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方法付金华;段晓文;等【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1(006)004【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一套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的含气层系,下部煤系暗色岩类气源充足,中部河流、三角洲砂岩储集层广泛分布,上部湖相泥岩盖层区域稳定。
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盆地经多次稳定沉降,并最终整体抬升后,完成了上古生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盆地周边在地史期构造活跃,砂体发育,以构造圈闭为主;盆地内部构造稳定,在倾角不到1°的西倾单斜上,南北向展布的河流三角洲砂体与侧向的河湖间湾相泥质岩配合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大型岩性圈闭气藏。
其中砂岩储层经历了长期的压实、充填、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大部分原生孔隙遭受破坏,以低孔低渗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通过天然气成藏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以及低渗透砂岩岩性气藏勘探技术系列的应用,有效地揭示了上古生界气藏特征。
综合分析证明,盆地中北部上古生界盒8、山2、山1三层段砂岩厚度大、分布广、气藏富集条件优越,是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总页数】8页(P68-75)【作者】付金华;段晓文;等【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J], 胡方皓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方法 [J], 付金华;段晓文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 [J], 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田雨4.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SONG Ping;GUO Mingqiang;ZHAO Jingzhou;LI Jun5.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 [J], 刘俞佐; 石万忠; 刘凯; 王任; 吴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本文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史及其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背景,包括其构造特征、地层序列和沉积环境。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包括古地温梯度、地热历史和热流体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热演化史对油气生成的影响,包括烃源岩的热成熟度、有机质转化和油气生成过程。
我们还将讨论热演化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包括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运移路径和聚集条件。
我们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意义,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的陕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内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相对稳定,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组成,其上覆盖着厚达数千米的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
盆地内主要发育了三套生油层系,包括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以及上古生界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
这些生油层系富含有机质,是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来源。
盆地内构造格局相对简单,以大型鼻状隆起和坳陷为主,缺乏大型断裂和褶皱。
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多样,包括河流、湖泊、三角洲等,形成了丰富的储集层和盖层组合,为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油气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盆地内不同地区的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这直接影响了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油气的生成量。
因此,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的热演化历史对于预测油气资源分布和勘探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储层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其中以中二叠统砂岩和古近系下地层最为重要。
储层以砂岩为主,岩性多样,包括石英砂岩、砾岩、页岩等。
由于盆地内部构造活动的影响,储层呈现出明显的构造调整型和景观变化。
储层产状分为均质储层和非均质储层两种类型。
均质储层具有较好的孔隙连通性,透水性好,非均质储层孔隙连通性差,透水性差。
岩石可渗透性不同,对于油气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储层的特征主要受控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环境复杂,受到盆地演化、断裂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研究表明,河道、三角洲和湖泊等富含砂质沉积物的地貌,是形成优质储层的重要条件。
其次是岩石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岩石物性复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等特征影响着储层的质量。
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是较好的储层。
此外,页岩层的分布也对储层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次是构造和断裂。
构造和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运移、储集和保留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调整型和景观变化是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的主要特征,断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决定了储层的连通性和渗透性。
最后是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埋藏过程中经历的化学、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变化。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分泌作用等都会对储层进行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历史埋藏深度较大,泥岩对于母岩的溶蚀-分泌作用导致储层的破坏。
由于以上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具有空间展布不均、孔隙度低和渗透率不高的特点。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需要注意不同类型储层的差异性特点,合理选择井位和开发方式。
例如,在均质储层开展水平井开发,增加有效储量;在非均质储层采取增强采收、酸化压裂和组合压裂等技术手段,提高储层渗透性和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的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储层分布。
通过深入研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能够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提高油气资源的有效开采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文章编号:1000-0747(2005)04-0054-06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李剑1,罗霞1,单秀琴1,马成华1,胡国艺1,严启团1,刘锐蛾1,陈红汉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0项目(2001C20910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含气丰富和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
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沥青分布与成因、岩石薄片等分析,结合天然气组分、C 5)C 8轻烃、单体碳同位素实验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和成藏过程,总结了高效储集层的主控因素,划分出3种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即源内成藏组合(山2段)太原组)、源顶成藏组合(山1段)盒8段)、源外成藏组合(石千峰组)。
并应用上述方法剖析了不同类型气藏天然气成藏过程及成藏主控因素。
图7表2参17关键词:天然气;成藏规律;上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22.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其古生代沉积岩面积为25万km 2,目前在上古生界发现的气田(藏)有苏里格气田(盒8段)山1段)、乌审旗气田(盒8段)、榆林气田(山2段)、大牛地气田、米脂气田、神木气藏(千5段)等。
截至2004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1513.41亿m 3,近期在盆地东部的子洲)清涧地区、统万城)镇北台地区的山2段勘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天然气预测储量1043.99亿m 3、探明加控制储量1056.13亿m 3,在盆地西南部山1段、盒8段的勘探也已取得新发现,显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广阔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含气广泛,气藏无明显边底水,压力低(天然气流体静压力为6.94~36.32MPa,压力梯度为0.38~ 1.09MPa/100m,平均压力梯度为0.89MPa/100m),储集层为低孔低渗类型(孔隙度为4%~12%,渗透率为0.1~1mD)。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c i d e s w i t h t h e e n r i c h e d h i g h y i e l d a r e a i n l o w e r S h a n x i f o r ma t i o n ; 3 ) t h e p r o p e r t y a n d s t o r a g e c o n d i t i o n o f t h e t i g h t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
第5 卷 第3 期
R E S E R V 0 I R E V A I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咂 N T
油 气 藏评 价 与 开 发
2 0 1 5 年6 月
Hale Waihona Puke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
胡方皓
( 江苏省天然气有限公 司,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5 ) 摘 要: 在 总结前人关于鄂尔 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致 密砂岩气成藏特征 的基础上, 总结 了致密砂岩气特有 的成藏特 征, 明确 了其 成藏 的主控 因素。结果表 明 : ① 盆地东 南缘沉积环境 有利 、 生储盖 组合 良好 , 具备 成藏的基本 条件 ; ② 致 密砂岩 气甜点 区
mi n e d . T h e Y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 1 )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e r n ma r g i n o f O r d o s B a s i n h a s f a v o r a b l e s e d i m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g o o d S O U r C e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文章编号:1000-0747(2007)03-0291-08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夏明军,戴金星,邹才能,汪泽成,陶士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0项目(2001CB209100)摘要: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岩溶古地貌和成藏条件是加快该地区勘探步伐面临的重要问题。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风化壳储集层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古地貌、风化壳层位及沉积相控制。
马五段为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平凉组为深水斜坡相带,多形成断裂、裂缝及洞穴储集空间。
中央古隆起西侧古地貌为岩溶斜坡,地表岩溶作用较弱,但断裂发育,洞穴系统较发育;中央古隆起南侧古地貌为岩溶台地,断裂、洞穴系统和风化裂隙相对较为发育;中央古隆起区古地貌为岩溶台地,地层较老,岩性致密,风化壳顶部垂直裂隙带发育,岩溶孔洞不发育;中央古隆起东侧古地貌多属于岩溶阶地或鞍地,风化壳多位于云坪及含膏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
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生烃中心、岩溶古地貌、风化壳的层位和沉积相带,有利区带主要在耀县、旬邑、淳化平凉组生烃中心和中央古隆起东侧马五段有利沉积相带。
图9表1参13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期;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天然气中图分类号:T E121.3文献标识码:ACaledonian karst palaeogeomorphology and the forming conditionof gas pool,southern Ordos BasinXIA M ing-jun,DAI Jin-xing,ZOU Ca-i neng,WANG Ze-cheng,T AO Sh-i zhen (Resear ch I ns titute of Petr oleum Ex p lor ation&D evelop ment,Petr oChina,Bei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T he distributio n of Caledonian r esiduum reserv oirs in the south o f O rdo s Basin is mainly contr olled by kar st palaeog eomor pho lo gy,strat a of residuum and sedimentary facies.T he facies of the O1m5residuum is dolomitic tidal flats, w ith wel-l develo ped disso lv ed po res;w hile that of O2p is deep w ater slopes,w ith abundant faults,fractures and cav es.O n the central palaeohig h,palaeog eomo rpho lo gy is platfo rms composed o f old str ata and compacted r ock,w ith ver tical fractured zo nes at the residuum's to p;on the west side,it is slopes w ith wel-l developed fractures and cav erns;on t he south side,it is platfo rms with w el-l developed faults,caver ns,and weather ing fractures;on the east side,it is mostly terr aces or saddle-shaped ter rain,w ith abundant dissolv ed po res in the residuum which locates on dolomit ic o r anhy dr ite-bearing do lo mitic tidal flats.T he ma in contro lling factor s o f the form ing of gas po ol ar e hydro carbon g enerating center, palaeog eomor pho lo gy,strat a of residuum and sedimentary facies.Favo rable zo nes ar e the O2p hy dr ocarbon g enerating center in Yao xian,Xuny i and Chunhua and the O1m5in easter n central palaeohig h.Key words:Or do s Basin;Caledonian;r esiduum;karstic palaeo geomo rpholog y;natural gas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靖边气田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亿m3,而后通过向东扩边勘探,又落实三级储量1011.4亿m3[1-3]。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特征及主导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特征及主导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巨塔盆地之一、该盆地的6-3.8亿年前的上古生界中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具有挤压变形构造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长6储层中,富蕴含石油资源的致密砂岩是非常重要的产油层。
1.储层类型:长6致密砂岩主要由粒径较细的石英颗粒组成,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这种储层具有致密、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使其难以长期储集和流动油气。
2.孔隙结构:长6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类型主要有粘土矿物胶结孔、溶解孔、颗粒间隙和微裂隙。
其中,颗粒间隙和微裂隙对油气储集具有最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致密储层的孔隙度较低,油气储集空间被大量的礁盖材料填塞,导致有效孔隙度进一步降低。
3.孔隙连通性:长6致密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差,主要原因是粒间孔隙被黏土矿物充填、颗粒间隙沥青质充填以及颗粒间隙之间缝合石英颗粒的存在。
4.孔隙度和渗透率:长6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2%-8%之间,渗透率在0.01×10-3μm2以上。
因此,其渗透性差,油气流动性低。
1.成岩作用:长6致密砂岩形成后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后期伸展作用和压实作用等成岩作用。
这些作用对砂岩的物质组成和孔隙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均一性。
2.岩石力学性质:长6致密储层的力学性质对储层的压实和改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盆地内的挤压构造作用导致砂岩储层的断裂和变形,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3.沉积环境:长6致密储层的储层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主要发育于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碎屑物质较少,这种碳酸盐胶结的砂岩致密度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具有致密、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
其形成和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岩石力学性质和沉积环境等。
对于有效的开发利用,需要深入研究这些主导因素对储层特征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开发方法,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位居我国大陆第二大盆地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沉积盆地,其构造发育史大体与华北地台相当,属稳定的克拉通内盆地。
这里的沉积岩层厚度大、分布稳定,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及煤炭资源。
其中,中生界地层中主要分布石油,天然气则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地层中。
沉积盖层的发育大体可分为浅海台地(早古生代)、滨海平原(晚古生代)、内陆坳陷(中生代)、周边断陷(新生代)四个阶段。
本区气藏的形成与古生代的两大地质作用紧密相关,一是在晚奥陶世后,盆地区域性隆升,遭受长达1.3~1.5亿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区域性广布的碳酸盐岩风化壳型储层;二是在中晚石炭世后本区开始下沉,接受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沉积,构成了古生界的区域性气源岩、封盖层,以及局部的砂岩储集体。
因此,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风化壳和上古生界的砂体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以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天然气勘探始于50年代。
纵观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历程,取得勘探重大突破并带动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利用的是隐蔽岩性和地层圈闭气藏的勘探发现:八十年代后期,在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顶部古风化壳中发现了大型地层圈闭气藏(靖边气田);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中发现了大型砂岩岩性气藏(榆林气田),奠定了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走向工业化开发利用的基础,从而也为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天然气勘探方向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标示了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平缓,面积大而丰度低是本区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特征。
因此,针对下古生界地层圈闭气藏和上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的成藏和分布规律的沉积地质学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鄂尔多斯天然气藏勘探开发的历程鄂尔多斯盆地的现代石油勘探已有近90多年的历史,以古生界为目的的油气勘探始于五十年代,30多年来的勘探历程大体有如下几个重要阶段:1、区域地质普查阶段(1976年以前),这一时期钻探18口井,在盆地西缘刘家庄构造上发现了工业气流井,刘庆1井日产5.97×104m3天然气流,是盆地发现的第一个上古生界天然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很多藏有大型天然气的地段,这对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我们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寻找油气丰富的地段。
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五个省区,属于一个矩形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均以构造断裂和周围的构造单元相邻,东面以离石断裂带和吕凉山隆起带连接,西面主要以贺兰断褶带、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为界限和阿拉善地块相连,南部和渭河地堑的北界断裂带相连接,北部主要以伊盟隆起和古阴山褶皱造山带相连接。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现在的盆地构造面貌表明,其已经历过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主要分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和贺兰山坳拉槽。
鄂尔多斯克拉通作为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与兴蒙海槽及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有一定关系,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华北地台相同,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克拉通是陆表海,周围都是古代大陆或者由岛屿环绕,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下奥陶统顶部古风化面。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明显的整体沉降的克拉通内凹陷性质,沉积岩延伸广阔,地层的厚度也比较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具有广覆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是有长期继承性特征的古隆起区,大多数没有接受本溪组至石盒子组沉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贺兰坳拉槽,呈南北向展布,属于长期继承性的三叉裂谷,在华北地台和阿拉善地块的中间,形成尖端向北的三角形,整体形态呈向南开口。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主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天然气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刘 为付 一朱筱敏 杜 业波 施振 生 王 玉秀 ,, , , ,
(. 1 中国石油大学 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2 4 ; 0 29 2 大庆石 油学 院 地球科学学 院 , . 黑龙江 大庆 13 1) 6 3 8
摘要 : 尔多斯盆地 内蕴藏有丰 富的天然气资源, 鄂 是我国重要 的能源基地之一. 其中, 二叠系山西组 和下石 盒子 组 为最主要 的产 气层 , 集 了该 区 7 % 以上 的天 然 气探 明储 量 . 叠 系主要 的含 气层 储 0 二
段为 山 西组 的 山 1 、 2段和 下石 盒子盒 8段 , 段 山 为一 套 陆相 的河 流一 角洲沉积 , 2段 发 育 曲流 三 山 河、 曲流三 角洲沉积 , 1段发 育辫 状河 、 山 曲流 河 、 状 三 角洲 和 曲 流三 角洲沉 积 , 8段 发 育 冲积 辫 盒
扇、 辫状河、 辫状三角洲沉积. 储层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特征, 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 内溶孔 、 粒 高 岭石 晶间孔 、 裂缝 . 山西组 和 下石 盒子 组沉 积特 征 、 微 对 岩石 物 性 资料 统 计 分析 并 对其 主 要控 制 因 素进行 了 究, 研 认为储层物性主要受控 于沉积相、 实作用、 压 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中沉积相是最 其 主要 的控 制 因素 . 据对 该 区二 叠 系岩相 古地理 的研 究和 各 气田物 性 统计 分析 , 根 将该 区储层 划分为 好()较好( )一般( 3 其 中 I I、 Ⅱ、 Ⅲ) 类, 类和 Ⅱ类储层 区是气藏发育区, 也是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 . 关键词 : 尔多斯盆地 ; 鄂 二叠系; 天然气储层; 储层特征 ; 控制因素; 有利 区域 中图分类 号 : 122 TE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整理,深入了解鄂尔 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等方面 的信息。
2、地质踏勘与样品采集:在研究区进行实地踏勘和样品采集,了解研究区内 的地层、构造、岩性等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实际资料。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储层成 岩作用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耦合关系
01 引言
目录
0 耦合关系
05 结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是是我国重要的致密储层发育区,其储层致密、物 性差,具有复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天然气成藏特征。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该地 区致密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油 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2、成因:该地区天然气的生成主要受生物和有机质热分解作用控制。其中, 有机质的热分解是主要的生气来源,而生物气则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微生物分 解。此外,部分天然气还来自于煤层和煤系地层中。
3、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的天然气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 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其中,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决定了天然 气的聚集带和富集程度,而成岩作用则影响了天然气的储集和运移。
4、综合地质评价: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地质评价, 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的耦合 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内容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 气资源。其中,上古生界储层是该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砂岩储层特征 和成岩作用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次演示将对鄂尔多斯 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详细研究,以期为该盆地油气勘探 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李江涛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6(023)002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今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
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生界构造类气藏的有利区带,且以东北部地区勘探风化壳型气藏最有利;前缘外带保存条件最好,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是本区最有勘探前景的地区。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李江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J], 刘志武;韩代成;周立发
2.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古生界天然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有利区评价 [J], 陈五泉
3.华北南缘新元古界-下古生界海相天然气前景初探 [J], 何明喜;杜建波;王荣新;郭
双亭;严永新;武明辉;谢其锋;李凤勋
4.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新领域 [J], 杜
金虎; 李相博; 包洪平; 徐旺林; 王雅婷; 黄军平; 王宏波; 完颜容; 王菁
5.华北地台南缘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域探讨 [J], 曹建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构造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分布
的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其油气资源丰富,而中生界低幅度隆起是该区域分布比较广泛的构造,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中生界低幅度隆起主要由以下构造成因形成:
1.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形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的重要构造成因。
盆地断裂组合复杂,盆地边界结构多样,由于断层的活动和应力场的变化,导致沉积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降变化,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隆起。
2. 折皱构造:折皱构造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的重要构造成因。
由于不同地层性质不同,形成的折皱构造也不同,盆地内部隆起多呈北西-南东向发育,属于弱挤压性折皱,也有些以塔形隆起为主。
3. 同生构造:同生构造是指同一地理年代内形成的构造,主要形成于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侵入岩体较多,应力场强烈,形成了一些具有同生构造特点的隆起。
中生界低幅度隆起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隆起带储层主要有砂岩、炭黑岩和泥岩,其中砂岩储量最大,主要由震旦系和奥陶系沉积而成。
隆起带上部普遍发育低孔低渗储层,但下部则可以形成较好的高孔高渗储层。
隆起对油气聚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气水分布的边界调整作用较小。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幅度隆起主要是由断裂构造、折皱构造和同生构造等构造成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隆起带储层主要有砂岩、炭黑岩和泥岩等沉积岩石组成,其中砂岩储量最大。
隆起对油气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气水分布的调整作用较小。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钟幔
【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
【年(卷),期】2003(008)002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领域广阔,油气分布格局具有”南油北气、浅油深气、中油古气”等特点。
即盆地南半部是主油区,北半部是主气区,盆地浅部发育含油带,深部发育含气带,盆地中生界主产油,古生界主产气。
该盆地是我国实现油气协调发展的理想地区。
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建立正确的地质思路,并根据其地质特点制订油气勘探方针、把握油气勘探方向至关重要。
【总页数】1页(P102)
【作者】钟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 [J], 武富礼;赵靖舟;闫世可;郭德运;杨县超;严云奎;曹金舟;孟祥振;王永东;王变阳
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J], 孟军田;贾会冲
3.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的发现与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 [J], 杨华;刘新社;闫小雄;张辉
4.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J], 钟幔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地质特征 [J], 杨仁超;樊爱萍;韩作振;田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 第2期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Vol.3No.2 1997年6月 Geo logical Jo ur nal of China U niversities June,1997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贾进斗 何国琦 李茂松(北京大学地质系)周鼎潮 张林祥(石油物探局地调五处,河北定兴)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
基底结构复杂,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基底断裂数量多、规模大;基底顶面表现为两个大型隆起,北部为伊盟隆起,中南部为中央古隆起;盆地基底结构对上覆沉积盖层岩性、岩相具明显控制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到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
伊盟隆起的南侧斜坡及中央古隆起四周斜坡地带,是寻找古生界天然气的有利场所;盆地中南部几条NE向大型韧性剪切带,可能对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在油气勘探中也应给予重视。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基底结构 古生界 天然气分类号 P3131 前 言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
除早期发现并已投入开发的中生界油藏外,80年代中后期又在盆地腹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获得重大突破,找到了我国目前最大的天然气田。
这一发现打开并拓宽了天然气勘探新层系、新类型和新领域,并证明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具有天然气形成、聚集与保存的良好地质构造条件。
然而,由于盆地中南部为大面积黄土塬区,地形地貌复杂,地震勘探极为困难,所得资料质量欠佳,尤其难以获得深部反射资料,所以长期以来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构造特征了解较少。
随着该区古生界大气田的发现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盆地的基底结构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重力、磁力及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入手,结合盆地周边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1-5],对盆地基底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基底结构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就其性质而言属于“克拉通内盆地”,其南、北缘的发育受到位于南、北两侧显生宙活动带的影响,而西部边缘受到自南而北,由祁连伸入华北克拉通内的坳拉槽的影响[6],与克拉通内部有一定的差别,应归属于克拉通边缘复合盆地的一部分[7-8]。
本文1996年10月收到,1997年4月改回。
第一作者简介:贾进斗,男,1962年生,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现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兼任石油物探局第五地质调查处副总地质师。
从事专业:区域构造及石油地质。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地质系,邮编:100871。
2 基底结构特征2.1 重力、磁力异常与基底结构的关系根据基底岩系的建造特征、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同位素年龄等资料,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基底结构具明显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不均一性镶嵌结构的特点。
将重力、磁力异常图(图1、2)与盆地周缘基岩地质图以及盆地内钻井、地震资料揭示的基底岩系对照则不难发现,EW 向磁异常带与集宁群或乌拉山群为代表的太古界分布范围及展布方向一致;NE 向磁异常带则与五台群、滹沱群为代表的中、下元古界分布范围相吻合;此外,具有不同特征的磁异常区,往往是不同性质、不同结构的基岩块体的反映。
如盆地北部伊盟地区为东西走向正负相间的重、磁异常区,中部南凸成弧形,其东南为NE 向的大同-华池断裂带所切截,该断裂带向东北延伸至兴和、张北一带。
区域升高的磁场特征与高磁性的太古界乌拉山群有关,而晋北、内蒙南部地区出露的集宁群深变质岩,磁化率较低,与负磁异常带对应。
所以该区实际上是两套不同岩性和变质程度的太古界岩系组成的双层基岩结构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鄂尔多斯古陆块所处的位置。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Fig .1 G rav ity anomaly map o f the Or do s Basin and its sur r ounding areas 北部的阴山一带近东西走向的磁异常反映了元古界中-浅变质的三合明群、二道洼群的分1452期 贾进斗等: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 图2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航磁 T 异常图Fig .2 T mag netic anomaly m ap o f the Or dos Basin and its surr ounding ar eas布特点。
多且零乱的局部异常以及地面大量分布的花岗岩体则表明该带后期经过频繁活动。
以大同-华池断裂为界,西北侧大面积平静的负磁异常区代表了太古界千里山群、宗别立群的磁场特点;而其东南侧,三条醒目的NE 向异常带斜贯盆地中部及晋北地区,北部的泾川-延安-忻州正异常带主要是以吕梁群、五台群为代表的变质岩系分布区;中部铜川-宜川-文水至太行中段负异常带(包括山西沁水复向斜在内),则是以滹沱群为代表的副变质岩系分布区。
它们叠加在以EW 向为主体的太古界中-深变质岩之上。
南部的永济-侯马NE 向正磁异常,为燕山期岩浆岩体及其与围岩交代形成的铁矿床的反映。
尽管受到构造活动的干扰,但在晋南、晋东南等地仍可辨别出EW 向异常形迹。
因此,推测该区可能有相当于太古界的古陆块存在。
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地区都发现了太古代末的孔兹岩系分布[9],而盆地内反映太古界的EW 向磁力异常带又广泛分布,所以,在太古代末期,该区可能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古陆块,只是由于后期元古代裂谷作用叠加其上,并对其进行改造,才使已形成的古陆块重新破碎,造成现今局部保存太古代陆块的构造面貌。
根据重力、磁力异常与盆地周边地区地层露头的对应关系,结合盆地内部钻井、大地电磁资料,我们编制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区基底岩相分布图(图3)。
从图上不难看出,深变质的麻粒岩相区,主要位于北部;而中深变质的高角闪岩相区则范围很广,分布全区,这类变质程度的146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3卷岩系主要是晚太古代地层,说明在太古代末期,该区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陆块。
元古代的构造活动,主要在该区的东南部,本质上是尚未完全稳定的陆块又重新破裂,在其裂谷区发育了大套火山-沉积岩建造。
直到中元古代,这种大规模的构造活动才渐趋平息,形成了该区长期稳定的、统一的结晶基底。
2.2 基底断裂构造根据航磁、重力、大地电磁、卫星照片等多种资料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存在着四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系统。
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发育历史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多数断裂都控制了一定时期的构造格局、岩浆活动及地层发育。
在图3中,各个不同的岩相区,都是以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为界。
在北部地区,深变质麻粒岩相区,主要以EW 向断裂为主,而盆地中南部,则发育大规模的N E 向及其相伴生的NW 向裂裂(图4),SN 向断裂位于盆地东西两侧,控制着盆地的东西边界。
EW 向断裂:从航磁 T 化极异常图(图2)可以看到,区内除NE 向异常外,以EW 向磁异常最强,引起的磁异常幅度最大。
这一特征在盆地北部的伊盟隆起上非常明显。
在盆地中南部大规模NE 向磁场背景上,也可看出EW 向异常存在的痕迹,表现出EW 向构造受NE 向构造改造,局部发生偏移和错位的现象。
在地震剖面图上,图4中的 、 号断裂,在盆地盖层中均没有显示,而大地电磁解释剖面上,基底内部有明显显示。
号断层在富县附近,深部高阻层底界错断超过12km ,而高阻层顶界错断不明显(图5),说明该断裂在结晶基底形成后基本停止了活动。
此外,在盆地的四周太古界露头区,也普遍存在EW 向的构造形迹,特别是北部的集宁群出露区及南部的中条山老地层出露区,EW 向构造非常明显。
根据以上证据,推测EW 向断裂主要发育于太古代。
它们主要控制了太古代的岩浆及沉积作用,元古代多数活动微弱,有些甚至停止活动。
NE 向断裂:从磁场特征分析,NE 向磁异常改造了EW 向磁异常并叠加其上,因而其反映的NE 向构造形成时间应晚于EW 向构造。
在研究区以东的山西地区出露的五台系、滹沱系,基本呈NE 向展布,其岩石的变质程度、侵入岩的分布也都有NE 向的特点。
从组合特征看,该组断裂的西南端都切割或终止于EW 向断裂。
同时,据现有资料,在中元古代以后形成的沉积盖层中,此组断裂已不明显。
因此推断其主要发育期为太古代末到早元古代,早元古代以后,多数活动微弱,只个别断裂对上覆沉积盖层有影响。
如大同-华池大型韧性剪切带,在大地电磁剖面上显示清楚[10]。
该带为两大基底块体的分界线(图3),中上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厚度较小,表现为基底古隆起的特征。
NW 向断裂:主要发育在大同-华池大型韧性剪切带,切割并错断了NE 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平移特征,可能是NE 向共轭断裂,与NE 向断裂同期或稍晚形成。
在航磁 T 化极图(图2)及布格重力异常图(图1)上都有显示,特别是在航磁 T 化极垂向一次导数图及重力二次导数图上显示明显,表现为北东成带、北西成块的特点。
大同-华池大型韧性剪切带东北段的大同-天镇地区广泛发育NW-NNW 向辉绿岩岩墙群。
岩墙群切割中元古代地层并被寒武系下部地层不整合覆盖,其K-Ar 同位素年龄1.2~1.7Ga [11-13]。
充填辉绿岩岩墙的NW-NNW 向裂隙具张性和左行张扭性特征,裂隙密度向燕辽拗拉谷方向增加[11-13]。
这也说明,NW 向断裂形成时代为前寒武纪,其形成与NE 向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演化有一定联系。
在盆地范围内,以前的资料对NW 向断裂很少提及,主要原因是受资料的精度及处理手1472期 贾进斗等: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其对古生界天然气的控制 图3 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底岩相分布图F ig.3 Distr ibutio n ma p o f ba sal r ock facies in wester n par t o f No r th China cr ato n 1.深变质麻粒岩相区;2.中、深变质高角闪岩相区;3.中等变质火山-沉积岩相区;4.浅变质粗碎屑-碳酸盐岩相区;5.岩相分区界线;6.基底断裂图4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基底断裂图F ig.4 Basement fault s in centr al-southern par t of t he O r do s Basin 段的限制。
此次通过对重、磁、电资料的统一处理,划分出的NW向断裂,可能有助于加深对该区基底发展及演化历史的认识。
在盆地范围内NW 向断裂发育的地区,正好是目前发现的大气田所在地,它们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SN 向断裂:位于研究区东西两侧,构成盆地的东西边界。
该组断裂可能形成于元古代末,但主要活动期为中生代。
如盆地西侧断裂,其性质以逆冲推复为主,兼具平移,据地震T 9反射层反映,该界面为一滑脱面,沿该面有较大滑脱距离[14]。
2.3 基底顶面形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基底顶面形态最突出的特征是存在着两个大型古隆起,北部为伊盟隆起,中部为中央古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