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生命统一场论》:用《内经》解读《伤寒论》 2
附篇----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专著
历代著名伤寒学家与伤寒专著伤寒学之经典著作《伤寒论》,迭经战乱兵燹,辗转传抄,分合隐现,版本歧出,原貌早非。
复缘于地域南北有别、文字古今异义等因素,致后人学之,倍感困惑难解,故而注释之学,渐成风气,诸子争鸣,百花齐放,以至于派生出伤寒学术研究之一个重要领域,伤寒著作的研究,渐成伤寒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历代伤寒学家,在对伤寒著作进行研究时,其体裁与类别,几乎采用了所有的文献整理研究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文献研究尤其是医学文献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
本节所论之出发点,不以文献学研究形式立论。
而欲求明确表述伤寒学术发展之脉络,本应以学术思想和观点为据而条列之。
然限于各种因素,亦难以从之。
据统计资料表明,治伤寒学之医家而有成就者,多达数百上千。
欲求全面系统介绍,力有不逮。
今取林亿完成校刊《伤寒论》为始,下至清末,选择学术发展史上影响较大之著名伤寒学家及伤寒专著,大略以时序之,予以简要介绍。
韩祗和与《伤寒发微论》韩祗和,生平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
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
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于1086年撰成《伤寒微旨论》2卷,2万余字。
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书名而不著作者。
内容多散见于《永乐大典》,俱标韩祗和之名。
王好古《阴证略例》间引其文,而原本早佚。
今之所传,多源于《四库全书》辑复本,《四库全书提要》曰:“今采掇荟萃,复成完帙,谨依原目,厘为上下二卷。
陈振孙所称之原序,则《永乐大典》不载,无从采补。
”现存《四库全书》本、乾隆间吴县袁祷贞节堂抄本、咸丰四年甲寅(1854)新昌庄肇麟校刊《长恩书室丛书》单行本、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等,并见《墨海金壶》、《珠丛别录》、《半亩园丛书》等。
全书自伤寒源到复证,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及方和蓄血、发黄等证,并附方论、治案。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二)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二)2、臓腑经络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用《内经》的脏腑经络内容解《伤寒论》,代表人物就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
经络理论错解《伤寒》,我们前边提到了,就不再浪费笔墨。
我们来谈谈臓腑理论解《伤寒论》的问题。
仲景全书的方证条文,没有一处讲臓腑五行理论。
章太炎先生称:“不拘五行生克之论者,盖独仲景一人耳。
”又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
逮仲景作,独《伤寒论》平脉篇、《金匮要略》首章一及之,余悉不道……。
”这里要明确:《伤寒论》中的平脉篇、《金匮要略》的首章是王叔和或南北朝人所加入,《伤寒论》是不用五行臓腑理论的。
即使书中提到“胃家”、“脾家”,其含义也已经不是臓腑五行的含义,这里的胃家,代表阳明病,脾家,代表太阴病,两者的概念,有时还模糊不清,如阳明范畴的脾家实,太阴范畴的胃家虚等,根本与五藏六府无关。
原书还有几个条文,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几个条文,是《素问·热论篇》系统的针灸内容,被王叔和误选进来,或者认为是仲景借用过来,决不能因此而以偏概全。
《伤寒论》的六纲辨证,涵盖了臓腑病机,但是,早已经给予抽象化概括,她将经络和臓腑的病理表现,通通的纳入到六纲当中,抛弃了五行五脏理论和经络,跳出五行外,不在经络中。
临床先辨六纲,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
辨证主要依据人体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特点,如病位、病情、病性,按其形成的“证”来治病,针对的是“证”中阴阳的寒、热、半寒热,虚、实、半虚实,表、里、半表里,不去推论经脉流注和五行生克。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之所以出现了诸多矛盾之处,理论不能自洽,更不系统,这都是因为用了《内经》理论以偏概全惹的祸!3、六气理论对《伤寒论》的误解成无己之后,金元时期,出现了以《素问》运气七篇的运气理论为依托的、四大家为主的时方派创新医学,运气理论开始兴起,其中以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为代表,对运气理论妄加发挥,到了清代,黄元御的《六气解》,对这一理论,又进行了更加极致的错误发挥。
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
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赵洪均《伤寒论》六经新解——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六经”是伤寒学的重要理论,却是近千年来学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
按说,把六经理解为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问题就应该解决了。
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把理论看作对实在客体的描述。
当“模型”不能直观地描述客体时,人们就会以自己了解的客体为依据,对模型发生争论。
假如,还有关于同一客体的其他“模型”,争论就会更大。
所有重要的中医和中西医理论分歧,都可以归结为“模型”争论,也可以上升为“模式”争论。
如果我们把“模型”与实在客体之间的一致程度作为判断“模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就意味着要在“模型”或“模式”之间进行抉择。
这样做的后果是很清楚的。
假如承认与客体不完全符合的“模型”会各有长短,问题就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抉择了。
笔者以为,这至少是“结合”的一种涵义。
旧作《伤寒论新解》(马堪温、赵洪钧,1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第二章第二节标题即为“六经新解”,本讲的正文照用了旧作原文。
为了更好地说清这个问题,这里再做一点考证和补充说明。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不过,六经之说根子很深。
今《内经》中“六经”凡12见,含义全部指经脉。
按顺序引其第1、2、6、11处如下:“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灵枢?经脉第十》)“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内经笔记之“生命是对立统一运动的过程”》
《内经笔记之“生命是对立统一运动的过程”》将阴阳学说之对立统一观念运用到医学领域中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变化的规律,核心思想就是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运动的过程!此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体是众多属阴与属阳组织器官构成的统一体。
(1)在组织器官方面:体表与内脏——体表肌肤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脏与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五脏之中——心、肝为牡脏属阳,肺脾肾为牝脏而属阴。
等等------可参阅:《素问-金匮真言论》、《灵书-顺气一日分四时》、《灵书-阴阳系日月》等篇。
(2)在精、气、血、津液方面:精与气——精为阴,气为阳。
气与血——血为阴,气为阳。
津与液——液为阴,津为阳。
(3)在经络方面:行于上肢外侧,内系于腑的为手三阳经;行于上肢内侧,内系于脏的为手三阴经。
行于下肢外侧,内系于腑的为足三阳经;行于下肢内侧,内系于脏的为足三阴经。
第二,生命就是人体对立的两面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求得新平衡的对立统一运动。
这种动态平衡,表现在物质代谢方面,就是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表现在一日中的阴阳消长,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说的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是互为消长的。
当日中阳气隆盛时,其对立一面的阴气就会削减;而当日西阳气虚时,其另一面的阴气就会盛长。
人体阴阳之气是处在动态相对平衡之中的,这种平衡若遭到破坏,即就发生疾病。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其中,“阴不胜其阳”和“阳不胜其阴”都是阴阳两方面平衡破坏后,其在对立统一运动中所出现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具体表现如下:发热是阳气偏胜的病理反映;恶寒是阴气偏胜的病理反映;如果这种偏胜偏衰发展到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的地步,就会影响生命,终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
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
不过几经春秋,仍感对方证认识浮浅,还须进行深入探讨,今出示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同道共切磋。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方证研究,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如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伤寒》主要构成内容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诸多方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凡读过《伤寒》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多个方剂和其适应证,故有人把仲景书以方类证述其概要,如柯韵伯的《伤寒论注》、吉益东洞的《类聚方》、胡希恕的《经方传真》等,把《伤寒》书中有关每一方证集中在一起,考证体悟每一方证,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和临床运用其方证治病。
《伤寒》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即构成《伤寒》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
方证概念不但见于《伤寒》,而且还见于《汤液经法》(简称《汤液》)、《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可见其起源在《伤寒》之前。
通过仔细读《伤寒》和考证可知,方证不但是《伤寒》成书的基础,而且是《伤寒》理论的形成基础,是经方医学理论的基础。
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胡希恕先生指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施治,而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伤寒论序两汉-张仲景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对照翻译:论曰:论是这样写的: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伤寒论》中的六经实为六证——汉典中医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
《伤寒论》的六经及方证理论不同于《内经》的六经理论,是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文化根源相同,阴阳、八纲概念相同,但其六经实质有了明确变化,有其明显特点。
(一)《伤寒论》六经来自八纲:我国古代用《易经》、六经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医学当亦不例外,我们虽不能确知张仲景为什么用六经名,但通过分析仲景全书的内容,考证《伤寒论》的撰成,可知《伤寒论》的方证,主要来自《汤液经法》。
其书详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伤寒》舍弃了脏腑辨证,主用八纲辨证。
如《汤液经法》中有五脏大小补泻方39方证,张仲景撰用了这些方证于《伤寒论》中,其方证名不用脏腑名,“但以某药之,以推主为识之义耳。
”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论》改称四逆汤,看其方名即知该方药温热,治里寒四逆证为主。
即注重病症的八纲特点,而不是脏腑功能。
(二)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引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其确凿的证明是《伤寒论》的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
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其前的八纲辨证只有表、里概念,正是由于张仲景把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加入八纲辨证中,才产生了六经和六经辨证。
张仲景由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使病位变为三,创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恰好顺应了老子一生二、地法天、人数三──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也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
六经名亦可能即缘于此,但六经的实际内容,当主要是张仲景所总结的提纲和各方证。
(三)凸显八纲概念:《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和少阴、太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这些证是用八纲表述的证。
基于八纲的说明,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概说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概说⼗年以前,当我开始从六⼗四卦的象形中感悟出古⼈是如何运⽤时空易位来推演⽤医⼒学的时候。
我知道,那就是“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定数象成的东西,是“天道”。
当时,我就萌⽣了今⽣⼀定将它们再⼀次⽤我的⽅式来展现的想法。
⼗⼏年后。
当我吃透《素问。
运⽓学九卷》,再⼀次阅读《伤寒论》的时候。
我的⼼,与当年,早已不可同⽇⽽语。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是⼀千⼋百年来具有开创性地将张仲景如何运⽤数象易演⽅法真实再现;它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每⼀步起卦开始,就⼀下⼦抓住了《黄帝内经》的真髓---《素问。
运⽓学九卷》的具体使⽤。
同时它也⽆疑复原了《伤寒论》背后的五运六⽓理论的具体使⽤、、再现了五运六⽓背后的物质原因以及在临床推演中的运⽤过程。
它是1800年来真正的《伤寒论》⽴法不解之谜破解书。
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不同于其他任何⼀种对《易经》解读的⼀部易法⽅论实⽤专著。
学医必须要过的⼀关,这⼀关,叫“易演”!其实我是很不愿意再累赘⼀些⽐如《内经》中的引⽤了。
正如不懂《素问》《九卷》妄图读懂《伤寒论》⼀样,我认为读者若是连这些基本常识都不懂的话,写给他们来看,哪会是很⿇烦的事情。
⽐如开篇就得从《素问。
天元纪⼤论》开始论述,⼀直到最后运⽓学的第九卷。
表述这些问题所要费的笔墨,说实话,让我从⼼⾥很懊闷的事情是⼩。
⽽更让某些教授、经⽅⼤师觉得仲景思源竟是这样的简单、⽽觉脸上⼗分的没⾯⼦是⼤。
我这个⼈其实很谦虚很谦虚。
“既⽣瑜何⽣亮”。
我之所以能在开始就没有把《刘东军易演伤寒论》写成《刘东军易演中医》就已经算是对医圣的最⼤恭敬了。
事实上我已经有过另⼀个版本《刘东军易演中医》。
它可能要⽐《刘东军易演伤寒论》写的还“花哨”。
《伤寒论》1800年来让历代注家找不到北;估计我的《刘东军易演中医》出版的话也是要让某些所谓经⽅⼤师、泰⽃们20年之内找不到北的。
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先弘扬医圣。
医道,说到底,其实只是实战⽽已。
伤寒论对偶统一观
《伤寒论》对偶统一观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
对偶本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法,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有正对、反对、串对等3种形式,其作用是表达凝练,便于吟诵,宜于记忆;用于诗词,则抒情酣畅,富有乐感。
《伤寒论》中,仲景面对复杂的病情时,经常把不同或相反的但具可比性证候放在一起进行对偶分析,以探求它们各自的特性,从而把握其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
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在阐述病机、辨证、处方用药等方面得到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对其深入研究,必会启迪思想,开阔思路,有助于临床诊疗效果的提高。
1阴阳的对偶统一“阴阳”这一概念本身即体现了对偶统一观。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明证。
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亦继续了《内经》这一规律。
《伤寒论》中,仲景用阴阳属性相反的证候进行对偶分析,来确定疾病的阴阳性质。
如“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条)。
“发热恶寒”是指外邪侵犯人体,正气不衰,正邪交争,病情呈亢奋状态。
如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故邪在三阳多为正盛邪实,以发热为特点。
“无热恶寒”是病在三阴,正气不足。
如太阴脾虚湿盛,少阴心肾阳虚,厥阴虚寒致厥,均不发热,而恶寒显著。
因此,用寒热辨阴阳具有特征性。
承第7条之意,论中131条进一步阐述了痞的成因及结胸的证治: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邪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即“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疾病既然是阴阳对立双方的力量失衡,则立法处方的目的旨在调和阴阳,使其阴平阳秘。
《伤寒论》中的立法组方,也处处体现了协调阴阳的对偶统一观。
《伤寒论》统论
《伤寒论》统论通过前期学习,大家已完成'筑基',从今天开始进入提升层级的探讨与学习。
提升层级内容,包括兼证、较为复杂的合并病、常见病证、在实战中的若干方法与技巧(包括舌象、全息点与诊断)、医案解读、外科疮疡斑疹(不包括骨伤)、妇科、儿科、药物学扩展、方证学、经时方合参等等。
酌情设置医案练习或考核题,不再设置背诵点,大家根据各自特点,自行择取重点。
内容多而广,有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此只作简单导引。
我们在进入深入学习之前,还要换个角度,再深入探讨一下《伤寒论》体系的实质是什么?所谓执纲在手,纲举目张。
自成无己开创以《黄帝内经》解释《伤寒论》以后,中医界普遍开始用五行经络脏腑运气学说来解读仲景之学,但伤寒体系毕竟不同于内经体系,这种强行的解释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四十多种不同学派,把许多内经的观点强加在仲景学说头上,越研究越混乱,给仲景学说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
我们(这个'我们'均有据可考)认为,虽然内经的某些观点与伤寒体系相通,但是伤寒论自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准确理解经方体系,只能用伤寒论自身语境提炼出来的理论解释自己。
一提起中医,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黄帝内经》的理论是中医唯一的理论,把伤寒论也说成是《黄帝内经》五行理论的产物,这样一个主流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
最能支持这个说法的,是《伤寒论》的序文一段话:'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论》合十六卷',序中列举的文献,除了《胎胪药录》,都属于《黄帝内经》体系的理论,因此,《伤寒论》继承于《黄帝内经》似成铁板钉钉。
果真如此吗?钱超尘、杨绍伊、李茂如等先生经多种考证后指出,《伤寒论序》这段话乃出于王叔和之伪。
并指出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由单方方证开始,以《神农本草经》这篇最早的汤液著作为代表。
此后,逐渐发展到两味、三味、多味复方药,形成《汤液经法》一书。
倪海厦注解伤寒论
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
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方的医师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汉朝出现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利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辨证将经方如何使用系统化的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伤寒这两字,就广义的定义来说,应该说是“伤于寒”。
以上五种病,广义地来说,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
另一种外感病我们称为时疫,也就是不管体质如何,男女老少感染时疫之后,都是同一种症状,所以我们可以分为伤寒、时疫这两类,在治病的时候,处方用药的思路略有不同。
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
在讲六经之前,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图下所示: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与医生都死在肝病。
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学伤寒论必须学好条辨;伤寒论的条辨是“言简刚中”,中国的相书上讲到“言简刚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讲话扼要有条理。
张仲景就是一位“言简刚中”的人,也因为他的“言简刚中”,让很多人看不懂伤寒论。
因此学完伤寒论的条辨以后,必须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经帮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学完伤寒论,就算整个背下来,没有整理的功夫,还是不会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全面解密伤寒论!能量医学理论~高度匹配伤寒论。
全面解密伤寒论!能量医学理论~高度匹配伤寒论。
本理论与中医伤寒论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全面解密伤寒论!这是能量医学的解析,该版本有很多出入,见后续修改。
《逻辑能量学》提出{生命是生物电主导的、构成生存逻辑的化学能体系。
热能是化学能的表现形式,离子是生物电介入介质}。
这需要深刻的理解,才能理解中医的病理。
中医就是能量医学,这也是六经辨证的前提。
五运六气的六淫是外界气候因素,能够致病的,而人体有六种肌体结构容易对应受病。
六经辨证里,阳经是热证(能量过强),阴经是寒症(能量弱),也包含物质病在内。
他们包含三大能量系统:1、太阳、少阴经病就是生物电能症,寒水生太阳,就意思钾钠泵的寒性电解质生成生物电,这里呢,肾上腺素虽然属化学能,但是满足寒水性质。
,生物电能生产部位主要为大脑,输送方向是大脑自身、内脏和肌肉等耗能器官,产生化学能;生物电通过钾钠泵的转换,通过携带的营养来营养神经细胞,如果钾钠泵循环变弱,携带物质能力下降,神经细胞很容易死亡。
中医神就是生物电,心神是心肌电,精神是大脑的生物电。
肾精狭义基本等同钾钠钙等离子。
生物电不仅仅作用于心脑,更作用于血管、肌肉、内分泌等。
这是一个大的生物电系统。
2、阳明、太阴病是水热能症;生产部位主要为胃肠,输送部位是体表,产生热能;生物电能与热能是一对冤家,一个是有序能量,一个是无序能量,二者互相抑制,例如生物电产生多,热能产生的少,就会恶寒,热能产生多,生物电自然减少,因为热能是无序的破坏这种生物电成分,通常所说,热的没力气就是这个意思,意思热能多了,生物能电势能转化变少了。
热能易于耗散,生物电易于凝滞。
合适热能促进生物电产生。
3、少阳、厥阴病是辐射能症,生产部位主要为肝和肌肉,介质是乙酰胆碱,输送部位是大脑及胃肠,产生生物电。
如果说热能与生物电对立,胆碱能就是自己玩,单独有生物电,也有热能,但记得,胆碱能更加干燥。
这也可以看成有机碱与无机碱金属之间的差别问题。
这个特点就是单纯的热量,非常不利于水环境,对活性物质形成也有影响。
古代人生伤寒论主要内容的论述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当讨论古代《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首先可以介绍《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介绍张仲景的生平和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连载前序一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连载前序一侠医世家导读:夫原始本无医,繁衍亿万年,海龟无医保,其寿亦过千,何哉?译:据现代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里的几乎所有生物都可以活到正常寿命,而只有人类和家养的牲畜却无法达到,人类也是唯一需要医生的生物,但是海龟没有医保,其寿命却可以达到千年,这是为何?昔黄帝问岐伯,以上古天真泄养生千古不传之秘。
养生至易,但天真耳。
人若不天真,百病必缠身。
译:两千多年前的黄帝与岐伯为度众生,著书《黄帝内经》泄露养生的千古不传之秘,养生之道简单至只有八字而已“养生至易,但天真耳”,人如果活的不天真,必定会百病缠身,不能寿终正寝。
故圣者调心以安命,愚者保型以贪生。
译:自古以来的圣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调养自身的心境来达到养生的效果,而愚蠢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肉身,拼命的用各类补品,营养品,甚至希望用药物达到助其延寿的效果,可笑至极。
老子曰:人之所保非人之宝。
惜陋者不闻也。
译:老子看透了这个玄机,说道:人所拼命追求的名,利,情,欲,其实都不是人正真的宝,可惜追求这些的人们是不会相信,也不会停止的。
庄子云:通天下一气耳。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者也。
使尔病,使尔康者皆此一气顺逆通阻耳。
畅则通,通则久;阻则滞,滞则结,结则强,强必脆危不救。
心旷则神逸,百骇理顺,骨气通达,何病之有哉?译:正所谓人活一口气,人的健康与否,就是由体内的这个气来决定的。
气在体内畅通无阻,则人身体必然健康,如果气在体内某处受阻,就会停滞不前,时间推移,就会导致结节,结节变硬,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血管阻塞,肿瘤等各种病症,此时危矣。
人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达到身体百骇顺畅,骨气通达,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任何病症的。
若心尘积垢,必五脏不爽,邪病生焉。
心不能督统行气,次之以药石针灸以导气行血,通滞化淤。
使人身病者非药石之故,解困救厄者亦非药石之能,药石岂可奈病何?但借势耳!译:如果人被名,利,情,欲困恼,必定影响体内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当人无法用心境来督统全身气血之时,就会退而求其次,生病了找医生,希望医生用药物可以治疗疾病。
承先启后话_伤寒论_邓文均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 与 调 胃 承 气 汤。”该 小 段 说 的 是 甘草干姜汤用了,芍药甘草汤也 用 了,固 守 过 头 了,“胃 气 不 和谵语”胃中实 的 问 题 便 出 来 了,解 决 办 法 是 “少 与 调 胃 承 气汤”。请注意“少 与 ”是 一 点 点 地 用,怕 伤 胃 气。“调 胃 承 气汤”不含枳、厚也是这个道 理。 最 后 一 句 “若 重 发 汗,复 加 烧针者,四逆汤主 之 ”。 此 时 “重 发 汗,复 加 烧 针 ”伤 及 人 体 根 基 少 阴 ,非 “四 逆 汤 ”不 能 胜 任 。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 能 对 前 人 知 识 进 一 步 发 展。 知识的积累不是简单的代数 和,而 是 刨 根 问 底 的 深 入,抓 住 问题的实质加以扩展。仲景对《黄 帝 内 经》的 发 展 正 是 做 到 了这一 点。 仲 景 曰:“夫 天 布 五 行,以 运 万 类,人 禀 五 常,以 有五 藏,经 络 府 俞,阴 阳 会 通,玄 冥 幽 微,变 化 难 极,自 非 才 高识妙,岂能探 其 理 致 哉!”正 如 上 面 所 说,张 仲 景 在 《素 问 ·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 造 性 地 将 外 感 疾 病 错 综 复杂的证候及其 演 变 规 律 加 以 总 结,提 出 较 为 完 整 的 六 经 辨证体系。之所以 说 是 “启 发 ”,是 因 为 六 经 辨 证 体 系 有 六 经分证理论的影子;之所以说是“创 造 性”,是 因 为 六 经 辨 证 体系有别于六经分证理论。仲景六经辨证源于六经分证,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
摘自专著《刘东军易演伤寒论》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学习需要悟性。
如果世间一切真理都摆在你的面前,那就不需要悟性了。
当然,也就不需要学习了。
道之所属,工之所疑《伤寒论》乃是1800年来空前绝后将象数推演之法合二为一的书。
是取法《素问》,《九卷》。
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并运用了一种人类史上最先进的推演程序加以论述的书。
如果说《内经》的症候是没有筋骨的。
那么《伤寒论》则是第一次给《内经》诸症穿上了筋骨。
《伤寒论》是有筋骨的。
也正是因为《伤寒论》的“有筋骨”,致使之后的中医人就“没了筋骨”。
可以说1800年来就整体《伤寒论》演法而言,后世医家注解均属于盲人摸象。
这种注解与滥注实无两异。
于是,他们不得不特突出了一个这样的名词---“有是证用是药”。
美其名曰“辨证施治”。
仿佛只要打出“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的旗号来,就可以掩盖所有对《伤寒论》基本常识的无知。
这种不能揭示仲景六经辨证起运落势的的依据的注解。
只能将仲景先师越注解越成为一个“谜”。
这又何谈不被仲景“牵着鼻子”走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穷尽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虽洋洋洒洒,忙的不亦乐乎,然舍其本而求其末者。
实于仲景之道风马牛相及甚远矣。
《黄帝内经。
素问》中的《天元政纪大论》至《病本论》俗称“运气九篇”。
它其实是把六气和五运行依照以十二辟卦为骨架,来演绎六十四卦从排序到变序从而以达到论述人之宇宙和天地之宇宙的这种收缩和扩张力的变化过程。
尤其是包括西医所谓癌肿,白血病之类的病症,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病之标本在《素问》运气学九篇里均有着详述,只不过必须运用严谨的易经数象推演基础以及数象模型来对病机阴阳结构的推演转换才能知阴阳趋势之必然而非偶然。
并更加形象化,严谨化。
-----我在我的另一部即将完稿的书---《中医武将刘东军易演《内经》运气力学原理》---暂拟书名,因为当初为了复查仲景所能运用的《内经》里面的力学依据而随手做了注解记录,结果成了两部书的几乎同时注解。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注解——总论一、中医的现状当今的社会,绝大多数的百姓生病,第一选择都是去医院检查,然后采用西医的治疗方式。
更有甚者,病重到弥留之际,也没想过试试用中医的治疗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病人的观念里没有中医呢?思考许久,想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中医疗效的快慢。
中医取效慢,西医见效快,中医治本,西医治标。
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
我在学中医前(大学是西医),对中医的认识也是如此。
很幸运,我的学医之路十分顺利,直接学习的倪海厦老师的理论。
他老人家在针灸课上一直强调针灸是立竿见影的,当时我是将信将疑的。
我的外祖母、外祖父都是乡下会针灸的手艺人,小时候也见过他们给亲友针灸,但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目前的形势也是如此。
写文章之前遇到外地的中医爱好者给朋友咨询,面瘫如何治疗,几天能够治愈?我回答第一次面瘫的治疗时间在一周之内可以治愈,最快的3天就可以了。
因为离得太远无法给予帮助,患者也只能去医院治疗。
大夫在治疗前就告知患者,在开始治疗的10天内,症状可能会越来越重。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治愈。
曾经患病的亲友在医院的治疗时间基本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也和其他民间中医爱好者探讨过这个疾病的治疗需要多久,回答说平均也在1个月左右。
如何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治愈面瘫,我把自己实践的经验分享出去,希望能够间接地帮助到别人。
对于面瘫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选择也都是针灸。
但为什么效果缓慢呢?其实医生选取治疗的穴位基本没有问题,只是针刺穴位的顺序错了。
和田忌赛马一样,同样的马,按不同的顺序出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普通面瘫的治疗穴位用五个就可以了。
先针对侧的合谷穴、健侧的太阳穴、地仓透颊车穴。
20--30分钟取针,换对侧相同的穴位,20分钟左右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已经歪的嘴会回正,这时候再针人中穴、承浆穴固定。
3次左右就可以治愈。
第二、中西医诊断结果的差别。
西医的检查结果更直观,无论懂不懂西医理论,只要看到各项检查结果就明白了,各种指标的数值高低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一目了然。
伤寒精髓论
伤寒精髓论宇宙生于混沌一气,一气分二而为天地,天地交媾而成万物,清者为精,化生灵物,浊者为阴化生蠢生。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阴阳本是一物化。
阴阳交替而成昼夜,时光迁流而成四季。
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升降混成一圆。
人体精气充足则和天地四时之气故健康长寿,精气亏虚则逆四时之气而成病态。
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把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等有机的联系到一起,气循行如环无端。
一旦某条经脉之运行出现障碍就会出现与其脏腑经脉相关的相关的系统病变,这就是六经病证。
天地交而成中气,此气养人脏腑。
天地之气不交则中气亏虚而生百病。
天气应之于人为心肺,中气应之于人为脾胃胆胰腺,地气应之于人为肝肾膀胱。
天地之气细分性质无非寒热。
寒热交替而成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厥阴涵盖手、足厥阴经脉及心包与肝脏少阴包括手、足少阴经脉及心脏与肝脏;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脉及三焦与胆;太阴包括手足太阴经脉与肺与脾脏;阳明包括手、足阳明经脉以及大肠与胃;太阳包括手、足太阳以及小肠与膀胱。
人体为了生存就必须以先天父母赐予的精为基础,精能化气,脾胃肝胆与大小肠以此气为本源之气来转化五谷蔬菜与水果中的精微来充养先天的精气,以使生命久远。
精气一说,精为元阴,气为元阴所化,一气分二而为阴阳。
要想明白中医学首先要明白宇宙本源,因此要明白精气学说。
要明白人体本是温润一团和气圆融而成。
要明白后天水谷精微如何在人体转化成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
水谷精微与湿痰饮瘀的生成说明。
五谷入口,牙齿咀嚼、唾液(来自脾肾)搅拌,然后送胃中琢磨成食糜,此时食糜为酸性,然后经过胃蠕动把食糜送入十二指肠,经食糜的刺激胆囊和胰腺同时分泌胆汁和胰液,这两种分泌液都是碱性,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肠混合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小肠,在此产生酸碱中和反应,并释放热量,古人很聪明就把小肠叫做手太阳小肠,意思是说人体的后天能量来源于此,这些热量把食物的精微(津、液、精)经小肠绒毛膜送入静脉循环,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清升进入肝静脉(女性哺乳期这些精微直接进入乳腺,成为母乳),并经静脉输入心脏,经肺循环与宇宙中的大气交换能量变成赤色的血液(气血合一)然后进入心脏,在女性下行即为月经,浊者经肝内的小管汇合成肝总管,然后入胆囊,这就是胆汁。
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
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临床应⽤伤寒论解说》《⾦匮要略研究》译后⼩记兼论《伤寒论》象思维(⼀)(⼀九七⼋年⼤塚敬节先⽣与夫⼈在荣获⽇本医师会最⾼优功奖祝贺仪式上)描述,观象,在证象流动与转化中体悟脉证⽅治本真本然,《伤寒论》式动态整体直观当代中国象思维创始⼈王树⼈先⽣在《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书中论述道: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正是“象”或其他最⾼理念之作为动态整体的“⾮实体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化具有的“⾮对象性”、“⾮现成性”及“原发创⽣性”诸品格。
⾮实体性范畴显⽰为⼀种动态的终极的原发创⽣性,所以不仅不能⽤概念思维,⽽且只有中⽌或“悬置”概念思维,或只有进⼊象思维,才有可能领悟,从⽽有可能使思与境界跃升⾄原发的创⽣境域。
笔者认为,《伤寒论》(包括《⾦匮要略》,后同)所呈现的正是中医临证之际的原发创⽣境域。
《伤寒论》的“脉证并治”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在医学上的典范应⽤,是⼀种通过描述⽽观证象的⽅法,由脉证与⽅药共筑原象,从证象的流动与转化中体悟疾病及其治疗的本真本然。
《伤寒论》在描述脉证及其⽅证关系中尽显象思维之“思”的精神运动,表现出“天⼈合⼀”式的动态整体直观。
《伤寒论》式思维当属象思维,⽽⾮西⽅⽂化的概念逻辑的线性理性化思维。
现象学研究给⼈们的认知带来了新的启⽰,海德格尔的⼀个重要⽤语“缘在”(Dasein)所显⽰“存在”的意义,即不是概念的规定,⽽是⼀种描述。
“缘在”不仅是动态的,⽽且是整体的即具有张⼒的整体。
这种作为动态的整体,只要⽤概念思维⽅式加以规定,“存在”及其意义就因⽽被遗忘或遮蔽了。
“存在”本⾝,或者说本真的“存在”,作为动态的整体,它是不可⽤概念思维的⽅式加以揭⽰的,王树⼈先⽣认为这⾥需要的倒是“象思维”体“道”的整体观。
《回归原创之思》论述道,现象学的最重要⽬标是“回到事情本⾝”或“回到原初境域”。
《伤寒论归一》归一论概述
《伤寒论归一》归一论概述注:此篇是自玩的中医基础学之一,汇集于核心理论目录表最后部分。
要写出没有破绽的很伤脑的,故常会修正。
我太难了,一切尽在废话中,,,。
】一,归一论概述。
【读法提示:人体“生理-病理-药理” 框架是中医学问的基础,而阴阳框架则是三框架的根基。
】古代圣人观察自然规律,发现了阴阳框架的定理,归纳而记录于《黄帝内经》中,“脏腑-枝叶”之间的相生相养,是通过“营气道和卫气道”来完成这个循环系统的,可用“脏腑-经脉-枝叶”来定义,这就是人体生理框架。
张仲景则进一步完善了人体生理框架的认识,并且提出了病理框架,药理框架的论述,记录于《伤寒论-金匮》。
如果不心服仲景,死磕仲景,那么注定无法相信内经阐述的经脉系统的。
可惜,仲景之后的祖师爷并没读懂三框架的核心理论,都只是个人探索的读后感而已。
因为只要捋经脉逆顺,则知其“集症-解症-治病”的过程,难见经脉变动的底层细节认识。
这些祖师爷其实都卡在底层的细节认识上,明摆着胸腹内支脉的运行模式一无所知。
故,务虚者难从这些坑中走出来的。
其探索代价太大。
畸人乘真利用阴阳框架的运行规律,会通了会通经脉系统-阴阳大论(含药解)-脏气法时论,又从底层剖析卫气道出入离合的动力系统后,则重现了仲景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框架。
这个推导过程,称之为归一论。
归一论解决了胸腹内支脉的认识和胸腹外卫气道的运行模式。
归一论解决了一部分药理的认识,但太多的药理无法独立解决,仲景所用的胎臚药录的失传,代价太大。
归一论无法认识更多的病理框架的细节,只能点点滴滴地积累。
归一论为学习内经和伤寒论,提供了框架性的方向指引。
归一论的价值和魅力,等待着有心者来挖掘。
可以促进中医学问的重建和完善,又能为西医的系统化归纳指明了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病理-药理” 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后,则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请务实地尊重归一论。
如果你能左右中医学问的决策,我可直接为你解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属偷换概念,时而讲天,时而讲人,时而讲常,时而讲病。#L#`
2007/06/29 04:46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78字节]
杏林草根
等级: 论坛普通学者
信息:
威望: 0 积分: 78
现金: 10187 元
存款: 没开户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17 楼]
人體六经的胜衰之变的规律卻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ZmI
2007/06/29 08:47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88字节]
三世易医------中医核心理论源头
2007/06/29 01:21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361字节]
mawenhui336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18 楼]
楼上的文字出自哪,偶怎么没看到过这个版本?VyMt/
2007/06/29 08:50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66字节]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1001 篇
精华: 1 篇
资料:
注册: 2005/10/04 01:25pm
阳: 天9j Mx
生命(生命是“三”的体现和代表)6YQ
阴: 地.dmb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0f\
杏林草根
等级: 论坛普通学者
信息:
威望: 0 积分: 78
现金: 10187 元
存款: 没开户
[续]@-("gi
明白了六经的排序规律,我们就得看六经的空间排布了。六经的规律古人是以时间的演变来论述的。即在点空间-要研究的整体看六经的变化。而此时,就是要以点时间内来看空间的六经变化,即生命的时空转化。这也是六经除时间来历外的另一个来历。而上文(2)“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就是对空间的简单描述。而《内经》的卷二《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对阴阳在地球上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大道演述阴阳的示例。《内经》是遵循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万物”的规律的。这里以地球为整体“一”进行了对生命之源的认识,将地球分为“天(注意:这里的天不是泛指,而是指地球引力范围内的空间)、地”。天地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化,形成了万物的“纲纪”,所有这些随着天地的变化而生灭,故有“生杀之本始”之说。因此,要知道生命之源头和生命的本质,就必须知道天地的阴阳变化规律,《内经》直接点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这个本源。而大道所谓的“三”就是“纲纪、父母之变化、生杀之本始”,它使万物有了纲纪,即演化了万物。就是大道所说的“三化万物”。这就使天地有了空间的排布,其图如下:Dd
医源 头衔: 论坛版主
等级: 论坛管理局局长[市局级领导]
信息:
威望: +5 积分: 1026
现金: 10070 元
等级: 论坛助理讲师
信息:
威望: +5 积分: 253
现金: 19230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逸湘
来自: 保密
发帖: 201 篇
精华: 7 篇
资料:
注册: 2006/05/24 02:35pm
造访: 2007/07/25 00:22pm
造访: 2007/07/23 06:20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16 楼]
[这个贴子最后由医源在 2007/06/29 08:43pm 第 1 次编辑]c|K@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O4us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bG
-=-=-=-=- 以下内容由 医源 在 2007年06月29日 08:41pm 时添加 -=-=-=-=-xe|M
天的范围请参FX</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69 篇
精华: 0 篇
资料:
注册: 2007/02/01 06:38pm
造访: 2007/07/17 07:28pm
等级: 论坛教授、名誉顾问
信息:
威望: +2 积分: 2030
现金: 45998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道生一,一生二,二化三,三化万物YGW9
/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2678&show=100l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耗散多维拓扑结构:就是脏腑和经络本身.(模型)6jk)_
阴阳能量流转(吸收与释放):就是阴阳能量(三阴三阳)正常状态和转变状态.g9w!
能量状态正常,就是平人状态.能量状态不正常,就是得病状态,把她调节回正常状态,就是治病过程,病人康复过程.n
[原创] 《生命统一场论》:用《内经》解读《伤寒论》 @ 医理探源
>> 欢迎您,客人: 登录 按这里注册 忘记密码 在线 搜索 论坛风格 帮助 插件
>>> 网上硝烟唇枪舌战逐鹿中原争先手; 坛里文采笔林墨浪著书立说荫后人。
中国中医药论坛 → 医理探源 [返回] → 浏览:[原创] 《生命统一场论》:用《 ... 标记论坛所有内容为已读
/u/1280170423 Nhomakorabea 2007/06/29 08:36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1565字节]
逸湘
来自: 台湾台北
发帖: 2004 篇
精华: 0 篇
资料:
注册: 2004/12/20 03:59pm
造访: 2007/07/25 07:38a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14 楼]
搞中医,面对的是人体,就是生命.中医是生命科学.lzh5j
那什么是生命呢?k)O(A]
生命=耗散多维拓扑结构+阴阳能量流转(吸收与释放).rb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656 篇
精华: 0 篇
资料:
注册: 2007/05/18 09:44pm
造访: 2007/07/25 09:20am
目前论坛总在线 362 人,本主题共有 1 人浏览。其中注册用户 0 人,访客 1 人。 [关闭详细列表]
客人
◆此帖被阅读 1431 次◆
* 贴子主题: [原创] 《生命统一场论》:用《内经》解读《伤寒论》 默认稍大普通较大很大最大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繁体 [第 13 楼]
晕,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大概是外星语吧.欢迎来到地球!n3
2007/06/29 00:47pm IP: 已设置保密[本文共78字节]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69 篇
精华: 0 篇
资料:
注册: 2007/02/01 06:38pm
造访: 2007/07/17 07:28pm
知易子
等级: 论坛讲师团副教授
信息:
威望: 0 积分: 705
现金: 19382 元
存款: 没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