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视角与困境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先在西方赚尽眼球,甚至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替代。
二十多年后,承载着推动政治发展、形成中国式民主的使命,协商民主理论又成为我国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显然,在成果频出之际,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以归纳梳理,有助于厘清认识,推动理论发展。
标签:协商民主;综述;评析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率先兴起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已在国内外学术界赚尽眼球。
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充,视角的拓展,这一领域持续繁荣,成果频出。
本文试图从理论发展,观点争锋及特点评述三方面分别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
一、协商民主在西方(一)理论发展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提出的协商民主概念引发学界对协商重新关注,并在三十多年里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罗尔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等,哈贝马斯、罗尔斯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影响力,而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是从公民参与、合法性与决策等角度丰富了协商民主的内涵,真正赋予其动力。
尽管观点有异,如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在公共理性、人的自治等问题上有分歧,有人甚至就此将协商民主理论分为两派,欧洲大陆主义以哈贝马斯思想为基础,英—美主义以罗尔斯思想为基础[1]。
但总体看,这期间的学者注重理论的规范性、条件和合法性价值,对社会的多元复杂性考虑不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期间,代表人物、研究成果集中出现。
如约翰·德雷泽克断定“民主的本质是协商,而不是投票”[2],詹姆斯·博曼将协商民主置于多元主义背景下考量,而阿米·古特曼和丹尼斯·汤普森的《民主与分歧》被认为是“在实践问题和政策语境中为协商民主理论提供持续发展契机的第一部著作”[3]。
此外还有乔恩·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塞拉·本哈比的《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边界》等多部代表作。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论文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
它具有增进社会阶层和谐、提高公民参政素质、促进决策有效实施、保证社会持久效率等价值,同时也难以避免民主本身成本较高以及金钱操控等问题。
人们只能寻求较好的制度,而不能奢求完美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阶段,应当实现协商与选举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优势。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在协商民主体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并最终通过多数决定,使决策得以实施。
它吸收了以往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是民主制度的一项新设计。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人们针对传统代议制选举民主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
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投票为中心,容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导。
这种传统体制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政治冷漠症,难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保障公民权益。
因此,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转型,以弥补民主选举、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便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协商民主所具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把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到广大公民,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在协商民主的体制中,对共同关注事务的协商不再局限于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在一些不够真实和健全的民主体制中,广大公民经常只是充当投票工具的角色,他们在政治机器的灌输、宣传下容易被操纵、被欺骗。
而协商民主则更强调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构建一个平台,保证人们进行商谈所必需的各项权利以及有效实现这些权利所必需的权力。
在这种较为包容、平等、公正、自由的讨论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少数特权阶层和巨富阶层控制政治决策的现象。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在西方兴起,以批判代议制民主和自由民主的视角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民主的内涵。
中国学者以敏锐的学术洞察积极审视了协商民主理论,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理解,并揭示了协商民主的价值。
标签:协商民主内涵价值关于协商民主,当前我国学术界的认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Deliberative Democracy,即是西方的協商民主;另一种是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与选举相对的民主形式,我们也称为协商民主。
从理论内容上看,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和批判理论。
自由主义是以个人利益的趋势为核心原则;批判理论主要关注个人和社会对压制性力量及其束缚的摆脱,进而获得进步性的解放。
中国的协商民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政治需要、中国政治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政治实践,也是对我国选举民主补充的一种民主形式。
两者是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区别的理论。
本文协商民主的立足点是西方的协商民主。
下面将对西方的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学者在我国既有协商制度背景下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各种见解进行梳理。
一、国外学者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对于协商民主没有权威或者共识性的内涵界定,相反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阐释。
梳理协商民主的各种见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1.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米勒、亨德里克斯、马修·费斯廷斯泰等认为在一种民主体制中,其决策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可以参与其中且能自由表达,在公共利益的导向下公开讨论或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最后做出大家都理解或认同的决策,那么这就是协商民主。
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如是说协商民主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即民主决策是合理、公开讨论支持和反对某些建议的各种观点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普遍接受的判断。
[1]即这些学者们认为协商民主是在任何的民主体制下都有可能发生的一种决策机制。
西方民主的困境及其借鉴意义
1 .民主被简单化 为选举 。在西方 国家 ,民主越
来越 被简化为选举 ,好像一 经过普选 。民主就实现
了。事实上 ,相对 于封建统 治和君主专制 而言 ,选 举 民主确实是 一种 更适 合于现代 社会 的统 治方 式 ,
论 了。
2 . 权钱交易愈演愈烈。从表面上看 ,三权分立 、 政 党 竞 争能 有 效约 束 权力 ,避免 一 权 独大 以致 腐 败 。但从美 国民主政治 的实 际运作来看 ,政商勾结 、 权钱交 易的腐败现 象是非 常普遍 的 。美 国的选举 已 经成 为 比赛奢华 的政治游戏 ,竞 选经费不 断创造新
建立法 治 国家,保持适度 的 国家 自主性 ,加强 民主制度创新 .这才是 未来适合 中国 国情的 民主政
治建设之路 。 关键词 :西方 民主 ;选举 民主 ;三权分立 ;国家 自主性 ;债务危机
中图分类号 :D 5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5) 0 8 — 0 0 6 2 — 0 4
步枪协会 ”罔顾 民意 ,反对 限制销售枪 支 ,素为选 民所唾弃 .但一 些拿 了该协会 捐款 的当选人仍然 站
升 。其所 带来 的社会 危害也不 断扩大 。其 中重要的
一
点 就是陷入政 治危机 、制 度危机之 中 ,国家濒临 ‘ 连任 比责任更重 要 ’ 。在债 务危机发 生之前 ,为取
破产 。 “ 正如德 国媒 体评论说 ,在政府领导 人看来 悦 选 民 ,争 取选 票 ,盲 目增 加 社 会福 利 ,推 高债 务 ;在债 务 危机 发 生 之后 ,受各 种利 益 关 系 的牵 制 ,债务危机 久拖不决 ,引发公众对 现存 政治制度
正确认识和借鉴西方的“协商民主”
(P C ) C P C。这里 的 “ 商 ” (o slt e 协 C nu a v )意 为咨询 , ti
是 中国共产党 与各 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 以及各族 、
各界代表人 士就党和 国家 的大政方针 、重要 问题反复 商量 ,交换意见的过程 。“ 咨询”之意很符合 中国政治 协商会 议在 中国政治安排 中的实际角色和作用 ,但这
一
“ 讨论 ”(i us n ds s o )两方 面的含 义 ,dl ea v 的过 c i ei rte b i 程实际上是一个在适 当讨论之后 ,个人依据 学识和 良 知在对相关证据和辩论进行充分思考的情况 下决定支 持某 一集体 行动的过程 。【它主张公 民理性地 、 自由 - 】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的 “ 政治协商 ”相混淆 ,并被用来 论证 中 国特 色 的政党 制度 中存在 的普适 性价值 。那 么 ,两个 “ 协商 ” 内涵 是否 相 同?西方 的 “ 商 民 协
主”多大程 度上可与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相契合 ,并 基于 中国的政治实践加 以创造性地转换?本文试 围绕
D l e t e e orc 是一个外来词 ,在英语语 e br i m cay i avD
境 中 ,D l eav 包含着 “ e brt e i i 慎思 ”(o s e t n cni r i )和 d ao
与西方 “ 协商 ” 民主所要求 的 “ 平等 、 自由地讨论 ”
理念明显不同。另外 ,西方 的 “ 商”民主更多的是 协
的 “ 协商民主”存在着很大 的差别 ,两者不能混 为一
谈。
( )基本 概 念 不 同 一
“ 国人 民政 治 协商 会 议 ”标 准 的翻 译 一直 是 中
Chn s Pe pe’ S Poi c l Co s l t e Co fr n e ie e ol L ia t n ut i a v n ee c
协商民主-价值\困境及其摆脱
协商民主:价值\困境及其摆脱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作为一种在多元主义价值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其蕴含着特殊的价值,包括对自由主义的制衡、限制行政权力扩张、实现政治平等等。
同时,协商民主因其自身特性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种种困境。
在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其程序化、制度化并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才能摆脱协商民主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好的服务于民主政治生活。
标签: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价值;协商民主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了缓解自由主义民主面临的合法性压力和挑战,力求通过协商民主来补充和超越自由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协商民主的提出,使政治民主化领域再次活跃起来,协商民主被广泛的提及和尝试性的运用到政治生活领域。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形式,由于其自身的规定性,呈现出诸多良好的价值。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政治协商过程中,以公民利益为基点,通过对话、讨论、沟通等各种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
协商民主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政治协商对话机制,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决策合法化、培养公民精神、制衡自由主义、限制行政权力扩张及实现政治平等。
1.促进决策合法化协商民主是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化的过程。
面对当前多元主义价值观对民主的挑战,协商民主能够推动决策的合法化。
首先,在决策的过程中,政治主体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平等对话,平等协商,没有地位的差别和决策权的优先性,各主体都是理性的政治主体。
其次,公民利益基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通过对话、讨论达成的一致性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诉求。
再次,决策中没有强制性因素。
每个政治主体的个人意志都是自由的。
“就政治过程而言,协商民主关注政治观点与意志形成的长期过程,以及它们在正式议会场所与非正式公共领域的交流。
因此,协商民主坚定地支持参与,它需要高水平的参与,而且其最终目的是使权力运作合法化。
浅谈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
浅谈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民建兰州市党建理论委员会侯毅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将协商民主放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框架里面进行论述,为今后协商民主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报告中对协商民主的高度重视让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协商民主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所谓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活动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公民参与和政治协商。
协商民主是基于对选举民主的反思和现代社会政治发展要求的分析,特别是针对当代西方选举民主逐步异化为投票经营活动、投票中的各种政治斗争、公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参与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协商、讨论、辩论、审议等,对于政治民主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可以说,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
广泛的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对公共权力有效制约的重要条件,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的价值。
原有的简单多数原则、代议制以及远程通讯等,己无法充分体现和保障全体民众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无法真正形成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决策。
协商民主在不否定选举自由的前协商民主把民主程序与规范内涵相结合,既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又尊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
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主就是程序。
如果跳过某个程序,或者将一定的程序颠倒,都会对决策产生严重的影响。
只有确立完善的民主程序,才能避免民主成为强势利益集团操纵决策的工具,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协商民主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保证普遍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谋求社会公平正义,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与政府的对话、讨论、协商,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达到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三重困境——基于政治伦理的分析
识或 决议 的一 种政 治形 式 。国 内不 少学 者极 力推 崇协 商 民主及 其 在 中 国的 应用 , 常 是 基 于 以下 通 几种理 由 : 第一 , 过参 与 和表 达可 以促进 合 法决 通
策 ; 二 , 以形成 建构 健康 的 民主所 需要 的 良好 第 可 公民精 神 ; 三 , 以 实 现 权 益 政 治走 向 公益 政 第 可 治 ; 四 , 以有 效控 制 行 政 权 力 的非 民主 取 向 ; 第 可 第五, 多样 性 的协 商 实 践 为协 商 民主 理论 提 供 了
P e s 0 . . 0. r s 。2 01 p 3
一 磐
/ 辩. 0年 6 、又 参 20第 期 1
现 实 支 撑 。 面对 这 种 状 况 , 们 认 为 有 必 要 从 政 ① 我
② C oe o k M. F v A g me t o eiea v D morc . : i e ru ns r f D l rt e e cay b i Poic Z t de , 0 0,4 ) p 4 l i u i 2 0 ( 8 . 9 7— 9 9 ta S s 6. ③ J s u o e :D l ea o n e o rt e im c .D — o h aC h n ei rt na d D m ca c L gt a y e b i i i
政治学 界 的关 注 , 于 本世 纪初 掀 起 了 协商 民主 并 的研究 热 潮 。大 致 而 言 , 我们 可 以从 三个 方 面 来 理解协 商民主 的内涵 : 一 , 其 协商 民主是 一 种公 民
参与决 策 的形 式 。每个 参 与 者通 过 公 开 讨论 、 自 由表 达 、 听 和 考 虑 相 反 的 观 点 之 后 做 出 的 决 策 , 倾
浅析协商民主的价值与挑战
浅析协商民主的价值与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在当代得到了许多政治学者的青睐。
协商民主强调平等、自由的公民参与公共协商,进行公开理性辩论的话语过程。
平等、自由、协商、公共、理性、共识是其核心。
协商民主的决策程序体现了高度的合法性,有助于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培育当代公民精神。
标签:协商民主;合法性;公共协商协商民主兴起于20世纪后期,近十几年来,协商民主在西方政治学界可以说是一门显学,正如其代表人物萨瓦德所言,“协商的理念正在重塑我们对于民主的想象”。
其理论渊源既有对古希腊传统民主理论的继承,也有对当代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批判。
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是现代政治学家们为克服代议民主的局限,进行深入反思的理论成果,对于提高政治决策的合法性、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现代公民精神有着重大的价值。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关于协商民主,不同的政治学家界定的角度也都有所不同。
政治学者瓦拉德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协商民主是一种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的回应文化间对语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
它尤其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在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
”它要求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公共协商中以公共利益为取向,通过对话和讨论达成共识,制定公共政策。
正是在这个政策制定过程中使得公民们相互理解其观点,以最大程度的合乎公共利益为目标,使决策的制定具有高度的同意性,从而获得更高的合法性。
政治学者米勒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形式,“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做出的,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样愿意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
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了参与者先前的利益和观点,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在思考各方观点之后做出的判断,以及应该用来解决分歧的原则和程序。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李强彬内容摘要:国外协商民主理论近30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时代,形成了分别以罗尔斯、哈贝马斯的思想为基础的“英—美”和“欧洲大陆”主义两种研究路线。
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涉及作为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治理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的协商民主。
在研究议题上,大大拓展了毕塞特最初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协商与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政策分析范式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国际问题治理、协商民主本身的制度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协商民主;研究路线;研究视角;研究议题作者简介:李强彬,四川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79-09中文语境中的“协商民主”源于英文“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的翻译。
作为近30年来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学术研究热点,“Deliberative Democ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M·毕塞特(Joseph M. Bessette)提出,意在反对美国宪法精英式、贵族式的解释以及把立法和公共政策解释为自利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而不是就共同目标进行论辩、述理和说服的结果。
在毕塞特看来,协商的观念意指“公共政策价值的论辩”,认为美国国会这样的制度设计具有卓越的协商性,但遗憾的却是没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1](PXI)继毕塞特之后,研究者大大拓展、丰富了协商民主的研究范围,将协商民主视为当今社会不断提升政治过程品质和民主质量的重要途径。
以致约翰·S·德雷泽克(John S. Dryzek)认为,大约在1990年前后,民主理论呈现出明确的协商转向:在协商转向之前,民主理想被看成主要是通过诸如投票和代表机制的方式来实现集体决策偏好与利益的聚合。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
民 主 理 论 的 实 质 和 缺 陷 .有 助 于 我 们 深 刻 把 握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协 商 民 主 的 独 特 性 、优 越 性 ,有 助 于 合 理 借 鉴 其 有 益 成 分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协 商
5 . 切 实执 行 《 政 府信 息公 开 条例 》 ,明确信 息
公 开主体 .落 实信息公 开责任 。与 阳光政府对 应 的 法律 制度首先 是信息公开制 度 .它体 现 了政府 的公
共性 属 性 ,是 行政 权力 运行公 开 透 明的基 本保 证 ,
目的在 于通 过信 息 公 开 ,推 进立 法 公 开 、政 务 公
× I E S H A N G M l N Z H U Y U G O N G G O N G Z H E N G C E 协 商 民 主 与 公 共 团 2 0 政 1 5 . O 策 结 2 _
西 方协 商 民主理 论 的发展 及其 局 限
◎ 刘 激 扬
西 方 。协 商 民 主 ( C o n s o c i a t i o n a l D e m o c r a 一 I - L ▲ c v )是 2 0世 纪 下 半 叶兴 起 的 一 种 民 主 理 论
主导 地 位 。
另 外 .个 体 权 利 根 本 无 法 与 层 级 化 权 力 结 构 相 抗 衡 .导 致 政 治 领 导 人 和 议 员 一 旦 当 选 就 常 常 会 变 成 特 定 利 益 集 团 代 言 人 而 不 是 选 民
的 代 言 人 。也 就 是 说 选 民 可 以 用 选 票 选 出 谁
开 、审判 公 开 ,让 社会 及 公 众 了解 政府 、监 督 政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摘要】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一种新兴的民主理论,强调政治决策应基于协商和共识。
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其核心思想和原则。
探讨了该理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在西方民主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如重视公民参与和民族协商。
然后,分析了该理论对政治运作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其促进政治稳定和民众认同。
探讨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在管理社会矛盾和推动政治改革方面的借鉴。
结论部分总结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性,探讨了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整体而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价值启示,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影响,中国启示,重要性,应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是一种与传统的多数派决定民主不同的民主模式,它强调政治决策的过程应该通过协商、妥协和达成共识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尊重少数意见的权利和建立政治稳定。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这种民主理论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不同声音的表达和尊重。
政府应该积极倾听并吸收多元化的意见,以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治体制。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鼓励政府、政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民主进程。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不仅为西方社会带来新的政治实践,也为全球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中国,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更加民主、平等和包容的政治体制。
通过开展广泛的协商和对话,我们有望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借鉴,不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揭示其在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哈贝马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协商民主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哈贝马斯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然后重点阐述其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协商民主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等。
通过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还能够为当前我国的民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是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民主过程中的协商与共识机制。
他提出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
“理想的沟通情境”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有效进行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如平等、自由、开放和真实性。
在这样的沟通情境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且不受外部权力的干扰。
这种理想的沟通情境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话语伦理”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话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建立共识和规范行为的重要媒介。
在协商过程中,话语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如真诚、公正和理性。
通过话语的伦理使用,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进而达成共识。
“共识的达成”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在于通过沟通和对话,使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得以调和,最终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体现了参与者的共同意志,也为民主决策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等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协商民主-概念 价值 前景
协商民主:概念价值前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学术界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发展,或者说民主理论的转向: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的审视各种建议,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协商民主可以在古希腊民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原始存在,协商民主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而非创新。
在公民实践理性基础上,协商民主激发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
但是协商民主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标签:协商民主;合法性;理性;多元社会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D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
在其民主观中,他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作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自由理论家和批判理论家,罗尔斯与哈贝马斯也分别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的著作,他们在书中都将自己看成是协商民主论者。
1999年3月,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者在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就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集中讨论了公共协商的规范概念、协商民主规范理想所需要的制度机制等内容,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协商民主的有力论据。
他们认为,对于以普遍的不平等、日益明显的文化多元主义,以及逐渐增长的社会复杂性为特征的社会来说,协商民主是充满活力的、在制度上可行的政治模式。
本文根据最新的协商民主研究成果,力图全面地介绍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框架,发掘其作为既有民主模式替代的意义和不足及其在中国的前景。
协商民主是什么关于协商民主,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将协商民主看成是一种决策体制,或者说决策形式。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价值启示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西方学者高度重视对它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协商民主理论涉及政治合法性、决策过程中的协商、作为治理的协商等内容。
协商民主理论符合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标签:协商民主;因素;含义;启示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它强调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它的兴起与发展是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反映。
一、协商民主理论作为新兴民主理论的支撑因素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突出“新”的特点:(一)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社会因素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不断发展,西方社会变得日益复杂。
首先,社会中存在多种异质的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交流频繁,因而在政治领域,多元文化特征表现明显。
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加深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分化,那些建立在种族、宗教、性别或者是语言身份上的不同文化团体要求其集体身份得到承认。
最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中出现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大规模的不平等现象,这使得公民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面对挑战,协商民主应运而生。
协商民主在不同文化之间引入对话机制,在交流与合作中通过对话、讨论和协商来解决分歧与矛盾,从而加深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
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受到排斥的文化团体的“声音”引入到协商过程中,证明多元文化国家的合法性。
(二)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现实因素随时代发展,代议制民主弊端日益凸显:一是议会的平庸化。
密尔在其《代议制政府》中说“现代文明的代议制政府,其自然趋势是朝向集体的平庸,这种趋势由于选举权的不断下放和扩大而增强,其结果就是将主要权力置于越来越低于最高社会教养水平的阶级手中”[1]。
由此,治理国家的专门性和代议制民主的大众性之间的矛盾产生。
二是议会的精英化。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_卢瑾 (1)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卢 瑾内容提要:经过二十多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价值、困境和制度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但总的看来,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而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译著和论文,研究专著较少。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启示我们,民主应该不仅是竞争、对抗方式,还应该有协商、合作方式。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启发作用,但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民主政治具有本质的差异,我国的民主理论研究目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理论;民主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D e l i b e r a t i v e D e m o c r a c y)①兴起于20世纪后期,之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不满于政策制定仅仅是各种偏好聚合的过程,提出通过协商程序实现偏好的转换,并在反思选举民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事实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民主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民主理论之一。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一词,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
1987年,伯纳德·曼宁在《政治理论》第15期上发表了《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1989年,乔舒亚·科恩发表了《协商与民主合法性》,他们真正推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
②之后,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西方重要的理论家都是协商民主的推崇者,尤其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③,他的《包容他者》、《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
协商民主的价值
协商民主(mínzhǔ)的价值民主问题是最近两个多世纪以来持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200多年来,人们为如何建立和完善(wánshàn)民主体系发表了无数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有的人看重过程,有的人看重结果;有的人重视形式,有的人重视内容;有的人注重选举,有的人注重制约与监督。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xīngqǐ)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它的提出表明了“民主理论的一种(yī zhǒnɡ)新发展”,也标志着西方民主政治实践进入(jìnrù)一个更加精细化的发展阶段。
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也在执政党的有关文献中得到了体现。
2006年2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这一表述意味着协商民主被视为与选举(票决)民主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将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议题。
那么,协商民主的价值何在?我们能从协商民主理论中得到什么启示?最近,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俞可平教授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为我们认识协商民主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帮助。
选举民主的困境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已经成为世所公认的价值,也成为各国政府所承认的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人们对于民主的理解以及民主化路径的看法却一直存在分歧。
古希腊时期,民主被理解为“人民统治”,公民大会协商议事被看成是民主的重要标志。
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人口和疆域的扩大,使古希腊时期以公民大会协商议事为内容的直接民主形式变得不再可行,于是,普遍兴起了代议制民主,从此,选举变成了民主的基本标志。
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自由选举看作是评价一国政治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二战以后,更有美国学者熊彼特将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引申为“精英民主”,指出民主并不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而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和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争人们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视角与困境
作者:周媛媛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3期
摘要:在当今世界的理论探索和政治实践中,协商民主理论正在复兴。
西方协商民主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协商民主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从总体上讲,协商民主是一种新的趋势,但同时也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价值;视角;困境
二十世纪中后期,协商民主吸引了西方众多学者前来关注,不论是作为一种理论的研究亦或是实践的尝试,西方协商民主都在政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决策和民主协商作为其核心价值,在当今世界趋于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为如何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以及如何使人们互相尊重、理解和适应不同的价值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指出了方向,同时,它提倡理性超越权力,进而可以更好的实现民主。
因此,梳理和研究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概况、重要价值有利于加深对西方协商民主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及吸取其中的精华促进民主建设。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概况
“协商民主”是由英文“deliberative democracy”翻译而来的,国内关于“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翻译并不统一,有学者指出不同译法如“慎议民主”、“协商民主”、“审议民主”、“商议民主”等,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翻译是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的要素包括协商、协商偏好、协商主体、公共利益、共识等。
协商是协商民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不仅是协商过程中的对话与论辩,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协商偏好指的是在协商过程中协商主体对于某种理由支持或者不支持的态度;协商主体就是协商民主的参与者;公共利益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协商民主主张在充分听取和尊重公民个人的诉求之后,鼓励大家转向和维护公共利益;共识是指协商民主最终的结果。
协商民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合法性。
合法性意味着体现了“公意”,协商民主是通过集体协商来达成共识,因此其过程及结果均可体现人民的意志,因而具有合法性。
(2)公开性。
协商民主的程序、协商主体、规则、结果都是公开透明度。
(3)程序性。
协商民主注重程序,认为程序是协商规范性的必然要求。
(4)参与性。
协商民主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在协商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价值偏好,充分尊重他人的偏好。
二、协商民主理论的价值
(一)协商民主注重民主的实质
1.协商民主承认利益多元化
社会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多元化社会中存在着利益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求都有着很大差异,也就是说,在政府决策中,应当考虑社会各方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利益诉求。
而通过协商与对话的形式来达成决策的协商民主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承认利益的多元化,给予各方利益群体有机会来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主张协调各方利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协商民主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民主强调“人民当家作主”,重视保障公民的权利,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理论,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使其可以在尊重他人话语权的前提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
协商民主赋予公民充分表达的机会,保障公民言论自由。
(二)协商民主弥补选举民主的缺陷
1.协商民主的程序公正
协商民主是在公共协商过程中使自由的公民以对话、商讨的形式来赋予立法和决策的合法性,强调程序的公正正义。
2.协商民主促进合法决策
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协商过程中,以对话的形式来说服各方而不是强制性的形成决策,利于使资源获得较少的公民有机会发声,从而可以更好地接受决策。
3.协商民主制约行政权力膨胀
自二十世纪以来,自由民主制度面临着行政权力的扩张和官僚自由裁量权的扩大。
行政机关在不承担平等的民主责任的前提下,制定了确定公共政策内容的规则。
立法机构的监督制约性不足以解决行政权力膨胀的问题,因而协商民主可以协助立法机构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力。
三、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视角
协商民主是一种新兴的民主理论,其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视角,有的侧重实质,有的侧重过程,有的侧重结果等。
本文选取学术界认可较高的三种视角来进行阐述。
(一)政府体制视角
毕塞特把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政府体制。
他把作为政府体制的协商民主指向政府制度的设计。
这样一来,协商民主只有建立在公共政策能够作出明智判断以及深深的扎根在公民的期望之中方可成立。
(二)公民参与理论视角
詹姆斯·博曼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作为公民参与的理论。
公民参与通常是指不占有公共职位的普通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这与协商民主大同小异。
博曼认为公民参与的过程远比最终的结果要重要,协商要求的是一种不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形式要求的不是所有人最终达成共识,也不是每个人都妥协,而是指存在冲突时也能继续下去,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讨论的过程中被充分给予合作动机。
(三)治理理论视角
古特曼和汤普森提出可以把协商民主看作一种治理形式,在充满深刻分歧的公共事务中,可以通过协商来分析涉及道德争论的政治问题。
协商并不一定能形成统一意见,但至少可以化解复杂化、深层次的矛盾,从而使得复杂的公共事务更易于处理。
四、协商民主理论的困境
(一)协商主体不平等
(下转175页)
(上接176页)
1.协商主体权利不平等
协商主体权利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政治能力有高下。
博曼认为政治能力平等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各种资源分配大致平等,另一个是保证政治机会平等,这也就需要确保和维持一个开放的多元公共领域。
协商的参与者由于政治能力的差异导致其享有不一样的权利,那么即使在同一场合进行协商,每个人说话的分量和感染力会是不同的,会影响协商效果。
2.协商主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平等
公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在政府资源分配最优的情况下才会达到平等,而现实中并不会达到完全平等,因此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也会受到其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二)协商民主过于理想主义
1.协商民主过分强调理性
协商民主的顺利推进,是基于普通公民的充分理性和强大的政治能力。
普通公民的不理性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是教育不普及,教育内容不到位,只注重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
第二,政治生活日益复杂,普通公民逐步陷入“政治知识危机”。
协商民主的过程强调以理性作为基础,在协商时公民表达的观点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主观的、情绪化的。
但事实上并非能达到这种效果,无法强制公民不带有丝毫感情色彩来参与协商,所以越是强调理性,越有可能造成理性无效。
2.协商民主的低效性
协商民主强调和鼓励民主参与,但是即使扩大了公民参与,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就在于在很多复杂的社会中,根本无法进行有效协商。
如果按照协商民主最初的构想,由普通公民来参与协商,通过对话、商讨来达成共识,那么很有可能众口难调,协商和论辩很久也未必能达到真正的共识。
这样一来,既影响了决策效率,又无法达到自车的目标。
同时,协商民主具有精英主义倾向,如果普通公民协商无效,最后依然是少数的精英来进行决策,那么协商民主很容易向精英民主蜕变。
总结:二十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协商民主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上留存已久的道德分歧、价值冲突以及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是对于远古时期民主范式的复兴。
西方协商民主对于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缓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要辩证的看待西方协商民主。
西方协商民主对西方国家和我国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其自身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作为协商民主要素之一的协商主体之间很难平等,主体的不平等会影响到公民对协商的参与度以及最后的决策。
二是协商民主的可行性较弱。
协商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协商,这样会直接导致决策的低效性,因而在现实中,协商民主的可行性较弱。
参考文献:
[1]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何在?[N].学习时报,2006-12-04(006).
[2]俞可平主编:协商民主译丛,“总序”.中央编译出版社[M],2006.
[3]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周媛媛(1997年—),女,山西大同人,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
研究成果:
本文为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法学院院级科技立项“基层工会在高校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与改进”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