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第01节力平衡教案07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第04章第01节力平衡教案02人教版

(高一物理)第04章第01节力平衡教案02人教版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2: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理论推导: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即F合=0(2)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a:请三位同学把三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到同一个物体,分别向三个方向弹簧秤,记下弹簧秤的示数和方向。

八年级《力的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力的平衡》教案、教学设计
6.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平衡原理,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结合物理学史,介绍有关力的平衡的研究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8.重视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基本的力的作用。然而,对于力的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挑战:
1.理解力的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要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印象。
2.利用模型和教具,如平衡鸟、杠杆等,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力的平衡实验,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平衡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错误操作。
4.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从简单的二力平衡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多力平衡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解题能力。同时,注重题目类型的多样性,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际问题分析题,全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5.强化概念教学,通过图示、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力的平衡条件,明确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复杂问题中快速识别和应用力的平衡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
2.难点:如何使学生将力的平衡原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多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力的平衡优秀教案

力的平衡优秀教案

力的平衡优秀教案教案标题:力的平衡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原理和相关计算方法。

教案适用于中学物理教学,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

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各种物体);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是什么意思。

2. 教师简要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详细解释力的平衡的原理,并强调力的平衡条件。

2. 教师讲解力的平衡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步骤三:实验活动(2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和弹簧测力。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力的平衡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力的平衡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补充说明。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应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探究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平衡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教师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实验活动中的观察和学生的讨论,评估学生对力的平衡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教师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力的平衡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如杠杆原理、浮力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活动,探究力的平衡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初中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具: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2. 实验器材:木块、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外力时,为什么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 提出问题:那么,受到外力的物体是否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二、新课教学1. 力的平衡概念: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解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书包受到的力。

2. 实验二:让学生进行二力平衡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知识应用1. 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吊灯能保持静止?为什么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能保持运动状态?2. 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平衡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强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的平衡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发现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知识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力的平衡优秀教案

初中力的平衡优秀教案

教案: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 认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具: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2. 实验材料:剪刀、绳子、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平衡。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示例:展示一个悬挂的电灯,让学生观察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解: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滑轮、绳子、挂盘等器材搭建一个简易的平衡系统。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不同。

3.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示例:展示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让学生分析小车受到的平衡力,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求解力的大小。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巩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或解题过程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教案目的和基本内容: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理解力的平衡概念,了解力的平衡对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使用平衡力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和概念;2. 掌握力矩的概念,并能计算力矩;3. 掌握通过力的平衡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平衡的定义和概念;2. 力矩的计算方法;3. 通过力的平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力矩和应用力的平衡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用具(力的模型、示意图等);2. 学生准备笔、纸和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入真实场景,激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个静止的书本不会突然飞起来?”或者让学生观察某个物体的静止状态并思考为什么它能保持静止。

Step 2: 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力的平衡方程来说明力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平衡的定义。

Step 3: 引入力矩的概念(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矩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案例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力矩的计算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Step 4: 解决力的平衡问题(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平衡和力矩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力矩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力的平衡和力矩的重要性。

Step 5: 练习和巩固(15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练习题和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Step 6: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物体的平衡、机械原理等。

(高一物理)第04章第01节力平衡教案12人教版

(高一物理)第04章第01节力平衡教案12人教版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 理解共点了平衡的条件,会用来解决有关平衡的问题二、教学重点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平衡概念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有些物体将保持着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例: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运动的汽车等)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因此,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去寻找物体保持原状态的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平衡状态1. 共点力(复习回顾):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 平衡状态:一个问题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⑴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加速度为零。

⑵ “保持”某状态与“瞬时”某状态有区别:竖直上抛的物体运动到最该点时,这一瞬间的速度为零。

但这一状态不能保持,因而这一不能保持静止状态不属于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 平衡条件: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必须满足的条件2. 平衡条件的理论推导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f加速度为零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有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0反之亦然。

3.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F 合=0⑴ 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

⑵ F 合=0 则在任一方向上物体所受合力也为零。

将物体所受的共点力正交分解,则平衡条件可表示为下列方程组:F x=0,F y=0。

⑶ 特例:①物体受两个共点力作用:若两个力组成平衡力,F合=0,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②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若任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组成平衡力,F合=0,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⑴ 用一个弹簧秤和钩码演示验证两力平衡的条件⑵ 用两个弹簧秤和一个钩码演示验证三力平衡的条件。

物理高中力学平衡条件教案

物理高中力学平衡条件教案

物理高中力学平衡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学平衡的概念;
2. 掌握力学平衡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力学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物体处于平衡条件下所受的力的平衡。

教学难点:
1. 平衡条件下受力分析的方法;
2. 复杂平衡问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验装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力学平衡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解释力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力学平衡的条件,即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的平衡。

三、示范演示(10分钟)
教师通过模拟实验或者实际实验,向学生展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各个力。

四、练习训练(20分钟)
学生进行力学平衡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解题讲解(10分钟)
教师解答练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七、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

资源准备:
1. 课件:力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实验装置:模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力情况的实验装置。

物理课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课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课教案力的平衡教案:力的平衡引言:力的平衡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以及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等内容。

在力的平衡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力的概念、学习力的平衡的条件、掌握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方法等。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力的平衡的知识点。

一、力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力的定义力是引起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力的作用会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者使原本匀速运动的物体产生减速度或反向运动。

1.2 力的单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1.3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与作用点三个要素。

二、力的平衡的条件2.1 力的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且这些力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合力为零的状态时,称为力的平衡。

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2 力的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合力为零:多个力合成的合力等于零。

(2)力的方向相反:多个力的方向相互抵消。

三、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3.1 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合成,得到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3.2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合成,这些力又叫做分力或支持力。

3.3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应用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例如张力分解、重力的分解等等。

四、力的平衡的实例分析4.1 在水平面上的力的平衡实例分析(1)水平摩擦力与水平牵引力的平衡(2)滑动物体的平衡问题4.2 在斜面上的力的平衡实例分析(1)斜面上物体的静止与运动问题(2)斜面上的重力分解问题4.3 在空中的力的平衡实例分析(1)悬挂物体的平衡问题(2)浮力平衡问题五、力的平衡实验与探究5.1 用弹簧秤探究力的平衡条件通过将弹簧秤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不同大小的力进行实验,观察秤的示数变化并分析。

5.2 用倾斜台探究力的平衡条件通过调整倾斜台的角度,用不同大小的力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保持平衡。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力的平衡、平衡条件、受力分析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力的平衡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受力分析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和受力分析
2. 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力的平衡的日常生活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力的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和平衡条件
2. 示范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并解决简单力的平衡问题
3. 介绍重要的概念和公式
三、实验与观察(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力的平衡现象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 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
2. 导引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平衡条件,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平衡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加深对力的平衡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

《平衡》幼儿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科学探索》的第四章“力和运动”,详细内容为“平衡”一节。

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简单物体平衡的判断方法,并培养幼儿对物体平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平衡。

2. 培养幼儿观察和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判断物体平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衡木、积木、小球、尺子、画有平衡和不平衡图示的卡片。

2. 学具:每组一套平衡木、积木、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平衡木,邀请几名幼儿尝试在平衡木上行走,让其他幼儿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2. 讲解平衡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平衡,让幼儿观察平衡木行走的例子,讲解平衡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展示画有平衡和不平衡图示的卡片,让幼儿判断哪些是平衡状态,并解释判断依据。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积木、小球等物品,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判断物体是否平衡。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判断方法和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的概念2. 判断物体平衡的方法3. 课堂实践操作结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在家中寻找平衡的例子,记录下来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示例:碗和筷子放在桌子上是平衡的,因为它们的重心在桌子的支撑面上。

2. 拓展延伸: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走钢丝、跷跷板等,了解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平衡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滑梯、秋千等,进一步巩固平衡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力的平衡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的平衡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本教案将结合实验来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力的平衡原理,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实验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合力为零的条件;3. 运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不同质量的物体3. 架子和螺丝刻度盘实验步骤:1. 将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它的稳定性。

2. 将弹簧测力计安装在架子上,调整刻度盘上的螺丝,使弹簧测力计指针归零。

3. 将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所受的力。

4. 继续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每次都记录所受的力,并观察指针在刻度盘上的变化。

5.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

6.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根桥梁上悬挂的物体重量、斜坡上物体受力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为:合力为零。

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只有这些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才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在不同力下的变化。

当合力为零时,指针停留在固定位置;当合力不为零时,指针会随着力的大小而发生偏移。

在实际生活中,力的平衡问题经常出现。

例如,一根桥梁上悬挂物体的重量问题。

我们可以运用力的平衡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测量出物体的重力,然后找出与之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其他力,使合力为零。

通过调整悬挂物体的位置或者增加其他物体的重力,以达到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力的平衡现象,并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平衡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以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一、引言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在物理实验中,力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实验主题,通过掌握力的平衡实验操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平衡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份《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该实验,并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目标1. 掌握力的平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2. 学会使用拉力计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3. 能够通过调整合适大小和方向的力使物体达到平衡状态。

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 导轨;2. 滑块;3. 直尺;4. 弹簧秤;5. 光滑小车。

四、实验步骤1. 设置导轨:将导轨固定在水平台面上,确保导轨长度适合应用。

2. 安装滑块:将滑块置于导轨上,并确保其能够自由运动且无摩擦。

3. 测量滑块质量:使用弹簧秤测量滑块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4. 测量力的平衡点:将弹簧秤连接到滑块上,通过逐渐增加拉力来找到使滑块保持平衡的位置。

记录该位置及相应的拉力数值。

5. 测量局部重力加速度:将滑块放置在导轨一侧,并给予一个小推力,观察滑块的运动情况以确定局部重力加速度大小。

五、实验技巧与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全,尽可能避免使用大幅度的拉力;2. 弹簧秤应垂直于水平面,并且读数应准确可靠;3. 对于不同方向上的力的平衡点,要反复进行测量并取多次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在测量局部重力加速度时,要确保给予足够大小和方向合适的推力。

六、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测得的滑块质量和相应拉力数值绘制图表;2. 通过拟合曲线确定平衡条件下滑块质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计算局部重力加速度:根据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拉力计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局部重力加速度大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学会了使用拉力计进行实验测量,掌握了力的平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初中物理力与力的平衡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力与力的平衡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力学中,力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

力的概念如果理解不清,将会对我们的后续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在初中物理中要注重力的学习和理解。

力与力的平衡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必修内容,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初中物理力与力的平衡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力与力的平衡,了解力的定义、特性及相关知识,可以解释并描述力的平衡状态;可以解决基于力和平衡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物理实验的设计、实验步骤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物理对于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特性(2)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2、教学难点(1)力的平衡状态如何判断?(2)荷重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三、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性(1)力的定义:力是一种使物体发生形状或者速度变化的作用。

(2)力的特性:①力有大小和方向②力是矢量量③测力单位:牛(N)2、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其所受合力为零,则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其所受合力为零,即:F1+F2+F3+…+Fn=0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在力的平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2、案例分析法在力的平衡问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知识点。

3、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力的平衡状态及其条件。

五、教学评估1、单项选择题A.在四个方向分别作用力 F1, F2, F3和F4,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F1=2N,F2=4N,并且F3斜向上25°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F4斜向下30°与垂直面的夹角为60°。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一、实验介绍力的平衡是物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力的平衡概念和相关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会如何测量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探索力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来验证几个力的平衡条件,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

三、实验器材1. 力台:用于支撑实验装置并调整高度。

2.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直尺:用于测量距离。

4. 静动摩擦盘:用于测量力的方向。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安全。

2. 在力台上设置一个水平杆,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杆上,并将杆固定在力台上。

3. 将一根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使其绷直。

4. 将一个挂钩挂在细线的另一端,挂上适当的质量盘。

5. 调整挂钩的位置,使系统达到力的平衡状态。

6.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细线上的张力,并记录下来。

7. 重复以上步骤,更换质量盘的质量和挂钩的位置,观察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力的平衡状态和张力数值。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将记录的张力数值绘制成表格。

2. 根据测得的张力数据,计算力的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3. 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六、实验讨论与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初步掌握了力的平衡条件的实际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

2.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力的平衡条件在实际中是成立的。

3. 实验误差可能来自于实验器材的精度和操作技巧的不熟练,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4.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减小误差,并做进一步的探究。

七、实验延伸1. 可以将质量盘换成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进一步探究力的平衡条件的影响因素。

2. 可以改变细线的材质或使用其他测力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并分析原因。

3. 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比如在不同重力加速度的地方或在真空中,观察力的平衡状态是否受到影响。

力的平衡教案理解平衡力与物体的静力学

力的平衡教案理解平衡力与物体的静力学

力的平衡教案理解平衡力与物体的静力学力的平衡教案——理解平衡力与物体的静力学一、引言在物理学中,力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物体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中所受到的力的平衡状态。

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对于理解物体的静力学及其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力的平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二、力的平衡的基本概念1. 定义:力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的状态。

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一定律:力的平衡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表现,即一个物体如果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将继续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力的平衡的原理1. 力的平衡方程:力的平衡可以用力的平衡方程来进行描述。

力的平衡方程可以表达为∑F = 0,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的矢量和,等于零表示力的平衡。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分析力的平衡问题时,常常需要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力的平衡。

四、平衡力与物体的静力学的应用1.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的平衡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杠杆原理可以用来解释杠杆平衡、浮力原理、测力计等多种现象和装置。

2. 平衡天平:平衡天平是利用力的平衡原理制作的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

当两边的平衡力相等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可以通过平衡力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质量。

3. 悬挂物体:通过分析悬挂物体所受到的平衡力,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等相关物理量。

例如,在测量不知质量的物体时,可以利用天平与弹簧秤来分析平衡力以获得物体的质量。

4. 斜面平衡:斜面平衡是力的平衡在倾斜平面上的一种具体应用。

通过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所受到的平衡力,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摩擦力等相关物理量,以及斜面的倾角等参数。

五、案例分析以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案例为例,假设我们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首先将该物体放在天平的一边,然后通过调节另一侧的质量使得天平水平。

力学力的平衡与备课教案

力学力的平衡与备课教案

力学力的平衡与备课教案一、引言在学习力学课程时,了解力的平衡是基础和关键。

本文将介绍力学力的平衡,并提供备课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这一概念。

二、力的平衡1.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性质包括矢量性、可叠加性和有向性。

2. 力的平衡条件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力的平衡条件为合力为零。

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力的图示法力可以用箭头代表,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通过力的图示法,可以清晰地表示多个力的作用情况。

4.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矢量和的过程。

通过力的分解,可以研究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三、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能够运用力的图示法解决简单的力平衡问题。

2. 教学准备- 教材:力学教科书;- 教具:力的图示法示意图、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器材:各种大小和方向的力的模型。

3. 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力的认知和平衡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约15分钟)- 介绍力的概念和性质,强调力的矢量性、可叠加性和有向性;- 解释力的平衡条件,说明合力为零的物体状态;- 示范力的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箭头长度和方向的含义;- 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明白分解后力的合成与原力相等。

(3)实例讲解(约20分钟)- 通过一些力平衡的实例,引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引导学生使用力的图示法和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学生在实例讲解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

(4)实践操作(约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每个小组根据给定的力平衡问题,利用力的图示法和分解法找到解决方法;-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解答疑问,教师巡视辅导。

(5)总结和拓展(约10分钟)- 教师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进行总结;- 强调力的平衡和力的图示法的重要性;-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力的平衡应用的其他领域。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根据课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凝问,从而促使学生进一地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和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精髓,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础上的升华。

学生通过对力的概念及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合成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力的平衡学习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知识的学习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浮力及简单机械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多力平衡、力矩平衡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力的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能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够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分析和讨论生活中物体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作图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平衡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认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两端有滑轮的长方形小桌一个、正方形硬纸片一块、金属钩码一盒、棉线两段、挂盘两个。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

初中物理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力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2)学会用平衡条件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

(2)小车模型(玩具小车)。

(3)挂盘、砝码等。

2. 实验器材:(1)细线。

(2)勾码。

(3)木块。

(4)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从而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

2. 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力的平衡的概念,即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称为力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在力的平衡中,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状态。

实验中,让学生用细线挂一个物体,用勾码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当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能保持平衡。

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二力平衡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如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等,都可以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释。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物理[关键词] 教案/物体的平衡[年级] 高一[文件] jan28.doc[标题] 高一物理(三) 物体的平衡[内容]高一物理(三) 物体的平衡【教学结构】本单学习要点是1.物体的平衡.若n 个力作用在物体同一点上或n 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这n 个力就是共点力.受共点力的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物体处于平衡态.具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也叫处于平衡态,称转动平衡.2.共点力物体的平衡条件,受共点力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的合力为零.反之,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步聚一般是①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是为了解题方便,把已知量和未知量通过研究对象联系起来.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示.③解决受三个共点力的物体平衡问题可用图解法.根据三力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是第三个力的平衡力的思想,运用平行四边形法.根据条件建立直角坐标系,把力都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方向上去,列出方程,∑=∑=F F x y 00解方程,得出结果.3.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矩M.力矩是力F 与力臂L 的乘积.M=F ×L.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如果力和转动轴平行,力臂为零,无论力F 多大,力矩M 都等于零,该力就不能使物体转动.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矩为零.∑=M 0.(逆时针力矩为正,顺时针力矩为负)也可以表示为顺时针力矩等于逆时针力矩.M M 逆顺=.【解题要点】例1.如图22 - (1)所示,重10N 的物体A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试求斜面对物体A 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分析解答:物体在斜面上静止,受到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三个力作用,此三个力合力为零.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的合力F 一定与重力G 等值反向共线,是G 的平衡力.画出以N 、f 为邻边,F 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或包括N 、f 、F 的矢量三角形.得出f F N ==⨯=sin3010125 ,N F N ==⨯=cos30103253 .三个力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都是另一个力的平衡力.如图22-(2)所示,重力G 与支持力N 的合力R 是摩擦力f 的平衡力,也可得到上述正确结论.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也可采用正交分解.如图22-(3)所示,沿平行和垂直斜面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把G 分解到两轴方向上去.根据∑=∑=F F x y 00可得f G G N G G ====123030sin cos ∴ f NN N==553 点评.图解法解受三个力物体平衡问题,是根据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是另外一个力的平衡力的思想.画出包括三个力在内的平行四边形或矢量三角形求解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应用,具有普通意义.例2.如图23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一根长为L 的细绳吊起来,放在半径为R 的光滑球体表面上,由悬点到球面的最小距离为d ,则小球对球面的压力 ;绳的拉力为 .分析解答:球面光滑,小球只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 ,沿绳的拉力T 和沿半径方向向外的支持力N 的作用.小球静止,三力的合力为零.如图23所示,画出以T ,N 为邻边,F 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或包括T 、N 、F 在内的矢量三角形.根据题设条件,长度三角形AOB 与力的三角形FNT (力F 、N 、T 顺序围成的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到.d R G R N L T N R d R G T L d RG +==∴=+=+ 点评.画出力的矢量三角形后,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三角形求出待求量,解三角形一般常用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力和长度三角形相似等方法.例3.用绳将球A 掛在光滑竖直墙上,如图24-(1)所示,当绳子变长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分析解答.球A 为研究对象,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墙水平向右的支持力N 和绳的拉力T.小球静止,三力合力为零,如图24-(2),T 、N 合力F 是G 的平衡力,大小等于mg ,方向竖直向上.根据T 、N 、F 的矢量三角形,可得T F mg ==cos cos θθ;N Ftg mgtg ==θθ.当绳变长时,θ变小,cos θ增大,tg θ减小,绳的位力T 和墙对球的支持力N 都减小,球对墙的压力是墙对球的支持力N 的反作用力,也要减小.本题由于没有求力的具体数值,只要求判断力的变化,不用列数学式子讨论,单根据图解法画出力的示意图也可求解.因为T 、N 的合力F 大小为G 、方向竖直向上.N 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墙水平向右,即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分力. 根据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由图24-(3)可知,当绳变长,θ减小时,T 、N 都减小.例4. 如图25-(1)所示,光滑球放在两个平板AB 、AC 之间, AB 与水平面间夹角为60°,AB 与AC 之间的夹角θ也是60°,使AB 板固定,AC 板与AB 板间的夹角为θ逐渐增大直到120°的过程中,则球对AC 板的压力大小( )A. 先增大后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逐渐减小.分析解答. 图解法:光滑球放在两平板之间,受重力G 、支持力N 1、和N 2,三力处平衡状态,当AB 板固定,AC 板角度变化时,力N 2的方向不变,N 1的方向、大小随两板的夹角变化而变化.重力的平衡力F 是N 1、N 2的合力.做出力的矢量三角形.θ不变时,N 1的大小和方向如图25-2中实线所示,当θ角变大时,力N 2方向不变,力N 1大小、方向都在变化.图中虚线所示矢量三角形也在变化.可以看出:由60°变到120°的过程中,力N 1先减小后增大,θ=90°时N 1最小.而力N 2一直随θ角的增大而减小.∴C 选项正确. 正交分解法:球受三个力,可以建立平行板AB 和垂直板AB 的直角坐标,把N 1和G分解到两坐标轴方向上.如图25-(3)所示, ∑=∑=F F x y 00∴ N G N N G 1216060cos sin cos cos θθ==+解得⎪⎩⎪⎨⎧+== 60cos 60sin sin 60sin 21G ctg G N G N θθ θ角在60°—90°之间随θ增大,ctg θ值从3减小到零.θ角在90°到120°之间时随θ的增大,ctg θ值从零减小到-33. 所以θ在 60°到120°之间增大时,ctg θ一直减小,N 2也一直减小.当θ=120°时,N G G 23233120=⨯⨯-+⨯=().此时球与AB 板接触,但无弹性形变,没有弹力.θ角在60°到120°增大时,N 1先减小,到90°时sin ,sin θ==1601N G 值最小,以后随θ增大,N 1值增大,到120°时,N G G 160120==sin sin .点评.矢量的运算可以用图解法和正交分解法求解.应用图解法,有时比较方便.例5.一根一端粗,一端细的木料,被悬掛起来,恰处于水平位置然后从悬点锯断,则( )A.粗段比细段重B.粗段比细段轻C.两段一样重D.无法解定分析解答.木料悬掛起来,悬点不动.木料在水平位置静止,其所受合力矩为零,或木料的顺时针力矩等于逆时针力矩.如图26所示,把悬点左侧较细部分的木料看成一个物体,重力为G 1,重心为O 1,悬点右侧较粗部分的木料当成另一个物体,重力为G 2,重心为O 2.悬点(轴)到这两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线的距离(力臂)L 1>L 2.木料平衡,G 1L 1=G 2L 2∴G 2>G 1.木料粗段比细段重.A 选项正确.点评.力对物体轴动效果取决于力矩,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矩为零.例6.如图27所示厚薄均匀的BC 板长L=0.5米,一端B 与墙用铰链连接,在C 端用一水平的细绳连接,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A 点,已知∠CBA=60°,板上放一重球,球重G 1=20N ,半径为5厘米,板重G 2=8N.求水平绳的拉力T.(不计任何摩擦)分析解答. 球受共点力处于平衡状态.杆BC 是有固定转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如图27所示.杆BC 受球对它的压力F ,力臂L F ,重力G ,力臂L G ,这两个力的力矩是顺时针力矩.绳拉力T,其力臂L T ,对杆BC 产生逆时针力矩.杆BC 平衡.顺时针力矩等于逆时针力矩.杆BC 平衡.顺时针力矩等于逆时针力矩.FL F +GL G =TL T .球受重力.杆BC 支持力N 1,墙的支持力N 2.N 1、N 2合力F 是重力G 的平衡力.画出平行四边形,求得N G Sin 130=F 与N 1是作用力反作用. F=N 1、L R tg F =30 、L LG =cos302 、L T =Lsin30°.上述各量代入杆BC 平衡的方程中.可得T=14.8N.点评.共点力物体平衡和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的条件不同,要分析清物体是哪种平衡,根据不同的平衡条件.用不同规律解决平衡问题.【课余思考】1.物体受三个不相互平行的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一定共点吗?2. 物体受多个(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处理力时,用什么方法较好.【同步练习】1. 如图28所示.测力计、绳子和滑轮的质量都不计,摩擦不计.物体A 重40N ,物体B 重10N. 整个装置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对A 的支持力是30NB. 物体A 受到的合外力是30NC.测力计示数是20ND. 测力计示数是30N2.如图29所示.如果改变AO 绳的悬点A 的位置,使α角增大而保持BO 绳水平方向.设绳AO 拉力为T 1,BO 绳拉力为T 2,那么T 1和T 2的变化关系是( )A. T 1增,T 2增,且T 1>T 2B. T 1增,T 2增,且T 1<T 2C.T 1增,T 2不变且T 1>T 2D.T 1 增,T 2减,且T 1>T 23.如图30所示.均匀直尺放在桌面上,一端悬掛一个砖码,尺将平衡.尺伸出桌面长度是全长的2 / 7,则尺的重量与砖码重量的比是( )A. 2:7B. 7:2C. 4:3D. 1:4 参考答案. 1. AC 2. A 3. C【章节点评】本章内容是一个概念,两个规律,三个方法.一个概念是力的概念.力是矢量,要清楚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

两个规律是共点力物体和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三个方法是分析力的隔离法和整体法;处理力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法则和正分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