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3.1《什么是声音》WORD教案1-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能够传播到人的耳朵并引起听觉感知。

在初二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和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在其振动过程中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沿着介质的传播方向传递,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声音的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口感,不同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它们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组合。

三、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被物体阻挡或反射。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四、回声和共鸣1. 回声:当声音抵达障碍物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发声源,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这种反射声,形成回声。

2. 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声波的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共鸣音量较大且声音更加清晰。

五、声音与物体的振动1. 声音的源头:声音的产生通常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例如乐器的弦线震动、人的声带振动等。

2. 声音的质量:不同物体在振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量,人的声带和空气的共振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发出语言。

六、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放大:通过扩音器、扬声器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进一步放大声音的响度。

2. 声纹识别:利用声音的特点进行身份识别,声音传输的便捷性使得声纹识别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一等奖(教案)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一等奖(教案)

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是什么》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此阶段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认为物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声音的本质、传播规律和特性等方面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是什么》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以“声音是什么”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了解声音的本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分析实例:讨论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探讨降低噪声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课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声学实验,如制作土电话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组织课堂讨论:针对声音传播、特性等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演示活动:用不同频率的音叉演示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响度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了解音色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新部编本(教科版)什么是声音

八年级物理教案新部编本(教科版)什么是声音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爱考机构-人大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宋友文宋友文个人简介宋友文,1980年生,籍贯山东省日照市。

本科、硕士和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2009年7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9年8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

开设课程独立讲授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参与讲授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范畴》等。

科研项目1、主持2009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价值虚无主义问题与社会核心价值研究》,结项(鉴定结果为优秀)。

2、主持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史主义与现代价值危机研究》,结项(鉴定结果为良好)。

3、参与2009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品牌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目前在研。

4、参与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目前在研。

科研成果(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学术专著:《历史主义与现代价值危机》,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学术论文:1、《“应当”之逻辑与现实——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应有之义》,《学习与探索》2012(11).2、《西方自然观念的嬗变与近代政治哲学问题》,《学术月刊》2012(4).3、《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形而上学问题_兼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的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4、《历史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的历史性思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5、《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批判》,《思想教育研究》2012(4).6、《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及其当代价值》,《求实》2012(5).7、《建立公共性的价值秩序——克服历史主义价值危机的一种可能性出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反启蒙”之滥觞——历史主义兴起的哲学反思》,《南京社会科学》,2012(1).9、《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武陵学刊》,2011(6).10、《历史主义与历史性》,《社会科学辑刊》2011(5)11、《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12、《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问题》,《教学与研究》2011(2).13、《重思虚无主义问题的价值学理路》,《天津社会科学》2009(5).获奖情况1、2011年第五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二名。

教科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教科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⑵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1) 在声源处减弱〔6 .减弱噪声的途径(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水平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 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 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 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八第二章物态变化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l/2vt (1)音调:是指声音的上下, 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7. 在人耳处减弱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c至42C,每一小格是0.l℃o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4,温度计使用:J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7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E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本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液体温度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J 〔2〕液体外表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3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4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 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X10,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X10S 米/秒.3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4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7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8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 I 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外表时,传播 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如照相机;1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d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I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⑴.要借助工具作图;(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7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5.光路图 6 .作光路图考前须知: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米=103米;1分米=o.i米=10-米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厘米=0.01米GO1米;1毫米=0. 001米=1()7米'(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1米=1()6微米;1微米'I.-'米.I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防止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屡次测量求平均值.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7.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0.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1.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二3. 6千米/小时1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1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14.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5.人类创造的计时工具有:日售一沙漏一摆钟一石英钟一原子钟.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二1.3千克二1()6克=1()9毫克(进率是干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镒子向右盘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I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祛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6.使用天平应注意:⑵加减祛码要用镒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二(还有:克/厘米3), 1克/厘米J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二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水的密度P =1.0X103千克/米310.密度知识的应用:f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P Vo、(3)求体积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2)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 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那么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八章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o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r〔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那么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儿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12.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1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己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而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C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压力.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1〕S不变,Ft ;4.增大压强方法:\〔2〕F不变,S I ;、〔3〕同时把Ft , SI o而减小压强方法那么相反.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 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9.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X105帕=10. 34米水柱.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二、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⑴F浮<G ,下沉;〔2〕F浮>G ,上浮⑶F浮=G ,悬浮或漂浮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F浮<G,下沉;〔2〕 5浮>G ,上浮〔3〕 F浮=G,悬浮.〔不会漂浮•〕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6,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二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二G物〔适合漂浮、悬浮〕7.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1(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第十章力和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根底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实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一、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⑵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⑶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或写作:FL二FL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V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锄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4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二、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二力X距离〕3.功的公式:归Fs;单位:WJ焦;F -牛顿;S一米.〔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5.斜面:FL=Gh 斜而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P/w=n7.功率〔P〕:单位时间⑴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f秒.〔1瓦二1焦/秒.1千瓦二1000瓦〕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一、机械能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二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汴向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就* 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12.水的比热是:04.2X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 2X103焦耳.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l〔t-tO〕=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 m是质量;tO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② Q 放=cm〔tO-t〕=cmAt 降三、热值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 单位是:千克.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局部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升燃料利用率的重要举措.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一、电路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那么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M).1安培'IO?毫安=1()6微安.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那么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 1安.三、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W).1千伏口.、伏=10°毫伏=109微伏.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那么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5.熟记的电压值:。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什么是声音学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什么是声音学案

第三章声现象第1节什么是声音(1)学习导航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声速的概念3、观察声源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难点:通过真空闹钟实验,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考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速的应用知识点分析一、声源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停止,发声也停止。

2、有声音,就一定有物体在;有物体在,就一定有声音产生。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4、科学研究方法:①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借助恰当的工具,转换放大成便于观察的方法叫,例如:振动的音叉看不见,但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看到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又如:为了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用打点记时器给运动的小车尾部拖动的纸条上打点,将小车的运动情况转换成研究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②在大量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从而它具有普遍性,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例1:某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先用锣槌敲击锣面发声,然后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锣声消失的原因是()A、手挡住了锣发出的声音B、手使锣面振动加快C、手使锣面停止了振动D、以上判断都不对方法总结:声音的停止,必然是的停止。

例2:“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小明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例3:说出下列现象中的发声体分别是什么:①弹吉它时,吉它发出美妙的声音②笛子吹奏出清脆的音乐③喜庆的鼓声被他敲得震天响④打开音响,音箱喇叭发出声音⑤小军能用口哨吹出流行音乐⑥狂风吹得电线嗡嗡作响方法总结:发声体的判定比较难,主要是根据各种发声器结构特点,以及日常生活中关于观察和积累的丰富经验去综合分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所以声音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故而也叫。

2、由两个对象(如水波和声波)某一方面特性相似,而类比推理出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叫法。

例如: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物体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针对声音传播速度、噪声控制等难点,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设置声音反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学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反射、折射问题。
3.创设互动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噪声控制方法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问题。
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声音的反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噪声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2.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题,涵盖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方面。
2.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1什么是声音学案word版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1什么是声音学案word版
【2019最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1什么是声音学案word版
班级
二年班
姓名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学法指导
三、人耳的听声能力
(2)注意观察小球,你会发现:发声的音叉在。
结论:
1、发声的物体都伴有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发生的。
2、声源的概念:较声源。
同步练习一:
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1、声音以声源为中心,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传入人耳,使鼓膜,引起了对声音的感觉,我们就会听到声音。
(填“长”或“短”)
3、古代打仗,士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及早发现敌情,这说明:。
4、小聪和小明分别位于一根长铁管的两端,小聪用力敲击一下铁管,则小明可听到次敲击声。
1、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单位是,符号是。
2、人耳的听声范围在——之间。
3、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低于20HZ的声叫做。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人耳的听声能力。
阅读39页上半部分内容,完成5、6题。
仔细看清题目要求,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是做好每一道题的前提。
阅读“人耳的听声能力”,完成1-3题。
迅速回顾你学到的知识,并加强记忆。
学习内容
知识点及相应训练
学法指导
一、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观察与实验:
(1)用手拨动压紧一端的尺子,你会发现:的尺子能一般,声音在、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31《什么是声音》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1《什么是声音》教案教科版

第 1 节什么是声音一目标要求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流传必要依赖介质,声具有能量。

认识在不一样介质中声的流传速度是不一样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学生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能够表达丰富多彩的感情,经过声能够获得大批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会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惹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念。

二要点和难点要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难点声波三教课过程1.情形创建、提出问题展现教材中图 3-1-1 、图 3-1-2 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虑,议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 ?举例说出各样动物 ( 狗、猫、鸟、蝉等 ) 是怎么发作声的 ?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 ?声音是什么 ?声音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议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流传。

2.过程睁开(1)察看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依据身旁的器械比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作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能够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可以发作声音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关于发声时,振动不显然的现象比方敲敲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察看敲敲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状况,学生固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能否被弹起判断鼓面能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察看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状况,判断音叉能否在振动。

从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 ?也能够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八年级物理教案)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案)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在于各种场合和环境中。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点以及相关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八年级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一、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所引起的听觉感受。

声音在物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机械波,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长波传播。

声音的特点是能够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二、声音的性质(一)振动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振动时,就会在周围介质中产生一种波动。

例如,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空气中震荡的声波,这种声波通过耳朵被人类听到。

(二)频率声音是由频率不同的振动引起,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高频率的声波被称为高音,低频率的声波被称为低音。

人类可以听到20Hz-20KHz频率范围内的声音。

(三)强度声音的强度指的是声波的能量,量化单位是分贝(dB)。

声音强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通常,强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四)速度声音的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密度和弹性。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约330m/s,而在水中,声音的速度为约1,480m/s。

三、声音与人类声音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被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在各种场合下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声音与人类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一)听觉耳朵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人类耳朵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

声波通过外耳到达中耳,然后通过内耳传入大脑。

在内耳中,耳蜗是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言语言是由声音和符号组成的符号系统。

它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在社交、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音乐也是由声音组成的艺术形式。

不同的音乐风格有着不同的音调、节奏和音色。

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可以带给我们情感、文化和社会的归属感。

四、声音的应用声音在人类社会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一)通讯声音在通讯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八上声音知识点

八上声音知识点

八上声音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介绍这些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气体、液体或固体分子也会振动,导致声波的传播。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铃杆时,铃杆会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声波沿直线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声波会遇到障碍物并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例如,当我们在房间里说话时,声音会通过空气传播到对方的耳朵中。

3.声音的特性:声音有许多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就是高音,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就是低音。

音量是声音的强度,我们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此外,声音还有音色、纯音和噪声等特性。

4.声音的检测:我们的耳朵是感知声音的重要器官。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外耳负责接收声音,中耳负责放大声音,内耳负责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读。

5.声音的利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电话、扬声器和耳机都是利用声音传输信息的设备。

此外,医学中的超声波、声纳和雷达等技术也是基于声音的原理。

6.声音的保护:由于噪声对我们的听力和健康有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

例如,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噪音对耳朵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

以上就是我们在八上学期物理课程中学习的声音知识点。

通过对声音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我们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同时也了解到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安居第一中学蒋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多媒体课件:声波动画(可到网上查询)。

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

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并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本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

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声音的产生: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

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声音的传播:1.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中和液体中的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进行展开,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头脑中初步产生一个模型即可。

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设计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由“击敲长铁管听声”事例引入启发,让学生拓展联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回答)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性活动一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探究性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下组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同学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些运动”的方法?(二)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三)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

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

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究性活动二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就用我们的课桌做传声物。

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感受听到的声音。

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提出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把发声物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教师下组辅导。

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举事实说明。

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比两个同学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①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②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

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后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四、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是类似情形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媒体显示:声速表。

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

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实验方案。

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

测时间的工具也尽可能准确。

当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问:(1)到了深夜则人歇物停,一片宁静。

说说看,为什么“人歇物停”就“宁静”了呢?你们对“喧闹”与“宁静”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2)大家再说说看,鼓、锣、小提琴、口琴、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然后让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他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说说有什么感觉?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