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合集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公民观

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公民观

也就毫无疑问是在角色的意义上加以确立的。
二、 亚里 士 多德德 性论 的城 邦公 民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从最优政体的意义上规定公民的德性 ; 另一方 面 从政 治生活 的意义上规定公 民的德性 。前 者是公 民德性论 的公 民 观, 后者是公民德性 的具体规定 , 它们共同形成了其德性论的公民观 。 然而 , 不论是对公民德性的哪种规定 , 它对于公民 资格而 言皆具 有某 种理想性 。它是按照最 优政体 的性质来界定公民 的, “ 而 要想成为 一 个 幸福而善 良的城邦 , 就必须要具 备这 些德性 ” 。按照亚里士多德 的 公民德性论 , 城邦公民之所以是城邦公民 。 因为他具有优 良城邦规 是 亚 里士 多德对公 民德性 的界定 定 的德性 ; 城邦居民不被认 为是城邦公民 , 因为他们不具备优 良政 是 城邦公民的德性 是什么 。 必须根据政体来确定 。“ 政体乃对城邦 体所要求的德性 。“ 一个城邦居民处于更高级 、 更重要的职位 , 是由于 中各种官职的设置 , 是关于城邦公民的某种制度或安排。” 是故公民 他 的德性非普通城邦公 民可 以比拟 ; 对于一个才德超群 的城邦公民 , 参与城邦政体 , 就必须把最高权 力与政治权力加以分解 , 从而公民既 唯 一的办法就是心悦诚 服地奉其为主宰” 。所以 ,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 承担一定的角色 , 求具有履行其角 色的德性。亚里士多德既然界 的公民观 , 又要 在应然的意义上界定 了城邦的公民。 定的是共和政体中的公民 , 他对公民提 出的德性要求也必须是共和政 参照他的德性论意义上的公民观 , 工匠和女人不被认可为城邦公 体所需要的。由于共和政体实行轮 番而治 , 公民即是统治者又是被统 民, 就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依据 。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试图回答的问题 。 治者 , 邦公民就应该既具有统治者的德性 , 有被统治者的德性 。 工匠是否为城邦 的公民 。 城 又具 取决于政体的性质及政治的需要 。亚里士 多 他说 : 好 的公民公民必须学会统 治和被统治 ; “ 他的德性在 于。 从两个 德 : 工匠 “只需要获得与他作为一名苦工相称的德性 ”在此意义上 , , 方面学会做 自由人 的统治者 。” 在此意义上 。 好的公民的德性和好人 相对于角色来确定德性 的方法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具有普遍的适用 的德性 , 不仅没有区别而且完全一致; 至少在最优良的城邦中 。 善良之 性 : 工匠既然被视 为下贱 的技工 , 他们的德性就只是做好下贱技工 的 人的德性与城邦的公 民的德性是同一 的。 品质。亚里士多德对工匠德性的这种双 向规定 , 从根源上将工匠固定 然而公民 的德性不能简单地和善良之人的德性相等同 , 即使是在 在其独特的奴役性之 上 , 最终使得公民与工匠之间的德性不可贯通 。 最优良的城邦 中亦不例外 。政体倘若不是最优良的, 那么只有某 些公 他们之间的德性不是程度上差距 , 而是种属差别 。因而 , 工匠之所以 民的德性与善良之 人的德性相同 , 因为这些“ 少数的善 良之人即是统 不是城邦公民 , 并非如 亚里士多德所说无暇培养公民德性 ; 反 , 相 既然 治者” 。在最优 良的共和政体中 , 由于公民轮番而 治。 公民显然必须具 工 匠只是一名苦工 , 不能作为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 他就 也不能塑 备双重德性 。于是 , 他作为 自由人的统治者 , 为自由人的被统 治 造成为城邦所需要的公民 。 与他 者, 两者之间的德性就有了根本区别。统治者正如 欧力彼得 斯所 说 , 由于女人被排斥于城邦公民之外 , 他的公民观受到 当代女权主义 不要各种琐屑 的技巧 , 一心盼求治国的要道 。是故公 民作 为统 治者 . 的诟病。依据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论 的公民观 , 女人就与工匠一样 。 最重要的德性是智慧 , 但这是哲理性智慧 , 他要思虑城邦道 的优 良性。 方面 不是城邦公民; 另一方面具有自己的德性。诗人云 :娴静是女 “ 作为被统治者的公民 , 他担负政体分配的角色, 当然也需要智慧 , 但这 人的天职。” 女人不是没有理性部分的德 性, 只是在 男人主宰的政 治 是技巧性 智慧 , 他要实现德性的灵魂 活动。所 以 , 象的意义上谈 生活中她们的申辩得不到认同 : 从抽 当亚里士多德说她们的意见“ 无权威” 论共和政体 中的公民 , 他们作为 自由人的统 治者的德性 , 与作为 自由 时 , 他指政治领 域而 非家庭 的私人领域。换言之 , 女人的德性附属于 人的被统治者的德性完全相同。 家庭生活。在 亚里士多德那里 , 所有人各自特 有的德性 , 皆以人的 自 亚里士多德在思辨城邦公民时 ,不满 足于抽 象地确 定公 民的德 然本性为基础 ; 这种基于 自然的德性 , 与她们 各自的角色相 对应。所 性, 而是置于具体角色的德性活动中来定位 。 对于共和政体 中的公民 , 以 , 女人的德性与男人 的德性 , 同样是种属的差别而非程度的差距 ; 女 其德性 当然是从两个方面学做 自由人的统治者; 对于共和政体 的公民 人即使 具有男人一样 的理智能力 。 她们 的德 性也只能贡献 于私人领 承担 的具体角色 , 其德性就只存在于 角色的完 美履行 了。因此, 在个 域 , 而这又与城邦的规模限制完全一致。 亚里士多德不止于城邦公民的身份界定 。 进而探索城 邦公民的德 别的城邦公民角色之上 , 公民的德性获得了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 。 所以 我们谈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德性时 , 能停 留于抽 象的政体层面 , 不 而 性 。 形成了德性论的公民观。他在城邦公民的德性与非公民的德性之 应相对于具体的角色来理解 。 公民参与城邦政体 , 既承担一定 的角色 , 间划清界限, 在一览无遗地将柏拉图的烙 印暴露 出来的同时 , 又为其 又具 有履行其角色功能。因而城邦公民的德性 , 仅仅在 于各尽其职地 对城邦公民的判断提供了更深层次 的依据。 把自己的角色履行好 。由于每个公民承担 的职责不同 . 维护城邦政体 参考文献 : 的功能不同, 其所应具有的德性也彼 此殊异 , 尽管所 有公 民的德性都 【】亚里士 多德. 1 政治学 [ . 砌 亚里士多德全集 ( . 9 北京: ) 中国人 是为了这个共同体的安全。“ 善良的人 以沉思为最高的幸福 , 人的 民大学出版社, 9 4 好 1 9. 【 江雪莲. 2 】 西方公 民道德研 究 【 . J 伦理学研究, 0 3 4. 】 20 ( ) 概念 同理 『功能相关” 生 。而贤明 的统治者就是善 良之人 , 以, 所 善良之 人具有完满的德性 。 而好公民 则否 。倘若如此 , 亚里士 多德所讨论 的 [ 3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 论幸福 :在柏拉 图的 < 国家篇 > 后 之 公民德性 , 不论是作为 自由人的统治者 , 还是作为 自由人的被统治者 , [ . J 世界哲学, 0 �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第一篇: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论文关键词:幸福至善德性快乐公正的现实活动论文摘要: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伦理学中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是一个“敞开问题”和“永恒问题”。

或许这一问题不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在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大都有一共同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幸福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

在古希腊时期,有的将幸福与感观快乐联系起来,感观的快乐与否就表明是不是幸福,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享乐主义,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还有的是将幸福与道德对立起来,否认感观快乐的价值,把快乐排除与幸福之外,其极端形式是禁欲主义,主要代表是中世纪时期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他们都把人的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剥离开来。

换句话说是只择其一,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都有很大的不“仁”性和欠缺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科的开创者则不同于这些,他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快乐的生活”等思想学说,强调现实生活的完满陛和自我的完善性,还有人的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对以往的幸福观加以厘清。

一、幸福是至善“善”最初是描述荷马时代贵族角色的词语,被用于对贵族品质进行描述和评价,后来逐渐扩展到描述和评价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当一个人具有充分履行一定社会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品质时,他就是善的。

而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

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

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摘要: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理解是基于他的政治学的,政治学研究的是属人的最高的善,也即城邦的善。

同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公正是道德德性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不仅有助于自身善的实现,也有助于他人的善。

它是人们获得城邦的善和幸福的最重要德性。

在这种意义上公正又被称为德性之首。

另外,公正总是与不公正紧密相连的,所以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公正和不公正的探讨来说明公正这种德性。

关键词:公正;意愿;平等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公正置于道德德性的一节之下谈,而是在谈完具体德性之后,又用了一卷的篇幅来探讨公正的德性。

因为公正的德性与其他德性不同的是,它”不是总体的德性本身,而是对于另一个人的关系上的总体德性”[1](p130)。

而在前面,亚里士多德又将德性定义为”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更具体的说就是在我们的感情和实践当中表现出来的适度的品质。

公正与其他德性同属于这种适度的品质。

其他具体德性更多的和人的情感相关,有助于自身善的实现。

而公正不仅仅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它具有很多不同的意义,并且很明显的与其他德性相关联。

一、公正的性质和范围?%]?%b?%c?%z?%b?%h?%l??%n?%`公正,在希腊语中指:按照公正的精神或原则做事的品质。

公正同法律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

?%]??%c?%z?%b?%h?公正的,在其词义上同时就是符合法律的,遵守法律的。

同样,?%z?%]?%b?%c??%z?不公正,就指不按照公正的精神或原则做事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使一个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1](p127)。

亚里士多德将此做为作讨论的基础。

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公正的探讨必须通过对不公正的探讨来实现。

因为,他认为,首先”一种品质是相反品质中的一种”,通过对相反品质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所要探讨的品质。

其次,对于一组相反的概念来说,它们在意义上是对等的。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德育启示作者:冯新蕾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3期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本伦理学专著,其中的思想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对此书的理解,梳理德性的本质与目的,得出一些可供我国德育工作借鉴的思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德育启示一、德性的基本概念亞里士多德主要研究人的德性,他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正如《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所言:“理智德性主要是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

”1人的德性有几个特点,一是一种品质,二是拥有德性可以使一个人好并且能出色的完成活动,三是这种德性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所以研究德性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德性,而在于使人们成为实践德性的人,最终成为至善之人。

二、德性的本质与目的(一)德性的本质---中(适度)“中”这一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他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他认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

这种适度是由逻各斯规定的......所以从其本质或概念上来说德性是适度。

”2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的本质是适度,也就是所谓的中。

而适度状态是不同的,一是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二是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是不合理的,比如我们的饮食习惯,一个人一天吃8磅食物,另一个人吃2磅,如果按事物自身的中间来说,那就定位吃5磅,但是5磅食物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所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适度是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践都有适度状态,而且要想把握好适度状态,就要有正确的逻各斯,这就需要明智这一实践理性,明智的人的善于从总体上考虑对其有益的事情,这种考虑并不是凭空猜测,也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经过重重考验的理智德性,所以把握德性的本质就要牢牢把握适度,也就是中这一思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在伦理学中,德性问题始终是一个永恒话题。

毕达哥拉斯曾把德性归为数目的比例关系,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则确立了著名的四德性说。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德性论,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研究的新起点。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因而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的要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只局限于柏拉图的观念,并没有被柏拉图的思想所禁锢,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扬弃和发展。

因为他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更注重思辨的,更注重理性的。

故此,他把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转向了理智的现实主义,这在他的德性观上也有体现。

他把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但显然,在他的观念中,理智德性才是德性的本质德性,理性才是德性的根本,这便为后世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于现世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

当今社会一系列道德问题事件的发生,无不在昭示着人们道德意识的普遍缺失。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的研究和分析,无疑是为我们正确认识德性知识,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树立了理论参照系。

他的德性理念影响人们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的理解,揭示了德性的理性实质。

加深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问题的反思,使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人的理性,理智的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仅适度而且明智,从而达到最高的善,实现生活的幸福与完满。

二、德性:适度和理性的品质(一)德性正如奥斯特沃特所说,德性(arete)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最根本的概念。

其本义指任何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对人而言,“德性”就是使人之为人的本性。

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把德性的概念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中。

譬如,他说过马的德性,在于它善于奔跑,眼睛的德性,在于它的视力灵敏。

然而,德性运用于人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以需 要 经 验 和 时 间 。 理德 性 则 是 由风俗 习惯 沿 袭 而 来 . 此把 伦 因 ‘ 习惯 (to) 词 的 拼 写 方 法 略 加 改 动 , 有 了 ‘ 理 (t — e s一 h 就 伦 ei h ke 这 个名 称 。” 还 进 一 步 指 出 , 性 不 是 出于 自然地 . 然也 e) 他 德 当 不 反 乎 自然 , 果 是 自然 的 , 无法 改 变 , 养 和 学 习就 没 有 用 。 如 就 培 但 是 要 学 习 和教 化 必然 也 需要 自然 的基 础 .在 此 基础 上使 人 性 结 构 的 各种 成 分 发 挥 到 优 秀状 态 , 才算 有 德 性 。 伦 理 德 性 和 理 智 德性 是 如 何 获 得 呢 ?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为 亚 作 人 的 伦 理 德 性 品格 状 态 是 一 种 “ 道 ( 中 中庸 , a , t mei men i e d nr —

思能 力 的发 挥 ,这 是 获 得 智 慧 之 德 的 表现 ;另一 个 方 面 是 在 情
感 、 望 的 表现 中 能够 获得 理 性 的特 征 , 欲 也即 是获 得 有 欲 望 的努 斯 , 者 有理 智 的欲 望 的 . 是 人 灵 魂 的 非理 性 部 分 的功 能 达 到 或 这
动物 性 的活 动 , 的活 动 在 于 他 的 灵 魂 的 合 乎 逻 各斯 ” 人 。他 还 进

应 该 的 目 的 , 应 该 的方 式 … … ” 按 表现 出 了适 当 的情 感 感 受 和 欲
望 倾 向 , 为 合 宜 。 样 , 的 情 感行 为 , 一种 个 别性 的状 态 提 行 这 入 从
论就 会 坚 持 相 对 应 的 伦理 学思 想 。 中 国哲 学 史 上 具 有 价 值 论 人 性 论 的传 统 , 主 张 人 性 善 的 孟 子 和 主 张 人性 恶 的苟 子 ; 方 没 如 西 有价 值 论 的 传统 , 是 以 结 构 论 人 性论 为基 础 , 人 性 结 构 功 能 而 把 进行 区 分 , 个 结 构 功能 的充 分 发挥 , 能 获得 德 性 。 各 就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两种美德

论亚⾥⼠多德的两种美德论亚⾥⼠多德的两种美德摘要:美德,作为⼈类社会⽂明发展长期沉淀下来的精神⽂明成果,⼈们对它有过许多的讨论,究竟美德是什么,从古到今的学者都有⾃⼰的解释,含义各不相同。

本⽂就亚⾥⼠多德关于美德的含义、分类及其如何获得美德作⼀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美德;亚⾥⼠多德;知德;⾏德美德作为⼈们追求⾃⾝发展的价值指向,作为⼀个社会的核⼼价值规范与个⼈修养的最⾼价值⽬标,其在⼈的发展和社会的⽂明进步中起着⼗分重要的作⽤,因此要让⼈们了解美德的相关知识显得⼗分必要。

要认识它,就得先从它的含义与评判标准着⼿。

⼀、美德的含义古往今来,⼈们对美德具有⾮常多的研究,对它的含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在古希腊时期,美德的最初原义是特长、功能之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知识”。

古希腊的⼤思想家亚⾥⼠多德认为美德是寻找情感和⾏动既不过分⼜⾮不及的中道之品质。

中世纪的托马斯继承亚⾥⼠多德的美德体系,把美德定义为好习惯,即美德具有理智好习惯——理智美德,也有意志好习惯——实践或道德美德。

当代的麦⾦太尔在其《追寻美德》中也对美德有精湛的论述:麦⾦太尔对美德的说明指出:我对美德的论述有这样三个阶段:“⾸先, 将诸美德视为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要的诸品质;其次,将它们视为有助于整个⼈⽣的善的诸品质;再次,显⽰他们与⼀种只能在延续中的社会传统内部被阐明与拥有只对⼈来说的善的追求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美德就要被理解为这样⼀些性好,它们不仅能维系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且还会通过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遇的那些伤害、危险、诱惑和迷乱⽽⽀持我们对善作某种相关的探寻,并且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我认识和越来越多的善的知识。

”他还认为“美德就是⼀种获得性的⼈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缺少了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

”麦⾦太尔对美德的定义与论述,对我们科学地把握美德的含义具有⼗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作者:谷雨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伦理学史上关于德性的开山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体系非常的完善,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只有德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从德性的思想范式和德性的基本内容上充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启示1 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环境背景想要透彻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就必须将《尼各马可伦理学》联系到当时的背景中去。

古希腊是各种氏族组成的城邦而形成的国家,每一个氏族都会供奉相同的神。

氏族组成的城邦的公民都拥有比较强的政治意识,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一起生活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法律来保障他们的个人利益。

这样的关系相当于每个人都是组成集体的一部分,而整个城邦或者说集体为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提供相当的保障。

在集体中每个公民都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他们在这种互相关联密切的环境中探讨着一切,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同时,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原始文明的发源地。

一方面是因为城邦作为集体的出现,集体的自然耕种保障了公民的生活,由此人们的在自然劳作之余有了闲暇的时间,并且发展出了一种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娱乐”,也就是自由平等的辩论。

这种平等的辩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了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1.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基本范式《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亚里士多德阐述自己德性思想的重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有理性和无理性两个部分,有理性的部分的德性称之为理智德性,而无理性的则称之为道德德性。

德性的含义德性一词在古希腊中是一个原始的词汇,原义指的是任何事物的用处、功能或者说是作用、用途。

我们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用处是用来指武士的高贵的品质,也可以大概的理解为勇敢。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伟大的思想千古流芳,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

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形成的背景、德性观的内涵,核心思想和终极目的等方面加以论述,并针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德性缺失和道德教育问题提出建议。

标签: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只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的存在,他们研究宇宙,却并不关注人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的职责渐渐确定,哲学家开始由关注自然向关注人转变,开始了对”人”的讨论。

经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人及其生存意义的论述日益增多。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伦理学之父,对此有相当多的论述。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他综合了古希腊关于道德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想主义“德性即知识”,即恶行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缺点。

第二种是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讲道德,人是指一切人,不论贵贱一律平等。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与非自愿的区别,强调了意愿的重要性,这为他的道德学说建立了基础,从此伦理学从有赖于理性和知识,开阔到有赖于意志和意愿。

一、德性的内涵德性一词是古希腊伦理学体系中的根本性词汇,其原意是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

起初,亚里士多德也如当时其他希腊人一样,把德性的概念广泛用于所有的生命物及其现实活动,如刀的德性在于它可以把东西切割开,衣服的德性在于它可以蔽体和御寒,马的德性是善于奔跑。

“德性是使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现实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1]26随后,亚里士多德又认为,人和其他无生命或有生命的物种都不同,有生命的物种千千万万,但是大都不具有用头脑进行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不具有理性。

人则是有理性的,所以人特有的活动就在于他的灵魂中有理性的那部分物质的活动。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2020年第1期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1Jan.2020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崔恒良X蔡陈聪2(1.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云南昆明650500,2.南通大学档案馆,江苏南通226019)[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伦理德性;理智德性;评判标准[摘要]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包括本义、类型、目的、评判标准四方面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由习惯养成,智慧德性由教导生成,二者缺一不可、循环互动;德性的终极目的是幸福,财富是实现幸福的物质条件;“中道”是过度与不及的居间者,体现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有机统一,是德性的评判准则。

[作者简介]崔恒良,讲师,研究方向:政治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蔡陈聪,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20)01-0014-06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德性伦理学体系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理解仍存在_些歧义。

本文从考察古希腊德性概念的历史演变入手,探讨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内涵、基本结构、目的及其实现条件、评判准则,挖掘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思想的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德性(arete)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为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追溯古希腊特有的德性概念的演变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智者派将爱利亚学派对逻各斯的灵活运用发展到对无形的精神世界种种奥秘的理论探讨,催生了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承担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向伦理学转变的历史使命。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德性伦理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和阐释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德性概念。

苏格拉底德性论是古希腊德性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苏格拉底毕生以“认识你自己”为己任,意味着从“探索'自然'的知识转变为寻求'自我'的智慧”①。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德性”(Virtue)与“实践智慧”(Phronesis,Prudence,Practical Wisdom,又译“明智”、“实践理性”)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阐释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阐述的不甚清楚,在西方现代思想界存在着不同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德性先于和大于实践智慧,换言之,有一种不需要实践智慧的德性,实践智慧至多只是德性的一部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实践智慧是德性的前提,没有实践智慧就没有德性。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莫衷一是。

而沿着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引申,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国内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的关系亦有论及,但多未阐述透彻。

所以,实践智慧与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仍然是德性伦理学同时也是实践哲学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一、什么是“德性”?同“善”一样,“幸福”也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1]。

德性概念即由此引出。

德性一般来说,泛指一切事物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使得一个事物存在的状态好并使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

但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所说的德性主要是指人的德性。

如此,则对人的德性来说,就是既使一个人的品质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其实现活动的品质。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的德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

德性是灵魂的一部分。

灵魂总体上分为两部分,即有逻各斯的部分和无逻各斯的部分,这大略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

但是这两个部分并不是判然分离的,而是存在一个交叉部分,犹如两个圆有部分的交合。

这个交合部分是“分有”逻各斯的部分。

首先,在无逻各斯的部分中,有两个子部分,即植物(营养)的部分和欲望部分,植物的部分是不分有逻各斯的,而欲望部分虽然也属于无逻各斯部分,但这个无逻各斯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逻各斯部分的影响,“即在听从(实际上是在考虑父亲和朋友的意见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服从数学定理的意义上)听从逻各斯的意义上分有逻各斯。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权威资料]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权威资料]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权威资料]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揭示了唯有理性才是德性伦理的实质,主张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最终才能使人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德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领域的困境进行反思,并启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幸福生活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德性理性实践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只有符合理性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他认为生活在同一空间下的人类应该理智地去思考和应对所产生的问题,理性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使生活符合逻各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的要求,也就是生活要有秩序,行为要有规范,没有秩序和规范的生活,就意味着违反了生活的逻各斯,缺失了德性,生活的空间将不复存在,人类也将失去生存的意义,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

一、何谓德性德性即道德品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它是人们经过持之以恒地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称赞。

也就是“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道德品质首先是一种好品质或善品质,也就是实践活动的结果要有利于实践者自身,同时有利于他人和实践活动的共同体,一般来说,这种有利的程度越大,品质或德性的水平就越高。

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它意味着在先的考虑与正确的选择,而选择必定是出于意愿的,“也就是经过考虑之后的、对力所能及的事物的期望。

”这种“考虑”就是经过了人的理性思维,“决不是对1/5页于不可能的东西,”而必定是在我们能力之内的事情;这种“期望”应该“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

……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

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

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

”可见“适度”就是坚持不走极端的一种理性思想,坚持恰如其分的态度去接近它、通过努力得到它,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正确,就“像射手有一个标记帮助他一样,更能帮助我们命中正确的东西”这种正确的选择也就是善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几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的几个问题
正义的分类
他将正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分配正义,另一种是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是指根据 每个人的贡献、地位、需求等因素,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和荣誉;矫正正义是 指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以恢复平等和公正。
正义与德性的关系
正义是德性的一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一种重要的 德性,它与其他德性如勇敢、节制等 密切相关,都是人类优秀品质的体现 。
条件
要实现节制,人们需要具备一些条件。首先 ,人们需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 力。其次,人们需要有正确的理性和价值观 ,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后,人们需要有足 够的毅力和决心,以坚持自我控制和实现节 制。
06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在现代社 会的应用与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道德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可以作为 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帮助 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
企业管理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可以应用 于企业管理中,通过培养员工的德性 ,提高企业的整体道德水平,促进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可以为现 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引 导人们追求卓越的德性,促进社会的 和谐稳定。
实现条件
他认为,实现正义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法律的保障、公正的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同时,亚里士多德 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实现正义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尽力维护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04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中的勇敢 观
勇敢的概念与分类
勇敢的概念
勇敢是一种德性,它指的是在面对危险、挑战或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坚定并勇往直前的品质。
勇敢在德性中的地位
勇敢在德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 实现其他德性的重要基础。例如,没 有勇敢就无法实现节制和公正,因为 这些德性都需要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 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之勇敢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之勇敢

浅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之勇敢摘要:勇敢是古希腊的“四主德”之一,是人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把勇敢界定为战争之德,认为适度原则、理性的选择和崇高的目的是勇敢的重要性质。

列举并分析了了五种类似于勇敢的其他品质即公民的勇敢、经验的勇敢、激情的勇敢、乐观的勇敢和无知的勇敢。

勇敢作为一种具体的德性是一种追求高尚(高贵)的行为,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承受痛苦的德性。

关键字:德性勇敢适度理性高尚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和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而人生的幸福要具备三个条件即身体、财富和德行,其中他特别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讲到:“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勇气,丝毫节制,丝毫正义,丝毫明哲(智慧),世人绝不称他为有福(快乐)的人”。

因此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人获得幸福的最主要的品质,也即古希腊的“四主德”。

其中勇敢被视为极其重要的德性和人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

一、勇敢的范围勇敢在古希腊时代被看作是人最基本的德性,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和称赞。

荷马史诗特别赞美了在城邦征战中英勇无畏、知难而进、坚持正义的英雄人物,勇敢几乎是唯一的重要德性。

苏格拉底将包括勇敢在内的一切美德归于知识的门下,即掌握了关于危险的智慧就具有了勇敢的品质。

柏拉图将“四主德”之一的勇敢划归为武士阶层,勇敢的品德只有保卫国家英勇作战、誓死不渝的武士和军人才具有。

而亚里士多德将勇敢规定为战争之德,认为“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一个高尚(高贵)的死,或敢于面对所有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即战场上的那些危险的人” [1]。

虽然勇敢表现出了无恐惧的状态,但无恐惧并不就是勇敢,勇敢是相对意义上的无恐惧状态。

首先我们对本身是坏的、恶的事物感到恐惧是正确的,如耻辱。

其次,对不是由于恶或我们自身原因而产生的坏事物如疾病,不感到恐惧也不是真正的勇敢。

因为勇敢作为一种重要的德性包含着选择,而我们意愿或非意愿的选择只能是在我们能力以内的事情。

再次,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不是怯懦,是可以理解的如恐惧妻子受辱。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德性幸福论是他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

针对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人们“幸福感的缺失”,“满意度下降”的一系列情况,着重阐述他关于幸福的定义、根本观念及其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从古典文献中寻求合理的资源材料,再结合现实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启示意义。

标签: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德性;启示幸福自古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讨论主题,也是人类对生活不断追求进步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从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就在不断地对“幸福”进行积极的探讨,对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

亚里士多德通过批判地吸取柏拉图等前期思想家有关幸福论述的思想资源,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体系,他的幸福观强调个体幸福和集体幸福的一致性。

从实质上来看,他为想要追求过幸福生活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真实可行的“幸福观”,为构建当代人们的幸福观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一)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第一卷中开篇即论述什么是善,他写到“每一种技艺,以及每一种科学,都归为可教的类型,并且以同样的方法,每一种行为和道德选择,都被认为是指向某种善。

因此,对至善的一个常见但绝不坏的描述就是一切事物所指向的那个善。

”从这可以看出,首先,他认为善是目的,善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实所追求的目的之中。

其次,他认为善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善当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一般的善,它们都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

再次,他认为善有两种意义:具体的善(善事物)和最终的善。

最终的善是具有总体的性质的,是最高的善,即至善。

这种至善是人可以实现和获得的善,并不是什么难以追求的超验的客体,它永远只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它物的原因而被选择的。

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目的,是一切善的事物中的最高选择,它凭借自身便可使生活变得愉快,这些都表明了它的至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 质 的 、 的 思 想 , 智方 面 的 向 善 思 维 , 想 自身 的 活 动 , 本 善 心 思 是 一 种 沉 思 性 的 生 活状 态 。同 时是 合 乎 中道 的心 灵 品 质 , 追 求 是 善 的 心 灵 品 质 , 智 慧 和 知 识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 以 它 是 一 种对 以 所 思 想 加 以 思 想 , 我们 通 过 思 想 的 透 视 而 得 到 的 , 脱 离行 动 的 是 是 玄 思 、 思 、 活动 。 沉 的
德性 , 同时 也 见证 理 智德 性 。德 性 在 现 实 中也 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切 活 动 的 目 的 , 物 都 是 向 善 的 , 着 个 好 , 个 目的 之 目的 . 万 求 那

切 活 动 所 共 向 的 目 的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 最 高 的 善 ,最 大 的幸
情 、 动 的控 制 与 支 配 , 既 不 能 完 全 清 除 它 , 能 听 其 放 纵 它 。 行 , 不
而 是 舍 其 两 极 端 而 执 其 中 , 就 是 遵 循 “ 道 ” 德 就 是 这 一 种 也 中 美
适 中 , 度 和 不 足 是 恶 的特 征 而 适 中 则 是 美 德 的 特 征 , 之 , 过 总 美
的状 态 , 就 是 我 们 所 说 的理 智德 性 ; 实 生 活 中就 关 涉 到 我 们 这 现 个人 的感 情 和 行 为 ,具 有 理 性 的 个 体 以合 乎 必然 性 的 目的 去 实 现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善就 是 伦 理 德 性 ( 也就 是 我 们 所 称 的 美德 ) 。在
动 中 两 种 邪 恶 ( 为 过 度 , 一 为 不足 ) 间 的一 种 中道 , 度 和 一 另 之 过
不足 为 邪 恶所 固 有 , 中道 才 是 德 性 品 质 , 种 中 道 以 居 间 者 为 目 这 的 , 会 达 到 对 幸 福 的追 求 , 的完 美 。而 要 正确 的 取 其 中 间 必 才 善
福 。 智德 性就 是 我们 在 思维 状 态 中要 达 到 的这 种 至 善 , 大 的 理 最 幸福 。
二 、 于 伦 理 德 性 的 本 质 与 实 现 ( 德 是 一 种 中道 ) 关 美
伦理德性 ( 美德 ) 关 于 人 的 感情 和 行 为 的 合 适 品 质 。这 种 是 品 质 是 人 们对 待 感 情 和 行 为 的 良 好或 不 良 好 的 态 度 选 择 ,这 种
品 质 是相 对 于 个 人 的 主 动 选 择 ,伦 理 德性 是 关 于 人 的 感 情 和 行
【 关键词 】 理智 ; 伦理 ; 德性 ; 幸福
作 为 我们 人 的 存 在 状 态 ,就 显 现 的包 括 思 维 领 域 的存 在 和 现 实 层 面 的存 在 。 在 精 神 思 维领 域 里 追 求 至 善 , 而 达 到 幸 福 人 从
现 实 中伦 理 德 性 的 实现 需 要 理 智 德 性 的介 入 ,单 凭 它 自身 是 无 法 自足的 , 为在现实 中美德是因人 、 地 、 时 、 事而异 的 , 因 因 因 因
须 要 我们 权 衡 四个 方 面 。
1 中道是 关于人 的感情和行动 中的对 痛苦 和愉 快的一种适 、
是 暴 戾 ( 多 ) 委 靡 ( 足 ) 间 的 中 道 , 行动 为例 : 过 与 不 之 以 勇敢 是 卤 莽 ( 多 ) 怯懦 ( 足 ) 间 的中道 , 方 是奢 侈 ( 多 ) ( 过 与 不 之 大 过 与 不
能将 这 众 多 的 不 确 定 性 综 合 起 来 统 筹 考 察 而 不 遗 漏 偏 颇 的 . 非 人 类 的 理 智 德 性 莫 属 。这 就 我们 宏 观 上 对 理 智 德 性 与 伦理 德 性
iSpilt i 嘲瀚 fOh a u e o - c d s S
【 要】 摘 亚里 士多德把 德性分 为: 理智德性 : 一是 另一种是伦 理德 性 。 智 德 性 是 一 种 思 想 领 域 内 的 , 至 善 为 目的 的 思 想 自 理 以 身存在状 态 , 相反 , 伦理德性是一种 具体 的关 于人 的感情和行 为 的善 恶判 断 选 择 ,是 在 实践 活动 中 通过 长 期 经 验 积 累形 成 习惯 而达到 的完善状 态。 理智德性有 出于本性的倾向 , 潜在地在 思想 领 域 内给 伦 理 德 性 以规 范 、 目的 导 向 , 以在 现 实生 活 中 实现 伦 理
度 把 握 。 情 伴 有 痛 苦 和 愉 快 的 许 多 感 觉 如 恐惧 、 心 、 望 、 感 信 欲 愤 怒 、 悯 有 过 多 与 不 足 , 之相 伴 行 动 也 有 过 多 、 足 和 中道 的 怜 与 不 情 况 。 其 中 , 多 和 不 足 都 是 不好 , 有 中 间 是 最 好 的 , 是 美 过 只 才 德 。以 感 情 为 例 : 自信 是 骄 傲 ( 分 ) 自卑 ( 足 ) 中 道 , 良 过 与 不 的 温
的理 解 。
关 于 理 智 德 性 的 本 质 与 内涵 1 理 智 德 性 首 先 是 一种 思 维 本 身 的 存 在 。它 是 人 们 对 普 遍 、


足 ) 啬 之 间 的 中 道 , 制 是放 纵 无 度 ( 多 ) ( 足 ) 木 不仁 吝 节过 与 不 麻
之 间 的中 道 。德 性 的对 立面 就 是 两 极 端 : 过 多 与不 足 ) 过 多 与 ( , 不 足 都 是 不 好 的 、 败 的 、 受 称 赞 的 , 有 中道 才 是 好 的 , 功 失 不 只 成 的 , 称 赞 的 是 美 德 的 特 性 , 种 取 其 中间 的 中道 在 于 我们 对 感 受 这
德 是 一 种 关 于 痛 苦 与 快 乐 的较 好 行 动 , 反行 为就 是 坏 的 . 时 相 同 德 性 以 关 于 快 乐 和 痛 苦 而 存 在 , 由它 们 而 生成 , 它们 的作 用 也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