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word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教案(含教学反思)

8时间的脚印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地质考察中所发现的一些地质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揭示了时间的痕迹。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文章还涉及了一些地质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散文类文章有了一定的接触和理解。

但是,对于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地质学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地质学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时间的脚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掌握文章中所涉及的地质学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质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痕迹,引出本文。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讲解:针对文章中的地质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分享自己的感悟。

5.总结:对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时间的痕迹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体会时间的痕迹。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8*时间的脚印课文解读时间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文章特点,掌握说明方法;3.认识岩石功能,探究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

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2.你是通过什么来掌握时间的?3.除了钟表、日历之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二、课文讲授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疏解字词。

踪迹装置浑浊山麓龟裂楔形文字沙砾帷幕海枯石烂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思1: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导思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批注要求:①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②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③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④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3)层次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一、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斯卡、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例: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教师:1.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08 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08  时间的脚印(教案)
难点
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
3.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腐蚀(shí) 棘手(là) 迥乎不同(jiǒnɡ)
B.喑哑(yīn) 稽首(qǐ) 楔形文字(xiē)
C.龟裂(ɡuī) 慰藉(jí) 骇人听闻(hài)
D.狡黠(xiá) 山麓(lù) 锲而不舍(qì)
尔·柯察金说的那样:“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值得回忆的脚印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本文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
它……”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
课后反思
亮点:逻辑清晰,结构明确,由浅入深
④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
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D.④②③①
学生结合课下预习,回答问题。
根据问题引导,思考并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错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相关语句,一起思考、探究,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错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8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1.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2.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4.5.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点】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掌握运用拟人、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1. 法。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教学难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1.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 【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课时1【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是年轮。

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解题目的是说明认识岩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时间的文章的题目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了那些形形色色、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

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组内提问,班级展示。

问题示例: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1.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没有偏离主旨,教师补充订正:学生回答,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录下来的。

二者相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会说明目的是让学生体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变化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强调和讲解还是到位的。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的讲解,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时间的脚印》一文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思考人生,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强化这种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时间,善用每一分每一秒。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

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

过渡: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树木的“年轮”导入,唤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了解本文的作者陶世龙。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字词正音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字义。

掸(dǎn)踪迹(zōng)装置(zhì)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刨刮(bào)浑浊(hún)铜壶滴漏(lòu)楔形文字(xiē)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山麓:山脚。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熟记“掸”“砾”“麓”“壑”,“龟裂”的“龟”等字的读音;熟记“帷幕”“腐蚀”等字的字形;理解成语“海枯石烂”的意思。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2.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生字词、文章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安岳。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中国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记叙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2)理解抽象概念:课文中的时间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时间如何留下“脚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化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时间留下的痕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需要学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说明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实例可以证明或反驳作者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对时间痕迹的兴趣还是挺高的,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感觉部分同学还是有点迷茫。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举例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合适的例子,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以便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脚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动力。
4.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科普说明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腐蚀、沟壑、龟裂、海枯石烂”等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3.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文章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时间的流逝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无形和无情,以及时间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抒情的文字有较强的感受力,但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感受和思考。

2.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

3.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3.课文难点解析: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气、情感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如时间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作者对时间的感受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一、文本研读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二、创意说明掌握本篇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

学会用说明性的文字描述事物的形成过程。

认识并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组织活动(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没有脚的,是没有形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比如用钟表,日历以及用铜壶滴漏,那么大自然是用什么法子来记录时间呢?(岩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看岩石到底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出示学习目标)(二)、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三)、教学新课1、自由朗读文章5—22小节,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岩石通过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明确:1、岩石通过它的厚度及岩层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2、岩石的厚度与岩层的形成都离不开岩石的形成,那么岩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6小节,来描述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3、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这一过程中,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用圈点勾画法圈划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明确:岩石→破碎→分裂→旅行→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4、用简洁的说明性语言把刚才的内容串联起来描述一下岩石的形成过程呢?可以在课本的空白处上写一下。

小结:那么除了上面的方法,岩石还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时间呢?5、快速浏览22——29小节,说一说岩石记录时间踪迹的另一种方法?明确:岩石通过历史痕迹记录了时间的踪迹6、那么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呢?请同学们细读第22——29小节,并适当圈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
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新课导入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cāo) 龟.裂(jūn) 消逝.(shì)
沟壑.(hè) 腐蚀.(shí) 沙砾.(lì)
山麓.(lù) 孔隙.(xì) 倾.斜(qīng)
覆.盖(fù) 包裹.(guǒ) 琥珀.(pò)
犀.牛(xī) 帷.幕(wéi)
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

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但意义重大。

(二)探究说明方法。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分类别。

6.下面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交流点拨】打比方,把刮风沙的状态比作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交流点拨】举例子,列举兰新铁路建筑时几分钟就炸掉一个山头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三)品味说明语言。

7.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交流点拨】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8.“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中的“攻击”一词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四)写法探究。

9.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交流点拨】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总起句、展开句和总结句。

请你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文章第27段是第28段的总起句,是启下。

第24段是第23段的总结句,是承上。

在第26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

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主要内容。

1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含义。

【交流点拨】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

(五)课堂小结。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我们要将这些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这篇科普文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由此你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请大家踊跃交流讨论。

【交流点拨】1.科普文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