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马巷古镇文化保护及其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五里街为例
图1 街区现状(自摄)图2 建筑修缮示意(李志新绘)文旅产业五、结论目前,沿街249间传统骑楼风格的房屋已基本完成屋面和立面修复,主街路面及市政管线改造、停车场和沉浸式体验馆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街区的业态及功能进行布局,并抓紧引入各种业态,将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街区。
该项目将保护修缮、整治实施、开发运营统筹考虑,在修缮中按照“整体修复、保证风貌、修旧如旧”的要求,探索“工料分离”的方法;在实施中,通过与甲方建立微信工作群,邀请古建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及利用图片、照片对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整治修缮过程中聘请古建筑修缮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全程指导等方式,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凸显原有韵味。
运营方面从永春县区域统筹发展角度,深入剖析街区突出问题与城市建设问题的内涵联系。
从谋划城市总体发展路径入手,理顺五里街与永春县的衔接关系;通过五里街的保护发展,探索城中村建设助推城市更新的建设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突出学史力行 服务文旅市场—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学史力行”应该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落脚点,更应该是服务文旅市场和广大经营业主的生命力。
为此,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围绕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和文旅市场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以涉及文旅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推出“五项举措”,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有效地强化全体执法人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
举办案例分析,提高服务水平。
在执法实践中发现,有些执法人员由于过去从未从事执法工作,遇到违规经营的行为往往在执法时缺乏温情。
为此他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事”的开展,以提高执法人员服务型执法技能为出发点,自4月初开始用一个月时间在全体执法人员中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轮流授课、现场交流、答疑解惑等方式,引导全体执法人员找出执法短板、提高执法技能,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关要求转化为服务型执法的具体实践。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摘要通过研究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现代发展及未来展望,指出了该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空间形制、建筑形态、材料利用等方面传承和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文化认同引言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传统建筑方面能够体现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需要在创造风格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探索具有推动时代发展的积极因素。
1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闽南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陶唐时期,而在隋唐时期,闽南地区开始出现以木材和竹子为结构骨架,以泥土、青砖、青瓦、花岗石为建筑材料,同时采用斗拱和悬山式等传统建筑技法的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大量的园林建筑、宗祠、民居、府第、钟楼、鼓楼、牌楼、桥梁和墓葬等建筑遗迹留存至今。
在传统建筑发展历程中,很多建筑始于民间,历经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中,园林建筑、宗祠和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三大类别。
园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代表,营造了既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又把闽南文化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
宗祠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由家庙发展而来,承载了宗族的传承和依附、信仰和礼仪、历史文化和社会秩序等多重意涵。
民居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以土政掌握为核心,讲究阳宅选址、气运格局、用材装饰、节令礼制等规矩,形成了多样的居住体系和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风格。
闽南传统建筑是闽南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纯朴、雅致、端庄、和谐为特点,表现了闽南人民精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凝聚着千百年来建筑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形象地概况了闽南泉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其外观特点为高大挺拔,形体厚重,屋檐翘翹,构造严谨。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目录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1.1闽南古厝简介: (4)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2.1选题背景: (4)2.1.1文化积淀 (4)2.1.2建筑遭受破坏 (6)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3.3数据分析 (8)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4.2.5完善调研报告 (10)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5.1.2采访背景 (10)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参考文献 (23)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1.1闽南古厝简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
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
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陈向阳(福建九匠九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132)【摘要】在中国各大传统村落中,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独具匠心。
在宗族文化与华侨文化影响下,闽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展现出了演进规律与布局特点。
现阶段,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并不容乐观。
故而,本文从闽南传统村落价值方面着手,分析了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增 强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T U0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6-096-03【本文著录格式】陈向阳.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3 (06): 96-98.传统村落指的就是构成较早,具备丰富的传统资源,至 今为止保存完整,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等的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实质上是对价值的保护,不但涵盖了村落环境与传统建筑,也涵盖了村民传统活动与历史文化精神及其构成村落的主要价值。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进行了村落调研和评选,闽 南地区传统村落就有四十多个,故而,本文以闽南地区为例,对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一、闽南传统村落价值(一)历史文化价值闽南因为闽越土著文化的旧传统、背山面海的地理特点、中原汉民族迁徙等所影响,构成了闽南多元文化。
闽南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其建筑与民俗文化、戏曲与宗教文化均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浓厚的底蕴,借此产生的非遗承载着闽南地区人民的历史技艺,生动且直接记录了闽南地区人民在各时代的文化传统和生活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比如闽南地区的茂霞村,在很早以前,该村落就已经被选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落历史发展下来的传统民俗有着闽南地区本地的特色。
关于古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促进侨台文化交流的建议
关于古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促进侨台文化交流的建议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古城保护和开发即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彰显文化魅力。
近年来,漳州市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以漳州台商投资区为例,衔接厦漳两城,依山傍水,河网水系密布,沿江15公里的生态滩涂,辖角美约163平方公里,厦漳同城大道的通车,更是拉近两地距离。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朝古月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
拥有古迹遍地,江东古桥、天一总局、白礁慈济宫、林氏义庄四大国宝单位,更有龙池岩寺、朱熹讲学遗址、郑和庙、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16处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台遗址。
古街、古厝、家庙、牌坊等文化遗产比比皆是。
因此就台商区(角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角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及保护与开发现状(一)历史文化价值角美镇位于漳州中东部,九龙江入海口北岸,境域总面积163平凡公里。
秦时属闽中郡;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会稽郡,建安初年属会稽郡侯官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漳州府为福建省西路道,龙溪县属之,境地属龙溪县第三区;民国3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1949年9月19日龙溪县城解放;20日龙溪县全境解放。
境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龙溪县人民委员会;10月,龙溪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境地仍属龙溪县。
2012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镇属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管辖。
明、清有大批村民入台垦殖,明永历十五年(1661)白礁王氏于弟300多人参加惠贞军,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遂居台屯田开垦,清廷管理台湾后又有一批白礁王氏子弟入是台湾,传裔数万人于高雄、台南一带。
2006 年调查统计,全镇有联系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48582人,主要居住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美国、越南、泰国、加拿大、日本、巴西、汶莱以及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个村被列为市重点侨村。
马巷街道整合方案
马巷街道整合方案一、背景介绍马巷街道是福州市闽侯区下辖的一个行政街道,辖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为促进马巷街道的经济、社会、环保等各方面发展,马巷街道制订了整合方案。
二、整合方案内容1. 产业整合马巷街道是产业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不平衡、协同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马巷街道将实施产业整合,通过多种方式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企业合作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流、技术共享、资源整合等合作方式。
•加强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扶持,提高其技术、品牌影响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重点产业、产业集群带动其他细分领域的发展。
2. 环保整合环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巷街道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加强环保整合,促进生态建设,马巷街道将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绿色生产、低碳新型生产方式,推进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协调发展。
•完善对污染源和重污染企业的管控机制。
•积极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清洁能源、新能源的普及。
3. 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整个方案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马巷街道发展的关键因素。
马巷街道将在政策、服务、治理等方面全面推进社会整合,推进全民参与、社会和谐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打造社会服务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推行“志愿服务”行动,培育一支富有爱心、责任感、创新精神的志愿服务队伍。
•通过社区治理和辖区文化建设,提升街道社会文明水平。
三、总结以上就是马巷街道整合方案的三大主要内容,整个方案牵涉面广,措施多样,但愿这一方案能够有效推进马巷街道的经济、社会、环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为促进福州市整体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01闽南建筑的发展溯源与未来传承
闽南建筑体系的形成溯源及未来传承文章摘要:本文将闽南建筑体系的形成过程置于整个大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中,以中国建筑主体系作为铺垫,引出具有浓郁地方特点、自成一体的考察对象,以历史全貌浏览的方式回顾闽南建筑整个形成脉络,再抽选闽南建筑体系中几个最为典型的建筑类型的形制特点以及文化成因进行详尽论述,突出民间文化及信仰对主体系产生的调整作用;最后针对整个中国建筑所面临的时代选择问题如何思考子体系的方向和对策进行浅显的探讨。
文章写作动力来源于当前设计行业中,作者对福建特色建筑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些构思和感触。
特别将闽南民居在功能上从民居形态到其它形态的转型,同时将现代建筑元素与闽南民居建筑元素相融合;为了更加完善闽南民居的诠释、跨越现代建筑元素与闽南民居元素相融合的难度,对闽南建筑这个中国建筑体系一分支做了一定量的学习、总结。
关键词:闽南建筑体系文化土壤营造体系文化成因传承与发展曾经在大学就读时的讲座上,其中有这样一个比较:如果一个百年前的人来到今天,他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生活,因为这百年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是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由内而外的脱胎换骨,无论器物、制度;但从这些来比较千年前与百年前的面貌,似乎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动,饮食、起居,或其他行为方式,均在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来描述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建筑面貌的变化。
中国特有的这套建筑体系一直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社会更新,民族冲突,甚至改朝换代均无法给它带来形象上的巨大变更,几千年来,一直在微调;直到进入20世纪,西方在生产力的强大优势终于打跨中国依赖土地的精耕细作,并及时的反应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末端—建筑领域来,迅速地诞生了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现代建筑,并直到今日横扫大江南北的城市化运动,似乎要将那些曾经给予人们庇护的宅第,庙堂推到生活的角落,留做日常之外的回顾、凭吊。
福建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作为中国建筑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闽南建筑的生成和发展是以其为大背景的,同时又处于与东南亚或其他地区的频繁交流,以及对主流文化区的联系弱化,而带上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在将来建筑面貌的影响上依然有作用。
闽南马巷古镇文化保护及其未来发展路径研究
城市 的精神 和 内涵所在 。而 现在 全球化 导致 了城市
文化 景观趋 同 , 因而拥有 独特 的文 化魅力 , 无 疑
代 化城 市 的名片 , 也 是城 市 可 持 续发 展 的财 富 和动 力 。作为 城市参 与未 来 竞 争 的软 实 力 , 保 护 城市 中 的文 化遗存 并挖 掘其 中 的文 化 内涵 , 是 城 市 文 化保 护和 发展 面临 的首 要 问题 。尤 其是 历 史 文 化古 镇 , 它是 文化 的重要 载体 , 构 成 了独特 的历 史文化 价值 。 然而, 近 年来 , 随着 城市 化 进 程 加快 , 许 多 文化 遗存 受 到了 冲击 。 渐 渐失 去了原 有 的活力 , 加速 了古镇文 化 的消失 。其 中一 些 杂耍 、 技 艺 绝 活 等 手工 技 能正 面 临着 消失 的危险 , 一 些 特 别 的仪 式 因 生 活环 境 的
1 0 0年前 , 辛亥 革命 的拍 天 巨澜 波 及这 个 古 镇 , 似乎 晚 了一点 。马巷革命 党人 的手脚 慢 了 。
l 9 l 1 年 1 O月 l O 日晚 , 在 起 义指 挥 机 关 被 破
作者简介 : 刘燕凌( 1 9 7 8 一) , 女, 福 建 泉州 人 , 硕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 文化社会学。
响 。 随 着社 会 的发 展 , 马巷 的 文化 遗 存 并 没 有 得 到 相 应 有 效 的保 护 , 逐 渐 消 失在 历 史 前 进 的 脚 步 中 。有 效保
护 马 巷 的历 史文 化 遗 存 , 使 之 与 马巷 镇 的发 展 相 适 应 , 将 有 利 于促 进 马 巷 古 镇 整 体健 康 、 持 续发 展 。可 通 过 保 护 3地 ' - 的 传 统 文化 和 民俗 风 情 , 深 化 对 台民 间 文化 交流 与 合 作 , 加 强 文 化 遗 存 的 产 业 化 经 营 以及 旅 游 开 发 等 措施 , 保护马巷古镇文化遗存 , 提 升 马 巷 古 镇 的 未 来发 展 竞 争 力 。
003、“城中村”建筑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以厦门闽南大厝保护为例
“城中村”建筑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以厦门闽南大厝保护为例郑雅彬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拥有宝贵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村落成为“城中村”。
在土地净收益的对比下,翻改建成为村民的首选。
“城中村”历史风貌的保护举步维艰。
虽然已有研究分别对建筑遗产保护和“城中村”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城中村”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却鲜有涉及。
复杂的规划管理层级关系使规划管理在此类风貌保护区完全失效。
同时,混乱的产权关系使得外来资本难以介入保护利用。
结合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霞阳村的保护利用政策研究,笔者试图从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和运营的角度,提出“城中村”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闽南大厝“城中村”建筑遗产规划管理1 引言闽南大厝生长于闽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中,以其出色的建筑工艺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类型之一。
海沧新垵村、霞阳村和翔安吕塘村是厦门市域内最后的闽南大厝存量较大的历史风貌区。
片区内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形制完整的大厝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建筑遗产。
其中,位于新阳工业区的新垵村和霞阳村成为“城中村”,风貌保护困难重重,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典型意义。
在与市、区各局领导的座谈和对两村村干部和村民的大量访谈中,笔者深入探索了保护利用的主要困难——规划管理的失灵和保护资金的匮乏。
比对国内外保护利用案例,构建一个有效的规划管理体制,理顺审批、监督、执法的关系,同时建立一个通畅的资金合作通道是保护利用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现阶段“城中村”建筑遗产保护现实可行的对策。
2 土地净收益——“城中村”建筑遗产消失的诱因历史风貌区﹑建筑遗产的保护是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一种选择。
根据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当保护利用建筑遗产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净收益大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例如拆除重建)带来的净收益时,决策者才能自觉自愿的对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利用。
位于一般城市区域的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翻改建受到来自市一级政府的严格监管。
历史文化名镇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
历史文化名镇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一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既需保护也要发展。
本文以历史文化古村双廊村文化街区为例,分别从保护与更新原则、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及实际经济发展应用几方面出发,对传统村落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做了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研究1 双廊村概况双廊村位于苍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黄金地段——大理市东北端的双廊镇境内,是双廊镇政府所在地。
其东连宾川鸡足山,南连4A级南诏风情岛,北连上关镇,距大理市下关60公里、省会昆明约400公里,东环海公路从村中通过。
双廊古村,东面环山,西临洱海,整体地形为东高西低,聚落呈带状以组团式分布于洱海之滨,民族文化一条街穿村而过。
村落的步行巷道呈鱼骨状沿民族文化一条街向两侧延伸,整体布局形态呈鱼型骨架。
民居与街巷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灵活,街巷尺度亲切宜人,空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2 双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2.1.整体性原则民族文化一条街作为村落的一部分,在街区内部完全具有一个小村落的形态及功能。
因此,双廊历史古村的整体性设计完全适用于民族文化一条街重点街区的保护,从而使得双廊村重点保护街区具有整体协调性。
保护民族文化一条街,就必须保护其整个的风貌环境,包括空间格局及其周边的环境与山林、水体和绿化的文化内涵,如传统生活习俗,现有社会生活结构。
民族文化一条街的环境元素是保护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沿街入口,人行道的灯柱,栏杆等都要求反映双廊村白族文化历史特点。
街道上可以保护着早期的铺地,使历史环境得到完整的保护。
在民族文化一条街内允许建设新建筑,但新建筑的高度、风格受到严格的限制,使得新建筑在双廊古村布局、建筑风格上强调与旧建筑的配合一致,融为一体。
2.2动态性原则动态,广义的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仅生命有机体存在生长、发展、衰亡的运动,无机物也有风化、炭化、退化、老化等现象。
谈谈近年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成效和问题
谈谈近年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成效和问题摘要近年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成效及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和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提出,分析了闽南文化生态的载体和措施。
在探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成效;问题1 前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和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的提出2004年8月,我国政府被接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2007年6月,文化部在我闽南厦漳泉三市行政区域,成立了国家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
由此,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领域的实践保护与理论研究就是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成立而开始的。
之后,提出了文化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的新概念:文化生态是指各种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形态所赖以生存的系统,即文化遗产发生、存在、发展与其所在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而文化生态保护是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保护和优化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环境,形成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这是一种动态保护、活态保护、整体保护、系统保护、可持续保护。
3 闽南文化生态的载体和措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载体和措施就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内容是实验区领导小组所制定并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省政府颁布实施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及厦漳泉三市根据总体规划所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
浅析闽南传统街区建筑及保护
浅析闽南传统街区建筑及保护作者:张亚娟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6期(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本文分析了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及现状,提出了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
要对区块内有价值的街道进行测绘,储备历史资料;对于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整治;对杂乱街道进行一定的改建或者拆除;建立以各个节点串联的复合式新型街道;建立“网络化的步行街”。
【关键词】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地域特色一、保护传统街区的必要性对于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的问题。
现代城市土地价格高涨,开发商的土地投机与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迅速的消亡。
在旧城区,很难将其作为单纯的观光资源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所谓保留城市原貌的理念实际就是保护都市景观,这不仅是保存都市形态本身,而且还是在更新都市时至少可以继承都市形态布局的理念。
二、厦门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1、厦门中山路附近历史街区尺度宜人由于传统街道并不是以车行为中心而建造的,它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例如行人的步行,社交活动、购物活动等等,所以它的尺度相对较小以适应这类人的活动。
中山路路宽约十五米左右,两侧骑楼廊道的人可以轻易的看清对方。
廊道高达五米而没有丝毫的压迫感。
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D/W≤1。
部分路段临街商店的宽度与道路宽度之比W/D≤1,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传统的街区中早期并没有办公楼、银行这些大型单元的介入,因而也就避免了在街区中造成空洞和间隙的可能。
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的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
这样的街区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充满人情味,完全没有那种空旷、宽广的现代街区的冷漠与乏味。
这些特点都是形成厦门特色的商业街热闹气氛的重要原因。
可以这么说,正是街道塑造了这里的一切。
一是历史街区的立面形式多样,富有节奏感。
建筑物由于不同的建造年代以及各异的业主背景造成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同处一街的奇异景象。
以研学实践突破闽南口头传统的传承困局
以研学实践突破闽南口头传统的传承困局【摘要】研学实践是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能够帮助突破闽南口头传统的传承困局。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学实践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探讨了闽南口头传统的特点。
随后分析了研学实践如何在传承困局中发挥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实践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研学实践对推动闽南口头传统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研学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弘扬闽南口头传统,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研学实践、闽南口头传统、传承困局、保护传统文化、特点、突破困局、方法与实践、应用、推动传承、意义、作用。
1. 引言1.1 研学实践的重要性研学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切身感受。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研学实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珍惜和维护传统文化。
研学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真实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珍贵性。
通过研学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闽南口头传统的困局闽南口头传统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闽南口头传统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局。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闽南口头传统的传承环境受到了冲击。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口头传统的传承需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这也给传承带来了困难。
传统文化的市场化也会影响口头传统的传承。
一些商业化举措可能会影响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传承方式,导致传统技艺走向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
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也是口头传统传承面临的困难之一。
用法治提升闽南文化生态圈
PEOPLE′S POLITICAL SCENE36法治视角用法治提升闽南文化生态圈■ 詹 文 张彬彬立法聚焦让城市文脉得到更好守护,让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4月22日,厦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我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该法规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闽南话、南音、高甲戏、漆线雕、博饼、沙茶面、红砖建筑、侨批、拍胸舞……这些生动的闽南文化符号,勾勒出一幅闽南人民精神气蕴和生活方式的绵长画卷,生动展现出这片土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传统。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论述,积极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旨在运用法治手段妥善处理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衔接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各环节,系统构建全面、科学、有效的闽南文化保护体系,用“硬手段”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软环境”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人人都关注,人人都来保护闽南文化的保护发展,绝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完成的。
《办法》用专门条款作出规定,鼓励全社会参与,形成人人都关注或参与的保护氛围。
《办法》提出,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创作、收藏、展示、传承、捐赠、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
闽南文化的保护发展,什么部门有哪些管理职责?《办法》一一明确。
比如,市、区政府要负责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文化主管部门承担具体的指导、监督、协调和组织实施职责。
做好闽南文化保护发展,财力投入和专业队伍建设很关键。
《办法》规定,所需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发展工作;设立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邀请文化保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建立保护专门队伍,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聘请专职人员或委托专业人员,承担基础数据调查、保护对象巡查和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
马巷之巷:一位马巷人镜头下的家乡
马巷之巷:一位马巷人镜头下的家乡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前阵子,我和出生于马巷的艺术家陈勇鹏兄曾经探讨过在马巷他的祖宅建设一个文创点,但到现场之后才发现,马巷的房子建得太密了,太乱了,不要说停车,连人行都有点不便,只好放弃。
但我想,作为翔安最富有人文底蕴的地方,最富有市井风情的地方,最富有人口优势的地方,马巷的乡土价值需要被重估,马巷的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思路,马巷的未来一定会红红火火!—— 林鸿东前段时间,几个朋友坐在一起闲聊,突然一个朋友感叹道:“马巷剩下的老房子不多了!唯一还有点看点的可能要数某某家的红砖大厝了,那木雕,那墙画,那墙头墙角的装饰真叫漂亮!不过,这十几、二十年的风吹雨淋、太阳暴晒也是越来越破旧不堪了,恐怕也要像附近的大厝一样慢慢倒塌消逝了!”马巷剩下的大厝不多了!儿时那种记忆也越飘越远,越来越模糊!一群小朋友聚一起嬉嬉闹闹,玩老鹰捉小鸡,玩小纸人头,用破旧的红瓦片画格子跳格子,用旧报纸和竹签糊纸风筝看谁飞得高、飞得远,还有用小竹子做成可以动的木偶人,模仿“街头霸王”跟同桌在桌底下大战……许多大厝年久失修,没人管理,渐渐倒塌,新式楼房却林立着,把大厝包围了起来,以往通往大厝的小巷也被新建的高楼挡住了,巷子两边的墙角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杂草与青苔。
马巷街还保留很多明清的大厝和民国年间的番仔楼,要去探寻的话要冒点“危险”!很多大厝都隐身于马巷大大小小、又窄又潮湿的小巷子里。
从航拍的影像资料可以清晰的看到,围绕着马巷老街,还是有很多漂亮的大厝,一座接一座地夹杂在大街深处的小巷之中,夹杂在喧哗的高楼大厦和人群之中,这些大厝比较多的都是清代的红砖大厝,偶尔还可以看到几栋具有闽南特色的番仔楼,我的祖先苏遂的故居是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进士第”,门口立有旗杆石2座,是后人新建的,原来的早已不见踪影了,大厝现在已经破败不堪,四周拉着危房的警戒线,旁边的附属小房已经倒塌殆尽,大厝已经很久没有人进去了。
城市化背景下闽南古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实践
城市化背景下闽南古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实践摘要:在很多古城区被大建设破坏的今天,闽南一些原味保留下来的古老街区弥足珍贵,当下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地处快速发展的海西中心区,如何在城市化的背景中真正保护和利用它,笔者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就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的措施进行进行了分类梳理。
关键词:闽南古街区;城市化Abstract:In a lot of ancient city areas have been destroyed today, in South Fujian, many ancient blocks p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juice are precious. The country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located in the Hercynian center area, in the c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howto really protect and use i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case,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city were classified.Keywords:Ancient neighborhoods in Minnan Urbanization一、闽南地区古街区的保护与维修现状闽南古街区大多始建于唐宋,盛于明清,其范围大致分布在漳州和泉州古城,偶见于其余地区,例如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自先民从中原迁居至此,闽南地区发展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以漳州和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保留了很多早期中原地区的尚存唐宋遗风和文化特征,这可以从闽南人的信仰、戏曲、音乐、歌舞中表现出来。
研究性学习--晋江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及保护措施
研究性学习———关于晋江古民居保护措施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分析带着对古民居的热爱,我们想深入了解晋江的古民居,进而呼吁人们重视古民居的保护。
(一)我们选这个课题的有利条件:1、我们的小组成员会很配合地一起完成研究。
2、我们有很优秀的指导老师指导我们研究晋江不同的民居。
(二)我们完成这个课题可能会遇到的困难:1、有的古民居无人居住,增强了调查的难度。
2、许多重要古民居已经遭到破坏。
3、我们的组员时间不多,开展集体活动有时候会遇到困难4、资料不齐全加大我们分析的难度。
(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活动达到的目的1、每个小组成员能积极的配合,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体贴帮助组员。
2、使更多的同学能和我们一起更深入地了解民居,体味民居的历史内涵,了解晋江民居的演变历史,增强保护民居的意识。
(四)我们的预期成果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古民居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了解晋江古民居独特的魅力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传承本土文化。
通过研究,发现晋江古民居的现状,引导人们思考其急剧减少的原因,呼吁人们的关注。
通过研究,展示我们实际动手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基本素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研究步骤:1、讨论资料收集方法与途径 2-3周2、收集资料 4-6周3、实地考察拍照 7-8周4、整理资料 9-10周5、分析资料 11-12周6、小组成员就获得的资料进行讨论 13-14周7、撰写论文 15-16周8、修改论文 17周9、制作幻灯片 17-18周10、总结 18周三、成员分工1、施行健——组织研究活动;主持分析讨论,撰写论文。
2、丁晨李发挥——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3黄毅恒蔡友志——负责实地拍照片4李棂琦施金鹏——负责活动过程记录四、时间安排1、收集资料——10月1日前2、实地考察拍照——国庆假期3、整理材料、分析讨论——11月1日前4、形成论文——12月20日前结题论文关于晋江古民居建筑保护措施的研究前言晋江的先民,逃离烽火连天的中原,来到东南沿海这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傍闽山而依晋水,面向海洋而居。
马巷城隍庙:繁华往昔的残存记忆
马巷城隍庙:繁华往昔的残存记忆马巷,又名舫山、马家巷、马厝巷,是厦门东北部的千年古镇,自宋以降,商业繁荣,而明清尤甚。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现翔安地界(大致相同)设散厅,称马巷厅,次年,依制建城隍庙于孔沟路头,并于32年后迁于卧龙巷边,即今址。
现城隍庙与文武庙比邻,为翔安文脉之中枢。
那天中午,我到马巷寻访城隍庙。
城隍庙门口,是一条市井味很浓的街道,原来这就是城隍路。
城隍路尽头有一座石牌坊,坊额上写着“舫山胜迹”。
城隍路两侧长豆荚的树应该是皂荚树,保护好这些树,对街道稍加改造,似乎就是一条有味道的人文老街。
城隍庙门口,有碑文,这样的门面在设计上比较平庸,以后可以与前面的老街做一个整体上的营造规划。
碑文内容。
城隍庙小院里的古井与大厝。
左边的是文武庙。
文武庙的门神,门外是一棵大榕树,夏天,这里定然会有蝉鸣,武庙:桃园三结义。
文庙:孔孟朱,朱是朱熹,朱熹曾经主政过包括翔安在内的老同安,其对老同安的影响,至今犹在。
文庙墙上的周文王拜姜太公图。
柱础石,又名磉盘、鼓镜、鼓磴、柱顶石。
城隍庙,闽南人的红砖大厝,又可安家,又可当庙。
古老的石阶。
檐上的狮像,算不算风狮爷?城隍庙内部。
马巷城隍庙城隍爷据称是南京人温良玉,细节不详,或与清嘉庆年间,将城隍庙迁至卧龙巷边的通判温凤韶有关。
两侧应是判官。
神采奕奕的庙公。
十八司官。
分工颇细。
左鼓。
右钟。
鸡狗崇拜,让人意外的角落。
犬爷。
鸡爷。
像是白无常谢必安。
城隍庙后面的观音庙。
城隍下属土地爷。
土地庙在城隍庙门口左侧。
龙王爷,讨I海人的信仰。
龙王庙在城隍庙左侧。
城隍庙大门顶上的大算盘,据说寓意为人算不如天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马巷古镇文化保护及其未来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刘燕玲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古镇马巷地处闽南金三角腹地,不仅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传统工业,又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巷的文化遗存并没有得到相应有效的保护,逐渐消失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
有效保护马巷的历史文化遗存,使之与马巷镇的发展相适应,将有利于促进马巷古镇整体健康、持续发展。
可通过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化对台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遗存的产业化经营以及旅游开发等措施,保护马巷古镇文化遗存,提升马巷古镇的未来发展竞争力。
关键词:马巷;文化保护;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 A11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1004006文化对于城镇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内涵所在。
而现在全球化导致了城市文化景观趋同,因而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无疑是现代化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和动力。
作为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软实力,保护城市中的文化遗存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尤其是历史文化古镇,它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文化遗存受到了冲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加速了古镇文化的消失。
其中一些杂耍、技艺绝活等手工技能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一些特别的仪式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也逐渐消失。
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使当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受到影响。
一些传统艺人老化,年轻人在外上学、经商、打工等,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丧失。
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所以保护遗存这些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马巷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为例,就此作一分析。
一、历史文化古镇马巷概况在闽南金三角腹地,有一个以商业和文化著称的古镇——马巷,因其地势南北高突,中间扁平,形同一艘扬帆出海之舟,文人雅士便给它冠以“舫山”的雅称,故亦简称“舫镇”。
闽南话“马”与“买”语音相近,马巷常被称作“买巷”,表明此地是商贸之区、交易之所,实际上也的确是周边沿海各地农林渔盐、手工业制品的集散地和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春秋两季,镇上必有两次“物资交流大会”,会上真是人山人海,热气腾腾,街巷为之壅塞[1]。
古镇北距泉州55公里,南离厦门33公里,西至漳州62公里,为控扼闽南金三角的物流交通咽喉,素称“七泉之巨郡,南北之要冲”。
除此之外,马巷还有一段革命历史。
(一)马巷与辛亥革命100年前,辛亥革命的拍天巨澜波及这个古镇,似乎晚了一点。
马巷革命党人的手脚慢了。
1911年10月10日晚,在起义指挥机关被破坏、领导人被捕杀的危急关头,驻武昌新军各标营革命党人决定自主行动,立即起义。
起义部队称“湖北革命军”,血战通宵,光复武昌。
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连锁反应,早已遍布干柴焦炭的神州大地一触即发,势同燎原。
各地革命党人、新军士兵、会党群众、士农工商、海外华侨,纷纷投入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大潮。
11月7日,安海光复;11月9日,福州光复;11月11日,漳州光复;11月14日,厦门光复;11月18日,泉州光复;11月19日,同安光复。
周边各地的起义、光复,不能不震撼马巷的军政绅商。
但马巷的革命党人似乎太沉得住气。
舫山小学堂堂长洪湛恩及洪晓春等同盟会员,虽然利用学堂鼓吹反清,却没有直接掌握革命武装。
他们利用马巷厅署某皂役仗势砍伤后亭“六间仔”一朱姓大户之子的事件,把仇恨引向官府,并与那个在“碧月阁”南音邀请赛中拔得头筹的后亭绅士朱阳斧紧密联系,通过他又联络后亭朱阳雪、朱阳玉,桐梓村朱承温、沈井村陈醒、曾林村蒋买和蒋兴龙、上内田村陈教等骨干,成立“战团”。
战团以习武为号召,成员都需身强体壮,有些拳脚功夫。
12月23日,也就是冬至过后的一天晚上,朱阳斧率领数十名“战团”成员,秘密集结到距三府衙二里多地的石墓岗(现油厂所在地)。
他们头戴竹笠,手提大刀长棍,肩扛鸟枪土铳,有的拎着煤油桶,随着一声令下,趁着夜色,冒着寒风,迅速向三府衙运动。
朱阳斧等人率先跃进至署衙后墙,立即向膳厅、后堂泼洒煤油,放起火来。
战团壮士一见火起,齐声呐喊,一刹时烈焰冲天,杀声动地,似有万马千军,势不可挡。
当晚守衙的几个称为“河南勇”的豫籍亲兵,早已惶惶不可终日,此时更是魂飞魄散,惊慌混乱之中,拽着只穿睡衣的白姓通判落荒而逃。
“战团”占领马巷厅署后,朱阳斧带人抄出厅署的文书簿册,堆集在大堂之上点火焚烧。
窜起的火舌直冲屋脊,燃烧到梁檩椽柱。
就这样,一场熊熊大火,把“铁器穴”上这座百年厅署夷成废墟,并且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以三府衙为依托的整个清代建筑群,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凋零。
城隍廟在大跃进时遭到严重破坏,及至“文革”几近毁灭。
近年虽说进行修复,但廟里的神像大都粗制滥造,不复有当年的气度和神采了。
马巷辛亥一役,比近在侧畔的安海,整整晚了一个半月,也少了许多革命色彩。
马巷革命党人未掌握武装力量,武装力量称“战团”而不称“革命军”;占领厅署后既未举行仪式宣布光复,亦未接管政权。
种种迹象表明,马巷革命党人的力量相当薄弱。
一场革命,只是烧掉一座占地三万平方米的百年衙门,而连同衙门一起消失的还有“马巷厅”这一县级行政建制。
民国二年(1913),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府、州、厅制,实行二级管理。
福建设立四道: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漳汀道(闽西)和建安道(闽北)[2]。
厅一级的单位,或改制为县,或裁撤合并。
平潭、云霄改县,厦门置为思明县(1933年改为厦门市)。
越年,析原属马巷厅的翔风里浯洲为金门县。
马巷厅则被裁撤,复归同安县。
自清乾隆四十年以来,历经138年的这个县级区划被取消了。
(二)马巷的传统工业马巷有“三不入”之说。
“三”指的是纺纱、南音、拳术,而这三项在马巷是相当发达的,外来的这三种形式很难在古镇站住脚。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世界级的东方大港,原产于印度的亚洲棉无疑是从这里传入的。
闽南各地,自然先得其利。
“玉腕竹弓弹吉贝”是宋代诗人林夙描写泉南风物的诗句,反映当时乡间弹花纺棉的情景。
至明代,棉花已然成为闽南的主要经济作物,棉布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产品。
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时任福建督学使的王世懋,于万历乙酉年(1585)写了一篇记述福建风物的随笔《闽部疏》,其中谈到:“过泉州至同安、龙溪间,扶摇道旁,状若榛荆,迫而视之,即绵花也。
时方清和,老干已着瘦黄花矣。
”《泉州府志》、《同安县志》都记载了当时棉花交易的情况,并盛赞同安妇女善于织布。
她们使用构造简单而笨重的纺纱机和大木机,以棉、麻、苎、葛为原料,织造出质地丽密的布匹。
植棉织布,利润甚大,以至元朝政府为此设立专门的征税和管理机构。
又因气候和土壤的关系,棉花种植逐渐北传,自闽广而浙赣,乃及于江东陕右。
明未清初,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占领果阿、马六甲、吕宋等地,以高税、勒索、敲诈等手段限制打压华侨商人,甚至明令禁止当地人购买中国布,致使闽南棉布产业一度受挫。
但因内需强劲和品质优良,马巷织布业仍相当活跃,无论乡村农户还是集镇居民,几乎家家户户自设木机纺纱织布。
较大的村庄都开设染坊,染制乌青、水青、大青、半青、桃红、雪紫等色彩。
后来,由于洋纱大举进口,主要是从香港输入的印度纱,使原料和工序发生重大转变。
弹花纺纱一经取消,棉花种植迅即衰落,只剩零零星星,散见于田头地角。
马巷商人抓住商机,改变经营方式,“以纱换布”的商号应运而生,源成、源太、兴记、万丰、金福隆等成为其中的姣姣者,织布业于是进入商品化生产。
原料以16支纱为主,10支和20支为辅,成品规格也很快统一起来,以宽1.4尺、长2.5尺为标准。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布匹出口由商号代收,每匹加收二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附加费”。
一钱作为舫山书院建设经费,一钱作为养生堂(育婴堂)经费。
舫山书院竣工后,这一钱改作举人教童生的薪金。
据各商号自报,每年加收的金额达80万~100万钱,加上漏报和自销的,应在140万钱之数,换算过来,可知马巷当时年产棉布达70万匹之多,平均日产2000余匹,织户拥有的木机在万张以上[3]。
一个小集镇有如此生产规模,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各商号以25匹为定额,打包付航,由莲河、安海、泉州等港口转运江南、台湾及南洋各埠。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1918年),进口棉纱货期不定,数量锐减,商号只好采取放机的方式,将棉纱分发给固定织户,换取成品。
战后不久,马巷织布业先是受到广东汕头红纱色布和江苏南通色布的冲击,后又遭遇晋江东石土花色布的挤压,加之外销停滞,出口艰难,只能销往永春、德化、安溪、大田山区一带,马巷织布业遂陷入萎顿困境。
抗日战争期间,海路断绝,为解决衣被需求,马巷织布业小有复苏。
在晋江东石织户改用机器生产后,原来使用的福州式织布木机全部转让给马巷,由“和盛”等商户组合成“锦文织布厂”,发机到户,请福州技术人员授技和维护,获利颇丰。
其他商号布庄于是跟风而上,仿照外地体制,创办“经轮织布厂”、“大轮织布厂”等大小数十厂家。
自此,分散的家庭手工业演变成工场手工业和机器生产作坊。
抗战胜利前夕,因为棉纱紧缺,泉州曾以破旧棉花胎纺纱,即所谓“棉绩纱”,运到马巷来作纬纱,织出的布质如麻袋,只能凑合使用,让人记起抗战艰苦岁月。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南洋海路畅通,马巷土布的生产、销售立即活跃起来,各地商号布庄需求日增,供不应求。
马巷及周边乡村,织户如雨后春笋,各处染坊也都采用机器为动力,并进行过光处理。
至解放初,马巷织布厂仍有六、七十家之多。
然而,从上海、南通等大、中城市,源源不断汹涌而来花色繁多的龙头细布,没几年就把马巷织布业冲垮了。
到公私合营时,只合并成一个“马巷织布厂”,座落到五甲尾的牛墟埔,成为古镇马巷这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支柱产业的最后遗存。
(三)马巷的王爷信仰马巷的兴起,的确与一座宫庙、一尊神明密切相关,但这座庙不是通利庙,这尊神不是保生大帝。
史料表明,奉祀保生大帝的马巷通利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而在乾隆的爷爷康熙临朝之初,马巷已经“店铺栉比,烟火万象”了。
民间传说,这正是“朱文公谶”的灵圣(所谓“五百年后通利地”)。
通利庙和保生大帝显然不是最早为马巷积聚人气财气的庙宇和神祗。
较早为马巷的形成与发展施展“神威神力”的宫庙、神祗,应该是“元威殿”池王宫,是代天巡狩的“威灵元帅”、“元威将军”池王爷[4]。
池王爷(又称“王爷祖”)成神的事迹,各地版本不同,以《同安县志》、《马巷厅志》的载述最为权威、合理:王爷姓池名然,又名德诚,字逢春,南京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