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药组织培养的研究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李黎陈菲宫伟(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现阶段,药用植物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而组织培养作为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并推动药用植物的发展,本文就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S tudy On The Tissue Culture Development O f Medical HerbLi Li Chen Fei Gong Wei(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cademy In Heilong jiang Province)A bstr act:The re are ma ny problems in the de ve lopment of medic al he rb in present stage and tissue c ulture can solve some prob-lems to promote the de velopme nt.This pa per disc usses the tissue c ultur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erb.Key words:medical herb;tissue culture随着医疗和保健事业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回归自然、崇尚利用天然药物的潮流,植物药被越来越多地利用于防病、治病中。

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资源日渐萎缩。

人工栽培又面临品质退化、种子带病与农药残留等问题,而且药用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活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也有差异。

药用植物种苗的快速繁殖通过植物组织或器官的离体培养和形态发生,可实现种苗的大量快速繁殖,这对于因病毒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的药用植物、靠有性繁殖提供种子而种子发育不完善或种子成本高的药用植物、靠无性繁殖提供/种子0而无性繁殖系数低且种子需求量大的药用植物和濒危或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以保护植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意义。

鹿蹄草组织培养研究

鹿蹄草组织培养研究

鹿蹄草组织培养研究
王维;卢建涛;郑兴莲;苏巧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鹿蹄草属鹿蹄草科植物,根茎纤细,叶基生,圆形、椭圆形或肾形,花
瓣白色或粉红色,蒴果扁球形。

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河北主要产于承德、小五台山、白石山等地。

中医学将鹿蹄草作为中草药使用,有祛风湿、解毒、止血等功效。

本试验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对鹿蹄草进行繁殖,目的在于为更快、更好地繁殖鹿蹄草植株积累资料。

【总页数】1页(P48)
【作者】王维;卢建涛;郑兴莲;苏巧
【作者单位】071001,河北省保定职业技术学院;071001,河北省保定职业技术学院;071001,河北省保定职业技术学院;071000,河北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陕西产2种鹿蹄草的多酚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 [J], 王丹阳;康永祥;侯姣姣;
杨玲
2.鹿蹄草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J], 莫正昌;胡美忠;刘芸
3.鹿蹄草素的电化学行为分析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J], 栗进才;黄鹏;程旺兴;王融融
4.鹿蹄草素的电化学检测研究 [J], 栗进才;黄鹏
5.鹿蹄草中鹿蹄草素和梅笠草素的提取分离研究 [J], 郭惠;王昌利;李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花鹿药用产品的研究现状

梅花鹿药用产品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09204203作者简介:许飞(1984-),男,福建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质量标准;郭素华(1964-),女,博士,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

梅花鹿药用产品的研究现状许 飞,郭素华3(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 要:主要介绍梅花鹿药用鹿产品,包括鹿茸、鹿血、鹿鞭等鹿产品的药用作用,现代研究状况(化学成分和药理),及现代相关鹿产品;并对梅花鹿鹿产品开发及市场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梅花鹿;药用;鹿产品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7(2009)0820181202 梅花鹿(Cerv us N i p pon Tem mi nck ),又称花鹿,隶属于鹿科鹿属。

作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梅花鹿入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鹿茸、鹿角、鹿角霜药用价值的系统记载。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宋胜利[1]归纳了鹿茸、鹿角、鹿血等多达44种中国传统鹿产品。

近年来,伴随养鹿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鹿产品深加工及鹿产品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梅花鹿鹿产品研究状况作相关综述如下。

1 鹿茸鹿茸为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之功能。

用于阳痿滑精,冷宫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膝冷痛,筋骨冷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传统鹿茸产品多为散剂、丸剂,有“鹿茸散”(《备急千金要方》)、“白蔹丸”(《济生方》)等,亦有“鹿茸酒”(《普济方》)、“补髓丹”(《景岳全书》)的记载。

现代研究表明鹿茸中化学成分多而复杂,其含19种以上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10种磷脂成分,9种脂肪酸(生物活性最强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糖脂、糖,固醇类、激素样物质、前列腺素、脑素、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硫酸软骨素、多胺、肽类、脂蛋白、维生素、酶类和各种无机宏量及微量元素等[2]。

鹿药药学研究概况

鹿药药学研究概况
26(3):167.
前对其的研究和利用还不够,相关中成药研究也比较少。随 着对鹿药的养生价值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鹿药在未来会被应 用到更多的养生保健相关行业中。
参考文献
[1]葛宝福,张绪成,苏峰,等.集安市山野菜植物名录[J].中国园艺文摘,
201I(9):56.
[2]安晓云,慈嘉,申琼.鹿药组织培养的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 (10):14. [3]王盛民,张瑛,刘亮忠.鹿药的生药鉴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
等氨基酸和铝、镁、钙、磷、钛、钡等无机元素∞。71。其氨基
酸、蛋白质和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而糖类和脂肪含量却非
药理研究表明,鹿药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鹿
药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涪睦,并有抑制人肺腺癌SPC—A-I细胞
生长活性的作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7221)和人结直肠腺 癌细胞(DLD一1)亦有抑制作用。鹿药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对 羟基自由基(OH・)有一定的清除能力¨0|。赵淑杰从鹿药 根茎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呋甾皂苷,具有抑制人肺腺癌SPC— A一1细胞生长的活性u4|,对人肝癌细胞(SMMC-7221)和人结 直肠腺癌细胞(DLD.1)有抑制作用,但无抗细菌作用¨“。
诸冷而益老起阳也”。
鉴定为(25S)-5et一螺甾烷-9(11)一烯-3p一醇3-0-p-D-吡喃葡萄
基金项目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编 号:KH09030);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基金(编 号:20091012);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
2010JK862)。
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Gray)为百合科(Liliaceae)鹿 药属(Smilacina Desf.)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山糜子等。鹿

中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中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 斧 木齐市北京南路 "#$$%% 责任编辑:杨



张纯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迫在眉睫。应用植物组 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 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同时组织培养中的 细胞生长速度要比植物正常生长速度快,接近于分 生组织的生长速度,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快速繁 殖药用植物种苗,或者利用组织培养或细胞培养手 段直接生产药物便随之日益发展。 目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利用试管微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 物人工栽培的需要;二是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 的大量培养,从细胞或培养基直接提取药物,或通 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生产药物。 我国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可以追溯到 ,$ 世纪 &$ 年代。%-!. 年,罗士韦教授等首先报道 了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 %-"# 年, 全国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召开,届时全 国已有 #$ 多个单位, %$$ 余人从事药用植物的组 织培养研究。自此,我国药用植物的组培研究迅速 发展。 %-"! 年,由我国科学工作者编写的有关专 著 《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问世……到目前为止,我 国的科技工作者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面已取得了 巨大的成绩,组织培养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如 培养方法已从固体、液体、悬浮培养,深层大罐发 酵发展到液体连续培养;培养材料也从药用植物的 根、茎、叶、花、胚、果实、种子等组织或器官, 这些器官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或冠瘿组织,一直发展 到目前的细胞。 近 .$ 年来我国经离体培养获得试管植株的药 用植物已有金线莲 ’ 71(.)$()/#%*+ 8("0(+&1*+ + 、白芨 ’ 9%.$#%%& +$"#&$& + 、 番 红 花 、 铁 皮 石 斛 ’ :.14"(;#*0 裂地上扎根有关。

养鹿可行性研究报告

养鹿可行性研究报告

养鹿可行性研究报告
标题:养鹿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
养鹿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农业养殖行业。

本报告对养鹿的可行性进行综合研究,包括市场需求、投资成本、养殖技术和环境适宜性等方面的分析。

研究表明,养鹿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但也面临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风险。

一、市场需求分析
1.鹿肉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鹿肉被认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
肪且营养丰富的肉类产品。

2.鹿茸市场需求稳定,并且价格较为稳定。

3.鹿皮和鹿骨制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二、投资成本分析
1.养鹿的初次投入较大,包括饲养场地建设、饲料采购、种鹿
购买等。

2.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主要为饲料、劳动力和兽药等费用。

三、养殖技术分析
1.鹿的生长周期长,需要一定的养殖技术支持,包括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繁殖技术等。

2.现代化养鹿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鹿的养殖效益和产品品质。

四、环境适宜性分析
1.养鹿需要有较大的场地空间,且适宜的气候条件对鹿的养殖
效果有重要影响。

2.鹿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具有较好的养
鹿环境。

五、挑战与风险分析
1.市场行情波动可能对投资回报带来一定压力。

2.疾病和自然灾害风险对鹿养殖造成潜在影响。

结论:
养鹿是一项具有可行性的农业养殖行业,具备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

然而,投资养鹿需谨慎把握市场变化和风险因素,并灵活运用现代化养殖技术,以确保养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鹿药的生长发育节律及繁殖研究

鹿药的生长发育节律及繁殖研究

Sm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u n d e r t h e a r t i f i c i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h a s 2 8 0 d o f g r o wt h p e r i o d i n a“ S ”p a t —

要: 以 采集 于 烟 台 昆 嵛 山 和 崂 山 地 区 的 野 生 鹿 药 为 材 料 , 在 青 岛农 业 大学 试 验 田对 野 生 鹿 药 生 长 发
育规律 、 繁 殖 特 点 进 行 了 研究 , 结 果 表 明在 人 工 栽 培 条 件 下 , 鹿药生 育期 2 8 0 d左 右 , 生 长 呈 现 慢 一快 一
( 1 .La n d s c a p e Ar c h i t e c t u r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Y a n t a i ,Y a n t a i ,S h a n do n g 2 6 4 0 0 9; 2 .Qi n g d a o Te c h n i c a l S c h o o l f o r La n d s c a p e A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En v i r o n me n t
慢 的“ S ” 型规律 , 3月 2 O日发 芽 , 1 0 d左 右 可 达 盛 叶 期 , 4月 1 9日始 花 , 4月 底 盛 花 期 , 5月 8 日末 花 期 ,
末 花 期 时形 成 种 子 , 1 O月 下 旬 种 子 成 熟 , 1 1月 6日茎 叶 全 枯 ; 鹿药结实率低 , 种子发芽 率低 , 分 株 繁 殖 成
o n 1 9t h o f Ap r i l ,r e a c h i ng f u l l f l o we r s a t t h e e n d o f Ap r i l .Se e ds we r e f o r me d o n 8 t h of Ma y,a l s o t h e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作者:崔誉文刘银环热萨莱提·图尔孙毛昭琦宋小妹来源:《中国药房》2018年第20期中圖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8)20-2786-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20.11摘要目的:建立鹿药的质量标准。

方法:从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TLC)等方面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测定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25S)-17α-羟基-5α-螺甾烷-9-烯-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半乳吡喃糖苷(SJ-13)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5 ∶ 6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20 ℃,进样量为10 μL。

结果: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 cm;药材表面呈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显微特征为表皮1列细胞;药材粉末呈灰黄色,含大量草酸钙针晶。

药材样品的TLC图斑点大部分清晰,分离度好;药材中水分为5.26%~8.88%,总灰分为4.60%~28.86%,酸不溶性灰分为1.56%~23.39%,水浸出物为23.84%~51.26%,醇浸出物为22.65%~57.36%;SJ-13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为8.92~31.22 µg(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加样回收率为97.0%~99.2%(RSD=0.8%,n=6),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10批药材样品中SJ-13的含量范围为4.40~29.80mg/g。

结论:初步拟定鹿药药材中水分不得过11%,总灰分不得过3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8%,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9%,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8%,SJ-13含量不得少于4.40 mg/g;该试验所建标准可用于鹿药的质量控制。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

鹿药的质量标准研究目的:建立鹿药的质量标准。

方法:从原植物形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TLC)等方面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测定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25S)-17α-羟基-5α-螺甾烷-9-烯-3β-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半乳吡喃糖苷(SJ-13)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5 ∶6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20 ℃,进样量为10 μL。

结果: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 cm;药材表面呈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显微特征为表皮1列细胞;药材粉末呈灰黄色,含大量草酸钙针晶。

药材样品的TLC图斑点大部分清晰,分离度好;药材中水分为5.26%~8.88%,总灰分为4.60%~28.86%,酸不溶性灰分为1.56%~23.39%,水浸出物为23.84%~51.26%,醇浸出物为22.65%~57.36%;SJ-13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为8.92~31.22 ?g(r=0.999 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1%,加样回收率为97.0%~99.2%(RSD=0.8%,n=6),耐用性试验的RSD 均小于1%,10批药材样品中SJ-13的含量范围为4.40~29.80 mg/g。

结论:初步拟定鹿药药材中水分不得过11%,总灰分不得过3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8%,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9%,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8%,SJ-13含量不得少于4.40 mg/g;该试验所建标准可用于鹿药的质量控制。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Smilacina japonica. METHODS:S. japonica was identified qualitatively in respects of original plant morphology,character,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etc. The moisture,ash and extract of medicinal materials were determined. The content of (25S)-17α-hydroxy-5α-spirostane-9-ene-3β-O-β-D-glucopyranoyl-(1→2)-[β-D-xylanosyl(1→3)]-β-D-glucopyranoyl(1→4)-β-D-galactopyranoside(SJ-13)was determined by HPLC. The deter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Waters SunFire C18 column with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acetonitrile-water(35 ∶65,V/V)at the flow rate of 1.0 mL/min.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03 nm 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20 ℃. The sample size was 10 μL. RESULTS:The original plant was perennial herbal,with height of 30-60 cm. The surface of the medicinal material was brown to brownish brown,with wrinkle and 1 row cells in epidermis. The powder of medicinal material was grayish yellow and contained large amount of acicular crystal. TLC spots were clear and well-separated. The content of moisture was 5.26%-8.88%;the content of total ash was 4.60%-28.86%;the acid-insoluble ash was 1.56%-23.39%,water extract was 23.84%-51.26% and alcohol extract was 22.65%-57.36%. The linear range of SJ-13 were 8.92-31.22 ?g(r=0.999 9). RSDs of precision,s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tests were all lower than 1%. The average recoveries were 97.0%-99.2%(RSD=0.8%,n=6). RSD of durability test was lower than 1%. The content of SJ-13 was 4.40-29.80 mg/g in 10 batches of medicinal samples. CONCLUSIONS:The content of water,total ash,acid insoluble components should not exceed 11%,35%,28%;the content of water extract,alcohol extract and SJ-13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9%,18% and 4.40 mg/g,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standar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S. japonica.KEYWORDS Smilacina japonica;Quality standard;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TLC;Content determination;HPLC鹿药为百合科鹿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鹿药(Smilacina japonica A. Gray)的干燥根及根茎,俗称偏头七,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和华北等地,资源较丰富[1-4]。

【推荐下载】鹿药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推荐下载】鹿药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鹿药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鹿药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鹿药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既有很高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

文章从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资源分布状况、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总结其研究概况,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鹿药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鹿药属;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鹿药属Smilacina Desf 植物隶属于百合科,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至中美洲,我国有14种,2变种[1],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除新疆、青海和宁夏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

鹿药属植物中的许多种的地上幼嫩茎叶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2,3],一些种根茎可入药,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4],药材名为鹿药,具考证,鹿药始出自《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不起眼的野菜,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被开发成一道道山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注重健康,追求绿色,对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更多人的热衷。

鹿药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对其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鹿药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鹿药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状况[1] 鹿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或伸长,直立或匍匐,有的具膨大节;茎单生直立,圆柱状,上部稍倾斜,具毛或无毛;叶互生,纸质,被毛或无毛,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具4~9片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浆果近球形,初期绿色,成熟后呈红色、黄色或紫红色,多具1~2枚种子,少数多枚种子,种子坚硬。

中国新纪录种两色鹿药及二近缘种的形态及分类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新纪录种两色鹿药及二近缘种的形态及分类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新纪录种两色鹿药及二近缘种的形态及分类学
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新纪录种两色鹿药及二近缘种的形态及分类学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中国新纪录种两色鹿药(Pachystoma bicolor)以及其两个近缘种——箫花柿(Diospyros bambusetorum)和竹芋蒟(Colocasia gigantea)进行形态及分类学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国植物
分类学体系,同时为保护和利用这些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两色鹿药属于兰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一物种因为生长环境独特、分布区域较为狭小,直到近年才被发
现并正式命名。

而其与箫花柿和竹芋蒟在形态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因
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学比较研究。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以两色鹿药、箫花柿以及竹芋蒟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组织学、遗传学等综合方法,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解剖及
细胞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建立完整的分类学
档案。

研究意义:通过对两色鹿药、箫花柿以及竹芋蒟进行形态及分类学
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为这些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
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从根本上加强了植物分类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对完善我国植物分类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第39卷 第6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V o l.39N o.6 2021年12月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a n x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D e c.2021* 文章编号:2096-398X(2021)06-0058-07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刘 伟1,赵然然1,张梦莎1,罗凯英1,庞廷松1,赵鹏帅2,周翼鹏2(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系,陕西西安 710021;2.空军军医大学药学院药化和药分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摘 要:旨在筛选鹿药抗真菌的有效部位,初步探讨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首先采用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与石油醚㊁乙酸乙酯㊁正丁醇㊁水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对鹿药进行提取分离制备鹿药正丁醇萃取物㊁石油醚萃取部位㊁乙酸乙酯萃取部位㊁水萃取部位,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㊁生长实验㊁时间-杀菌曲线实验㊁生物被膜实验㊁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等考察鹿药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真菌和抗生物被膜活性,C C K8法考察鹿药部位的细胞毒性,并采用点板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初步研究鹿药部位对真菌细胞壁的作用.结果发现鹿药的正丁醇部位具有良好的抗真菌和抗生物被膜活性,M I C值范围为104~832μg/m L,其抗真菌活性浓度低于细胞毒性浓度.此外,鹿药的正丁醇部位与两性霉素B或阿尼芬净联用具有协同抗真菌活性.初步机制研究显示鹿药正丁醇作用后的真菌对细胞壁抑制剂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增加,且会引起真菌几丁质含量增加.因此,鹿药的正丁醇部位可能是其抗真菌的有效部位,其抗真菌活性可能与影响细胞壁尤其是增加几丁质含量有关.关键词:鹿药;抗真菌;抗生物被膜;有效部位;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志码:AA c t i v e f r a c t i o n s e l e c t i o n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a n d i t s a n t i f u n g a lm e c h a n i s m sL I U W e i1,Z HA O R a n-r a n1,Z H A N G M e n g-s h a1,L U O K a i-y i n g1,P A N G T i n g-s o n g1,Z H A OP e n g-s h u a i2,Z HO U Y i-p e n g2(1.F a c u l t y o fP h a r m a c y,S c h o o l o fF o o da n dB i o l o g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S h a a n x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c i e n c e&T e c h-n o l o g y,X i'a n710021,C h i n a;2.D e p a r t m e n t o fM e d i c i n a lC h e m i s t r y a n d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S c h o o l o fP h a r m a c y,F o u r t h M i l i t a r y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X i'a n710032,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s t u d y a i m e d t o e x p l o r e a c t i v e f r a c t i o n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 w i t h a n-t i f u n g a l a c t i v i t y a n d i t s a n t i f u n g a lm e c h a n i s m s.T h e r h i z o m e s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w a s e x t r a c t e dw i t h75%e t h a n o l u n d e r r e f l u x.T h e n t h e e x t r a c tw a s p a r t i t i o n e dw i t h p e t r o l e-u me t h e r,e t h y l a c e t a t e,n-b u t a n o l a n dw a t e r s u c c e s s i v e l y.M i c r o d i l u t i o nm e t h o d,g r o w t h t e s t, t i m e-k i l l i n g c u r v es t u d y,a n t i-b i o f i l mf o r m a t i o na s s a y a n dc h e c k e r b o a r d m i c r o d i l u t i o na s s a yw e r eu s e d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a n t i f u n g a l a n d a n t i b i o f i l ma c t i v i t i e s o f e x t r a c t s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p o n i c a A.G r a y.S p o t a s s a y a n dc o n f o c a l l a s e r s c a n n i n g m i c r o s c o p ew e r eu s e dt oe x p l o r e i t s*收稿日期:2021-07-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0198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708026);陕西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6B J-52)作者简介:刘 伟(1986-),女,江西萍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抗真菌及抗肿瘤药物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刘 伟等: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 n t i f u n g a lm e c h a n i s m s.n-b u t a n o l e x t r ac t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 s h o w ed p o te n t a n-t i f u n g a l a n da n t i b i o f i l ma c t i v i t i e sw i t h M I C s r a n g e d f r o m104μg/m Lt o832μg/m L,a n d i t s M I C sw e r e l o w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 i t s c y t o t o x i c i t y.I na d d i t i o n,n-b u t a n o l e x t r a c t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 d i s p a l y e d a n t i f u n g a l s y n e r g i s m w i t ha m p h o t e r i c i nBa n da n i d u-l a f u n g i n.A f t e r t r e a t e dw i t hn-b u t a n o l e x t r a c t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t h es e n s i t i v i-t i e s o f f u n g i t o c e l lw a l l i n h i b i t o r s a n d a m p h o t e r i c i nBw e r e i n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 c h i t i n c o n t e n t w a s a l s o a u g m e n t e d.T h e r e f o r e,T h e n-b u t a n o l e x t r a c t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 w a s i t sa c t i v e f r a c t i o nw i t h a n t i f u n g a l a c t i v i t i e s,a n d i t s a n t i f u n g a lm e c h a n i s m m i g h tb e r e l a t e d t o t h ee f f e c t o n t h e c e l lw a l l 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c h i t i nc o n t e n t.K e y w o r d s: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a n t i f u n g a l;a n t i-b i o f i l m;a c t i v ef r a c t i o n;m e c h a-n i s mo f a c t i o n0 引言鹿药(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为百合科(L i l i a c e a e)鹿药属(S m i l a c i n aD e s f)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㊁西南㊁东北和华北等地,生于林下阴湿处或岩缝中,资源较丰富.鹿药地上部分是可食用的山野菜,其干燥根茎及根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1-3].据‘千金㊃食治“记载,鹿药性味 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㊁祛风除湿和活血调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㊁神经性头痛㊁乳腺炎㊁月经不调㊁痈疖肿毒和跌打损伤等病症.鹿药还有润肺养阴㊁健脾㊁祛痰止血和清肿解毒的作用,也可治疗咳嗽㊁崩漏㊁体虚㊁吐血㊁咽喉肿痛和疮毒等症”[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药具有抗细菌㊁抗肿瘤和抗氧化等作用[4-8].前期本课题组首次研究报道鹿药的乙醇粗提物对各种真菌表现较好的广谱㊁杀真菌活性,初步的机制探索研究发现鹿药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可能与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真菌细胞壁超微结构有关[9].但鹿药抗真菌的具体有效部位或成分还不清楚,其作用机制亦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了鹿药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部位对各种真菌的作用,以及对真菌细胞壁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鹿药抗真菌活性物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和仪器1.1.1 主要材料和试剂鹿药购于德尔康医药连锁(槐芽第四连锁店).将药材粉碎,称取5g粉末,按料液比1∶20加100m L 75%乙醇,冷凝回流提取2h,旋转蒸发浓缩成浸膏.加水溶解后分别用石油醚㊁乙酸乙酯㊁水饱和正丁醇萃取三次,浓缩后分别得浸膏,均用二甲基亚砜(D M-S O)配成储备液浓度均为0.333g/m L,分装,-20℃保存待用.乙醇㊁石油醚㊁乙酸乙酯㊁正丁醇㊁二甲基亚砜均为分析纯;阿尼芬净,M C E公司,批号011155125;两性霉素B(A m B),A c r o s公司,批号P1434922;氟康唑(F C Z),S i g m a公司,批号036M4709V.真菌菌种包括:白念珠菌S C5314㊁耐药白念珠菌103㊁光滑念珠菌㊁近平滑念珠菌㊁克柔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均惠赠于上海市长海医院检验科.1.1.2 主要仪器G H P-9080型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 H Z-98C型恒温震荡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 W-C T-I F型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德国卡尔蔡司);多功能酶标仪(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芬兰).1.2 实验方法1.2.1 微量液基稀释法挑取菌克隆少量,接种至Y P D培养液,35℃, 200r p m振荡培养,使真菌处于指数生长期后期.以R P M I1640培养基调整菌液浓度至103个/m L.取无菌96孔板,使各孔的最终药物浓度分别呈现倍比浓度减少,孔中D M S O含量均低于1%.每次配制药敏板的同时均制备一质控菌药敏板,各药敏板于35℃恒温箱培养.培养24h,观察实验结果,并确定其最低抑制浓度(m i n i m u m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M I C)值[10].1.2.2 生长实验将耐药白念珠菌S C5314㊁103㊁新生隐球菌㊁克柔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至液体Y P D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离心收集菌体,P B S洗涤,调整菌浓度至1.0×106c e l l s/m L.加不同浓度的正丁醇部位(104μg/m L㊁208μg/m L㊁416μg/m L)㊁石油醚部位(416μg/m L)㊁乙酸乙酯部位(416μg/m L)㊁水部位(416μg/m L)作用24h后拍照[9].1.2.3 时间-杀菌曲线实验㊃95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将白念珠菌S C5314克隆至液体Y P D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离心收集菌体,P B S洗涤,R P M I1640培养基调整菌浓度至1.0×105c e l l s/m L,加不同浓度的正丁醇部位(104μg/m L㊁208μg/m L㊁416μg/m L)㊁石油醚部位(416μg/m L)㊁乙酸乙酯部位(416μg/m L)㊁水部位(416μg/m L).将菌液分装50m L离心管中,振摇培养,于不同时间点(0㊁6h㊁12h㊁24h)取出菌液,用P B S稀释不同的浓度,分别涂铺S D A平板,35℃,静置培养48h后,数克隆数并计算C F U/m L数目[9].1.2.4 生物被膜实验将白念珠菌S C5314克隆于Y P D培养基中培养过夜,经实验处理后,R P M I1640培养基调整菌浓度至1.0×106c e l l s/m L.菌悬液100μL加入96孔板,37℃粘附90m i n后,P B S洗3次,再加入新鲜P R M I1640或者含药的培养基,37℃培养24h 后,用X T T(0.5m g/m L)/甲萘醌(1μM)孵育3h,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波长为495n m的吸收值.成熟生物被膜的检测:1.0×106c e l l s/m L菌悬液100μL加入96孔板,37℃粘附90m i n后,P B S 洗3次,再加入新鲜P R M I164037℃培养24h 后,P B S洗3次,加含药的培养基,37℃培养24h 后,用X T T(0.5m g/m L)/甲萘醌(1μM)孵育3h,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波长为495n m的吸收值[11].1.2.5 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是微量液基稀释法的延伸,即合用的两种药物于96孔板上以二维棋盘的纵(A至H)横(2至11)两方向分别进行二倍的倍比稀释.例如鹿药正丁醇部位与另一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合用后,使得两性霉素B的终浓度为4μg/m L㊁2μg/m L㊁1μg/m L㊁0.5μg/m L㊁0.25μg/m L㊁0.125μg/m L㊁0.063μg/m L㊁0.031μg/m L㊁0.016μg/m L㊁0.008μg/m L,鹿药正丁醇的终浓度为104μg/m L㊁52μg/m L㊁26μg/m L㊁13μg/m L㊁6.5μg/m L.与鹿药正丁醇合用的其他抗真菌药物阿尼芬净的终浓度为: 1μg/m L至0.002μg/m L.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 r a c t i o n a l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d e x,F I C I)是评价联合用药的两药相互作用方式的主要参数.抑菌浓度分数(F I C),分别为每一种药物联合抑菌时所需M I C与单用时M I C的比值.而F I C I指数则等于两种药物F I C之和.当M I C值高于检测最高限时以最高限浓度的两倍值用以计算F I C I.当F I C I≤0.5时两药的相互作用确定为协同作用,且F I C I指数越小,协同作用越强;0.5<F I C I≤1时两药的相互作用确定为相加作用;1<F I C I≤4时为无关作用;当F I C I>4时两药产生拮抗作用[10].1.2.6 细胞毒性实验(C C K-8法)96孔板每孔加入浓度为8×104个/m L的细胞悬液100μL,即8000个细胞/孔,置37℃㊁5% C O2培养箱内.24h后,上层培养液吸掉,加入含有不同浓度的鹿药正丁醇部位(6660μg/m L㊁3330μg/m L㊁1665μg/m L㊁832μg/m L㊁417μg/m L㊁208μg/m L)的培养液,100μL/孔,37℃作用48h.每孔加入C C K-810μL,置37℃㊁5%C O2培养箱内,作用1h后,用多功能酶标仪测O D470n m值.1.2.7 点板实验挑取白念珠菌克隆于1m L Y P D中,35℃, 200r p m培养使其菌处于对数生长期,重悬于新鲜P R M I1640,使菌浓度为1×106C F U/m L,加鹿药正丁醇部位(浓度为1/2M I C㊁M I C㊁2M I C),35℃, 200r p m培养1h.5000r p m离心2m i n收集,P B S 涡旋混匀,重复清洗三次,P B S重悬,通过显微镜计数法调整菌浓度为1×107C F U/m L,按照5倍梯度稀释菌浓度,分别取3μl菌液点于Y P D平板或Y P D添加15μg/m L荧光素白(C F W),30μg/m L刚果红,2μg/m L氟康唑(F C Z),0.5μg/m L两性霉素B(A m B),25n g/m L的阿尼芬净,平板放于35℃培养箱,培养,拍照[12].1.2.8 激光共聚焦实验挑取白念珠菌克隆于1m L Y P D中,35℃, 200r p m培养至菌处于对数生长期,P B S涡旋混匀,5000r p m离心2m i n,重复清洗三次,再用0.5m LP B S重悬,将菌液转移至1.5m LE P管,加入C F W使其终浓度为50μg/m L,涡旋混匀,用锡箔纸包裹E P管避光,置于30℃培养箱,120r p m震荡培养30m i n.5000r p m离心2m i n,去上清,P B S重复清洗3次,用P B S重悬,并通过显微镜计数方法调整菌浓度,取80μL于粘附载玻片上,避光静置通风,吹干,滴80%甘油10μL,盖上盖玻片,用锡箔纸将制片包被,放于4℃冰箱待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63×油镜,激发光405n m),拍照[12].2 结果与讨论2.1 鹿药不同萃取部位对各种真菌的M I C值由表1可知,正丁醇部位对7种真菌(白念珠菌S C5314㊁耐药白念珠菌103㊁光滑念珠菌㊁克柔念珠菌㊁近平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㊁新生隐球菌)的M I C值最小,对这7种真菌的M I C值范围为104~832μg/m L,而石油醚部位对这7种真菌的M I C值最高,M I C值范围为3330μg/m L至大于3330μg/m L;乙酸乙酯㊁水的部位次之,对7种真菌的M I C值范围为832μg/m L至大于3330μg/m L.㊃0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刘 伟等: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这结果说明鹿药正丁醇部位对7种真菌有较优的抗真菌活性,可能是鹿药发挥抗真菌活性的主要部位.表1 鹿药不同萃取部位对各种真菌的M I C值(毺g/m L)菌株M I C值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氟康唑白念珠菌S C531433301665208~41616650.5~1白念珠菌1033330832208~4161665>64光滑念珠菌>3330>3330104333032克柔念珠菌>333033308323330>64近平滑念珠菌3330>333020833302~4热带念珠菌3330>33302083330>64新生隐球菌3330>3330208~41633301~4 2.2 鹿药不同萃取部位对真菌生长的影响由图1可知,当浓度为1/2M I C㊁M I C㊁2M I C 的正丁醇部位作用各种真菌24h后,6种真菌(敏感白念珠菌S C5314㊁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103㊁新生隐球菌㊁克柔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的培养液均保持不同程度的澄清,其中5种真菌(敏感白念珠菌S C5314㊁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103㊁新生隐球菌㊁克柔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在浓度为1/2M I C㊁M I C㊁2M I C的正丁醇部位作用后,菌液仍保持澄清状态,这说明正丁醇部位对6种真菌(敏感白念珠菌S C5314㊁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103㊁新生隐球菌㊁克柔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敏感白念珠菌S C5314㊁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103㊁新生隐球菌㊁克柔念珠菌㊁光滑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更优.图1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6种真菌生长的作用2.3 鹿药不同萃取部位对真菌的时间-杀菌曲线由图2可知,不同浓度的正丁醇部位(208μg/m L㊁416μg/m L)作用白念珠菌6h后,存活菌落数均为0,且在12h,24h,三个浓度正丁醇部位组(104μg/m L㊁208μg/m L㊁416μg/m L)均无存活菌落数,而其他鹿药萃取部位(石油醚㊁乙酸乙酯㊁水)作用24h后的存活菌落数与空白组无差异.这结果表明: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白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且是鹿药发挥杀菌活性的主要有效部位.图2 鹿药不同萃取部位对真菌的时间-杀菌曲线2.4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真菌生物被膜的影响由图3(a)可知,当鹿药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26μg/m L时,对生物被膜的形成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亦逐渐增加.由图3(b)可知,鹿药正丁醇部位在较高浓度(1665μg/m L㊁3330μg/m L㊁6666μg/m L)时,对成熟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P<0.01).这说明鹿药正丁醇部位能明显的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且在较高浓度时对成熟生物被膜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a)生物被膜的形成(b)成熟生物被膜图3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生物被膜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㊃1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2.5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正常细胞存活的影响如图4所示,417μg/m L和208μg/m L鹿药正丁醇部位分别作用人胚肾293T细胞48h后,细胞存活百分率分别为87.7±9.1%和84.0±4.9%.这结果表明:在正丁醇部位浓度为抗真菌的M I C(208μg/m L)和2M I C值(417μg/m L)时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图4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人胚肾293T细胞存活的影响2.6 鹿药正丁醇部位与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抗真菌作用由表2可知,鹿药正丁醇部位与阿尼芬净合用后,对4种真菌(敏感和耐药白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敏感性均增加.阿尼芬净单用时对白念珠菌S C5314和103的M I C值分别为0.125μg/m L和0.063μg/m L,鹿药正丁醇部位M I C值均为416μg/m L.两药合用后,阿尼芬净的M I C值分别下降到0.031μg/m L和0.008μg/m L,鹿药正丁醇部位下降至52μg/m L和26μg/m L,同样地,阿尼芬净单用时对热带念珠菌M I C值为1μg/m L,鹿药正丁醇部位M I C值为1560μg/m L.两药合用后,阿尼芬净的M I C值下降到0.125μg/m L,鹿药正丁醇部位下降至52μg/m L.两药合用对这四种菌的F I C I值范围为0.157~0.315,均<0.5,提示鹿药与阿尼芬净具有协同抗真菌活性.表2 鹿药正丁醇有效部位与阿芬尼净合用对真菌的M I C值(μg/m L)菌株单用M I C值阿尼芬净正丁醇合用M I C值阿尼芬净正丁醇F I C I值相互作用53140.1254160.031520.315协同1030.0634160.008260.187协同热带念珠菌115600.125520.158协同新生隐球菌14160.031520.157协同 由表3可知,鹿药正丁醇萃取物与两性霉素B 合用后,对3种真菌(敏感白念珠菌5314㊁热带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敏感性均增加.两性霉素B单用时对白念珠菌S C5314和103㊁新生隐球菌的M I C值均为0.25μg/m L,鹿药正丁醇萃取物M I C值均为416μg/m L.两药合用后,两性霉素B的M I C值分别下降到0.063μg/m L㊁0.125μg/m L和0.031μg/m L,鹿药正丁醇萃取物下降至52μg/m L,同样的,两性霉素B单用时对热带念珠菌M I C值为0.5μg/m L,鹿药正丁醇萃取物M I C值为1560μg/m L.两药合用后,两性霉素B的M I C值下降到0.125μg/m L,鹿药正丁醇萃取物下降至52μg/m L.两药合用对白念珠菌5314㊁热带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F I C I值范围为0.25 ~0.375,均<0.5,提示鹿药与两性霉素B具有协同抗真菌活性.对耐药白念珠菌103,F I C I值为0.625,提示鹿药与两性霉素B两药合用表现相加作用.表3 鹿药正丁醇部位与两性霉素B合用对真菌的M I C值(μg/m L)菌株单用M I C值两性霉素B正丁醇合用M I C值两性霉素B正丁醇F I C I值相互作用53140.254160.063520.375协同1030.254160.125520.625相加热带念珠菌0.515600.125520.283协同新生隐球菌0.254160.031520.25协同2.7 鹿药正丁醇部位作用后的真菌对各种药物刺激的敏感性由图5可知,与对照组 正常Y P D平皿相比,鹿药正丁醇作用后的真菌在含阿尼芬净㊁刚果红㊁荧光素白㊁两性霉素B的平皿上的真菌存活数量减少甚至无菌存活,在含氟康唑药物的平皿上真菌存活数量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从以上结果可知:鹿药的正丁醇部位作用后的真菌对细胞壁抑制剂(阿尼芬净㊁刚果红和荧光素白)和细胞膜抑制剂两性霉素B均表现敏感性增强,提示鹿药可能对细胞壁有影响.2.8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真菌细胞壁几丁质的影响从图6可知,空白组表现较弱的钙荧光白(C a l c o f l u o r w h i t e,C F W)荧光,阳性对照组(阿尼芬净)细胞壁表现较强的C F W荧光,而鹿药的正丁醇部位作用后的真菌也表现类似的较强的C F W 荧光,并且真菌细胞也发生阳性组类似的聚集.文献报道阿尼芬净作用真菌后,会通过影响细胞壁葡聚糖的合成而引起细胞壁几丁质含量代偿性增加[13].本实验结果提示:鹿药的正丁醇部位可能对真菌的细胞壁有影响,直接或间接引起细胞壁几丁质含量的增加.㊃2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6期刘 伟等:鹿药抗真菌有效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图5 鹿药正丁醇部位作用后的真菌对各种药物刺激的敏感性图6 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真菌细胞壁几丁质的影响3 结论近年来,由于艾滋病㊁器官移植㊁恶性肿瘤患者等人数的增加,以及生物医学材料如静脉插管㊁心脏支架㊁气管插管㊁导尿管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体,国内外研究报道,真菌感染尤其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4,15].国内外临床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引起的,其中白念珠菌构成比最高,其次为光滑念珠菌㊁近平滑念珠菌㊁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种类有限,耐药菌株的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药物本身存在的毒性,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本文研究了鹿药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部位对真菌的作用,发现鹿药的正丁醇部位为抗真菌有效部位,其体外表现较好的广谱抗真菌甚至杀真菌活性,这与本课题组前期报道的鹿药乙醇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类似.为了评价鹿药正丁醇部位的细胞毒性,本文通过C C K 8实验发现鹿药正丁醇部位的抗真菌活性浓度明显低于其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的浓度.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临床抗真菌感染药物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研究还发现,鹿药的正丁醇部位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表现较优的抑制活性,在较高浓度(1665μg/m L )时,对成熟被膜还表现明显的损伤作用(P <0.01).为了解决临床抗真菌药物治疗可选择方案有限的问题,药物联用是近年来研究报道的热点策略之一[16].本课题组前期已报道鹿药粗提物与氟康唑联用对新生隐球菌和克柔念珠菌表现协同作用[9].本文研究发现,鹿药正丁醇部位还能与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 和阿尼芬净)联用表现较好的协同作用.初步的抗真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鹿药正丁醇部位对真菌的细胞壁可能有损伤作用,直接或间接引起细胞壁多糖成分 几丁质含量增加,这与前期报道鹿药粗提物损伤细胞壁超微结构的结果相符[9].综上所述,鹿药具有较好的抗真菌和抗生物被膜活性,正丁醇萃取部位为其抗真菌有效部位,本文为鹿药有效活性成分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葛宝福,张绪成,苏 峰,等.集安市山野菜植物名录[J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9):51-56.[2]孙玉敏,金顺姬,罗丹娜.鹿药㊁四叶莱㊁山菠菜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测定[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9-60.[3]安晓云,慈 嘉,申 琼.鹿药组织培养的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0):13-15.[4]王盛民,张 瑛,刘亮忠.鹿药的生药鉴定[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5):40-41.[5]L i u X ,Z h a n g H ,N i u X ,e ta l .S t e r o i d a ls a po n i n sf r o m S m i l a c i n a j a po n i c a [J ].F i t o t e r a p i a ,2012,83(4):812-816.[6]赵淑杰,洪 波,韩忠明,等.鹿药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J ].中成药,2016,38(2):332-335.㊃3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西科技大学学报第39卷[7]Z h a oS ,H a nZ ,L iY ,e ta l .S t u d y o nt h es c a v e n g i n g h y -d r o x y l r a d i c a lo ft h ee x t r a c t sf r o m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J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0,31(2):59-62.[8]任 茜,陈国联,李万波.80种秦岭七药原植物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86-88.[9]L i u W ,S u nB ,Y a n g M ,e t a l .A n t i f u n g a l a c t i v i t y of c r u d e e x t r a c t f r o mt h e r h i z o m e a n dr o o t o f S m i l a c i n a j a p o n i c a A.G r a y [J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a n dA l t e r n a -t i v eM e d i c i n e ,2019,15:5320203.[10]Q u a nH ,C a oY ,X uZ ,e t a l .P o t e n t i nv i t r o s y n e r gi s mo f f l u c o n a z o l e a n d b e r b e r i n e c h l o r i d e a g a i n s t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C a n d i d aa l b i c a n sr e s i s t a n t t o f l u c o n a z o l e [J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A g e n t sa n dC h e m o t h e r a p y ,2006,50(3):1096-1099.[11]C h r i s t o p h e rG ,P r i y aU ,A m a n d aR T ,e t a l .S i m pl ea n d r e p r o d u c i b l e 96w e l l p l a t e -b a s e d m e t h o df o r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f u n g a lb i o f i l m sa n d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t o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t e s t i n g [J ].N a t u r eP r o t o c o l ,2008,3(9):1494-1500.[12]L i u W ,Z o uZ ,H u a n g X ,e t a l .B s t 1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C a n d i -d aa l b i c a n s i n fe c t i n g h o s t v i af a c i l i t a t i ng c e l l w a l l a n ch o r -a g eo f g l y c o s y l p h o s p h a t i d y li n o s i t o la n c h o r e d p r o t e i n s [J ].S c i e n t i f i cR e po r t s ,2016,6:34854.[13]W a l k e rL ,M u n r oC ,D eB r u i j n I ,e t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o f c h i -t i ns y n t h e s i sr e s c u e sC a n d i d aa l b i c a n sf r o m e c h i n o c a n -d i n s [J ].P L o SP a t h o g e n s ,2008,4(4):e 1000040.[14]A l m e i d aF ,R o d r i g u e s M ,C o e l h oC .T h es t i l l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p r o b l e m o f f u n g a ld i s e a s e sw o r l d w i d e [J ].F r o n -t i e r s i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9,10:214.[15]L i o n a k i s M.P r i m a r y imm u n o d e f i c i e n c i e sa n di n v a s i v e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W h e nt os u s p e c ta n dh o wt od i a g n o s e a n dm a n a g e [J ].C u r r e n tO pi n i o n i n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2019,32:531-537.[16]H o w a r dK ,D e n n i sE ,W a t tD ,e t a l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o -v e r v i e wo f t h em e d i c i n a l c h e m i s t r y o f a n t i f u n g a l d r u g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 d p r o m i s e [J ].C h e m i c a l S o c i e t y Re v i e w s ,2020,49:2426-2480.【责任编辑:蒋亚儒 】(上接第57页)[14]岳淑丽,任小玲,向 红,等.桉叶精油β-环糊精微胶囊制备工艺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2017,32(7):108-113.[15]M aS ,Z h a oZ ,L i uP .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 p r e pa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β-c y c l o d e x t r i ni n c l u s i o nc o m p o u n do fc l o v ee s s e n t i a l o i l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o f h e a t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a n t i o x i d a n t a c t i v i -t i e s i nv i t r o [J ].J o u r n a l o fF o o d M e a s u r e m e n t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2018,12(3):2057-2067.[16]S u nX ,L iW ,L i J ,e t a l .I n c l u s i o n c o m p l e x o f p e o n y (P a e -o n i as u f f r u t i c o s a A n d r .)s e e d o i l w i t h β-c yc l ode x t r i n :P r e p a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a t i o na n d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e n h a n c e -m e n t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F o o d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2017,52(11):2352-2361.[17]王春玉,张 岩,韩雨露,等.包合法制备橄榄油微胶囊的工艺研究[J ].粮油食品科技,2015,23(1):30-34,83.[18]方浩标,李春海,张 钟,等.响应面试验优化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紫苏精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工艺及其理化性质[J ].绿色包装,2019(1):47-54.[19]T a oF ,H i l l LE ,P e n g Y ,e t a l .S y n t h e s i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β-c y c l o d e x t r i ni n c l u s i o nc o m p l e x e so ft h y m o l a n d t h y m e o i l f o r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 d e l i v e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J ].L WT -F o o d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14,59(1):247-255.[20]W a n g Y ,Y i nC ,C h e n g X ,e t a l .β-C y c l o d e x t r i n i n c l u s i o n c o m p l e xc o n t a i n i n g l i t s e ac u b e b ae s s e n t i a lo i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a n da n t i f u n g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J ].C o a t i n gs ,2020,10(9):850-868.[21]W a n g X ,L u oZ ,X i a o Z .P r e pa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 r m a l s t ab i l i t y o f β-c y c l ode x t r i n /s o y b e a n l e c i t h i n i n c l u -s i o nc o m p l e x [J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P o l ym e r s ,2014,101:1027-1032.[22]周春燕.β-C D 与几种客体的分子识别及药物包结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0.[23]K r i n ge lD H ,A n t u n e s M D ,K l e i nB ,e ta l .P r o d u c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f o r a ng e o r e u c a l y p t u s e s -s e n t i a l o i l /β-c y c l o d e x t r i ni n c l u s i o nc o m p l e x [J ].J o u r n a l o f F o o dS c i e n c e ,2017,82(11):2598-2605.[24]A b a r c aRL ,R o d r íg u e z F J ,G u a r d aA ,e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b e t a -c y c l o d e x t r i ni n c l u s i o nc o m p l e x e sc o n t a i n i n g a ne s s e n t i a lo i lc o m p o n e n t [J ].F o o d C h e m i s t r y,2016,196:968-975.[25]G u oP ,S uY ,C h e n g Q ,e t a l .C r y s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t h e β-c y c l o d e x t r i n -p -a m i n o b e n z o i ca c i di n c l u s i o n c o m p l e x f r o m p o w d e rX -r a y d i f f r a c t i o nd a t a [J ].C a r b o -h yd r a t eRe s e a r c h ,2011,346(7):986-990.[26]G ür t e nB ,Y e n i g ül E ,S e z e rA D ,e t a l .C o m pl e x a t i o na n d e n h a n c e m e n to f t e m o z o l o m i d es o l u b i l i t y w i t hc y c l o d e x -t r i n s [J ].B r a z i l i a nJ o u r n a lo f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S c i e n c e s ,2018,54(2):e 17513.【责任编辑:蒋亚儒】㊃46㊃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

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0859130A(43)申请公布日 2020.03.06(21)申请号CN201911223907.3(22)申请日2019.12.04(71)申请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地址336600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钤山西路460号亚林中心(72)发明人李峰卿;曾满生;刘素贞(74)专利代理机构连云港权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代理人何文豪(51)Int.CI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54)发明名称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草本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其主要是解决组培苗瓶内生根周期长、诱导产生气生根多,移栽成活率低等的技术问题,包括以下步骤:(1)瓶苗选择;(2)壮苗培养;(3)炼苗;(4)组培苗移栽;(5)栽后管理,本发明建立了有效的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技术,优化了其组培快繁体系。

该技术无需经过瓶内生根,通过激素处理后直接移栽,两周后可见幼苗基部长出新根,30d后生根条数达5~10条,根长0.5~1.5cm,2个月左右可得到苗高6~10cm左右的健壮鹿茸草生根苗。

与传统的瓶内生根相比,育苗周期缩短一个月,移栽成活率高于85%,采用本发明技术,生根苗质量显著提高,可进行产业化生产。

法律状态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2020-03-06公开公开2020-03-06公开公开2020-03-31实质审查的生效实质审查的生效权利要求说明书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的权利要求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说明书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的说明书内容是....请下载后查看。

鹿药属植物研究进展

鹿药属植物研究进展

鹿药属植物研究进展一、概述鹿药属(Taxus L.)是常绿木本植物,属于红豆杉科,包括了约10个种。

鹿药属植物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其个别种类的树皮、枝叶和种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和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物研究和开发前景。

本文旨在从各方面展现鹿药属植物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1.基因组研究201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完成了鹿药属恒河谷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工作,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同源基因家族扩增和演化分析等工作。

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将鹿药属植物的裸子植物特征解析到了基因水平上,从建立基因芯片、筛选策略、鉴别yew的基因检测等方面为鹿药属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2.转录组研究2008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对恒河谷红豆杉进行了转录组的研究。

研究人员共采用454技术测序得到了约2.5万条序列,对其中一些关键酶的编码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序和表达分析,并在功能注释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为鹿药属植物的生产和利用打下了基础,并为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前提。

三、药理学研究1.生物碱类化合物鹿药属植物的生物碱含量非常丰富,其中的成分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如环状二肽类生物碱(taxine A、B、C等)、生物碱类(5,6-二氢半乳糖苷、微量元素等)、生色素类的麻醉药(泡苞树碱等)等等。

在目前的研究中,鹿药属植物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止痛镇咳、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化学合成药物近年来,由于天然植物中生物合成产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鹿药属植物的化学合成药物正在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鹿药属植物中具有重要药理学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权衡成本费用和治疗效果的关系,既能降低鹿药属植物采集的依赖性,并且降低了和鹿药属植物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文社会问题。

鹿药的生药鉴定研究

鹿药的生药鉴定研究

鹿药的生药鉴定研究
翟延君;冯夏红;丛峰;李立新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1(19)3
【摘要】目的:通过对该药的生药鉴定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一药物资源提供鉴定依据。

方法:应用了原植物形态鉴定、药材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包括各不同部位的组织、粉末特征)及纸层析鉴定方法。

结果:可为该药的使用提供鉴定方法并为制定鉴定指标提供依据。

【总页数】2页(P281-282)
【关键词】鹿药;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纸层析;生药鉴定;中药
【作者】翟延君;冯夏红;丛峰;李立新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沈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3
【相关文献】
1.维药阿里红药材的生药鉴定研究 [J], 沙拉麦提·艾力;胡慧华;陆锦锐
2.维药阿里红药材的生药鉴定研究 [J], 沙拉麦提·艾力;胡慧华;陆锦锐;
3.广西壮药鸡骨草生药学鉴定和含量测定研究 [J], 岑月孔;郑燕新;陈艳香;谢怀统;黄锁义
4.苗药双肾草生药鉴定研究 [J], 罗春丽;牛治存;廖韦卫
5.鹿药的生药鉴定 [J], 王盛民;张瑛;刘亮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的提取及免疫功效的初步研究

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的提取及免疫功效的初步研究

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的提取及免疫功效的初步研究
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的提取及免疫功效的初步研究
目的提取并分离纯化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PAP),并对其免疫功效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不同工艺处理的鹿茸为原料,应用分子排阻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提取鹿茸活性多肽,通过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产生等试验,检测PAP对淋巴细胞的免疫功效.结果所提取的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蛋白含量分别为:冻干茸9.20 mg/ml;冷冻鲜茸1.30 mg/ml;热炸茸1.10 mg/ml.鹿茸多肽可以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巨噬细胞分泌IL-12,对机体有免疫增强作用.结论梅花鹿鹿茸活性多肽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有显著增强作用.
作者:潘风光孙威周玉陈健文立正刘静波作者单位:潘风光(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长春,130062;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长春,130062)
孙威(吉林省食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长春,130061)
周玉(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长春,130062)
陈健,文立正(吉林大学农学部实验动物中心,长春,130062)
刘静波(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长春,130062)
刊名: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年,卷(期):2007 20(9) 分类号:Q517 Q503 关键词:鹿茸多肽分子排阻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免疫功效。

梅花鹿β-防御素-1(siBD-1)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的开题报告

梅花鹿β-防御素-1(siBD-1)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的开题报告

梅花鹿β-防御素-1(siBD-1)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梅花鹿是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受到保护,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梅花鹿面临许多威胁和风险,如疾病感染和捕猎等。

因此,开展梅花鹿疾病防治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β-防御素-1(siB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蛋白,在很多动物中起着保护细胞
免受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已知的β-防御素-1序列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通过克隆梅花
鹿的siBD-1序列,进行进一步的生物学特征和结构解析、功能研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梅花鹿保护和疾病防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1. 提取梅花鹿的总RNA;
2. 根据已知哺乳动物的β-防御素-1序列设计梅花鹿的siBD-1特异性引物;
3. 利用RT-PCR技术,从梅花鹿RNA中扩增出siBD-1基因的全长cDNA;
4. 将PCR产物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中,进行嵌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5. 对克隆的siBD-1全长cDNA进行序列分析、生物信息学和结构预测,同时进
行保守性区域和基因组多样性分析;
6. 将获得的结果与其他哺乳动物中的siBD-1序列和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可能结果和预期贡献
通过克隆梅花鹿的siBD-1全长cDNA,可以得到该基因的全长序列信息,进行生物学特征和结构解析、功能研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梅花鹿与
其他哺乳动物的siBD-1序列和信息,可以为进一步的梅花鹿保护和疾病防治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健康作出贡献。

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

品的结合,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发挥我国的优势,寻求我国的发展。

这是中医药和纺织品两个行业携手合作的机遇。

Ref erences:[1] Zhao J X.Resear ch M aterial of M ed icated Fabric M onog r-ap hic Inf or mation(药物织物专题情报研究资料)[R].T ian-jin:Tianjin Institute of Textile S cience and T echnolog y,1995.[2] Sun W T.Stretch and flex health cush ion and its application[P].CN:ZL1198952,1998-11-18.[3] W ei Y X,W ei Y C.A Ch ines e h erb al medicine plaster forcuring h igh blood pressu re[P].CN:ZL2093643,1992-09-16.[4] Du T F.M edical and h ealth cushion for gynaecological thera-py[P].CN:ZL2288732,1998-08-26.[5] Rao W.M edicated w aistcoat for curing trach eitis[P].CN:ZL2091165,1991-12-25.[6] Lai B L.Pillow T tw el w ith magical effect of medicines[P].CN:ZL2090707,1991-12-18.[7] Han R R,Xuan Z C,J in G H.A cap for h air regenerating[P].CN:ZL2091166,1992-04-15.[8] Zhao H L.M eth od of mak ing new born baby's health cloth ing[P].CN:ZL1198705,1998-04-15.[9] Kyuichiyo I.Health materials for clothin g[P].Japan:JP1991-04-20(A),1991-04-20.[10] T ats uko O.Pomegranate antibiotic fabrics[J].T ex tile Pr ocT echnol,1998,33(9):555-557.[11] M ats u n pu ccoon d yed fabrics[P].Japan:JP1993-148773(A),1993-05-28.[12] W ang H R.M edicine res in lining cloth[P].CN:ZL1072468,1993-05-26.[13] W ang L,Liu S P,Li T.Cloth materials for curing neuras-then ia[P].CN:ZL2332417,1999-08-11.[14] Zhao J X.R esearch M ater ials of A romatic F abric M onog r-ap hic Inf or mation(芳香织物专题情报研究资料)[R].T ianjin:T ianjin Institute of T ex tile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1993.鹿鞭的生药学研究进展胡雅妮,李 峰,康廷国(辽宁中医学院中药系,辽宁沈阳 110032) 鹿鞭(T estis et Penis Cer vi)系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 us nipp on T em minck、马鹿C.elap hus L.或其他鹿的干燥带睾丸的阴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艺文摘 21年第1期 00 0
鹿药组织培养 的研究
安 晓云 嘉 申 琼’ .慈
( . 宁师范大 学生命科 学学院,辽宁 大连 16 2 ;2 大连周水子机 场飞保部 ,辽 宁 大连 16 3) 1辽 09 . 1 0 3 1
摘 要 :为保护鹿 药这种 野生植物资 源,以生 长旺盛的鹿药根茎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试管苗的
1 3 、 1 4 、L 、W ht 、B 为 基 本 培 养 基 ,附  ̄ B / MS / MS S i e 5 j A I
1 2 材料 灭菌 .
把 山坡 上生长 旺盛的 鹿药植株 挖 回来 后 ,栽到 较大的 花盆中 ,待恢 复旺盛生长 时 ,将花 盆放到 脸盆 中 ,向脸盆 中加入 ( 入量以花盆土壤完全吸 足水 分后 ,脸盆 的底部仍 加 有深 度约lm溶液 为宜).0 %的Hg 1 c 00 1 C2 溶液进行 活体灭 菌。 4 h ,将植株从花 盆中倒出,洗净根部 的泥土 ,将茎 、叶 8后
这一培养基上诱导培养的根茎愈伤组织 ,用镊子分散 成直径
0 2m 左 右 的 块 状 后 , 接 种 到 以 MS g .c +A NO3.rg L 02 / a
+ A .mg L T0 3 / 为基 本培养基 ,附加 不同浓度 B 0 2 / +K .mg L 的生长素NAAS1 FI  ̄AA的培 养基上 ,进行 愈伤组织 的分化培 养 。愈 伤组织 分化 培养试 验 重复2 ,每次 试验 接种 培养 次 20 0 愈伤组织块 。
13 培养条件 .
参见黄葳等小花鬼子针的研究嘲 。
岩缝等环境 中 ,在我 国的华北 、华东 、东北 、陕 西、甘肃 、 四 川、湖北 、湖南 、江 西和 台湾等地 有分布[ 。鹿药根及 1 ~
根茎含有黄 酮类等有效成 分 ,具 有补 肾、活血 ,祛风 止
14 试 验 方 法 .
14 1 不 同浓度 的2 4 9 茎段愈 伤组织诱 导培 养的影 响 . . ,- 对
疼等功效 ,能治 肾虚 阳痿 、月经不调 、风 湿脾痛 、跌打损 伤 、痈肿疮 毒等疾病 。近年来 ,有些从 事鸡 、猪等养殖
业的农 民还将 鹿药的根 茎粉 碎后掺 入到 饲料 中,以提 高饲 养动物的 肉质质量和增 强免疫力 。因鹿药 对人和 多种 家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的无菌培养皿中,将无菌根茎切成长O2 0 4m .- .c
养 ,2 d 0 后放到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根茎段 愈伤组织 的诱 导
培养试验重复3 ,每种处理接种培养 10 次 0 个材料 。
142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的影响 把在 .. MS Z 02 g L H2 mg L 2 ~ .mg L或2O / ) + T .r / +C 0 / + , D1 a 4 5 / ( .mg L
山坡 上 试 管 苗生 长旺 蛊 。
关 键 词 :鹿 药 ;组 织培 养 ;培 养 基
鹿药 (mi cn a o i ) 称偏头 七 、山糜子 等 ,属 S l ia lp nc 又 a a
于百 合科鹿 药属 的多年 生草本 植物 。生 长于 林下 阴湿 处 、
方法参 见黄葳等小花鬼子针的研究嘲 。
的根茎 段后 ,接 种到 以MS Z 0 2 / +C 0 / 为基 + T .mg L H2 mg L 本培养 基 ,附加 不 同浓 度2 4 ,-D的培养基 上 ,进行 根茎 愈 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培养前2 d 0 放到无光的恒温 培养 箱中培
动物有较高 的药用价值 ,并 且市场 上的售价 也较高 ,导致
生根、扦插和 移植 的研 究,成 功地 建 立 壳 药根 茎 的再 生 体 系 。 结 果 证 明 :M + T .m / + H 0 g L 2 4 D .m / 起 S Z 02 g L c 2 m / + ,- I 5g L ( 2 0 g L 是 鹿 药 根 茎愈 伤 组 织 诱 导 培 养 的 理 想 培 养 基 ;M +AN 5.m / + A .m / + T .m / + A 0 1g L 或 .m / ) S g 002 g L B 02 g L K 0 3 g L N A .m /
04 / + .mg L NAA0 1 / 的培养 基上 ,进行不 定芽 的分 化 .mg L 增殖培养和增殖继代培 养。分化 增殖培养试验重复3 ,每 次 次分化增殖培养继代5 ,每种处理接种培养 10 不定 芽。 代 0个
l 材料 与方法
1 1 材料来源 .
将大连 市菜 大岭 山林下生长旺盛 的鹿药植 株挖 回来后 , 栽到温室 的大花盆 中,待 旺盛生长 时取其 根茎作 为研究 的
材料。
143 不定芽的继代分化培 养和 增殖培养 ..
把以上 由愈伤
组织 分化 的不定芽从 基部 剪下后 ,接种到药愈伤组 织分化培 养的理 想培 养基 ;1 2 S B 0 4 g L N A .m / 是鹿 药愈伤 组织分化 不定 芽继代培 养和 / M + A .m / + A 0 1g L
增 殖 培 养 的 理 想 培 养 基 ;1 3 S N A .m / +A 04 g L 鹿 药 生 根 培 养 和 生 根 继 代培 养 的理 想培 养 基 ;移 植 到 / M + A 0 1g L IA .m/ 是
近 年来一些 山区农民为 了通过 出售鹿 药获得效 益 ,对 野生 鹿药的根茎进行 了大量的采 收 ,使得 在野生 条件下 多以根 茎进行繁殖的野 生鹿药资源 迅速减 少 。在大连 市 区周 边的 山上 ,过 去野生鹿药 是较为 常见的 ,现 在几乎 难以找 到鹿 药 的野生植株 。为 了保护鹿 药这种野 生植物 资源 ,满 足人 们 药用 栽 培 对 种 苗 的 需 要 ,我 们 对 鹿 药 进 行 了 组 织 培 养 的 研 究。虽然现 已多有百 合科植物 组织培 养或再 生系统建立 研究的报道 ,但迄今未 见鹿药组 织培养研 究的报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