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县级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障碍因素分析
GIS支持下的贵州省赫章县耕地地力评价

GIS支持下的贵州省赫章县耕地地力评价摘要:以云贵高原典型区赫章县耕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GIS的县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赫章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赫章县耕地地力共划分为6个等级,一级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68%,二级地占7.20%,三级地占3.38%,四级地占28.77%,五级地占35.04%,六级地占24.9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实地调查法对赫章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的结果符合赫章县耕地地力实际情况。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贵州省赫章县Evaluation of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 Supported by GIS in Hezhang CountyAbstract: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special database and attribute database based on GIS,the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 of Hezhang county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The productivity of arable land in Hezhang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6 levels. The first level land accounted for 0.68% of the total land,the second,third,fourth,fifth,and sixth level land accounted for 7.20%,3.38%,28.77%,35.04% and 24.92% respectively. Then,the evaluation result was verifi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experts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evaluation result with AHP was in good coincidence with the reality of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 in Hezhang county.Key words:arable land soil productivity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Hezh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耕地地力是耕地的基础地力,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估价耕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是客观决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1]。
基于GIS的秦安县耕地地力评价单元划分

关 键影 响 的各土地 要 素 组 成 的基 本 空 间单 位 , 地 耕
地 力评 价就 是要通 过对 每个 评价单 元 的评价 来确定 其地力 级别 , 最终 把评 价结 果落 实到 实地 , 编绘 耕 并
纬 3 4
~
~3。1, 天水 市辖县 。县 内海拔 在 110 51 属 8
20 0m之 间 , 域东 西 长 约 6 m, 北 宽 约 5 0 县 5k 南 0
蔡 立群 , 兴嘉 , 张 董 博。
( . 肃 省 干 旱 生 境 作 物 学 重 点 实验 室 ,甘 肃 兰 州 707 ; 1甘 300 2甘 肃 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环境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07 ; . 肃 省 农 业科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07 ) . 化 方 向发 展 … 。
1 材 料 与 方法
1 1 研 究 区 概 况 .
耕 地地 力评 价 中评 价单 元是 由对 土地质 量具 有
秦 安县位 于 甘肃省 东南部 , 天水 市之 北 , 河支 渭 流葫芦 河下游 。地处 东经 152 0。0之 间 , 0 。0 一162 北
和南小 河 , 西侧 有显 清 河 和 西小 河 。秦 安 县 县域 内 耕地 土壤 主要有 褐 土 、 土 、 绵 土 、 垆 土 、 土 、 红 黄 黑 潮
评价单 元综 合性 强 , 虑 全 面 , 缺 点是 工 作 量 大 , 考 其
此方 法评 价结果 容 易 落实 到 地 面 上 , 于对 现 有 土 便
地利 用 的适 用性 做 出评 定 , 于 土 地 利用 规 划 和 土 利 地利 用结 构 的调整 以 及科 学 管 理 土地 , 这样 确 立 的
大支流 之一 , 自南 而北 纵 贯秦 安 中部 。其 东 西两 侧 地势 渐高 , 四大支 流从 两侧 汇人葫 芦河 , 为 清水河 东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

摘要:耕地质量评价既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使耕地由数量管理转变为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管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耕地质量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为了保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现势性及了解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对耕地等级质量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本次夷陵区更新评价后的国家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的等别分布与上一轮成果基本保持一致,保证了更新评价成果的连续性,同时耕地总面积呈增长趋势,耕地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地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
关键词:耕地质量等别;gis;更新评价;宜昌市夷陵区耕地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的优劣对国家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资源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耕地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
搞好耕地质量分等评价工作,对中国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综合管理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耕地生产能力核算、农用地流转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耕地分类进行耕地评价最早的国家。
早在2500年前古籍《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关于土地质量高低的记载。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非常重视耕地的质量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和第一次土壤普查、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及相关的区域资源调查中,都开展过不同形式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这些评价为当时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促进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耕地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考虑的因素也较少。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新疆轮台县为例

A b s t r a c t : 【 O b j e c t i v e 】 T h e p r o j e c t a i m s t o e v a l u a t e L u n t a i C o u n t y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f e r t i l i t y b y u s i n g c o m —
果能准确 的反映轮台县耕 地质 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 为研究 区耕地质量提升 、 种植结构调整 、 精准农业的实施提
供科学 的参 考依 据 , 有助于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 : 耕地 ; 地 力评 价 ; G I S ; 新疆轮台县 中图分类号 : F 3 0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3 3 0 ( 2 0 1 4 ) 0 2— 0 3 7 5— 0 9
基于 G I S 技 术 的耕 地地 力评 价 研 究
— —
以新疆 轮 台县 为例
姜婷婷 , 谷 海斌 , 盛建 东
( 1 .新疆农 业大学草业与f t . 境科学学院, 乌鲁木 齐 8 3 0 0 5 2 ; 2 . 新疆农业科 学院综合试验场 , 乌鲁木齐 8 3 0 0 1 2 )
摘 要: 【 目的】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轮台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 方法】 在G I S 支持下, 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
果, 收集轮台县的行政区划图 、 土地利用现状 图、 土壤 图以及 测土配方施肥数据 , 同时 , 选取 与剖面性质 、 土壤
理化性质 、 立地条件 3个方面相关 的 1 2个影 响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模型 , 在G I S的支持下对轮 台县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河北省元氏县为例

题目: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河北省元氏县为例初步提纲:一、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的意义、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历史、发展态势(国内外)二、研究区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等)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四、区域耕地质量等别评价1、分等指标区划分2、分等单元划分3、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4、光温潜力、产量比系数5、耕地自然质量因素评价6、单元自然质量分分值计算7、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土地分等指数计算8、等别分布分析五、GIS技术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六、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分析所需数据:一、遥感影像图1.覆盖研究区的遥感影像图件(主要反映土地利用信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系数所需的“利用系数等值区矢量数据图层”图件3.确定研究区土地经济系数所需的“经济系数等值区矢量数据图层”图件二、基础或专题图件1.研究区地形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3.行政区划图4.土壤类型图(剖面、质地、水文、交通图等)三、野外调查数据1.外业采样土壤有机质调查数据2.标准粮调查数据(用于计算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比系数)3.土地整治数据4.详细各项数据表(研究区表层土壤质地、排水状况、盐渍化情况情况、灌溉保证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排水条件、土体构型、灌排设施、道路通达度、土地平整度、地貌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地表岩石露头度、土壤酸碱度、障碍层深度等)或相关土壤检测报告四、研究区统计年鉴、发展规划五、国家自然质量等指数(省级自然等指数)1.河北省省级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转换规则2.河北省省级经济等指数与国家级经济等指数的转换规则六、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1.研究区自然质量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2.研究区利用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3.研究区经济等别更新数据库成果七、土地利用水平、经济属性调查情况表八、研究区的新增耕地质量因素评定说明(如若有)4.1分等的技术程序与框架结构4e2.1分等的技术程序耕地质量等别划分的技术程序是逐级订正法,其主要步骤是:(l)在标准耕作制度的控制下,从作物光温(气候)潜力出发,经作物产量比系数折算成全国可比的标准粮,建立全国可比序列;(2)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将光温(气候)理论生产力订正到现实生产力:(3)通过测算土地利用系数,对现实生产力进行土地利用水平的订正;(4)通过测算土地经济系数,再经过经济水平订正,得出最终分等序列。
基于GIS平台建设的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范例参考)

基于GIS平台建设的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功能:更多农业GIS应用详情请查看:/topmap_solution/topmap_agriculture/数据采集功能遥感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用来对地面卫星接收站传回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入库。
GPS数据采集模块:接受和处理GPS数据。
人工报送模块:接收和处理人工报送数据。
动态监测功能土地变化监测模块:对数据采集系统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出土地利用与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入库。
种植面积和种类监测模块: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出种植面积与种类的信息入库。
气象监测模块: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出气象信息入库。
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模块: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农作物生长情况入库。
农作物灾情分布监测模块: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农作物灾情分布入库。
土壤水分监测模块:通过对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抽取土壤水分信息入库。
决策支持功能农业资源核算、清查、评估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配置农业资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评估模型:对土地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壤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农作物的估产、长势监测模型:农作物的长势及产量与作物的生化指标有关,结合从遥感图像上提取相关的信息做出专题图,可以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进行长势监测及估产。
病虫害预测、诊断及应急反应:通过地面观测网和遥感图像的多时相分析,可以获取作物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或缺素信息。
“精准农业”示范功能平衡施肥专家系统:根据农田地理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土壤肥力空间分布信息、前茬作物产量分布信息,以及利用遥感等手段获取的作物长势与营养状况等空间差异分布信息,实现地块内按实际空间差异分布进行定位、定量施肥。
精准水分灌溉控制:根据土壤水分信息、植株含水量信息以及气象信息,生成灌溉处方,自动调节水量,定点、定量控制某一地块的水分含量。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研究一、绪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农业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会导致土壤中残留有害物质的增多,从而引起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土壤污染监测与管理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是一种高度集成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涵盖地理、地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方面。
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多元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为土壤污染监测、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推广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土壤污染分析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农业土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化验分析获得,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受监测点数量和位置的限制,导致数据参考性较差。
而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获取和处理,并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参考性。
常见的几种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如下。
(一)遥感数据采集和处理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航空或卫星等无人机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类信息,并将其转换成数字形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高程等特征。
其中,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VI)被广泛用于反演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和重金属等指标。
通过利用GI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土壤污染的快速评价和精准定位。
(二)地球化学数据采集和处理地球化学数据是指通过化学分析手段获得的土壤中元素和离子浓度数据。
这类数据有别于遥感数据,更能够反映土壤中有害元素和化学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及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对地处南方喀斯特山区的大化县县域耕地地力情况及耕地土壤资源主要养分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在通过分析该县县域耕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土壤改良措施,为当地提供土壤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壤资源;土壤养分;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桂西北石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该地区石山面积约有7.67×104hm2,占总面积的33.00%,半土半石山面积约有7.71×104hm2,占总面积的34.02%,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1-4]。
地处桂西北的大化县,位于红水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53kg,南北最大纵距89kg,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全县总面积27.16hm2,其中山地面积24.59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0.5%,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耕地面积1.38万hm2,其中水田0.35万hm2,旱地1.026万hm2。
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复杂,成土母质不同,加上耕作制度不同,耕地地力差异大。
为掌握大化县耕地地力情况,按农业部测土配方项目规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常规化验分析,对全县耕地地力和土壤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为消除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效改良措施,进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提高耕地质量[5-6],使该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达到高产稳产。
1 大化县县域耕地地力基本情况1级耕地371.3hm2,占耕地面积2.69%;2级耕地2019.3hm2,占耕地面积14.64%;3级耕地2536.1hm2,占耕地面积18.38%;4级耕地3081.6hm2,占耕地面积22.34%;5级耕地4448.8hm2,占耕地面积32.25%;6级耕地1337.5,占耕地面积9.70%。
从表1中可以知,1级耕地地力旱地没有,水田有371.3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0.51%,旱地以5级最多,面积达4045.3hm2,占全县旱地面积的39.42%,水田以3级最多,面积达1131.1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32.01%;全县的耕地地力以低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面积为5786.3hm2,占耕地面积的41.95%;中产耕地面积为5617.7hm2,占耕地面积的40.72%,最少是高产耕地面积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积的17.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疆农业科学
%& 卷!
1 7 / + H ,. 4 + j . 5 + H ,V + 4 4 . UH T5 U+ I I 7 1 7 ,5 5 7 2 P,+ 2 . 4 + B T1 H X + ,/B 7 . 8 31 7 8 + , 6P. V . ,< C . : D (1 = , !K ; 6% I . 1 B 4 . ,U I 7 1 5 + 4 + 5 Q7 X . 4 3. 5 + H ,% H W8 5 . 2 4 7I . 2 5 H 1 8 % . ,. 4 Q 5 + 2 P+ 7 1 . 1 2 PQ T1 H / 1 . B %I 3j j Q 7 X . 4 3. 5 + H ,
" . ,U . ,. 4 Q j 7+ 5 88 T. 2 7U+ 8 5 1 + W35 + H ,<( > . , 0 # )M P71 7 8 34 5 88 3/ / 7 8 5 5 P. 5 . B H ,/5 P7)& #'# PB I . 1 B 4 . ,U8 " 5 P7
I 7 1 5 + 4 + 5 Q H I / 1 . U7 I 1 H B5 P7 I + 1 8 5 5 H 5 P7 I + I 5 P1 7 8 T7 2 5 + X 7 4 Q . 2 2 H 3,5 I H 1 $#< >>b" =)< &#b"=)< >)b" E< $#b" . ,U $< E=b<: W8 5 . 2 4 7I . 2 5 H 1 8 + ,8 H + 4 . 1 7 ! &$' @ 35 1 + 7 ,5 U7 I + 2 + 7 ,2 QH I 8 H + 4 8 % &"' 9 + I I 7 1 7 ,5 H W8 5 1 32 5 7 U PH 1 + j H ,8 %& = ' 6H + 4 8 . 4 + ,+ j . 5 + H ,<( / () 8 0 , $ () )M P71 7 8 34 5 8V 7 1 7V 7 4 4 + , 4 + ,7V + 5 P 5 P74 H 2 . 4 8 + 5 3. 5 + H ," 5 P385 P1 7 71 7 / + H ,8H I
& $ !D % 5 % 1) , 9 C /5 * + * -* %# ' E# + $ FA % ) * + $ + G % ) " 1/M 2 &) + , -$ * -) 1$ H 1* % )" # /5 % ) 4 1* + # /" . + /0 + 1/& 2 , 1M% 7 6# ' 2 &) + , -$ * -) 1$ E, + % /, % 5 "3 ) -7 8 + &=##E$ " " 9+ /1% " ! 2 &) + , -$ * -) 1$ : % , 9/# $ # &6 I J * % /5 + # /" % /* % ) # ' E91N 1/ " # -/* 6 " E91N 1/" . + /0 + 1/& &="$## % " 9+ /1% = !E# + $ 1/M A % ) * + $ + G % ) E* 1* + # /" . + /0 + 1/& 2 &) + , -$ * -) 1$ O % P 1) * 7 % /* "3 ) -7 8 + &=###$ " " 9+ /1' @ 9 , # 1 '8 # !( ! 9 3 . 8 # $ A. ) M P7I 7 1 5 + 4 + 5 QH I I . 1 B 4 . ,U . ,U H W8 5 . 2 4 7I . 2 5 H 1 8V 7 1 71 7 8 7 . 1 2 P7 U + , 5 P+ 8T1 H 7 2 5 + , H 1 U7 1 5 HT1 H X + U72 H 3,5 7 1 B 7 . 8 31 7 8 I H 1 1 7 / + H ,. 4 + j . 5 + H , WQ5 . `+ ,/6P. V . ,O H 3,5 Q. 8 . ,7 Y . B T4 7 <( B. # 6 (= )M P+ 8 8 5 3UQ " W. 8 7 UH ,5 P7/ 7 H / 1 . TP+ 2+ ,I H 1 B . 5 + H ,8 Q 8 5 7 B&K ; 6' " 5 P78 5 . 5 + 8 5 + 2 8 . ,U 1 7 8 34 5 H I 5 P78 7 2 H ,U 8 H + 4 2 7 ,8 38 . ,U 5 P7 6P. V . ,O H 3,5 Q 8 H + 4 B . T" H X 7 1 4 . + U5 P7 2 31 1 7 ,5 4 . ,U38 7 B . TV + 5 P5 P7 W. 8 + 2 I . 1 B 4 . ,U T1 H 5 7 2 5 + H ,B . T. ,U 5 P78 H + 4 B . T" I H 1 B + ,/ %##" T. 5 2 P7 8 "V P+ 2 P. 1 7 38 7 U. 8 5 P7 W. 8 + 2 B . ,. / 7 B 7 ,5 . ,U 7 X . 4 3. 5 + H ,2 7 4 4 8 <0 ,U . 4 8 H " 5 P+ 8 1 7 8 7 . 1 2 P W3+ 4 5 3T 5 P77 X . 4 3. 5 + H ,8 Q 8 5 7 B. ,U B H U7 4 H I I . 1 B 4 . ,U I 7 1 5 + 4 + 5 QWQ8 7 4 7 2 5 + ,/5 V 7 4 X 7. I I 7 2 5 7 UI . 2 5 H 1 8 I 1 H B5 P1 7 7. 8 T7 2 5 8 H I 8 H + 4 ,35 1 + 7 ,5 2 H ,5 7 ,5 " T1 H I + 4 78 + 5 3. 5 + H , . ,U 4 . ,U B . ,. / 7 B 7 ,5 <M P7/ 1 . U7H I . 1 . W4 74 . ,U T1 H U32 5 + X + 5 QV . 8 I H 1 B 7 U. 2 2 H 1 U+ ,/ 5 H 5 P7 5 P7 H 1 Q H I i 3j j Q N . 5 P7 B . 5 + 2 8 "M 7 4 TP+ d 1 + ,2 + T4 7 . ,U 0 ,. 4 Q 5 + 2 ^ + 7 1 . 1 2 PQ d 1 H / 1 . B <O H B T1 7 P7 ,8 + X 7+ ,U7 Y 7 8 V 7 1 7 . TT4 + 7 U+ ,5 P+ 8 8 5 3UQ 5 H 7 X . 4 3. 5 7 5 P7 I . 1 B 4 . ,U I 7 1 5 + 4 + 5 Q H I 6P. V . ,O H 3,5 Q
#!引 言
( 研究意义) 土壤是农业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耕地产出水平及农产品质量# 耕地分等定级对实现耕地资源的全面$ 协调$ 可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对耕地保护由数量管理向数量和质量管理并重的重要基础# ( 前人研究 进展 ) 耕地地力是指由土壤本身特性$ 自然背景条件和耕作管理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 力 * $+ # 当前基于 K ; 6 的耕地质量研究以耕地自然生产力评价 * " [)+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 &"E+ $ 耕地生态 环境评价 * $#"$$+ 等为主 "多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本研究切入点 ) 借助 K ; 6 技术对沙湾 县耕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摸清耕地基础生产能力$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分析研究土壤障碍因素 和耕地退化原因#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为沙湾县科学施肥$ 改良土壤$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可持续发 展"及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耕地的改良与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措施#
""&& 新疆农业科学!"#$$ %& $" ""&$ ( * + ,+ . ,/0 / 1 + 2 34 5 31 . 4 62 + 7 ,2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