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人生之课题研究——胡征善主持与参与的课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善人生之课题研究
——胡征善主持与参加的课题研究
胡征善()
(一)主持特级教师专题课题《化学科创新教育设计》
1、课题《化学科创新教育设计》获奖论文
2、实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该文稿为创新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之一,该文稿入选《新世纪教育论坛——中国教育新成果全书》(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
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推进和实行创新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构筑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工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最关键的是解放思想,切实地建立科学的现代学生观。
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只有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才能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改革才有方向,实践才有保证。
一、现代学生观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者心目中的“上帝”,教育者持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关系到现代教育的成败。
传统的学生观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中心”,学生只是“服从”与“接受”,教育活动无异于“填鸭”和“驯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以及潜质的开发,阻碍甚至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的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人格,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开发,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启发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唤起学生的主人意识让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中进行双向知识交流双向情感交融。
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现代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心中必须装着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及时调整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如果“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陶行知《教学合一》)因此,教育教学方法很有必要来一番改革来一番创新,以“学”来调控“教”,让学生学得自主自在,学得生动活泼。
现代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必须树立每个学生都有培养造就成才的理念。
创设情境创设条件创设机会让每个学生经历成功享受成功感受感悟成功的愉悦。
绝不能形而上学地将学生划入“等级圈”,遏制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情况学生的发展,人为地使一些具有某种特长某种潜质的学生被压抑被冷落被淘汰。
要承认差异,认识差异,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善导差异,因“异”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得到充分展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失败的教育者,没有失败的受教育者。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几十年教育“惯性”即观念的惰性作用以及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些地方仍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决不会轻易退出“市场”,没有一套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可能会有其名无其实。
教育评价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有利于激励创新教育,废止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创新,重知识轻情意,重增负(加班加点的所谓负责任)轻效益的评价误导,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构建追踪分析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建立目标多维化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包含学校管理评价体系、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发展评价如下所示:
而对于学校管理的评价和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否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怎样发现,是否关注学生心智培养、知能拓展,是否切实践行“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着眼于未来”就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社会,面对工作,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能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是否能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否敢于革新与开拓。
以此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导标准,使教育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真正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真正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3、发掘课程资源指导探究活动
(化学科创新教育设计成果之一)
参加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安徽教育报刊社、安徽省科学技术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科学试验创新大赛,其中《水冷却亦沸腾》获二等奖。
【主旨】:挣脱应试桎梏,发掘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活动,优化育人途径,促进个性发展,体验成功愉悦,培育创新技能。
【关键词】实验技能探究活动家庭实验
前言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设计富有特色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家庭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发掘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时空,延伸课程内涵,而且有利于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走入社会,贴近生活。
通过运用家庭实验揭示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深入认识和理解身边物质的理化性质,使之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发掘学生的智能潜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个性特征,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创新实践之目的。
本人从教近三十年,始终坚持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经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指导学生家庭实验(探究活动)序列(十大系列近百个家庭实验),现从中撷取一束——涉水家庭实验系列,与同仁们共商。
家庭实验(探究活动)举隅
一、证明水分子间有空隙
实验用品:大试管或玻璃瓶(如墨水瓶或盐水瓶)带导管的橡皮塞
氯化钠晶体
实验操作:在大试管或玻璃瓶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钠晶体(最好不要用细盐),然后快速地注满水,并塞紧带长导管的橡皮塞,在导管中的水面处作好记号,振荡试管或玻璃瓶,使氯化钠晶体完全溶解,恢复原来的温度。
实验现象:导管内液面下降
现象解释:钠离子、氯离子的体积都很小,一定温度压强下,氯化钠晶体溶于水后,钠离子、氯离子钻入水分子间的空隙中,从而使其总体积缩小即溶液的体积V<V(水)+V(晶体)。
注意事项:若用细盐,由于加水后,细盐颗粒间仍存有许多小气泡,振荡细盐溶解时,有许多小气泡逸出,使实验结果“失真”。
此时,亦可使插入试管或瓶内的导管尽可能深些,以减小气泡对溶液总体积的影响。
此实验也可用如下方法进行:
在玻璃杯中注满水,然后慢慢地撒入细盐,待完全溶解后,再不断撒入,结果撒入很多细盐,而水并不溢出。
结论延伸: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必须要用容量瓶,因为V(溶液) V (水)+V(可溶于水的晶体)[或V(浓溶液)]。
二、水冷却亦沸腾
实验用品:烧瓶或盐水瓶橡皮塞
实验操作:将烧开的沸水注入烧瓶或盐水瓶中约占1/2—2/3容积,塞紧橡皮塞,将烧瓶或盐水瓶倒置,用冷水淋浇瓶底。
实验现象:瓶内水呈沸腾状态。
现象解释:瓶内空间充满水蒸气,用冷水淋浇瓶底时,瓶内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压强减小,稍低于100℃的水又开始沸腾,即液态物质的沸点随该液态物质的蒸气压减小而降低,随蒸气压增大而升高。
原理应用:减压蒸馏、高压锅工作原理;依此原理还可设计成“减压瓶”和“喷泉”实验。
注意事项:小心操作、防止烫伤。
三、茶水变墨水
实验用品:茶水(茶叶、开水)铁钉小瓷碟(碗)
实验操作:在小瓷碟(碗)中注入茶水,然后放入几枚铁钉。
实验现象:几分钟后铁钉周围的水先开始变为蓝紫色,后不断扩展,约1-2天内茶水变成蓝黑色。
若用热茶水(或放入少量茶叶,冲入开水),上述实验现象出现所需的时间更少。
现象解释:铁钉被氧气氧化生成Fe3+,Fe3+与鞣质(一种含多元酚的有机物,茶叶中含有鞣质)作用生成蓝黑色的鞣酸铁(蓝黑墨水中一种主要成分)。
原理应用:用铁锅煮茶叶蛋,水会变黑色。
四、证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1、带电体使水流方向偏转
实验用品:泡沫塑料(最好在太阳下曝晒过)
实验步骤:打开自来水龙头,使水呈最小的线流,用泡沫塑料在头发上磨擦几下,靠近水流。
实验现象:泡沫塑料在头发上磨擦,使泡沫塑料上带电;靠近水流,水流被泡沫塑料吸引,方向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实验成功的关键:泡沫塑料和头发必须干燥
2、微波加热
实验用品:家用微波炉相同材质相同体积的瓷杯2只水食用油温度计
实验步骤:在两只瓷杯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相同的时间。
停止加热,取出两只瓷杯,用手握瓷杯外壁(或用温度计)感受(或测定)两种液体的温度。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高,油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现象解释:微波加热是利用电流的高频振荡,使水分子(极性分子)的取向瞬息改变,水分子间高速磨擦产生热量。
而非(或弱)极性分子的这种作用很弱(食用油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构成食用油的分子极性很弱,而且食用油单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大)。
五、化学“变阻器”
实验用品:学生电源(或充电器)小灯泡导线石墨电极
竹槽(或塑料盒)食盐水
实验操作:将食盐溶于水配成食盐溶液注入竹槽(或塑料盒)内,
按图连线:
然后移动两石墨电极。
实验现象:两石墨电极越靠近,灯泡越亮;两石墨电极拉
远,灯光逐渐变暗,甚至不亮。
注意事项:最好接交流电源。
六、自制家用消毒器
实验用品:学生直流电源(或充电器或几节干电池) 玻
璃筒(或塑料筒) 橡皮塞 导线 石墨电极 玻璃导管 食
盐 水
实验操作:装置如图,接通直流电源,一段
时间后,取出溶液用水稀释后,可得家用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 )
注意事项:下端的石墨电极一定接电源的正极,不可反接。
七、自制碱溶液
实验用品:直流电源 塑料方盒 硬纸板 导线 石墨电极 食盐 水 自制酸碱指
实验操作:如图装置 通电一段时间,取阴极区的溶液滴
入自制的酸碱指示剂中。
附:自制酸碱指示剂溶液。
八、难挥发性物质的溶液沸点升高
实验用品:烧杯或玻璃杯 量程为150℃的温度计 酒精灯或蜡烛
食盐或蔗糖 水
实验操作:在烧杯或玻璃杯中注入约半杯(50-100 mL )开水,用点燃的酒精灯或蜡烛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水温。
然后分阶段地加入1-2角匙食盐或蔗糖,至沸腾测溶液的温度。
实验现象:水蒸气压为101 kPa 时,水的沸点为100℃,不断加入难挥发性物质食盐或蔗糖(即溶液的浓度不断增大),溶液的沸点随难挥发性物质浓度增大而不断升高。
现象解释:因为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物质溶液的
饱和蒸气压随其浓度的增大而下降,欲使溶液蒸气压达到
101 kPa 而沸腾时,必须使温度升高Δ t ..
九、里外甜度不同——难挥发性物质的溶液凝固点
下降
实验用品:电冰箱 玻璃杯 冰棒模盒 筷子 冷
开水 白糖
实验操作:在玻璃杯中先后加入适量白糖和冷开水,
用筷子搅拌,使白糖完全溶解,配制成较稀的白糖溶液,
注入冰棒模盒中,放入电冰箱冷冻室冷冻,当完全冻结后,取出品尝。
实验现象:外甜里“淡”,最后味道如白开水冰棒(无味道)。
现象解释:难挥发性物质的水溶液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
纯水与(难挥发性物质)溶液的冷却曲线如下:
溶液冷却:当t<0℃时(b’点),冰开始析出,随着冰不
断析出,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凝固点不断下降(b’c’段),直到
形成饱和溶液(c’点),析出低共熔混合物(c’d’段),直至溶
液全部形成固体(温度稍低于d’点时的温度)。
很显然,b’c’
段析出的冰中夹带溶质的量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多。
十、冷热水对流、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用品:烧杯或玻璃杯滤纸或餐巾纸开水着色水(如
用墨汁、墨水或红苋菜汁着色)
实验操作:在两只烧杯或玻璃杯中分别注满开水和冷水,在水面上平铺一张滤纸或餐巾纸,然后在滤纸或餐巾纸上滴加着色水。
实验现象:着色水在开水中很快下沉,并很快扩散至热水中。
现象解释:热水(空气)密度小于冷水(空气)密度,冷热水(空气)对流。
热水(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快,着色水很快扩散至热水中。
原理应用:壁挂式空调机室内机组总是装在房间上方。
十一、丁达尔效应——胶体的性质
实验用品:激光电筒或普通电筒一杯(盒)热水或肥皂水
实验操作:打开激光电筒(或普通电筒),一般难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若在下方放一杯(盒)热水(亦可喷一口香烟),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若让一束光通过肥皂水也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现象解释:略
自然现象:万道霞光(阳光透过云层)、明亮的天空(高空呈灰暗色)
十二、固态水究竟是什么颜色
实验用品:铁锤冰块(亦可用无色的玻璃代替)
实验操作:用铁锤将无色透明的冰块敲碎
实验现象:变成白色粉末
现象解释:可见光能完全透过块状冰(或无色的玻璃),所以呈无色透明,研成粉末后,粉末对可见光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绝大部分可见光被粉末分散反射(散射)出来,所以呈白色不透明。
原理应用:①雪(疏松的固态水)是白色。
②许多物质的晶体是无色,但其粉末是白色,如氯化钠和蔗糖等。
③块状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而多数金属粉末对可见光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几乎吸收了全部光线,因此金属粉末往往是呈黑色或灰黑色。
十三、渗透现象
实验用品:萝卜或马铃薯等食盐或蔗糖水水果刀长玻璃导管透明胶带
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长玻璃导管液面升高。
现象解释:挖空的萝卜或马铃薯是半透膜,开始时,水分子进入溶液中的速度大于水分子渗出溶液的速度,长玻璃导管液面升高,当玻璃导管中液面达到某一高度,水分子向两
个方向的渗透速度相等,渗透作用达到平衡。
此时玻璃导管内液面与水槽中液面高度差,即为该溶液的渗透压。
原理应用:1、注射或静脉输液(与血液等渗的溶液;)2、腌鱼腌肉腌菜,细胞内失水而萎缩;3、淡水中游泳,眼睛常胀痛;4、洗鱼洗肉时,常见鱼(或肉)膜水肿;5、海水鱼和淡水鱼互换水环境,不能生存;等等。
⨯⨯⨯⨯⨯⨯⨯⨯⨯⨯⨯⨯⨯⨯⨯⨯⨯⨯⨯⨯⨯⨯⨯⨯⨯⨯⨯⨯⨯⨯⨯⨯⨯⨯⨯⨯⨯⨯⨯⨯
除上述实验外,利用水还可进行:①纸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游动;②纸盒烧开水;③水沸腾,金鱼在水中仍逍遥自在;④微波炉加热原理;别纯水和饱和食盐水(可利用十几种理化生方法)等。
后记
开发学生家庭实验,引导从事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和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技能,初步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积聚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本。
此乃教育的“育人”本质和教育发展的必然——传承与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而决非是制造应试的机器。
(二)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
【摘要】课题紧扣课标新课程实验,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活学习主体的内在因素,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课标新课程的实验中,探究出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辐射作用和导向作用。
【关键词】课标新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多元学习方式课题研究成果
《坚持课标基本理念培育多元学习方式——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的确立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的思考、论证,从多个涉及新课程教学实验的课题中经评价筛选最终确定的。
本课题于2006年4月申请立项,2006年7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批文教科研(2006)1号]。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老师紧紧抓住新课程实验的契机,投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教改实践,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培育学生的多元学习方式入手,寓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多层面的评价方式于学习方式的培养体系中。
经过近三年的探究与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标新课程为转变教育理念创造了空前好机遇
2003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此之后一直到新课程教科书出台,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结合《课程标准》自觉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课程·教材·教法》和专业期刊《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刊载的各类有关《课程标准》的文章,以帮助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及其内涵,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读,大大提高了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的自觉性。
胡征善老师结合本人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构建了如下系统教育理念,并多次在省级学术会上和全市教师教育讲座上阐释其观点。
①三维”目标间的联系
②学点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③“教”之本在于“师”。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构成:
二、课标新课程为构建教学模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实践)中某一主题或达到某一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的总称,是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目标与教学过程目标融合的具体运作方式。
新课程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个性差异,把握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领会每个课程模块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讲究实效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
习和合作学习;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型教学模式
概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必须:
1.以激活学习主体内因、构建平等“教”“学”为宗旨,体现民主性;
2.以培养兴趣感悟愉悦体验成功为前提,诱发自主性;
3.以感受、经历、尝试、体验为过程,强化探究性;
4.以交流、讨论、参观、调查为渠道,养成合作性
5.以发展学习主体的心智情意能力为中心,培养创新性;
6.以联系实际、活动实践、走进社会为平台,凸现发展性;
7.以陶冶情感态度、形成学科价值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8.以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贯穿应用性。
认知需要情境,情境促进认知,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意向,从而达到养成勤学习肯钻研的习惯,挖掘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标新课程为展示教学风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高中新课程实验给高中教师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学行为上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因此,谁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把握机遇,不等不靠主动探究,谁就能把握课改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教育教学上出成效。
课题组的全体老师牢牢把握课标新课程实验的大好机遇,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在全国、省市各级教学教研活动中大显身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各级专家学者和听课老师的好评。
在课标新课程实验的这个大舞台上尽展风采。
例如:章坤老师设计的《氨的性质探究》观摩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全国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研讨会》上进行观摩教学,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其ppt课件刊载于《安徽省化学教育网站》上;章坤老师2007年5月在黄山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胡征善老师由安徽省志诚名师网校录制了三节按新课程《有机化学基础》设计的专题课刊载于《安徽省志诚名师网校》上;在民盟黄山市委、市教育局的组织指导下,在黄山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胡征善老师于2007年10月20日在黄山区进行一次教研活动,讲座专题是《教学中如何实施课程目标》,活动内容及其相关报道刊载于《安徽教育网》、《黄山日报》上;胡征善等老师指导王新春老师《离子反应》课题在全省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以上各项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为中心,弘扬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旋律,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决定作用。
四、课标新课程为促进教育科研拓展了一个大空间——详见教研成果总结中的《主要成果内容》
五、课标新课程为培育多元学习方式营造了一方沃土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课标新课程为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营造了一方沃土。
课题组老师紧紧抓住课题立项的中心思想,努力探究培育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各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