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摘要】本文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在分别阐述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现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描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不足之处、未来发展方向、意义、展望、研究成果。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求,内部控制理论逐渐成为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制度和机制,对于提高企业业绩、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公司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起步较晚,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对于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内部控制成为管控企业风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对内部控制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探讨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影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各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旨在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实际应用,并促使更多的企业和机构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达成经营目标,在业务流程中采取的一种保障措施,旨在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私营企业的兴起,内部控制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此期间,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主要有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于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方面。
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流程和制度,确保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二、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定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且对于风险的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企业治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内部控制也是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控制内部风险的一种制度和措施。
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利益,并承担起相应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设计、组织结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企业制度设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比如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流程等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研究了内部控制风险的度量和评估方法,为企业提供了更科学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法。
其次,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文献综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方面。
研究者还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方法,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以帮助企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一些研究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相关性研究。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也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企业实现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的回顾与展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中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用以规范和管理组织活动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理论是管理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和防范企业内部失控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以来,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日益成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展望,旨在总结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内部控制理论引入我国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受到关注。
最初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国外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翻译和解释,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988年,我国出版了首部内部控制理论专著《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此书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构成要素、设计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1990年代初,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的阶段。
学者们开始关注内部控制理论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在这一时期,国内相关期刊陆续发表了大量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论文,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学者们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开展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研究,促进了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实践。
2010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实践基础。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心,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支持。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现状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确保经营活动有效、合法和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还包括外部的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需求。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发展现状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企业改革开放,开始接触国际贸易和外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1988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此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以及其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研究,即研究国际上和国内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情况;三是内部控制实施与评价研究,即研究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四是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研究,即研究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特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研究内容丰富。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规范标准、实施评价、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研究内容非常丰富。
2. 研究方法多样。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研究、调查问卷、实证分析等,方法多样化,取长补短,有利于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研究角度新颖。
在内部控制研究中,一些研究者从企业管理、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些具有新颖观点和见解的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部控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严峻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关内部控制失效的种种表现:诚信缺失、会计信息造假、企业舞弊案件频发等等,表明内部控制如在设计上有缺陷,在作用上有缺失,往往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笔者就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商榷。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简史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概念。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SASNO.1)。
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
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1985年6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执行官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成立了国家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又称Treadway委员会。
该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 ssion),简称COSO委员会。
1992年,COSO委员会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引言: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其目的是通过识别和管理各种风险,确保组织能够达到其目标。
社会认同度是指个体对于组织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认同程度。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框架和方法。
一、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同度观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社会认同度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于集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中国的组织中,员工通常会愿意为了组织的利益而奋斗,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因此,中国员工对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能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内部控制对于社会认同度的影响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可以对于员工的行为和决策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减少损失和风险。
同时,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可以增强员工对于组织的认同。
首先,一个阳光透明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增加员工对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的认同。
当员工明确了组织所追求的目标,并且了解组织对于员工行为的规范时,他们会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
其次,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供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
一个公平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这样的环境可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进而增加他们对组织的认同。
最后,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的能力水平和工作动力。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包括培训和教育的环节,通过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热情。
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长和满足感,也会更加认同组织。
三、测量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的方法为了测量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问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目标的认同度、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度、员工对于组织行为规范的认同度,以及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满意度等。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实现风险防范和经营管理。
事实上,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公认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也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在内部控制领域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首先,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涵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内部控制一般被定义为一种管理过程,它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督组织运作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实践,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在国内,内部控制的定义更加宽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
此外,研究者在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和管理过程改进等。
其次,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也成为研究重点。
国内研究者通过控制自评、第三方评估和评价标准等方式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同时,一些企业也借鉴国际上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例如美国公认的内部控制框架COSO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等,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
亦有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内部控制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他们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指标的收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绩效模型,评估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成熟度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意见。
此外,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的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
在传统企业治理框架中,内部控制通常被视为企业治理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者认为内部控制应该被视为企业治理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的关系,探讨内部控制对企业治理的贡献,为企业治理及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总之,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的热点之一。
在国内,内部控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内部控制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方法。
然而,在实践中,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机制,它是指组织内部建立的一套制度、规范和流程,以确保企业内部运营活动的正常和有效,同时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
从而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研究早已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内部控制研究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
1. 研究主题的变化1980年代初,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探讨。
此后,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逐渐由财务内部控制向企业经营内部控制拓展,关注点也从制度建立转化为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研究逐渐关注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挑战了传统内部控制模式的有效性。
因此,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在这方面也逐渐有了新的突破。
2. 研究方法的革新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实验研究等。
然而,传统方法存在着样本不足和研究结论难以普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逐渐引入了计量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量化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系统分析可以从整体上考虑内部控制的复杂性,为管理者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
1. 强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善,而引发各种风险事件。
这些事件对企业的声誉、利润和生存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未来的趋势将更加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强调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如何评估企业的风险,如何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
从而帮助企业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控制机制。
2. 探讨内部控制的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指南等,也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未来的趋势将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的国际化。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材料)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材料)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通过设立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流程,以确保组织的资源得到有效和合理的使用,并防范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国内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他们研究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财报信息质量以及企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和审计领域,试图揭示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准确性的影响。
同时,也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运作以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价值、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关系相对较少。
国外研究方面,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
近些年来,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等方面。
在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方面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
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试图揭示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的影响。
在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研究了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结构和股东权益保护的作用。
总体而言,国内外的研究都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运营效率、财务报告准确性、风险管理和治理结构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此外,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角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理论角度出发,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定量研究,并开展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达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涵盖了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等方面。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降低组织的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1. 研究主要内容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探讨内部控制的实施方法,分析内部控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影响。
(3)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研究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来管理风险。
(5)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研究内部控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在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分析和整理,揭示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依据。
3. 研究成果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如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方法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等;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对一些成功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了总结和推广,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在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方面,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审计标准,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在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方面,研究了信息系统在提高内部控制效果上的作用,并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是在中国国内进行的研究综述,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理论、实践和发展。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控制体系。
它通过规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有效控制各类风险,并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等要素。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等,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和功能。
2. 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研究。
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也紧密结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研究内部控制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法规支持。
3. 内部控制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研究中,学者们对我国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了实施内部控制的最佳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4. 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发展演进。
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如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以期能够预测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法律法规研究、实践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四个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和展望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经济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加大研究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改进的方向。
首先,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平衡。
我国学界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内部控制概念的阐述、内部控制要素的构建等。
然而,对于内部控制的实践应用研究的深入,研究不够充分,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
这导致内部控制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实践应用的研究,深入挖掘内部控制与公司业绩、风险管理、治理效果等之间的关系。
其次,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存在着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脱节问题。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界,重视理论建设,而实务界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往往更注重经验和操作。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脱节导致理论研究的成果难以投射到实际应用中,实务界的经验和操作也难以得到深入研究和总结。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适应实际应用需要的理论框架,同时也需要从实务经验中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此外,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中的信息系统安全、数据质量管理、电子审计等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然而,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对信息技术的变革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还不够重视。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和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化内部控制方案。
最后,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需要加强对国际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这些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论社会信任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论社会信任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者:丁大平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8期摘要:社会信任作为非正式制度一直对我国当前经济进步,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
社会信任是社会经济的核心,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共同决定经济的发展。
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企业获得社会信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社会信任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对社会信任的认知程度,进而改善市场整体的社会信任水平。
有利于提高我国各种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主动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
关键词:社会信任;内部控制信任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社会信任已经在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被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现存市场的道德基础最主要的是信誉或者信任。
信任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双方合作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正式制度的替代。
企业一般处在一个整体的社会信任环境中,高社会信任度有助于促成企业间的合作,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代理成本,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最终有利于实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
当前中国市场出现的许多不诚信的行为,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阻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
研究社会信任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造假事件已经形成了整个社会严重的“信任危机”。
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企业,其出于针对减少交易成本,增强交易效率,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种考虑,会致力于改善自身信用状况。
所以正是由于市场上所有参与者对于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性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整个市场的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
另外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充分,忽略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前期相关研究文献回顾Ahmed,A.S.,Billings,B.K.,Morton,M.(2010)认为,信任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说所有的商业活动经济行为都离不开信任,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作起到润滑的作用,作为非正式制度,信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经济行为合乎秩序。
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关注度比较研究——以上交所内控指引的实施为分界点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内部控制的社会关注度比较研究——以上交所内控指引的
实施为分界点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
20081201
经济资料译丛2012年第3期 劳动经济学中新古典传统的发展
我们尝试得到关于过去半个世纪劳动问题的经济思想究竟是如何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过程的一些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不论是新古典派的还是制度派的劳动经济学的全面的考察。我们从头到尾关注的是新古典派观点的发展和完善。我们从考察这两个互有争执的观点的根源开始。
一、两大传统的历史先驱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整个经济学领域,犹如一位晚近作者(Yonay,1998)所说,是以在新古典主义和制度主义这两大截然不同的派别之间,为理解经济现象而展开的“有关经济学精髓的斗争”为特征的。19世纪晚期,新古典经济学是作为对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的挑战者而出场的。它“用效用最大化的个人取代个体经济人作
由上可见,在20世纪30年代,用理论概念组织劳动经济学主旨素材的观点,对一般原理的强调甚于描述性的细节,既非处于无知状态,亦非等待发现。然而,制度学派对劳动问题的见解直到那时仍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在战后头20年内持续领衔。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引言:中国的内部控制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成功实施依赖于组织内成员对其的社会认同度。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特点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机制,用于确保组织内的资源和运营活动得到合理、高效地管理和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部控制是一种制度性的管理手段,包括组织结构、权责明确、规章制度等方面;其次,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每个成员都在其所负责的范围内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后,内部控制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
二、社会认同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社会认同度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因素的认同程度。
对于内部控制来说,社会认同度是指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同程度。
影响社会认同度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氛围、薪酬制度、沟通和信息传递等。
三、社会认同度对内部控制的影响1. 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当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价值有高度的认同度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执行内部控制措施,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同时,高度认同的成员也会更加愿意向组织反馈问题和改进意见,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2. 减少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的失败通常会导致重大的风险和损失。
然而,当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缺乏认同度时,他们可能会对内部控制措施持怀疑态度,从而降低其执行的质量和效能。
这将增加内部控制的风险,可能导致潜在问题的被忽视或无法及时纠正。
3. 增强组织合规性在中国,一些企业存在违规行为和腐败问题。
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规范的遵循,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高度认同的成员还能积极帮助组织建立识别和纠正违规行为的机制。
四、提高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的策略1. 建立积极正面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积极正面影响对于提高社会认同度至关重要。
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论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
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标签: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
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
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
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
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
(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中国文化下内部控制的现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结论部分总结了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的启示,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帮助企业建立更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文化, 企业, 特点, 问题, 启示, 研究方向, 结论, 内部控制框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家族观念和忠诚度,这些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在制定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时,必须考虑到中国文化对员工行为和组织运作的影响。
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了当前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中国文化下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框架,并探讨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指导,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意义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但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要求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可能存在不足。
对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了解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有助于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规范管理流程时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价值观念,提高管理效率和适应性。
研究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将分析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设计适应中国文化的内部控制框架,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施策略。
还将通过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情况。
在将总结中国文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下内部控制的理解,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中国文化,研究,适应性,框架设计,实施策略,案例分析,评价方法,启示,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家族关系、重视人情和道德观念等特点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
这种文化特点可能导致在内部控制中存在权力集中、信任度低、监管不严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研究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讨如何适应中国文化背景设计内部控制框架,制定适合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问题,为提升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通过对中国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出能够有效应对中国文化特点的内部控制框架,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实施策略。
通过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检验和验证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实施策略的有效性,并提出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本研究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在文化背景下有效运作的内部控制方案,促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取得更加良好的竞争优势,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竞争力。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
适应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是保障企业资产和利益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密切关注组织文化的因素。
组织文化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注重家族文化和信任文化,要实现内部控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因素,真正促进员工在公司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此外,还需要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牵扯等情况,将这些因素融入内部控制的设计中。
其次,注重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管理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针对中国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探讨创新的内部控制方式。
通过加强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和效率,为企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再次,注重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的实践。
内部控制设计应该注重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以充分向社会和投资人展现企业风险和控制情况。
同时,企业应该注重自身社会责任的落实,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在内部控制设计中体现出来。
最后,注重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问题。
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境外投资,内部控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对各国的法规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并加以应对,充分保障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研究需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的组织文化、社会责任和跨国经营等问题,同时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杨雄胜李翔邱冠华(南京大学会计学系210093)=摘要>严格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前提条件。
对经营权的有效控制并使之与股东利益保持动态一致,只有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全力保障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一个社会对公司治理、一个公司对自身治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直接体现在其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和重视上。
本文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司自身、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四个角度考察了中国社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借以对中国公司治理认同度问题做出大致判断。
基于对内部控制关注程度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在我国仍缺乏应有的认同,从而使得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实践中可能只是一种徒具驱壳而缺乏实质内容和实在效果的时髦理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同度内控信息披露一、引言现代公司控制权基本上已经掌握在经营者手中。
两权分离后,如何保证经营者对股东忠诚和尽力,决定着现代公司制度的成败,成为建立公司治理制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公司实践表明,经营权的正确行使只有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实现。
因此,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研究公司治理不能忽视内部控制这一基本层面。
但遗憾的是,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来看,既有的公司治理研究恰恰对这一问题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治理尤其是公司内部治理研究的纵深发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司治理研究在深度、精度方面取得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
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弥补学术界的不足,从内部控制视角考察中国公司及公众是否真正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以对中国公司治理在现阶段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基础做出初步判断。
中国公司及公众是否真正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含义相当宽泛的命题可以通过集中考察社会各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这一具体问题而求得较为确切的答案。
从另一角度看,内部控制这几年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发,更是给公众公司带来了如何恰当地披露自身有关内控方面的信息以提高社会公众相信对外公开财务信息的压力。
在我国,内控的理论研究乃至法规制度建设正方兴未艾,但内控制度建设不能忽视我国社会心理层面对内控有关问题认同程度这一制约因素,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将来颁发的一系列内控法规在我国的具体执行状况。
为此,本文拟以/内部控制在我国社会认同度0为题,在我国可观察的有限层面对内控社会认同程度作出初略分析。
但是,要对中国公司及公众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做出客观而全面的描述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法律法规、公司自身、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四个角度着手,作一次探索性努力。
这种研究思路的依据在于:内控法律法规从立法的高度表达了社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公司作为内部控制的最终实施主体,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自然会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践效果;会计师事务所是公司财务报告的主要鉴证机构,其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将对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资本市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反应则反映了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认同与否,对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这四个方面较为综合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进而言之,尽管我国理论界对公司治理问题已予以特别重视和高度认同,但若社会仍普遍缺乏对公司治理必要的认同(借助于内部控制社会认同度而作出判断),则公司治理实践就失去了应有的推进力量,其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上。
在美国这样一个较为重视公司治理的国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国家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内部控制进行规范。
200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的5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6。
该法案强制要求公众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做出合理保证,并提供经过注册会计师验证的内部控制报告。
这标志着美国在经历了多年的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阶段后开始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
反观我国,尽管这几年在法律法规层面对内部控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如新5会计法6¹、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6º等文件法规的颁布实施,»然而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要么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¼,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½。
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年度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0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0,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¾。
可见,一般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
综观我国目前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可发现:指导性意见较多,强制性要求较少;原则性意见较多,具体性要求较少,在内控信息披露上主要处于自由披露阶段。
而且,我国内部控制的法治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尤其是美国)尚存较大差距。
令人振奋的是,2006年7月15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但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
在此背景下,通过观察我国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各方的反应和态度,借以判断内部控制在我国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基础大致上是可行的,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夯实公司治理基础从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法规提供依据。
三、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程度(一)假定、样本和数据¹º»¼½¾新5会计法6(2000年7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0,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
财政部在2001~2006年先后颁布了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6之/基本规范0、/货币资金0、/采购与付款0、/销售与收款0、/成本费用0、/工程项目0、/固定资产0、/存货0、/筹资0、/对外投资0、/担保0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全国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类似的法律法规还有5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6(财政部,1999)、5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6(审计署,2003)、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6(内审协会,2003)、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6(财政部,2006)、5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证监会,2001)、5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6(证监会,2002)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6(人民银行,2002)、5上海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上交所,2006)和5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6(深交所,2006)等。
详见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2日发布的5信息编报规则6之5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6、5第3号)))保险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6和5第5号)))证券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6;2002年12月21日发布的5信息编报规则6之5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6和5第8号)))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6。
详见证监会发布的5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6(2001年版、2003年修订版),然而证监会在2005年12月15日发布的5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6已取消了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这一规定。
详见5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1年修订稿)6第四十二条规定。
公司作为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其对内部控制关注和重视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美国在内部控制信息自由披露阶段,已经有相当多的公司自愿在财务报告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例如Mc2 Mu ll e n Dorot h y和Ragahunandan(1996)对1993年2221家公司年报的研究表明,有742家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约占3314%。
这些内控报告包含的内容有审计委员会的活动(665家),合理保证概念(653家),资产的安全防护(60家),内部审计问题(566家),交易的授权与记录(452家),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考虑(304家),员工培训与录用政策(298家)等。
Ragahunandan和R a ma(1994)对财富100强公司的年报进行考察也发现,有80家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
这表明,美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动力自愿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质量信号。
中国的情况如何呢?2000年新5会计法6及之后5内部会计控制规范6等一系列法律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是否真正提高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呢?进行实地调查显然不现实,只能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间接了解。
鉴于中国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控信息基本上属于自愿披露行为,本部分试图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状况和趋势来间接了解这方面情况¿。
本文的分析过程主要遵循这样一种思路:首先考察披露内控信息的公司数量,然后在数量基础上考察内控信息披露行为所体现的公司内控意识的强弱,逐年的趋势分析贯穿其中,形成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分析视角)))静态揭示现状,动态反映趋势。
本部分的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假定(A ssumpti o n):假定(1):在年报中披露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比没有披露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高。
由于是大样本研究,并且在年报中披露内控信息属于上市公司的自愿行为,故该假定可以成立。
由此可推论,披露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越多,中国公司总体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越高。
假定(2):在非规定位置披露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比在规定位置披露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高。
显然,在规定位置披露内控信息属于被动披露行为,而在非规定位置披露则属于主动披露行为。
根据证监会有关文件,监事会报告属于披露内控信息的规定位置À,此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披露内控/三性(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0说明书也属于规定行为。
假定(3):内控信息披露详细的上市公司比披露简略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高。
年报信息是报告期内公司日常经营运作和管理的集中反映,内控信息披露得越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日常的经营运作当中对内部控制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