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操作

合集下载

儿科工作制度及流程

儿科工作制度及流程

儿科工作制度及流程一、总则为确保儿科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儿及家长权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以患儿为中心,全面关注患儿身心健康。

2. 严格按照医疗法规和诊疗规范进行操作。

3. 注重医疗安全,预防医疗纠纷。

4. 提倡团队合作,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工作流程1. 接诊(1)接待人员热情、耐心地接待患儿及家长,了解病情,引导家长至相应诊室。

(2)医生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制定初步治疗方案。

(3)护士负责安排患儿进行相关检查、治疗及输液等。

2. 诊断与治疗(1)医生根据患儿病情、检查结果,确诊并制定详细治疗方案。

(2)护士根据医嘱执行治疗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3)定期进行病情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3. 护理工作(1)护士负责患儿的日常生活照料,保持病房整洁、舒适。

(2)严格执行医嘱,确保药物安全、准确、及时地给予患儿。

(3)定期进行护理评估,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4. 学术交流与培训(1)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儿科最新发展动态。

(2)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3)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5. 患儿家属沟通与教育(1)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护理能力。

(3)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儿童健康知识。

6. 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1)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安全规章制度,预防医疗事故发生。

(2)加强病历管理,确保病历质量。

(3)定期进行质量检查,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四、人员职责1. 科主任(1)负责科室全面工作,组织实施各项制度。

(2)组织病例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3)监督、检查医护人员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医生(1)负责患儿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

(2)执行医嘱,确保患儿安全、有效治疗。

(3)参与学术交流与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 护士(1)执行医嘱,负责患儿护理工作。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儿科护理操作流程,确保婴幼儿的健康与安全。

儿科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下操作规范。

二、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1. 手卫生:
- 儿科护理人员在接触每位婴幼儿前后应进行手卫生,包括洗
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 儿科护理人员应保持双手干燥,并避免双手交叉污染。

2. 床铺清洁:
- 婴幼儿床铺应保持清洁干净,定期更换床单、被套等用品。

- 床铺的清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确保婴幼儿的卫生环境。

3. 饮食管理:
- 儿科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或饮食计划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饮食。

- 饮食过程中应注意婴幼儿的进食姿势和速度,以及食物的温度和卫生条件。

4. 安全防护:
- 儿科护理人员应保持护理区域干净整洁,避免事故和误伤的发生。

- 儿科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护理设施的安全性,并及时报修损坏部件。

5. 婴幼儿安全:
- 儿科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对婴幼儿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 在执行特殊护理操作时,儿科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医嘱和操作指南,确保婴幼儿的安全。

6. 消毒操作:
- 所有护理器械和用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 儿科护理人员应按照消毒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有效性。

三、总结
本文档对儿科护理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强调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标准和流程。

遵循规范操作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婴幼儿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参考文献。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标题:新儿科操作规程引言概述:新儿科操作规程是指针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医疗护理操作进行规范化的程序和标准。

遵循新儿科操作规程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一、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规程1.1 体温监测: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定时监测体温,避免低温或者高温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1.2 喂养管理:新生儿喂养需按规定时间和方法进行,避免过度或者不足喂养引起的问题。

1.3 脐带护理:新生儿脐带易感染,需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扩散。

二、婴幼儿的护理操作规程2.1 睡眠管理:婴幼儿睡眠时间和环境需合理安排,避免睡眠不足或者过度引起的问题。

2.2 清洁护理:婴幼儿皮肤娇嫩易受刺激,需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3 穿着管理:婴幼儿穿着需合适舒适,避免过紧或者过松引起的不适。

三、新儿科医疗操作规程3.1 静脉输液: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静脉输液需注意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避免不良反应。

3.2 注射操作:新儿科医疗人员需熟练掌握注射技巧,避免误伤或者感染。

3.3 氧疗管理:新生儿和婴幼儿氧疗需监测氧浓度和通气情况,避免氧中毒或者低氧血症。

四、新儿科急救操作规程4.1 呼吸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呼吸蓦地住手时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保障氧气供应。

4.2 心脏复苏: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跳住手时需进行心脏复苏操作,维持心脏功能。

4.3 失血急救:新生儿和婴幼儿失血过多时需及时止血,输血或者补液以维持循环功能。

五、新儿科感染控制规程5.1 感染预防:新儿科病房需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和通风,预防感染传播。

5.2 感染控制:对于发生感染的患儿需隔离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5.3 感染监测: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儿需进行感染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新儿科操作规程是确保新生儿和婴幼儿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程,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1. 体温测量测量小儿体温是常见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测量小儿体温的基本步骤:- 准备好体温计和消毒酒精。

- 小儿躺下或坐着,选择适当的体温测量位置(例如腋下或口腔)。

- 拭去测量位置上的汗水或唾液。

- 插入体温计适当位置,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测量结束。

- 读取体温计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 清洁体温计并储存好。

2. 小儿心率测量测量小儿心率可以帮助评估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以下是测量小儿心率的基本步骤:- 让小儿保持安静和放松。

- 使用手指找到小儿的脉搏位置,如颈动脉或腕动脉。

- 使用计时器计算心跳的数量,通常在15或30秒内。

- 将计算结果乘以适当的倍数,以得出每分钟的心率。

- 记录心率,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3. 小儿生命体征监测监测小儿的生命体征可以帮助及时察觉任何异常情况。

以下是监测小儿生命体征的基本步骤:- 测量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

- 观察小儿的皮肤颜色和湿度。

- 检查小儿的瞳孔大小和反应。

- 评估小儿的意识水平和行为活动。

- 记录并跟踪生命体征的变化。

4. 小儿饮食管理小儿的饮食管理对于健康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小儿饮食管理的基本要点:-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 根据年龄和发育需要提供适当的食物。

- 鼓励小儿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避免给小儿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 注意小儿的食物过敏情况,并避免对其过敏原。

5. 小儿卫生护理保持小儿良好的卫生惯可以预防疾病和感染。

以下是小儿卫生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给小儿定期洗手,尤其在进食和接触外界之前。

- 使用适合小儿的洗浴产品,并保持身体清洁。

- 剪短小儿的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

- 每天更换小儿的衣物和床单。

- 清洁小儿的玩具和周围环境,以避免细菌滋生。

以上是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住,在实施这些操作技能时,要始终保持独立决策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儿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儿童医疗保健的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科操作技能。

以下是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1. 体格检查:儿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婴幼儿体格检查的技巧,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观察婴幼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

2. 注射技能:儿科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正确定位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深度和角度等。

3. 血液采集:儿科医生需要具备血液采集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正确找到血管,安全采集血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 静脉插管:儿科医生需要具备插管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管道和适合的大小,正确定位静脉,准确插管,并进行适当的固定和维护。

5. 呼吸道管理:儿科医生需要掌握儿童呼吸道管理的技巧,包括正确的吸痰、气管切开等操作,以及使用呼吸机等辅助设备。

6. 心电图监测:儿科医生需要熟悉心电图监测的操作,包括正确安放电极,校准设备,记录准确的心电图,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读。

7. 给药技能:儿科医生需要掌握给药的技能,包括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常见给药途径的正确操作,以及溶液配制和计量计算等知识。

8. 导尿技能: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导尿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正确插入导尿管,掌握正确的灌注和引流方法,注意导尿时的卫生和舒适。

9. 外伤处理: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处理儿童外伤的技能,包括正确的伤口清洁和包扎方法,掌握止血技巧和简单的拆线术。

10. 法定报告:儿科医生需要熟悉相关法定报告的要求,包括出生医学证明、疫苗接种证明等,能够准确填写相关表格并进行合理保存。

儿科操作技能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熟练掌握儿科操作技能的医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确保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以上是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希望对儿科医生的技能提升有所帮助。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和治疗。

儿科的常用操作是医生在日常诊断和治疗患儿时常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规范的儿科常用操作能够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下面将对儿科常用操作的要求进行规范。

1.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儿科操作前,务必进行手卫生。

按照《手卫生操作规程》的要求,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进行基本洗手,洗净手指缝、指甲、手背和手腕,使用洗手液擦洗不少于20秒。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手消毒。

2.身体检查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操作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包括观察体格发育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指标、检查皮肤、眼、耳、鼻、口腔等器官的正常与否。

3.注射规范:儿科常用操作中,注射是常见且重要的一项。

医务人员在注射前应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询问,了解患儿的过敏史、药物敏感情况等。

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器,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药物剂量进行计算和调整。

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对针头和注射器进行消毒,并在注射完成后将其正确地进行处理和处置。

4.静脉输液规范:静脉输液是常见的儿科操作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输液器材,并对其进行消毒。

选择适当的输液点、穿刺方法和输液速度,注意输液过程中患儿的观察和监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呼吸道管理规范:儿科操作中涉及到呼吸道管理,如吸痰、气管插管等。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具备相关技能,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在进行操作前,应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6.疼痛评估和镇痛规范:儿科常用操作可能会引起患儿的疼痛,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进行疼痛评估,并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在进行镇痛操作前,要对患儿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安慰,确保操作的合理和安全。

7.纤支镜检查规范:纤支镜检查是儿科常用操作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儿科护理常用操作方法包括

儿科护理常用操作方法包括

儿科护理常用操作方法包括
儿科护理常用操作方法包括:
1.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儿童的体温,通常可以在嘴巴、腋下或者肛门进行测量。

2. 观察和记录呼吸:观察儿童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并记录下来,以便监测其呼吸状况。

3. 观察和记录心率:使用心电监护仪或手动检查儿童的心率,并记录下来以监测心脏功能。

4. 注射和静脉输液:根据医嘱,给儿童注射药物或者进行静脉输液。

5. 饮食护理: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需求,提供适当的饮食,监测儿童的饮食情况。

6. 卫生护理:帮助儿童进行洗澡、换尿布、清洁口腔等卫生护理工作。

7. 护理儿童的伤口:对儿童的伤口进行清洁、消毒,必要时进行包扎或敷药。

8. 监测尿液和粪便情况:观察和记录儿童的尿液和粪便情况,以监测其排泄功能。

9. 转位和抬床:帮助儿童转位和抬床,保持其舒适和预防压疮。

10. 通气辅助和氧疗:如果儿童呼吸困难或缺氧,需要进行通气辅助或氧疗。

这些是儿科护理中常见的操作方法,护士和医生在提供护理过程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实践一小儿体格测量方法实践目的:1.能熟练掌握小儿体重、身长(高)、头围、胸围、腹围等的测量方法。

2.通过分析测量结果,能正确评价小儿的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

3.实习时表现出严谨认真的态度,关爱小儿,动作轻柔。

实践步骤:1、称体重(1)站立式磅秤:协助患儿脱下外套及鞋子,站在秤上,当磅秤指标稳定时读数;再将患儿穿衣鞋。

记录精确到50-100g。

(2)婴儿磅秤:适当除去婴儿衣服及尿布,磅秤放平稳并垫上一次性治疗巾,再校零;将婴儿轻轻放在磅秤上,当磅秤的指针稳定时读数;给婴儿穿衣,包尿布。

记录精确到10g。

2、测量身高(1)身高计:协助小儿脱下衣帽鞋,背靠身高计立柱,抬头挺胸收腹,使脚跟、臀部及肩胛同时接触立柱,移动身高计顶板与小儿头部接触,读数。

记录到0.1cm。

(2)量板:小儿脱下衣帽鞋,仰卧于量板,助手将小儿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小儿膝部,使两下肢伸直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两足底并与底板垂直,读数。

记录到0.1cm。

3、测量头围:以卷尺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记录到0.1cm。

4、测量胸围:以卷尺沿乳头下缘水平,经两侧肩胛骨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记录到0.1cm。

5、测量腹围(1)协助患儿平躺,拉起衣服至剑突处,露出腹部。

(2)用卷尺从患儿腰背部绕至脐上,测量腹部最高点。

如为小婴儿,通过剑突与脐的中点绕腹一周的长度。

记录到0.1cm。

实践二小儿营养与喂养实践目的:1、学会鲜牛乳、全脂乳粉、酸乳和脱脂乳的配制方法,为人工喂养的婴儿提供适宜的食物。

2、学会乳瓶哺喂法、滴管哺喂法、鼻饲法,以满足不同吸吮能力的婴儿的进食需要。

实践步骤:(一)配乳法1、普通牛乳配制法(1)核对配乳卡,计算出婴儿全日所需的牛乳、糖及水量。

(2)天平称出所需糖量,量杯量出所需水量及鲜牛乳量,分别倾注于广口容器内并混合均匀。

如:用全脂乳粉,按比例1:8或1:4调成乳汁。

(3)按小儿一日哺乳的次数排列乳瓶,挂上床牌号。

儿科常见操作的科普

儿科常见操作的科普

儿科常见操作的科普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儿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会进行一些常见的操作,以帮助儿童恢复健康。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儿科常见操作的科普知识。

1. 注射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给儿童注射药物。

儿科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注射,常见的部位有上臂、大腿外侧、臀部外上方等。

注射前,医生会先消毒皮肤,并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体内。

儿童在注射时可能会感到一些疼痛,但一般很快就会缓解。

2. 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是一种用于检测儿童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常见操作。

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静脉,通常是手背或手臂内侧的静脉,用采血针将血液抽取出来。

在采血前,医生会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然后用绷带或橡皮筋帮助静脉充盈。

采血时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感,但通常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3. 拔牙拔牙是一种治疗儿童牙齿问题的常见操作。

有些儿童可能会因为蛀牙或其他原因需要拔牙。

在拔牙前,医生会先给儿童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用特殊的工具将牙齿从牙槽中拔出。

拔牙后,医生会给儿童进行适当的护理和建议,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4. 输液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出现脱水、感染等情况。

医生会在儿童的静脉或皮下组织中注入生理盐水、药物等液体,以补充体液和药物。

输液前,医生会先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插入输液针或导管。

输液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

5. 小手术有些儿童可能需要进行小手术,如皮肤病变切除、疝气手术等。

这些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手术前,医生会先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并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量减轻儿童的疼痛感,并注意手术的安全和卫生。

6. 穿刺穿刺是一种常见的检查和治疗操作,常用于腹腔穿刺、胸腔穿刺等。

在穿刺前,医生会先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进行消毒和局部麻醉。

然后,医生会用特殊的穿刺针或导管将液体或气体抽取或注入到体腔中。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常规护理操作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监测。

儿童的生命体征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护士应熟悉儿童的正常生命体征范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营养护理: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身体状况,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并进行饮食监管,确保儿童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3.个人卫生护理:包括洗澡、刷牙、指甲修剪、头发梳理等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对于不能自理或卧床的儿童,护士还应进行换洗床单和衣物的工作,确保儿童的卫生环境清洁。

4.安全措施:护士应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包括防止跌倒、防止烫伤、防止感染等。

护士还应教育家属和儿童养成正确的安全习惯。

5.压疮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儿童,应定期更换体位,使用特殊的床垫和护垫,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特殊护理操作1.静脉输液:对于需要输液的儿童,护士应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医嘱,掌握静脉插管和维护技术,注意输液速度和药物的配伍禁忌。

2.留置尿管护理:对于需要留置尿管的儿童,护士应注意管路的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定期更换尿袋,并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及时记录。

3.管道引流护理:对于需要胃管或鼻胃管的儿童,护士应注意导管的清洁和引流的正常情况。

定期拍胃部X线片,确保导管的位置正确。

4.气管插管护理: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儿童,护士应熟悉插管技术,并随时观察儿童的呼吸情况和气囊的压力,避免插管并发症的发生。

5.留置胃管护理:对于需要留置胃管的儿童,护士应注意管路的无菌操作和固定,避免意外的拔除。

定期清洗胃管,观察胃液的pH值和颜色,及时记录。

6.心肺复苏:对于需要心肺复苏的儿童,护士应熟悉儿童心肺复苏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流程,迅速采取措施,以挽救患儿的生命。

以上是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常规内容,护士应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护理管理。

同时,护士还应加强对家属的沟通与教育,提供必要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为儿童的康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

常见儿科护理操作1.体温测量:儿童体温测量通常使用耳温枪或体温计。

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使用肛温计进行测量。

在测量体温之前,需要先对仪器进行消毒,并将儿童放置在舒适的位置,让他们放松并保持安静。

然后将测温仪器放置在相应位置测量体温。

2.记录生命体征: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饮食摄入量等。

对于婴儿和幼儿,需要使用合适尺寸的血压袖带和测量设备,并将脉搏和呼吸次数计算在内。

3.给药:给药方法有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需求,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和剂量,并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给药之前需要检查患儿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以及其他相关禁忌症。

4.导尿:如儿童由于其中一种原因需要排尿,护士需要进行导尿操作。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消毒导尿部位、插入导尿管,以及通过导尿管采集尿液样本。

5.换尿布:对于婴儿,护士需要定期更换尿布。

在更换尿布之前,需要准备好清洁的尿布、湿纸巾、清洁用品和床单等。

在处理尿布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将尿布投放到正确的垃圾箱中,并洗手消毒。

6.皮肤护理:儿童皮肤容易感染和受到刺激,护士需要进行皮肤护理,这包括清洗和保湿。

护士需要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清洁产品,并按照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洁和保湿。

7.体位转换:对于长时间卧床的儿童,需要定期进行体位转换,防止压疮和肌肉萎缩。

体位转换需要注意儿童的体位改变,并确保合适的支撑和保护。

8.宣教和支持:对于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护士需要提供合适的宣教和支持。

这包括解释治疗过程、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料、回答问题和提供心理支持。

9.儿童安全:护士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

这包括定期检查儿童周围的环境,确保儿童不会受到意外伤害,如侧栏锁紧、儿童床的高度调整、检查婴儿床上是否有危险物品等。

10.协助医疗操作: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护士协助医生进行一些特殊的儿科操作,如血液采集、插管、吸痰等。

护士需要熟悉这些操作的步骤,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综上所述,常见儿科护理操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操作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良好的护理效果。

儿科常见临床操作技能

儿科常见临床操作技能

儿科常见临床操作技能各位朋友!今儿咱来聊聊儿科里那些常见的临床操作技能。

这在照顾咱小娃娃健康的事儿上,可是顶重要的。

先来说说这体温测量吧。

您别小瞧了量体温这事儿,在儿科里,那讲究也不少。

给小娃娃量体温,常见的办法有测腋温、肛温和耳温。

测腋温的时候,得先把体温计甩到35 摄氏度以下,再轻轻地把体温计的头端放在孩子腋窝深处,让孩子的胳膊夹紧,一般得等 5 - 10 分钟。

要是测肛温呢,得先给体温计涂上润滑油,再轻轻插入孩子的肛门大概 2 - 3 厘米,等3 - 5 分钟就行。

耳温枪测耳温就快一些,把孩子的耳朵轻轻往后拉,将耳温枪探头放进耳道里,按下测量键,“滴”的一声,体温就出来了。

接下来说说静脉穿刺这事儿。

给小娃娃扎针输液,那可不容易,孩子小,爱哭闹,血管又细,这就很考验医护人员的本事。

一般会先选择孩子手背上或者头皮上比较明显的静脉。

找好了血管,消毒、扎止血带,然后稳稳地把针扎进去,见回血了,再妥善固定好针头,调好输液的速度,这一套操作下来,才算完成。

再讲讲给孩子喂药。

小娃娃吃药有时候那叫一个费劲,又哭又闹不肯吃。

这时候就得有点小技巧,要是液体的药,可以用小勺子或者专用的喂药器,从孩子的嘴角慢慢喂进去,一次别喂太多,免得呛着孩子。

要是药片或者胶囊,能碾碎的就碾碎了,混在少量的糖水或者果汁里给孩子喝下去。

还有一个常见的操作就是雾化吸入。

这个是治疗孩子呼吸道疾病的好办法。

把药液放进雾化器里,让孩子戴上雾化面罩,嘱咐孩子正常呼吸就行。

做雾化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另外,像心肺复苏也是很重要的技能。

要是孩子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紧急情况,就得赶紧进行心肺复苏。

先让孩子平躺在硬板床上,解开衣服,找准按压的位置,就是两乳头连线中点,用手掌根部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120 次,按压深度大约是孩子胸廓前后径的1/3 。

按压30 次,再进行 2 次人工呼吸,这样循环操作,直到专业的救援人员到来。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儿科常见技术操作,保证操作安全和效果。

操作人员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2. 体格检查- 在进行儿童的体格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适当采用亲和力和幽默感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 操作人员应根据年龄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

-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操作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3. 输液操作- 在进行儿童输液时,操作人员应确保输液设备和液体的质量符合标准。

应检查输液瓶、管道和针头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 操作人员应正确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并在进行操作前进行必要的皮肤消毒。

- 在输液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和患儿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4. 静脉采血操作- 在进行儿童静脉采血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采血点、检查采血设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操作人员应采用适当的采血技巧和方法,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确保采血过程尽可能减少孩子的痛苦和不适。

5. 雾化吸入治疗操作- 在进行儿童雾化吸入治疗时,操作人员应先选择合适的雾化设备和药物,并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 操作人员应遵循雾化吸入治疗的操作流程,并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反应适当调整治疗参数。

6. 小结以上为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说明。

操作人员应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如有任何疑问或特殊情况,请及时向上级医务人员咨询和汇报。

儿科操作规程(一)2024

儿科操作规程(一)2024

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儿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儿童医疗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和规范。

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儿科医疗工作。

1. 儿童体征观察- 观察儿童的一般外貌,包括面色、精神状态等。

重点观察是否有烦躁、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

- 观察儿童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特别关注是否出现异常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情况。

- 观察婴儿的皮肤、排尿、排便情况,以确保婴儿的正常生理功能。

- 观察儿童的饮食摄入和排尿情况,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2. 儿童用药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用药安全。

依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计算剂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儿童疾病,如感冒、腹泻、咳嗽等,医务人员应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分,尤其要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 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应做好安抚和沟通工作,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4. 儿童急诊处理与抢救技术- 急诊处理是保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具备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了解常见儿科急症的处理方法,包括窒息、溺水、中毒等紧急情况。

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在抢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儿科执业医师技能操作案例

儿科执业医师技能操作案例

儿科执业医师技能操作案例儿科执业医师技能操作案例:1. 案例一:新生儿窒息某医院接收到一名新生儿窒息的患儿,医生立即采取婴儿复苏技术,包括气道通畅、心肺复苏及辅助呼吸等步骤,成功挽救了患儿生命。

2. 案例二:婴儿发热一位婴儿因发热被家长带到儿科门诊,医生通过观察婴儿的体温、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结果,判断发热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给予退热药物、饮食调理等。

3. 案例三:儿童肺炎一名儿童因肺炎症状就诊,医生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生素、给予支持性治疗等。

4. 案例四:儿童哮喘发作一名儿童突发哮喘发作,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包括使用雾化吸入药物、监测血氧饱和度、观察病情变化等,并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日常哮喘管理。

5. 案例五:新生儿黄疸一名新生儿出现黄疸,医生根据黄疸程度、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光疗治疗,同时指导家长进行母乳喂养和照护措施。

6. 案例六:小儿腹泻一名儿童因腹泻就诊,医生进行了临床评估,包括询问病史、观察症状、检查粪便样本等,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给予补液、饮食调理等。

7. 案例七:小儿疫苗接种一名儿童到医院接种疫苗,医生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接种计划,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并提供相关的接种指导和预防措施。

8. 案例八:儿童外伤处理一名儿童因外伤就诊,医生进行了伤情评估,包括观察伤口、检查X光片等,采取了适当的处理措施,如创面清洁、止血、缝合等。

9. 案例九:小儿呕吐一名儿童出现呕吐症状,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体格检查等,判断呕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抗恶心药物、饮食调理等。

10. 案例十:小儿过敏性鼻炎一名儿童因过敏性鼻炎就诊,医生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过敏药物、避免过敏原接触等。

以上是儿科执业医师技能操作案例,展示了医生在处理各种儿科疾病和急救情况时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儿科常见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引,以确保在儿科实践中保持高质量的操作流程,提高儿童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术前准备在进行任何儿科技术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确定患儿的身份和病历信息;- 检查操作所需的设备和器材,确保其完好和洁净;- 准备所需的药物和消毒液,确保其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确保操作室环境整洁、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3. 常见技术操作规范3.1 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操作前应确认患儿身份,核对医嘱;- 选择合适的采血针和采血管,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采血部位的消毒;- 确保针具正确插入静脉,避免出血或血肿的发生;- 采集血样后,及时处理和送检。

3.2 静脉输液- 输液前确认患儿的身份和医嘱,核对药物和液体的名称和剂量;-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管路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输液部位的消毒;- 选择合适的输液针头和输液模式,确保输液速度和安全;- 监测患儿的输液反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处理不良反应。

3.3 氧气吸入- 氧气吸入前应确认患儿的氧气需要和医嘱;- 检查氧气设备和氧气面罩的完好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面罩的消毒;- 确保氧气流量和浓度的准确调节;- 监测患儿的吸氧效果和氧气需求,及时调整吸氧参数。

3.4 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前确认患儿的身份和医嘱,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注射部位;- 检查注射器和针头的完好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注射部位的消毒;- 使用合适的注射技术,确保药物正确注入目标部位;- 监测注射后的不良反应。

4. 总结本文档概述了儿科常见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引,包括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氧气吸入和注射等操作。

在进行这些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守术前准备、无菌操作、核对医嘱和监测患儿反应等规范步骤,以确保儿童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操作评分标准-小儿体格测量儿科护理操作评分标准-婴幼儿口服给药儿科护理操作评分标准-头皮静脉穿刺法儿科护理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小儿心肺复苏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更换尿布法一、目的:保持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舒适,预防尿布皮炎发生或使原有的尿布皮炎逐步痊愈。

二、计划:1.物品准备尿布,以白色、柔软、易吸水的棉布或一次性尿布为宜;尿布带;小盆及温水1盆(有尿布皮炎时备1:5000高锰酸钾溶液);小毛巾;按臀部皮肤情况准备治疗药物(如油类、软膏、抗生素)及烤灯等。

2.环境准备病室环境温度适宜(24~28oC),避免穿堂风。

3.护士准备了解患儿诊断,臀部皮肤情况,评估常见的护理问题,操作前洗手。

三、操作步骤:1.将用物携带至床旁,放下床栏,揭开盖被,解开尿布带,露出臀部,以原尿布上端两角洁净处轻拭会阴部及臀部,并以此盖上污湿部分垫以臀部下面。

2.如有大便,用温水洗净,轻轻吸干。

3.用一手轻轻提起双足,使臀部略抬高,另一手取下污尿布,再将清洁尿布垫于腰下,放下双足,尿布的底边两角折到腹部,双腿中的一角上拉,系好尿布带,结带松紧适宜,拉平衣服,盖好被子,整理单位。

4.若为腹泻患儿,更需勤换尿布,注意及时清洁臀部,并涂植物油保护皮肤。

若有尿布皮炎,可采用暴露法、灯光照射法或吹氧法,使局部皮肤干燥,再涂以紫草油、硼酸软膏、鱼肝油软膏或氧化锌软膏等。

严重者可给予抗菌药物,以防感染。

5.打开污尿布,观察大便性质(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后放入尿布桶内。

6.操作结束后洗手,做好记录。

四、评价:1.物品准备齐全、环境准备符合要求。

2.操作者了解病情,准确估计和处理常见护理问题。

3.操作熟练、敏捷,防止过多暴露病人。

4.患儿臀部皮肤清洁、舒适,单位整洁。

儿科护理操作——沐浴法目的: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协助皮肤排泄,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皮肤感染。

用品:浴盆、婴儿皂、浴巾、衣服、尿布等。

多在喂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进行,以防止呕吐或溢奶。

操作:①调节室温在25℃左右,浴盆内盛水,水温38~40℃为宜。

②脱衣,用大毛巾包裹小儿全身,按护理常规要求测体重并记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③用清洁毛巾洗眼,从内眦向外角擦拭,依次擦鼻孔、耳廓、外耳道,然后洗脸(额部、鼻翼、面部、下颏)。

④抱起小儿,清洁头部,用左手托住头颈部,拇指与中指分别将小儿双耳廓折向前方,轻轻按住,堵住外耳道口,左臂及腋下夹住臀部及下肢,右手搓皂洗头,清水冲洗干净,并用大毛巾擦干头发。

⑤左手握住小儿左肩及腋窝处,使头颈部枕于操作者前臂,用右手握住患儿左大腿,轻轻放入水中。

⑥用手将香皂涂于小儿颈下、前胸、腋下、腹、手、臂、后颈、背腰、臀部、会阴、腿、脚,注意清洗。

⑦将女婴阴唇分开,自前向后用棉签蘸清水轻轻擦洗。

男婴则将包皮往后推,清水洗净。

⑧沐浴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兜好尿布,视需要修剪指甲。

如条件允许,可让小儿在水中玩耍片刻,利于其生长发育。

新生儿喂奶1:奶具消毒。

婴儿所用的奶瓶、奶头、汤勺、锅子等,必须每次消毒,并放在固定盛器内,最好是带盖的钢精锅中,以保证清洁和消毒质量。

2:奶液调配时间。

牛奶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剂,要防止变质,宜根据季节掌握调配。

炎热天,应尽量将煮过的牛奶安排在上午分次吃完,必要时刻每次煮沸后喂哺。

晚上的牛奶要煮沸后放在冰箱中保存,或者下午喂奶粉按喂哺时间随时冲调。

动机,每日用奶可分上下午两次调配,煮沸好倒入已消毒的奶瓶中,喂哺时用热水温热即可。

如果用奶粉调制时,可适当减少水分(三分之一)冲制奶液成糊状后,吃时再用开水或热米汤添加至应给的水量。

这样温度适合,不必再隔水温热,但盛器要严格消毒。

若奶瓶中的奶未吃完,应倒入奶锅中煮沸以备下次再用,食用前仍需煮过后再吃。

3:试温。

喂奶前需先试温,试温方法只需倒几滴奶于手腕内侧即可,切忽由成人直接吸奶头尝试,以免受成人口腔内细菌的污染。

4:喂奶姿势。

婴儿最好斜坐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扶好奶瓶,慢慢喂哺。

从开始至结束,都要保持奶液充满奶头和瓶颈,以免将空气吸进。

喂奶后需将婴儿抱起,轻拍背部,使空气排出,避免回奶。

一、新生儿洗浴操作规程(一)洗浴前准备:1、浴前先调节温度,室温调至24-26℃,水温调至37—38℃。

2、备好洗浴用具。

(二)具体操作步骤:1、将患儿随婴儿床轻推至洗浴池边。

2、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或用“杰雪”消毒液搽抹双手1—2分钟。

3、脱去褓衣,用大浴巾裹住患儿全身,抱放在洗浴台上。

4、将洗浴小毛巾充分润湿,按洗脸护理常规给患儿洗脸。

5、将患儿放于右侧腋下,右前臂从后背托住患儿颈肩部,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按住两耳廓使之反折,堵住耳孔以防进水。

6、左手持小毛巾洗头部(有留置针时要注意保护),擦干头发。

7、视情况换水后,然后解开裹在患儿身上的毛巾及纸尿裤。

8、用左臂托住肩膀部,左手抓住左上臂,以免患儿滑入水中。

9、右手持小毛巾蘸沐浴露,从颈部开始,依次洗净胸腹部、双上肢、腋窝、会阴部及双下肢。

7、将患儿翻转俯卧在左手臂上,左臂托住患儿的胸部及下颌(注意不要将口堵住),用左手抓住患儿的右上臂,右手持手巾蘸沐浴露擦洗颈、背、臀部及双下肢。

8、将婴儿放在备好的大浴巾上,用小毛巾拭干水份后包裹好。

9、往颈下、腋下、腹股沟处撒上婴儿爽身粉。

10、用生理盐水作眼部、口腔护理;用干棉签将要作脐部护理,将患儿的脐部轻轻擦干后,用棉签蘸碘伏作脐部护理。

11、穿好纸尿裤及干净衣服后,放在电子称上称重并记录。

12、将婴儿放在婴儿床上,整理好床单元并推回床位。

(三)注意事项:1、洗浴工作只能由护理人员执行,护工不得参与该项工作。

2、患儿每天洗浴1次;最好在喂奶前30分钟,但必须避免在喂奶后2小时内洗浴。

3、洗浴动作必须轻柔,禁止用力擦洗,全过程在15分钟内完成。

4、洗浴中应密切注意患儿面色、呼吸、全身皮肤,有异常时必须立即停止洗浴并报告主治医生及时处理。

5、盆套及洗浴用具必须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6、新生儿产后8~12小时即可洗浴,但未成熟儿、颅内出血、病情危重监护和皮肤严重感染的患儿,暂不洗澡,酌情在床上擦浴。

7、给患儿穿衣时,一定要保护好肢体关节。

二、儿科重症监护室喂奶操作规程1、喂奶工作只能由护理人员执行,护工不得参与配奶与喂奶工作。

2、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或用“杰雪”消毒液搽抹双手后佩带一次性手套。

3、取出灭菌储槽内的奶瓶,放所需量的纯净水于奶瓶中,用前臂掌侧试温后,按医嘱放入适量的奶粉,及时用汤匙搅动使其完全溶解。

4、用持物钳取出配套的奶嘴,盖好并拧紧奶嘴。

5、喂奶时,使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在颌下垫一小毛巾,奶瓶倾斜,使瓶颈充满奶水。

6、喂奶过程中,护理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注意观察,以免患儿腹胀、溢奶、呛咳或使奶流至患儿的颈部及污染床单元。

7、喂奶中应偶尔将奶瓶拿开让婴儿休息;若患儿休息太久,可以轻动奶瓶,促使患儿吸奶。

8、喂完奶后,抱起婴儿轻拍后背,再轻放回婴儿床上。

9、及时将奶瓶中剩下的奶全部倒掉,瓶内外彻底冲洗干净,不要留下任何残留物,以防细菌滋生。

10、喂奶前、后必须观察患儿大便软硬、颜色、性状、味道以及是否有腹胀。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经管医生,逐情停止喂奶。

11、喂奶间隔时间:初生婴儿一般要求3~4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大约喂30~40毫升。

夜间可适当延长。

有关母乳喂养,上期我们已经讲了如何哺喂初乳、正确的喂奶姿势等,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妈妈对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有着种种疑问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一直是宝宝喂养的基本方式,但是二者却有着极大的差别,妈妈要根据宝宝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母乳喂养时常发生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应对乳头破裂每次哺喂时将宝宝抱得靠近乳房,避免过度拉扯乳头。

常更换姿势,可采用摇篮式、橄榄式抱法,减少造成吸吮点固定而破皮。

让宝宝交替来回吸吮两边乳房。

每次每边乳房至少让宝宝吸吮2~5次以上。

每次吃奶前,都采用正确的方式将乳头移出宝宝嘴巴,将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压迫宝宝的双颊,使其嘴巴张开。

再将小指放入宝宝的口边,使其嘴巴张开轻轻移出乳头,避免乳头受伤。

如果出现吸奶疼痛,吃奶前,妈妈的乳头注意用很柔软的湿布轻轻地擦洗,如果乳头干净,不用擦洗。

吃完奶,挤出一些乳汁涂在乳头上,有防护作用。

此外,吃奶时,将乳头和乳晕(乳头后,黑色部分)都送进宝宝的口中,这样容易吸出奶且能减轻乳头的疼痛。

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乳母常担心自己的乳汁量不足不能喂饱宝宝,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估计乳汁是否足够:观察奶量:母亲可从自身乳房变化和宝宝吃奶前后的表现判断奶量是否充足。

喂奶前乳房有胀满感,局部表皮静脉清晰可见,喂奶时有下奶感觉,喂奶后乳房变软。

宝宝吸吮时,能听到连续吞咽声,有时随着吸吮,奶水会从宝宝口角溢出,这说明奶是充足的。

宝宝开始吸奶时,常常急速有力地吸吮,3~5分钟后会吸到大部分乳汁,继而吸吮力变小,吃饱后宝宝会自动松开乳头。

观察尿量:观察宝宝尿量多少,如每天8~10次以上,则表示宝宝每天摄入的乳量不少。

注意体重:观察体重增长。

宝宝出生10天后,每天体重增长18克~30克。

1周约125克。

6个月内宝宝每月增长600克以上,说明母乳充足,能满足宝宝生长需要。

哺乳时,妈妈可用手夹住乳房,控制奶的流速,避免宝宝呛奶。

专职妈妈哺乳法大多数妈妈们生完宝宝,休息不了多久,就要回到工作单位,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

如果中午不能回家哺乳,可到洗手间把母乳挤出来,保存在冰箱冷藏室,下班时用保温杯带回家,放进家中的冰箱冷藏室,可作为次日哺育宝宝用。

如果产假中,母乳充足,宝宝吃不完,也可以挤出来冰冻保存,以备上班时哺喂宝宝用。

母乳能达到供需平衡就是最佳状态,平时不需要保存太多的母乳,如果白天不能亲自哺乳的话,那么晚上最好亲自哺乳,这对保持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宝宝的性格心理发展很有帮助。

为此,妈妈需要学习母乳储存的方法,因为处置不当,可能会出现母乳变质等问题,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影响。

母乳的储存1.如果冰箱冷藏室短期保存,可用消毒过的奶瓶。

如要冰冻保存,应用超市供应的特制的保存奶的塑料口袋,也可用消毒的奶瓶。

2.冷藏室解冻后,应及时加热哺乳。

若放于冷藏室24小时内仍可使用,但不能再冰冻。

宝宝吃剩的奶只能弃掉,不能再保存再喂。

3.加温处置:用热水加热,不可直接加热或用微波炉加热。

人工喂养三要求有的妈妈因为身体和工作等原因,不能母乳喂养,可用配方奶粉喂养。

配方奶粉的成分接近人乳成分,并强化营养素配制而成。

有些配方奶粉添加了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的牛磺酸、核苷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

根据不同年龄宝宝需要配制成不同配方奶粉,如有的为早产宝宝、低出生体重宝宝、6个月前小宝宝和7个月后大宝宝等。

调制方法必须按包装盒上的说明,不能随意稀释或加浓。

配方奶哺乳注意事项:要求1——哺乳次数、间隔和每次哺乳量每个宝宝吃多少个体差异较大,但体重增长正常,就不用焦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