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开埠前 锦州西海口是东北唯一的商港

合集下载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一)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一)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一)摘要:清代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干、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

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等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则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

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

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沿海贸易;营口;锦州;牛庄;没沟营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已是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它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实属必然。

但无论在古代史还是近代史研究中,营口开埠之前的历史一直未引起应有的关注。

本文首先考察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的实况①,然后分析锦州、牛庄与营口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关于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笔者所见最早的研究是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1943年发表的《康熙乾隆时代における满洲と支那本土の通商につぃて》(后收入《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全文见中氡镜谌淼?31—148页《康熙乾隆时代关内外的通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松浦章、中国学者郭松义、朱诚如、董玉锳、谢景方、邓亦兵等陆续发表了一批论文。

笔者也曾撰写《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贸易》二文,主要利用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

一、清代前期沿海贸易的发展东北地区原为满族(女真)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明政府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又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置努尔干都司,并确定辽东行政上归于山东布政司。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开发,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贸易。

南方各省商人赴东北贸易始于康熙中叶海禁开放之后。

如康熙四十九年上海县上字73号商船“装载各客布匹、磁器,货值数万金,由海关输税前往辽东贸易”;华亭县华字90号商船领有“县照及江南海关部牌,揽装茶叶、布、碗等货”,“前往关东贸易”(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兴衰原因浅谈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兴衰原因浅谈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兴衰原因浅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东北沿海一带有适航及停泊条件的口岸,共33处。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至中华民国成立,再到1931年日军悍然占领东北,我国东北沿海的港口贸易经历了一个从萧条到逐渐兴盛、在帝国主义列强干预和侵略之下此消彼长、畸形繁荣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作为沿海贸易前哨的东北沿海诸港口也经历了一个从萧条到普遍活跃、贸易中心此消彼长的过程。

从清康熙年间解除海禁到道光中叶,东北的沿海贸易和航运、金融中心都在锦州。

从道光中叶到光绪末年,中心转移至营口。

从光绪末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心迅速向大连转移。

此后直到1931年,大连后来居上,不仅成为东北第一港,而且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贸易额连连超过国内数个大港,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贸易港。

清初至1931年我国东北沿海港口兴衰有着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演变是东北港口经济兴衰的基础和前提港口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所以能否成为一个运输与贸易活跃频繁的港口,首要前提就是前述各种自然地理条件。

而这些条件本身又不断演变,给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辽河发达的内河运输网及其所联结的广阔经济腹地是营口港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辽河的季节性封冻、水土流失导致航道日渐淤浅、航运能力下降又成为营口港贸易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

东北沿海多个凭借河港与海港双重地位兴起的河口型港口都有相似的发展过程:因内河航运和沿海港口贸易而兴,因内河河道淤浅而衰。

例如,民国《庄河县志》载:‘本境所属商镇有三:曰治城、曰青堆子、曰大孤山,而大孤山镇较为繁盛。

该镇于数十年前输入之货,江南杉船每年入口者不下数百余号,输出之品即大豆一宗可至四十万担。

以故商业为东边冠,清咸同间几与营口齐名。

营口港_东北振兴的海上桥梁_孟晞

营口港_东北振兴的海上桥梁_孟晞

2013·8上ONGCHANDANGYUAN成果巡礼30从空中俯视,辽宁沿海经济带犹如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联起座座城市,营口无疑是镶嵌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作为国家主枢纽港之一的营口港,以其拥有的4个港区和78个生产泊位,成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10年前的营口港,货物吞吐量仅3000万吨,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港。

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营口港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壮大。

到2007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到2012年一举突破货物吞吐量3亿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营口港作为我国沿海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海上桥梁。

科学布局促港口发展。

营口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率先在营口、鲅鱼圈、仙人岛、盘锦设立港区,建立了包括集装箱、汽车、煤炭、粮食、矿石等10类货种在内、拥有多个生产泊位的专用码头,其中20万吨级泊位1个、30万吨级泊位2个,大件设备码头起重能力达到国内港口码头最大能力———350吨。

2012年,营口港又先后承接了丹东海洋红港区和葫芦岛绥中港区5万吨级泊位的建设。

至此,营口港已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4个港口城市设立港区。

与此同时,营口港又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和中粮集团等大企业开辟陆港,建立场站,业务范围覆盖整个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科学布局带动了产业发展,2012年,营口港当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两项主要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由4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40多条集装箱海铁联运组成的班列可直达欧洲,物流市场份额占东北口岸的90%。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口港务集团深切意识到,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才能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未来的领航者。

面对机遇和挑战,营口港人确立了从装卸服务型向物流服务型港口转变的新思路。

通过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建设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和进出口贸易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港口通关效率和口岸服务水平,率先实现了智能港口的目标。

营口概况

营口概况

营口概况营口是辽宁省辖的地级市,位于渤海辽东湾北岸,大辽河入海口,是沈(阳)大(连)产业带之间的港口城市,又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辽东半岛经济区的结合部,可以用“百年港埠、河海之滨、鱼米之乡”来概括其特色。

营口下辖两个县级市四个区,其中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营口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东北最近的出海口,也是辽宁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和轻纺工业城市。

营口人口246万,土地面积54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

营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9摄氏度,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也是投资兴业、发财发展的好地方。

地理位置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

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连。

市区距沈阳市151公里,距大连市197公里,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岸。

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6′至123°02′之间,北纬39°55′至40°56′之间。

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202国道)纵贯南北;庄林公路(305国道)、大营铁路、营大公路、盖岫公路连接东西,京沈高速公路和筹建中的营口机场构成以营口为节点的辽宁9个城市的90分钟城市圈。

营口港现有四个港区(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仙人岛港区、盘锦港区),是全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

地形地貌全市地域南北最长处111.8公里,东西最宽处50.7公里,市域总面积539979.99公顷。

总的地势是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然形成东部山区,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地貌特征。

东部山区为长白山系千山山脉的一部分,共有大小山峰2800余座,其中步云山、绵羊顶子山、老轿顶、黄花排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四大高峰。

丘陵地带海拔50~200米,平原地带海拔10米以下,总的分布特征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即:50%山地,10%水域,40%平原。

气候特征营口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

营口介绍

营口介绍

何家沟滑雪场位于营 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东 部红旗镇何家沟公园 内,处于群屏屌蔽的 沟谷地带,是东北地 区最优秀滑雪场之一 ,天然的沟谷环境使 雪地长时期保持不化 ,整个景区“银装素 裹、分外妖娆”,尽 显北国风光。
Chi Mountain Scenic Spot 赤屏风景区
赤屏风景区位于营口市 盖州万福镇东。距营口 市75公里。占地20多 平方公里,早在唐初就 是辽东名屏之一。赤屏 以峰奇、洞异、泉清、 石怪、寺古而著名。赤 屏五峰为三清峰、五洞 峰、旋门峰、天桥峰、 天池峰。其中三清峰最 高,海拔891.1米。
Golf Course 高尔夫球场
坐落于万豪酒店东侧的高尔夫球场为标准锦标赛级球场,球场特选用了三种不同的草种,发球台、果岭 和球道采用的本特草;半高草区采用早熟禾;长草区采用苏格兰Links草。大面积的不觃则沙坑,给人以 自然、原始的感觉。
Lengyan Temple 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是辽宁省现存 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 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始 建于1922年。寺以经名 曰:楞严禅寺,是年为 公元一九二二年,亦即 民国十年。宝寺问世, 香火日盛,享誉东北, 名扬海内,遂与哈尔滨 极乐寺、长昡般若寺、 沈阳慈恩寺齐名,幵称 东北四大禅林。
Wanger Hill 望儿屏
营口熊岳望儿屏母 亲节每年丼办一次 ,时间为每年五月 的第二个星期日。 屏顶有一藏式青砖 塔,名曰望儿塔, 建于明末清初,远 望如一位母亲伫立 屏头日夜守望大海 ,盼望远方的儿子 归来。此外熊岳盛 产水果、水稻,熊 岳苹果远销海外。
The Jinniu Mountains ape Cave sites 金牛屏猿人洞穴遗址
营口金牛屏猿人洞穴 遗址,是东北地区发 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 遗址,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遗址位于 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 屯村西侧,东距渤海 湾20公里。从已发掘 出的化石分析,洞穴 主要堆积时代为距今 20—60万年间。被列 为1984年世界十大科 技进屍项目之一。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枢纽,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片土地上,商人们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促进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接下来,我们将对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辽宁港口商埠地包括了大连、旅顺、新开口等地。

这些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了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晚清时期,这些地区的海域不仅被用来进行对外贸易,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点。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开放,这使得这些港口地区的商业活动变得更加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也加速了这些地区贸易的发展。

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这些地方的市场供应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为当地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作为中国北方的贸易重镇,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也吸引了外国商人和外国使节的到访。

这些外来的人口,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些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外来的贸易往来也加强了辽宁港口地区与国内各地和外国的联系,促进了地区的社会发展。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也是当时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由于地处重要的贸易通道,这些地方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各种商品的进出口量都是非常大的。

这使得当地的税收收入也非常可观,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在当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些地方所承载的贸易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也为当时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地方也加强了国内外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在今天,这些地方依然是中国的重要港口地区,继续为国家的贸易发展做出着重要贡献。

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

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

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作者:荆蕙兰许明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8期[摘要]营口港是近代东北地区开埠最早的口岸,开埠后曾经走过一段辉煌的历程。

但伴随着日本殖民者对大连港的开发,营口港逐渐走向衰落。

营口港衰落,原因是复杂的,但与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有直接关系。

营口港与大连港的竞争,其背后隐藏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关键词]大连中心主义,大连港,营口港,满铁[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6-0020-04营口,俗称营子,没沟营,道光中叶以后,营口组建取代田庄台、牛庄,成为辽河人海口新崛起的商业重镇。

营口在辽河人海口的左岸,扼辽南之咽喉,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署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东北的门户被打开,营口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开埠口岸。

开埠后,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航运条件一跃成为东北沿海的贸易中心。

据资料记载:“夏季贸易最盛时辽河上的帆船最大规模达到两万艘以上,冬季到达营口的马车日达2000余辆”;“舶来之品,土产之货,水陆交通,皆以此为总汇”。

国内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得营口港在1890年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

外国经济的入侵也刺激了营口民族资本的积累和发展,营口成为辽沈地区近代商品经济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金融活动中心。

但在日俄战争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对满铁和大连港的经营,营口港东北航运中心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此后,营口港贸易虽在继续发展,但势头减慢。

同一时期,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港却迅速崛起。

1912年大连港海关贸易额超过营口港,成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1918年又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港,从而控制了整个中南满的经济大动脉。

同一时期,营口港却日渐沦为一个只能开展国内贸易的二流港口。

学界对于营口港衰落的原因多有探讨,诚然,营口港的衰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晚清时期,辽宁地区的港口商埠地是地方经济的核心。

这些商埠地,如大连、海城、
营口、旅顺等,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而成为了航运重镇。

这些区域的边贸经济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成为了晚清辽东地区经济船的重要一环。

首先,这些港口商埠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这些商埠地区,都是依托着海洋沿岸地
带而建立的。

它有极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加上辽东半岛山峦环绕,因而形成了一个良
好的天然港湾体系。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港口商埠地成为了连接东北地区内部和外部
世界的重要门户。

其次,这些港口商埠地还具备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区的天然海珍品,如鲸鱼、海参、虾蟹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商品。

而且,辽东地区恰逢中国北方的因时制宜的适宜时期,使得这些港口商埠地的农业产出也非常丰富,如各种粮食、棉花、大豆等。

这样一支
丰富的资源体系,为当时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最后,这些港口商埠地也得益于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随着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航运技术得到了不断的革新和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造技术也得到
了较快的推广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使得港口商埠的经济活动更为现代化,如大连、旅顺的铁路建设。

这些都极大程度上增强了港口商埠地的竞争力和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主要是由其特殊复合的区位、资源、交通运
输条件所决定,同时也与当时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

作为当时辽东地区最为发达的
一扇大门,辽宁港口商埠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的港口商埠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大连、旅顺、锦州、营口等港口。

这些地方均位于辽东半岛的东海岸,是中国通往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重要门户。

同时,这些地方还是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贸易和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均十分显著。

晚清时期的港口商埠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商业街区和码头。

商业街区是商人买卖、生产、居住和交流的场所,而码头则是货物的集散和运输点。

这两个部分的距离通常很近,甚至有些码头就立在商业街区的附近。

商业街区一般聚集了大量的商家和手工业者,从事的行业也多种多样,涵盖了农产品、钢铁、煤炭、纺织品、木材等众多领域。

而码头则是货物进出口的中心,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码头集中出现,例如煤炭集中在大连和营口的码头,钢铁则主要在锦州码头出现。

从历史文献来看,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是由海外移民和地方商人一手打造的。

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是日本、朝鲜、俄国,这些移民在当地独立经商并逐渐扩展。

当地商人则是基于当地资源和农村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行业,他们通过商队与移民建立联系,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当时地方以农业为主,而移民主要来自渔业为主的地区,通过两种行业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和生产模式。

总体来说,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是当时东北和朝鲜半岛的经济中心,具有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发展迅速。

以大连、旅顺为例,经济最为发达。

他们的渔业、林业、煤炭资源丰富,而他们毗邻朝鲜半岛,可以对外贸易。

因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和商业繁荣,同行业者之间竞争也很激烈,商业街区也很密集。

总的来说,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在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域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作用。

而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晚清时期的商业和生产模式逐渐落后,使这些港口商埠地的优势不复存在,而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商业中心也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之一。

本文将对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进行浅析,包括商埠地的地理位置、商埠地的功能和特点、商埠地的发展和影响等方面。

辽宁港口商埠地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海岸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港口商埠地主要是指旅顺(今大连市)和营口两个主要港口。

旅顺港位于黄海西南岸,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天然良港,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能够方便地与东北内陆地区和东北亚的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营口港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可以与辽东半岛和渤海湾周边地区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辽宁港口商埠地具有多种功能和特点。

商埠地是海上贸易的集散地。

晚清时期,商埠地成为外国商人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各种商品在商埠地集中交易,形成了繁荣的市场。

商埠地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外国商人和海外华人在商埠地投资兴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商埠地还是一些港口城市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发展与影响。

晚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国商人的涌入,辽宁港口商埠地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商埠地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辽宁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进程。

外国商人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了中国商业的现代化。

商埠地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等。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

这些港口商埠分布在辽宁港湾沿岸,包括大连、旅顺、营口、丹东等城市。

这些港口商埠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外国在华经商的重要地点,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港口商埠地的发展历程在明清时期,辽宁的海岸线上有很多小港口,但由于交通不便、设备陈旧等因素,无法成为真正的商港。

直到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中国开始重视海防和海上贸易,这才使得辽宁的港口商埠地逐渐发展。

在清朝晚期,大连、旅顺等城市成为了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据点。

由于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港湾水深,海路通畅,加上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投资,使得这些城市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城市,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二、港口商埠地的经济活动在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海上贸易为主。

各种货物如纺织品、茶叶、丝绸、煤炭等都经由这些港口商埠被运往世界各地,也从世界各地装船运入中国。

这些商品的交换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除了海上贸易,辽宁港口商埠地还有其他的经济活动,比如港口服务业、海关税务等。

这些活动的存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

三、港口商埠地的社会变革在商业活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社会变革。

首先是交通的改善,随着船只、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当地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为物资、信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其次是教育的进步,当地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出大量的知识精英。

最后是文化的融合,随着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使得当地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辽宁港口商埠地在晚清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经济活动、社会变革等都凸显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营口:百年港口蓄势崛起

营口:百年港口蓄势崛起

营口:百年港口蓄势崛起作者:韩静来源:《小康》2017年第08期面对各种变革带来的历史性交汇和一个个稍纵即逝的领跑机遇,营口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强力启动,并在行进中不时传出厚重的声响,这声响传递出辽宁老工业基地失却已久的豪迈,也传递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春雷。

2017年2月10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四个着力”推进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辽宁省发改委、商务厅介绍“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情况时提出,《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正式上报国务院,按照理想预期,上半年,作为辽宁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的营口有望正式揭牌。

同时,辽宁省商务厅表示辽宁将申请设立营口综合保税区,强化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物流服务功能,并加速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推动营口开展欧亚陆铁联运和海铁联运,增强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自贸区审批通过,营口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外向经济将助推营口贸易走向新征程,而区域发展的利好也将带动客流和货流的集聚,营口港口经济的景气和盈利能力必将引来双升。

作为东北最早的开放口岸和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口,营口将迈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进自贸区新时代。

港助城兴前程向海审读营口,离不开记忆与叙述。

翻开厚厚的地方志书,港口犹如一条绵长的生命线,注脚了营口这座滨海之城的发展腾飞。

1861年开埠后,营口便成为当时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港口的变迁,既写下了熙熙攘攘汇于其间的荣耀光辉,也留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和无奈——颠簸不破的,还是那一句“港口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百姓安”。

几经沉浮的营口,如今又一次被历史性地推向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前沿。

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委开始对营口进行对口支援。

到底需要支援什么,各部委各有规划,地方上也在琢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构建沿海内陆无障碍通道。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国际贸易

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国际贸易

摘要:清代东北的沿海贸易始于康熙中叶,乾、嘉年间得到长足的发展。

东北向南方输出的主要是大豆、杂粮等农副产品,从南方输入则以棉布等手工业品为主。

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逐渐取代锦州成为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

鸦片战争后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完全是由于它当时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沿海贸易;营口;锦州;牛庄;没沟营营口是随着东北沿海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港口城镇,清代中叶已是东北沿海税收额最高的海口,它成为东北第一个通商口岸实属必然。

但无论在古代史还是近代史研究中,营口开埠之前的历史一直未引起应有的关注。

本文首先考察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的实况①,然后分析锦州、牛庄与营口在东北沿海贸易中的地位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关于清代前期东北沿海贸易,笔者所见最早的研究是日本学者加藤繁先生1943年发表的《康熙乾隆时代における满洲と支那本土の通商につぃて》(后收入《中国经济史考证》,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全文见中氡镜谌 淼?31—148页《康熙乾隆时代关內外的通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松浦章、中国学者郭松义、朱诚如、董玉瑛、谢景方、邓亦兵等陆续发表了一批论文。

笔者也曾撰写《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港口》、《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沿海贸易》二文,主要利用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以下简称档案)。

一、清代前期沿海贸易的发展东北地区原为满族(女真)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明政府在辽东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又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置努尔干都司,并确定辽东行政上归于山东布政司。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对东北进行开发,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贸易。

南方各省商人赴东北贸易始于康熙中叶海禁开放之后。

如康熙四十九年上海县上字73号商船“装载各客布匹、磁器,货值数万金,由海关输税前往辽东贸易”;华亭县华字90号商船领有“县照及江南海关部牌,揽装茶叶、布、碗等货”,“前往关东贸易”(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

营口开埠与晚清辽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营口开埠与晚清辽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1861 年) , 根 据 《天 津 条 约》, 牛 庄 已 开 埠 。但由于这种偏离 , 促使英国政府照会清 廷 , 要求改换营口为通商口岸 , 营口开埠 , 习惯上仍以牛庄为名 。
随着辽河航运的兴盛和海洋渔业 、盐业
的发展 , 辽河港口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康熙 年间 , 为了驱逐沙俄入侵者 , 开辟了辽河 、 伊通河和松花江联运航路 , 扩大辽河入海港 口的吸引范围 。雍正朝 , 辽河入海口已经出 现了 “舳舻云集 , 日以千计”λϖ 的繁荣场面 。 道光初年 , 营口逐渐与陆相连 , 辽河入海口 移至营口 , 营口 “翘然成为东三省最重要的 商埠”λω。
·80 ·
角洲海 岸 线 的 推 展 , 辽 金 以 前 甚 为 缓 慢 , 《汉书·地理志》记大辽水云 : “南至安市入 海 。”④汉代安市故城在今海城东南营城子 , 说明辽河三角洲的海岸线在海城前 ; 到了辽 时 , 于海城置海州 , 其附郭县称为临溟 , 说 明此时大海仍距海城不远 ; 辽金以前 , 海岸 线推展缓慢 , 说明了早期辽河水流清深 , 入 海泥沙不如今日丰富 。这以后 , 辽河中上游 间有开垦 , 如辽廷于热河山地设置一些州 县 ⑤ , 故有移民垦殖 , 遂使流域来沙渐丰 , 而海岸外涨亦渐臻显著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
1861 年 , 营口开埠 。这一事件大大刺 激了晚清辽河流域城镇的发展 , 其中 , 尤以 营口 、铁岭 、通江子为典型 , 通过对三地兴 衰过程的研究 , 我们可以看到 : 辽河航运是 这些城镇发展的动力 。
(一) 营口的兴起 营口 , 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 , 辽河入 海口处 。营口的选址与辽河入海三角洲的延
位置 。
“铁岭地尚东北弹丸一邑 , 南界沈阳扼 省垣之门户 , 北界开原 , 当边塞之要冲”µυ , 这一点可以作为铁岭的宏观地理形势 , 而其 微观地理条件则表现为 “东山西河 , 颇足控 制 , 其东山峦起伏 , 左右回旋 , 其西辽河由 北入境蜿蜓至西南出境 , 与柴河环抱县城 ; 登高俯视 , 可称襟带 , 而河西平原百里 , 一 望无 垠 , 山 陵 幽 秀 , 气 象 峥 嵘 , 颇 占 形 势”µϖ 。这种山河相夹的地理环境正是建城

营口银炉:晚清民初东北独特的金融业

营口银炉:晚清民初东北独特的金融业

营口银炉:晚清民初东北独特的金融业作者:李玉颖林克宇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10期摘要:营口近代商贸繁荣,带来了金融业的兴旺。

营口的银炉业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其过炉银制的信誉极高,银号阵势庞大。

营口银炉业初期的目的是获取加工费,20世纪初银炉成为转账担保机构,以集资为目的获取“卯色”,还可以视形势随时提取现金,逐渐形成多种经营的联号企业。

伴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20世纪30年代初退出历史舞台。

营口银炉经历兴盛、衰落的过程之后,最终在金融业中消失,但在营口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营口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银炉业;炉银;过炉银;卯色;卯期;地平银;库平银;信用货币晚清民初的营口,其实就是指西大街。

1861年4月23日营口开港前后到20世纪初,营口成为东北的经济、商业、金融、航运和东北药材业的集散中心,如日中天。

众多的厂家、商号、店铺在西大街的历史舞台上,使营口迎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经济发展春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营口有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即营口银炉。

什么是银炉?外地、本地现银,经熔化铸成银锭,重53.5两,品位992,这就是银炉。

所熔铸之银则为炉银,即营口炉银,又称“营平”“营平现宝”,作为流通货币。

当时清政府户部铸造的“库平银”,即官银成色为999(含银量为99.9%),而营口的炉银成色为992,二者每百两相差7两,每50两相差3.5两。

炉银每锭铸成53.5两后,含银量可以与每锭50两的库平银相等。

另外,清政府规定,地平银不得与库平银持平,营口炉银与东北各个贸易伙伴城市,如锦州、奉天、吉林、齐齐哈尔等地流通的地平银都是992,便于流通。

随着营口贸易的发展,来自各地的现宝(流通的银制货币)成色不一、重量各异,每次交易时都要过秤、验色和搬运,既费时又费力。

炉银成为营口市场主要的交易支付手段后,为了免除扛送过秤的麻烦,方便交易,由银炉在双方账户中进行划拨而不进行现宝交易。

营口港情况简介

营口港情况简介

营口港情况简介营口港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埠最早的口岸,也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营口港是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辽宁中部城市群最近的出海口岸、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资源。

营口港现辖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和正在建设中的仙人岛港区,目前港区主体是鲅鱼圈港区。

鲅鱼圈港区距沈阳195公里,距大连184公里,水路距大连港156海里。

营口港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港区水深浪缓,不淤不冻,四季通航,是理想的贸易良港。

2008年营口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1亿吨,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位;集装箱完成203.6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量已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成为东北地区内贸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

营口港现拥有陆域面积20.3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92.5平方公里。

现有生产性泊位61个,其中营口港区19个,鲅鱼圈港区42个。

新港区航道宽230米,水深-18米,可满足2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通航;老港区航道宽120米,水深-5.3米,可满足3000—5000吨级散货船乘潮通航。

营口港现有货物堆场总面积500万平方米,物流园区面积200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400万平方米,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码头后方灌区总库容53万立方米,散粮筒仓仓容40万吨。

营口港现已建成的专业化码头有:集装箱专用码头、煤炭专用码头、矿石专用码头、粮食专用码头、商品汽车专用码头、油品及液体化工品专用码头、大件设备专用码头、散杂货专用码头等。

主要作业货种有化肥、非矿、钢材、铁矿石、煤炭、粮食、成品油及化工产品、内贸商品汽车、集装箱等。

其中钢材、铁矿石、非矿、化肥、乙醇、集装箱等运量居东北各港之首。

集装箱码头发展尤为迅速,集装箱码头泊位水深-15米,码头岸线长达1700米,配有先进的集装箱装卸设备,可接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

目前,营口港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多个港口建立了运输业务往来关系。

并开通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数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多条可中转世界各港口的内支线,内贸集装箱航线已覆盖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港口商埠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该地区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商埠城市,如大连、旅顺、营口等,这些城市成为了辽宁港口商埠地的重要代表。

在那个时候,这些城市的繁荣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上海、广州等大港口城市。

本文将对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进行一番浅析,以探讨这一时期的经济、商业和社会发展状况。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地处中国最东北部,地域幅员辽阔,绵延五千多公里,东临日本海、韩国海峡和渤海,海岸线长达2400多公里,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海上门户。

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外贸易十分便利。

区内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棉花等,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经济的重要枢纽。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商业发展是其繁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一时期,许多外国商人纷纷涌入这些城市,带来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这些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的交流,促进了当地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由于港口商埠地地区的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促进了这些城市商业的繁荣。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经济繁荣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外来的商人和工匠也为当地的手工业和工业注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这种经济繁荣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建设、教育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

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繁荣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这些城市成为了辽宁港口商埠地的重要代表,为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的繁荣也为当地的周边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推动了整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

希望未来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一时期的发展经验,推动辽宁港口商埠地的繁荣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

浅析晚清辽宁港口商埠地晚清时期,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当时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

在辽宁省境内,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港口商埠地,这些地方在当时是中国的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承担着进出口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进行浅析,探讨其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主要包括旅顺、大连、锦州、营口等地。

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临海靠港,是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因此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旅顺和大连作为渤海湾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

而锦州和营口则是辽东半岛的重要城市,也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这些地方成为了进出口商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商品贸易和物资流通。

在这些港口商埠地上,聚集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节,成为了当时中国与外国商人和使节交流的重要之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当时外国列强势力的渗透之地。

由于地处边疆,这些地方一直是外国列强觊觎的目标,而晚清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给了外国列强趁机干预的机会。

在这些港口商埠地上,外国列强设置了多个租界,甚至在一些地方设置了铁路、船厂、仓库等设施,直接干预当地的经济和政治事务。

这些外国列强的干预直接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给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带来了重大的损害。

晚清时期的辽宁港口商埠地在当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们承担着中国东北对外贸易的重要任务,促进了当时的商品贸易和物资流通。

但与此它们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干预的重要窗口,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对这些港口商埠地的研究和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也对我们认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口开埠前
锦州西海口是东北唯一的商港
□本报记者/王敏娜
上世纪中期左右,游客在西海口游玩。

核心提示
锦州的西海口曾是著名的商业港口,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之前,山东、河北、福建、广东的商船满载着货物在这里停靠,东北以及内蒙古的特产从这里装船,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西海口商贸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中国人,也使之成为日本人眼中的一块肥肉,他们在这里开设洋行,肆意欺压商户、搜刮民财。

时至今日,西海口商港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不应该被遗忘。

“拉不败的西海口,填不满的锦州城”
锦州西海口距离锦州市区正南方约35公里,位于锦州湾内,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西海口原本就是一个港口,只不过,最初去那里停泊的船只比较少。

它虽然深处渤海湾腹地,但西海口在清朝中期至营口开埠前,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商港。

”4月11日,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颇为感慨地说,如今,很少有人了解西海口的那段辉煌历史了。

牛广臣说:“在西海口商港出现之前,锦州还有个东海口,位于小凌河的入海口处,在明朝中期就已是一个商贸港口,距离锦州市区更近一些,大约有17.5公里,但是由于海淤
等原因,渐被废弃,自此,商船全转移到距离其不远的西海口停靠。


据《奉天通志》记载:“西海口亦称为帆船商港,清道光、咸丰年间海运最为兴盛。

国内沿海各省及海外货物,都由此输入东北,每年入港帆船达千余艘。


“在20世纪初时,出入西海口的商船以山东龙口、芝罘船,浙江宁波船,福建福州船,广东潮州船及辽东直隶船居多。

”牛广臣说,“这些船满载蹄铁、染料、纸张、蜡烛、胡金箔、火柴、昆布及水果等各种各样的货物,每年的总交易额达到110多万银元。

与此同时,产自东北及内蒙古等地的土特产,比如大豆、小豆、青豆、谷子、玉米、高粱、杏仁、甘草等,从西海口装船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日本、朝鲜、新加坡、印度,也有少量商品经香港远销欧美各国。


西海口的繁华景象延续了很多年,及至营口开埠甚至民国,锦州西海口仍是东北重要的商贸港口。

时至今日,当地还流传着一句俗语:“拉不败的西海口,填不满的锦州城。


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保存着一份《回忆故乡西海口》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当年西海口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20年代,西海口商港过往船只不断。

每到旺季,停靠帆船的船杆像大地的高粱茬子一样,遍布在海滩上……每日来西海口送粮运货的马车络绎不绝,有时候排出四五里长,这些运货车有来自附近农村的,有来自周边县区,还有省外其他地方的。

内蒙古赤峰一带还赶着马队、骆驼队来此卖货。


锦州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杨震告诉记者,这份回忆录是2000年左右一位迁居葫芦岛的西海口老人张玉华托人转交的。

“当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对故乡的感情特别深,他希望后人能通过他的描述了解当年的西海口。


锦州最早用电灯的地方
日益频繁的商贸交易为西海口带来了大量的人气,许多人在这里安家落户。

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口人。

他告诉记者,他爷爷年轻时,看到西海口商贸活动频繁、就业门路广,于是只身一人来此“扛脚行”,也就是当装卸工。

那时候,西海口的装卸工分属不同的装卸队,有散帮和黑帮之分。

散帮以装卸粮食为主,黑帮以装卸煤和杂货为主。

由于货运频繁,“扛脚行”在西海口比较紧俏,王盾的爷爷生活还可以,干脆在这里定居下来。

这一点,记者在《锦州通史》中看到相关的记载:“1916年,西海口住户已达到193户,人口大约有2045人。


便利的海运条件还吸引了许多商户。

1916年,西海口的商户资本在1万吊以上的有21家。

尽管后来牛庄和营口的开埠以及京奉铁路的修成,对西海口商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并没有因此而立刻衰落。

根据张玉华的回忆,上世纪20年代的西海口有东西方向的大街三条,分别是前街、中街、后街,其中,前后两条街都设有路灯,每到夜间就会有打更的人敲着梆子和锣满街巡走。

西海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通往锦州城的汽车从早晨8点至晚上6点接连不断。

三条街中最繁华的是中街,街的东头除了居民住宅区,还有赵家饭馆和李家馆子;街的中段全是经营粮食的粮栈和代理店;街的西头除了较大的张家饭馆外,还有10多家小饭馆。

另外,街上还有王家绳麻铺、孙家肉铺、茶馆、理发店、浴池、杂货店等服务居民生活的店铺。

税务所、邮局、电业局、警察局、商会也都设在这里。

后街不仅有大的商号德兴合、福泰栈、盛家店以及经营食品杂货的德兴号,东头还设有卡子门、炮台,每到夜晚炮台上会有炮兵持枪把守。

前街除了武装警察外,大部分都是下海捕鱼的渔民。

王盾的叙述也印证了张玉华的回忆,他告诉记者:“西海口当时很繁华,是锦州最早通电灯的地方,前后街早就设有路灯。


上世纪40年代,日本人的欺压引发商人逃离潮
随着其他港口的兴起和铁路的兴建,西海口商港逐渐衰落,但其仍然是内蒙古及辽西等地货物运输的便利通道。

1914年以后,日本商人看中了这一点,陆续来到了西海口。

“他们先后开设了三菱洋行、冈田洋行、三井商社等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收购东北及内蒙古的中药材,也销售一些日本货物。

其中,冈田洋行的生意做得最大,每年收购甘草、杏仁、桔梗等药材1500多吨,价值上万银元,这些药材多取道朝鲜运往日本大阪等地。

”牛广臣介绍说。

起初,日本商人在西海口开洋行时,还能做到公平买卖,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商人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肆意搜刮、欺压中国商户,另一方面倾销低劣的产品。

自此,西海口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日本人禁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国商户没有物品可经营,只好从日本商人那里进货。

而日本商人肆意抬高物价,致使一些中国商户的经营异常艰辛。

对民族工商业打击更深的是1942年7月25日后,伪满洲国推行物价停止令,在西海口的日本商人彻底把控了市场。

”牛广臣告诉记者,小时候,他没少听母亲叨咕那段历史。

那时中国人在市场上买不到棉布做衣服,日本人卖给国人的都是伪劣的“更生布”,既不结实也不保暖。

鞋子的质量最差,鞋里儿都是纸壳做的,穿不到一周就烂,老百姓称之为“礼拜鞋”。

在这种高压管制下,西海口曾经的繁华逐渐消失。

1943年,日本人为了战争的需要,搞经济封锁,彻底封闭了西海口。

当时,西海口正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开始逃离。

张玉华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是最困难的时期,大部分人被逼无奈,跑到锦州市内日本人开设的纺织厂打工,还有一些人则投靠亲友,西海口十室九空。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过了差不多半年的光景,西海口商港又开始通商。

过了一年多之后,国民党为了打内战又封闭了西海口商港,之后,西海口商港没再开放,这个曾经的东北商贸枢纽彻底不复存在。

(照片由牛广臣提供)
延伸
西海口的沧桑巨变
当商贸港口的功能消失之后,曾经繁华的锦州西海口逐渐变成一个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自然村,静静地坐落在渤海湾边上。

改革开放以后,西海口村有了新的变化。

1986年,国家投资建设锦州港,原本归锦县管辖的王家窝铺和天桥乡合并成立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已更名为锦州滨海新区),划归锦州市管辖,开发区下设两个街道,王家窝铺街道和天桥街道。

“我们西海口村归天桥街道管。

锦州港建成后,各行各业都想借助港口发展经济,紧挨着锦州港的西海口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村里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

按照当时土地代劳的政策,西海口除老人、小孩外,青壮年都被各单位录用为工人,户口也由农业转为非农业,村民整体迁移至别处,由西海口村变为西海口社区。

”锦州滨海新区天桥街道西海口社区书记王盾说。

如今,当年的西海口,已经变成成片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主要承担仓储和物流等业务,北面不到两公里处就是后建成的锦州港。

但许多老人依然记得父辈对当年西海口商港繁华景象的描述。

他们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后,还有当年日本商人的后裔来华,打听曾经的西海口。

来源:辽宁日报发现2016年4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