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亡人逸事》。
1.2 学生自主阅读《亡人逸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亡人逸事》?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2 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阐述《亡人逸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师介绍《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2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3.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第四章:文学鉴赏技巧4.1 教师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4.2 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技巧,分析《亡人逸事》中的亮点和特色。
4.3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第五章:互动环节5.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亡人逸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5.2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自己的观点。
5.3 教师点评学生的互动表现,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第六章:深度解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亡人逸事》中的细节,深入解析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6.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探讨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深层意义的理解。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师提出比较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亡人逸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7.2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和关联。
7.3 教师总结学生的比较研究结果,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创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亡人逸事》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8.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锻炼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亡人逸事》教案(精选2篇)
《亡人逸事》教案(精选2篇)《亡人逸事》篇1亡人逸事教案孙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语: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
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
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
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2 分析《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意图。
1.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简介2.1 教师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2 分析《亡人逸事》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
2.3 学生分享自己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
3.2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亡人”、“逸事”等。
3.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文章,关注作者的表达技巧及情感抒发。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题,如生死、爱情、人性等。
4.2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第五章:创作实践5.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亡人逸事》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
5.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5.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6.2 学生举例分析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6.3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加深对文学手法的理解。
第七章:情感抒发与审美体验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如怀念、悲伤、敬意等。
7.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7.3 教师针对学生的体验进行点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比较分析8.1 教师推荐与《亡人逸事》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
8.2 学生汇报拓展阅读的成果,分享自己的感悟。
8.3 教师组织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第九章:课堂小结与反思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废都》。
简要介绍《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作者的图片和作品封面,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部分。
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
2.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朗读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情感理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理解文章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如对亡人的思念和回忆。
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态度。
3.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通过个人反思和小组分享,帮助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人性思考和价值观。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创意写作,表达对亡人的思念和回忆。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技巧,进行自己的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
进行创意写作,表达对亡人的思念和回忆。
4.3 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考方式。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考方式。
5.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亡人逸事》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2.能够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理解并领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题旨、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2.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亡人逸事》中的建筑文化及其表现方式。
2.学会通过文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研读小说,通过交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3.通过演讲、展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艺术表现方式2.《亡人逸事》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六、教学流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Step 2 研读小说: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研读本课文,并进行思路交流。
Step 3 分析小说: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小说的主旨、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Step 4 知识分享:让学生通过小组展示或演讲的形式,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Step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进行总结。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亡人逸事》以及分析小说中的建筑文化、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背景。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的隐含意义。
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培养同情心和理解力,对人的生死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亡人逸事》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概述文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2 文本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讨论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3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对生死话题的思考,引入文本的主题。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细节和意义。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和要求。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阅读笔记、作文和思考题等。
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
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播放相关的电影或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氛围。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2. 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情感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受。
教学步骤:1. 简单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练习设计:1. 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教学反思: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结构。
2.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1. 文章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2. 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1. 文章结构的把握。
2. 引导学生结合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1.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练习设计:1. 让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总结文章内容。
2.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通过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的。
教学反思:第三章:人物描写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重点:1. 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2. 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感知。
教学难点:1. 描写技巧的识别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步骤: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指出其技巧。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练习设计: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分析其描写技巧。
2.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通过描写感受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
教学反思:第四章:情感抒发与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
2. 引导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情感抒发的理解和体会。
2. 情感表达的技巧。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了解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对《亡人逸事》这篇文章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关于已故亲人的有趣故事吗?”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亡人逸事,以激发对主题的思考。
1.2 背景了解提供关于《亡人逸事》的背景信息,例如作者、创作时间等。
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分析(一)2.1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发文章《亡人逸事》的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描述细节,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2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文章中的亡人逸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通过这些逸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第三章:文本分析(二)3.1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隐喻等元素。
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含义等。
3.2 创意写作邀请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亡人逸事,可以是关于他们已故亲人的有趣故事。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细节、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文化背景与讨论4.1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与《亡人逸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相关节日、习俗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死亡和逝去亲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对个体处理死亡和逝去亲人的影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死亡和逝去亲人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些文化差异对个体有何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收获。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亡人逸事》的理解和感受。
5.2 反思与创作邀请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学习《亡人逸事》对他们自身的影响。
指导学生创作一篇关于自己亡人逸事的短文,可以是关于已故亲人的故事,或者是对于死亡和逝去亲人的思考和感悟。
第六章:比较研究6.1 比较文学作品选取另一篇关于死亡或逝去亲人的文学作品,与《亡人逸事》进行比较。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
《亡人逸事》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亡人逸事》。
2. 简介本文的背景及主题。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旧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
3. 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主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本文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关注程度。
第二章: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培养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本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行查阅字词。
【教学步骤】1. 针对本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章: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讲述的故事。
2. 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亡人的情感。
2. 分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亲情、友情等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
2. 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2. 观察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的情况。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亡人逸事》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亡人逸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亡人逸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简介《亡人逸事》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分析《亡人逸事》的文本结构和文学特点。
解读《亡人逸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亡人逸事》的文学特点。
运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鲁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地位。
2.2 《亡人逸事》创作背景《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鲁迅创作《亡人逸事》的动机和目的。
2.3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鲁迅的个人经历与《亡人逸事》的联系。
鲁迅的思想观念在《亡人逸事》中的体现。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结构分析《亡人逸事》的篇章结构和情节安排。
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3.2 文学特点分析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达。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描写。
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形象特点。
第四章:主题思想解读4.1 社会批判与反思《亡人逸事》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4.2 人性的探讨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
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交织。
4.3 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的联系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选择和挣扎。
第五章: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5.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情感的真挚和细腻。
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手法。
5.2 艺术价值探讨《亡人逸事》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鲁迅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创作才能。
5.3 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解析。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死亡的关系。
介绍《亡人逸事》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6.2 文本阅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亡人逸事》。
(2)理解《亡人逸事》的文意,把握其主要内容。
(3)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亡人逸事》。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珍惜生命。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亡人逸事》的文意理解和作品分析。
2. 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深刻内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亡人逸事》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作品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2)学生尝试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珍惜生命。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亡人逸事》。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生死的感悟文章。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生死题材的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分享评估:听取学生在下节课上分享的其他有关生死题材的文学作品阅读心得,评估其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调整。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亡人逸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亡人逸事》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1.把握四个生活断面的内容。
2.品味“盯”、“跳”、“走”、“钻”等动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传神作用。
3.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必修一第一模块“月是故乡明”板块写作实践中,大家曾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了文章,有些同学写了怀念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内容,有的取材真实,以小见大,写真事抒真情,表达了对亲人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检查预习(一)、认读理解懒筋--耍赖粜卖--籴米高粱--栋梁抛掷讳天作之合(二)、用最简语言概括四个断面的内容。
1.天作之合,“巧”。
2.看戏相亲,写“贞”。
3.勤劳持家,写“能”。
4.总括一生,写“情”。
三、品读鉴赏(一)、默读第一断面,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探究。
1.自选角度研读。
2.小组讨论。
3.参考议题及解读: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然而在作者笔下,简直就蕴涵着一种神秘色彩,恰如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二)、自由朗读第二断面,探究以下问题。
1.简评“盯”、“跳”、“走”、“钻”几个动词对刻画人物情态的作用。
2.研究“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亡人逸事的知识,知道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分析亡人逸事的故事和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亡人逸事的定义和特点亡人逸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 第二节:亡人逸事的故事和人物介绍几个著名的亡人逸事故事和人物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 第三节: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亡人逸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亡人逸事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关系4. 第四节:亡人逸事的现代价值亡人逸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亡人逸事在现代文化和教育中的作用5. 第五节:亡人逸事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亡人逸事的定义、背景和文化意义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亡人逸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亡人逸事的故事和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材或教学资源,包括亡人逸事的故事、人物和文化背景等内容。
2. 投影仪或白板: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亡人逸事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亡人逸事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亡人逸事的定义,阐述其独特性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
3. 分析亡人逸事的故事和人物:选取一个典型的亡人逸事故事,分析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探讨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讨论亡人逸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映。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了解的亡人逸事故事,并共同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引发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1.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对亡人逸事的第一印象和疑问。
1.3 教学内容亡人逸事的定义:解释亡人逸事是指关于已故人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
亡人逸事的背景:介绍亡人逸事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讲解亡人逸事的定义和背景。
学生分享对亡人逸事的第一印象和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章:亡人逸事的类型与特点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亡人逸事的分类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类型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具体亡人逸事的案例。
2.3 教学内容亡人逸事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亡人逸事,如发明家的意外发现、作家的创作灵感来源等。
亡人逸事的特点:分析亡人逸事的一般特点,如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等。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类型和特点。
学生分析具体亡人逸事的案例,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亡人逸事的故事讲述技巧3.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亡人逸事的故事讲述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故事讲述技巧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故事讲述技巧。
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故事讲述的实践。
3.3 教学内容故事讲述技巧:介绍如何吸引听众注意力、设置悬念、运用描绘性语言等技巧。
亡人逸事的故事结构:讲解亡人逸事的基本故事结构,如引入、发展、高潮、结尾等。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故事讲述技巧和亡人逸事的故事结构。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践故事讲述技巧。
教师评价学生的讲述效果,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与价值4.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对亡人逸事进行文化解读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亡人逸事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亡人逸事》的背景及作者。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亡人逸事》的文学地位及作者司马迁。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及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亡人逸事》的结构、情节及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重点段落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第三章:情感探讨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亡人的深情追忆。
培养学生理解和体验作者情感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亡人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及情感纽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感受作者情感。
通过小组分享,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丧葬制度及对亡人的纪念方式。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及其内涵。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化探究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对话等。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
5.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第六章:比较阅读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魅力。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亡人逸事》为主题,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死亡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观念和心理处理方式。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观念;(2)认识死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学会处理与死亡相关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第二章:死亡的文化观念2.1 死亡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死亡的含义,包括生物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角度。
2.2 不同文化下的死亡观念介绍不同文化对于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如中国的土葬、火葬、骨灰存放等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的葬礼习俗。
第三章:死亡与生命意义3.1 死亡与生命的关系探讨死亡对于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2 死亡与人生观分析死亡对于个人人生观的影响,如何看待生死、如何面对死亡等问题。
第四章:死亡与心理健康4.1 死亡相关的情绪问题介绍死亡相关的情绪反应,如哀伤、恐惧、否认等,并教授应对方法。
4.2 死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死亡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处理死亡带来的心理压力。
第五章:死亡与法律伦理5.1 死亡相关的法律问题介绍与死亡相关的法律问题,如遗愿、遗产分配、安乐死等。
5.2 死亡伦理问题讨论死亡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如生命权、死亡权、安乐死等。
第六章:死亡与家庭关系6.1 死亡对家庭的影响探讨死亡对家庭成员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家庭中的死亡事件。
6.2 家庭悲伤辅导介绍家庭悲伤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庭成员走出悲伤,重建生活。
第七章:死亡与丧葬习俗7.1 丧葬习俗的演变分析我国丧葬习俗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以及不同地区的丧葬差异。
7.2 丧葬仪式的意义探讨丧葬仪式对于家庭成员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尊重逝者和关爱生者。
第八章:死亡与临终关怀8.1 临终关怀的定义与意义介绍临终关怀的概念、原则和目标,以及其在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8.2 临终关怀的实施方法阐述临终关怀的实践方法,如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社会关怀等。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和背景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2 教学内容文本分析:《亡人逸事》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概述情感表达: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1.3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个人观点文本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析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亡人逸事》的文本内容和主题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2 教学内容细节描写:分析文本中的具体细节描写,如人物形象、场景设置等情感表达: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和情绪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2.3 教学方法细致阅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描写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解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第三章:情感表达3.1 教学目标理解《亡人逸事》中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情感表达对文本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3.2 教学内容情感分析: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技巧情感作用:探讨情感表达对文本的意义和影响个人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3.3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情感分析:鼓励学生分析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小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情感表达第四章:修辞手法4.1 教学目标识别和理解《亡人逸事》中的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对文本的影响和效果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和运用能力4.2 教学内容修辞定义: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运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4.3 教学方法修辞介绍: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修辞分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识别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教学目标综合理解《亡人逸事》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总结本次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5.2 教学内容综合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总结收获:让学生反思本次公开课的学习成果和体验5.3 教学方法综合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感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总结:鼓励学生反思本次公开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第六章:比较分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力理解《亡人逸事》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6.2 教学内容选取与其他作品相比较的文本分析比较不同文本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探讨比较的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6.3 教学方法文本选择:选择与《亡人逸事》相比较的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文本的特点和差异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分析的结果第七章:创意写作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7.2 教学内容创意写作指导:提供创意写作的指导和方法创作练习: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如创作短篇小说或诗歌分享与评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创意写作的指导和方法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创意写作练习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第八章:课堂互动与提问技巧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答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8.2 教学内容提问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本8.3 教学方法提问训练:进行提问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批判性思维:提供批判性思维的指导和练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本第九章:教学评估与反馈9.1 教学目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或口头报告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改进建议教学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9.3 教学方法评估实施:进行教学评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程度反馈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次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成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教学做好准备10.2 教学内容总结回顾:回顾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反思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改进措施未来教学规划:为未来的教学做好准备,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10.3 教学方法总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未来规划: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案概述中的教学目标制定:确保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并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和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与容:(多媒体1)照片导入:从他们脸上我们看不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我们看不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
这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那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
我们看到他们嘴角有一丝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半世的磨合、半世的相濡以沫,也许爱到了极处便成了平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每一对夫妻共同的愿望。
但是,人间多有遗憾,当身边的她离开自己而去的时候,照片中的男主人公犁先生他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时隔多年,他那双苍老的双眼又将会找寻怎样的过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犁的情感世界,走进他的《亡人逸事》。
(多媒体2)展示课题二、解题和理清基本结构(多媒体3)展示亡人:指作者已故的妻子;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小事情。
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写的是关于亡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文章一般由片断构成,那这篇文章作者写到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断呢?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
(多媒体4)明确:文中一共选取了亡妻一生中的四个横断面来写。
1、天作之合(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初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痛别(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多媒体5)板书:缘定、初识、持家、临别三、如果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人生,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显得苍白和单调呢?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生活中的情和爱来自于每一个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点点滴滴呢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丰满的人生。
那什么叫做细节呢?(多媒体6)明确: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和环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那我们来看看在本文中又有哪些细节呢?请找出你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些细节表现了妻子怎样的性格呢?(多媒体7)生2:亡妻是个勤劳、善于学习的女性。
文章第三部分写到她出嫁前“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出嫁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关于她勤于针线活的细节描写有吗?生3:有。
“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这是什么细节描写?表现什么?生3: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学作纺布的辛劳和付出。
师:犁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生(齐答):对比的手法。
师:第三部分中还有哪些关于亡妻的描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生 4:妻子以前“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
”后来“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
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
”表现了妻子的勤劳肯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斗高粱”有多重吗?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斤的重量呀!生5:初嫁过来时,“她颇以为苦。
”后来是“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这两个“苦”的对比表现了什么?生5:表现妻子从一个娇惯的女孩到后来成为勤劳能干肯吃苦的家庭妇女的反差之大!师:第三部分中有关于妻子成长过程中努力付出的描写吗?生6:有。
她背北瓜,因为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她站起来哭了。
师:你读了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感受?生6:表现一个娇惯的小闺女努力成长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的艰辛的过程。
师:妻子持家之所以辛苦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生7:有。
当时“闹日本”,家境不好,“我”又不在家,她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
师:文中还表现了亡妻怎样的形象?大家继续谈。
生8:爱孩子。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师:大家知道吗,亡妻不懂医学,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
他们一个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家中的长子十二岁时不幸病故,大家想想,一个如此疼爱孩子的母亲遇到这样的噩耗该有多么痛苦啊!可是妻子仍然为这个家操持着。
生(齐答):这是个坚强的女性!师:除了第三部分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亡妻的性格的?生 9:第二部分,表现亡妻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
“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师:很好。
不过,要你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亡妻这种观念的强烈的一个词,是什么?生10:“严肃”。
这个形象让人觉得忍俊不禁。
生11:第二部分中还有一处妻子的细节描写也很生动。
当她看到“我”时的动作描写。
师:请你抓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说说?生11:“用力盯”,“跳”,“钻”。
表现了妻子羞涩质朴而直爽的个性。
师:“羞涩质朴”我们都能理解,可“直爽”的个性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生11:当时的农村女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未婚夫应该是非常腼腆的,甚至都不敢正眼看,顶多偷偷瞄一眼,可犁的妻子是“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人是她要一辈子跟的人,第一次见当然难免会新奇,可见她的直爽天真。
师:非常好,这位女生观察细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有道理。
好!师:文中还刻画了亡妻怎样的形象?生12:文章的第四部分关于亡妻临终时的肖像描写,表现出亡妻易于满足的性格。
师:请展开分析。
生 12:丈夫把买来的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是为妻子做衣方便考虑的。
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件很小的事,可妻子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师:是啊,大家想啊,一个人在临终前念挂的该是多么重大的事啊!妻子患病十年,临终前没有说自己一生的辛劳,却记着丈夫的点滴关爱。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瞬啊!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文中细节刻画了亡妻“辛劳一生,知足安命,安于淡素,善良质朴又不乏坚强”的形象。
(幻灯片8)3、师:同学们,我注意到文章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处文字很奇怪。
当一位老朋友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时,“我却唯唯,一直拖延着没有写。
”大家看板书,本文写于妻子去世后的第十二个年头。
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感情这么深,为何迟迟不写?是他不能写,还是不想写,还是不愿写呢?(幻灯片8)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齐读第四部分第三段)生13:是作者不愿面对,对妻子感情的过于深厚。
师:作者对妻子怀有怎样的感情呢?生14:愧疚、感激。
师:哪里看出来?生 14:文中提到“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
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
这表明作者觉得妻子多家庭付出太多,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生15:“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作者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自然对亡妻更加眷恋。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
我这里有两段材料,大家读读。
(出示幻灯片9)抗日战争改变了犁的人生道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犁离开家乡投笔从戎。
1956 年初夏,犁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 20 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
“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
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自我病后,她伴我至公园,至古董店、书店,顺我之素好,期有助我病速愈。
当我疗养期间,她只身数度往返于小汤山、。
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
我于她有惭德。
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师:正是因为妻子对自己、对家庭的忘我付出,使犁对亡妻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感激、愧疚之情!(板书)情到深处,情何以堪!不愿面对,不愿提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大文豪东坡悼亡他的妻子王弗的一首词《江城子》,(出示幻灯片10)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
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来表现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师:犁在文中说,悼亡妻子,“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来写,而且,语言极其平淡。
这样有没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学生齐答没有)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生16:因为细节的真实。
师:说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第二部分写亡妻礼教观念重是缺点还是优点?(学生齐答“缺点”)师:那为何还要把亡妻的缺点也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呢?生17:因为人无完人,有时候缺点反而更能表现人的真实!师:讲得太好了!(板书:真实刻骨铭心的细节)结课感悟: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明确:细节美和人性美师: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套用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的结尾:(出示幻灯片12)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啊!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亡妻啊!六、作业:(1)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你拥有的或曾经拥有的一段亲情或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