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吸油树脂的合成研究

吸油树脂的合成研究

井石化科研所 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烷基苯乙烯 为 基本单体 , 交联反应制得吸油聚合物。9 0 日 19 年 本触 媒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一种选择性吸油树脂 ,其 吸
收 卤化 烃 类 的倍 数 ( 量) 为 2 重 约 5倍 。 国 内对 吸 油树 脂 的研 究 起 步较 晚 ,少数 高 校 和 研 究 所 开 展 了该 项 研 究工 作 ,浙 江大 学 对 吸油 树 脂 进 行 了较 系统 的研
树 脂 那样 饱 和 吸油 倍 数 ( 饱 和 吸油 量 时所 吸 收 的 达到
究, 但尚无工业化 的报道 。 根据单体种类的不同, 吸油
树 脂 基 本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是 丙 烯 酸 酯 类 树 脂 , 烯 一 丙
油量 与树脂原重量之 比) 达数百倍或数千倍 , 吸收倍 率要少得多 。 一般只能达到几十倍 。 高吸油树脂利用
通过采用分散聚合法 ,合成 了甲基丙烯酸高碳链脂 肪醇共聚树脂 , 树脂收率可达 9 5%。对树脂的性能 、 合成条件进行 了研究 。
1 实验 部 分
空间位阻较小 , 贮油能力也越强 , 其吸油保 油能力较 高; 之, 反 树脂侧基 上酯类 基团亲油能力越 差 , 分子
的 网状 结 构 越 小 , 动 力 就 小 , 油 空 间较 小 , 脂 推 贮 树
近年来 , 油船 、 油罐泄漏事故所引起 的大量含油 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倍受人们关注 。有效 的油 品回
剂完全溶解后 ,加入溶有部分引发剂的单体及交联
剂 。 8 ℃下反应 2 , 在 0 补加余下的引发剂, h 继续反应
至终 止 。反 应 产 物 以 30 目的滤 网过 滤后 , 6 0 用 0℃ 温 水 洗涤 3次 , 温干 燥 后备 用 。 低 2 结 果与 讨 论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Cole fChe ity a d Ch m ia gi e i lge o m s r n e c 1En ne rng, o Ch ngq n nie st i g U v r iy
o ce c & Te h o o y C o g i g 4 1 3 , i a fS in e c n l g , h n qn 0 3 1 Ch n )
t la r l ea on y c yat sm om e s, , - e h e d c y a i e a r si i g a n,b nz lpe ox d si ta o r N N m t ylne ia r lm d sc os lnk n ge e oy r i e a nii t r,g l tn a ipe s nt e a i s d s r a
分 散 剂 用 量 2 8 , 油 体 积 比 8: , 度 8 . 水 i温 0℃ , 应 时 间 5h时 , 成 的 树 脂 吸 油性 能 最 好 , 甲 苯 的 反 生 对 吸 油 率 达 1 . / , 甲苯 和 四氯 化 碳 的 吸 附 量 也 在 1 / 6 5g g 对 0 g以上 。在 3h内 , 脂 基 本 达 到 饱 和 吸 油 状 g 树
高 吸油树 脂 的 制备 及 性 能研 究
原金 海 , 有 房 , 孙 曾广 鹏
( 庆科技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 庆 重 重 413) 0 3 1
摘 要 : 用 丙烯 酸 和 十二 ( ) 直 接 酯 化 法 制 备 丙 烯 酸十 二 酯 , 后 以 丙烯 酸 十 二 酯 和 丙 烯 酸 丁 酯 采 烷 醇 然 为单体 , , N N 亚 甲基 双 丙 烯 酰 胺 为 交 联 剂 , 氧 化 苯 甲 酰 为 引 发 剂 , 胶 为 分 散 剂 , 为 分 散 介 质 , 过 明 水 采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 0 年第 5期 08
利用微波处理与淀粉变性技术合成高吸油树脂的研究
韩 立 宏
( 宁夏师范学院化学 与化学工程学院, 宁夏 固原 7 60 ) 50 0
摘要: 从降低合成成本和寻求可再生原料角度出发 , 以玉米 淀粉为基材 , 甲基丙 烯酸丁酯 为接枝单体 , 过氧
化苯甲酰为 引发剂 , Ⅳ’ Ⅳ, 一亚 甲基双丙烯 酰胺 为交联剂 , 过微 波处理和淀粉变性技术合成 性能较好的高吸油 通
油 后 的树 脂进行 加 压 或加 热 , 加 压或 加 热后 的质 将 量 与加压 或加 热前树脂 的质 量之 比作 为保油率 。本
场淀粉 厂 ) 甲基 丙 烯 酸 丁 酯 , 析 纯 ( ; 分 天津 市 大茂
化学试 剂 厂 ) B O, 析 纯 ( 阳市 新 西 试 剂 厂 ) ;P 分 沈 ;
随着经济 的迅 速 发展ຫໍສະໝຸດ 和 社会 的不 断 进步 , 合成
高吸油树 脂对 吸油性 能和合 成原 料 的可 持续性 利用
1 2 试 验 方 法 .
12 1 合 成工艺 ..
称 取一 定 量 的 干燥 淀 粉放 人研
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 。目前国内外合成性能较好 2 J
的高 吸油树脂 , 几乎 全 部 以石 油 副 产 品为 唯 一合 成
树脂。包括具体研究淀粉与单体质量比 、 引发剂用量 、 交联剂用量及微 波条件对树脂形 态、 吸油性能 和接枝率 的 影 响。所合成 的树脂可吸收 自重 1 倍 以上 的甲苯 。 3
关键词 : 微波 ; 淀粉变性 ; 高吸油树脂 ; 合成
中 图分 类号 : S 3 . T269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10 (0 8 0 05 0 10 32 20 )5— 2 2— 4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及性能研究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方法及性能研究

b o b n e i ’ r p r e s many t de b h n i g t r p t n a e gh o r o i fd a s r i g rsn S p o e t sWa i l su i y c a gn ep o r o d ln t f a b n l e o i d h o i n c n ak n . e u t s o e o l s r t n p w ro sn i 1 0 / o ou n . l e e R s l h w t i a o p i e fr i s 5. g g frtl e e s h b o o e
酸 甲酯 为单 体所 得 的树脂 对 甲苯 的吸 油率 只有 12/ ; 甲基 丙烯 酸 丁 酯 为单 体 所 得 的 树 脂 相 应 的 吸 油 率 .gg 以
张 王 陈 2 昀 , 先友 , 霞
( .河 南 大 学 药 学 院 , 封 45 0 ; 2 1 开 70 1 .泉 州 市 城 东 中 学 , 州 32 1) 泉 60 1

要 : 用 悬 浮 聚 合 法 , 水 为分 散 相 , V 采 以 D B为 交 联 剂 , P B O为 引发 剂 , 以价 格 低 廉 的 苯 乙 烯 、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 甲
me o i ae sds r d p a e D scos n iga e t n P siiao . f cino ihol h t d w t w tr i s h s , VB a rsl kn g n d B O a t tr Af t n hg i h a e p e i a ni e o
Ab ta t y t s fhg . b o bn e i a e n su id i i at l , s g s s e so oy r ain sr c :S n h i o i a sr ig r s h sb e td e t s ri e u i u p n in p lmei t s h n n h c n z o

高吸油性树脂

高吸油性树脂
基 金项 目: 陕西 国 防工 业职 业技 术学 院研 究与 开发 项 目 ( G f y l 3 — 2 6) 作 者简 介 : 杨 艳丽 ( 1 9 8 0 . ) , 女, 硕士, 陕 西 国防工业 职业 技术 学 院化学 工程 学 院讲 师 , 主要研 究 方 向 : 采油 化学理 论 与技术 , E — m a i l
y y l 1 3 5 7@h o t ma i l . e o m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0 9
第3 期
杨艳丽 :高吸油性树脂
滤材 料 、 防锈 剂 、 显 影剂 和衣 物 干洗等 方 面 。
3 1
来生产 高聚物 的一种聚合方 法 [ 1 0 1  ̄乳液 聚合反应 速率快 , 产物分子量高 , 聚合则可选用间歇法。半连 续法有利于共聚物组成的控制 , 使用较为普遍。 近年来 , 从乳液聚合衍生 出来 的微乳液聚合也 用于制备高吸油性树脂。微乳液聚合方法的特点是 单体用量很少 , 而乳化剂用量很多。曹爱丽等 n 采 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系高吸油性 树脂, 吸油 速 率 可达 3 0倍 以上 。黎 小 武 等 ¨ 以二 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 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 剂合成 了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性树脂。
具有 广 泛 的用 途 。
耐寒耐热性 。李芸芸等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及苯 乙烯为主要单体 , 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 偶氮 二异丁腈为引发剂 , 采用悬浮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
白色颗粒 状 的共聚 型高 吸油树 脂 , 树 脂粒径 适 中 , 可
吸收 2 O 倍 的对二 甲苯 。魏徽等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 了聚 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P L M A) , 该树脂柴 油 的保油率达到 9 0 % 以上 。 采用悬浮聚合 的优点是 : 悬浮聚合 中产生 的大 量热可通过介质水有效排除 , 不 易造 成 局 部 过 热 。 以水为分散介质 , 可使体 系黏度低, 后处理工序简 单 。但该方法制备的树脂通常具有密实的结构 , 而

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

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

专论与综述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杨晓玲(青岛化工学院化工系,山东青岛 266042) 摘 要:介绍了我国近20年来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吸水性树脂;超强吸水树脂;接枝共聚物;吸水剂 中图分类号:T Q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840(2001)01-0016-04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以其优异的吸水性能和广阔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它就是高吸水性树脂,亦称超强吸水剂。

1 我国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研究 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进行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1982年中科院化学所的黄美玉等人[1]在国内最先合成出以二氧化硅为载体的聚- -巯丙基硅氧烷为引发剂,吸水能力为400倍的聚丙烯酸钠类高吸水性树脂,之后有关高吸水性树脂的专利和文献报道逐渐增多,在80年代后期已有20多个单位进行了开发工作,并有少数单位已进行生产。

90年代末我国已将其应用列为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农业方面应用。

如吉林省将其用于移植苗木,新疆、河南和甘肃等省用其改良土壤。

但由于目前高吸水性树脂的价格较高,至今收效甚微。

1.1 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 以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单位有[2]:兰州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科学院石化所、太原工业大学、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海南师范学院、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宁夏计量研究所、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青岛化工学院[3]等。

制备实例[4]:将50g玉米淀粉与850m L蒸馏水调匀,加入三口烧瓶中,然后加入3g37%甲醛,水浴加热,搅拌成糊,冷却至室温,依次加入76g丙烯腈,14g硝酸铈铵溶液(1.25g硝酸铈铵用12.75 g1mo l・L-1硝酸溶解制得),搅拌均匀,用50%NaOH调至pH为7,通入氮气,在氮气保护下,至室温搅拌2h,加入200m L蒸馏水,水浴加热至82℃,保温搅拌20min,驱尽过量丙烯腈,加入100g 50%NaOH,升温至80~90℃,保温搅拌皂化2h,至出现淡黄色为止,用冰乙酸调pH至7,迅速加2000m L无水甲醇,搅拌下纯化,蒸出过量甲醇,冷却至室温,抽滤,于60℃真空干燥,制得的吸水树脂吸蒸馏水量为1650g・g-1,吸人工尿为130g・g-1。

甲基丙烯酸类高吸油性树脂的性能及再生研究

甲基丙烯酸类高吸油性树脂的性能及再生研究

eainwa —5 h v rg irc v r ai rah dmoet a 0 rt s1 ,tea ea eol eo eyrt e c e r h n9 %. o o
甲基 丙 烯 酸 类 高 吸油 性 树 脂 的性 能及 再 生研 究
宿 辉 , 刘 辉 , 雪 肖
( 黑龙 江 工 程 学 院 材 料 与 化 学 工程 系 , 龙 江 哈 尔滨 10 5 ) 黑 5 00 摘 要 : 用 悬 浮 聚 合 法 , 甲 基 丙 烯 酸 十 六 酯 、 乙烯 ( t为 聚合 单 体 、 采 以 苯 S) 明胶 为分 散 剂 、 氧 化 苯 甲 酰 ( P 为 引 发 过 B O)
第 2 卷 第 4期 5
21 年 1 01 2月







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Vo . 5 № . 12 4
D e ., 011 c 2
J u n l f i n j n n t ueofTe hno o y o ra o l gi gIsi t c l g He o a t
m e h c y a e r sn wih hi h o la s r to t a r l t e i t g i b o p i n
XU u ,LI H u .XI H i U i AO Rue
( p r n f tr l a d C e sr n ie r g De a t t e i s n h mi yE gn e i ,Hel gi g Isi t f c n lg ,Ha bn 1 0 5 , hn ) me o Ma a t n i n j n n t u eo h o y o a t Te o r i 5 0 0 C ia

高吸油树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高吸油树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是 吸 油 速 度 快 ,但 也 吸 水 ,保 油 性 能 差 ;凝 胶 型 材料 利 用 分 子 间 的 物 理 凝 聚 力 形 成 网 络 结 构 吸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第 2期
20 0 2年 6月








V O . 8 N O. 11 2
Jo U RN A L F I o T ANJI I S I UTE F N N T T o TEC H N oL oG Y
摘 要 : 高吸 油树 脂 是 一 种 与 一 般 吸 油材 料 不 同 的 自溶 胀 型 吸 油 材 料 . 本 文 简单 介 绍 了 高 吸 油
树 脂 的 开 发 及 其 发展 前 景 ,并 对 其 吸 油机 理 做 了 简要 叙 述 .
关 键 词 :高 吸 油 树 脂 ;合 成 ;综 述
近 年 来 ,随 着 石 油 工 业 的 高 速 发 展 , 由 油
船 、油 罐 泄 露 事 故 以及 含 油 工 业 废 水 的 排 放 而 造 成 的 环 境 污 染 已倍 受 人 们 关 注 .研 究 开 发 行 之 有 效 的 油 品 回 收 材 料 以及 含 油 工 业 废 水 净 化 材 料 势
J n. 0 2 u 2 0
文 章 编 号 : 0 4—2 6 ( 0 2 0 10 2 l 2 0 ) 2—0 3—0 3 4
高 吸 油 树 脂 的 开 发 与 应 用 前 景
张 文 林 ,唐 建 军 ,邵 拥 军 闫 卫 东 ,
( .河 北 工 业 大 学 1 化工 学 院 ,天 津 30 3 0 1 0;2 .河 北 中 兴 汽 车 制 造 有 限 公 司 , 保 定 0 1 0 7 0 0; 3 .河 北 廊 坊 奥 科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 廊 坊 0 5 0 ) 6 0 0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现状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现状
通 的染 发 剂 , 头 发 洗 过 几 次 之 后 就 会 恢 复 原 来 的 颜 色 。利 用 聚 丙 烯 酸 盐 高 吸水 性 树 脂 、 甲基 溶 纤 剂 、 酸性 染料 和水 , 配 制
( 二) 在石 油工业密封 上 的应 用。在天 然橡 胶或 合成 橡 胶 中添加一 定 量 的高 吸水 性树 脂 , 并 将 其加 工 制 成 密封 材
膨 胀 。在 堵 塞 高 渗 透 层 起 到 调 剖 的 作 用 , 当被挤 入油 层 时 , 由于 它 不 具 备 吸 油 能 力 , 因而在 开 采时容 易携 带 , 达 到 有 选 择 性 封 堵 的 目的 。
头发和柔软头发 的作用 , 它主 要 由高分 子 、 水、 溶剂、 香料 等 配制 。由于高吸水性树脂 的亲水性 , 因此 , 它 与水 、 酒精可 以 相容 , 干燥 的时候 , 有很 好 的耐潮 性 , 在使 用 时 , 又具 有 良好
般有营养型、 药 物 型 。在 高 吸 水 性 树 脂 中 加 入 营 养 剂 之 类 的
( 三) 在原 油或成 品油脱 水 中的应用 。经过 电脱盐 、 脱水 的原油 , 仍然会存 在水分 , 吸水树 脂材 料 可以去 除成 品油 中 混人 的水 。如将 吸水树 脂与水不溶性 基材 混合成 型 , 当含水 的油类物 质通 过时 , 该材 料能 够把 油 中水分 充分 吸 收 , 同时
1 3 0 8 e m 处红外吸收峰逐渐增强 , 可 能 是 随 着 沉 积 时 间 的增
东西可以制成 营养型化妆 品。同样 在高 吸水性树 脂 中加入某 些药物制成的药物型化妆品具有治疗某些疾病 的功效。
使油 中含有的其它有机物质得到清除 。
二、 高吸水性 树脂 在 日用化学工业 中的应用

吸油材料研究进展

吸油材料研究进展

吸油材料研究进展作者:王泽甲张小博武玉亮杨绍娟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14期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油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吸油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解决环保、生态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对吸油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对其分类、吸油机理、吸油性能的表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分析了现阶段的常用的吸油材料存在的缺点及不足,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吸油材料应向着高效、廉价、环保、可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吸油材料;吸油性能;天然生物质材料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对石油资源的消费与日俱增,导致石油化工企业持续扩增,而由此产生的含油污水的水质更加复杂多样,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油体泄漏会污染海岸沿线,危害海洋生物,而且还破坏了海滨风景,影响美学价值,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处理水面浮油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的主要措施是用吸油物质来机械回收泄漏区域的石油。

用吸油材料处理含油污水,具有快速、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且吸油材料一般价格低廉,降低了处理成本。

吸油材料作为一种环保型溢油处理手段,既具有吸附法处理溢油的优点,又避免了新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净化环境,需迅速有力地回收因各种原因泄入环境的油污,因而吸油材料的研究开发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1 吸油材料的介绍吸油材料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多种分类。

一般可分为传统吸油材料和新型吸油材料两大类。

1.1 传统型吸油材料按原料分,传统型吸油材料可分为无机吸油材料和有机吸油材料两种类型,其中,有机吸油材料又包括天然有机吸油材料和合成有机吸油材料;按吸油机理可分为凝胶型、吸藏型和吸藏凝胶复合型;还可按材料的外观分类,可分为片状类、粒状水浆类、粒状固体类、包裹类、编织布类、乳液类等[1]。

由于传统吸油材料具有吸油效果不明显、吸油量低、油水选择性不高、保油性能差等特点,已经满足不了实际应用,因此传统吸油材料已开始向新型吸油材料过渡,研究新型吸油材料是必然趋势。

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

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

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摘要:近年来,国内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

栋在快速发展时期,对混凝土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目前混凝土原料差距大,资源短缺,导致混凝土、砂、颗粒、材料越来越复杂,导致混凝土多余流失,影响了正常施工。

在项目中,通常需要通过高还原水和高保水性聚钙酸的组合降水方法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含量。

随着水分的降低,在混凝土混合开始时,聚丙烯减水剂会在水泥、灰尘等灰尘颗粒的表面产生吸附,形成水膜,从而达到分散的效果;高保水性聚硅酸在初始条件下不产生吸附,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缓慢释放阴离子,并在水泥表面产生吸附,因此,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悬浮聚合;吸附倍率;饱和吸附倍率引言可剥离涂料是一种临时保护涂料,可用于器件的临时防护,在器件储存、运输和使用期间,保护器件免受灰尘、油污、刮伤或腐蚀等伤害。

待可剥离涂料完成保护作用后,可从器件表面完整剥离,不对基材表面造成任何损害,且不残留任何影响基材使用性能的物质。

因此可剥离涂料在运输、电子、建筑、国防、汽车及船舶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1实验部分1.1实验原料和仪器终端氢氧化聚丁二烯(P2000):工业级,无锡利腾化工有限公司;丙烯酸甲酯(HEA):工业级,上海泰坦有限责任公司;三丙烯酸丁二醇(PETA):工业级,江苏磷化学有限公司;4,4'-二环己烷二异辛酸(HMDI):化学纯,上海维塔化学有限公司;二月二丁基(DBTDL):分析纯,上海麦克莱恩生物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亚克力等离子体以太(IBOA):工业级,AOC Accurley技术;2、2-氢氧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1-氢氧基环氧基苯基酮(184)、2,4,6-三甲基二苯基环氧乙烷(TPO):工业级,常州力量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四氢磷(THF):纯色谱法,国家制药集团化学试剂。

履带式光发射器:F300S,Fusion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6700,Symantec Technologies Limited;核磁共振光谱仪:AVANCEIII,BRUKER拉伸试验机:E43.104,Meters Industrial Systems (China) Ltd. 凝胶渗透色谱仪(GPC):HLC-8320GPCEcoSEC,TSO Co.1.2合成原理丙烯酸和丙二醇直接在强酸催化下酯化以获得丙烯酸。

219405449_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

219405449_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

研究与开发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合 成 树 脂 及 塑 料 , 2022, 39(5): 17有机溶剂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泄漏、遗洒等事故,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会导致恶性事故,对人身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3]。

采用具有吸附功能的无机材料和天然有机多孔材料是防止漏油的有效手段[4],但是这类材料存在吸附率低、保油性差、有机溶剂污染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4-5]。

因此,新型高吸油树脂的研发和应用成为热点。

高吸油树脂由亲脂单体(如烯烃和丙烯酸酯)共聚而成,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不但具有吸油速率快、吸附倍率高的特点,而且吸油后强度保持率高[6]。

高吸油树脂具有较强的溶胀性、抗冷耐热性、油水选择性及吸附能力;对油品的保油性能良好,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不漏油以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吸燃油性能吴喜娜1,王国军1,周 帅1,魏 浩1,李万利2*(1. 教育部超轻材料和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北京 102300)摘 要: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共聚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三元丙烯酸酯类交联型高吸油树脂,对高吸油树脂进行了分子结构及微观形貌表征,并研究了树脂在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常用燃油中的吸附倍率(3 min吸附)和饱和吸附倍率。

结果表明:所制高吸油树脂颗粒均为规则的球形;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的吸附倍率分别达5.35,7.28,6.69 g/g;饱和吸附倍率分别为15.41,12.97,13.04 g/g;高吸油树脂去除水面柴油的效果高达99.8%,具有优异的吸燃油性能。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悬浮聚合 吸附倍率 饱和吸附倍率中图分类号: TQ 3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2-1396(2022)05-0017-04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igh fuel adsorption acrylic resinWu Xina 1,Wang Guojun 1,Zhou Shuai 1,Wei Hao 1,Li Wanli 2(1. Key Laboratory of Superlight Material and Surface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2. Institute of Military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ystemsEngineering ,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 ,Beijing 102300,China )Abstract : A ternary acrylate cross-linking high fuel adsorption resin was prepared via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hexadecyl methacrylate,butyl acrylate and styrene as monomers,whos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icroscopic morphology was characterized. The adsorption rate (in 3 min adsorption) and saturated adsorption rate of the resin to various fue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s of the high adsorption resin prepared is regular sphere,whose adsorption rates to diesel,gasoline,kerosene are 5.35,7.28,6.69 g/g and whose saturated fuel adsorption rates are 15.41,12.97,13.04 g/g,re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high fuel adsorption acrylic resin to diesel on water surface can reach 99.8%. The adsorption resin exhibits excellently in fuel adsorption.Keywords : high fuel-adsorbing resin;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fuel adsorption rate; saturated fuel adsorption rate收稿日期: 2022-03-27;修回日期: 2022-06-26。

高吸油性树脂

高吸油性树脂
t r n o la s r i r e te o s o i b o pton p op r i s,p e r ton r pa a i .
Ke r s y wo d :h g i a s r t n r sn;s s e s o o y e ia i n;c o s i k n e r e; ih ol b o p i e i — o u p n i n p l m rz t o r s l ig d g e n
过改 性来 提 高疏 水性 , 但成 本 较高 。
2 高 吸油性 树脂
2 1 性 能特 点 .
高 吸油 性树脂 能 吸收 各种 不 同的 油品 , 特别
1 吸 油 材 料
适 用 于 水面 浮油 的 回收 以及 含 油 废 水 的分 离 净
化处 理 。它具 有 与 高 吸 水 性树 脂达到 吸 油 、 油 的 目的 。高 吸油 性 树 脂 从 储
的使 用 和运输 已成 为 现代 生 活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各种规 模 的溢油 事 件逐渐 增 多 。油膜 污 染会 对水 生生 物造 成严 重 的破坏 , 因为油 膜阻 碍 氧气
部分 的吸 油率 都 比有 机合成 吸油材 料 高 , 缺点 其
是 浮力 性 质 差 , 油 的 同 时也 吸 水 , 管 可 以通 吸 尽
进 入水体 , 水体 缺氧 , 使 而且 油 被 冲到海滩 , 也会 对周 围的生 物 造成 严 重 的影 响 。高吸 油 性 树 脂 是 近年来 开发 的一种特 殊 的功 能高 分子 材料 , 作
为 自溶 胀 型 的 吸油 材 料 , 有 吸 油 品种 多 、 具 吸油 不 吸水 、 吸油 速 率快 、 积 小 、 油能 力好 和 回收 体 保 方 便等 优点 。

吸油树脂的脱油和再生性能研究

吸油树脂的脱油和再生性能研究
金 项 目( J G2 0 0 9 0 9 9 )
作者简介 : 魏 徵( 1 9 8 1 一 ) , 男, 山西左权人 , 讲师 , 硕士 , 主 要 从 事 高 分 子 材 料 和油 品分 析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2 1
n ( B A) 一0 . 6 7 , 采 用 悬 浮 聚合 法 进 行 共 聚 。在 装
研 究 ・开 发
弹 性 体 C , H 2 0 I N 1 5 A — 0 8 — E 2 L 5 A , 2 S 5 T ( 4 0 ) M : 3 E 5 R ~ I C 3 8 S
吸油 树 脂 的脱 油 和 再 生性 能研 究 *
魏 徵, 崔 曼 , 余红 伟 , 刘 信
型, 天津 市 泰 斯 特KH一 5 0 B型 , 昆 山禾创 超声 仪器 有 限公 司 。
1 . 3 高 吸油 树脂 的制 备及 吸油 以 B MA 和 B A 为聚合单体, ”( B MA):
*基 金 项 目 : 教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工 程 重 大 项 目 培 育 资
( 海 军 工 程 大 学 理 学 院化 学与 材 料 系 , 湖北 武汉 4 3 0 0 3 3 )
摘 要 : 采 用加 水 蒸馏 法 、 乙醇 萃取 法 和 表 面 活性 剂 法 对 吸 收 柴 油后 的 高 吸 油 树 脂 进 行 了脱 油 及
再 生性 能研 究 。 结 果表 明 , 加 水 蒸馏 法 得 到 树 脂 的 脱 油 率 只 有 5 O , 用 乙 醇 萃 取 法 得 到 树 脂 的 脱 油 率 达到 9 8 . 5 , 表 面 活性 剂 法得 到树 脂 的 脱 油 率 不 到 5 , 采 用 乙醇 萃 取 法 再 生树 脂 较 好 。 关键 词 : 高 吸 油树 脂 ; 回收 率 ; 脱 油 率 中图分类号 : TQ 3 2 2 .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3 1 7 4 ( 2 0 1 5 ) 0 4 — 0 0 3 5 — 0 4

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

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1 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机理高吸油树脂是通过亲油基和油分子间产生的范德华力来实现吸油目的,其吸油机理是高分子链段的溶剂化过程。

将高吸油树脂投入油中, 开始阶段是分子扩散控制; 吸入一定量的油后, 油分子与高分子链段发生溶剂化作用,此时仍是分子扩散控制;当吸入的油分子足够多时, 溶剂化作用充分, 链段伸展开来, 网络中只有共价键交联点存在, 此时由热力学推动力推动;当高分子充分溶胀,链段伸展到一定程度,会慢慢回缩, 即存在弹性回缩力, 最终达到热力学平衡[1] 。

因此, 低交联的聚合物中亲油基和油分子间的相互亲和作用是高吸油树脂的吸油推动力。

故改变吸油树脂的网络结构, 提高亲油基团与油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是改善树脂吸油性能的关键[3] 。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现状2高吸油树脂的分子结构及吸油机理2.1 分子结构高吸油树脂的微观结构特征是低交联度聚合物。

交联度的形成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2.1.1化学交联化学交联是长链大分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三维空间的网状结构。

目前合成的高吸油树脂主要以化学交联为主,其共价键的键能最大,化学交联的形式最为稳固,形成的交联网状结构也就稳定,难以破坏,相应的树脂性能也最稳定。

2.1.2离子交联长链大分子之间通过金属离子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长链大分子的缠结。

2.1.3物理交联利用分子间力使其相互缠绕在一起。

一种是氢键结合,长链大分子上带有羟基或其他极性基团,相互吸引而使长链大分子相互缠结在一起;另一种是分子间的范德华力,长链大分子的链段间相互吸引而缠结。

近两年,浙江大学对在强化学交联中引入物理交联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这样的交联可以大大提高高吸油树脂的吸油和保油性能。

2.2 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高吸油性树脂由亲油性单体制得的低交联度聚合物,具有三维交联网状结构,内部有一定的微孔。

吸油时,树脂分子中的亲油基链段与油分子发生溶剂化作用,油分子进入到树脂的网络结构中足够多时,高分子链段开始伸展,树脂发生溶胀,但是由于交联点的存在,高分子链段伸展到一定程度后慢慢回缩,直到平衡。

常见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常见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Abstract:Theclassificationandmechanismofoilabsorbingmaterialsareintroduced.Theresearchstatus oforganicandinorganicoilabsorbingmaterialsatthepresentstageissummarized.Theresearchprogress ofhighoilabsorptionresin,hydrophobicspongeandsyntheticoilabsorptionfiberinchemicalsynthetic materialsisalsodescribed.Finally,theprospectof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oilabsorbingmaterials wasprojected.Itisbelievedthathighoilabsorptionmaterialsshouldbefurtherstudiedintheenvironmen talfriendlinessandthebasictheory.Furthermore,thecombinationofmanymultitechnicalfieldscould alsopromote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oiladsorptionmaterialsintheoilpollutionrepair. Keywords:oilpollution;oiladsorptionmaterials;researchprogress;practicalapplication
合成材料为主。 按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又可以分为包藏型、凝
固型 (凝胶化型)和自溶胀型[2],其吸油前后对比

高吸油树脂材料研究进展

高吸油树脂材料研究进展

高吸油树脂材料研究进展
何紫莹;郭三维;高慧敏;刘专;吴江渝
【期刊名称】《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年(卷),期】2015(0)3
【摘要】高吸油树脂材料是一种具有超强吸油保油能力的轻度交联高分子。

它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耐热耐寒性差、吸油种类单一、吸油速度慢、回收不方便等缺点,在处理原油开采和海洋原油运输泄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文中综述了高吸油树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介绍了传统高吸油树脂、环保型高吸油树脂以及新型高吸油树脂的分子结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并对高吸油树脂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6页(P179-184)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分子结构;制备;性能
【作者】何紫莹;郭三维;高慧敏;刘专;吴江渝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4.8
【相关文献】
1.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 [J], 马希晨;宋辉;王春俏;聂新卫
2.一种基于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复合吸油材料 [J], 李峰;张超;栾国华;裴玉起;储胜

3.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质 [J], 陈晓磊;邓李川;王晓峰;关爽
4.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徐萌;李彦锋;杨艳;彭巍
5.高吸油树脂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J], 盛晶博;曹月坤;李长波;赵国峥;邱峰;王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高化实验报告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高化实验报告
1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Flory-Huggins 公式可较全面的反映影响树脂吸水能力的各种因素。
Q
5/3
2 1 i x V 1 1 2V S1 / 2 2 u
Ve
V0
它的吸水机理, 是利用单体中的亲水性基团来吸附水分, 借助树脂内的离子基团电离后 的库伦斥力撑开三维结构, 使树脂吸水后充分溶胀、 链段伸展, 并借助电离后树脂内外的渗 透压差将水分吸入树脂内部, 最后通过内部的三维交联结构来进行储存, 因此能够吸收几百 倍的水分。 吸水性树脂的种类不同, 其分子链组成、 结构、 分子量、 交联度不同, 则吸水能 力差别很大。 以交联度为例, 交联度增加会提高树脂的强度, 保水性好, 但内部储水空间减 小, 吸水率降低; 交联度减小虽然能增加储水空间, 但树脂强度低, 保水性很差, 因此需要 一个适中的交联剂用量。 衡量高吸水树脂吸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为吸水倍率 Q, 它是指在吸水平衡时, 1g 树脂所吸收的液体的量: Q = (M2 − M1)/M1, 本实验正是通过比较不同配方下的树脂吸 水倍率,来找到最合适的配方。 四、 试剂名 实验药品 英文名 acrylic acid 熔点 14℃ 试剂名 英文名 sodium hydroxide 熔点 318.4℃ 试剂名 N,N-亚 甲基双 丙烯酰 胺 试剂名 过硫酸 铵 英文名 N,Nmethylenedi acrylamide 熔点 185℃ 英文名 ammonium persulfate 分子式 C3H4O2 沸点 141℃ 分子式 NaOH 沸点 1390℃ 分子式 C7H10O 2N2 沸点 --分子式 N2H8S2 O8 分子量 72.06 用量 5.017g 分子量 40.01 用量 20.8g 溶液 分子量 154.17 用量 0.05g 分子量 228.2 密度 1.05 摩尔数 0.07 密度 2.12 摩尔数 0.052 密度 1.352 摩尔数 0.0003 密度 1.98

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刘生鹏;高秋;胡仙林;孟培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石油的需求量呈现出加剧的趋势.石油开采、油品运输等过程产生的泄露和油类废弃物对海洋和淡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研究开发高效、清洁、循环使用的吸油材料实现油水分离成为近期研究热点.吸油材料可以分为无机吸油材料和有机吸油材料两大类.无机吸油材料因制备简单、成本低、吸油倍率高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疏水亲油的海绵状石墨烯吸油材料因对各种油品适用性好、吸附速率快、吸油效率高、循环能力强得到较好的发展.有机类吸油材料在循环利用率、吸附速率方面明显高于无机吸油材料.有机吸油材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其吸油倍率、循环利用率和吸附速率等性能指标.针对两种吸油材料的特点,结合不同改性方法的制备工艺,开发新型、绿色、高吸油率的吸油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5)012【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吸附;溢油;吸油材料;研究进展【作者】刘生鹏;高秋;胡仙林;孟培培【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0 引言随着石油及石油产品用量的增加,石油开采及石油产品的加工、提炼、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泄露和各种油类废弃物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淡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3].水中的溢油、油渍不仅降低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质量,影响食物链的循环,破坏生态平衡,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4].海上溢油造成的破坏具有危害程度大、波及范围广、清除困难等特点[5],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的需要开发出高效、耐用、清洁的吸油材料.吸油材料可归纳为无机吸油材料和有机吸油材料两种类型[6].1 无机吸油材料无机吸油材料又可以分为炭质吸油材料[7]、天然无机吸油材料[8]、人工合成无机吸油材料[9]和功能化改性无机吸油材料[10]4种类型.无机吸油材料来源广泛,吸油倍率高,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但是存在循环利用率低的问题. 1.1 炭质吸油材料炭质吸油材料在无机吸油材料中占有很大的比例[11],它可以分为活性炭类吸油材料[12]、粉煤灰类吸油材料[13]和石墨类吸油材料等[14]几种类型.1.1.1 活性炭类吸油材料活性炭可由木材、木屑、粉煤灰等制得,吸附油品后的活性炭可以用作固体燃料,处理较为容易,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Sun等[15]以商业的活性炭为基体,再用氢氧化钾和二甲基硅氧烷修饰,制得的活性炭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具有很好的吸油效果,能够选择性的从水中去除多种有机物和油脂.Fan等[16]制备了一种大孔径的碳纳米管用来吸附溢油,与膨胀石墨吸附41g/g相比,碳纳米管可以吸附69g/g溢油,吸油倍率更高.Zhu[17]等和 Gui等[18]制备的海绵状碳纳米管具有更好的吸油性能.Zhu等制备的碳纳米管吸油材料的吸油能力为92.30g/g,传统吸附剂聚丙烯纤维织物和毛毡的吸油能力分别是7.45g/g和6.74g/g,新制备的吸油材料的吸附能力是传统吸油材料的15~16.5倍,吸油能力远大于两种传统的吸附剂.Gui等制备的吸油材料吸附柴油能力为56g/g,在磁力和加热作用下可以循环1 000次,能重复使用.Kazuo[19]将粉末状的煤在400~500 ℃焦化、氧化、冷却,待加热到600~700℃时骤冷得到活性焦炭,再用含硅化合物进行憎水处理,得到的吸附剂具有憎水亲油性,可以很好的清除水中溢油.活性炭除了自身改性制成吸油材料还可以与其它材料复合增加吸附能力.Klymenko N A等[20]将活性炭与生物膜结合起来制备了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被油品污染的自来水的处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饮用标准.Chun等[21]用聚苯乙烯微球和硝酸铁为基体制备了一种三维大孔Fe/C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疏水性,对油品和有机溶剂有很好的吸附效果,而且有很好的循环性.Chen等[22]用三氧化二铁、镍、钴与碳结合制备了一种超轻的疏水亲油性材料,在400℃时将金属与碳接枝到聚氨酯上,发现它们会形成一种中空的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大小可以通过丙烯酸或金属阳离子的含量来调节,制备的材料吸油倍率可达到100g/g.Bi等[23]将碳纤维和未加工的棉花制备成气凝胶作为吸油材料,通过实验发现它对菜籽油、橄榄油、泵油等油品和甲苯、氯仿等有机物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其中对泵油吸附效果为自身重量的192倍,对氯仿的吸附效果为115g/g,而且能多次循环利用.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质,既能耐强酸、强碱,又能经受水浸、高温、高压作用.Muhammad等[24]将石墨烯用硫酸、盐酸等酸化得到一种新的吸油材料,并且测定了容积密度、空隙体积和碳氧比、原油粘度对其吸附量的影响,测定得到吸油材料的吸附量为131g/g.徐静莉等[25]利用活性炭的大的比表面积来吸附含油废水中的COD,发现粉炭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当吸附时间为50min,pH值为7,活性炭用量为6g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大于65%. 1.1.2 粉煤灰类吸油材料粉煤灰不仅可以用来制成活性炭作为吸油材料,其本身经过改性也具有很好的吸油性能[26],粉煤灰改性后制得的吸油材料对油品的清除有较好效果.姚乐[27]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并将改性后的粉煤灰在含油废水中进行吸附测试,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90min,废水pH值为10,改性粉煤灰用量为100g/L时改性粉煤灰除油效果最佳,去除率为96%.Shashwat等[28]将粉煤灰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进行改性,发现它能有效的吸附风化的原油.Tamilselvan等[29]将粉煤灰通过化学改性改变了其亲水性,先通过碱处理,再在其表面增加疏水性官能团改变亲水性,制备成一种疏水亲油的吸油材料,吸油能力是未改性材料的5倍.Karakasi等[30]将工业副产品高钙粉煤灰制备了吸油材料,用吸油材料对燃油、轻循环油和伊朗轻质原油进行吸附测试,同时测试了时间、温度、吸附剂与油品的质量比和溶液浓度等与吸附量的关系,发现了吸油材料的吸附特性.除了直接将粉煤灰改性制得吸油效果较好的材料外,也可以将粉煤灰和其它材料复合以增加其吸附能力.Kolemen等[31]用粉煤灰、膨润土和糖蜜在30MPa的压力下造粒制备吸附剂,发现10g粉煤灰和0.25mL糖蜜与膨润土反应2.5h制备的吸附剂吸附效果最好,对含油废水的去除率为90%.郝志涛等[3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搅拌时间为15min,转速为300r/min,pH 值为7.2~7.8,灰水比为1∶50时,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的石油类和COD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70%~80%和20%左右.Liu等[33]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质,粉煤灰为填料,过氧化二异丙苯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种吸油材料,结果表明过氧化二异丙苯为2%(质量分数),粉煤灰含量为25%(质量分数)时,制备的吸油材料的吸附性能最好.1.1.3 石墨类吸油材料石墨类吸油材料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石墨烯类吸油材料,另一种是膨胀石墨类吸油材料.Nguyen等[34]制备了一种超疏水亲油的海绵状石墨烯,它能高效的吸收油类和有机溶剂,其吸油能力最高为165g/g,且有很好的循环能力.Bi等[35]制备的海绵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形状可塑性高,除了能高效的吸收石油产品和脂肪类物质,对有毒溶剂甲苯、氯仿等也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它对氯仿的吸收能力为80g/g,循环10次后仍然有很好的吸附效果.He等[36]人用单项冻结干燥、无方向冷冻干燥和空气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具有疏水性的氧化石墨烯泡沫,它对汽油、柴油、泵油和润滑油等的吸附能力均高于100g/g,对于橄榄油的吸附能力高达122g/g.Dong等[37]在镍的催化下用两步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三维的石墨烯混合泡沫,通过测试证明它对机油等多种油品和甲苯等有机溶剂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王淑钊等[38]选用氧化插层法制备了膨胀石墨,测定了膨胀体积对柴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膨胀石墨的膨胀体积越大,对柴油的饱和吸附量越大,最高可达54g/g.庞秀言等[39]研究了膨胀石墨对不同黏度油类的吸附量大小和膨胀容积对吸附量的影响,发现吸附量随吸附质的黏度增大而增加,吸附量与膨胀石墨的膨胀容积呈正相关性.Wang等[40]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磁性膨胀石墨,研究发现有磁性的膨胀石墨比普通的膨胀石墨来说孔隙结构更加明显,磁性膨胀石墨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率为48.93g/g和42.75g/g,相较于普通膨胀石墨的41.46g/g和40.46g/g,吸油率提高了18.01%和5.65%.1.2 天然无机吸附材料现在研究的天然无机吸油材料大多数是将矿物粘土如沸石、膨润土、蛭石等经过改性或者将其与其他物质复合得到[41].Tina等[42]选用一种疏水亲脂的矿物粉末碳酸钙作为吸附剂从油水混合物中吸附溢油,发现吸附效果较好.Shavandi等[43]采用天然沸石从棕榈油厂废水中吸附剩余的残渣油,并且对pH、吸附剂的剂量、搅拌速率、接触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Flávia等[44]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沉积到膨胀蛭石表面,制备了一种高疏水性低密度的吸油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海绵结构”,可以吸附自身6倍重量的油品.Miguel等[45]将甘油在膨胀蛭石表面进行处理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吸油材料,对柴油等油品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Zhao等[46]用插层法将石墨插入蛭石内制备一种新的吸油材料,制备的材料具有多孔的结构,未改性前蛭石对柴油的吸油能力为26.7g/g,改性后吸油效果为70.6g/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Dikla等[47]通过研究发现滑石对食用油的吸附能力强于海泡石,海泡石强于蒙脱石,但是海泡石对油品的吸附速度更快,清除相同量的溢油,海泡石清除完时滑石清除了60%左右,而蒙脱石清除了45%,并且发现通过热处理,海泡石的吸油率会提高.1.3 功能化改性无机吸附材料以一种天然无机材料为基质,对其表面进行功能化制得的吸油材料称为功能化改性无机吸附材料[48].马希璐等[49]介绍了以无机材料硅胶为基质,对其表面进行有机功能化,制备出针对某种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Barbey[50]将具有菱面体晶体结构和含水量质量分数0.1%~1.6%的碳酸钙用微波加热至100~145℃,加热60~90min制得吸油效果良好的吸油材料.1.4 人工合成无机吸附材料人工合成无机吸附剂主要是指由铝、铁等金属的化合物制备的吸附剂及一些磁性物质[51].Chi等人[52]证明了氟的金属有机框架(FMOFs)是高度疏水性的多孔材料,在疏水性和毛细管作用下能够很好的与碳氢化合物结合,具有高吸油倍率,特别是对C6~C8的油品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清除溢油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Hu等[53]利用等离子体诱导嫁接技术将β-环糊精接枝到多壁碳纳米管铁氧化合物上得到磁性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将复合材料用于清除水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对1-酚萘的吸附量达到57.47mg/g.Fernando等[54]利用聚合物醇酸树脂和磁赤铁矿制备了一种磁性纳米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被用于清除水中溢油,可以清除8g/g.2 有机吸油材料一般来讲,有机吸油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或天然改性的有机吸油材料[55]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吸油材料两类[56].有机吸油材料相较于无机吸油材料来说吸油速率快,循环利用率好,但是合成较为复杂,还不能普遍单独的用于溢油的清理,一般将其与其他方法或者无机吸油材料一起处理溢油事故.2.1 天然或天然改性的有机吸油材料天然有机改性吸油材料已经在水上溢油回收和含油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57],一般是采用将农产品的废弃物改性制备吸油材料.天然有机物高分子往往含有亲水基,目前很多研究多集中在提高它们的疏水性上.Hussein M等[58]将甘蔗渣在300℃下进行碳化2h处理,发现处理后的蔗渣对重油、低粘度油水、高粘度油都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处理后的蔗渣对汽油和柴油的最高吸油倍率分别为23g/g和25g/g,并能循环使用,也可自然降解.Bayat 等[59]以稻壳和蔗渣为原料制备出疏水的吸油材料,并将制备的材料与商业用聚丙烯相比较,得到的结果发现稻壳和蔗渣的吸油率较商业用吸附剂更高,且稻壳和蔗渣作为农作物废弃物,来源广泛,能够自然降解.Teik等[60]用木棉制备吸油材料,并将用木棉制备的吸油材料与商业用吸油材料聚丙烯比较,发现用木棉制备的新材料对柴油、液压用油和机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6、43g/g和45g/g.同时,用木棉制备的吸油材料还有很好的疏水性和保油性,能够循环利用.Suni等[61]研究了羊胡子草纤维、羊胡子草毡片对几种油品的吸收倍率和吸收速率,并把它们同商业吸油材料作比较,发现羊胡子草制备的吸油材料吸收石油量大约是商业吸油材料的2~3倍,速度也是它的2~3倍,在测试中羊胡子草纤维几乎不吸水,去除水面柴油时效率超过了99%,吸附剂吸附量为自身重量的20倍,而且具有生物降解性,是一种很好的吸油材料.Kathiresan等[62]以香蕉树干的纤维为原料经过油酸、硬脂酸、蓖麻油和棕榈油改性后用于溢油回收,发现在硫酸催化作用下,经过油酸改性后的橡胶树干纤维的吸油效果最好,对机油的吸收倍率最高,并且具有很好的保油性,能够多次循环使用.Sun等[63]通过油酸酰氯和羧甲基壳聚糖反应制备了一种改性壳聚糖作为水面溢油吸油材料,用于处理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回收水面上的浮油,制备的吸油材料吸油速率明显增加且能多次循环使用.Juuso等[64]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出一种高孔隙率的纳米纤维素气凝胶,在二氧化钛作用下纤维素水凝胶具有疏水亲油性,可以有选择的吸附油品,吸附油品后的材料通过清洗或者灼烧表面可以清除表面的油品,能够多次循环利用.2.2 人工合成的有机吸油材料合成有机吸油材料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的一种新型吸油材料[65],主要是指高吸油树脂[66].John 等[67]用(CH3O)4Si和 CF3 (CH2)2Si-(OCH3)3在甲醇中用氨催化再进行超临界萃取制得一种疏水气凝胶,经过测试得到其吸附的油品质量可以达到自身的237倍,但是制备比较昂贵.Deniz等[68]将丁基橡胶用一氯化硫硫化,得到一种多孔性的聚合物,经过测试发现它对原油和石油产品以及多环芳烃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制备的吸油材料可以吸附15~23g/g的油品.Chitsan等[69]利用PP短纤废料及废旧轮胎的粉末制备一种吸油材料,它既能像PP短纤一样具有吸油性,又具有轮胎的弹性可以多次循环利用.可以用作油品紧急泄露应急处理时浮油回收的材料.Zhu等[70]在金属铜的催化作用下,用聚氨酯制备了一种海绵状的疏水性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很好的吸附溢油,吸附倍率可以达到13g/g,而且通过简单的机械挤压可以使吸附的油品脱离出来,能够循环使用多次,有很好的稳定性.Zhou等[71]也用普通的商业聚氨酯制备了一种海绵状的疏水性材料,使吸油倍率得到了提高,对油品的吸附多于20g/g,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挤压后循环使用.Li等[72]首次研究了超疏水共轭微孔聚合物对油水分离的作用,共轭微孔聚合物的空隙为开孔结构,表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便于油分子进入聚合物空间网格中,故而制备的吸油树脂吸油速率非常快,方便油水分离后的回收处理.周爱军等[73]将丁苯橡胶和自制的高吸油树脂为原料,以炭黑为补强剂、石油树脂为软化剂,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遇油膨胀橡胶,并对其吸油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吸油树脂和炭黑用量的增加对制备的吸油橡胶的吸油性能有较大影响.Swarnalatha等[74]将吸油性较差的天然橡胶与磁铁矿纳米粒子制备了一种复合材料,在环氧化作用下天然橡胶保留弹性的同时提高了吸油性,制备的材料选择性吸附溢油而且吸附的油品可以完全解吸,可以循环多次使用.Yuan 等[75]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用正辛烯、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单元交联制备一种聚烯烃三元共聚物,制备的共聚物具有很好的疏水亲油性,能够吸附本身45倍重量的油品.3 结语吸油材料作为清除溢油的一种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溢油突发事故以及石油泄露等的清除.吸油材料不仅在清除水上溢油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在清除水中的多环芳烃、金属离子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尽管吸油材料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可以预料经济高效的吸油材料的研究仍能得到大力发展.参考文献:[1]Teas C,Kalligeros S,Zanikos F,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bsorbent materials in oil spills clean up[J].Desalination,2001,140(3):259-264.[2]YUAN Ji-kang,LIU Xiao-gang,AKBULUT Ozge,et al.Super wetting nanowire membranes for elective absorption[J].Nature Nanotechnology,2008(3):332-336.[3]Allendorf M,Subramanian A,Rodriguez-Saona L.Application of a handheld portable mid-Infrared senso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2012,89(1):79-88.[4]Tazaki K,Chaerun S K.Life in oil: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l mineralization in oil spill-polluted marine environment[J].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China,2008,2(2):120-133.[5]徐玲玲.海洋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理[J].海洋环境保护,2011(3):17-19.XU Ling-ling.Emergency response in oil spill[J].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1(3):17-19.(in Chinese)[6]Adebajo M O,Frost R L,Kloprogge J T,et al.Porous materials foroil spill cleanup:a review of synthesis[J].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2003,10(3):159-170.[7]Inagaki M,Kawahara A,Nishi Y,et al.Heavy oil sorption and recovery by using carbon fiber felts[J].Carbon,2002,40(9):1487-1492.[8]Ugochukwu U C,Jones M D,Ian M H,et al.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saturated fraction supported on clays [J/OL]. Biodegradation,[2013-05-14].http:///pubmed/ 23670057.[9]Chandra V,Park J,Chun Y,et al.Water-dispersible magnetite-reduced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s for arsenic removal [J]. ACS Nano,2011,4 (7):3979-3986.[10]Sharma P,Kaur H,Sharma M,et al.A review on applicability of naturally available adsorbents for the removal of hazardous dyes from aqueous waste[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1,183(1-4):151-195.[11]郭常颖,赵鹏程,肖靖.几种吸附材料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3):96-98.GUO Chang-ying,ZHAO Peng-cheng,XIAO Jing.The treatment of adsorption material application in oil wastewater[J].Environmental science & management,2010,35(3):96-98.(in Chinese)[12]Gui Xu-chun,Wei Jin-quan,Wang Kun-lin,et al.Carbon nanotube sponges[J].Advanced Materials,2010,22(5):617-621. [13]Steenari B-M,Lindqvistb O.Fly ash characteristics in co-combustion of wood with coal,oil or peat[J].Fuel,1999,78(4):479-488.[14]QI Xiao-wen,JIA Zhing-ning,YANG Yu-lin,et al.Sorption capacity of new type oil absorption felt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oceanoil spill[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10):849-853. [15]SUN Han-xue,LI An,ZHU Zhao-qi,et al.Superhydrophobic activated carbon-coated sponges for separation and absorption[J].Chem Sus Chem,2013,6(6):1057-1062.[16]FAN Zhuang-jun,YAN Jun,NING Guo-qing,et al.Oil sorptionand recovery by using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J].Carbon,2010,48(14):4197-4200.[17]ZHU Ke,SHANG Yuan-Yuan,SUN Peng-zhan.Oil spill cleanup from sea water by carbon nanotube sponges[J].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2013,7(2):170-176.[18]GUI Xun-chun,ZENG Zhin-ping,LIN Zhin-qiang,etal.Magnetic and highly recyclable macroporous carbon nanotubes for spilled oil sorption and separation[J]. Mater.Interfaces,2013,5 (12):5845-5850.[19]Kazuo Y.Manufacture of active coke useful as adsorbents in flue gas treatment:JP, 04363390,CAI18: 257963.[20]CHUN Ying,PAN Qin-min.Three-dimensionally macroporous Fe/C nanocomposites as highly selective oil-absorption materials[J].Mater Interfaces,2012,4(5):2420-2425.[21]Klymenko N A,Samsoni-Todorova E A,Patiuk L K.Resto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capacity after a long-term use of filters for add-on treatment of tap water [J].Journal of Water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13,35(4):159-164.[22]CHEN Ning,PAN Qin-min.Versatile fabrication of ultralight magnetic foams and application for oil-water separation[J]. Acs Nano,2013,7 (8):6875-6883.[23]BI Heng-chang,XIN Zong-you,CAO Xie-hong,et al.Carbon fiber aerogel made from raw cotton:a novel,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sorbent for oils and organic solvents[J/OL]. Advanced Materials,[2013-08-19].http:///pubmed/ 24038404. [24]Iqbal M Z,Abdala A A.Oil spill cleanup using graphen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3,20(5):3271-3279.[25]徐静莉,梁莉,王军,等.活性炭去除稠油污水中的COD[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4):17-18.XU Jing-li,LIANG Li,WANG Jun,et al.Activated carbon to remove COD in thick oil sewage [J].Oil&Gas 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2012,31(4):17-18(in Chinese)[26]Ayanda O S,Fatoki O S,Adekola F A,et al.Utilization of nSiO2,fly ash,and nSiO2/fly ash composite for the remediation of triphenyltin (TPT)from contaminated seawater[J].Environ Science Pollution Res,2013,20:8172-8181.[27]姚乐.PDMDAAC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22):6926-6928.YAO Le.PDMDAAC modified fly ash adsorption oily wastewater treatment[J].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2009,9(22):6926-6928 (in Chinese)[28]Banerjee S S,Joshi M V,Jayaram R V.Treatment of oil spills using organo-fly ash[J].Desalination,2006,195(1-3):32-39.[29]Sakthivel T,Reid D L,Goldstein I,et al.Hydrophobic high surface area zeolites derived from fly ash for oil spill remediation[J].Enviro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3,47(11):5843-5840. [30]Karakasi O K,Moutsatsou A.Surface modification of high calcium fly ash for its application in oil spill clean up[J].Fuel,2010,89(12):3966-3970.[31]Kolemen S,Acarali N B,Tugrul N,et al.The zinc adsorption study by using orhaneli fly ash,bentonite and molasses in wastewater[J].Water Air Soil Pollut,2013,224(1367):4-10.[32]郝志涛,吴静,陆正禹,等.粉煤灰对采油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吸附研究[J].化工环保,2004(24):341-344.HAO Zhi-tao,WU Jing,LU Zheng-yu,et al.The study of fly ash on the adsorption in oil extraction wastewater pollutants[J].Chemical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4(24):341-344 (in Chinese)[33]LIU Xiu-qi,XING He-qin.Adsorption behavior on modified fly ash /EPDM composite for application in machine oil[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1,117-119:1289-1292.[34]Nguyen D D,Nyan-H,Lee San-Boh.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based sponges fabricated using a facile dip coating method [J].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5(7):7908-7912.[35]BI Heng-chang,XIE Xiao,KUI Bo.Spongy graphene as a highly 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sorbent for oils and organic solvents[J].Materials Science,2012,22(21):4421-4425.[36]HE Yong-qiang,LIU Yue,WU Tao,et al.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am with a super oil absorption capacity[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3,260:796-805.[37]DONG Xiao-chen,CHEN Jun,MA Yan-wen,etal.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hybrid foam of graphene andcarbon nanotube for selective removal of oils or organic solvents from the surface of water[J].Chem Commun,2012,48:10660-10662.[38]王淑钊,曹贵贞,赵晓兵.膨胀石墨对含油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7-8.WANG Shu-zhao,CAO Gui-zhen,ZHAO Xiaobing.Expanded graphite the adsorption study of oily waste water [J].Science&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22):7-8.(in Chinese)[39]庞秀言,任海丽,巩菲,等.膨胀石墨对油的吸附性能及其再生处理方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5):512-516.PANG Xiu-yan,REN Hai-li,GONG Fei,et al.The process of expanded graphite for oil ad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2008,28(5):512-516.(in Chinese)[40]WANG Guo-liang,SUNB Qing-rong,ZHANG Yanqing.Sorp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magnetic exfoliated graphite as a new sorbent for oil pollution[J].Desalination,2010,263(1-3):183-188.[41]WU Lin-mei,ZHOU Chun-hui,KEELING John,et al.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clay minerals in crude oil formation,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J].Earth-Science Review,2012,115(4):373-386.[42]Arbatana T,Fangb X,Shen W.Superhydrophobic and oleophilic calcium carbonate powder as a selective oil sorbent with potential use inoil spill cleanup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166(2):787-791.[43]Shavandi M A,Haddadian Z,Ismail M H S,et al.Removal ofresidual oils from palm oil mill effluent by adsorption on natural zeolite [J].Water,Air,&Soil Pollution,2012,223(7):4017-4027. [44]Moura F C C,Lago R M.Catalytic growth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fibers on vermiculite to produce floatable hydrophobic “nanosponges”for oil spill remediation[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09,90(3/4):436-440.[45]Medeiros M D A,Oliveira D L D,Sansiviero M T C,et e of the glycerol by-product of biodiesel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expanded vermiculite to produce an efficient oil absorbent[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85(4):447-452.[46]ZHAO Meng-qiang,HUANG Jia-qi,ZHANG Qiang,etal.Improvement of oil adsorption performance by a sponge-like natural vermiculitecarbon nanotube hybrid[J].Applied Clay Science,2011,53(1):1-7.[47]Zadaka-Amir D,Bleiman N,Mishael Y G.Sepiolite as an effective natural porous adsorbent for surface oil-spill[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13,169:153-159.[48]Young W J D.Oil Sorption Material:US, 3888766[P].1975-06-10.[49]马希璐,曲荣君,孙昌梅,等.硅胶基吸附材料的合成方法[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54-65.MA Xi-lu,QU Rong-jun,SUN Chang-mei,et al.The synthesis of silica gel adsorption material [J].Between the University Journal,2013,29(1):54-65.(in Chinese)[50]Edouard B.Calcium sulfate absorbent for hydrocarbon oils:Can,CA 2036329[P].2013-12-05.[51]Shen Y F,Tang J,Nie H,et al.Tailoring size and structural distortion of Fe3O4nanoparticles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contaminated water[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8):4139-4146. [52]Yang C,Kaipa U,Mather Q Z,et al.Flu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superior adsorption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towardoil spill cleanup and hydrocarbon storag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1,133(45):18094-18097.[53]Hu J,Shao D,Chen C,et al.Plasma-Indoced grafting of cyclodextrin onto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iron oxides for adsorbent application[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10,114(20):6779-6785.[54]Jr F G d S,Marins J A,Rodrigues C H M,et al.A magnetic composite for cleaning of oil spills on water[J].Macromolecular,2010,295:942-948.[55]CHOL Hyung-Mln.Natural sorbents in oil spill cleanup[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92,26:772-776.[56]Yang C,Kaipa U,Mather Q Z.Flu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superior adsorption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toward oil spill cleanup and hydrocarbon storage[J].J Am Chem Soc,2011,133(45):18094-18097.[57]Korhonen J T,Ketunen M.Hydrophobic nanocellulose aerogels as floating,sustainable/reusable,and recyclable oil absorbents[J].ACSAppl Mater Interfaces,2011(3):1813-1816.[58]Hussein M,Amer A A,Sawsan I I.Oil spill sorption using carbonized pith bagasse:tria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J].Environ Sci Tech,2008,5(2):233-242.[59]Bayat A,Aghamiri S F,Moheb A.Oil spill cleanup from sea water by sorbent materials[J].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2005,28 (12):1525-1528.[60]Lim Teik-Thye,Huang Xiao-feng.Evaluation of kapok as a natural hollow hydrophobic-oleophilic fibrous sorbent for oil spill cleanup [J].Chemosphere,2007,66(5):955-963.[61]Suni S,Kosunenc A-L,Hautalad M,et e of a by-product of peat excavation,cotton grass fiber,as a sorbent for oil-spill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4,49(11/12):916-921.[62]Sathasivam K,Hari M R H M.Adsorption kinetics and capacity of fatty acid-modified[J].Water Air Soil Pollution,2010,213:413-423. [63]Sun G Z,Chen X G,Zhang J.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 on the oleoyl-chitosan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doxorubicin[J].Water Science Technology,2010(61):2363-2374.[64]Korhonen J T,Kettunen M,Robin H A,et al.Hydrophobic nanocellulose aerogels as floating,sustainable,reusable,and recyclable oil absorbents[J].Mater Interfaces,2011,3(6):1813-1816. [65]徐龙宇,朱靖,闫向阳,等.吸油材料对溢油吸附的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2013,41(2):141-143.Xu Long-yu,Zhu Jing,Yan Xiang -yang,et al.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il absorption material f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吸油树脂材料的研究进展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摘要介绍了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和性能。

系统阐述了高吸油树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对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前言高吸油树脂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油种类多、吸油速率快、吸油倍率高、吸油而不吸水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开发与研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吸油材料的分类吸油材料根据其材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而根据吸油机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吸藏型、凝固型(凝胶化型) 和自溶胀型[1 ]。

高吸油性树脂又可根据合成单体分为两大类[2 ]:一是丙烯酸酯类树脂。

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是常见合成单体,原料易得且聚合工艺较为成熟,可选用的酯以8个碳以上的烷基酯[3~5 ]为主,还有壬基酚酯以及2-萘基酯[6 ]等。

为了改进材料的内部结构,也常用丙烯酸乙酯或丁酯作为共聚单体。

另一类是烯烃类树脂。

烯烃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该类树脂对各种油品的亲和性能更加优越。

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成为国外研究的新热点。

吸油材料的分类及特性见表1 。

吸油速率与保油能力是高吸油树脂重要性能指标。

其吸油速率一般较慢,且依赖于油的粘度、单位重量树脂的表面积、树脂的形态、温度等因素。

例如,粒径数百微米的粒状树脂吸收高黏度油时约需10h才能饱和,而吸低黏度油10min就可以了。

温度对吸油速度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油的扩散速度增加,吸油速度加快,反之亦然。

表1 高吸油树脂的分类及特性2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研究进展高吸油树脂是以亲油类单体通过交联剂经适度交联而合成的低交联聚合物,常见的高吸油树脂主要有丙烯酸酯类树脂和烯烃类树脂两大类。

丙烯酸酯类树脂是以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得到的高吸油树脂,亲油基(酯基) 和油分子的相互亲合作用而吸油是该类吸油树脂的设计依据。

酯基链越长则亲油能力越强。

朱秀林等[3 ,7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或用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代替甲基丙烯酸丁酯,并以二丙烯酸1 ,4-丁二醇酯或二丙烯酸1 ,6-己二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水为分散相,通过悬浮聚合制备的高吸油性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蒋必彪等[5 ]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二丙烯酸1 ,4-丁二醇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了内部具有小孔、外形呈蓬松状的粒状吸油树脂,可吸收其自身重量10.2倍的煤油、18.8倍的苯。

日本三井油化学工业公司[ 8 ,9 ] 用甲基丙烯酸单体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得到溶解度在8.9g以上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极性的树脂。

日本村上公司[10 ]的产品是用三异丙苯基过氧化物交联的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体,也是一种极性树脂;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采用丙烯酸类单体为原料,制得侧链上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酯低交联聚合物,是一种中等极性树脂。

烯烃类树脂不含极性基团,对油品的亲合性能更加优越,尤其是长碳链烯烃对各种油品均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热点。

美国道康公司[11 ] 通过烷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聚合得到的交联聚合物,是一种非极性的高吸油性树脂。

通过叔丁基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在聚异丁烯基材中共聚,α-烯烃和顺丁烯二酸共聚以及其羧基的功能化修饰,或加入带有反应性基团的树脂加热而形成交联聚合皆可得到高吸油性树脂,但因高碳烯烃来源较少故还处在研发阶段。

另外,通过纤维素的改性也可以制备高吸油树脂。

马希晨等[12 ]以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通过纤维素和癸二酸反应合成了吸油树脂。

借助正交试验,发现纤维素和癸二酸投料比为1∶8及反应8h,则为制备纤维素交联癸二酸正丁酯的最佳条件。

所得吸油树脂吸油后不易滴淌,为包藏型高吸油树脂。

孙晓峰等[13 ]利用稻草纤维为主要原料与乙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一种纤维素酯类的高效吸油材料。

3 影响高吸油性树脂性能的因素3. 1 单体的影响首先,单体的极性直接影响着树脂对油品亲和力的大小,对树脂的吸油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树脂与油品的溶度参数[3 ]相近时,树脂达到最大吸油率。

就丙烯酸酯类树脂而言,一般说来,单体的碳链越长则对非极性油品的吸收性能越好。

但也有文献指出若酯基的链越长,吸油率也将下降,这与树脂的有效网络容积有关。

其次,单体的空间结构决定了树脂的内部微孔的数量和大小,对油品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选择多支链的单体可有效地提高树脂内微孔的数量,但它对聚合性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需综合考虑。

最后,选用适当的共聚单体也可改进树脂的亲和性能及内部结构,是改善树脂性能的有效手段。

3. 2 交联剂的影响高吸油性树脂中最常见的是化学交联。

选用的交联剂以含2个不饱和键以上的烷烃,芳烃或丙烯酸酯类为主。

交联剂的用量对树脂性能有很大影响,决定了树脂交联度和交联密度[14 ]的大小,从而决定了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的伸展能力。

当交联剂用量较大时,交联点间的链段较短致使活动范围较小、刚性较大,树脂的溶胀能力很差,影响吸油效果;当交联剂用量太低时,树脂可能会溶于油中,不利于回收和使用。

因此,应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交联剂的用量。

交联剂的结构则决定了树脂网状结构的大小及形状。

树脂网络空间的大小及形状应与油品分子相适应,并非交联剂的链越长越好[4 ] 。

因此,交联剂的选择应根据目标油品的分子特性来选择。

3. 3 引发剂及其浓度的影响选用的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苯甲酰(BPO) 或偶氮二异丁晴(AIBN)。

引发剂的类型对树脂的性能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应对其浓度和用量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自由基聚合中,引发剂的用量对分子量和交联度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树脂的吸油率会有峰值出现然后逐渐降低[14 ]。

因为引发剂用量过大则导致交联度增加和分子量降低,故吸油率下降。

但引发剂用量过小则反应速度较慢,交联度过小,吸油率也会减少。

3. 4 分散剂的影响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使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稳定、均匀的颗粒,决定着树脂的颗粒大小,同时对转化率及分子量也有间接的影响。

因此选用合适的分散剂及其用量,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树脂的分散剂残余量,对提高产品的吸油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本较高的吸油树脂的重复使用具有经济及环保意义,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马俊涛等[15 ]对吸油树脂进行了回收和重复吸油实验研究。

其回收方法是将吸过油的树脂放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脱附。

结果表明,经干燥的树脂重新用于吸油时,其吸油倍率降低很多。

曹爱丽等[16 ]利用乙醇蒸馏的方法进行树脂的再生,取得了很好的脱附效果,且再生树脂较原来树脂吸收能力更强。

4 展望高吸油树脂克服了传统吸油材料的缺点,具有吸油种类多,不吸水,体积小,回收方便,受压不漏油等优点,所以在环保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吸油倍率低和吸放油可逆差的缺点,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改进合成工艺、改变单一化学交联方式、在单一化学交联中引进物理交联[ 13 ] 来改善高吸油树脂的交联网络,以及选择价格适中的单体来降低树脂的成本等,都是人们进行的有益尝试。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价格低廉。

纤维素大分子链上的许多羟基,具有较强的反应性能和相互作用性能。

通过纤维素的酯化合成各种吸油树脂,具有吸油和自然降解的双重环保效果,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 方洞浦, 朱爱平, 任尚坤. 高吸油树脂[ J ] . 周口师专学报, 1995 ,12 (2) .[ 2 ] 费晓峰, 张季爽. 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J ] . 现代化工, 1998 ,(1) :13215.[ 3 ] 朱秀林, 徐冬梅, 庞爱东.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1) :19223.[ 4 ] 路建美, 朱秀林.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5 ,11 (2) :41245.[ 5 ] 蒋必彪, 朱亮, 陈小彦.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6 ,12(6) :25228.[ 6 ] 特开昭. 042358825 ; 072116512 ; 042322742 ; 052222358 ; 052105729 ;072133383.[ 7 ] 路建美, 朱秀林, 陈良. 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能树脂的研究[J ] . 石油化工, 1995 ,24(3) :1762179.[ 8 ] 特开昭50215882.[ 9 ] 特开昭50294092.[ 10 ] 村上谦吉. [J ] , 1989 ,18 (22) :13.[ 11 ] 特开昭45227081.[ 12 ] 马希晨, 宋辉, 王春俏, 聂新卫. 改性纤维素合成高吸油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吸油效果[J ] .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 ,22 (4) :2562258.[ 13 ] Sun Xiao-Feng , Sun Run-Gang , Sun Jing-Xia. Acetylation of rice straw with or without catalysts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as natural sorbent oil spill cleanup [J ] .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2002 ,50 ,642826433.[ 14 ] Shan Guo-Rong ,Xu Ping-Ying ,Weng Zhi-Xue ,et al .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oil absorption resins filled with polybuta-diene[J ]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3 ,89 (12) : 330923314. [ 15 ] 马俊涛, 冉千平, 张伟等. [J ] . 化工新型材料, 2000 ,28 (10) :31234.[ 16 ] 曹爱丽, 王强, 黄积涛. [J ]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 ,15 (2) :38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