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

合集下载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愈发严重,农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下降,传统的农村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势。

如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而培养新型农民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指的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拥有现代思想意识和现代科技技能,具备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农民群体。

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等。

这些教育机构可以为农村青年和农民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创新则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

要培养新型农民,就要使他们掌握较为先进和前沿的科技知识,掌握一些创新理念和方法,学会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生产效益和经营管理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增强市场意识新型农民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改进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

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市场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行情动态,同时还可以推行“订单农业”和“品牌战略”,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生态保护新型农民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恢复与治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生态补偿和生态奖励,激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工作。

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开发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民

的主力 军。建设 新农村是涉 及亿万农 民 村的 主体地位 不相适应 。坚持 培育新农
切 身利 益的伟大事业 。从 当前我 国农 民 民与建设 新农 村 的 良性互 动 , 在培 育新



皂写

\ !




写 \ !

. 、
写、
由龙头学 校派 出教师进 行直接 指导 与 “ 色证 书” 育的要求 , 用空中课堂 引导学生 根据家庭 实 脚点在 乡镇 实习基 地 。 绿 教 利 向上直接 与市职业 技术学 践条件制定选修 课程计 划 . 实现职业教 育与普通 教育 的有 机 实验 。县职 业培 训中心 和县职高 ,
应 是发展中职教 育 , 办好 适 合本地需 要 的职业 高 中 , 特别是 与 作进 一步提高训 练 。对 确有潜力 的职业技 术学 院毕业生 . 市 县企业联办中专 、 技校 等 , 培养大批 义务教育 阶段后 , 是 回 该进 一步推荐 到省级综 合大学对 口专业 深造 , 让大批 新农 民
村建 设 需要 来 看 。 论 经 济发 展 , 无 还是 点。这 就表明培养新 农 民是新农村 建设 社会事 业发展 ;无 论基 础设施建 设 , 还 课 题 中最 本质 、 核心 、 关键 的 内容 , 最 最
在 于培育 新 型农 民
是 精神 文 明建 设 ; 无论 立 足 当前 , 是 也是最 为迫 切 的要求 。广大 农民是建设 还
年制初 中 的初 三后 , 部分 学生继 续 升人 四年级 , 一 接受短 期 育也才 具有强大 的吸引力 。
劳 动技能 培训 ; 另一部 分 学生 根据本 人 的发展 目标 , 自愿报

加强培训能力建设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培训能力建设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努力培育新型农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部职成教司张昭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2002年、2003年、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的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2007年,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认真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富余农民转移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07年两个计划实施情况(一)2007年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实施情况1、2007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3815.69万人次。

其中引导性培训1743.96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45.70%;技能性培训1371.02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35.93%,转移后(进城农民工)培训699.17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数的18.32%。

培训规模有所扩大,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所加强。

与2006年相比,2007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总数增加310.28万人次,其中,转移后培训数量增加127.3万人次。

培训数量增幅较大的6个省(区、市)是:河北、云南、辽宁、北京、新疆、黑龙江。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

破除“小农意识”,培育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农村的形象,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农业生产是否发展看农民;生活宽裕与否指的是农民;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文明不文明、农村卫生状况、政治是否民主也取决于农民。

可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但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于农民中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相当一部分农民尚存在的小农意识的不良影响,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标,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小农意识”及其表现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大国。

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是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下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中不乏优秀和辉煌的因子,但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一“小农意识”。

关于小农意识,在百度搜索中给出这样的答案:“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简称小农意识。

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换句话说,小农意识是小农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形成并内化于小农头脑中的认知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意识等的总和。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闭保守。

小农意识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深厚根基,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居民自发的文化心理。

“小农意识”的表现形式有:1、封建迷信,思想狭隘。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旨意识 , 没有 树立 好科 学 的 发展观 和 正确 的世 界观 所
致。 做 出了免 征农来自 税及 附加 和农 业特 产 税 的有 关规 定 , 后农 业税 时代 已经来 临 , 民生产 积极 性 有 一定程 度 农
的提 高 , 对 纯农 业 收 入家 庭 来 说 , 然 处 于 较低 水 但 仍 平 , 出务工 仍是其 主要 收入 。 主要存 在 问题是 : 外 其
赶 难 到 企业 所 需 的要 求 ,所 以只 能做 一 些 最 基本 的体 力 速度 慢 , 不上 时 代 的 发展 , 以适 应 当今信 息 时 代 的需 要 , 影响 了 岗位职责 的正常 高效 履行 。 另一 方面 , 活。
他们 的工 作 能力 许 在 市场 竞争越 来越 激 烈 的今天 , 的人 头脑 比较 就一 些年龄 稍 大一 些 的企业 职 工 , 有 更 灵活 , 于 购进 和 使用 较 先 进 的技术 设 备 , 由于 自 敢 但 多是 在实 践 中摸索 出来 的 ,没有 经 过正 规 的训 练 。
理 意 见 很大 。 这些 , 是 由于 我 们 的村 干 部 没 有 正确 都 行 使 自己手 中 的权 力 , 有把 执 政 为 民、 法执 政 落 没 依 到 实 处 , 到底 , 是 农村 干 部 的基 本 素 质 水 平 比较 说 还 低 , 能很好 驾 驭政 策 、 习法 律 , 有树 立正 确 的宗 不 学 没

活 这部 分 资金 , 为村 里谋 更 大 的福 利 , 由于经 营 不 但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善或投 资盲 目, 效益不够 明显 ; 有的村干部只想用大
家 的钱 为 自己跑 官 、 官 , 致 村 民对 集体 财产 的管 要 导
1 农村 劳动 力队伍整 体素 质偏低 、 随着 中央 一 号文 件 的 出 台 , 安市 委 、 迁 市政 府 也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质上的区别。概括来讲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新型 农 民具有 现代 性 .
新 型农 民之 所 以新 , 因为 他 们适 应 了我 是
国社会经济发展 和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的各项 目标 。
求, 具有无可比拟的现代性, 有着现代的价值观 念和生产方式。首先 , 新型农 民逐渐摆脱 听天
【 中图分类号】3 3 F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0 8 89 (020 - 06 0 10 — 012 1)1 02 — 7


问题提 出的背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 党中央越来越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和新型农 民的培育问题 , 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 旨在更好更快地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 国务 院明确提 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 最根本 的是培育“ 有文化、 懂技术 、 会经营” 的新型农 民。中国共
策方面的研 究; 罗玲云( 97一 ) 女 , 18 , 安徽省桐城人 , 中国海洋大 学法政学 院行政 管理专业硕 士研 究
生, 究方 向: 共管理 、 研 公 海洋政策。

改善 生活水 平 , 以及 加强 乡 风文 明 建设 , 都离 不
设的需要而产生的, 已经不是传统身份意义上
的农 民 。 是 职 业 意 义 上 的 现 代 农 民 。因 此 , 而
开新型农民主体作用 的发挥 。 然而 目前农 民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因此 , 只有加快新 农村 文化 建设 , 养 有 文化 、 技 术 、 经 营 的 培 懂 会
新 型农 民 , 高农 民的思想 道 德素 质 、 技文 化 提 科 水平 和生 产 技 能 , 强农 民 的文 化 意识 和建 设 增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的 主人 翁 意 识 , 能有 效 推 进 才

培育新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主要途径

培育新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主要途径
者, 还包 括顺应 工 业化 、 市化 发展 的要 求 , 进农 民 原 则 , 标确 定培 训基 地 , 得政 府 公共 财 政支 持 , 城 促 招 获 开
向新 型 市 民 、 现代 产 业 工 人 和 企业 家 的转 化 。 育 新 展农 村劳动 力转 移 订单培 训和 定 向培训 。 培
( ) 训 内容 及 方 式 二 培
重 点对 农 村 劳 动 力 开展 转 移 就 业 前 的短 期 职 业
重, 实行 工业 反哺 农业 、 市支 持农 村 , 进社 会 主义 技 能培 训 , 辅助 开 展 引 导 性培 训 ,培 训 时 间 一般 为 城 推
59 培 0 以上 。 根据 不 同 新 农村 建 设 , 进 城 镇 化健 康 发 展 。 时提 出了 按照 1— 0天 , 训后 转移 就业 率 达 到 8% 促 同 不 不 生产 发展 、 活宽 裕 、 生 乡风 文 明、 容整 洁和 管 理 民主 行 业 、 同工 种 、 同 岗位对 从 业 人 员 基 本 技 能和 要 村
的要 求 , 建设 社会 主义 新 农 村 的 重 大历 史 任 务 。 民 求 设 置培 训 内容 , 农 引导 性 培 训 以基 本 权 益 保 护 、 律 法 城 寻 是建 设 新农 村 的主 体 , 农 村建 设 呼唤 新 农 民 , 农 知 识、 市 生活基 本 常识 、 找就 业 岗位 知 识为 重 点 。 新 新 当前 重点 开展 机械 电子 、 纫服 装 、 饮服 务 、 缝 餐 电气 电 村 建设 以新 农 民为标 识和 归 宿 。 没有 农 民科 技文 化 素
业 能 力, 育产 业技 术工 人 , 进农 村城 镇化 发展 培 推 近 两年 , 省 实施 的农村 劳 动 力 转移 培 训 “ 我 阳光

农广校要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

农广校要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服务

批 技术 能人 , 动 一 个 特 色 产业 , 速 培 养 有 文 化 、 带 加 懂
技术 、 经 营 的新 型农 民 ,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提 供 强 会 为 有力 的人 才 支撑 。
升农业 自主创新 能力 和 支撑 保 障 能力 ) 当前 和今 后 一 个 , 时期农 广校 要进 一步发 挥体 系优 势 , 出重点 , 突 强化 特色 ,
动力转 移 , 效地 促 进 农 民 工 由 “ 力 型 ” 有 体 劳务 向 “ 能 技
型” 务 的快 速转 变 。近几 年来 , 市农 广 校积 极 参 加 阳 劳 我
光 工程 培训 , 出了一定 成绩 , 明显 成效 : 是增 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 做 取得 一
农 民工 资性 收入 , 二是 反 哺 了 当地 的经济 发 展 , 三是 促进
以市场 为导 向 , 以订单 定 向 培训 为 重点 , 以提高 农 民转移
就 业能 力为切 入点 , 以农 民增 收 为 目标 , 力开 展 农 村 劳 大
可养水 面 , 又有丰 富 的生 物 品 种 和矿 产 资 源 , 展 特 色农 发
业 具 有得 天 独厚 的 自然 条 件 。改革 开 放 2 0多 年来 , 村 农 经 济虽 有 了长足 的发 展 , 科 学 水平 低 、 动者 文 化 素质 但 劳 差 、 济落 后 。统 计 资料 表 明, 业 总 产 值 只相 当于 工业 经 农
中图 分 类 号 G 2 ,78 75 G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0 7 3 (0 6 0 0 7— 7 1 20 )7—3 0 5— 1
党 的十六届 五 中全 会提 出 了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的 重大历史 任务 , 明确 了推进社 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一 系列 政 策措施 , 按照生 产发 展 、 生活 富裕 、 乡风 文 明 、 村容 整 洁 、 管理 民主的标 准 , 扎实 推进新 农村 建设 。农 业 广播 电视学 校是农 村改革 的 产物 , 自创 办 以来 始终 坚持 “ 三个 面 向 、 四 个服务 ” 的办学方 针 。它 是农 民教育 的专 门机 构 , 有熟 具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作用 。 新农 村建设 的伟 大实 践 已经 对新 型农 民 的培
育提 出 了迫切 的社会需 求 . 而新型 农 民不 断 的培养
和成 长也 为新农 村 的建设 提供 了强 大动力

民与 市场 的有效 衔接 , 降低 和规 避 了市场风 险 。因 此 . 型农 民就是 有技 能 的“ 新 专家 ” 或具 备丰 富管理
会 主 义 新农 村 的基 石 。本 文从 新型 农 民的 特 征 、 型 农 民 在新 农 村 建设 中的 重要 作 用 、 新 以及 培 养 新 型 农 民 的 途 径 等 三 个 方 面进 行 论 述 。
关键 词 新 型农 民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农 民培 iI 农 民创 业 ) r
经 济式 的生 产 队成 员 。 而 . 们 的劳 动产 品依 然 然 他 不是 商 品 . 是计划 产 品 这个 时期 的农 民依然 是一
个农 夫 . 自然 产 品经 济转 变 为计 划 经 济 . 从 从个 体 农 夫 转变为 集体农 夫 而“ 商 ” 不 同 , 农 则 是一个 新 的范 畴 。 它是 现代 农 民 的经 济学 意 义 表述 . 映 了 反
有文化 、 道德 、 有 有纪律 的 “ 四有农 民 ” 三是 能实现 。 “ 生产 发展 、 生活 宽裕 、 乡风文 明 、 容整 洁 、 理 民 村 管 主” 的农 民 由此 可见新 型农 民应该 是具 有较 高的
二 、新 型 农 民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
生 力 军 经过3 年 的改革 与建设 . 国经 济社会 各方 面 0 我
都得 到 了全 面 的发展 与进 步 是相 对于我 国工业 但 与城 市 的 巨大进 步来 讲 , 当前农 业 和农 村 发 展仍 “ 然 处 在艰 难 的爬 坡 阶段 , 业 基 础设 施 脆弱 、 村 农 农 社会 事业 发展 滞后 、 乡居 民收入 拉大 的矛盾依 然 城 突 出 决好 ‘ 解 三农 ’ 问题 始终 是我 们所 面l 临的重 大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决策探索8新农村X INNONGCUN 一、把握县情,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培训计划近年来,渑池经济迅猛发展,进入中国中部百强县。

但全县17.2万名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由于不懂技术,种地不打粮,挣钱没门路。

为此,2007年3月,渑池县委、县政府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决心由县乡财政拨款,用3年至5年时间对全县16周岁至55周岁的17.2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思想素质提高型、农业适用技术型和职业技能型培训。

通过培训,种地农民可以掌握1至3门农业适用技术,有向非农产业转移意向的农民学会一两门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县委、县政府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全县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全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2007年培训计划,把新型农民培训纳入年度规划和目标考核中,县乡财政计划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民培训。

县委常委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要求把培训工作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常抓不懈,力求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至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今年6月,市、县人大代表专题视察了渑池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并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作出决议。

各级各部门坚持“党政引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原则,打破以往单一集中办班的方式,采取巡回讲学、进村办班、现场指导等形式搞好培训工作,形成了全民参与支持新型农民培训的生动局面。

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61期,培训农民47605人。

其中思想素质培训班93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43期,职业技能培训班225期,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总人数达66221人,其中本地就业38382人,外地务工26839人,实现创收3.4亿元。

二、以人为本,思想素质教育引领农村形成良好风气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6A griculture economy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出的崭新画卷。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围绕这个主体,如何从重点环节上进行把握、规划,培育新型农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

要作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

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

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不能实现传统农夫向现代农民的转变,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只有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素质有良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即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从而真正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深层政治经济体制的一个系统工程。

而增加农民收入则是这个工程中的核心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型农民

的 增长 而增 长 。2 o 年市 级 规定 技能 性培 训补 贴 每人 lO oS 8 元 ,标 准较 低 ,不能 有 效 调 动农 民参加 技 能 培 训的 积 极 性 。滦南 县财 政虽 然 困难 但 已连 续两 年拨 款 10 万 元 , 2多 用于农 村劳动 力的转移 培训 就业 ,有效提 高 了劳动力 的素
农 民是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主体 ,没有 农 民科 技 文 化素质 的提 高 ,就 没有农 业和农 村经济 的发 展 ,社 会主 义 新 农村 建 设就 缺乏 根 本支 撑 。我 市 共有 乡村 人 口5 0 万 26 各级 政 府 把 培育 新 农 民当 作一 项 根 本 措 施 来抓 ,通 人 ,6 岁 以上 的老 年 人6 8 O 7 万人 ,占乡村 总人 口的 1 3 %左 过提 高农 民的科 技文化 素质和 致富 能力 ,为增产 增收 和改 右 。农村 劳动 力2 2 8 万人 。其 中从 事第一 产业 的劳 动力 1 变村 容村 貌提供 有力 的人才 保障 。按照 城乡劳 动者 平等就 4 0 万 人 ,占4 . 。从事 第 二产 业的8 5 9% 7 9 万人 ,占37 l%。从 业的原则 ,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农 事 第三产 业的5 5 2 万人 ,占16 8 %。到2 0年 底全市农 村劳 民和务 工农 民 ,大力 实施 以农村 实用 技术 、务工职 业技能 05 动力 向非农领 域转 移人 数 已达 到 l1万 人 ,占全市农 村劳 培训 为主要 内容 的 “ 45 阳光 工程 ” 。有 针对性 地举办 各种培 动力 总数 的, . ,通 过阳 光 工程培 训农 村 劳动 力 1 7 5 训 , 农 民工培训 经费纳 入公 共财政 预算 ,增加 对农 民工 92 3% 0 5 0 将 人次 。目前我 市农 村劳 动 力文 盲半 文盲 占0 2 . %,小 学 文 教育 培训 的投入 。一是 解决认 识 问题 。培 育新型 农 民 ,是 9 化程度 占3 O %,初 中文化程 度 占4 . %,高 中以上 的 占 促进 传统 农业 向现代农 业转 变 ,从根 本上 解决 “ 22 94 4 三农 ”问 l. %。全 市农 村劳 动力 受过 专业 技术 培训 的不 到 l%。 72 6 O 题 的关键 所在 。要统 一各级领 导思想 认识 ,增 强做好 培训 通 过 调 查我 们 体 会到 只 有 培 养造 就 一批 高 素 质 的新 型 农 工作责任 感 。按 照培 育 “ 文化 、懂技 术 、会 经营 ”新型 有 民 ,把农 村 巨大人 口压力转 化为 人力资 源优势 ,充分 发挥 农民的要求 ,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主动参与培训的积 广大农 民的主 体作用和 创造 潜力 ,切实 把农村 经济发 展转 极 性 ,变 “ 要我 学 ”为 “ 我要学 ” 。同时要 培养农 民的风 移到依靠 科技 进步和 提高农 村劳 动者素 质的轨 道上 来 ,才 险意 识 ,尤 其是我 国加入 世贸组 织 ,面对 市场经济 ,必须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新 型 农 民的 内涵 分 析
管理素质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农村社 会主义市场经 “ 济 , 的讲 , 总 必须坚持 以市场为导 向。【 就需要 广大农 民改 ”哒 变传统 的生产方 式 , 掌握 市场经济运作规 律 , 根据 市场需求
1 型 农 民是 有 文 化 的 农 民 。“ 文化 ” 是 对 新 型农 民 . 新 有 就 的文化 素质提 出的要求 。要求农 民至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
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能力和 自学 能力 , 意知识 的更新 , 注 具有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的能力 , 并形成终身 学习的思想 , 尚科 崇 学 , 断深造 , 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 不 能 社 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农 民具有 一定的文化知识 和基本文
化 能力 。 仅 要 能 说 会 写 , 有 相 应 的文 化 基 础 , 不 具 而且 能 辨 别 是非 , 自立 自强 , 同时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 , 科学健康 的生活
Z h e n g Z h i U Y a n J i


治 研


培育新型农 民是新农村建设提 出的新要求
赵 丽 霞
( 山西师范大 学 政法 学院 , 山西 临汾 b 1o 4 oo)
摘 要 :新 农 村 建 设 对 我 国 现 有 农 民的 素 质 提 出更 高 的 要 求 . 仅 要 求 农 民要 在 传 统 的 生 产 方 式 、 活 方 式 向现 代 化 不 生
和方向。 6 . 新型农 民是具有 民主法制意识的农 民。新型农 民具有

方式 , 备一定 的法律知识和 民主意识 , 具 能依法办 事 , 尚科 崇 学 和 技 巧 , 现科 学 种 田 、 殖 和从 事其 他 生 产 活 动 。 实 养 只有 具 备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能技 术的新 型农 民 , 才能在新农村 建设 中成为领军人。 2新型农 民是懂技术 的农 民。“ . 懂技术” 是对新型农 民掌 握技能技术的要求。是新型农 民必不 可少 的能力 。 新型农 民 就是通过新 的科学技术 和专 业技能提 高农 业产量和农 业效 率 , 以新型农 民要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学习现代科学知 所 识和技能 , 自己拥有科技致富的能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 使 设 需要 农 民掌握 一 定 的科 学 技 术 知识 、 动经 验 和 生 产 技 能 , 劳 包括现代农业种植 、 养殖技能 、 农产 品加工经营技能及专项职 业技能等。 这就要求农 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 , 熟练掌握一至 多项从事现代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 , 实现科学 种田 、 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只有具备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西J{‘。

.t0f,},n≮文章编号:1673-887X(2010)07-0022-03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山西省忻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韩晓燕摘要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制约和阻碍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提出了政策措施。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养政策措施doi:l O.3969/j.i ssn.1673—887×.2010.07.009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志码A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本职工作,根据忻州市“三农”工作实际,对当前制约和阻碍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一致认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l培养新型农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可以说,培养大量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所在,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2科学发展农业对农民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

从此,确立了新型农民的3个界定:“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随着科技进步和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安 徽 农 学 通报 , h i .e. u .0 0 1 ( 7 Anu A SiB l2 1 ,6 1 ) 1
培 养 新 型农 民 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
夏 彀谬 孙 良成
2 10 ) 3 2 0 ( 西 县铭 传 乡 农 办 , 肥 安徽 肥西

要 :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 建 需要 具 有 新 思 想 、 文 化 、 技 术 、 管 理 、 经 营 的 一 代 新 型 农 民 。 因此 , 组 织 农 有 懂 会 善 要
1 提 高认识 。 加强 引导 。 织农 民参加科 技培训 组
农村人 口多 , 动力 多 , 均耕 地少 , 劳 人 随着 工业 化 、 城
镇化 的发展 , 农村 大量青 壮年和 高素质 的农 村 劳动力 转移 到城镇 和二 、 三产业 , 留守农 村 务农 的主 要是 妇女 、 龄较 年
大和文化 素质较低 的群 体 , 响着 生 产力 的 发展 , 影 制约 着
民、 引导农民、 扶持农 民, 强对农 民的科技培训 , 加 大力培养一代新 型农 民。
关键 词 : 新农 村 建 设 ; 技 培 训 ; 型农 民 科 新
中图分类号
乃2 . 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 07—73 (0 0 l 2 0 7 1 2 1 )7— 8— 2
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 会提 出了建 设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 重大历 史任务 , 做好 “ 农 ” 为 三 工作 指 明 了方 向。20 0 6年
3 围绕产 业 , 农 民培训 内容 坚持 围绕地 方主导优 势产 业 、 特色
产 业和 “ 乡一业 ” “ 一 、 一村一 品” 的发展 要求 , 理安 排主 合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新农民
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 , 无论经济发 展, 还是社会事业发展 ; 无论基础设 施建设, 还是精神文明建设; 无论立
义, 是最本质 、 最核心的内容 , 也是最 . 规划明确提出 , 07 到20 年全 国农村普
足当前, 还是着眼长远, 都需要智力 支持和人才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落点在 “ 、 村” 重点在 ‘ 民” 为 ‘ 农 ; 的是农民, 靠的也是农民。 民的文 农 化素质 、 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 直 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 决定新农 村建设 的成嫩 。 农民的知识化 、 觋代 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 从新 农村建设的主体性看 , 民是建设社 农 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我国现有2 4 亿农户,亿农民, 8 建设新农村是涉及 亿万农 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 。 建设 薪农 时, 是 要调动农民的积极J 关镅} 生、 主动性和创造I 引导他们用 自己的 生, 双手创造美好家园。 提高农民素质 , 培 养新型农民, 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 人力资本 , 是建没新农村首要环节。 从 当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看 , 平均受 教育年限不足7 ,. 年 4 亿农村劳动力 9 中, 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 高 3 而初中的仍 占4%, 9 小学及小学以下 的还 占3%。 8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的还 占7 个百分点。这就进一步表明 2亿元 , 5 比上年增长1 倍。 . 安排乡 5 村公路改 、建新工程 国债和车购税 资金 10 7多亿 元。 安排 中西部地区农 网完善及启动无 电村 电力建设工程 国债投资 l亿元 。三是支持农村社 2 会事业发展 。 计划安排农村教育 、 卫 生、 文化设施建设 国债投资 6 多亿 0
为迫切的要求。 . 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 “ 中国教 具体来讲, 培养新型农民 就是要 育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二是加强 造就有道德、 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 的—代新型劳动者。 要总结历史经验, 力培训工作作为—件大事、作为_项 吸取过去农民教育中的教训 , 防止实 “ 民心 工程 ” ,切 实加 强组 织领导 , 用主义和教条主义 倾向, 避免出现宗 创新培训机制 。提高培训效果。首 旨与行为背离、 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 先, 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时 题, 引导农民走近知识、 市场、 走向 走 季节需求,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向富裕、 走向文明, 提高思想和科 学文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先进实用 化素质, 提高获取、 吸收、 交流各种知 技术培训。使农民 一看就瞳, 一学就 识和信息的能力, 提高转岗的专业技 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 ,把农业 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 为城乡经 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 济发展与社会和 谐提供直接动力。 丛 提高的轨道上来。 其次, 要面向 城乡 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民 增收, 稳定 .劳动力市场需求 ,围绕农民转岗就 粮食生产,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 业 , 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 ; 加 变的实际出发, 要大力开展对农民的 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 ,扩大农村劳动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在农村的农 力转移培训阳 让留 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 民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养成现代 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 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 真正成为社会 育 农 民就业能力强起来 ,就 途径 k 主义 新农村建i的主人。 殳 从城乡统筹 就会多起来 ,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 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促进 农 民素质总体 匕 生根本改观,建设 发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出发 , 耍大力 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 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让走出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 培养造就 农村的 农民, 适应现代贼市、 城镇的文 新型农民, 是塑造人的事业, 是实现农 明要求和生活节奏, 最终融入市民行 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新 列。 型农 民,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提供 从实践中来看, 培养造就新型农 思想保证、 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是新 民有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农 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 全屙陆、 长期 村教育事业。 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 性、 艰巨性和紧迫眭的重要任务。 推进 学技术, 实现职业转化的 必要文化基 新农村建设要以高度的 责任感,采取 础。 为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培养推进社会 念得起书,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主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不失学 不辍学 ,决不再产生新 的文 经济 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扬州城市化进程“西进南下”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民土地被拆迁征用后成了“下岗农民”、“失地农民”。

这种新型农民如何才能失地不失业,如何重新寻求就业渠道、提高家庭收入、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从而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农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一、认清现状,转变职能
认清现状一是要认清当前作为农民教育机构之一的成人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二是要认清当前农村受教育者的特点。

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社会现实的需求,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才是与时俱进,才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实践。

作为农民教育机构之一的成人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已经由上世纪的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对当代新型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方面。

担负着提高当代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繁重任务。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度,其中8亿是农民。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农民教育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为农民教育中的主体——当代农民,他们也有着不同于以往农民的特点。

首先,当代农民数量众多,文化水平较低;其次,失地后的农民手中有一些拆迁或土地征用的赔偿款,小富即安的小农
意识阻碍他们为继续就业而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念头,他们需要提高思想认识。

二、制订计划,付诸实施
1.建立机制
农民教育既然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当重视并给予人员和经费的保证。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办为此成立了一套由街办一把手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班子。

街办党工委、办事处将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作为一项服务群众的惠民工程,在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

政府按照0.5元/人的标准拨款给各培训基地。

要求对失地的新型农民不得收取任何培训费用。

对劳动部门帮助介绍就业的,街道财政按200元/人的标准补贴其费用,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奖励资金纳入街道财政预算,按实予以奖励。

2.制订计划
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且人数众多这一特点,对他们应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

对于30岁以下的农民,培训重点是抓好这些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把充分利用现有农民素质与培养未来农民劳动力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对于30到60岁的农民,培训重点是强化这部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引导他们由“体力型”打工向“脑力型”就业转变。

对于60岁以上的农民,组织
各类实用对口的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常识等讲座,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科技、文化素养是培训重点。

3.落实培训
针对上述培训对象的分类特征,我们相应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根据蒋王的区位特点、企业用工状况、经济特色等,我们举办了既有劳动力就地转移为主的培训,也有劳务输出和外地民工输入的培训。

培训项目覆盖计算机、家政服务、保健按摩、绿化保洁、缝纫、电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种植等。

总之,我们以“符合实际、具有实效、可以使用”为标准,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方法,因需施教。

如“富字食品”落户我街办后,我们帮其新招聘了一批工人,采用师带徒的方法,迅速让新工人掌握了全面制作的手艺。

另外,我们还充分发挥一些企业规模大、设备先进的优势,建立培训基地。

如在琴曼、维邦、高效农业示范园分别建立了3个培训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落到实处,实现转移
组织培训是一个过程,转移就业是最终目标。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有发挥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作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转移。

1.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到用人单位走访和与市、区劳动服务公司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以公开栏、公布榜和书面通知的形式进行发布,及时把用工需求提供给全街道群众。

2.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多样培训
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

如与琴曼集团、市、区家政服务公司和保安公司合作开展培训。

把异地就业和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

如保健按摩培训等。

3.组织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
街道劳动社保所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特别是对新引进的项目,在竣工前普遍进行一次跟踪调查,及时了解用工状况。

对新城西区入驻单位,我们积极沟通,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时上门推介就业。

4.发挥社会力量促进转移
为了便于群众就业,发挥民间职介资源的作用,我们积极鼓励各级组织和个人兴办劳动服务公司。

到目前为止,已办成了三个劳动服务公司,确保失地农民能够早日得到就业推介,通过劳动服务公司转移、企业订单转移、工业园区转移、自谋职业转移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培训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结语
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是“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之一。

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一些探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对我们的期望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富民优先,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大胆实践,以创业、创
优、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入、扎实地推进新型农民的培育,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