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及其作品浅探

合集下载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

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

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正是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

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

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蒲松龄古诗赏析

蒲松龄古诗赏析

蒲松龄古诗赏析摘要:一、蒲松龄简介二、古诗赏析的重要性三、赏析《江雪》1.创作背景2.诗句解析3.主题思想四、赏析《登鹳雀楼》1.创作背景2.诗句解析3.主题思想五、蒲松龄古诗的艺术特点六、总结正文: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朝著名文学家,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通过赏析两首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来领略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蒲松龄简介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才学横溢。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但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以《聊斋志异》等作品成为清朝文坛的杰出代表。

二、古诗赏析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赏析古诗,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化内涵,进一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赏析《江雪》《江雪》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首描绘冬日江雪美景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1.创作背景《江雪》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时值冬日,蒲松龄寓居江南,目睹江边雪景,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2.诗句解析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冬日江雪的美丽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主题思想《江雪》通过对冬日江雪美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敬仰,展示了其超脱尘世的高洁品质。

四、赏析《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首描绘登高远眺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创作背景《登鹳雀楼》作于蒲松龄晚年,时值秋日,作者登楼远眺,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2.诗句解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形象地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

3.主题思想《登鹳雀楼》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品质。

五、蒲松龄古诗的艺术特点蒲松龄的古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表现自然美景,同时注重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灵异故事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进行赏析,从故事内容、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聊斋志异》以灵异故事为主题,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异事件。

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因为爱情而不惜冒险,最终化为蝴蝶与柳夢梅相见;《陆判》中的严惩,他因为丧尽天良而被上天惩罚,最终化为狼人,受尽苦难。

这些故事以其离奇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手法方面,《聊斋志异》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写作技巧。

首先,作者运用了描写细腻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描写杜丽娘与柳夢梅的爱情故事,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

其次,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给作品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气氛。

例如,在《陆判》中,作者通过讽刺严惩的虚伪和贪婪,让读者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嘲笑。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聊斋志异》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具有娱乐性的作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它探讨了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爱情不惜冒险,最终化为蝴蝶与柳夢梅相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

其次,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陆判》中,严惩因为丧尽天良而被上天惩罚,最终化为狼人,受尽苦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善良和美好,也有邪恶和丑陋。

只有正直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和安宁。

这些思想内涵使得《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以其独特的题材、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中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这部作品,并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蒲松龄研究

蒲松龄研究

蒲松龄研究蒲松龄(1640-1715),字润甫,号润甫,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巨匠。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接触到丰富的文学和书法知识。

他学富五车,通晓经史,涉猎广泛,对于民间故事传说尤为痴迷。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于1679年开始,历时十年完成。

这部小说集包含了491个独立的故事,描绘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奇遇以及人性的善恶,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各种瑰丽奇异的故事。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将超自然的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丰富性和神奇性。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观赏价值,还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善恶和道德的思考。

蒲松龄通过各种聪明机智的角色和情节,以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他对于人性善恶的观察和思考。

蒲松龄的作品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并且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蒲松龄通过讲述民间传说和故事,揭示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和美好品质。

他以揭示社会现象、道德观念的变化为创作目的,使他的作品更加有深度和思想性。

蒲松龄一生坎坷,他虽然享有盛名,但生活却并不富裕。

尽管如此,他坚持以文学创作为己任,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成就。

他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贡献不可低估,他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蒲松龄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种种奇幻。

他的作品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蒲松龄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书共收录了491个短篇故事,涵盖了民间传说、神鬼奇谭、爱情婚姻等各个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痴迷。

《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奇特而扣人心弦,取材广泛且独具匠心。

这些故事既有描写人与妖精之间的爱恨情仇,又有关于人性善恶的深刻探讨。

其中一些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如《青玉案》、《牡丹亭》等,而另一些则是蒲松龄自己的创作,如《画皮》、《聂小倩》等。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神怪小说,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同时,他还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隐喻,传达出深邃的哲理和感人的情感。

《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极具特色,其中妖精成为了这部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这些妖精有的美丽善良,有的奸诈狡猾,有的忠诚善良,有的阴险狡诈。

蒲松龄通过这些妖精的形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描写人与妖的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对于命运的抗争。

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以及追求自由与真实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让读者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了对于道德、责任和欲望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思考性的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影响了数代读者,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色浅谈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色浅谈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浅谈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浅谈摘要:《聊斋志异》的写作特⾊,主要表现在幻想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即⼈物活动的舞台是虚幻的场景,⽽⼈物性格的⽴⾜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纠葛却是真实的⼈间社会.这两⽅⾯的渗透和结合,构成了《聊斋》作品的最⼤特⾊.花妖狐魅的描写,是以现实⼈⽣作为蓝本的,通过真实的细节刻画达到故事幻想与现实⽣活的完美统⼀,以情节吸引⼈,⽤细节感动⼈.将物性与⼈性充分地融合起来,使花妖狐魅的个性与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幻想与真实的⾼度重合,使之具有了旺盛的、常在的真实性与⽣命⼒。

关键词:幻想、现实、细节、物性、⼈性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东淄川⼈,清朝⼩说家,他19岁考取秀才,以后却屡试不中,44岁才补了个禀膳⽣,等到被选拔为贡⽣,他已经是71岁的⽼⼈了,科场失意,是对他最⼤的打击,他感委屈、悲痛、忿恨,同时也教育了他,使他对世道有了深⼊的观察,许多激愤的⽂字,都从此⽽来。

晚年他致⼒于⿁神故事的收集整理,终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刺贪刺虐⼊⽊三分,写⼈写⿁⾼⼈⼀等”的优秀短篇⼩说集——《聊斋志异》。

整部作品以写情为主要⽅法,⽽不拘泥于⽣活的逼真描写,⽽是以假为美,以幻为真,强调虚构美、理想美,以抒情写意,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借助于佛家的⽣死轮回,道家的修炼成仙,民间的泛神论观念,将⼈界、天界、地界以及⼈与⼈之间的种种阻隔统统打破,使幻域与⼈间相互转化、渗透、映衬,任意驰骋,左右逢源,运思是那样⾃由,笔墨是那样淋漓酣畅,真个是⽞思妙想,天外飞来,将幻想与现实密切结合,使之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创造出臻于完美的艺术形象,并且给⼈以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其主要⽅法有以下⼏点:第⼀蒲松龄描写花妖狐魅,是以现实⼈⽣为蓝本的。

“使花妖狐魅,各具⼈情”,竭⼒把异域⼈物⼈情化、现实化、民俗化,并且具有针砭世情的寓意,即使那些最为虚⽆缥缈的神话⼈物,⼀来到世上,便与常⼈交往。

聊斋研究报告

聊斋研究报告

聊斋研究报告《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作品。

《聊斋志异》以奇幻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区别于常人的灵魂、妖魔、鬼怪和人物之间的故事。

下面是一份有关《聊斋志异》的研究报告。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1.1 姓名:蒲松龄1.2 生平: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子良,号梅溪,江西余干人。

是清代文学家、翻译家。

1.3 作品:《聊斋志异》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二、《聊斋志异》的特点2.1 描写奇异的题材:《聊斋志异》以灵魂、妖魔、鬼怪等奇异题材为主,其中有描写爱情、官场、人生的传统题材。

2.2 活灵活现的描写:《聊斋志异》描绘灵魂和奇妙情节时,文字生动、活泼,给人呼之欲出的感觉。

2.3 唯美的写作风格:《聊斋志异》以诗意弥漫的语言风格,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感,使读者陶醉于其中。

三、《聊斋志异》的主要内容3.1 故事的情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十分丰富多样,涉及爱情、报应、官场斗争、人性善恶等诸多主题。

3.2 人物刻画:《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复杂心理的人物形象,他们有时正直勇敢,有时傲慢自大,有时心怀善意,有时心生欺骗等等。

3.3 作品的意义:《聊斋志异》以奇妙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善恶、报应、情义等观念,并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道德、人性善恶的思考和感悟。

四、《聊斋志异》的影响4.1 文学影响:《聊斋志异》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奇幻小说文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神魔小说、人物描写等方面的影响。

4.2 传统文化的传承:《聊斋志异》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后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以奇异的题材、生动的描写、唯美的写作风格,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善恶、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浅谈平平无奇老秀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背后的动机与故事

浅谈平平无奇老秀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背后的动机与故事

浅谈平平无奇老秀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背后的动机与故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

一个平平无奇的老秀才——蒲松龄蒲松龄出生在一个亦儒亦商的家庭,出生时家境败落,正赶上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

清兵的屠杀,流民的动乱,各种自然灾害的丛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从小身体欠佳,蒲松龄却长得高大魁梧,典型的山东大汉。

蒲松龄才华横溢,开朗,乐观,也很执着。

像当时的读书人一样,他立志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建功立业,十九岁时中了秀才,县考、府考、道考,连中三元。

但接下来的命运却开始戏弄他。

从19岁中秀才之后,每逢乡试他必参加,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

只能设馆授徒,当乡村塾师,这塾师一当就是五十年,七十一岁时才因为年纪问题有了一个当杂佐官的资格,以致他“自觉面目酸涩”。

科考的失败对于他来说是一辈子的心痛。

他做梦都想“得何时化作风鸢去啊,看天边怎样”。

由于家境落魄贫寒,而且以前家庭也有经商背景,所以他也向往着发财,也不避讳发财,他在给灶王爷的祭词中写道:“倘上方见帝,幸代陈词:仓箱讨得千钟黍,从空坠万铤朱提。

”他热情好友,爱花,喜酒,说“有花有酒春常在”。

他虽喜欢佛家、道家思想,但是身在齐鲁大地,却从未抛弃他的根本——儒家思想。

他因家境贫寒而终生生活在穷乡僻壤,周围缺乏真正可与比肩对话的知己而苦闷痛苦。

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能感同身受农民的生活压力之大,认为:“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乡村塾师生涯隔绝了与世俗社会的交流,让他更感到孤独与苦闷;但也使得他更富于浪漫和幻想,于是在私塾的闲暇中,把浓郁的情感、深层次的寄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释放到文学的小天地里,最终著成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大成者——《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权威版《乾隆淄川县志》记载:“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

辛卯岁贡,以文章风节著一时。

弱冠应童子试,即受知于施愚山先生,文名籍甚,乃决然舍去,一肆力于古文,悲愤感慨,自成一家言。

读蒲松龄的收获

读蒲松龄的收获

读蒲松龄的收获文学是一座永远的宝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我也不例外。

在阅读《聊斋志异》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

一、文学魅力《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了神怪、鬼魅、妖精的小说集,但它并不是一部恐怖小说,而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的作品。

蒲松龄的文笔优美,语言华丽,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描述,更是一种艺术,让人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二、人性思考《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怪,但是它们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

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让人深思。

例如《牡丹亭》中的悲剧,就是因为主人公柳永的贪欲和自私导致的。

这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三、历史文化《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神怪故事,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宝库。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四、人生哲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虽然充满了神怪,但是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画皮》中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外表的美丽,而要看重内在的品质。

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真谛,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总之,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部神怪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了文学魅力、人性思考、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的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真谛。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结合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摘要:一、引言二、《聊斋志异》的背景和作者简介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四、总结正文:一、引言《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这部小说集共有491 篇短篇小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

在文学史上,《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极高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聊斋志异》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

他热衷于文学创作,尤其擅长短篇小说。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诗,赞扬其作品的高妙之处。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独特的艺术风格:《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同时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丰富的故事情节:《聊斋志异》的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描写细腻、文笔简练。

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悬念和想象力,引人入胜。

3.生动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的艺术典型,如聂小倩、席方平、崂山道士等。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结构布局严谨巧妙。

4.深刻的社会批判:《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5.鲁迅的评价:鲁迅先生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的是《聊斋志异》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志怪式的内容和题材,实属我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不朽之作。

四、总结《聊斋志异》在我国几千年的文言小说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艺术成就非常高。

聊斋志异原文与解析

聊斋志异原文与解析

聊斋志异原文与解析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所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包含了许多奇幻、灵异、鬼怪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原文的解析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聊斋志异的原文以清代的文言文形式呈现,这是当时文学作品常见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表达的优雅,给人一种古典的美感。

其语句通顺,表达清晰,令人读起来流畅自然。

其次,聊斋志异的原文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出现,每个篇章都是独立的一个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在故事中,蒲松龄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意象、比喻和花辞秋语,极富诗意,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进一步,聊斋志异的原文探讨了人与鬼怪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鬼怪持有一种畏惧和厌恶的态度,将其视为邪恶的存在。

然而,在聊斋志异中,鬼怪不仅仅是恐怖的存在,它们也代表着人性的一面,表现出欲望、嫉妒、爱恨等复杂情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蒲松龄试图告诉人们,人与鬼怪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此外,聊斋志异的原文还表达了蒲松龄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鬼怪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内心的欲望。

例如,在《聂小倩》中,蒲松龄通过形象描写和对话,表达了对女性地位低下和爱情的苦涩思考。

在《牡丹亭》中,他则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转折,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爱情的残酷。

总而言之,聊斋志异的原文具有语句通顺、表达流畅的特点,采用了清代的文言文形式,结合短篇小说的写作方式,给人以美感和阅读乐趣。

它不仅仅是鬼怪故事的堆砌,更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现象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通过对聊斋志异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蒲松龄白话作品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

蒲松龄白话作品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

蒲松龄白话作品语言研究的集大成者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以编纂《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将对蒲松龄白话作品的语言特点和研究进行探讨。

一、蒲松龄作品语言特点1、寓言化的叙事手法蒲松龄的语言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寓言化的特点,其中叙事手法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蒲松龄的叙事手法往往采用了某种象征性、寓意深刻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并将故事背后的含义和道理传达给读者。

举个例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骆宾王与狐媚女》中,通过狐媚女变换身形来吸引骆宾王的注意,暗示了女子变幻莫测的本性,告诫读者不要受到美色的迷惑。

这种寓言化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更使读者深刻理解故事的含义和道理。

2、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达蒲松龄作品的语言表达非常准确、简明。

在故事情节描述方面,蒲松龄往往只描述那些最为关键的部分,而不会过多陈述细节。

他的语言表达也不夸张,力求精准。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的《崔莺莺》一文中,“衣袖掀起,雷霆万钧,一拳砸入桌子之上”的字眼,使得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气势之强大。

3、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蒲松龄的作品中,还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

他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有时甚至具有一些诗歌的特色。

例如在《聊斋志异》中的《樊楼致富》一文中,“黎明时分,参差树影,霜菊斜横,白露依旧,远山半远,罩了一层轻纱,鸟啼起丁,声声动人”,这些字眼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感觉。

二、蒲松龄语言研究的现状蒲松龄作品的语言研究,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学者们对蒲松龄语言的研究侧重于其语言风格的特点和运用。

例如朱光潜的《白话文评注》中对蒲松龄的语言评价颇高,认为他的作品语言地道,通俗易懂,富有诗味。

同时,朱光潜也指出,蒲松龄的作品语言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蒲松龄语言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蒲松龄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形态,将其与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相联系。

探讨《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探讨《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

探讨《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人生哲学1.绪言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简称为《聊斋》,民间又有人俗称之为《鬼狐传》。

整部小说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聊斋志异》所涉及到的题材非常的广泛,它的内容也很丰富,艺术成就极高。

该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典型,很多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富有活力,其故事情节也非常的离奇和曲折,故事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洁,描写却非常的细腻,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通过对鬼狐的描写,以鬼喻人,也表现出了坐着高尚的、深刻的、透彻的人生哲学。

2.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从小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虽然是书香世家,但是功名却并不显赫,其父蒲盘弃学经商,逛读经史,学识非常渊博,年幼的蒲松龄也相应的耳濡目染,这也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在他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秀才,但从此以后却屡试不中,中年时期受好友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这段经历也对其以后创作《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方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人情让他流连忘返,但是官场的腐败与人民的痛苦,他也深有体验。

由于他一生热衷科举,但却不得志,直到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这种对现实不合理的反思也较为突出的呈现在了他的小说中。

蒲松龄自幼就喜欢民间文学,喜欢广泛的搜集精怪鬼魅的故事,从而为自己吸收创作的营养,从而创作出在古典文学上拥有崇高地位的《聊斋志异》,以幻妖狐媚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也寄托着作者本人的理想。

作者常常讲自己的经历融入小说,他的书中常常出现的故大家子、故家子,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

《聊斋志异》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价值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大多数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来谈论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但是他的绝大多数内容却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曲折的反应出了作者所生活年代的的社会矛盾以及人民渴望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当然也融进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

蒲松龄介绍及作品

蒲松龄介绍及作品

蒲松龄介绍及作品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下面店铺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蒲松龄吧!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主要作品除《聊斋志异》(包括崂山道士、小青、画皮等)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还有《狼》、《山市》、《口技》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介绍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时,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日(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时,汉族,清代文学家。

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201611狼蒲松龄解析

201611狼蒲松龄解析
指狼
①以刀劈狼首
(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②意暇甚 名词
(
①恐前后受其敌
(
②盖以诱敌 名词
(

文言知识归纳:一词多义
) ) ) ) ) )
用 来,表目的
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算 神情
攻击 敌
对方
①复投之
(
②又数刀毙之
(
之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④久之,目似瞑
(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文言知识归纳:一词多义
狡猾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多少
只是
助词,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故事情节
屠户

①遇狼(“缀行甚远”) ②惧狼(“并驱如故”) ③御狼(“耽耽相向”) ④毙狼(“犬坐于前”)
(“洞其中”)
⑤ “议” 狼
有关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谚语

用映
简出
单深
通刻
俗 的
的 道
话理
狼披羊皮还是狼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
紧张为难
攻击
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

蒲松龄的写作艺术风格

蒲松龄的写作艺术风格

蒲松龄的写作艺术风格蒲松龄,字涵虚,号白云道人,是中国明代文学家、文化学者,以其创作的《聊斋志异》而闻名于世。

他的写作风格独特,富有情感,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蒲松龄的写作艺术风格。

蒲松龄的写作风格注重细节描写。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其描绘得鲜活而生动。

比如在《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一文中,他生动地描绘了柳梅与唐伯虎的爱情故事。

他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柳梅的美丽:“她肌肤胜雪,眉宇如画,明眸皓齿。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柳梅的美丽形象,感受到她的温柔与纯真。

蒲松龄的写作风格以情感为核心。

他擅长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传递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聊斋志异》中的《义经与牛郎》一文中,他通过描述虞姬与孟光的爱情,展现了深情与牺牲的主题。

他用凄美的笔触描绘了虞姬的心情:“汉宫里,歌声声声催断肠。

”读者在阅读中不禁为虞姬的悲剧命运而动容。

蒲松龄的写作风格注重情节的起伏变化。

他善于运用悬念、转折和冲突等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聊斋志异》中的《陆判》一文中,他通过描写陆判与小白的故事,将读者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之中。

他巧妙地设置了许多悬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屏住呼吸,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蒲松龄的写作风格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善于通过细致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在《聊斋志异》中的《玉梅记》一文中,他生动地描绘了玉梅的善良和坚强。

他用真实而立体的语言来描写玉梅的形象:“玉梅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她纤细的身躯里蕴藏着坚定的意志。

”读者通过对玉梅的了解,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她的人性和情感。

蒲松龄的写作风格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节奏的掌握。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聊斋志异》中的《牛头山》一文中,他运用对偶和排比的手法,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节奏感。

他写道:“山上有树,树上有乌,乌飞过山,山下有水,水中有草,草上有苇。

”这样的语言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文章的韵律和美感。

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

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

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蒲松龄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集中了大量的神怪故事,其中的恐怖气氛常常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以及这些气氛如何影响读者的感受和阅读体验。

一、恐怖的气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恐怖”的含义。

恐怖通常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是由一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元素组合而成的。

在蒲松龄小说中,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 奇异的景象。

在蒲松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神怪、鬼魂、妖精等畸形或奇异的生物或现象,它们充满了神秘和令人惊异的力量,可以让读者感到不安和惊恐。

2. 暗示和预兆。

蒲松龄小说中往往会通过种种方式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示或暗示,这些暗示和预兆会召唤出读者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3. 非理性的事件。

在蒲松龄小说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困惑和不安,同时也会唤起一些不可名状的恐惧。

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配合,蒲松龄小说常常能够创造出一种诡异、神秘、恐怖的气氛,这种气氛能够深深地打入读者的心扉,使读者感到毛骨悚然。

二、恐怖的影响那么,这种恐怖气氛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通常会产生以下几种影响:1. 唤起共鸣。

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元素往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让读者与故事中的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令人心潮澎湃,还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 引起想象。

蒲松龄小说所创造的恐怖气氛很少是明显的,它们往往比较微妙和暗示性,这种微妙和暗示性会引起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出更为恐怖、更为深刻的场景和画面。

3. 深化体验。

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极其浓郁和深刻,它们能够深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跟随故事中的角色一同经历种种神秘恐怖的事件,从而更好地领会故事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三、结论总的来说,蒲松龄小说中的恐怖气氛所创造的对读者阅读体验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蒲松龄作品

蒲松龄作品

蒲松龄作品:1、聊斋文。

蒲松龄的《聊斋文集》现存13卷。

第一卷为赋,计11篇;第二卷为传、记,计14篇;第三卷为引、序、疏,计82篇;第四卷为论、跋、题词,计13篇;第五卷为书启,计131篇;第六卷为文告、呈文,计23篇;第七卷为婚启,计56篇;第八卷为生志、墓志、行实,计3篇;第九卷为祭文,计41篇;第十卷为杂文,计20篇(附楹联8联);第十一卷为拟表,计31篇;第十二卷为拟表,计48篇;第十三篇为拟判,计66篇。

以上共计539篇,各种文体皆备。

[4]聊斋诗。

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

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

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

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

《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

(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

)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

蒲松龄的佚诗,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

(见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补遗》。

)邹宗良从二卷本《聊斋诗集》中发现一首,加上这20首佚诗,共1037首。

但高翰生《聊斋诗集跋》称蒲松龄共有诗1295首,故尚有250馀首诗的差距。

[5]聊斋词。

蒲松龄的词现存119阕,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残存的词稿,原藏于蒲氏后裔孙某,再藏于淄川李席珍,三藏于光绪年间山东巡抚李秉衡,四藏于武安高智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 阐述 了其 间反 映的政治观 念 , 即以是 否维护“ 的利益 为褒贬判 断标 准。 民”
[ 关键词 ] 蒲松龄 政 治观念 聊斋 志异 [ 中图分类 号]2 7 4 I0 . 1 [ 文献标识码] A
[ 章编号] 6 1 8 3 20 )5— 0 8— 3 文 17 —2 0 (0 6 0 0 7 0
但是《 聊斋 志异》 中也有一 些因为行贿而遭 受处罚的故事。例如 , 公孙夏》 在《 中两位国子监 学生就因行贿求官而遭受处罚 。从这类故事的内 容 可 以总结 出 这 些 人 之 所 以 遭 受 处 罚 的原 因 在 于: 其一是行贿求官的人员才能低下, 品德恶劣 , 不能够承担治理百姓的重任 ; 其二是行贿求官 的 官员上任后 , 依仗势力 , 随从众多 , 浪费百姓财力。 这 可从 反面 见 出作者 为 “ 利益 的政治 观念 。 民” 其次 , 对于官员的褒贬 , 也可见 出作者的这一 政 治观念。作者在《 聊斋志异》 对 以下官员表 中, 示 了赞扬 : 一是行 为符 合“ 的标 准 , 其 仁” 作者视 之为称职的官员 。如《 考城 隍》 一文写 阴间选择 城隍官的故事 , 作者设定 的选官标准 即为“ …… 无心为恶 , 虽恶不罚。 这样 的官员是为作 者所肯 ” 定的 , 而他们显然是维护“ 的利益 的。其二是 民” 维护和保 障“ 的利益 的官员 , 中一 是保 护 民” 其 “ 的生命安全 , 民” 维护“ 的正 当经济利益 的; 民” 二是用官方的正统思想来教化“ , 民” 以达到端正 人心、 淳正风俗 , 防止“ 被旁门左道欺骗 的。 民” 作者对一些侵 害“ 的利 益的官员行为进 民” 行 了揭露 与批 判 :
的。


结尾, 行贿 的人获得 了 自由, 生活富 足。故事 并 《 田七郎》 描写了武承休与 田七郎的友谊 , 在这个 故事中, 武承休为了维护友谊和 自身的安全不得 不两次向官府行贿 , 故事《 狂生》 写一位行为狂放 的读书人依仗与刺史 的交情而收取贿赂 , 引起刺 史的反感 , 被赶 出家门, 作者在故事的结局 , 对狂 生表示 了同情 , 把他 的行为归于品德问题 , 而对其
蒲松龄 (60~ 75 , 14 11 ) 清代小说家, 字留仙 , 字剑 臣, 柳 泉居 士, 号 淄川 ( 山东 淄博 ) 。 今 人 蒲松龄 1 时 , 取 秀才 , 以后 屡 试 不 中 。3 9岁 考 但 1 3 岁时 , 2 应同 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 、 好友孙蕙 邀请 , 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北归后 , 以到 缙绅家设馆为生。7 岁撤 帐归家。7 1 2岁时补岁 贡生。创作主要 有短篇小说集 《 聊斋志异》 。除 《 聊斋志异》 , 外 还有文集 4卷 , 诗集 6卷; 戏曲 3 种, 通俗俚 曲 1 ; 4种 杂著《 省身语 录》 《 、 怀刑 录》 等多种 。 《 聊斋志异》 在《 聊斋志异》 涉及政治现象 的故事中, 其间 透露出来 的政治观念 , 除了讽刺贪赃枉法及官府 暴政外 , 还可以看 出作者是以是否维护“ 的利 民” 益为是非褒贬判断标准的。 首先, 对于一些行贿收贿行 为, 作者在故事中 并没有给 予反 对和指责。之所 以没有反对 和指 责 , 因为作 者认 为 这些行 为是 维 护 “ 的利 益 是 民” 的。例如 , 在故事 《 小二》 官府贪 图紫陌一家 中, 的富有 , 将紫陌捆 了起来 ,官瞰其富 , “ 肉视之, 收 丁, 丁以重赂 啖令 , 始得免 。 [(6在 这则 故事 的 ”1P0 ] l)

收贿行为轻描淡写 , 没有 给 予 更 进 一 步 的批 评 。

以上事例的共性在于对 于这些人 的行为 , 作者没 有指责 , 反而表示了一定 的同情 , 在故事的结尾 , 他们的利益最终都得到了满足。由此可 以看 出, 在这些故事 中, 作者在判断这类行贿收贿行 为的 是 非时 , 以“ 的利 益 是 否得 到维 护 为 出发 点 是 民”
其次这些人参与了聊斋志异的创作为其搜集材料并为书题词作序或是进行一些抄写工作促进了书的流传例如毕氏族人毕世持曾与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合作高珩唐梦赉曾为聊斋志异作序并提供了书中某些故事的素材王士祯曾为书作过点评并题诗朱缃曾为聊斋志异题诗并将此书抄虽然如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蒲松龄有过文字交往的官员中其中一些人并没有给予他直接的经济支持也没有在他的文学创作上给予过明显的帮助而蒲松龄却与他们交往密切并给2006年l0苏芃芃
【 收稿 日期】06 0 — 4 20 — 7 1
[ 作者 简介 ] 苏苋苋 (9 1 ) 女 , 18 一 , 南开大学历史 学院助教 , 士。 硕
维普资讯
20 06年 1 1 第 5期 ) 07 (
苏苋芄 : 蒲松龄及其作品 浅探
其一是依仗势力 , 害百姓的利益 的。具体 侵 而言又分为 : ①官员本身品德不佳 , 为显示 自身地 位, 凭借权势 , 威吓百姓 ; ②下级官员为了 自身私 利, 不辨是非 , 袒护上级 , 使百姓在断案中遭受冤 屈, 各种正 当利益遭受损害 ; ③官员在办案 时, 徇 念私情 , 偏袒亲友 , 导致“ 的利益得不到保 障; 民” ④ 地方上的豪绅 、 大族依仗 自身财势 , 欺压百姓 , 官府惧怕其势力 , 不敢对其加 以惩罚 , 导致侵害 “ 的利益 ; 民” ⑤强盗 聚众危 害百姓 , 官府惧怕其 势力 , 以偏袒 , 加 不能保护百姓利益 ; ⑥官员为了 升官发财 , 一味勒索百姓 , 以便聚敛钱财向上司贿 赂。 其二是为了个人私利 , 借皇帝 名义, 横征暴 敛, 向百姓收取苛捐杂税 , 导致百姓倾家荡产, 家 破人 亡 , 害“ ” 侵 民 的利益 的 。 其三 是官 吏互 相勾 结 , 害百 姓的 。 残 其 四是缺 乏 “ ” , 了满 足个 人 私 欲 , 仁 心 为 而 虐待生灵的。 其五是为官者才能低下 , 断案时行为荒唐 , 使 “ 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的。 民” 综上所述 , 作者是从维护 “ 的利益 出发 , 民” 对各种侵害“ 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反对或指责。 民” 而同时作者认为“ 忠君 、 尊君” 是保障“ 的利益 民” 的前提 , 仁义之心” 而“ 又是为 了维护 “ 的利 民” 益, 是官员 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 总之 , 从作 品《 聊斋志异》 可以看出, 者的 作 政治观念是 以“ 的利益为 出发点及作为是非 民” 褒贬判断标准的, 对官员的行为提出了种种要求。 其 中,仁” “ 是选 择判断官员 的重要标准, 也是官 员在行 为上 能够维 护“ 民” 的利 益的重要 条件。 以此为依据 , 作者对一些损 害“ 的利益的行为 民” 进行 了批评和指责。
维普资讯

7 8・
湖北省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
20 06年 1 0月( 5期 ) 第
牟 文 化
蒲 松 龄 及 其 作 品 浅 探
苏苋苋
( 南开大学 , 天津
[ 摘
307 ) 00 1
Hale Waihona Puke 要] 本文对 蒲松龄创作 的《 聊斋 志异》 诗 文、 曲等作品进行 了研究 , 些作 品所反 映的思想 内涵进行 了 、 戏 对这 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