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涝北旱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下文为您整理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本课有帮助。
1.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
(水文水系)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3)治理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利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蓄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沙尘暴现象(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练习题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滑坡B. 泥石流C.寒潮D. 地震2.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干旱B. 泥石流C.工厂废水污染水源D. 地震3.容易受到台风影响的省区是 ( )A.宁夏B. 青海C. 福建D. 内蒙古4.春旱主要发生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B. 黄河中下游C. 珠江流域D. 海南省5.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B.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C.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D. 从窗户跳下去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三、旱灾的特点
旱灾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烈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空间上来说,旱灾波及的范围远大于其他各类呈点线状散布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不过这里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一是通常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应该说,对于以丘陵为主的长江流域等地,这样的说法自然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华北黄淮海平原地区,无论水灾、旱灾,都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二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其实从历史上看,北部有大旱,也有大涝,旱涝并存;南部大涝居多,但重大旱灾也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年间,西南如四川,华南如广东,均曾发生死亡数十万人的大旱灾。
在灾害造成的人口损失方面也同样如此。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发生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221次,其中水灾65次,飓风53次,疾疫46次,旱灾22次,地震21次,但各灾型的死亡人数并不与其发生的次数成正比,尤其是旱灾,为数仅居第四,死亡人数却处于诸灾之首,共计30393186人,占全部死亡人数(42737008)的71%。而且明代如此,清代如此,民国时期更是如此,可谓愈演愈烈。其中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山西、河南、陕西、直隶等受灾各省共饿死病死人口950万至1300万,最高估计多达2000余万人; 1892—1894年晋北大旱,死亡100万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河南1省死亡人口约300万人;1943年广东大饥荒,死亡50万人(一说300万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由旱而荒并因之导致大规模人口死亡的事件,除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之外,殊属罕见,但仅此一次,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公布的数字,即已造成千万人以上的人口损失,可见旱灾危害之巨大。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全总结————————————————————————————————作者:————————————————————————————————日期:一,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 米。
二,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
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
三,南米北面:我国饮食口味的突出区别是南甜北咸。
四,南甜北咸:我国饮食的表现差异就是南米北面。
五,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
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
六,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七,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南北景观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八,南北戏曲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
九,南北地形差异——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
十,南北一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南部高于0度;北部低于0度。
十一,南北年降水量的差异:南部多于800毫米;北部低于800毫米。
十二,南北农业生产的差异:南稻北麦。
十三,东西农业生产的差异:东耕西牧。
十四,南细北爽: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南方人的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细北爽是指,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十五,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术的南北差异,南方的拳术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强烈对比。
南北方的地理差异
南北方的地理差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
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
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 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 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 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 少(台湾除外)。
9
(6)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 部重于西部,从北向南大体上东北地区主 要为玉米大小斑病,华北地区主要为小麦 条锈病,长江流域主要为小麦赤毒病,华 南主要为稻瘟病。从北向南主要的虫害是 东北和华北的粘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的蝗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螟,显示 了随温度梯度分布的特点。
18
( 3) 全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格局存在着明显 的南重北轻特征,华中、西南、华东三个 地区是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区域,灾种组合 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风雹和台风灾害 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灾情 相对较轻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旱灾和风雹 灾害为主。
19
减灾措施措施:
减灾工程建设: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 1) 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出南重 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 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基本全部集中于西 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我国地处东亚 季风气候区域,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气 候特征是一致的。
17
( 2) 旱灾与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存在 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省 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受灾最 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总体呈 现出南涝北旱的特点; 风雹灾害呈现全国 普发态势; 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其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 减的格局。
2
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1)气象灾害。①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建国以来,有四个明 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 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 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②暴雨:暴雨是我 国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有两个暴雨集中的地带, 一是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东南沿海地区;二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带。另外沿三大纬 向山系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的南麓, 也是暴雨较多的地区。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五章 章末能力提升课件 湘教必修1
规范审题 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活学活练
泥石流是指携带有
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
殊洪流,其形成需要三个
基本条件:①有陡峭便于
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②
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
固体物质;③短期内有突
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下图示意泥石流灾害严重的
村庄 R 周边地形,读图完成 1~2 题。
1.影响村庄 R 的泥石流集水集物范围最可能是
第 2 题,乙地等高线最密集,植被 破坏后水土流失最严重,因此选 B。
规范审题 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活学活练
3.读“中国对非洲各国进口份额示意图和非洲简图”。据图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多数国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热带经济作 物种植面积广大,但经济仍然很落后。请说明原因。 (2)判断图中 A、B、C 三地的气候类型及 B 地面临的环境问题。 (3)判断 D 处海域面积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必修Ⅰ 第五章 章末能力提升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规范审题 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活学活练
典型例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和主要降 水带的位置变化是由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决定的。 当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北、东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增 多,易发生洪涝;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南、西移动时,我国 北方雨量减少,易发生干旱,南方情况则相反。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 500 hPa 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点经纬度 位置变化情况。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最全总结
我国东西部地区-南北部地区差异对比最全总结一,南矮北高: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为1.647 米。
二,南瘦北胖: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主要是受环境和食物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纬度、气候寒冷地区的并以麦面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
而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滨海平原地区,从事农耕并以大米为主食的人,身材则较矮小。
三,南米北面:我国饮食口味的突出区别是南甜北咸。
四,南甜北咸:我国饮食的表现差异就是南米北面。
五,南繁北齐: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而通话交流思想没有多大困难。
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为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相距不过300公里,粤语与潮汕语之间却无法交谈。
六,南老北孔: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北方的齐鲁大地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发源地。
七,南柔北刚:南柔北刚是反映在地理景观和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差异;南北景观差异——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八,南北戏曲差异——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
九,南北地形差异——南部多丘陵,北部多平原。
十,南北一月平均气温的差异:南部高于0度;北部低于0度。
十一,南北年降水量的差异:南部多于800毫米;北部低于800毫米。
十二,南北农业生产的差异:南稻北麦。
十三,东西农业生产的差异:东耕西牧。
十四,南细北爽:南北两方人生活习性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北两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南方人的精致、细腻与北方人的粗犷、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细北爽是指,南方人说话比较婉转,北方人说话比较直率。
十五,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术的南北差异,南方的拳术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强烈对比。
十六,南骗北抢:南骗北抢是犯罪分子行为地理分布特点的真实写照,即南方多发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发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动。
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
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
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
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
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
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该工程也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反对[1]。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汉江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2]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应合理控制,保证在不影响南方生态的情况下滋补北方。
中线导致汉江流域出现旱情、洞庭湖等诸湖泊骤减;破坏水循环自然平衡,东线水面连年降低。
2014年1月15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建设目标:中线如期通水、东线运行平稳南水北调,就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工程目的是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
此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超过三峡工程,工程已全面展开。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总结: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工程。
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是水!因此,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水利的战略性转变,科学治理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资源问题,优化配置水资源,已成为中国头等重要的任务。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6章 第1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第一节第1课时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
完成1~3题。
1.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出现频次依次为长沙8,北京8~10,广州为6,贵阳2~4,据此,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北京、长沙、广州、贵阳,选A项。
2.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C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可知,图示西部地区降水少,但也有涝灾;东部地区涝灾南北均较多;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东北地区涝灾较多,尤其是辽宁省涝灾频次较高。
3.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D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解析] 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这些都是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具体措施。
由于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体多且分散,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是不现实、不经济的做法,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
安徽省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
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
下图为寿县古城御洪“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的结构图。
我国南北方差异
1.南水北旱,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田
2.南稻北麦,南方多水稻、北方多小麦
3.南蔗北菜,南方多甘蔗、北方多甜菜
4.南涝北旱,南方多洪涝、北方多干旱
5.南船北车,南方多船行、北方多车子(古代)
6.南甜北咸,南方喜甜食、北方菜多咸
7.南轻北重,南方多轻工业、北方多重工业
8.南斜北平,南方传统民居多斜屋顶(便于排水)、北方多平屋顶
9.南拳北腿,南方拳出名、北方腿出名
10.南多北少,南方方言种类多、北方方言种类少
项目南方北方
1月平均气温0℃以上0℃以下
年降水量800mm以上800mm以下
主要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山地,高原
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小,汛期短,东北有春汛和夏汛
农耕方式水田农业旱地谷物农业
传统运输方式船舶(南船)牲畜(北马)
传统民居吊脚楼竹楼砖瓦房,蒙古包
其他南方河流无结冰期,泥沙量小北方河流有结冰期,泥沙量大主要饮食:米面
主要饮水:湖泊河流井水
植被类型:热量和降水决定(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水次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再次为温带草原,干旱地区为荒漠)
河流流量:主要为降水量决定,兼有温度影响,降水量充足,河流流量大,如果河流补水为冰川融水,那么温度高,冰雪融化快,流量大。
共同原因都是热量和降水。
我国“南涝北旱”格局变化初步分析
趋势, 为 防汛抗旱 工作 及社会 公众提供 参考 。
1 降 水 分 析
1 . 1近 年 来 变化 分 析
据1 9 6 1 年 以来 多 年 降 水量 资 料 分析 , 近 年 来我 国 年
降 水 量 呈 现 北 方 增 加 南 方 减 少态 势 。 北 方 的 松 辽 流 域
3 0
考 价 值
关键 词 : 南涝 ; 北旱 ; 变 化 分 析 中图 法分 类 号 : ¥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9 2 6 4( 2 0 1 4) O 1 — 3 0 — 0 4
受特殊地 理 气候 条件影 响 , 我国 降水时 空分 _ 布严 重 不
2 0
-
3 0
∞ ∞
0 』 一
U 0 l 、
2 0 1 1
年份 ( a ) 松辽 流 域
3 l 7
一
年份
( b ) 海 河流 域
年 降 雨量 一 多 年平 均 …~1 0年 滑动 平 均
l 3
、
g l 5
号
一
、一
一 k
、 、 ~
均, 总 体上 呈现“ 南涝 北旱” 的格 局 。 但近 年来 , 我 国 北 疗地 区洪水 有 所增 加 , 南 方地 区干 旱时 有 发生 , “ 南 涝北 早 ” 格 局是否 发生变 化 引起 了社 会的 广泛 关注 。 因此 , 非常 有必
要 开展 “ 南 涝北旱 ” 格局变 化研究 , 研 判 我 国 水 情 总 体 发展
理 论 研 讨
我 国“ 南涝 北旱" 格 局 变 化初 步分 析
尹 志 杰 孙春 鹏 王 容 李新 红
中国南涝北旱地理题
中国南涝北旱地理题
中国南涝北旱主要是指中国南方地区相对较多的降水和北方地区相对较少的降水现象。
南涝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这个地区一年四季的降水量较多,常年湿度较高,因此容易发生水灾和洪涝现象。
南方地区的降雨主要受到季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夏季和秋季是南方降水最多的季节。
由于南方地势较低,水流容易聚集,加上抗洪措施的不足,南方地区容易受到洪涝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涝灾。
北旱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这个地区一年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季节性干旱现象较为普遍。
北方地区主要受到的是干旱的西风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匀,出现不少降水量偏低的年份。
北方地区的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较少,土地沙质较多,水分含量较低,缺乏有效的水源补给,导致干旱现象较为突出。
南涝北旱的地理分布与中国的气候大致分区相对应,南方地区属于中国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由于受到季风和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容易发生南涝;北方地区属于中国的暖温带和寒温带,受到干旱的西风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量较少,容易出现北旱。
南涝北旱现象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南方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给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而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和土地沙质较多,耕地水分不足,农
作物种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南涝北旱的现象是中国地理上一个典型的区域差异。
厄尔尼诺 南涝北旱
厄尔尼诺南涝北旱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异常升高,伴随着大气环流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现象。
它以周期性出现,通常每隔2-7年发生一次,并持续数月至一年左右。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南涝北旱便是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常见影响之一。
本文将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南涝北旱现象进行详细论述。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起源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升高,其中主要的机制是“Kelvin波”的发生。
当东太平洋温度升高时,海洋表层温暖的水流动到南美海岸附近,导致大气层的上升运动加强,形成了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全球的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还会对全球天气模式、降水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
二、南涝北旱的成因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导致南涝北旱的天气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使得原本湿润的地区变得异常干旱,而原本干燥的地区则会变得异常湿润。
具体来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大气层上升运动加强,会导致赤道附近的降水增加,进而导致南方地区降雨量增加,出现了南涝的现象。
而在北方地区,降水量则会减少,导致北旱的现象。
三、全球影响南涝北旱的现象不仅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造成影响,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南涝北旱现象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格局。
这不仅会对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四、应对措施面对厄尔尼诺引起的南涝北旱现象,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加强跨国合作,共享气象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的研究,为灾害防范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以减少南涝北旱对农业产量造成的影响。
厄尔尼诺 南涝北旱
厄尔尼诺南涝北旱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与海洋大陆之间的风速变化引起的气候现象,这种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南涝北旱是厄尔尼诺现象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本文将就厄尔尼诺引发的南涝北旱现象进行详细介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特征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出现在每2-7年的时间间隔内,与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其主要特征包括:1.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其中赤道地区海温升高幅度最大,形成暖池。
2.风速变化:东太平洋赤道地区风速减弱,甚至逆转,对环流格局产生影响。
3.降雨分布异常:厄尔尼诺引发的异常降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导致南涝北旱现象。
二、南涝北旱现象及其影响1.南涝现象:厄尔尼诺使得赤道附近地区降雨量明显增多,导致该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时,由于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地表无法有效吸收,造成水土流失,可能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北旱现象:与此同时,厄尔尼诺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还会导致北方地区的降雨减少,甚至出现干旱和旱灾。
这对农田灌溉、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给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带来严重挑战。
三、应对南涝北旱现象的措施针对厄尔尼诺引发的南涝北旱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其影响。
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加强排水系统、完善堤坝、修建水库等手段提高地区的抗洪能力,减少南涝的发生。
2.完善灌溉设施: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效率,有效利用水资源,减缓北旱的影响。
3.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健全的气象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提前预警南涝北旱等气候灾害。
4.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选择抗旱品种,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减少旱灾对农业产量的不利影响。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南涝北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的挑战。
四、总结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南涝北旱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复习方法】2021年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
【复习方法】2021年高考地理备考:地理诗句谚语例析地理诗句谚语例析(一)许多通俗的诗歌和谚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歌和谚语的理解,可以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我们的地理知识。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这首诗揭示了地球不断地从西向东旋转。
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地球在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的长度。
赤道地区的线性旋转速度为40000 km÷24小时≈ 时速1670公里(8万里,4万公里)。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减小。
赤道上1°弧的长度:40000 km÷360°≈ 111公里/升°。
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大圆的每一条弧的长度约为111公里(球的大圆是指穿过球中心的部分与球面的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这首诗反映了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差。
虽然月球相对较小,但它仍然“像一个金盘”,因为它离地球相对较近。
诗中描绘的月亮与满月相对应,因为“月亮像一个金色的盘子”。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
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
”(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这首诗描述了日食。
就像满月一样。
在农历的第15天,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直线上。
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
地球可能会阻挡全部或部分阳光,造成月食。
在农历的第一天,可能会有日食。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 副高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华南
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的地区
5~9月为汛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面雨) 梅雨(锋面雨) 梅雨 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高控 伏旱( 伏旱 制) 华北、东北雨季结束,出现秋高 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影响)
6月 7~8月
200N左右 250~300N
江淮地区~韩国、日本南部 华北、 华北、东北
3、C 、
4、B 、
5、B 、
6、B 、
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9月
南撤
(2)异常年份:会影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异常年份: 水旱灾害: 异常年份 水旱灾害 副高强的年份(位置较常年偏北):副高西伸北进快——南旱北涝 南旱北涝。 强 快 南旱北涝 南涝北旱。 副高弱的年份(位置较常年偏南):副高西伸北进慢——南涝北旱 弱 慢 南涝北旱
1、A 2、D 、 、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对流雨2雨带的移动过程及雨带分布图地图册p106右下时间时间副高位置副高位置雨带分布雨带分布影响影响5月150200n华南南岭以南武夷山以东的地区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进入雨季59月为汛期6月200n左右江淮地区韩国日本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面雨78月250300n华北东北华北东北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高控制9月南撤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华北东北雨季结束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亚洲高压影响2异常年份
四、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降水的类型(按成因) 降水的类型(按成因):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 )、对流雨 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气旋雨)、对流雨
(2)雨带的移动过程及雨带分布图 )
《地图册》P106 右下 地图册》
时间 5月
副高位置 150~200N
雨带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我南方地区连遭暴雨侵袭,湘、赣以及粤北一带已经灾害成患,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救灾工作。
南方多山,且地基不稳,土质稀松,一旦发生大暴雨就会引发一些地质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
防灾救灾工作刻不容缓。
与1998年雷同,今年的暴雨也是强大而集中,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员等与98年比犹有过之。
据此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只要某年的冷季节能够延伸至初夏或者前一点,那年都会受到暴雨的威胁,98年如是,只不过那年冷空气停留在长江流域而已。
现在回想一下五月的那段时间,北方冷空气多次南下,覆盖面积广大,几乎笼罩了整个华夏大地,这就有点不那么正常了。
这个时候寒气应该退去才对的。
因为每年的同样时间,来自西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刚好在我国华南登陆,南北两股气流在湘粤赣一带狭路相逢,大家的属性相反,彼此相持不下,导致云雨面积剧增,这是造成强降雨的主要原因。
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也有一定催化作用,不然的话五月中旬怎么还会如此寒冷。
春夏交替乃正常的自然法则,这股西北利亚的冷空气占山为王,没有在规定的时间撤离根据地,违背了季节常规,所以导致灾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