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初中化学说课:分子和原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子和原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它们的研究。

所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理解这些领域的原理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本次讲解,我将首先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接着会分别从化学和物理层面,为大家详细阐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性质以及相关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 原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大小、电性质字,符号为“X”,如氢原子为H,氧原子为O等。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之一。

化学式中,分子的符号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原子的符号组成。

例如,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

三、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1. 原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原子是微观数量级的粒子,它由中心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核外绕着电子云。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的-15次方米,而电子云的大小约为10的-10次方米,即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

电子在电场力和核的引力作用下,保持在原子核的周围环绕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子壳层,外电子层未充满的元素具有化合价。

2. 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分子的形成始终遵从着化学键结合原则。

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双原子分子,多原子线性分子和多原子非线性分子。

其中,双原子分子如氢分子(H2)、氧分子(O2);多原子线性分子如二氧化碳(CO2);多原子非线性分子如水(H2O)。

四、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在周期表中属于第一组;氧原子有8个质子,属于第16组。

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分子和原子》1500字

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分子和原子》1500字

2023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版:《分子和原子》1500字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推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向学生提问:“大家看到这个玻璃杯里面装满了水,请问水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部分。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水是由分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意学生模拟把水分子分开的动作,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分子的微小。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由若干个原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2. 从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出发,教师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结构,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模型演示的方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结构。

例如,可以用碳酸氢钠和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来展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构。

2. 教师在实验中加入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们认为这个现象与分子和原子有关吗?”等等。

四、实验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推断出的分子和原子结构特点。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2.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了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教师询问学生的学习收获和疑惑,解答学生的问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自行选择一个物质,绘制该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子和原子》说课

《分子和原子》说课

浓氨水与酚酞溶液的实验
• 【动画模拟】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 使酚酞溶液变红。
【提问】品红为什么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一些? 水受热时为什么蒸发速度加快?这些现象 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分子的运动速率受到温度的影 响,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 率越快。
【活动探究二】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演示实验】 1+1是否一定等于2?
【引入主题】
【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经过老师的介绍, 你觉得分子、原子是一种怎样的粒子?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实验探究
【活动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演示实验】
浓氨水
酚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分组探究】
【装置改进】 • 1、改进方案:用医用小药瓶代替小烧杯,一次性塑料杯 代替大烧杯进行实验。 • 2、改进意义: (1)本实验设计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新课程理念。 实验材料易得,既廉价又可反复使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 的用量很少,节省了实验用品,节约了经费,适于农村学 校的实际。 (2)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氨气对学生的刺激,将污染降到最 低。 (3)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用时 短,利于实验结论得出,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 象;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 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室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 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 究活动的乐趣。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秦国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初中化学说课:分子和原子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初中化学说课:分子和原子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初中化学说课: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列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进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论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转变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此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熟悉化学反映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熟悉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旁的物质及其转变,有了必然的熟悉。

但对物质的内在转变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组成有了必然的熟悉。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进程中掌握了一些探讨方式和实验技术,加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熟悉。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

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术](1)熟悉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

(2)熟悉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进程与方式](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式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从本节课开始将会接触到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认识。

这为以后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和学生实际,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本课时的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本课题的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

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

同时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境、活动探究、练习反馈、课堂小结。

具体过程如下:【情景创设】导入新课,教师打开一瓶花露水,向空中喷洒并且用手指蘸花露水在黑板上写分子两个字。

学生进入情景,观察现象。

针对情景提出问题:花露水的气味怎样进入你的鼻孔中,黑板上分子两个字怎么不见了?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是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微粒的一些基本特征。

2.会运用这些特征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究学习”。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024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2024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子和原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宏观上,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物质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的桌子、水等。

但在微观层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它们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保持着物质的基本性质。

例如,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具有水的所有特性。

原子则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环绕在核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数目,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分子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例如水分子可以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然而,原子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能通过核反应进行转化,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的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的排布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目的多少对所有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它们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燃料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四、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来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例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分子和原子》分两节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

最后,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分析学生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难点分子的概念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的存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亲自动手、讨论及总结。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分子运动和分子破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面试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

面试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1 《分子和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主要介绍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概念等内容。

是带领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等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3、教学重点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的概念4、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分子的概念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

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断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但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分子和原子说课材料

分子和原子说课材料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子和原子》是人教新课标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题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物质的变化和混合物、纯净物等宏观概念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化学方程式、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类比、想像、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学生在已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后和形成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开始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本课题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型课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掌握分子、原子的性质;(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身边日常现象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探究从宏观现象来分析微观本质,来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养成细致地观察习惯,养成研究问题方法;(2)通过观察科学照片体验物质客观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 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的观念、初步形成概念。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在此之前未接触过微观物质。

2、心理特征:学生对充满神奇色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

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综合应用来解决这一难题。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同时又体现一种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型的学习思想。

分子和原子第一讲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第一讲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第一讲说课稿一、引言本讲稿主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它们在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性。

通过本讲,学生将了解到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对于深入理解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与特征1. 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每个分子都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 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特征:- 分子可以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如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 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表征了不同元素的特性。

- 分子和原子都具有质量和体积。

- 分子在空间中存在一定的三维结构。

三、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1. 化学中的应用:-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化学反应的发生方式和反应速率。

- 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的研究,可以设计和合成新的化合物,应用于药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

2. 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体内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生命的基本原理。

- 分子和原子参与了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表达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四、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1. 教学方法:- 结合图片展示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并与化学和生物学的应用联系起来。

2. 活动设计:- 实验演示:通过分子模型和实验装置展示不同分子之间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 图片展示:展示分子和原子的三维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空间构象。

-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 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报告,描述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五、总结通过本讲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它们在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教材内容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等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2)理解分子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说课|初中化学说课:分子和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具体过程如下
五、板书设计
课题.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考试。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