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专题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声音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它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初中物理课程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我们设计了一次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主题的物理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活动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塑料薄膜、玻璃杯、水、棉线、耳机、手机等。

2. 实验材料:纸杯、剪刀、胶带等。

3.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讲解视频、实验操作步骤图等。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二)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音叉敲击塑料薄膜,观察并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结论。

2.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有影响。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a. 将纸杯剪成两个半圆,用棉线连接成喇叭状。

b. 将手机放入纸杯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手机,听声音的大小。

c. 将纸杯放入水中,调整音量,用另一只纸杯靠近水面,听声音的大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声音传播的结论。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进行物理
实验教学,是每个物理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

本文从目标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提前设计、合作探究、巩固复习等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目标明确。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内
容和实验原理。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实验思路和步骤,注重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实验教学应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可以通过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让学生从实践中探索物理规律,深
化对知识点和原理的理解。

提前设计。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
验流程和实验步骤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
设备,确保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然后,合作探究。

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相互合作、交流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
作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实验报告。

巩固复习。

物理实验教学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巩固复习,帮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
的经验和教训,巩固实验结果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练
习题和实验报告,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100例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100例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100例案例分析引言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是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和情境的实证研究,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档收集了100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案例,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部分收集了30例教学设计案例,涉及课程导入、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

1.1 课程导入案例分析课程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课程导入案例:- 利用生活情境导入:例如,通过讲解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 利用实验导入:例如,通过演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引出磁场的概念。

- 利用问题导入:例如,提出“为什么物体从高处掉下来会摔坏?”的问题,引出重力的概念。

1.2 教学内容安排案例分析合理的内容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内容安排案例:- 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内容:例如,先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再讲解力学定律。

-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内容: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较大的内容。

-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现象。

1.3 教学资源利用案例分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教学资源利用案例:- 利用网络资源:例如,通过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 利用实验器材:例如,通过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

- 利用课外读物:例如,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故事书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部分收集了30例教学方法案例,涉及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方面。

2.1 讲授法案例分析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物理有趣初中实验教案

物理有趣初中实验教案

物理有趣初中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手影游戏2.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玻璃瓶“透镜”实验3. 光的折射:水凸透镜成像、彩虹实验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光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

2. 光的直线传播:(1) 小孔成像:让学生用一张纸和一个小孔,观察背后的物体成像情况,探讨成像原理。

(2) 手影游戏:让学生用手影游戏的方式,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3. 光的反射:(1) 平面镜成像:让学生拿一面镜子,观察自己的成像,探讨成像原理。

(2) 玻璃瓶“透镜”实验:让学生用玻璃瓶和蜡烛,观察瓶子对光线的作用,探讨透镜原理。

4. 光的折射:(1) 水凸透镜成像:让学生用水凸透镜和蜡烛,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讨成像原理。

(2) 彩虹实验:让学生用三棱镜和白光,观察彩虹的生成,探讨光的色散原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次实验所学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实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各种光学现象。

3.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后拓展实验。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学现象的图片和实验过程。

2. 实验器材:小孔、纸、镜子、玻璃瓶、蜡烛、水、三棱镜、白光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

2.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4.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有趣光学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光的传播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

趣味物理初中实验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向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制作风向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风向计的原理。

2. 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风向计的原理理解。

2. 风向计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器材:剪刀、直尺、铅笔、橡皮、细竹签、气球等。

2. 实验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风向计,以及风向计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知道风向计是如何工作的吗?二、探究风向计的原理(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风向计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三、制作风向计(15分钟)1. 教师展示制作风向计的步骤,边讲解边操作。

2.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风向计,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与观察(10分钟)1. 学生将制作好的风向计放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

2. 观察风向计的指针随风向变化的规律,记录观察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风向计的原理与实验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向计的工作原理。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风向计的原理,掌握了制作风向计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为例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为例

精品案例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为例文|陈锦威实验教学作为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如何开展富有创新性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当下物理教育工作者亟须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介绍四种创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引导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情景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和应用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一、小组合作式教学,在互助协作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开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内容,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需要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

步骤如下:第一步:实验准备。

①教师需要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和意义。

②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并设计好实验的方案和操作步骤,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还需要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③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包括杠杆、砝码、支架、尺子等。

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准备好表格和记录本,以便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第二步:小组分工。

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

每个小组需要有1个负责人,负责协调小组内成员的工作和分工。

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功率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让学生明白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W)。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步骤如下:(1)连接电路:将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器材连接成串联电路。

(2)调节电压:通过移动滑片,改变电压表的示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3)记录数据:分别在不同的电压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计算功率:根据功率计算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

4.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解释为什么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会变暗。

5. 拓展延伸:讨论生活中其他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功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4. 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探讨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专题讲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专题讲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XXX,XXX本次专题讲座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一、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教学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理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研究理科的主要方法之一和学校总体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特别是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

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既是理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搞好理科教育的根本保证。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分类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这些实验类型各有不同的目的和方法,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物理学实验教学各要素的综合化物理学实验教学要素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和实验过程。

这些要素的综合化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例如,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器材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研究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实验技能。

总的来说,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研究了信息处理方法,能够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判断。

他们也具备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学生研究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他们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学生能够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具备初步的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3. 实验操作:放置物体、观察成像、测量距离、分析成像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平面镜、一个蜡烛、一把刻度尺。

b. 学生将蜡烛点燃,将其放置在平面镜前,观察平面镜中的成像。

c. 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

d. 学生重复实验,改变物体位置,观察成像变化。

4. 数据分析:学生总结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5. 结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6. 拓展延伸: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能力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

3. 运用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正确观察成像现象。

2. 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

3.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4.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有深入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1. 平面镜、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 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测量数据。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详解一百例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
案例描述:通过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实验背景和目的;
2. 演示实验过程,观察小球滚动的情况;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机械能守恒的规律;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总结实验结果,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

案例二: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案例描述: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的串联
和并联关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的基本概念和实际
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路的概念和基本元件;
2. 搭建串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3. 搭建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4. 对比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

案例三:光的折射与反射
案例描述: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2.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3.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度和入射角度的关系;
4. 对比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和应用;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规律。

...
(以下省略,共计一百例案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实验器材:1. 木块2. 小车3. 尺子4. 铅笔5. 毛巾6. 沙子实验步骤:1. 让学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尺子测量木块和小车的长度,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让学生用手推动小车,使木块向前运动,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3.让学生用毛巾铺在小车上,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4.让学生在毛巾上撒上沙子,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5.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6.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木块和小车碰撞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整理实验现场。

实验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2. 让学生探讨如何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如汽车安全带、自行车头盔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惯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惯性知识。

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 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难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理论讲解: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解释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5.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2. 演示法: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重力对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装置。

2.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过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2.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害。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专题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实验专题教案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符号。

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电阻的测量:利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阻值。

4. 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电阻的计算公式,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提问: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电阻的概念,解释电阻的符号,阐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利用伏安法测定电阻的阻值,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之间的关系。

5. 总结:归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强调公式及其应用。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公式。

2.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技能。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伏安法测定电阻实验套件。

2. 教学课件:电阻的概念、影响因素、计算公式。

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电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实际生活中的电阻现象,如电线发热、电阻器等。

2. 介绍电阻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电阻箱、电阻传感器等。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测定小球的弹性势能与高度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理解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测定小球的弹性势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性势能的概念介绍2. 弹性势能与高度的关系理论分析3. 实验操作:自由落体实验装置的使用4. 数据收集与处理5. 实验结论的得出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

2. 理论分析:讲解弹性势能与高度的关系,为学生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主操作自由落体实验装置,测定不同高度下小球的弹性势能。

4. 数据收集与处理: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的小球弹性势能,并进行数据分析。

5. 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弹性势能与高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对本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弹性势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自由落体实验装置2. 小球3. 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4. 数据记录表格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2. 学生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准确性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程度4. 学生对弹性势能概念和弹性势能与高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细节,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论。

4. 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5. 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弹性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弹性势能的概念,还能了解弹性势能与高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有趣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1. 覆杯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现象。

2.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覆杯实验中,如何确保水不溢出。

2. 对大气压强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张纸和一把水。

2. 教师准备一个透明胶带,用于封住杯子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覆杯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你们知道大气压强是什么吗?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吗?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次覆杯实验。

2. 实验步骤:a. 将玻璃杯装满水,确保纸张能够完全覆盖在杯口上。

b. 用透明胶带封住杯口,确保密封。

c. 轻轻将杯子倒置,使杯口朝下。

d. 移开手指,观察纸张是否掉落,水是否溢出。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实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提问:为什么纸张不会掉落,水不会溢出?这是如何实现的?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抽水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大气压强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覆杯实验的原理和大气压强的作用。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覆杯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更多的大气压强的应用,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理解其原理。

实验操作简单,学生兴趣浓厚。

在实验分析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在教学延伸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专题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毓华中学吴志勇
(互相了解、认识。

调查物理、地理老师所占的比例。

物理与地理的相同点不仅仅是共了一个字,更重要的是都存在实验。

今天我只能以物理老师的身份来说说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及其重要。

(特别是第一次课,物理老师都会准备很多趣味实验:覆杯、漏斗吸乒乓球、蹲马步、凸透镜成像等等实验,学生的积极性特高。

也很容易创造95%的同学对物理的兴趣,但初中毕业时,大约只有55%左右的同学还热衷着物理学科,这是物理老师的失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简述
物理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观测,并获取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具有可控性和重复性。

实验教学时有选择地把一部分研究或探索物理现象及规律的实验和事实,在集中的时间内显示给学生、教给学生。

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改革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1、实验教学是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2、实验教学是变单纯的理论灌输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式。

3、实验教学是变外力强迫式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4、加强实验教学既是理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搞好理科教育的根本保证。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所以,实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任务主要有:
1、获取和巩固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会测量某些物理量;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仪器;
3、明确进行物理实验的一般规范;
4、学习操作物理实验仪器、观察物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技巧;
5、能按要求正确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和处理所得实验数据;
6、学习和初步运用误差理论;
7、明了观察和实验手段研究物理现象的基本程序;
8、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观察、思维和操作能力;
9、使学生端正实验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探索精神;
10、使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动手操作的兴趣。

(在英国初级中学里,每周物理课时四个小时,学生呆在实验室里是二个小时)从世界名牌大学诺贝尔学奖以及近年来湖北省的各地中考试题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中,与我们接触得最多的实验就是课堂演示实验(地理中也特别多,如挂图)和实验室学生实验。

这是我们今天交流学习的重点。

我们就从如何准备物理实验、如何设计物理实验、如何进行物理实验和物理实验的创新等方面来共同探讨。

二、如何准备物理实验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一说上实验课就松了一口气,认为实验课好上,学生喜欢上实验室,积极性高,因而不认真备课,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备实验课。

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就匆忙上实验课。

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真正上好实验课很不容易,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学生们的好奇心强、爱动手,实验对中差生是一个引起他们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学好物理的好契机,一个好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准备,做好每一次实验、上好每一节实验课。

准备好实验课前,必须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新版物理教材)
演示实验的准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把很多学生实验都做成了演示实验。

因此演示实验在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演示实验的准备应遵循:
1、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物理实验。

2、选择合适的物理器材,试做实验,寻找实验的漏洞,争取课堂实验的成功率。

必要时可以备用一些器材。

3、合理存放器材,不要因为粗心损坏器材而影响上课。

课前最好隐藏器材,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我一般是把带到教室里的器材放在黑袋子里或纸箱内,放在讲台底下)
学生实验的准备: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

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
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至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检查每组仪器一定要认真,首先从数量上规格上检查,其次看每一件仪器是否能用。

考虑到实验的过程中,有出问题的可能,还应有一些备用器具,以便及时补充更换。

另外,最好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实验的操作方法,可以充分借助实验报告。

三、如何设计物理实验
做物理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探索某个物理规律。

在课堂上,往往是由情景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和假设,由猜想和假设到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物理实验课堂的最大难点。

很多老师的感受就是设计实验顺利了,一堂课就特别轻松,特别成功。

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可以这样去尝试:
1、明确问题和猜想,确定实验类型;实验类型.doc
2、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设计解决实验的关键问题;中学物理实验设计思维方法.doc
3、选择适当的原理和工具;测量型仪器.doc
4、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当然这不是定式,可以自由合理的选择要完成的项目)
讨论1: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讨论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该如何设计?
(已有的经验猜想电流越来越小、越来越大、路径只有一条。

选出两只规格不同的串联引出电流变化的潜错误,分析数据得出正确规律再评估。

并联要选出两只相同规格的灯泡引出潜错误。


四、如何进行物理试验
进行实验是让学生最迫切的环节,为了实验的顺利,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得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使用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
2、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焦耳定律)当前形势的需要。

3、强调实验步骤;
4、学会实验后对实验的数据、现象的分析和对实验过程的评估;(初中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一般有正比、反比、一次函数的趋势关系,正确对待错误与误差)
演示实验:考虑如何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包括学生的可视面和实验效果的明显程度)。

可以考虑两边的学生往中间靠拢,借助实物投影仪,改进实验,邀请实验见证人等策略。

例:磁铁的磁场分布演示
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示范作用。

这是因为教师的操作具有示范性,教师如何操作学生就怎么跟着学,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中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

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要整洁,放的位置要妥当,既要使学生看得清楚,也要便于自己的操作;在仪器的使用、连接中,要做到准确、敏捷、协调。

例如在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中,一定要按顺序连接。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电源正极与电流表、电压表正接线柱的连线可用红色,另一边用黄色或绿色。

教师对实验器材的掌握、应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对实验过程的认真态度、操作的规范等,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实验:首先是实验室的秩序。

进实验室不是放养场,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

然后强调到实验室的主要目的、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激励学生在完成实验的任务后可以利用器材自主探究其他的问题。

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器材。

五、物理实验的创新
物理实验的创新并不是追求新实验,任何实验,对于新学物理的人来说都是新的。

我们这里提出的物理实验创新是为验证、探究物理规律而寻找出的实验效果更好、实验现象更直观、让人更能理解物理规律的实验做法。

1、实验方法的创新;(测电阻、)测食用油的粘性
2、实验器材的创新;(摩擦起电)
3、实验形式的创新;(老师做变学生做,课堂做变课外做)
(结合个人参加物理创新大赛的课堂做法谈谈创新。


正由于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更要发挥物理学中的实验魅力,力争实现95%对物理感兴趣到99.9%的学生爱上物理。

所以,我认为:可以进行的实验坚决不要用实验描述代替,是学生实验的尽量不要变成演
示实验,能让学生做的实验老师坚决不能包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实现“高效学习”(三学——乐于学、善于学、学会运用,三动——口、手、脑,三高——效率、效果、效应)这也是我在平时上物理课的原则。

(补充一点个人观点:谁都希望自己带的学科成绩好,学生全面发展,但我试问,现实生活中,有几位同学能全面发展?
建议:让学生优势学科更优,弥补自己的劣势学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