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3
教育心理学 第3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原创超级详细版)
叶克斯-道森规律
46
情绪与记忆
情绪的组织功能也体现在对记忆的影响方面。 当人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时,更容易回忆那些带 有愉快情绪色彩的材料; 如果识记材料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被记忆,那么在 同样的情绪状态下,这些材料更容易被回忆出来; 表明情绪具有一种干预记忆效果的作用,使记忆 的内容根据情绪性质进行归类。
10
情绪体验的维度 强度:情绪体验在强度上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 例如:适意→愉快→欢乐→大喜→狂喜→喜极而泣; 伤感→难过→悲伤→哀痛→惨痛;不满→生气→愠怒→ 激愤→大怒→暴怒;害怕→惧怕→惊恐→惊骇。情绪的 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越深。
强度的决定因素
(1)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 越强烈。而这种意义的大小,是由该对象在个人生活中 所占的地位来决定的。(2)情绪体验的强度还取决于人 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人们对一幅画的不良评价,可能 不会使业余绘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但可能引起专业画 家的强烈情绪反应。
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和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 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组织功能
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 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正性情绪起协调的、组织的作用; 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其组织作用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处在积极、乐观的 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的美好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 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当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 、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情绪与认知操作 情绪与记忆 情绪与行为
47
记忆的遗忘规律中,情绪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刑事 案件对证人的作证记忆的研究中,结果显示,涉及情 绪的记忆会增加回忆的准确度。对情绪被震惊者在事 件后(对警察)作证的回忆为93.36%,5个月后为 88.24%;而情绪未被震惊者的两次作证回忆量均为 75%。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3
记忆力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
A. 幼儿园B. 小学C. 初中D. 大学正确答案: D知识点: 认知心理特征2操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某种操作方式的过程,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A. 认知、操作分解、操作练习和操作联系B. 认知、操作练习、操作联系和自动化C. 操作分解、操作练习、操作联系和自动化D. 认知、操作分解、操作联系和自动化正确答案: D知识点: 技能学习的指导3采用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
这种创造性策略是()。
A. 发散思维法B. 头脑风暴法C. 集体研究法D. 培养恒心法正确答案: B知识点: 创造性与学习4我们高兴的时候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这属于情绪的()。
A. 主观体验B. 生理唤醒C. 外部表现D. 行为反应知识点: 情绪情感特征5依据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在头脑中构造问题的表征发生在()。
A. 理解问题阶段B. 设计方案阶段C. 执行方案阶段D. 评价结果阶段正确答案: A知识点: 问题解决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合理宣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 运动调节B. 写日记C. 倾诉D. 矫正不良认知正确答案: D知识点: 情绪管理7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突然发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阶段。
A. 准备阶段B. 酝酿阶段C. 验证阶段D. 豁然开朗阶段正确答案: D知识点: 创造性与学习8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最常见问题是()。
A. 人格发展缺陷B. 病态人格C. 人格障碍正确答案: A知识点: 人格发展与调适9在小组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包括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的、甚至荒唐可笑的想法。
这种创造性培养的策略是()。
A. 集体研究制B. 头脑风暴法C. 发散思维法D. 群体思维法正确答案: B知识点: 创造性与学习101903年,《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看作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该书的作者是()。
教育心理学(3) PPT课件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5)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二、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实验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三、设计型研究: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一)何谓设计型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 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 的教育设计。
(二)设计型研究的过程
1、设计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 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 学校教育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兴未艾 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认知心理学影响深刻 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 建构主义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 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机制。
(二)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重在提出教学实践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说明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课程和教学。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重在揭示教育教学条件下 的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为课程和教学 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
①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②引入了与 西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条件 反射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列昂节夫与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理论等。 ③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④重视 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方法论及具体方法问题。
潘菽主持编写了《教育心理学》(1963)。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 发展
3.从多个侧面分析评价一项教育设计
①认知层面;②人际互动层面;③群体层 面;④资源层面;⑤机构或学校层面;⑥ 设计方案层面。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理论
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 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
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认知 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 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 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 策略等。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实质 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外部环境支配下建立S-R联结
参与性
主动的
被动的
方式
顿悟与理解
练习与强化
制约因素 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 习惯
代表人物 苛勒、布鲁纳、奥苏伯尔 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加涅
一.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黑猩猩接棒取香蕉实验
(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
操作性行为(操作条件)
1. 强化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物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
反应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实施奖励)
强化 负强化(撤销惩罚)
2.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
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 ②认知策略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能力的 种类
功能
表现的范畴
用隐喻来描述某一物体 进一步学习和思维 (加涅的八类学习) 的行为
采用“磁场”这个概念 控制学生学习和思 维的行为
在具体应用时,能 表现出知道如何进 行理智的操作
用有效的手段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
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 尝试。
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苛勒认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经典实验: ——主要揭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14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泛化与分化: (1)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 (2)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3)必须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才能形
成分化。
18
模仿的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子过程
子过程
活动
注意 保持 复制 动机
突出任务的相关特征,把复杂任务分成细小的部分,使用能 力高的榜样以及演示出榜样行为有效性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复述要学习的信息,以视觉和象征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 的材料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可以提高保持的效果
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心理)表征相对照。反馈能够 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
可以说: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 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5
(三)特殊的学习(学生的学习) 是凭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而实现的
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体
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情
3、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 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 有准备而无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以 活动也感到烦恼。
12
这一学说的借鉴意义: 1、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
确立“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 功之母”的观念。 2、要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 “学业成就感”。 3、注意练习在巩固学习效果中的作 用。
大家好
1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2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一、学习的本质意义 (一)广义的学习 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IQ=100+15Z Z=(X-X)/S 缺陷:容易造成对智力绝对水平的误解。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 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 开始解答。这一类型属于( C)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31.材料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 识风格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利用 个人经验独立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与逻辑的方式分析 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的表 现则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 讲义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喜欢察言观色,关注社 会问题。 问题: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差 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 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一)、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外界环境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 内部的参照。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 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心理差异的教育意义 因材施教:其根本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
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个性的社会成员。
智育:以智力差异为根据
德育:以人格差异为依据
智力差异与人格差异是研究核心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 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 短,获得最佳发展。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 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 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白话译文:子路 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 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 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 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公 西华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 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 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 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归纳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什么是学习(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第二,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第三,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的。
二、学习的种类(一)依学习水平划分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依学习内容和结果互分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最终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三、学习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创立的。
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他用S和R表示刺激和反应,从而得出结论:S-R。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3第三章 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
陈 琦 刘儒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第三章 学生的个体差异
本章要点
1. 描述学生智力差异相关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 描述个体学习风格差异的具体表现 3. 描述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二、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mental retardation)指一般智力功能 水平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并表现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 教学中应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个差异特点,为每个儿童 设计他们所达到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促进 其发展;在活动中需要灵活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促进发展;在知识、技能的练习过程中要遵循充分 练习的原则,将教师情感渗透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 身心在愉悦中得到协调发展。
个体的智力差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第一节
个体的智力差异
•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与个体 差异 • 二、 智力的系统理论与个体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与个体差异
斯皮尔曼认为,特殊因素与智力不相关,因为它只能解 释个体在单一测验中的表现,并没有提供综合信息,而一般 因素与智力是相关的,因为它是一般的、总体的,这个因素 才是关键,是由智力活动的个体差异导致的。 斯皮尔曼的弟子,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卡特尔,把人与生 俱来的素质与后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东西区分开来,不仅在智 力研究中给了人们很大启发,对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具有 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
(三)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深层加工(deep processing)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 意义。 表层加工(surface processing)指记忆学习内容 的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 (四) 整体型和系列型 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 假设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 略被称之为系列性策略(serial strategy),就是说,从 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而另一些学生则 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 这种策略被称为整体性策略(holistic strategy),就是 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人类学习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动物的学习是在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后代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二者的本质差别。
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而动物的学习只限于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消极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的要求。
3、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4、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S—R模式5、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个体学习的不仅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不受习惯所支配。
6、联结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习者呈现刺激,学习者作出适当的反应.7、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如何使知识更有意义,必须基于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和图式。
简答学习的实质或特征: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人物:巴甫洛夫(1904年诺贝尔奖);实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规律:1、获得与消退。
(1)条件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2)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1)刺激的泛华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2)刺激泛华指只对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经典实验人物:桑代克;实验: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的实验使猫走“迷笼”实验。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3章-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 “学校的效率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
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
” ――心理学家M.L比格“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叶圣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都是对迁移现象所作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迁移的概念(Transfer) ※ 内涵◆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 迁移是以新的方式或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 迁移是学习结果的扩展或类化的现象。
◆ 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学科或情境中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 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
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发生二、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骑自行车骑摩托车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打羽毛球(压腕) 打网球(不压腕)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过去经验学习A学习B(迁移实验状况)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布鲁纳)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加涅)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1 a h 2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学习?⼈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义的学习指⼈和动物在⽣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的⾏为或⾏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定义说明:1、学习表现为⾏为或⾏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为或⾏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狭义的学习指⼈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活实践中,以语⾔为中介,⾃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类学习vs. 动物学习有本质的区别:1. ⼈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为经验外,还要掌握⼈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化知识。
2. ⼈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实践中,在与其他⼈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的中介作⽤⽽进⾏的。
3. ⼈类的学习是⼀种有⽬的、⾃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学⽣的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什么?(⼈类学习和学⽣学习有什么区别)含义:学⽣的学习是⼈类学习中的⼀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师的指导下,有⽬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所积累的⽂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的过程。
学习内容:⼀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是问题解决能⼒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理的培养。
⼈类学习和学⽣学习之间是⼀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的学习既与⼈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有其特点: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的性和组织性;③具有⼀定程度的被动性。
3)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那些类型?1、⾔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运动技能。
4)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个是学习进⾏的⽅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
并且每⼀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5)我国⼼理学家对学习是怎样分类的?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教育心理学三章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三章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层面。
通过学习这一章内容,我对孩子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教育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生理发展对孩子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活动和感官发展。
比如,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迅速,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大的潜力。
另外,孩子的身体和运动发展也与他们的认知发展紧密相关。
通过学习孩子的生理发展,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认知发展是孩子发展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孩子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例如,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处于操作性阶段,他们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在进入学龄期后,孩子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的能力,开始能够进行抽象和推理。
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采用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此外,社会和情感发展对于孩子成长同样重要。
孩子处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中,他们与家长、老师和同伴的交往对于塑造他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孩子的情感发展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的发展。
教育者应该注重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教育心理学的第三章内容让我认识到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
了解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对于教育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师心理
2
关注情景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站稳了脚跟)时 ,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 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 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如班级的大小、时 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 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 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 教师的角色
(五)平等中的首席 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
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六)反思者与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七)终身学习者
1 全面而正确 的认识教师
职业
2 树立学习榜
样
3 积极参与教
学实践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四、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 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 和震撼力。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 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 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的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
(一)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 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 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 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 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 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 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五、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教育心理学3
1、具体概念的最适当学习方法是()。
A、下定义B、模仿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2、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可以用()同化模式解释。
A、上位学习B、派生下位学习C、相关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3、()是技能获得的标志。
A、熟练操作B、理解C、示范D、同化4、()又叫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借助于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
A、认知技能B、智慧技能C、心智技能D、动作技能5、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B、示范C、练习D、反馈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广义的技能可包括()。
A、解决问题B、智慧技能C、认知策略D、动作技能2、根据一般与特殊的维度,程序性知识可区分为()。
A、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B、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C、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D、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3、奥苏伯尔认为,定义性概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习得。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概念形成D、概念同化4、下列名称属于城市概念的正例有()。
A、苏州B、长安街C、人民广场D、华盛顿5、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
A、摇头B、吞咽食物C、写毛笔字D、系鞋带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
()正确错误2、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觉辨别过程看成模式识别过程。
()正确错误3、心理学认为,策略学习的最适当方法是开设专门的策略训练课,进行系统的策略训练。
()正确错误4、任何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
()正确错误5、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而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
()正确错误选择是难,更何况是心灵选择。
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爱情,她选择了化蝶。
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选择,他们是这样做。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3版复习题库及真题
引言概述:教育心理学是关于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的学习、发展和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和机制。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3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其综合了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通过复习题库及真题的方式来全面回顾和总结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3版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正文内容:1.认知发展1.1.感知与知觉1.2.认知结构与思维1.3.认知发展阶段1.4.学习与记忆1.5.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2.社会发展2.1.社会情感发展2.2.人际关系和交往2.3.社会认知与道德发展2.4.同伴关系与群体行为2.5.文化与教育的影响3.个性与发展3.1.个体差异与个体发展3.2.情绪与情感3.3.自我概念3.4.自尊与自我效能3.5.人生意义与价值观4.学习与教学4.1.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4.2.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4.3.教师与学生关系4.4.激励与动机4.5.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5.特殊教育与辅导5.1.特殊教育评估与分类5.2.特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5.3.学习障碍与行为问题5.4.教育辅导与心理咨询5.5.家庭与学校合作以及社区支持总结:通过复习题库及真题的方式,我们重新回顾了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3版的核心内容。
从认知发展、社会发展、个性与发展、学习与教学、特殊教育与辅导几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每个大点中,我们分别讨论了59个小点,涵盖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理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不仅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知识,也是每个关心教育与发展的人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 )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
A.新生儿期B.婴儿晚期C.幼儿初期D.先学前期2.“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 )影响。
A.表象B.记忆C.知觉D.注意5.从幼儿听觉发展的角度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孕妇在宁静悦耳的音乐环境下对胎儿发展有好处B.适应噪声环境,对胎儿出生后的适应环境有帮助C.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及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有不同的反应D.以上表述都正确6.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 )。
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7.关于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 )是正确的。
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C.眼口协调动作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8.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 )。
A.半圆形一圆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一五边形C.五边形—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D.圆形一半圆形一正方形一三角形9.幼儿观察的发展,没有表现在观察的( )等方面。
A.目的性B.观察方法C.直观性D.概括性10.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
A.方位知觉B.形状知觉C.距离知觉D.颜色知觉11.全色盲的特征( )。
A.不能判断红绿两色B.视力低下C.能区别蓝黄两色D.眼球颤动12.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B.听觉C.味觉D.视觉13.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像14.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 )。
A.感知和表象B.表象和动作C.表象和概念D.感知和动作15.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16.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A.视觉B.听觉C.触觉D.运动觉17.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A.图上有些什么呢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18.“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 )。
A.距离知觉B.方位知觉C.大小知觉D.形状知觉19.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一般是在( )。
A.2岁后B.3岁后C.4岁后D.5岁后2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B.“我要吃”C.“这是什么”D.“这儿有个苹果”21.当教室中一片喧哗声时,教师突然放低声音或停止说话,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这是( ) 。
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B.与幼儿的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C.在成人的组织和引导下,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D.利用活动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二、填空题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______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______的反映。
2.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称为______。
3.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分______和______两种。
4.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______、______。
5.______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______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______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______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6.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______的恒常性。
7.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______的协调。
8.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______。
9.______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10.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______和______联系起来三、名词解释1.感觉2.知觉3.视敏度4.颜色视觉5.色盲6.弱视7.触觉8.对比现象四、简答题1.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2.幼儿观察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六、案例分析1.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2.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
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磕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新生儿已经具备感知器官和相对成熟程度神经系统。
2.C.幼儿情绪、意志受知觉的影响。
3.D.只有D有依据,其他皆不成立。
4.A.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5.C.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及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有不同的反应。
6.D.新生儿不喜欢听嘈杂的声音。
7.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可以认识物体。
8.C.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难到易是五边形一八边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
9.C.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方法、概括性、细致性和持续性等方面10.D.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
11.A.全色盲不能判断红绿两色。
12.C.味觉是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13.A.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4.D.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和动作。
15.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表现了听觉,就会去找妈妈与视觉有关。
16.A.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17.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是把注意引到了小松鼠这一具体事物上。
18.A.“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距离知觉。
19.C.4岁前的儿童一般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20.D.“这儿有个苹果。
”体现个体的感知觉。
“真香!”体现的是想像,“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
21.C.这是老师有意识控制的活动。
二、填空题1.个别属性整体属性2.视敏度3.感觉的对比先后对比同时对比4.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5.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6.视觉7.眼手探索活动8.伸手能抓到东西9.眼手协调活动10.时间知觉时间概念三、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联,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5.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6.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在幼儿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8.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四、简答题1.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①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②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③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与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
3.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的特点;②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③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4.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条件影响: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②对象的活动性;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5.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把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3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
4岁儿童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5岁儿童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色”、“天蓝色”、“古铜色”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6.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反映时间的。
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