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教育)【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工作教育6.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一、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意义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性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直接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发生某种改变以使之更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应用性学科。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性。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职业训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职业前的预备,是一种职业教育。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训练社会工作是一个强调价值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要在实践中贯彻专业价值信念;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包含着道德选择。
(3)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总结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一个总结过程,是对实践经验和方法的提炼过程。
这种总结和提炼体现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
(4)以实践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诠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①借用理论,即借鉴相关学科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所做的解释。
②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理论,是关于实施社会工作专业行为的理论。
(5)专业教育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强调价值观的专业,它对从业人员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专业人员遵守社会工作专业基本价值原则。
2.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和训练是教育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取向。
教育主要是指知识的传授、信念的确立和个性的养成。
训练则是指在教育者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而达到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取向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①专业理论和专业的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知识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传授和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
②实施专业过程的方法技能,它掌握需要经过实践的训练,是一个技能的熟练过程。
2011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武汉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2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2.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3.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4.社会角色5.社会化6.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2.简述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3.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4.简述社会分层的定义及分层标准5.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每题16分,共48分)1.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社会问题及公共问题被认定为社会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参考答案:武汉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331社会工作原理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2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答: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如下:(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要尽量保护和发展服务对象的权益,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区别于其他专业伦理的最重要特点;(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权威性。
2.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答:(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3.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答:(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特点有:①多样性;②复杂性;③层次性;④稳定性;⑤变动性。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区)【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社会学基础知识第九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区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的社区类型。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简述虚拟社区的特征。
[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虚拟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交往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式。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①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缺场”的特点。
社会工作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1.0分,共30.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所谓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 )的理论。
A 解释B 阐述C 归纳D 分析【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提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包括关于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服务对象及其所生活的社会。
因此,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对这些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故此题选答案A。
第2题下列( )不是存在主义提出的社会工作治疗过程的基本概念。
A 示来的社会工作者的经验B 觉醒C 对话的必要性D 实行【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提示]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帮助受助者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受助者的主观经验。
它的治疗过程包括了五个基本概念,即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
因此,属于存在主义提出的社会工作治疗过程基本概念的是BCD。
第3题以下( )不属于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助人过程。
A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B 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C 重视服务对象的缺陷D 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提示] 增能理论认为:服务对象能力的缺乏是由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的疏离与压迫,使得他们形成了无力感、无助感、疏离感和失去自控感,这样,社会工作者设法增强他们的能力就十分重要。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能力不是助人者给予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重视的是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002.2022年真题解析(二)(2)
19.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的第二次会谈中,有如下对话。
服务对象:“我在舞蹈班学习现代舞,前两次勉强能跟上老师,但下课后就忘记了。
到了第三、四次课,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越来越多,我完全跟不上,所以就退课了,之前的电脑课也是这样。
”社会工作者:“当你跟不上舞蹈班和电脑班的进度时,你有什么感受呢?”服务对象:“有点挫败,觉得自己好失败”社会工作者:“当你跟不上进度,感受挫折和失败时,你当时有什么想法呢?”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好笨,什么都学不会”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这段对话所处的助人步骤是( )。
A.确定服务对象不正确的思维及其导致的情绪B.要求服务对象自我觉察可能错误的思维方式C.探索服务对象错误思维与潜在信念间的关系D.检验服务对象重新建立的自我假定的有效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过程—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2)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3)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4)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5)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者询问服务对象“有什么感受?当时有什么想法”是为了确认服务对象的思维及情绪感受。
故选A。
20.社会工作者小刘在社区摸排困境儿童家庭情况时,了解到35岁的汪先生失去了工作,妻子离家出走,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家庭生活困难,两个孩子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小刘通过走访学校老师,进一步了解到孩子们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关系疏远,为此,小刘决定根据生态系统为汪先生整合外部资源,其最适宜的做法是( )。
A.着眼于汪先生个人,开展家庭亲职教育,建立健康的养育观念B.引导两个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文化课的成绩C.帮助汪先生了解就业救助政策,提供街道免费再就业培训信息D.协助两个孩子学习并提升社会交往技能,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2014年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 年武汉大学 331 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辨析 1.小组的基本特性 2.“心理—社会”模式 3.社区工作 4.同理心 5.社会行政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2.简述实在社区与虚拟社区的关系。 3.简述同龄群体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4.简述角色距离理论对社会实践的启发意义。
1/2
Hale Waihona Puke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5.简述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来阐述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2/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二、简答题1.请简述什么是“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划分。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色,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1)先赋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说来,在相对封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
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
(2)自致角色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2.请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上,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具体如下:(1)经济地位分层。
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
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而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不同的。
(2)声誉地位分层。
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
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社会工作原理》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社会学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一、名词解释1.社会运行[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指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研;社科院2011年研]答:文化是指人类代代相传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以须臾失去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其他动物都不具有人类的文化思想、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当然更不具有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
总之,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3.文化震惊[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它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4.文化堕距答:“文化堕距”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2020年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社区康复(北大2019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答:社区康复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残疾人工作模式和方法。
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
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
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
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建构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华东师大2019年研)答: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关注把不同的人联结在相同地点的系统关系,既包括日常活动的互动系统,也包括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
社会环境的特点包括:①多样性。
社会环境可能是实体性的社会群体或组织,也可能是客观存在的舆论、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涵盖了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层次和方方面面的因素。
②复杂性。
首先,社会环境要素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复杂的。
其次,社会环境中各子系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它们彼此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
③层次性。
从对人的生存影响程度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有其层次性。
有的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有的则比较间接;有的因素对人的生存状态影响巨大,有的则影响微弱。
④稳定性。
社会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从微观来讲,一个人所生活的具体的家庭环境、所在的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从宏观来讲,一个时代的制度、社会结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正是这种环境的稳定性特征使得人类正常有序的生活成为可能。
⑤变动性。
社会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相对统一。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10年修订版)考研真题详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3.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概念题1.增权(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增权源自增权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中产生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相信,个人之所以与环境间存在障碍以至于无法实现自我,主要是源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与限制,社会工作的干预应该着眼于增进与充实服务对象的权利与能力,以挣脱环境的束缚。
2.家庭雕塑(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答: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对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塑造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互动手段、亲属程度、交往方式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此时家庭就体现出雕塑功能。
3.人类行为答:人类行为又称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
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的行为公式是B=f(P.E),P代表个体,E代表环境。
4.社会环境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答: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主要分为分类:(1)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
(2)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5.朋辈群体答:朋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
朋辈群体往往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会有利于群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行为,当这些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会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起消极影响。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社会工作研究)【圣才出品】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社会工作研究)【圣才出品】第十二章社会工作研究1.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什么?答: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无论对于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服务项目、制定服务计划、确定服务的方法与技术、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以及修订与完善相关社会政策,还是对于检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是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对象需求以提供适宜的服务的需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不是盲目地提出与提供的,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经过科学设计的。
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便成为设计与提供一定的服务项目的前提,而这就必须进行社会工作研究,掌握案主真实的服务需求,以设计与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2)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是科学地探寻社会问题成因并加以合理解决的需要社会工作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与社会弱势群体有关的社会问题而存在的。
(3)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是不断改进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的需要为了使社会服务取得最佳的效果与效益,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评估研究等科学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不断改进工作的模式、方法与技术,从而达到增进案主福利、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益的目的。
(4)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是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社会政策的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通过对各种情况下社会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形的研究,掌握社会政策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社会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修正相关政策,通过如此反复的过程,使之日臻完善,从而发挥社会政策应有的指导作用。
(5)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需要社会工作原有的理论、模型、方法与技术是否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必须经过实际的运用加以验证;同时,在社会工作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在不断地创造新经验、新方法、新技巧,这些都需要加以理论提炼,使之补充原有的理论或形成新的理论。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2.差序格局3.社会事实(涂尔干)4.个别化5.个案工作6.社会服务7.倡导者8.剩余性社会福利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
3.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4.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5.简述泰彻的价值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我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2.论述“标签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3.试论述社会工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社会救助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
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差序格局答: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社会事实(涂尔干)答:社会事实是种社会学概念,由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
社会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具体来说,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工作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A. 利他主义B. 助人自助C. 权益保障D. 服务他人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A. 尊重B. 正义C. 自由D. 平等答案:C3.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卡尔·罗杰斯B. 雷蒙德·卡弗雷C. 约翰·鲍尔比D. 霍华德·加德纳答案:B4. 以下哪个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共同参与和合作()A. 认知行为理论B. 生态系统理论C. 人与环境互动理论D.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答案:C5. 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 定量研究B. 定性研究C. 案例研究D. 实验研究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工作的目标。
答案:社会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2)促进服务对象的个人发展,提升自我效能;(3)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交网络和社区参与;(4)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5)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
2. 简述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了解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2)关注服务对象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互动;(3)利用环境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4)推动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其社会功能;(5)促进服务对象与社会的融合,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
3. 简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文化和价值观,维护其尊严和权益;(2)正义:追求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等不公正现象;(3)自由:保障服务对象的自由和选择,鼓励其积极参与决策;(4)平等:平等对待服务对象,关注其需求和权益,促进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5)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中级社工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级社工考研题库及答案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它关注个体、群体和社区的福祉,以及如何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社会问题。
中级社工考研是许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中级社工考研的题目及答案,供考生参考。
题目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答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促进社会正义和人权,以及致力于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包括尊重多样性、自我决定、保密和隐私等原则。
题目二:简述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生态系统视角。
答案:生态系统视角强调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这一视角要求社会工作者考虑个体在不同系统(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福祉。
社会工作者需要评估和干预这些系统,以促进个体的整体福祉。
题目三:社会工作干预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案:社会工作干预的基本原则包括:1) 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的自主权和选择;2) 基于证据的实践,使用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指导干预;3) 多学科合作,与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工作以满足客户的需求;4) 持续评估和反思,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题目四:描述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答案:定性研究侧重于理解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过程,通常使用非数值化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访谈、观察和文档分析。
定量研究则侧重于测量和统计分析,通过数值数据来测试假设和理论,常用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和实验设计。
题目五: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对于确保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它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决策,保护客户的利益,维护社会工作职业的声誉和公众信任。
结尾:中级社工考研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以上的题目和答案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硕)注意: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一、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社会学的声誉分层法指的是用可直接测量的指标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2.社会工作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间接相关。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3.正式社会组织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4.就剩余性福利而言,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全面的角色。
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家庭系统理论及其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答:(1)家庭系统理论的概念家庭系统由几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
家庭系统涉及这样一些概念:目标或目的、构成要素、运作的秩序、维持该系统的活动力的能量及与外界的互动方式等。
①家庭系统构成要素可以从两种角度解释:a.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父母与子女)系统、手足(兄弟姐妹)系统。
b.由个人组成,即大人与孩子、男人与女人等。
②家庭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因其“渗透性”不同,也分为两大类:a.可以高度容许信息自由进出的开放系统;开放的系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了自己,家庭成员注重学习新的知识,自我价值得到承认。
b.与外界没有交换关系,不允许信息进出的封闭系统;封闭的系统与外界隔绝,而依赖内部的权威(家长),家庭成员没有机会发展个人的能力,自我价值亦无法建立。
(2)家庭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运用家庭系统理论分析家庭中某成员或家庭被困扰的问题,可以使工作者运用综合、全局的眼光审视家庭成员的情绪、行为困扰是来自家庭系统互动关系,即家庭系统有可能是造成其现状的根源。
2014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山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范式答:范式是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一些信念和假设。
范式意指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
范式为共同享有它的那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指南,把他们的活动联结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是在一项活动中被复制的部分。
佩恩主张社会工作理论只有一个范式,这个范式的核心是心理动力学,各种其他的社会工作理论都可以根据它们同这个核心的关系而被组织到这个范式之中去。
2.制度性的社会福利答:社会福利包括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和制度性的社会福利。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与剩余性社会福利不同,政府在福利方面扮演的是全面的而非边缘性角色。
3.社会性别答:社会性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
它是指一种社会的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它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等综合体现,是通过社会学习得到的与男女两性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期待和行为。
社会性别是指一系列社会建构的关系,它产生及并再现于人们的行动中。
”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性别化的行为不是由生理性别,而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所塑造的。
4.社会行政答:社会行政,是指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
社会行政的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社会行政也称社会福利行政。
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习题考研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习题考研真题一、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概念、历史与意义1. 习题详解1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答: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根据理论特征和历史逻辑分为多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模型。
(1)豪(Howe)的七阶段模型及其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是“调查”(investigation)阶段。
社会工作者是事实的收集者,扮演调查者的角色,缺乏对理论的清晰认识,主要是将常识应用于不寻常的情景之中。
②第二阶段是精神分析学阶段。
弗洛伊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模式的核心人物,社会工作几乎就是精神分析。
③第三阶段是“诊断学派”(the diagnostic school)和“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并立的时期。
诊断学派旨在探索和解决案主的精神疾病;功能学派则将个人的行为视为情景的后果,聚焦于此时此地,案主是助人关系的中心。
④第四阶段是“获得”(acquisition)阶段。
社会科学理论得到长足的进展,为社会工作借用不同的知识架构提供了基础,包括心理动力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等。
⑤第五阶段是“盘点”(taking an inventory)阶段。
社会工作对已有的理论、模式和流派进行整理、分类和排列。
⑥第六阶段是“理论统整”(unification of theory)阶段。
即整合理论,出现包容性的理论视角,特别是系统视角,并且强调社会功能。
⑦第七阶段是“理论归类”(classifying)阶段。
理论多元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理论的分类化和有序化,出现众多的理论分类模式。
(2)《社会工作理论》一书结合Howe的七阶段模型和Kemp、Whittaker & Tracy对社会工作理论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提出一个六阶段模型,其具体阶段和阶段特征如下:①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工作理论的开创期。
以Richmond(1917)的《社会诊断》为标志,开创了社会工作“成为科学”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约定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3.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具有那些特点?
4.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来自于哪个领域,为什么?
6.文化分析具有哪几种视角?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假设你是某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正在服务于一些具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
当你第一次面谈的时候,其中一个年轻人告诉你,他曾经是黑社会的一份子,一度犯有抢劫罪,他还同一些女孩子有混乱的性关系。
从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来看,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告白,你会怎样回应?并解释你这样回应的理由。
2.就“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的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原理(代码331)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救助
2.差序格局
3.社会事实(涂尔干)
4.个别化
5.个案工作
6.社会服务
7.倡导者
8.剩余性社会福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帕森斯社会现代化模式变项理论。
3.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4.简述社会工作的要素。
5.简述泰彻的价值体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我们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2.论述“标签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3.试论述社会工作、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
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
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差序格局
答: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社会事实(涂尔干)
答:社会事实是种社会学概念,由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
社会事实就是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
具体来说,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具有客观性。
(2)强制性:社会事实“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
(3)普遍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
”也就是说,构成社会事实的现象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数量的成员共有的普遍特征。
4.个别化
答: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
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
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个别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当事人的特点,主要是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
其次,在生活、活动和学习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另外,在起居上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人保守其隐私的需要。
5.个案工作
答: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6.社会服务
答: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7.倡导者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8.剩余性社会福利
答: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
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系与区别。
答:(1)区别:
①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来承担主要养老责任,实际上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抚养与赡养关系构成的网络,由家人、亲朋向老人提供非正式的家庭照顾。
②社区居家养老是按照“属地养老”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社区自身所有的资源和条件的前提下,使需要得到照顾的老人尽可能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其目的是帮助老年人体现出作为社区成员的角色,尽可能地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常态”的社会环境中。
需要动员全社区的人力物力来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社区中能够幸福地生活。
(2)联系
①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的历史延伸。
在养老责任上,由家庭成员延伸到整个社会身上;在具体承担养老的社会责任的组织形式上,由家庭延伸到其他涉老的专业和非专业组织;在制度建设上,把家庭养老的意识形态基础有文化价值观延伸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以法律作为这些制度的坚实基础;在承担风险上,把单个家庭的保障风险延伸到家庭和社会身上。
②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家庭养老是一种非正规照顾,它一方面成本低廉,提供的服务快捷灵活,提供服务者又多为熟悉的邻里朋友,所以较容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