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轶事教案(梦醒时分)

合集下载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通过这些词语和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问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悟,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情感引导: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亡人逸事》。

(2)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学会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亡人逸事》。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深入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亡人逸事》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风格。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亡人逸事》,感受课文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①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③课文中的逸事体现了已故亲人的哪些优秀品质?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4. 朗读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亡人逸事》。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逸事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2]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2]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2]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

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

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

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
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
五、教学流程图
感谢您的阅读!。

《亡人轶事》教案

《亡人轶事》教案

《亡人逸事》简案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怀宁教学目标:品味作品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格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解题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全文,概括地讲记述了那些逸事?(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①、回忆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天作之合②、回忆“我”与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初次见面③、回忆妻子“怕苦哭诉;场院背瓜;纺织粜卖;养儿育女”的生活场景。

——为人妻母④、回忆悼文拖延至今的缘由,坦言对亡妻的愧疚以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一次恩爱。

——愧对亡妻明确:材料的选取——众多生活琐事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三、探微知著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概括“亡人”性格,体会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1、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用于刻画人物时,或者描摹语言,或者点化肖像,或者描写动作,或者烘托心理,可以细致描写出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探究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明确细节描写的的作用语言细节凸现人物真实内心。

肖像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变化。

动作细节彰显人物性情魅力。

事件细节塑造人物丰富形象。

3、简要总结概括亡妻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体会归有光《寒花葬志》与本文在细节描写以及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同:①都是悼亡之作,表达对亡人的怀念之情;②都通过肖像、动作、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③笔调细腻朴实、清新自然。

异:创作动因不同,书写内容有异。

①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②表达作者对寒花悲惨命运的悲悯和同情,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身世浮沉。

五、总结提升1、细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微知著”,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也就是能看到事物的苗头;……一是“搜间传神”,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亡人逸事》文章解析、文学鉴赏技巧、拓展阅读推荐。

1.3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了解《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1.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1.3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2.2 过程与方法2.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2.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3.2 认识生死、珍惜亲情,增强人文关怀。

2.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亡人逸事》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1.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1.3 拓展阅读的推荐和引导。

3.2 教学难点3.2.1 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3.2.2 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细腻感受。

3.2.3 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解读的能力培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人的逸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亡人逸事》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亡人逸事》,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品情感。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深入分析文本。

4.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认识生死、珍惜亲情。

4.6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布置与拓展阅读5.1 作业布置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生死、亲情的文学作品,如《背影》、《纪念刘和珍君》等,扩大阅读视野。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2)认识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亡人逸事》的内容,感受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细节描写来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亡人逸事》的打印稿。

2. 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稿。

3. 作文纸和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亲人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

(2)介绍课文《亡人逸事》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亡人逸事》,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分享和讨论。

4. 细节描写练习(1)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一个小片段,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写一篇关于亲人的短文。

(2)选择一篇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创作的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课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写作技巧的迁移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采用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亡人逸事》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的背景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表现主题的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七、课堂练习1. 请简述《亡人逸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请分析《亡人逸事》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请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八、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

2. 请选取一个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话。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亡人逸事》。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分析作品结构。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4. 欣赏法: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亡人逸事》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音频、展示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亡人逸事》,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参考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7. 欣赏与评价: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亡人逸事》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类似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情趣;(3)模仿课文写作风格,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尊重和怀念亲人的品质;(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亡人逸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散文创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2. 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和分析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创作具有个性和内涵的散文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写作技巧;4.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象征、隐喻等;(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3)解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写作指导:(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构思、选材等;(2)让学生模仿课文风格,进行写作实践;(3)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写作方法;(3)布置课后作业。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介绍亡人逸事是指死者离奇的事情或者对死者的怪事。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述一些亡人逸事的故事,帮助学生对生死和超自然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目标通过学习亡人逸事,学生将能够: 1. 掌握一些典型的亡人逸事故事; 2. 讨论生死和灵魂的概念; 3. 培养超自然事件的思辨能力; 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亡人逸事(5分钟)1.引入亡人逸事的概念和背景;2.解释亡人逸事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讲述亡人逸事故事(15分钟)1.选择几个典型的亡人逸事故事进行讲述;2.每个故事后面留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故事1:鬼压床的恐怖经历•描述:鬼压床是指人在睡眠中感觉被压制,无法移动的经历。

有些人称之为“鬼上身”。

这种现象被认为与超自然事件有关。

•提问:1.你听说过鬼压床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你认为鬼压床是真实的还是幻觉?3.你有什么解释鬼压床的理论?故事2:幽灵出没的鬼屋•描述:有些房屋被认为是闹鬼的,经常出现超自然现象,如奇怪的声音、物体移动等。

这些房屋常被称为“鬼屋”。

•提问:1.你听说过鬼屋吗?你有去过类似的地方吗?2.你相信鬼屋中的现象是真实的还是假的?3.你认为鬼屋中的超自然现象可以用科学解释吗?故事3:亡者的灵异遗物•描述:有些亡人逸事与亡者留下的物品有关。

这些物品可能具有超自然力量,能够引发奇怪的现象或者联系到亡者的灵魂。

•提问:1.你听说过亡者的灵异遗物吗?你认为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吗?2.你相信物品能够承载灵魂或者具有超自然力量吗?3.你有什么解释灵异遗物的理论?第三步:讨论生死和超自然事件(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生死的概念和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2.提出一些问题,如“灵魂是否存在?”,“有没有来世?”等,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问题1:灵魂是否存在?•你认为灵魂是否存在?为什么?问题2:有没有来世?•你相信有来世吗?为什么?第四步:培养思辨能力(15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亡人逸事,进行深入研究;2.要求学生从科学、超自然、心理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3.学生将研究结果呈现给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培养自己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和亡灵的不同看法和习俗。

(3)培养自己积极面对人生和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亡人逸事课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背景资料、课文解析、练习题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亡人逸事的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亡人逸事?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了解亡人逸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并尝试解释其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解决相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观点。

5. 总结与反馈:(1)让学生回答教学导入中的问题,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篇一:亡人逸事教案】亡人逸事这三篇文章在表现题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用来悼念亡妻的作品悼亡之作说到悼亡之作,我想在内容上无外乎写的是亡人之美和未亡人之悲。

(板书:美悲)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种美和悲的,则是我们今天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篇幅上讲主要是表现亡人的美还是未亡人的悲的?美那就先让我们来讲一讲亡人之美。

同学们还记得昨天布置的预习题目吗?文中哪些片断和细节是来讲亡人之美的,在这些片断和细节中又体现了哪些美品质?为了使同学们的概括更加有序,我将文中的片断分成了三个阶段一、青春未嫁时二、为人妻母时三、老来弥留时请同学们整理一下思路。

(和学生一起分析文中细节主要体现亡人什么样的美好品质。

)板书:一、娇羞端庄知书达理二、吃苦耐劳坚韧任劳任怨三、知足以上这些词都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的,我想一段和谐幸福的婚姻,光有审美上的体现是不够的,夫妻两人更重要的是情感。

作者和亡妻的感情怎么样,在文中哪个词可以来形容这种感情?天作之合这个词是从亡妻的嘴里说出来的?是无奈地说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是欣然讲的?她对这件婚事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对自己满意的是才会用这种近乎唠叨的话语去讲。

我甚至还能想象到妻子坐在炕上讲起这段婚事满足的神情。

看到这幅板书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困惑,作者所讲的美和我们平常的概念不一样,作者所选取的细节和我们心目中美的细节也不一样。

他没有讲娇妻如花似玉,没有讲结婚时的海誓山盟,没有讲妻子的风雅大方,慧质兰心。

而讲的却是推机杼时变形的两个大拇指,背着两斗高梁去集市粜卖,甚至是临死前对幸福最低限度的满足。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平凡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亡妻的美呢?(看时间,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的亡妻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不是大家闺秀,不是巾帼英雄。

这样平凡的生活才是属于她的生活。

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平凡的生活中就没有美。

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美不是表面上光彩照人,而是要用生活去考量的,只有在平凡中迸发出的美,才是脱去浮华外衣的真正的最高层次的美,是一种至美。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

2.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于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交流彼此之间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看法,拓展思路,提高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入:(1)介绍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2)询问同学们是否听说过《亡人逸事》这篇文章;(3)简要介绍《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信息以及作者信息等。

2.阅读理解(1)让学生们自主阅读《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然后进行简要的讲解,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难懂词汇、语句等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分析文本(1)分析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并与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进行联系和对比。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在班级上进行展示。

例如:(1)你认为《亡人逸事》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你认为《亡人逸事》这篇文章与现代社会有什么联系?5.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并加深对于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估:1.听取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了解学生们对于《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写文本分析等,检测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1.在导入环节中,老师应该更加具体地介绍祭祀文化以及传统节日文化,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信息。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1、把握四个生活断面的内容。

2、品味“盯”、“跳”、“走”、“钻”等动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神作用。

3、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必修一第一模块“月是故乡明”板块写作实践中,大家曾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了文章,有些同学写了怀念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内容,有的取材真实,以小见大,写真事抒真情,表达了对亲人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检查预习(一)、认读理解懒筋——耍赖粜卖——籴米高粱——栋梁抛掷讳天作之合(二)、用最简语言概括四个断面的内容。

1、天作之合,“巧”。

2、看戏相亲,写“贞”。

3、勤劳持家,写“能”。

4、总括一生,写“情”。

三、品读鉴赏(一)、默读第一断面,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探究。

1、自选角度研读。

2、小组讨论。

3、参考议题及解读: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然而在作者笔下,简直就蕴涵着一种神秘色彩,恰如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亡人轶事教案(梦醒时分)

亡人轶事教案(梦醒时分)

亡人轶事教案(梦醒时分)第一章:引入与主题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知“亡人轶事”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梦醒时分”这一主题背后的深层含义。

1.2 教学内容引入亡人轶事的定义,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亡人轶事的基本构成和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探讨“梦醒时分”这一主题的内涵,如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反思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解亡人轶事的概念,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感受亡人轶事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梦醒时分”主题的深层含义。

第二章:经典亡人轶事案例分析2.1 教学目标通过对经典亡人轶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亡人轶事案例,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亡人轶事,如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选定的亡人轶事案例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案例中的关键元素和象征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创作自己的亡人轶事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具有个性的亡人轶事作品。

3.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一些创作亡人轶事的指导和技巧,如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等。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的亡人轶事作品。

3.3 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完善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第四章:亡人轶事与生活体验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亡人轶事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对生活和人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亡人轶事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亡人轶事与生活体验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感悟。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亡人逸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生命的无常。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感受。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亲情的珍贵,懂得关爱家人。

(2)认识生命的无常,珍惜当下。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简介2.1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如生平、著作等。

(2)强调鲁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课文背景简介(1)介绍课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关系。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解析3.1 课文朗读(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3.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主要情节。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深入剖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表达4.1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表现,如母亲、祖母等角色。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2 表达自己(1)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2)学生发言,教师指导。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拓展阅读5.1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5.2 拓展阅读(1)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思维训练6.1 思维训练一:对比分析(1)展示现实生活中亲情的例子,让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亲情表现。

(2)分析亲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

6.2 思维训练二:假设性问题(1)假设你身边的亲人有一天离你而去,你会如何回忆和珍惜过去的时光?(2)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亡人逸事》学案设计2亡人逸事学案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引申拓展,借鉴细节进行写作训练。

3.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晨读积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此词一改苏轼一向豪放雄迈的词风,反见温情,细腻的描写,哀绝凄清,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上片悼亡。

首句直接倾诉对亡妻的深挚怀念和伤悼。

阴阳两世,生死相隔了茫茫十年,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始终没有淡化——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次一句写作者当时的感受:孤坟远在千里。

无处可诉衷肠。

这里的”凄凉”一词有两种含意:既指作者思念亡妻的凄苦,又指作者仕途坎坷的悲凉。

”无处话凄凉”写尽作者孤寂悲郁的心境。

第三句话紧接第二句话的”悲凉”,用一假设引出作者当时的境遇。

”纵使相逢应不识”。

是因为“我”如今已是”尘满面,鬃如霜”。

短短六个字便将作者仕途潦倒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下片记梦。

”小轩窗,正梳妆”生动地写出了十年前夫妇问那充满欢乐的爱情生活。

但乍然的相逢竞使他们”相顾无言”。

妻子辞世后十年的宦海沉浮,十年的相思之苦,使他该有多少要讲给自己心爱的妻子的话啊!可”惟有泪千行”,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梦里相逢的惊喜更是反衬出现实中生死相隔的肝肠寸断之苦。

最后一句作者传达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凄凉之意,萦回不绝,令人不觉掩卷拭泪而长叹。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

感情至纯哀而无脂粉气,缠绵意,真实自然。

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因此流传古。

感人至深,堪称悼词之绝唱。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1)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1)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

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2、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3、学生运用所概括提炼的方法,能进行初步的审美活动体验。

【教学重难点】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最浪漫的事》,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一起感受作者与亡妻的点滴生活,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3),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的合集。

以他为代表的“白洋淀派”和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现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各有千秋的两个流派。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亡人逸事》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

三、解题亡人:孙犁的亡妻逸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四、读课文——理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写了妻子的“逸事”。

我们先给这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四个字,前后桌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选代表回答。

[学生读课文、讨论][多媒体显示归纳结果]。

1、天作之合——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初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诀别——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欣赏细节,体味妙处[明确]在作者把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之情,都蕴藏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

那么叙述小事是否等同于细节描写呢?[多媒体显示:叙述小事≠细节描写](一)什么是细节描写?(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教案
设计人:青州实验中学孟庆珍时间:2012、3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认识文章的细节描写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合理的借鉴。

3.体会真挚的情感之美
【教学习重点】
从“逸事”中感悟妻子的形象,从字里行间体会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一、课前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让学生重点识记黑体字的部分)
孙犁(1913-2003):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

他成了“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白洋淀”派又叫做“荷花淀”派)。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2、写作背景
1970年4月15日,孙犁的妻子因病去世,时年61岁。

这给在文革中历经屈辱劫难的孙犁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

12年后,文艺界表现个人情感内容的作品开始出现,作者借此东风,以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亡人逸事》,抒发了对亡妻的挚情。

3、孙犁悼亡诗
悼内子
孙犁
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

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

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

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二)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并尝试梳理文章内容
二、检查预习(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每题找一名同学去写,余生写到作业本上,以便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 粜.卖( ) 瞑.目( ) 有所不讳.()
唯唯
..()诺诺
..()抛掷.()
2、字形:
Yì事天作之héhé盘托bān配四bì生寒金bì辉煌cāng促cāng海桑田3、词语解释:
天作之合:
逸事:
三、对话文本,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并给文章加小标题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四、深入研习文本(问题在幻灯片上展现,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用5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讨论,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1、熟读文本,并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2、作者是用哪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给你的这一印象(美德)的?
3、我对亡妻怀着怎样的感情?试从文中摘录出表达我感情的句子,读一读。

五、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细节之美,体味其中的妙处
作者把对亡妻的无尽思念之情,都蕴藏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中。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四人分工明确,一个组长全面控制,一人负责记载,一人负责代表发言,一人负责补充。


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孙犁作品的语言质朴无华,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体悟语言中的精妙,并学习这种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的写作方法。

七、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感悟真挚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她的妻子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才结婚的,而是典型的旧式婚姻。

那么,既然在婚前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婚姻里,有真正的爱情吗?你对爱情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八、当堂巩固(学生写完后,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进行评选,教师结合学生习作进一步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九、作业布置:
1、阅读必修二读本上巴金的《怀念萧珊》,并在随笔本上写出读后感。

2、对比阅读:读陆游的《钗头凤》,仔细品味该首词与《亡人逸事》所抒情感的异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懷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雖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内容简介:
陆游是很受喜欢的一位南宋诗人,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慷慨激昂、悲愤自伤的诗作。

这位诗人至死也难以忘怀的是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

他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最终为母亲所拆散,终于各自婚嫁。

几年后陆游偶遇唐婉夫妇於绍兴沈园,悲痛难泯,在壁上题<钗头凤>以泄愤。

这首词哀婉瑰丽,令人不忍卒读.前人评论陆游《钗头凤》词说“无一字不天成”。

所谓“天成”是指自然流露毫不矫饰。

陆游本人就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正因为词人亲身经历了这千古伤心之事,所以才有这千古绝唱之词。

这段辛酸的往事,成为陆游终生的隐痛,直到晚年他还屡次来到沈园泫然凭吊这位人间知已,还写下了《沈园》诸诗。

3、总结这堂课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