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学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引导学生看课本关于水稻遗迹的记载,使其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起初,远古人类的耕作方法是原始的,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男子披荆斩棘,用石斧砍伐树木,接着用火焚烧,妇女们用石铲等稍加平整土地后就用尖木棒刺土点穴播种。后来就发展到了耜耕,就是用石耜或骨耜翻土,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芽、生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引导学生看课本《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让学生观察该图,了解什么是耒和耜?
耒和耜是用来松土的工具。在一根尖木棒下端绑一段横木就制成了耒,使用时便于用脚踩。耜使用磨制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加工过的较大动物肩胛骨,姥姥绑在木棒下端制成的。耜有木耜、石耜和骨耜。木耜在地上容易腐烂,所以出土的主要是石耜和骨耜。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图中的骨耜与横木相连的地方绑一根粗绳子起加固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
点
和
难
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新课标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自主学习】一、半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生活地点:;位于流域。
2.生活状况(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2)种植,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生活用具是________,还制造骨器、角器等;(3)建造_________房子。
二、河姆渡遗址1.生活时代距今约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村;位于流域。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_;还发现了__________水井。
3.生活状况(1)农业工具:以_______最为典型。
(2)种植;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①水稻:在中国_______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②粟:_________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兴起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____________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学检测】一、选择题1.假如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不会遇到的情况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房屋里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要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天人住在里面可以避风避寒。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2)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2个供同学体验,哪2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
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
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学案
日期:2015年月日星期姓名目标明确心中有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
归纳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探索未知(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一下小题,如有疑问写在空白处)前言:*1、新石器时代的概念:使用石器的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
2、参看P8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回答看一看的问题: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河中下游和江下游地区。
转转脑子:在什么条件下,旧石器晚期的人们能进入农耕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产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河姆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县的村。
* 2、河姆渡居民是流域、时代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总结:旧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使用制石器的时代。
3、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农作物:广泛种植;畜牧业:饲养、、;生活形态:过上的生活;房屋建筑:盛行高架的建筑;已挖凿。
*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
* 5、和的出现,使成为可能,村庄随之出现。
*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A.畜牧业的出现B.农业生产的出现C.建造房屋D.使用陶器6、P11想一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提示:结合本子目第3题的内容,从河姆渡居民是长江流域居民——南方、水多的特点去考虑。
有的内容可直接在书中勾画)二、半坡社会1、半坡居民距今约年,位于省市的村。
* 2、半坡居民是流域、时代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3、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用、开垦土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
还有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工具。
因缺水,粮食少,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占一定比重。
4、生产工具:已使用石器;农作物:主要食物是;蔬菜:有和;畜牧业:饲养、;手工业:会制造,多为陶;生活形态:过着的生活;生活组织:;房屋建筑:大多是;*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与小组讨论,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自主先学:(5分钟)(2)学法指导:认真看书,用铅笔标划,要求:①全:看全书,包括:导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图片等课本上的一切信息,标划重点。
②思:设置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
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以备点拨(3)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将板书中的表格补充完整,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4)观察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4.巩固小结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5. 简要介绍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在水稻杂交的科学领域内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心。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引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原始农耕生活被认为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通过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
本教案将从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农耕方法、生活物资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背景介绍原始农耕生活,又称史前农耕生活,是指人类早期迈向农耕文明之前的生活方式。
原始农耕生活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等因素有关。
在远古时期,人类开始放弃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稳定定居并形成聚落。
二、农耕方法1. 早期农耕方式早期的农耕方法主要是伐林耕地和刀耕火种,人们通过砍伐森林、用火烧草木并种植作物。
这种简单粗放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了更加高效的农耕技术。
2. 农耕工具的出现随着农耕生活的发展,人类创造了一些农耕工具,如石锄、石耒等,用来进行翻地、耕种和收割。
三、生活物资1. 农作物的种植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
人们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
2. 家畜的饲养与农作物种植相辅相成的是家畜的饲养,如牛、马、羊等。
家畜提供了人们工作力和交通工具,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四、社会结构1. 部落组织原始农耕生活的社会结构以部落为单位,人们按照亲属关系或部落活动进行组织。
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领袖,负责协调和决策。
2. 分工与交换在原始农耕生活中,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和技术。
同时,人们之间也进行物资的交换,使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和复杂化。
结语:通过学习原始农耕生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农耕生活为后世的农业社会打下了基础,农耕方法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1.2《原始的农耕社会》名师教案 冀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上,与第1课相似,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繁多。
对原始农耕社会的三个典型——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教学设计改为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导角色。
要求教师在充分运用媒体资料,如历史图片、录像、电影等进行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适当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以生动的语言讲授,引导学生进行制表归纳知识点,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与第1课、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比较)。
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
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归纳法●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机(二)素材准备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讲授新课)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及大汶口居民。
学案2: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所在的地区、距今年代、种植的农作物、房屋特点、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掌握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感受中国远古人类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与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
重难点重点: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理解。
知识概览图互动探究1.彩陶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2.原始社会早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而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距今年代:约6000多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种植作物:粟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制作:彩陶(鱼纹彩陶盆)半坡聚落 距今年代:约7000年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筑:干栏式 河姆渡聚落 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大汶口 社会生产:农耕、制陶 生活状况: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大汶口原始居民 原始的农耕生活1.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就是“中国”)。
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著名的瓷器有唐三彩等。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彩陶(如图),你知道是哪一居民吗(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3.我国哪一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对后世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教案 冀教版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一、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塤、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陶塤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用塤吹奏的乐曲、陶塤、小口尖底瓶、水桶。
二、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2、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导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 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 -9 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3、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等。
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
由于的发展,和出现了。
【共同探究】课本第8 页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人在生产2、课本第10 页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的现象?品多少悬殊3、阅读课本第11 页自由阅读卡,想一想下面这幅图里的姆渡居民时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说出他有何用途吗?4、下图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陶器,是河物?你能说搜宝大行动:从课文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6、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 而叹服,而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 慧。
看图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归纳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类型主要农作物家畜种类生产工具烧制陶器【拓展练习】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 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 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2.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A . 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氏族时期精巧的设计 半坡原始居地理位置房屋c. 河姆渡时期D. 大汶口时期3. 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B.半坡氏族c . 大汶口居民 D. 北京人4. 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 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 .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5. 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 .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 D.随葬品的多少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2原始农耕生活课题2原始农耕生活三维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情况。
2.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及对中华没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解决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钟)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二、学习目标(2分钟)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工齐读课本的红色文字并思考问题齐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教师讲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具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情况。
三、自主学习(22分钟)自主学习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所处流域分布地点生存年代生产生活状况自主学习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所处流域分布地点生存年代生产生活状况自主学习三: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原始农业兴起的地点重要标志历史意义四、合作探究(5分钟)课后活动五、当堂检测(5分钟)练习册六、课堂小结(2分钟)七、布置作业(1分钟)八、板书设计1.阅读课本“半坡居民的生活”的相关知识。
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1.阅读课本“河姆渡人的生活”的相关内容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1.阅读课本“原始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当堂检测内容,学生展示。
1.提问、加分2.补充、总结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并补充。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本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制造工具,教人种植。
冀人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社会.doc
【学习目标】1、 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 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 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 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 型。
4、 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
【学习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学习难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课前自学、课交流】比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时代新工具 生}旧石器时代新石SW 代二、为什么会产生原始农逓原始畜牧业?三、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四、 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今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
并请你阅读书本P11图1-13,想象并描述原始村落的样子及那里人们的生活。
五、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有浙江余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址和陕西西安的科民 历史与社会便用时间: 主备人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 (第1课时)的变化,考古学貂e 史前时代分为 时代, 时RS 一遗址。
比较两者之前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原始村落遗址生活时间劳动工具房屋农作物陶器相同点(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六、根据以上表格思考:为什么两个村落会产生如此大的不同,比如房屋、农作物等(提示:根据七年级学过的自然环境内容进行思考)【课堂小结】:【当堂训练】A适应生产工具的发展B満足人类砂食物需求和自身的发展C进行商品注D躲琏来自大自然的天灾1、原始农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主要“新"在()用磨制石器②^物来源扩大用陶器珈善A®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3、河姆渡居民之所以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主要受_____________ 的影响(A审美观点B宗教信仰C气候环境D防御敌人4、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在出现______________ 之后(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狩猎D原始农业【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学号:姓名:家长签字:
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学习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学法指导】
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心灵感知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自主学习】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1、地点、时间: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县河姆渡村,距今约年,是
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使用工具:已使用石器,被称为时代。
他们已学会制造,人们用他们来烧饭或储物。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广泛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使成为可能,村庄随之出现。
4、建筑:已经盛行高架的式建筑,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
二、半坡社会
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是主要的经济生活,也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活用具: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还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的雏形。
5、社会组织形式和居住:居民按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和生活集体,这就是。
他们的住房大多是,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三、大汶口居民的文化1、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市的而得名。
2、年代:现在发现的130多座墓葬,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看一看: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主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是什么?
3、想一想:在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江南水乡地理条件的影响?
4、说一说:半坡遗址的窖穴中发现这么多的粟说明了什么?
5、想一想:“熏陶”、“陶冶”这样的词,和陶器制作有什么关系吗?
6、想一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7、说一说:大汶口墓葬中随葬品的不同,说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8、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课堂小结】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类型
主要农作物
家畜种类
生产工具
烧制陶器
【巩固练习】一课一练习题
【学以致用】设想自己是一位导游,要带游客参观河姆渡博物馆,请你精心设计一份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