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数学概念教学的注意点及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并抓好概念教学,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加强对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合理引入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
1.用实例引入新概念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示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入概念。
再比如,在提出大量的相反意义的量(如“零上、零下”“收入、支出”“前进、后退”“增加、减少”)的现实原型的基础上,引入正负数的概念。
适当地联系现实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
2.直接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是用揭示概念的外延的方法给出的定义。
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容易理解,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就不要转弯抹角了。
例如“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就可以直接提出。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是一种简便而常用的分析方法,更是引入新概念的常用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
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
二、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解题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讲述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指出sina=y/r本质是一个比值,它是a角终边上任一点的纵坐标y与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的比值,由于y<r,所以这个比值一定不大于1,且这个比值与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没有关系,比值的大小随a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sina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不会出错。
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如代数、几何、概率等;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3. 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软件等)辅助解决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 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数学概念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数学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代数概念:包括实数的概念、性质及分类;代数式的概念、运算及简化;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实数与代数式;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2. 几何概念: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几何图形的变换。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几何图形;第四章 图形的变换3. 概率统计:包括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分析方法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概率初步;第六章 统计初步4. 应用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教材章节:各章节中的应用问题实例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实数的概念、性质及分类第二周:代数式的概念、运算及简化第三周: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第四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判定第五周: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及计算第六周:几何图形的变换第七周: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第八周:统计图表的制作、分析方法及应用第九周:综合复习与应用问题解决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某+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 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某+b,当b=0,k≠0时,有y=k某,此时称y 是某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1)从解析式看:y=k某+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某(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某(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某+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某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某—2不经过第象限,y随某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某+2上,那么点P到某轴的距离是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某,若y随某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某平行的直线是6、若正比例函数y=(1—2m)某的图像过点A(某1,y1)和点B(某2,y2)当某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7、若y—2与某—2成正比例,当某=—2时,y=4,则某=时,y=—4。
8、直线y=—5某+b与直线y=某—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
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
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
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
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
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年级:初中主题:分数的概念与运算授课时间: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包括分子、分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学生能够熟练转换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
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的巧克力,并示意学生分成几个等分。
然后问学生如何表示每份巧克力的大小和数量。
教师出示分数的定义:“分数是由一个整体分成几等分中的若干等分组成的表示方法。
”3. 解释分子、分母的含义(10分钟)教师示意学生拿起任意一块巧克力,提问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解释。
4.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5分钟)教师出示示例题,例如:2/3 + 1/4 =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计算,并回答结果。
然后教师给予解释并讲解步骤。
然后逐步展示其他运算的示例题,如减法、乘法、除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计算与讨论。
教师给出一道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3的蛋糕,小红有1/4的蛋糕,请问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蛋糕?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进行运算并给出答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答案是否正确。
6. 分数与小数的转换(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分数,如2/5,然后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小数形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循环小数的存在。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对分数的概念与运算进行复习。
教师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 巧克力或其他物品(用于引入概念)- 示例题与实际问题的草稿纸- 课后练习题评估方法:- 学生互动讨论- 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回答问题能力- 课后作业提交与表现。
教学设计: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1. 引言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科目。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堂互动设计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步骤。
2. 课堂互动设计原则•寓教于乐: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合作解题等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循序渐进: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互动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3. 课堂互动设计方法3.1 游戏化互动利用游戏元素,如抢答、闯关、角色扮演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进行知识点巩固和概念理解的互动环节。
3.2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和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教师引导问答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逐步引导思考的深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精神。
4. 课堂互动设计实施步骤4.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与课程大纲和教材内容相匹配。
4.2 设计互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在适当位置设置互动环节,确定使用何种方法进行互动。
4.3 准备材料资源准备好所需的游戏、小组活动或问题等资源,并确保其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
4.4 组织课堂互动按照设计好的步骤和方法,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互动活动中。
4.5 总结与评价在课堂结束时进行总结,回顾本次互动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收集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
结论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方法。
通过游戏化互动、小组活动和教师引导问答等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调整,让互动设计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
初中数学新概念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初中数学新概念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概念的基本含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新概念的引入和定义。
2. 新概念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3. 运用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复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概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概念的引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引入新概念。
3. 新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新概念的定义。
4. 新概念的性质和特点:通过示例或练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概念的性质和特点,巩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5. 运用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新概念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新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指导。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新概念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丰富的新概念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2.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新概念的应用场景。
3. 练习题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确保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注重练习的布置和批改,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初中数学定义与分类教案
教案:初中数学——定义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掌握数学定义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对给定的数学对象进行正确的分类。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数学概念与定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2. 数学分类:介绍数学分类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能够对给定的数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概念,如直线、射线、三角形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认为数学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定义数学概念的方法有哪些?二、讲解数学概念与定义(15分钟)1.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直线的定义,讲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掌握定义数学概念的方法,如通过属性、关系、结构等来进行定义。
三、数学分类的基本原则(15分钟)1. 介绍数学分类的基本原则,如根据对象的属性、关系、结构等进行分类。
2. 举例说明,如将几何图形按照是否有边界、是否闭合等属性进行分类。
四、实践与操作(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对数学对象进行分类。
2. 引导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数学概念与定义的方法。
2. 提问:你们认为数学分类的重要性在哪里?如何运用数学分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对数学概念与定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数学分类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掌握定义数学概念的方法。
同时,介绍数学分类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对数学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与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中数学设计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作者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设计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
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
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较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分式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
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内容解析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二)目标解析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U20距离a地50km,要在12U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1.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是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由学生自学再讨论.老师点拨:由x>50÷得x>75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4.解不等式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由学生回答.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六、目标检测设计1.填空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x +7>②x≥ y + 2 = 0③ 5x + 7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2.用不等式表示① a与5的和小于7② 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篇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首先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
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概念的引入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无理数、实数概念》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无理数、实数概念》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无理数、实数概念》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无理数和实数这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教材通过引入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实数的分类,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这一部分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函数、几何等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理解实数的分类。
2.掌握无理数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能够运用无理数和实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实数的分类和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运用无理数和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有关无理数、实数概念的PPT,包括图片、动画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轴道具:准备数轴道具,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理数,如圆周率、黄金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是什么类型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分类,引导学生理解无理数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些无理数和实数,如√2、-3、π等,并解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无理数和实数有什么区别?2.实数可以分为哪几类?3.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和实数?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无理数和实数的知识解决,如:计算一张矩形桌子的面积,求解一个无理方程等。
数学认知目标解析教案初中
数学认知目标解析教案初中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学认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数学认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对数学认知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数学练习题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你们对数学认知有什么理解和认识?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数学认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分类、归纳、推理等。
2. 通过实例讲解数学认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购物、测量、设计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认知的过程和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出相关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认知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解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初中数学教案篇一1.初中数学教案模板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初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
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
(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
(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和步骤)。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设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学生再次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再次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初中数学教案格式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 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3.初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5篇1. 数的认识与比较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数,并进行比较。
首先,我会使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2. 整数运算本节课将重点教授整数的运算规则和技巧。
首先,我会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然后逐步引入乘法和除法的概念。
我会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运算技巧,并教授正确使用括号和运算顺序的方法。
3. 小数与分数的运算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概念,并学会它们的转化和运算方法。
我会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关系,然后教授小数和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规则。
最后,我会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 平面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并帮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识别和命名。
我会使用图片和实物来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二维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教授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5. 周长与面积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不同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我会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坐标与直角坐标系本节课将介绍坐标和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平面上点的位置和坐标表示。
我会通过实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学会定位和表示点的方法,并教授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7. 数据统计与图表分析本节课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我会教授常见的数据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并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图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8. 几何变换本节课将介绍几何变换的概念和方法。
我会教授平移、旋转、翻转和对称变换,并通过实例和练习题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变换的规则和技巧。
9. 代数的引入本节课将引入代数的概念和基本符号,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我会教授代数表达式的写法和读法,并通过实例来展示代数表达式的应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初中数学定义归纳整理教案
初中数学定义归纳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数学中的基本定义,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概念:整数、分数、小数、实数、相反数、绝对值等。
2. 代数概念: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方程、不等式等。
3. 几何概念: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相似形、相交线等。
4. 统计与概率概念:数据、众数、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概率等。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对每个概念进行理解和记忆,尝试解答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解答疑惑,共同整理出每个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强调每个概念的关键点和难点。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每个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
2.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3. 采用提问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数学定义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资料。
2. 教具:准备相关的图形、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
你知道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是好的主题班会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1. 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
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
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如:2,m都是代数式.等都不是代数式.3.教学难点分析:能正确说出一个代数式的数量关系,即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一定要理清代数式中含有的各种运算及其顺序。
用语言表达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如:说出代数式7(a-3)的意义。
分析 7(a-3)读成7乘a减3,这样就产生歧义,究竟是7a-3呢?还是7(a-3)呢?有模棱两可之感。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我在这次国培中学习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虽只有短短的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
”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概念的得出注重了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体现了活动主题。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3、铺垫导入恰当,让预设与生成合情合理。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
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4、注重了数学陷阱的设置。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5、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1.《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杜红卫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
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
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
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
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并强调,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平方根的定义:即时,我们把叫做的平方根,其中正值又叫做的算术平方根。
接下来就是根据定义求一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题组训练。
表面上看,教师似乎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实质上,教师的设计只是形式化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平方根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没有使学生真正弄清楚为什么叫做的平方根,所以可以想到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概念,在此基础上照猫画虎式进行解题练习,这种做法一定会造成学生后期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混淆。
案例 2:关于“同类项”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如下引入:下面各式有何共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 1);( 2),而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只是揭示了“同类项是什么”,而没有揭示“为什么提出同类项的概念,为什么教学中这样定义同类项概念”。
这里涉及到科学分类的问题,分类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恰当的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把他们不重不漏地划为若干类别,再分别加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分类的产物,仅仅以事实为基础形成的概念难以迁移。
案例 3:“矩形”概念的教学: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用 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1)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2)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生 1:我们这组认为,可以摆成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这些特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邻边有什么特点吗?生 1: (犹豫 )邻边不相等,其比值始终是 2: 1.生 2:有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如果摆成长方形,高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相等,这样面积才是最大的。
(众生疑惑)师:你能说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点吗?生 2: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实际上,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我们把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就叫做矩形。
生 (哗然):这不是小学的长方形吗?教师在学生的疑惑声中,画出图形,板书课题及矩形定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平行四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入矩形的定义,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很多学生对“当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实质上这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垂线段性质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它与矩形的定义没有多大关系; 2.矩形的边没有特殊性,但教师却要求学生说出邻边之比 2: 1,这无意中强调矩形邻边的不等性,使得在生成矩形概念时,学生错误的认为,矩形就是长方形; 3.这样的问题设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殊化”的概念。
教材把“矩形”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就是因为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完全可以用概念同化的方法进行矩形概念的教学,这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将要学习的菱形、正方形在研究思路、方法上一脉相承,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类比思维的能力。
尽管新课程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制订教学策略,应该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领悟为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类似于以上的概念教学并不是少数,我们将目前部分教师的概念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三)创设情境,但情境的选择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只是为了设计情境而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不够协调;(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
这些模式的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
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成为并不优秀的“做题机器”,数学双基也无法落实。
鉴于此,反思我们的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到底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重视基本概念蕴含的智力开发价值,注意充分挖掘基本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概念教学都是有效的、好的教学。
三、初中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一些想法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
数学概念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由于数学能力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
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一)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我认为在概念课的引入上,要树立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是最佳途径。
这样学生们在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
所以对于情境的设计,要结合概念的特点恰当地选取,特点不同,引入形式也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借助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往往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从中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数与代数中的同类项、分式等,空间与图形中的角、平行线、三角形等;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概念都适宜用这种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平方根,我认为从数学内部的运算关系角度入手,更容易理解(后面会具体分析)。
下面介绍概念引入的三种想法:1. 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
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 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
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
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案例 4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教师展示熟悉的生活实例,确立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对象,由学生熟悉的铺地用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地砖铺地时的图案入手。
提出问题 1 :观察图案 1 至 4 ,用正六边形黑白两色地砖铺地时黒砖块数与图案序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答案是:图案中的黒砖块数与图案的序号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