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二章综合练习名词解释填空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2.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_《教育学》名词解释全套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9、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因为教育支出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支出与资本形成及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
1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61-90题)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61-90题)61.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答案要点】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等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第五,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
第六,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教养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62.什么是课程资源?【答案要点】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63.广义和课程资源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有何区别?【答案要点】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因而这类要素也叫素材性课程资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64.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途径和方法)?【答案要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审查学生活动。
第三,开发实施条件。
第四,研究学生情况。
第五,鉴别校外资源。
2015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二章综合练习简答题
2015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二章综合练习(简答题)1.简述现代教育普及制度化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通过颁布专门的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家庭和学生个人各自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真正落到教育实践之中。
第二、形成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督促普及教育的落实。
第三、义务教育的年限确定和延长亦由新的法令去规定和推行。
2.简述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主要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第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3.简述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答:第一、教育的广泛普及。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第二、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联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
第三、创立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概括,从而莫定了其理论基础。
第四、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自然科学知识陆续进入学校的课堂之中,由于科学进步而引起的学科分化为学校课程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第五、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逐渐提高,一些新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
第六、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教育民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受教育权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
第七、宗教教育在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教育权虽然收归国有,但教会开办的学校依然广泛存在。
第八、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长久存在的歧视与隔离问题反映到教育上,必然存在教育上的民族与种族歧视。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名词解释 简答 概述
教育学简答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3。
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家庭起源说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4.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4.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教学组织形成主要是个别施教5. 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6、简述学习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7、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1)藏思相符;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导;5)学不躐等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部应该有其他目的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造,主张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4.学习即社会,学校应该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9、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0、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人力资本论2.教育万能论3.教育独立论11、简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2.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4.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12、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2. 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3. 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1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14、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b)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c)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5、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16、简述教育再生产劳动者的基本内容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换为现实的劳动者2. 教育能够把一般性劳动者转换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 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 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 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换多维度的劳动者1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对人进行附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2. 教育能够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3.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4. 教育能够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1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活化功能;3)教育的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19、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a)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c)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20、简述教育对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平衡2. 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3. 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人口结构4. 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21、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2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23、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表现,形成人的独立性3.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价值的实现24. 简述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应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2. 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甚至常常有害。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88-144题)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88-144题)88.什么是教学方法?【答案要点】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8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答案要点】(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9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案要点】(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第一注意启发诱导。
第二,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第一,要做好提问准备。
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三,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第一,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及其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要求:第一,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第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第三,加强评价和辅导。
(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讲究演示的方法。
(6)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第一,做好参观的准备。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部分笔试模拟试题与答案(二)
2015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模拟试题与答案(二)(教育学、心理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A.舒尔茨B.杜威C.赫尔巴特D.康德2.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A.奥苏倍尔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3.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B.双轨制C.分支型D.五四制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5.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6.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8.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A.主观性B.感染性C.客观性D.两极性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10.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A. 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 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12.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A.唐代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13.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14.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1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16.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7.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19.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20.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A.基本规律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D.基本要求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________,在教育过程中起________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 分章节答案02
一、选择题 1 (3) 2 (4) 3 (3) 4 (4) 5 (2) 6 (3)二、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2 舆论 3 生产力 4 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 6 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 8 校园文化 9 观念文化三 1.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2.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有两种情况:(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6.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9.(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练习题(有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练习题(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育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学校的出现是当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 )。
A 文化B 文学C 文字D 书本2.制度化教育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形成。
A 中等教育B 高等教育C 社会教育机构D 学校系统3.严格意义上,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A 17 世纪下半期B 18 世纪下半期C19世纪下半期D20 世纪初4.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A 洋务运动的推行B 废科举,兴学校C 京师大学堂的成立D 北洋大学的创建5.“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A 非制度化B 前制度化C 制度化D 义务教育6.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的是()。
A 察举制B 举孝廉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学校。
A 文法学校B 琴弦学校C 文士学校D 骑士学校8.强调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发展比较灵活的教育是()。
A 古代印度B 古代埃及C 斯巴达D 雅典9.进入20 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教育延伸。
A 初等B 中等C 高等D 成人1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11.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12.道家主张教育要()。
A 有教无类B 非政C “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 柏拉图B 苏格拉底C 亚里士多德D 德谟克里特14.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的。
A 社会B 国家C 社区D 学校15. 反映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培养》D《民主主义与教育》1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编写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1六经:是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时称诗、书、礼、乐、易、春秋。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亚里斯多德:是古代希腊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道德、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已经发生的教育事件进行发掘和考察,认识教育现象机器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借助样本分析,达到弄清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对实验对象施加新异实验变量,并对环境干扰因素加以控制,然后观察实验对象变化的方法。
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使人增长知识才干或影响人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
所谓学校教育,是由社会专门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期把它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教师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动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处理各种突发的教育问题时,要有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
教师资格:是指教师任职所需要的学历与道德修养及能力标准。
《大教学理论》:被19世纪英国哲学家的约翰穆勒称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文化(广义和狭义):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文化,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文化融合:将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法则之一。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来源:年龄特征: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般的、典型的、木质的共同特征。
遣传(遣传素质):指个体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的生理特点。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
第一章:教学与教育学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人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4.小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1.人的发展:指人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2-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和理特点叫遗传,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者:教育者是教教育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教育措施:措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6、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8、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些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置、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11、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1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61道)教育学一.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护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1.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2.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他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三.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四.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五.1.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第二章名词解释和填空题
⼀、名词解释:1.⽣物起源论(教育的):认为教育是⼀种⽣物现象,教育起源于⼀般的⽣物活动。
动物的⽣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产⽣的基础。
代表⼈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理起源论(教育的):认为教育起源于⼉童对成⼈的⽆意识的模仿。
代表⼈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3.劳动起源论(教育的):是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之上的教育起源学说,认为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的传递⽣产经验和⽣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同时,也认为教育起源于⼈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起源于两种需要的辨证统⼀。
4.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其中有专职的教育⼈员,专门从事学习的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活动有明确的⽬的性、计划性。
学校的产⽣标志看教育从⼀般⽣产和⽣活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的社会活动形式。
5.古代教育:指适应于⼿⼯⼯具⽣产⽅式、⾃给⾃⾜的⾃然经济形态的教育,主要包括奴⾪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6.现代教育:指适应于机器⽣产⽅式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教育。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7.普及义务教育:指根据法律规定实施的适龄⼉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六艺”:指我国奴⾪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
9.教育机会均等:在法律上否定教育特权,确认⼈⼈都应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本世纪中期已由⼀个教育问题演变为⼀个社会政治问题。
10.终⾝教育:把教育看做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认为⼈从出⽣到⽣命终⽌都要不断接受教育。
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11.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12.⼈⽂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培养⼈⽂精神为主的教育。
⼆、填空:1.⽣物起源论者认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______活动。
其代表⼈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答案:⽣存本能2.法国社会学家______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书中认为,教育是⼀种⽣物现象,教育起源于⼀般的⽣物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二章综合练习
(名词解释、填空)
一、名词解释:
1.古代教育:指适应于手工工具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教育,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2.现代教育:指适应于机器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社会的教育。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3.普及义务教育:指根据法律规定实施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生物起源论(教育的):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动物的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5.心理起源论(教育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6.劳动起源论(教育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之上的教育起源学说,认为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的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同时,也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起源于两种需要的辨证统一。
7.学校:是教育的专门场所,其中有专职的教育人员,专门从事学习的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学校的产生标志看教育从一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8.“六艺”:指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方面。
9.教育机会均等:在法律上否定教育特权,确认人人都应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本世纪中期已由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一个社会政治问题。
10.终身教育:把教育看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认为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都要不断接受教育。
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
11.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
12.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二、填空:
1.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______经验和______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答案:生产生活
2.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极端简单,主要是靠年长一代的______。
答案:言传身教
3.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巴比伦、______、______、希伯来、中国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希腊、罗马在奴隶社会诞生之后最早产生了学校。
答案:埃及印度
?wt.mc_id=bk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