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101文档

合集下载

诗歌练习100文档

诗歌练习100文档

1 .(04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

(80字左右)答:答案(1)对仗(或对偶)(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3)“荒矾鸥鸟满烟芜”是一句写景的诗句,但景中含情。

在荒芜的赤壁,借鸥鸟以动写静,更衬托出此地的凄凉,间接表达作者内心孤寂,而前一句“过此不堪回首处”是直抒胸臆。

而前三联都是叙述,只是结尾前半句直抒胸臆,后半句情景交融。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四)悦的感情(1分)。

(第三点可不答)2 、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最高楼·咏梅陈亮①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

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

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

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诗歌练习参考资料

诗歌练习参考资料
• 1.在“秋到边城角声哀”的背景下,“悲”似乎 传达出悲伤之音,但“此兴悠哉”说明此处的悲 是慷慨悲壮的。高歌击筑,凭高洒酒,悲壮之情 尽显。
• 2下片运用了想象与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点 明。作者高兴的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已经散去。 作者仿佛看到长安城外灞桥西岸的烟柳在应风飘 摆长安城南曲江两岸的无数亭台楼阁都敞开着大 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全词充满了 乐观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表达了作者收复 失地的壮志豪情。(点明手法-分析——感情)
(1.)本诗作于因支持新法而被贬谪之时。 ①用“路暗”“酒阑无奈”写出因仕途 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一个“客思家”见出作者希望脱离官 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 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一分。
齐安郡晚秋
•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 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 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 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 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 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 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 晋昌 》
• “飘”“挂”用得好。 • 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
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 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 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 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神地 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一分。
•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上句写月色澄明之 状,下句叙泉水奔流之态。一静一动,相得 益彰。营造出山地夜间特有景色。

诗歌练习300文档

诗歌练习300文档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

(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1) 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 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意境,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2)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诗歌练习365文档

诗歌练习365文档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3分)(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参考答案】8.(4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4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诗歌练习128 文档

诗歌练习128 文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

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

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诗歌练习190文档

诗歌练习190文档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兵后的第三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案】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该词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若从语言风格分析“简朴”也可得分。

)二、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正官]小梁州秋贯云石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

枯荷叶底鹭鸶藏。

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锋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①“雷锋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②这首曲子的艺术特色是运用多种观察角度来写景,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8、①登上夕照山,在雷锋塔上远眺,只见钱塘江秋水浩荡,状若长江,有横流天涯的壮观气势。

②前后描写的景物有十余种之多,但无一比紧扣秋景,全面展示了杭州秋天的迷人风光。

给人创造了一种立体的感觉。

观察角度有近视、俯看,又有远眺、仰视,触目之处皆为佳景。

三贺铸《天香》阅读答案及赏析天香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

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墙南浦。

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现代诗歌)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10篇

(现代诗歌)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10篇

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10篇隆重纪念和七一庆祝党的生日,目的就是发动和鼓舞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阔党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荣耀使命,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仅供参考,欢送阅读。

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一诞生于南湖游船,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

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辉下,猛然睁开了双眼。

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二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这首歌,照亮心灵,点燃信念;这首歌,吹沸热血,酿造蜜汁;这首歌,曾被大风搓揉,曾被暴雨打磨;这首歌,愈搓愈加光亮;愈磨愈是闪烁;这首歌,唱了半个世纪,愈唱愈加鲜活;这首歌,植根几代人的心灵,在代代人心上蓬勃……是党,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尝到翻身的喜悦,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富裕才走进百姓生活;是党,倡导西部开发,戈壁才崛起新城座座;唱着这支歌,我们又听到祖国的吩咐; 唱着这支歌,耳畔又响起党的嘱托;我们会接过革命的红旗,我们会挑起父辈的大业; 我们会让未来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这首歌在我们心上活着;它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的血液;有了它,生活充满色彩;有了它,生命充满蓬勃……这首歌,内涵丰富;值得一生咀嚼;这首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一切;这首歌,照亮我们的岁月;芬芳我们的生活;这首歌,鼓起理想的风帆;填平征途的沟壑;这首歌越唱眼睛越亮;越唱心胸越阔;它是前进时的火炬焦渴时的清波;它是沉闷时的惊雷,迷路时的星座;它是心上的一轮明月,生命之树的一片绿叶;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三建三峡,抗洪魔,收港澳,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用慈母般的情怀,温暖着普天中华儿女的心田。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用坚强的臂膀,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尊严。

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四一场梦穿越了神的时空我是你复活的天行者经过艰难险阻追寻从未追寻过的梦未曾见你的面容你的形象是沙漠的风推动我学习学习那现实中学不会的`武工游戏般的与恶魔拼杀杀到现实中永飞不到的天宫团结的心把师徒拧成股绳鞭策着邪恶迎来你沙漠般的面孔终结这梦结局的完美我爱你那现实中的燕子那梦中爱情我已用你紧握的锥子完成你的现实和梦当我施展完梦中的功夫又看见你的回眸庆祝建党101周年诗歌朗诵五国共的几度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工农红军的改编……党啊,我的母亲,处处显示您:博大坦荡的胸襟,酷爱和平的真诚。

诗歌练习文档

诗歌练习文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①(3分)B ②(4分)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3.(10分)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参考资料】【作者简介】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

北宋诗人。

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诗歌练习120 文档

诗歌练习120 文档

一.(06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沙漠。

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驼铃丁当清脆入耳。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解析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

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

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5分)【补充注释】⑴天经:姓叶,名懋。

智老:即大圆洪智,一位和尚。

⑵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⑶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⑷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生: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⑸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参考答案】(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3分)(2)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诗歌练习模版

诗歌练习模版

今日丰秋(散文诗)
秋高气爽,
百花飘香。

蟋蟀在草丛里歌唱,
鸟儿在蓝天上飞翔。

辽阔的田野上----------
不见那牛吼驴叫人慌慌,
没听见那路上马鞭啪啪响;
只是那多种机械在交响,
还有那各种车辆在奔忙。

这是现代化的秋收景象。

路旁,
我问小娃:
“牛鞭子是啥样?”
他们摇摇头,
答不上。

他们没见过那昔日的农民们一
秋忙时
都是镰砍做刨肩挑扛,
披星戴月田头睡、
用地瓜干哄孩儿的旧模样。

看:
晒谷场上 --------
棒力垂大的玉米金黄黄, 那丰厚的棉花呵、
白茫茫。

黄橙橙的大豆,
散发着自然的清香。

手 .
肥胖的花生甜又香。

农家院里,
丰收的粮食垛满房。

直乐得人们呵 -------
指点着硕果论短长,
面带着笑容喜洋洋。

南飞的鸟儿啊--------
莺歌燕舞齐歌唱,
愿把这喜讯传远方:
告诉同胞和他乡,
丰收莫望党中央。

回首田野上,
机器播麦忙。

意气风发的人们呵---------- 斗志昂仰;
胸怀中国梦,
奔向那新的理想。

诗歌练习111 文档

诗歌练习111 文档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7分)卜算子 泊吴江夜见孤雁① (元) 萨都剌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

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

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注:①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宵永”的“永”字浸润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长。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诗句,既写出乌鹊向南飞去的景象,又体现与曹诗感情的共鸣。

C.“霜落蒹葭冷”一句,从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困境。

D.这首词意境开阔,借写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怀,体现了流畅朴实、清新委婉的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7分)①(3分)B(从“悄无踪”和“但见孤鸿影”可知“乌鹊南飞”是作者的联想)②(4分)【要点】表达了作者在被贬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对前途难卜的忧惧之情。

(一点2分)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8分)浪淘沙·秋江张炎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

潮生潮落海门东。

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

渔歌忽断荻花风。

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

(3分)答案详解(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

(1分)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

作者晚年曾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从令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注】 “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

“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

8.简要概括此诗典型人物的三个典型生活场景,并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5分)8.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

(3分)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分)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9.①用对比手法(反衬)。

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情,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转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写更鲜明抒发了对边地生活艰辛而朝廷赏罚不公的慨叹,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手法名称,结合诗句解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2分;分析对比,也可以是“麾下偏裨万户侯”与“驻马听之双泪流”的关西老将形成鲜明对比,副将封侯,身经百战的老将沉沦却依然沉沦边关,突出了对朝廷赏罚不公的感慨。

)②用了用典(类比)的手法。

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

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

【鉴赏】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

起句很有气势。

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

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

承转也颇顿挫有力。

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

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

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

”(《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①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②,舍我其谁也。

[注]①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

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

②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①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

②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

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③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

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

(每点2分)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

①审问题——要求分析“哪些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手法”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

②审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看,对比的手法很明显。

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注释来思考。

【思路点拨】解答表现手法题: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

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志等。

鉴于目前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没有明确的划分,有时候两者有交叉的地方。

2.要了解鉴赏表现手法的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 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

(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3分)解析:①审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②审诗歌——找能体现词人情感的语句、意象等。

在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芸草”“陈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万一”一词,可感受到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的情怀。

【思路点拨】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地分析评价。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抓住诗题。

第二步,抓住关键词。

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

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①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对比。

(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

(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分)(也可以答“反衬”)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燕辞归、客尚淹留”,通过写秋深燕归,来与写自身;这是一种反衬。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理解诗歌大意,尚缺写凄清的景,下阕写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理解词句的意思。

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

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