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利益表达中NGO的作用机制及局限性——基于赋权理论和“珠三角”的考察

合集下载

农民工NGO何以可能——基于理论思考和个案观察的分析

农民工NGO何以可能——基于理论思考和个案观察的分析

的 目的并 不 在 于 解 决 问 题 , 只 是 为 了宣 泄 情 绪 。 而 [] P6 科塞将 冲突 的原 因分为 物质 性 原 因和 非物 2 ( 1)
( ) 五 布迪 厄 和科 尔 曼的 “ 会 资本 ” 角。布 社 视 迪 厄认为 , 社会 资本 是 指 当一 个 人拥 有 某 种 持久 性
N O是解 决这种 困境 的一 条 有效 途 径 , 以有效 的 G 可
维护农 民工 的权 益 , 消除农 民工之 间相 互 “ 离 ” 隔 的
状态 , 有效解 决 现阶段 农 民工存在 的一 些 问题 。

决 。这时我 们 就 需 要 寻 求 另 外 一 种 途 径 来 解 决 问
题 , 建立 和发展 N O就是 一种 好 的选 择 。 而 G
质性 原 因 , 物质性 冲突 原 因是 指 权 力 、 位 、 源分 地 资
距 、 困人 口、 动人 口、 市 贫 困阶层 等一 系 列社 贫 流 城
会 问题 , 只在政 府 和市 场 之 间做 出选 择 显 然 是 不够 的 , 须 寻找 有 别 于市 场 和政 府 之 外 的 “ 三种 力 必 第 量 ” 解决 。[ ] P0 特 别 是 在 当前 的 中国 正处 于 来 1 (1)
收 稿 日期 :000 -7 2 1-1 0
宣泄 , 时也会 促 使 农 民工 建 立 N O, 这 个 N O 这 G 但 G
作 者 简 介 : 旭 峰 (9 3 ) 男 , 江 兰 溪 人 , 京 大 学社 会 学 系博 士研 究 生 。 陈 18一 , 浙 北
- --— —
4 -— 7 - - —
21 0 0年 5月
山西 师 大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农民工NGO:现实意义与发展策略

农民工NGO:现实意义与发展策略
还 面临一定 的难度 ,大多数人游走在城市边缘 ,从 而 导致 了一 系列农 民工 问题 的产生 ,给社会 的和谐稳 定
农 民工 非政 府组 织 ( G )作 为 直接 产 生于 社会 的 NO 民间组 织 ,本身 具有 公益 性 、灵 活性 、直接 性等 多 项 特征 和优 势 ,在社 会实 践 中积极 通过 各种 方式 向
带来不利影响 。 构建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必 须重 视对 农 民工 问题 的解 决 。笔 者认 为 ,农 民工 问题 的产 生虽 然与 现行
国家 制度 密切 相关 ,但 问题 的根 源也 在 于社会 和个
人 ,因此其 最终 的逐 步解 决 ,就必 须在 强化 政府 努 力 之外 ,积极 发挥社会 这个 “ 系铃人 ”的解铃作 用 。
息 和智 力优 势 ,在 深入 了解农 民工所需 及应 掌握 的
批具 有共 同志 愿 的人 组成 ,以农 民工 及其 家庭 为
服务对 象 ,以解决 农 民工 问题为 根本宗 旨 ,本身 具 有 民间性 、公 益性 、针 对性 和直 接性等 特征 。从 类
型来 看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 : ()官方推 动下成立 的 1 为农 民工服务 的非 政府组织 ; ()接 收资助 的专 家 2 咨询组 织 ,主要进 行法 律 咨询 、为农 民工开 展法 律
商 登记 但不从 事 登记 范 围内的经 营活 动 ,而是代农 民工 进行法律诉讼 活动 ; ()维护所在 群体利益 的 5
农 民工 自发组织 ; ()结构 和活动相对较 松散 的同 6
培 训班 ,召 开读 书沙龙 、知识 讲座 等各 类活动 ,对
提 升农 民工 的文化 水平 和劳动 技 能起到 了十分 积极 的作 用 。
口 胡 洪彬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NGO视角

NGO视角
2
词汇



NGO: 非政府组织,很多时候和非营利组织、 民间组织、社团等混用。主要是指非政治性, 非营利性、非宗教性、非秘密性组织。 公民社会:一种理论假说。指独立于国家之外 的,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由公民志愿结合 和互动的公共领域。 第三部门:一种理论假设,在政府和市场之外 的第三块权力部门,主要代表社会特殊群体或 集团的利益表达和综合,这一部门在社会公益 事业上形成影响力。但也可扩展其他领域。
绿根力量
7
草根NGO需要自己的社会视野




如何理解草根NGO的困境,理解草根NGO的能 量,需要从更广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当代中国有许多象热爱家园这样的组织出现, 这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这是什么样的社会现 象? 形形色色的组织都被看作NGO?我们怎么和它 们区分?又如何合作? 作为行动的草根NGO不仅要埋头犁地,也要有 些时候抬头看路


第三部门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
绿根力量 3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法律、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福利 不可分割和非排他性 花钱买这种物品的无法阻止不花钱的人 享受同样的好处 搭便车效应 无人提供公共产品,市场失灵
绿根力量 40
政府失灵

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反应 居民对公共产品的不同偏好 政府选择逻辑:中位选民偏好 后果:
绿根力量 22
三、草根NGO的历史、现状与 趋势
绿根力量23
NGO并非新事物,近代以来的许 多新式社团实际已经是NGO,

戊戍维新社团 五四时期以来的新兴社团

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总会 都市改革者:30年代的基督教青年会 知行社

2.NGO的战略规划与赋权策略(SWOT)

2.NGO的战略规划与赋权策略(SWOT)
实现从维权到赋权的根本转变。 实现从维权到赋权的根本转变。
NGO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将服务对象被动地融入现行制度,而是促使 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将服务对象被动地融入现行制度, 的根本目的并非是将服务对象被动地融入现行制度 其由被动的制度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建设者, 其由被动的制度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建设者,成为社会变革的主 体。
NGO倡导基本原则: NGO倡导基本原则: 倡导基本原则
你永远只有 一个代表” “一个代表”
让沉默者言 说……
让沉默者言说
让沉默者言说
我们可以不阅读, 我们可以不阅读,但我们不可以否认一个群体的存在
『 无知者 无畏 无欲者 则刚 』
谢谢大家
NGO的赋权倡导风险 NGO的赋权倡导风险: 的赋权倡导风险:
2.你的品格如何? .你的品格如何? 3、你的能力如何? 、你的能力如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众,众必非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众,众必非之;
NGO的挑战 NGO的挑战 :
如何获取媒体的视线; 如何获取媒体的视线; 如何获取政府认同; 如何获取政府认同 如何获取社会公众认同; 如何获取社会公众认同; 如何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如何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如何获取伙伴的支持; 如何获取伙伴的支持;
NGO赋权倡导策略: NGO赋权倡导策略: 赋权倡导策略
动员社会资源,媒体是 动员社会资源,媒体是NGO与社会之间 与社会之间 重要桥O的赋权倡导风险: 的赋权倡导风险:
1.你是谁? .你是谁?
政府自身对NGO的认可和管理上仍然存在问题,同时也缺乏鼓励社 会支持和参与的引导性制度与政策。而社会公众对这种新生的组 织形式及它们的活动方式仍然存有一定的偏见和疑虑。这些都不 利于NGO取得社会合作与认同。

NGO的地位和作用

NGO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NGO在筹措资金方面面临困难,因为他们 的收入来源有限,而且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 响捐赠者的意愿和公司的慈善捐款。
社会认可度低
由于一些NGO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不足,导致公 众对其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其社会形象和声誉 。
管理不规范
一些NGO的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 估机制,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和滥用。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NGO在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发挥 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 展。
政治作用
参与政策制定
NGO能够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意见,参与政策 制定过程。
监督政府行为
NGO能够通过舆论监督、参与听证会等方式,对 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促进民主政治
NGO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促进 民主政治的发展。
前景展望
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NGO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们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公共事务中,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监管规范化
随着NGO的增多和活动的扩大,政府和社会对NGO的监管将更加规范和严格,NGO需要更加注重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强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
创新发展
政府资助型、企业资助型、独 立自主型等。
根据组织规模分类
大型NGO、中型NGO、小型 NGO等。
根据组织形式分类
会员制、非会员制、项目制等 。
02
ngo的地位
社会地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 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公益创新等方式,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全球化进程
社会需求多样化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NGO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 会。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第一次听到“赋权”是在大一的“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这门课程,香港的社工老师给我们上老人社会工作时讲到“赋权”,才简单了解到“赋权”就是下放权力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赋权理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社会工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NGO在农民工利益表达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赋权视角的实证研究

NGO在农民工利益表达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赋权视角的实证研究

【 摘
要】 随着农 民工利益表 达的强烈 需求 ,维权 NG(在珠 三角地 区的发展 日渐蓬勃 ,其在农 民工利益表达 的过 伴 )
程 中发挥 着重要作 用 研 究试图从赋权视 角出发 ,以关心和促进 农 民工生 活与权 益状 况的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P 机构为研 究对象,结合近距 离观察 、访谈 和参与所获得 的机 构服 务活动开展 的实践 经验 ,通过 分析NG O在农 民工利 益表达 中的赋权 角色、赋权途 径、赋权 内容及其局限性 ,深入探 讨 了NGO在农 民工利益表达 中的作用机 制。
机制。
益 的分化和制度安排 等原 因,处于社会 边缘 的弱势群体 总是 缺 乏维权和 实现 自我利益主张的权 力和 能力 , “ 失权 ”的历 史和社 会过程导 致了弱势群体 的 “ 无权 ”状 态 ,要想改变这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广州市社会科 学界联合会 资助 研究项 目 《 G 在农 民工利益表达 中的作用机理研 究》 (9 K Y 2 和广 州市哲学社会科 学 N0 0SL 2) “ 十一五”规划项 目 《 为选择与制度重构 :广州农 民工在利益表达中的策略研究》 (9 3 ) 行 0B 7 的研 究成果。 [ 作者简介】 罗天莹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G 建设与发展 。 NO
现有专 门针对 农 民工维 权NGO的学 术研 究远 远落 后于
其 在 现 实 中 的 蓬 勃 发 展 之 势 。 并 且 , 已有 研 究 看 似 与 农 民工 的 利 益 表 达 密 切 相 关 ,但 其 实 质 也 仅 是 将 “ 民工 的利 益 表 农 达 ”作 为 一 种 静 态 的 需 求 背 景 ,在 此 之 下 更 多 关 注 的是 维 权 N GO 自身 的组 织 和 制度 建 设 及 环 境 改 善 等 。 换 而 言 之 ,单 纯 着 眼 于 利 益 表 达 机 制 的 研 究 会 掩 盖 具 有 自我 认 知 和 行 为 能 力 农 民 工 的 主体 作 用 ,这 种 忽 略 行 为 主 体 建 构 性 的研 究 将 无 视N GO与 农 民工 利 益 表 达 之 间相 互 交 织 的作 用 机 制 。 社 会 工 作 中 的 “ 权 ” 是 指 通 过 外 部 的 干 预 和 帮 助 来 赋

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困境及其建设路径——以利益表达为研究视角

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困境及其建设路径——以利益表达为研究视角

府组织发展所面 临的合法性、 组织资源和政府支持方面的困难, 并为进一步发展农 民工 非政府组织 , 为农民工利
益 表 达 提供 组 织 依 靠 , 出 了转 变 政 府 态度 、 大 筹 资 渠道 、 强 组 织 合 作 和 自身 组 织建 设 的具 体 措 施 。 提 扩 加
关 键 词 : 农 民 工 ;非 政 府 组 织 ;组 织 建 设
般 特征外 , 还具有 以下特点 : 一是 民间性 。这类组
织是 自下而上 生长 出的草根 NC ) 即不是 由政府主 K,
春 笋般 涌现 出来 , 然他们 的存 在对 农 民工 有一 定 虽 的帮 助 , 是他 们 的 生存 状 况不 容 乐 观 , 建 设 问 但 其
题 也 凸显 出来 。
殊情 况认 为 , 非政 府组织 具 有 6个特 征 : 一是 组织 “
繁衍 生 息 的序幕 。第 2 4月 , 年 北京 市成 立 了国 内
最 早 的 关注 农 民 工 的 非政 府 组 织 “ 工 妹 之 家 打 ,
19 9 8年 8月 由打工者 自己成 立 了“ 禺打工 族文 书 番
第 l 卷 第4 0 期 2l年 8 00 月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OUR NAL OF BE JNG II UNI R I C VE STY OF TE HNOL OGY ( O A CINCE DI ON) S Ct L S E S E TI
叶 以来 , 政府 组 织 在 全球 掀起 了广 泛 的浪 潮 , 非 对
世界 各 国 的社 会 、 治 、 政 经济 和 文 化产 生 了广 泛 而
民间性 , 它们 不是政府 的分支机 构。五是 自治 性 , 它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NGO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一)NGO组织概述NGO 一词最早见于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一般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NGO 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NGO 一词进入中国是在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按照国际惯例需要同期同地召开国际NGO论坛,这一概念第一次呈现在中国人面前。

NGo这一话语的提出,带给中国社会的冲击并不在于凸显了民间组织的形式一一中国历史上就存在着极为悠久的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一一而是对民间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重新思考的视角。

国际社会中关于NGO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Salnal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NGO: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

在这5 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NGO的基本特征。

非政府性也可以理解为民间性,即NGO是社会自发组建、独立于政府体系运作的:非营利性表明了NGO 与市场经济组织的区别,即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利润不用于成员之间分红的。

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内涵正是近代西方对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分立的理解模式的反映。

许多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NGO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因此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NGO。

如果说在1995年之前这尚属事实的话,那么在1995年之后,这种看法则不免失之偏颇。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期间,中国很多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参加了世妇会NGO论坛,直面国外的NGO,并与其中部分NGO 建立了联系,特别是与一些资助型的NGO取得了联系。

这次大会的召开及媒体的报道不仅在中国推广了 NGO的知识,而且引发了少数精英创办类似于国外NGO 组织或对传统社团进行变革的冲动。

之后,中国自下而上的NGO开始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

早期这类自下而上的NGO主要集中在北京、云南等地,活动领域集中在妇女、环保、扶贫等领域。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珠三角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珠三角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珠三角的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农民工作为社会转型期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其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中心区之一,吸纳了大量农民工进驻,相关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本文将以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问题为切入点,以珠三角地区为案例,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旨在为政府、企业和农民工权益保护提供借鉴。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该部分将从社会背景、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目标几个方面,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相关法律问题。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规定,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权益保护情况分析。

该部分将从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险保障、劳动争议解决几个方面,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情况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该部分将从四个方面,即完善法律机制、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政府监管、增强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事业起到指导作用。

三、研究意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民工数量大量增加,其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通过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在珠三角地区的现状,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借鉴,推动相应政策的完善,促进农民工权益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法和统计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对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权益保护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五、预期创新点本文的最大创新点在于将法律视角下的农民工保护问题,与地域特征相结合,研究珠三角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旨在为珠三角地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决策部门和劳动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35卷 第3期2021年3月Vol.35 No.3Mar.,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家户是中国农村基本组织单元,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之下,个人权利被包容在“家户”团体之内。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可以说,农村承包经营户成员共有是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共有形式,但其法律性质却不明确。

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完成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确权工作,这意味着“农村承包经营户”这一特殊主体将长期存在,成员的权利将继续被隐蔽在“户”这一团体之中。

但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的个人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势必与以户为单位的制度安排产生冲突,户团体与成员个体之间的权利与利益矛盾愈益突出。

特别是在“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推动下,流转承包地的情况迅速增加。

在此背景下,明晰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和功能,减小户团体与成员个体之间的张力,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 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学界主要存在农户论和集体成员论两种观点。

其中,农户论[1]认为在当前“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调整政策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为农户①。

集体成员论认为农村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集体成员[2],是农民基于特殊的身份所享有的权利,此权利归属于农民个人[3],或者说形式上的主体虽为农户但实质意义的主体是户内成员[4]。

因此,“户”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是一种权利主体,仅是自然人进入农业领域进行经营的一种形式。

若以农户为主体则很难在理论上解释各户所分得的承包地的面积不同的问题,且会导致土地实际占有量的不公平[2]。

有关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法律地位学界主要有新主体说[5]、自然人说[6]、非法人说[7]等观点②。

doi: 10.11994/zgtdkx.20210301.102854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与功能分析肖盼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研究目的:在理论上对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和功能予以准确释义。

作为弱者的武器_农民工利益表达的_省略__以农民工_创意讨薪_为分析对象_高洪贵

作为弱者的武器_农民工利益表达的_省略__以农民工_创意讨薪_为分析对象_高洪贵

作为弱者的武器: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及生成逻辑从来没有一个群体像农民工这样,如此强烈地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其权益维护、流动趋势、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总会有意无意地成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人数众多并不代表着合法权利会受到有效保护。

由于制度设计和社会排斥等诸多因素叠加所致,虽然这个群体数量庞大,但在权利保障上却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壮大和新媒体的发展,农民工面对侵权行为不再听之任之,其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更加多元。

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例,在合法与非法、无助与无奈之间,农民工既有以命相博的“跳楼、跳河、活埋、爬塔吊”等讨薪行动,又有悲情色彩浓郁的“子女替父母讨薪”,还有吸引观众眼球带有行为艺术色彩之“裸体讨薪”,更有颇具现代性手段的“微博讨薪”和“召开新闻发布会式讨薪”。

这与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等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描述的社会中无权无势集团的抗争策略相吻合,是弱者群体的政治参与方式。

[1]”作为弱者的武器,农民工群体这种维权行动和表达方式凸显出农民工自力救济行动的无奈和尴尬处境,其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生成逻辑与化解之道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一、“创意讨薪”: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利益表达是特定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向利益表达客体提出主张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过程。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这种并不起眼的“小事”从2003年温家宝总理替农民工熊德明讨薪开始,迅速成为热点事件。

各级党和政府围□高洪贵摘要: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壮大和新媒体的发展,农民工面对侵权行为不再听之任之,其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更加多元。

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例,在合法与非法、无助与无奈之间,农民工既有以命相博的“跳楼、跳河、活埋、爬塔吊”等讨薪行动,又有悲情色彩浓郁的“子女替父母讨薪”,还有吸引观众眼球带有行为艺术色彩之“裸体讨薪”,更有颇具现代手段的“微博讨薪”和“召开新闻发布会式讨薪”。

农民工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

农民工劳动权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

Rural migrant workers' labor rights and its effective factors: Based on a survey in Zhujiang
Delta Area
作者: 聂伟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农民工;劳动权益;人力资本;组织制度;珠三角地区
摘要:基于珠三角9市2072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数据,从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时间、劳动收入、社会保险等4个方面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农民工的权益因企业单位性质和规模呈现显著差异;个体因素中年龄对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影响显著。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

作者: 和经纬[1];黄培茹[2];黄慧[3]
作者机构: [1]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2]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3]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社会工作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
页码: 1-21页
主题词: 草根组织;NGO;策略;农民工;维权;珠三角
摘要: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发展,对草根组织的研究必不可少。

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严峻的劳权状况和政府、工会的缺位,催生出一批草根性农民工维权NGO。

在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由于涉及“劳权”、“人权”等的敏感议题,农民工维权NGO 的发展举步维艰。

面对制度和资源的双重制约,草根NGO为了生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它们的生存状况与所持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维权理念密切相关;为了补充合法性资源,草根组织不得不着眼于制度外的道义正当性,以期获得社会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默认;草根组织试图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理事会等方式获得知识精英的背书,有的还诉诸与政府官员的个人联系。

新近出现的自体制内组建的NGO为研究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0提供了新素材。

非政府组织_NGO_评估机制研究_马慧娟

非政府组织_NGO_评估机制研究_马慧娟

基金项目: 本文是 2010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运作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0XFX023。 作者简介: 马慧娟,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云南 昆明,650221) ; 诸葛达,天津和平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员( 天津,300042 ) 。 杨忠,亳州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负责人( 安徽,236800) 。 ① 李纬纬: 《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 年第 8 期,第 29 - 31 页。
个动静结合的有机系统。从静态的角度看,非政府组 织评估是由一系列的价值、指标、信息和方法系统构 成的有机整体,为评价和改进非政府组织绩效水平、 组织能力提供了参照依据、管理规范和信息的支撑。 同时非政府组织评估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由明确评估 目的、构建指标体系、制定评估方案、收集评估数据、 计算数据信息、撰写评估报告等阶段性的、连续的动 态环节构成。①
108
பைடு நூலகம்
非政府组织( NGO) 评估机制研究
的影响。二、科学合理原则。NGO 评估的难度不言 而喻,因此在评估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现评 估程序的合法性、评估方法的正确性、评估指标的有 效性以及可信性等,这也是学者们提出的社会与经济 目标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的要求的体现。三、回应原则。这主要是指评估所得 到的结果要发挥作用,通过评估诊断出 NGO 存在的 问题,帮助 NGO 不断提高能力,这一原则也被称为是 反馈原则、有用性原则。另外,学者们还在此三原则 基础细化出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等等,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评估三原则是 NGO 评 估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
一、NGO 评估概述 NGO,英文全称 Non -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中文译为“非政府组织”,我国习惯上称为“NGO”,是 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 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 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是现代社会中独立于政府、企 业的第三部门。 NGO 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在一定的时限内运用具 体、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测量、 判定和评价的系统过程。对任何组织的评估都是一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压力及排解途径:基于泛珠三角的实证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压力及排解途径:基于泛珠三角的实证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压力及排解途径:基于泛珠三角的实证谭莹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人口流动一度对我国人力资源的跨地区优化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和社会风险也在增大。

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农民工的社会压力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因流动性而来的农民工社会信用获取难,自主性获取难,社会融入难,身份获取难,亲密关系维持难,家庭维护难,自我完善难是造成农民工社会压力的基本原因。

因此,需要综合政府和民间,经济和社会,个别省份和区域力量来为农民工排压解难。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谭莹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6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民和农民工的边缘化——基于农民工收入与数量等实证数据的分析 [J], 朱劲松
2.企业农民工的任务压力研究——基于泛珠三角的实证分析 [J], 汪前元;周勇
3.农民工非教育型文化消费与未来收入关系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J], 张楠楠; 陈山泉
4.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J], 黄敦平;王高攀
5.使用互联网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J], 李羿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第一次听到“赋权”是在大一的“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这门课程,香港的社工老师给我们上老人社会工作时讲到“赋权”,才简单了解到“赋权”就是下放权力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赋权理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社会工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su c s c n utn,s e gh n d sn ivt n an e h mp wee ah i c mbn d wi a o rd b eo re o s l t t n t e e e st i a d t ie ;te e o rd p t s o ie t p t p wee y a r iy r h h
第 l 卷第 4期 3
21 0 2年 8月
湖南农 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 l f u a r utrl nv ri S ca S i cs o ra o nnAgi l a U iesy(oil c n e) H c u t e
v0 .3 11 N O. 4 Aug. 201 2
A bsr t t ac :W ih t ton d m a ir ntw o ke si e e t xpr s in,h t he s r g e nd ofm g a r r ntr sse e so um a iht G O n he Pe r v rDela n rg sN i t a lRi e t r gi v l pm e s b m i e on de e o nti oo ng,p a ng a m po tntr e i t e m i r ntw o kes n e e t xp e so l yi n i ra ol n h g a r r ’it r ss e r s i n.Re e r h ba e s ac sd
LUO a — i g LI Ti n y n , AN i g y n Jn - a
( olg f u l n g me tS uhC ia r utrl ies y Gu n z o 1 6 2 C ia C l e b i Ma a e n, o t hn i l a Un ri , a g h u5 4 , hn ) e oP c Ag c u v t 0
e t r a o c n ah p we e y i tr a o c ; mp we e o t n c u e dv d a, n e - e s n l o x en l r ea d p t o r db e l r e e o r dc n e t n l d d i i i u l i trp r o a mmt c t n f n n f i n c miai o n o i c . h nt a e ay e c a im sl a d p l is T e ep p r n lz d me h n s i i t t n o eNGO g a t r e sit r sse p e so . t h a t mi i f h ao t i mi r n k r e e t x r s in n wo n Ke r : ywo d NGO; g a t r e s i t r s e p e s n e o r n e r mi r n k r ; n e e t x r s i ; mp weme t h oy wo o t
中 图 分 类 号 :C 1 92
Ope a o e h n s a d l i fNGO n t e e t x e so f h i r nt r r : r t n m c a im n m to i i i hei r s se pr si n o em g a nt t wo ke s Ba e nt mpo r n h o ya d t ei v si a o a l v rDet e i n sdo e he we me tt e r n h e tg t n i Pe r e lar g o n i n Ri
o ee p w r n er dteivs gt ni P al ie et rgo o e e mp wee betc m ie nt m o eme th oya et ai erR vr l ins w dt o rds jc o bnd h t n h n i o n D ae h he u s
丰 富的社会资源 ,增强其进行利益表达 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囿于现行国家相关政 策和体制 的制 约 ,维权 NG 无 O 法实现农 民工利益表达 的组织化 ,难以提升农 民工利 益表达渠道 的效率 ,不能引起农 民工利 益表 达制度 的普遍性
变革 。


词 :NG O;农 民工 ;利 益 表 达 ;赋 权 理 论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号 : 10 —0 32 1)40 2 .7 0 92 1(0 20 —0 80
农 民工 利 益 表 达 中 N O的作 用机 制 及 局 限性 G
— —
基 于赋权理论 和 “ 三 角”的考察 珠
罗天莹 ,连静燕
(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4 ) 6 求 的增强 ,农 民工维权 NG 在中 国迅速发展。基于赋权 理论 和 “ O 珠三角”地
区的调查研 究表明 ,维权 NGO在农 民工利益表达 中的赋权角色包括资源顾问 、增强敏感度 、培训者三方面 ;赋 权途径属于 “ 力推 动途径 ”和 “ 外 内力推动途径”二者相结 合的途径 ;赋权 内容包括个人 、人际交往 、政治三个 层面 。在赋权过程中 ,维权 N GO扩 建了农 民工利 益表达 的社会 支持 网络 ,重构 了其社会资本 ,使农 民工获取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