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试题集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解析版)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操东临碣.石观看沧海,看“水何dàn dàn,山岛sǒng zhì”,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在柳絮落尽、杜鹃啼.叫的季节,李白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王湾行舟于绿水之中,只见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夕阳西下,飘零天涯的游子面对着苍凉xiāo sè的深秋暮色内心凄楚悲怆,思乡之情令人肝肠寸断。
碣.石( )dàn dàn()sǒng zhì()啼.叫()涨.满()xiāo sè( )【答案】jié澹澹竦峙tízhǎng萧瑟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B【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在季节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客路青山外B.杨花落尽子规啼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枯藤老树昏鸦【答案】D【解析】A、B、C三项描写的都是春季的景物,D项描写的是秋季的景物。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六句,皆为观海所见。
B.《次北固山下》题目中的“次”为“停宿”之意,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五言绝句融写景、叙事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D.《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答案】C【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
5.默写。
(1)《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两句是:,。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古代诗歌四首》(精选习题)(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í) 水何澹.澹(dàn)B.幸甚至哉.(zāi) 山岛竦峙..(sǒng chì)C.洪波涌.起(yǒng) 子规啼.(tí)D.风正一帆悬.(xián) 秋风萧瑟..(xiāo sè)【答案】C【解析】碣jié 峙zhì 悬xuá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达,登上。
(2)水波荡漾的样子。
(3)耸立。
(4)达到极点。
(5)停宿。
(6)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7)柳絮。
(8)给。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案】D【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1.观沧海观沧海曹操【常识记忆】曹操:本名吉利,小名阿瞒(《三国演义》中称他为曹阿瞒),字孟德。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同时,曹操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曹操曾被封为“魏王”,在赤壁之战后退守北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在文学方面,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
他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的四言诗,也被称为是继《诗经》之后成就最高的。
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
【背景】乌桓是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汉末年,成为了当时东汉东北方的心腹大患。
再加上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和乌桓首领蹋顿勾结,严重影响到了曹操的势力。
所以,曹操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207年,乌桓的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
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在胜利回朝的途中,路过碣石山,曹操面对大海,意气风发,写下了这首《观沧海》。
【详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g)峙(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到达,登上。
碣石,指碣石山,在河北昌黎。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秦始皇当年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也曾经到过碣石,并刻石留念。
沧海,指大海。
因为大海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所以这样说。
有解释说沧同“苍”,青绿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人名)的组诗《____》。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
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名篇。
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本题考查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学考试精彩试题集锦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ié)水何淡淡B.山岛竦峙(shì)左迁龙标C.秋风萧瑟(sè)夕阳西下D.子规啼(tí)枯籐老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A项,应为“水何澹澹”B项,“峙”应读 zhì D项,应为“枯藤老树”。
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歌以咏志(歌唱,抒发)风正一帆悬(挂)B.乡书何处达(送到)老树昏鸦(黄昏)C.星汉灿烂(星星)海日生残夜(升起来)D.次北固山下(停宿)古道西风(秋风)【答案】C【解析】C项,解释有误,“星汉灿烂”中“星汉”应该是“银河”的意思。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杨花落尽/子规/啼D.枯藤/老树/昏鸦【答案】C【解析】C项的停顿不准确,应该为:杨花落尽/子规啼。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观沧海》是曹操写的一首乐府诗。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观海望天,气势恢宏,表达了自己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宽广胸怀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
C.《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但是怀乡之情却贯串始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和作者急欲归家的欢快心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D项表述有误,“突出了秋天风和日丽的景色”“欢快心情”表述错误,这首曲抒发了天涯漂泊的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试题试卷含答案(1)
《4.4天净沙·秋思》课时练5.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这首诗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4.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
“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一、1.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
2.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夕阳渐渐落下,游子骑着瘦马浪迹天涯,归家无期,心中无比痛苦。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2016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同步测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2016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同步测试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2016部编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同步测试古代诗歌四首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碣)石澹澹(dàn)sǒngzhì(竦峙).萧瑟(xiāosè)枯téng(藤)天yá(涯)..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解析:D项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2)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3)山岛竦峙(耸立)(4)海日生残夜(升起)...(5)乡书何处达(信)(6)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4.文学常识填空。
(1)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其诗歌大多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3)王昌龄,字少伯,唐代(朝代)诗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派)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4)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朝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5.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赏析与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经典语句赏析与阅读等训练(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考点:1.经典语句赏析2.课内阅读题3.课内外结合阅读题【考点解读】一、经典语句赏析全文问题1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十一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信息社会中我们还拥有乡愁吗?答案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想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
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一员,我觉得应该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考点建构考题的知识背景——局部与整体问题2 将《次北固山下》与其他描写江南风光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以下是一些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描写江南风光的诗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春》(杜牧)、《梦江南》(皇甫松)、《菩萨蛮》(韦庄)。
答案这些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描写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方面。
与《次北固山下》相比,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例如,《忆江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江南春》则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梦江南》则通过对江南女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和人文的深深热爱和向往之情;《菩萨蛮》则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考点建构考题的知识背景——题材相同,情感不同(怀念,赞美,向往,思考)问题3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答案“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
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考试试题集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试题集锦(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解背诵】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的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中,诗人创造出宏伟的意境,借以表达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观沧海》中,诗人描绘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0、《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赏析】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秋风飒飒sà吹来,林木簌簌sù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练习)(统编版)解析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分层练习1.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并非都是虚写;故选C。
2.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B.“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树木丛生”至“洪波涌起”由静态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D.此诗借景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B.“水何澹澹”意思是: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是动态描写;“山岛竦峙”意思是: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所以该选项中“‘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表述不正确;故选B。
3.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
“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试题集锦(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解背诵】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的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中,诗人创造出宏伟的意境,借以表达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观沧海》中,诗人描绘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0、《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歌赏析】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秋风飒飒sà吹来,林木簌簌sù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抒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气概。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想象夸张。
1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12、(1).诗作者是曹操,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jiá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托付思念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诗歌赏析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杨花,子规等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点明了暮春时令,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zhé遭遇的悲痛之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5.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想象角度: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情景交融角度: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7.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答: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8.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答:暮春。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9.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答:杨花、子规、明月、风。
1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因为月照中天,普天同照、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同时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1.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二、主题: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旅途所见到的山川壮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又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也抒写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数游子的殷殷情思。
三、赏析理解: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①想像诗句所展现的情景: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②从炼字的角度探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写景的妙处。
这两句是写船上所见景色。
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用得极妙。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
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而“悬”又是“风正”的结果。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有“顺”与“和”的内容,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妙。
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诗句意思: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②描写内容:既写景又点明时令。
“生”和“入”运用了比拟手法,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又将彻底取代旧事物。
四、律诗的四联分别是: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五、理解背诵1、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讲演时,引用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中国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2、《次北固山下》中通过对偶的修辞来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表现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次北固山下》中既写江景,又寓情于景,衬托出诗人畅快心情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大小景相结合,为后人所称道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