《国际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édagogie;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Erziehungswissenschaft),①1934年,《国际教育评论》被纳粹政府停刊,施奈德也被迫从波恩教育大学离职。
德国战败,纳粹体制崩溃后,施奈德又重新回到大学任职。
1946年接受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大学的邀请成为该大学的教育学教授,并在此设立了“比较教育学研究所”,任所长直至1953年。
期间,被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于1947年出版了《各国国民教育的原动力》一书,此后于1949年转任慕尼黑大学的教授,1958年起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
1960年在该大学辞职后,成为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名誉会员和美国比较教育学会会[作者简介]高亚杰(1973-),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饶从满(1966-),安徽六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①第二期美国从事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孟禄(P. Monroe, 1869—1947)加入进来成为共同发行人,1934年纳粹政府禁止发行后,1947 年复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合作出版。
刊《比较教育评论》的编辑。
施奈德一生经历丰富、成果颇丰。
除了在比较教育学上所做的贡献外,还发表过许多心理学、家庭教育、基督教教育等方面的著作。
其中部分著作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匈牙利语、波兰语、西班牙语、巴西语、英语和日语。
在他的比较教育学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部:一是1947年出版的《各国国民教育的原动力》(Triebkräfte der Pädagogik der Völker,Salzburg: Otto Muller Verlag),二是1961年出版的《比较教育学》。
这两部著作包含了他的主要比较教育思想。
《各国国民教育的原动力》为比较教育学的入门书,“概括地叙述了比较教育学的原理”[1]。
在该书中,施奈德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影响国民教育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不仅揭示了国民性、地理空间、文化、科学、社会和政治组织、经济、宗教、外国影响等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而且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比较教育学》为其晚年著作,可以看作是施奈德比较教育思想的集大成。
全书共由序言、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主要对法国、美国、英国、德国、苏联、加拿大、日本七个国家的比较教育学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其内容与范围”努力澄清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确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目的、内容与范围;第三章“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集中、深入地探讨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比较教育学的教学”分别对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精彩、考试等与比较教育学的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各国国民教育的形成因素”“以简约的方式纳入了他在《各国国民教育的原动力》中涉及的基本内容,即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问题”[2]。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西班牙语、英语和日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
二、施耐德论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与目的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发展,促使了比较教育领域对比较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极大关注,对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目的、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的探讨受到重视。
当时的各种比较教育国际会议,多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一时期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汉斯、霍尔斯等人也都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比如,霍尔斯认为,对于比较教育,“如果不明确学科领域的定义,不确认其研究方法,则这门学科的性质就会受到质疑”[3]。
施奈德在《比较教育学》一书中也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他在这本书的序文中就明确指出:本书旨在定义比较教育学,区别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其他诸学科,了解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探究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意义及其教学。
(一)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施奈德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前景一直充满了信心。
在《比较教育学》一书中,他首先指出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同时他也坦承,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还是一门年轻而幼稚的学科,人们对其名称(概念)、学科范围、内容、研究方法、意义、教学等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会妨碍比较教育在未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的学科。
因为在他看来,比较教育学所经历的过程与其他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一样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几次比较教育的国际会议上,与会者虽对比较教育这一教育学分支的概念、方法、意义和教学进行了讨论,但却未能就这些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见。
然而,这不应促使我们去怀疑比较教育这一最终会完全成熟的学术领域。
其他一些年轻的学术领域,如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着相同的发展过程。
这些学科的学者们几十年来,甚至今天仍然在他们学科性质和界定、其方法论、意义、实际应用等基本问题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科已经成熟并达到自我理解。
比较教育也将经历同样的过程。
”[4]他还指出,比较教育学科的成熟并不会自发形成,而是要经过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对比较教育学科不断地进行探讨、深入研究才能形成。
因此,对比较教育学的概念、研究方法等讨论是十分有益的。
施奈德认为,要想使比较教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首要的任务就是追寻迄今为止的包括史前时期在内的比较教育学的历史。
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进行追溯,才能够清晰地掌握比较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准确地认识比较教育学从史前时期的偶然的、随意的、不系统的比较,逐渐发展为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
鉴于当时对比较教育历史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尚没有完整的包括史前时期的比较教育学历史的研究,施奈德在《比较教育学》一书中列专章,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论述了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包括比较教育学的史前部分)。
其次施耐德主张要致力于把比较教育学与当时已被学术界所承认的比较学科进行比较。
施奈德选择将比较教育学与比较文学进行比较,并指出比较文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比较教育学一样,遭遇了专门用语上的难点——比较文学概念及内容与范围的确认问题,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系统化过程可以昭示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前景。
为了界定比较教育学,施奈德还考察了外国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这两个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概念与用语上对二者进行了区分。
他指出比较教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外国教育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外国教育学的研究与指导没有比较或比较教育学研究没有外国教育学都是不可能的”[5],“外国教育学的研究确实必须具有某种比较的意图”[6],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外国教育学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教育学,外国教育学只是作为比较教育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存在,“外国教育学,正像历史叙述所揭示的那样,常常是比较教育学的一个本质的构成要素”[7]。
外国教育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但不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全部,而比较教育研究则必然包括外国教育研究。
由此,他认为以“比较教育学”这一术语来指称比较教育这一新兴学科是比较科学的,并分析了当时一些学者提出的以“外国教育学与比较教育学”或“比较的政治性”来指称比较教育学科的不科学性。
他认为前者的“与”这个连词给人以并列的印象,不能说明比较教育的全部含义;后者则完全不适合学术研究与指导,充其量也只不过是适用于比较研究的实际应用方面,比较教育具有政治价值,但比较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绝决不仅限于此。
(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施奈德认为,教育制度是社会各种因素复合作用的产物,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阐明各种教育制度之异同,剖析决定并影响特定国家教育制度的民族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外国教育制度和本国教育制度,学到教育改革的范例和方法,促进本国教育的发展,进而消除民族偏见和增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施奈德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的思想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施奈德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功利性的,人们关注别国的教育,对某一国家的学校制度与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动机,“就在于发现本国教育的欠缺地方或者相对落后于那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的方面,进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8]。
其次,施奈德还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这种功利性目的,不仅仅指向为本国教育的发展服务,还表现在为他国教育发展做贡献方面,即在确认本国教育具有优越性的情况下,希望输出本国教育的优秀部分,“通过某些形式贡献于别国教育,努力促使以本国教育的范型对别国教育进行改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