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合集下载

何谓中观经济学

何谓中观经济学

,
才 能 充 分 发挥 资 金 的 作 用
4
.
,
达 到 贷 款 的 目的


促使 各级 银 信 干 部 自觉地 管 好 用 活 资 金

,
贷 款 真正 起 到支援 农 业 实 现 增 产 增收 的 作 用
加 强 农 贷资 金 管理 外
,
建 立 帮 助社 队 搞 好 经 济 核 算 和 财 务 管 理 的 制 度 要 提高 经 济 效 益 搞 活 农 贷 资金
,
,

,
更 主 要 的是 帮 助 社 队 管好 财 务

,
搞好 经 济核 算
,

不 断 改 善经 营 管理
,
促 进增 产增 收
,

农业银 行
信 用 社 发 放每 笔 贷 款
,
,
都 必 须 帮 助 生 产 单位预 算可 能创 造 价 值 和

利 润 进 行 经 济 效 益 的分 析 比 较 对 经 济 效 益 好 的 就 要 积 极 支 持 对予 贷款
,
使 农 业 贷 款确 实起 到增 产 增收 的 作 用
小 资料
何 谓 中观 经 济 学
添 淮

中 观 经 济 学 是研 究 介 于 微 观 与 宏 观 经 济 学 之 间 的 一 门新 兴学 科 德奥 埃 登 堡 大 学 国 民 经 济 学 教 授 彼 得 斯 于 七 十年 代 提 出 的
者 之 间 的 经 济 活 动 却 未提 及
,

这 首 先是 由西
他认 为
,

,
长期 以 来
,

济 学 界 大 多是 把 经 济 领 域 的活 动 分 为微 观 经 济与 宏 观 经 济 两 个范 畴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体系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应界定为三脉: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一整体,揭示出企业、政府与国际间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作用和行为准则。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产业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益,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2)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3)家庭和厂商的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市场机制作用、均衡价格决定、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行为、等,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申论作文宏观微观区别

申论作文宏观微观区别

申论作文宏观微观区别在经济学中,宏观和微观是指对经济现象和经济体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研究和分析。

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经济规模、总体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状况等方面研究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从个体经济主体、个别市场行为以及资源配置等角度研究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学科。

首先,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体的运行规律。

它研究的问题涉及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整体性的经济问题。

例如,宏观经济学会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探讨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等大规模的经济现象。

相反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和个别市场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个体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等微观经济现象。

例如,微观经济学会研究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结构,探讨市场竞争和垄断行为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其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区别。

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探讨经济现象的整体性规律。

微观经济学则更注重个别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采用实证、实验和供求曲线等方法进行研究。

最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应用层面上也有不同。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主要用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增长预测和宏观层面的决策支持。

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更多地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策略和个人消费行为的决策分析。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层面上存在区别。

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工具。

宏中微观三个层面的政策传导与执行

宏中微观三个层面的政策传导与执行

宏中微观三个层面的政策传导与执行之前在风闻发了一篇关于正确解读马恩牌的文章,可以说评论区非常热闹。

秉持着有破就有立的原则,我今天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枯燥的遐思谈谈如何应对马恩牌。

为了让这次的观点阐述不至于陷入二元对立的片面中,我决定从宏、中、微三个角度综合来推绎,这也算是我作为身体力行对抗二元对立魔咒的一个小小尝试。

而本文仅自己的一家枯燥之言,里面自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各位看官理性讨论。

马恩牌针对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

其本质是权力的分化,在古代,这种权力是土地的权力,在当代,这种权力是掌控资本的权力。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说财富就是权势,这其实是非常恰当的。

只不过古代的权力表象更为直观,而当代的权力与资本结合之后往往就有那么一丝闷声发大财的味道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个局在当代是独一无二的:资本主导下的经济进化局。

那么如何让资本演化不至于最终剥夺大多数人的财富,形成终产者那样的悲惨局面呢?这与我们如何实地操作来对抗西方打出的马恩牌其实是一件事情。

就这个问题而言,以资本的流动为路径,我将其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就像蓄水池,对应着流入经济体系中的资本量。

中观则对应着分配的方式,决定了资本向什么地方流入。

微观层面对应的是执行效率,也就是宏观和中观层面制定的规则在微观层面能执行的有多精准。

这是我这个游戏最基本的思维结构,其中对应的规则不具有任何普适性,也不属于任何学术思维范式,只是一个预设的结构,用来理清自己的思维。

目的是避免单看任何一个结构层而导致的二元对立、双重标准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

宏观: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国际化1. 产业升级,人民币区域地位提升是优化国内分配的底层逻辑宏观演化决定了运营资本的总量。

我说过,西方在微观层面实行的高福利,本质上是凭借其宏观层面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基于其全球殖民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附加值越高,货币的主导地位就越明显,它能从世界各地收获的资本总量就越大,中国资本再分配的空间就越大。

探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联系

探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联系

经济与法幸福生活指南 200 探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联系邱宏飙安徽新华学院 230088摘 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通过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并比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差异。

它们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揭示了企业、政府和国际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和行为准则。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单一的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已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逐渐从分离走向结合。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别联系传统的经济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目前,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各自的领域。

但是它忽略了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的结合。

1.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过程的学科,主要包括总就业水平和国民总收入的总体经济水平。

它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和货币政策。

现代宏观经济学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服务,包括三个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2.微观经济学概述微观经济学是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主体包括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以及单个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单位经济行为的一门经济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其基本理论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制造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它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家庭作为消费者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并试图从收入有限的各种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意度;制造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制造商是使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大数量的产品并获得最大的利润;家庭和制造商的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表示,并通过价格变化来协调。

什么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什么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什 么 是 宏 观 经 济 和 微 观 经 济
宏 观 经 济学
( M A C R O E CO N O M IC S )
,

微观 经 济 学
( M I C R O E C O N O M IC S )

是 从 国 外经济 学著 作 中 翻 译 来 的
观 经 济学

近几 年
,
我 国 经 济学界 也 在广 泛 使 用

,
微 观经济 是指局 部 的
,
,
个 别 的经济 问 题
此外 问题

如 企 业 的 产 供销情 况 家 庭 收 支 情 况 等
,
,
,

研 究 全 国 某 一 产 品 行业 的 产 供
,
销情 况 或 某一 地 区 的 经 济情 况 虽 然 范 围 较大 但 从 宏 观 经 济 的 角度 看
,
仍 属 于 微 观 范围
,
加 以 解决
可 以 给 国 民 经 济 带 来 较大 的

对 整 个 经济 起 相 当 大 的 作 用
所 以要 进行 中 观 经 济 的 分 析 研 究
税金
=
现 行 价 格总产 值
,
x
产 品 销售税 金 产 品 销售 收 入
,
工 资总 额 和 职 工 福利 基 金
例 提 取 的职工 福 利 基 金


我 国 经 济学 界有 的 同 志 最 近 还 提 出 了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观 经 济
,

( M E SO
E C ONOMY )
,
认 为有一 类 经 济 问 题

经济文化类型

经济文化类型

五、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20 世纪80 年代,林耀华等一些学者重新重视 对经济文化类型的探究。他们认为我国民族的经 济文化类型及分布情况大体为 : 第一种类型组是采集渔猎型: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和三江平 原东北角地区。具体来说,这一类型主要包括两 种经济文化类型: 一种是以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 族为代表的山林采集狩猎型;另一种是以赫哲族 为代表的河谷采集渔捞型等。
(二)认识的深化 苏联学者提出的经济文化类型,多限于 物质文化方面,忽略了精神文化的作用, 缺乏经济文化类型的立体结构认识,从而 不利于经济文化类型的整体性认识。 基于理论的完善,我国民族学工作者提 出了要对每一种经济文化类型都要进行结 构层次的划分,划分的程序为:(1)生态 基础;(2)生计方式;(3)社会组织形 式及各种典章制度;(4)意识形态(包括 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思想观 念等)。
(三)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首先,强调研究手段的综合分析,即在研究 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现象时,不仅考虑经济 文化类型理论的因素,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而 注意到民族的分布和语言系谱以及历史文化区等 方面的因素,尽量做到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中 心而兼顾从物到人、从环境到文化的各种情况, 以求研究结果最能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实践情况。 其次,强调一个体系内的经济文化类型之间的 系统性和结构关系。
经济文化类型
主讲:包龙源 2013年11月11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economy) 1.定义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和“再生产”,具体包括“物质生产、流通、交 换”等活动。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 治一样,都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 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 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 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 去表示生产状态。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
1. 宏观:
宏观视角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一种整体视角,它以国家为主体,关注国家或经济体之间的长期变动趋势。

主要关注的是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比如税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的改变,以及国家的整体视角,如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情况,以及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如国民总收入和国际贸易等。

2. 中观:
中观思维是以细分市场、行业或者企业为分析研究对象的一种思想。

通常,中观分析主要关注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过程、主要企业或者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品牌能力等。

可以说,中观思维介于宏观经济重大思想和微观经济运作之间,更强调企业及行业内部活动所影响的经济影响,以及它们对整个经济影响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微观: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指分析和研究个体的经济行为和行为的的组合,以及它们如何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

它主要是研究经济个体和非经济个体如何通过交换和协调各种经济关系、提供资源,逐步营造形成市场经济,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个体行为及行为的外生性。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2019年精选文档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体系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应界定为三脉: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一整体,揭示出企业、政府与国际间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作用和行为准则。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产业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益,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2)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3)家庭和厂商的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市场机制作用、均衡价格决定、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行为、等,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研究范畴:从宏观到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分配这些资源的学科。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本文将从宏观到微观,逐一介绍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经济增长、低通胀和高就业率。

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决策及其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实证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分析,包括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市场供给是指卖家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

三、中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产业和企业的运行规律。

中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和企业,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产业分析和企业理论。

中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产业分析,包括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和结构特征,行业竞争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产业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产业运行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从宏观到微观,涵盖了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方方面面。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化,包括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产业分析、企业理论等。

只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宏观、中观和微观是热门的科学用语,它们也是数学和物理学家所使用的概念。

它们表示不同尺度上的事物,用来从系统层次上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维度讨论宏观、中观和微观,以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宏观指的是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和应用的理论分析,对系统或大规模结构进行研究。

例如,经济学家使用宏观经济学模型来研究全球经济的动力机制,并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

宏观可以提供较高水平的观点,可以更容易地发现系统之间的潜在联系。

同时,它也可以提供实践性解决方案,例如建议政策变革或经济刺激项目,以改善整体经济表现。

中观是指研究小型、单一系统或组织的方法。

它旨在提供细节和深入理解。

例如,管理学家可以使用中观方法研究单个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

中观也被用来研究社会的内部机制,例如社会变迁的势能和轨道、社会决策的影响机制、社会阶层的结构等。

微观是描述单个实体的行为的概念。

它的应用广泛,既可以指物理学中的最小单位,如原子和分子,也可以指生物学中的最小单位,如细胞、器官和组织,还可以指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最小单位,如个人、家庭等。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使用微观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个体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决策机制。

因此,可以说宏观、中观和微观是不同维度上的三个概念,它们可以互相协调,提供更完整而准确的解释。

宏观分析提供全局视角,可以发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而中观分析可以深入研究单个单体,发现内部结构和机制;而微观可以研究最小单位,揭示驱动行为的原因。

因此,在研究系统或结构时,需要运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的综合思维,以更全面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机制。

在日常实践中,要保持概念的整体性,同时也要注意细节,以便更加彻底地认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维度。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宏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2.宏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三、中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2.中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四、细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2.细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五、微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2.微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六、反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2.反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人们常常会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考察。

这种视角可以是宏观的、中观的、细观的,甚至是微观的。

同时,人们还可以从反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本文将对这五种视角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宏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宏观视角,顾名思义,是从大的、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这种视角通常用于研究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现象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在宏观视角下,人们关注的是整体趋势、发展方向以及宏观数据等方面的信息。

2.宏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宏观视角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学者们通常会使用宏观视角来分析和预测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国际关系的演变等问题。

通过宏观视角,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方向。

三、中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中观视角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是从一个相对中等的层次上观察和分析问题。

这种视角通常用于研究行业、地区、组织等中观层面的问题。

在中观视角下,人们关注的是这些领域内的结构、关系、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2.中观视角下的应用领域中观视角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区域研究等。

在这些领域中,学者们通常会使用中观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企业战略、市场竞争、地区发展等问题。

通过中观视角,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领域内的特点和规律。

四、细观视角1.定义与含义细观视角是从微观的、个体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这种视角通常用于研究个体行为、心理、社会互动等微观层面的问题。

在细观视角下,人们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行为、互动等方面的信息。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范例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范例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范例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

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

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寰观·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学中的四个层次

寰观·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学中的四个层次

寰观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学中的四个层次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7(000)002
【摘要】刘守照在《经济学周报》1987年第6期撰文提出:经济学中应有襄观、宏观、中观、微观的四个层次。

目前经济学中的“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概念,是从物理学中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引进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经济学家因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角度不同而使用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形态、经济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所谓微观经济,是指各个企业,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

然而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并不限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两个层次。

【总页数】1页(P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6
【相关文献】
1.经济学的中观视角: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创新探索——评陈云贤博士的《中观经济学》
2.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梳理:方法论、微观、中观和宏观
3.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谈中职院校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
4.应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研究卫生经济学
5.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与“中观经济”提法之我见——澄清经济学
中的一些模糊概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的概念解释1.宏观2.中观3.细观4.微观5.反观三、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在各领域的应用1.经济学2.社会学3.物理学4.心理学四、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的重要性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探讨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

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和反观这五种观察视角,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种观察视角,并分析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的概念解释1.宏观:宏观视角主要关注事物的整体结构、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通常会研究事物的全局特征,例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

2.中观:中观视角位于宏观和微观之间,主要关注事物的部分结构和局部现象。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通常会研究事物的局部特征,例如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

3.细观:细观视角主要关注事物的细节和局部现象。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通常会研究事物的细节特征,例如产品设计、人际关系等。

4.微观:微观视角主要关注事物的基本构成单位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通常会研究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原子结构、生物细胞等。

5.反观:反观视角是一种从结果推导原因的观察方法。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通常会从事物的现象出发,寻找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三、宏观中观细观微观反观在各领域的应用1.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宏观视角主要关注国家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等指标;中观视角主要关注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等;细观视角主要关注企业经营、消费者行为等;微观视角主要关注经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反观视角则从经济现象中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2.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宏观视角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制度等;中观视角主要关注群体行为、社区发展等;细观视角主要关注人际关系、家庭结构等;微观视角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心理;反观视角则从社会现象中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3.物理学:在物理学领域,宏观视角主要关注物体的整体运动和力学特征;中观视角主要关注物体的局部结构和性质;细观视角主要关注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基本粒子;微观视角主要关注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反观视角则从物理现象中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高三复习-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

高三复习-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

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
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

有时候,我们还常常用到中观这个概念,即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

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

宏观应该指的是从大体上来讲,比如说守恒定律,这应该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中都适用,也就是相对微观来说是比较模糊,相当于一种概念,一般来说它的角度是比较大的。

而微观呢,是从一种角度比较小的因素来考虑。

比如说分子运动,原子和离子等离子的运动来考虑。

比如说,研究某种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社会学;研究某个社会特殊现象、局部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社会学。

又比如,从整体上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宏观经济学;从局部的深层次上研究某种经济现象的科学,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

从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公司层面分析民生银行近期行情

从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公司层面分析民生银行近期行情

从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公司层面分析民生银行近期行情从微观视角来看,当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时,每个单一市场都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从宏观视角来看,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时,从总体来看却不一定能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这就是哲学上宏观分析中的合成谬误逻辑。

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解释,称其为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

关于个体理性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经济学上有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叫做“银行挤兑”。

我们知道,银行实际上就是一家依靠“钱生钱”的企业,即银行把客户的存款贷给需要资金投入的企业,向这些贷款企业收取贷款利息,而银行也需要向客户支付存款利息,因此银行依靠赚取利差维持经营。

但是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只要所有客户在同一时间要求取回存款,那么这家银行必然会倒闭。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只要有不少于五成的客户在同一时间要求取回存款,这家银行很快就会破产了。

这就是所谓的银行挤兑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就有多家银行因发生挤兑现象而最终破产倒闭。

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中,即使是一家经营良好、资金安全的银行,也有可能因其客户听到一些关于该银行存在次贷的谣言而面临挤兑的风险。

从个体选择来看,这些客户的行为是理性的,因为不管传言是否属实,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这样的群体性选择却有可能令一家资产结构安全合理的银行由于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大量客户的取款要求而破产倒闭,让许多本来能够收回存款和利息的客户最终反而因自己的理性行为而一无所获。

因此从集体选择来看,这些客户的行为又是非理性的。

这实际上体现了哲学中关于总体和个体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即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能够反映个体的趋势;然而,总体属性并不是个体属性的简单加总,二者有时候存在着矛盾。

此外,从微观经济分析逻辑来看,既然依靠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能够实现供需平衡,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微观市场来说,其有效运行需要依靠的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组织。

中观论原文

中观论原文

中观论原文中观论是一种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介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旨在研究经济体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对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中观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体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是相互作用的,它们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现象。

中观论试图通过分析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在中观论的分析框架中,个体行为被视为基本的决策单元。

个体行为的决策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个体的行为决策会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影响。

市场机制是指买卖双方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规则和机制。

市场机制的运行会受到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中观论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

模型构建是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来描述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

模型构建的过程需要对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进行抽象和简化,以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实证研究是指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验证。

实证研究的目的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中观论的研究内容包括市场的运行机制、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等问题。

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个体在面临资源约束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做出的决策。

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研究在市场机制下资源如何分配和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中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理论分析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推导出理论结论来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和机制。

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实际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中观论的研究成果对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中观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原因,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中观论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效果和个体行为的决策结果,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观论是一种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它通过分析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宏观和微观

宏观和微观

宏观和微观
宏观:哲学术语,泛指大的方面或总体。

常见词组有宏观理论,宏观世界,宏观经济学。

微观:科学用语,与“宏观”相对。

粒子自然科学中一般指空间线度小于10-9米(即纳米以下)的物质系统。

在社会科学或者广义的概念,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

扩展资料:
1、宏观,讲的是大格局、大方向;中观,讲的是具体模式和方
法;而微观,讲的是具体的练习、行动。

2、在社会科学或者广义的概念,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
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

3、宏观是能用更高的格局看管理这件事,看的不是管理本身,
而是管理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是大道至简的管理内核,不随着时间变化的管理观念。

当我们迷失的时候,能够回到最原始的管理的本质。

4、微观讲的是细微的管理,讲的是一个主管的“管理手感”,
怎么感知员工的心理状态、如何激发意愿、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育员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5、微观其实也是这三个中最难的,因为人心比较复杂,这需要
主管不断的实践、在实践当中找到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作者:陈云贤来源:《财经界》2017年第05期摘要: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相对比较成熟。

中观经济学理论系一门创新分支,研究主体为(区域)政府;研究重点为城市资源配置;研究内容为(区域)政府分别对产业资源、城市资源和公共产品资源的配套政策和行为准则;研究核心是(区域)政府竞争;它展示了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构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研究前景。

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强化全球经济间的宏观协调性,改组国际经济治理机构,创新国际经济发展引擎,健全国际经济监管规则。

关键词:宏观微观中观经济学全球经济传统经济学体系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我们认为,现代经济学体系应界定为三脉: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一整体,揭示出企业、政府与国际间治理组织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作用和行为准则。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产业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产业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益,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2)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3)家庭和厂商的抉择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市场机制作用、均衡价格决定、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市场机制失灵、政府干预行为、等,就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的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见图1)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的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其理论发展主要有:1、新消费理论。

包括:(1)显示偏好。

(2)风险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3)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

2、新厂商理论。

包括:(1)企业的性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

3、非均衡理论。

即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揭示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济多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从而对均衡理论提出重要质疑和补充发展。

4、博弈论改写。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正式创立。

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丰富和发展。

它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

从古诺、贝特朗到张伯伦,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现实中绝大多数市场竞争需要用寡占理论解释。

寡占市场应作为重点,并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作实证研究。

由此发展了如沉没成本,不完全信息模型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佚名定理等多种分析技术,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5、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图洛克等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开创了将微观经济学原理用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的先河。

6、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为主体)。

由加尔布雷思、缪尔达尔、科斯等建立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将制度、规则、产权、社会行为与人的意识纳入研究范畴,发展了微观经济理论。

例如,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道格拉斯.诺思开创运用产权理论研究经济史的先河,将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阶段。

7、信息经济学。

其研究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问题:一是不完全信息下的经济分析,核心是“信息成本”和最优信息搜寻;二是非对称信息下的经济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它推翻了马歇尔提出的某些权威理论(比如信息的价值基本上表现为非凸性),还推翻了与竞争市场相关的基本均衡的存在性和福利定理,以及存在多个企业的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定理。

信息经济学认识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局限性,积极推进了20世纪后期微观经济学的发展。

应该说,至现为止,微观经济学从定义、研究起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分析工具、研究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内在体系,都呈现出相对成熟的一脉分支。

中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Mezzoeconomics),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含有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内涵,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区域经济单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是个相对概念,全球而言国家是个区域,国家而言州市是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区域)政府。

(区域)政府行为呈现“准宏观”(国家相对全球而言、州市相对国家而言)和“准微观”(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存在一定的企业行为特征)双重属性。

正是这(区域)政府的“双重属性”或“双重角色”,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体系或传统市场理论的缺陷,书写了现代经济学体系和现代市场理论。

现代市场理论告诉我们:不仅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区域)政府也是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现代经济学体系也已展示:不仅有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国家(或全球)为研究主体的宏观经济学,还有以(区域)政府为研究主体的中观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城市资源配置。

政府对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三大职能上。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产业资源,谓之“可经营性资源”;与城市建设相对应的是城市资源,谓之“准经营性资源”(其既有公益性一面,又有商业性一面);与社会民生相对应的是公共产品、公益资源,谓之“非经营性资源”。

城市资源的配置,是按公益性产品来开发还是按商品性产品来经营,取决于各(区域)政府的财政收支、市场需求和社会民众的可承受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政府在区域市场中竞争力的大小。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政府对三类资源的界定及其政策配套。

(1)与“可经营性资源”即产业资源相配套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人力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规划、引导;扶持、调节;监督、管理”。

与“准经营性资源”即城市资源相配套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遵循市场规则;维护经济秩序;参与区域竞争”。

与“非经营性资源”即公益资源相配套的收入政策、就业政策、保障政策等,配置原则应该是“基本托底、公平公正、有效提升”。

(2)政府对资源配置行为应“超前引领”。

即让企业做企业该做的事,让政府做企业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二者不能空位、虚位。

政府超前引领作用,就是政府遵循市场规则,依靠市场力量,发挥对产业经济的导向、调节、预警作用;对城市经济的调配、参与、维序作用;对民生经济的保障、托底、提升作用;运用规划、投资、消费、价格、税收、利率、汇率、法律等政策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有效推动供给侧或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领先优势,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

(3)“理念创新”在区域要素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实质推动作用;“组织创新”在区域投资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乘数效应作用;“制度与技术创新”在区域创新驱动阶段对资源配置具有关键致胜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不断创新对区域各阶段发展及其资源配置具有科学可持续作用。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区域)政府竞争。

它包括(区域)政府间的项目竞争,产业链配套竞争,人才、科技竞争,财政、金融竞争,基础设施竞争,环境体系竞争,政策体系竞争和管理效率竞争,等。

中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与方法。

研究主体是(区域)政府;(区域)政府效率型增长是主要目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区域)政府竞争主要手段;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区域)政府基本导向;以确立区域资源配置最优(Distract Resources Planning, DRP)是(区域)政府竞争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见图2)中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叶,德国爱登堡大学的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首次提出“中观经济(Meso-economy)”;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王慎之阐述了彼得斯的中观经济理念,并出版了《中观经济学》一书,并把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者: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

(王慎之《中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11年,陈云贤出版专著《超前引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2013年,陈云贤、邱建伟出版专著《论政府超前引领——对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探索》;2015年,陈云贤、顾文静出版专著《中观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2017年,陈云贤、顾文静出版专著《论区域政府竞争》;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政府超前引领理论、(区域)政府“双重角色”理论、市场竞争“双重主体”理论、成熟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强机制理论以及确立了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阐述了它的发展前景。

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内核,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体系探索了路径,指出了方向。

宏观经济学(一)现有《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

其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