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当代鄂伦春族民居建筑单体研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作者:赵国威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少数民族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仅形制多样而且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貌。
黑龙江流域横跨三国,流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着著名的松花江以及乌苏里江等。
在黑龙江流域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如满族、朝鲜族等,传统民居建筑成为彰显特色的重要载体。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民居建筑装饰既丰富了建筑样式,还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和保护。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建筑设计给传统民居建筑带来较大冲击。
因此,对民居建筑装饰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加大传播力度,推动少数民族民居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0 前言在新时期,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
尽管经济发展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条件,使得少数民族的生活愈加舒适,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其中传统民居在少数民族地区是较为重要的彰显当地特色的载体,不仅凸显了本地区独有的文化魅力,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居建筑既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
在分析民居建筑装饰时,可以更好地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俗等,具有深远意义。
1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且这些少数民族分布较为广泛,使得民居形式较为多样化。
例如,蒙古族的毡帐可以反复拆装,有效解决了迁徙途中的居住问题;藏族的碉房主要是依山而建,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大多运用木结构,外墙通过石块砌筑,整体形状类似碉堡,有着良好的防寒以及防震效果;[1]苗族的吊脚楼,下层架起,有着较强的通风效果,能够达到防潮的目的。
通过对上述民居建筑的了解可知其不仅是地域环境中独特的产物,还使民族智慧得以充分展现。
传统民居中的格局以及建造方式都全面反映了地域文化。
其中,家族结构对于传统民居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鄂伦春族不仅保留了以大房子为主的格局,还体现了大家族聚居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到文化属性渗透带来的结果。
城市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研究——以鄂伦春族为例
这些 鄂伦 春族 建 筑 中探 寻 过往 鄂伦 春 人传 统文 化 的 印记 。建 筑 作 为历 史 的见证 者和 文 化的载 体 需要修 复和 保 护 。 另一方面,作为旅游资源,鄂伦春族的传统建筑,例如: “ 斜仁柱” “ 木刻 楞 ”等 已经 在 一 定程度 被 人们 了解和 认 识 。如
行 巧妙 的融合 ,让人 们更 好 的接 受 这种 传 统的 建筑 文化 。这样 可 建 筑 是一 种 文化 现象 ,是一 个 城 市发 展 的重要 标 志 。传 统 的 以在保 护建 筑文 化 的 同时发展 旅游 经 济 ,一举 多得 。 建 筑 文化 是城 市 发展 的有 利 资源 。但 随着 社会 的进 步 ,建 筑 文化 三、 民族传 统建 筑 的保护 与城 市 的发 展 的形 式也 随着 社 会 的发 展 而不 断 的变 化和 发展 。作 为人 口较 少 的 鄂伦 春族 的传统 建筑 就 是 一部 “ 城 市 发展 史 ” ,保护 它 具 有 少数 民族 而 言 ,城 市 的发 展对 民族 的 传统 建筑 文 化有 着 强烈 的 冲 非 常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但 是要 想真 正保 护 起来 却 非常 困难 。倘 若 击 。 民族 建 筑 文化 的保 护 意识 日渐 淡 薄 。一 些传 统 建筑 文 化逐 渐 对 其 认 识不 够 ,一 旦拆 除 , 留给后 人 的将 是无 穷 的遗 憾 。如 何 保 淡 出 了我们 的视 野 。传 统 建筑 文化 是 民族 发 展 的宝 贵财 富 ,体 现 护和 发展 这 些 民族 传统 建筑 ,让其 焕 发 生机 而又 不丧 失 自身 的文 整个 城 市 的文 化 内涵 。 因此 ,我们 应 该 充分 挖掘 民族建 筑 的文 化 化魅 力 ,是现 代城 市 设计 中需 要认 真研 究和 解决 的 问题. 内涵 ,全面 发 挥 民族 传统 建筑 的文化 属 性 ,这 也是 实现 城 市可 持 随着 城 市旅 游 业 的蓬 勃兴 起 ,许 多城 市 不仅 注 意保 护好 传 统 续 发展 的有 效途 径 。 建 筑 ,而 且努 力 发掘 城市 历 史文 化 资源 ,打 造 城市 文化 新 名 片 。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文化探析作者:刘晓静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被同化。
在少数民族享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舒适、便利之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濒临灭亡,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正在面临这样的困境。
鄂伦春族作为一个北方狩猎民族,在语言、宗教、建筑、服饰、舞蹈、音乐、手工艺等方面都显示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以鄂伦春族文化为切入点,对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文化进行探析。
建筑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因此对鄂伦春族的建筑文化研究也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鄂伦春族;民居建筑;斜仁柱;桦树;最后的山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放弃了具有自身民族传统的生活,而选择了更为现代化的生活。
这种选择有利有弊,有利的一点在于现代化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和生活质量,不过弊端也非常明显,即逐渐遗忘、丧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饮食习俗、甚至是语言文字。
1953年,鄂伦春族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了世代生活的山林,放弃了原始的狩猎生活,在政府为鄂伦春族人民兴建的房子中定居了下来。
虽然新兴建的房子在设计上也参考了很多鄂伦春族的传统建筑,但是相较于真正的鄂伦春族传统民居建筑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以鄂伦春族为例,鄂伦春族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民族传统等都可以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
自鄂伦春族人民搬入新居开始,还有很多古老的手工艺和习俗,如制作桦皮船、萨满仪式等和传统建筑和狩猎生活一样被放弃的。
鄂伦春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则是继承和发扬鄂伦春族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驯鹿人——鄂伦春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伦春族是一个非常古老、非常原始的民族,他们依靠原始宗教———萨满延续他们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制作桦树皮艺术的重要地区之一,而鄂伦春族则是这种传统技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
桦树皮艺术是一种将桦树皮制作成各种艺术品的工艺,包括壁挂、屏风、屏风、画等等。
这种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因为它不仅考验工匠的技巧和耐心,同时也需要他们对大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理解。
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居住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的边境地区。
他们的文化、语言、信仰等方面都与周围的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有所不同。
鄂伦春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包括木雕、皮毛制品和桦树皮艺术等,而桦树皮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桦树皮艺术最初起源于北方的原住民,这些人们居住在中国北方荒野的边缘地带,大自然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他们发现用桦树皮的内部纤维来制作艺术品,可以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传递文化。
而当地的鄂伦春族则是这种技艺的最重要的继承者之一。
桦树皮艺术的制作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涂漆、拼贴等多个工艺环节。
传统的工具包括刀、锤、针和打孔针等。
首先,工匠要找到合适的桦树皮,并将它们剥离下来。
然后,他们会将桦树皮按照需要的大小和形状修整一番。
接下来,就是最有技巧性的雕刻环节了。
工匠必须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用刀和锤将桦树皮刻成各种图案和形状,然后再使用涂漆对其着色。
最后,他们使用针和打孔针将各个部分拼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桦树皮艺术的主题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包括自然风光、动物、神话传说等等。
由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转化,不少工匠也会根据现代艺术的风格和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技能和作品。
在中国北方的各大城市和博物馆展出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受欢迎的现象。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很高的附加值,也能够传递原住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而对于鄂伦春族来说,桦树皮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他们保护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维护自己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总之,桦树皮艺术是中国北方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鄂伦春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生,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都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鄂伦春族的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符号和特色而闻名,这些符号承载着族群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研究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入手,探讨其特点、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推动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
一、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特点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族群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符号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外部装饰、构造形式和细节设计上,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理解。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图案的运用鄂伦春族人民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
在建筑艺术中常常运用各种自然图案,如动植物的形象、天空的图案、水波纹等,将自然界的美好融入到建筑中,使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2. 色彩的丰富运用鄂伦春族建筑艺术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常常使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以及黑色、白色等深浅相间的色彩搭配,使建筑更加美观和引人注目。
3. 装饰元素的多样性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丰富多样,包括壁画、雕刻、壁柱、板砖等多种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还表达了族群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4. 结构的稳固与美观鄂伦春族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和美观,建筑物的搭建方式、结构设计和装饰构件都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和特色,使建筑更加美丽和耐久。
以上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明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在当代社会,如何将这些符号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之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装饰的设计与材料选用在当地建筑的设计中,可以运用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如采用自然图案的装饰、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多样化的装饰元素等,使建筑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等地。
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其中的符号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对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建筑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承载着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通过对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加深对这一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
本文将对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和意义,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鄂伦春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符号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深入研究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研究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深入研究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应用,还可以为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知识,更在于促进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实现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
2. 正文2.1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概述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这些符号是鄂伦春族人民对自然、神灵、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和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中,常见的有鹿、鱼、鹰等动物图腾,还包括祥云、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
这些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鹿象征着富足、祥瑞,鹰象征着勇敢、自由,祥云象征着幸福、美好。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空间关联性机制研究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空间关联性机制研究张俊玲,万丽婷,王腾(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渔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江河山林草原等特定的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和文化信仰中产生并发展的,一旦离开这一生存空间,将成为无根之木。
生产方式的变更、居住空间改变、传统文化转型等场域剥离现状,导致渔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以为继。
以鄂伦春族为例,从非遗本体与聚落空间整体保护视角出发,整理非遗本体结构组成和保护现状,解构非遗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探究鄂伦春传统聚落空间与文化生态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作用机制,推动渔猎民族非遗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历史转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聚落空间;文化生态1.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导出分类各项非遗本体相关项目,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归纳演绎解构鄂伦春族国家级非遗的文化生态景观要素,进而通过文献古籍文本挖掘,探索鄂伦春族传统聚落空间与非遗本体之间的关联机制。
2鄂伦春族非遗本体概况及其要素解构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非遗本体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第一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表1可知,鄂伦春族非遗类型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鄂伦春族与自然相依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催生了民族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风俗习惯,而只有语言无文字的特殊情况使得音乐、舞蹈、曲艺成为渔猎民族普遍的文化传承载体。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景观要素解构文化生态学的目的在于研究文化与其产生发展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用于解释文化与环境的双向适应过程。
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各类相互影响的要素,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日常生活范式,要想实现其动态延续,就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获得人们的文化认同[1]。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其产生发展延续必定依存于特定的物质形态、环境空间,传统聚落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提供了特定物质环境支撑,同时非遗的文化涵义赋予所依附聚落空间文化特异性。
“楚伦安嘎”桦皮屋:留住鄂伦春人的家园记忆
鄂伦春斜仁柱搭建技艺传承人莫彩强
﹃楚伦安嘎﹄桦皮屋:
留住鄂伦春人的家园记忆
文\崔
擎昊 图\赵刚 张磊 崔擎昊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斜仁柱搭建技艺传承人莫彩强,自幼随父亲上山打猎,熟悉刺尔滨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了解当地各类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对鄂伦春族传统语言、文化十分精通,在当地鄂伦春族人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莫彩强对于斜仁柱的搭建有一套自己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方法,利用三根树干卡在另一根带有凹陷卡口的主树干上,再用桦树皮或者鹿皮围成一圈,起到挡风保暖的作用;斜仁柱的顶端,则留一个小口,用来通风。
使用莫彩强的这个方法,哪怕只有一个猎人,也可以在几十分钟完成一个斜仁柱的搭建。
“一人一马一杆枪,终年游猎在山岗”,曾是鄂伦春族传统游猎生产和生活的写照。
斜仁柱因方便搭建、易于迁徙的特点,成为鄂伦春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
因其具有“上尖下圆”的特征,人们又把它称作“楚伦安嘎”,意为尖房子。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就是“斜仁柱”。
斜仁柱外部的桦树皮与内部结构细节
莫彩强在熟练地搭建斜仁柱
随着鄂伦春民族的下山定居,鄂伦春族人民慢慢搬进了楼房,但斜仁柱依然存在于他们生活中。
当夜空中繁星闪闪,树林里蛙鸣蝉噪时,鄂伦春族人又会三五成群地搭起斜仁柱,躺在斜仁柱里仰望星空,闭上双目仿佛他们又骑上马匹,穿梭在树海之中,这便是斜仁柱最大的魅力。
莫彩强讲解斜仁柱搭建方法
手机扫一扫了解更多信息
搭建好的斜仁柱屹立在树林间。
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文化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文化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陈庆祯,郭丽萍(齐齐哈尔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展陈空间已经逐渐成为展现区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表达形式。
通过新兴的科学技术手段,把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展陈空间设计中,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展示,是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亦能充分展现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着展陈空间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本文从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应用到当代展陈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意义、运用方法,以及分析在鄂伦春族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中运用鄂伦春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表达。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展陈空间设计;鄂伦春族建筑空间Architectural Space一、传统建筑文化应用在展陈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展陈空间设计在我国发展和应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展示空间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现代展示空间的设计理念最早兴起于西方,清朝末年才开始进入中国。
早期,我国传统展示形式发生变化,将国外的设计形式直接套用,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参观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近年来,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师们应该勇于担起创新设计和继承优秀建筑文化的责任。
在现代展陈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们应当把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其中,通过诠释传统建筑文化的古典与优雅,增强民族精神,彰显文化传统。
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融合的智慧结晶。
设计师要在了解把握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设计思想理念,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在展陈空间中连接起来,并且利用现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建筑材料、工艺等手段,带给参观者深刻的视觉印象和较强的思想感染力。
许多设计师在进行展陈空间设计时经常用到传统建筑元素,因为这些建筑元素可以很好地传播当地的建筑文化。
例如徽派建筑当中的白墙灰瓦码头山墙、江南水乡建筑的白瓦青灰和组合式的变体屋顶等都可以应用在当地的展陈空间设计里。
鄂伦春族“文化符号”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探究
知识文库 第10期24 鄂伦春族“文化符号”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探究倪 晨 刘晓丹作为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与美学内涵,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将其与当下设计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平面设计创意中,设计出民族特色与时代感并存的文化创意产品。
鄂伦春族“文化符号”最为平面设计的标志等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具有古代艺术品的时代价值。
1鄂伦春族居住文化的“符号化”表征鄂伦春族先人视自己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今天的鄂伦春族人,现代的鄂伦春族人也离不开天地山林。
居住文化不仅是民族物质文明的造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物化。
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及宗教信仰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居住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居住文化的“符号化”表征,并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一些民族的标志往往体现在具有不同人文色彩的建筑上,如,飘着奶香的草原上的蒙古包,凌空建在山崖水边的苗族吊脚楼,等等。
在砖瓦竹木之中可体现物理、人情、天道,鄂伦春族的“仙人柱”也是如此。
“仙人柱”是一座靠在一棵歪脖子树边用几根细木杆支起来的圆锥形房屋。
建造一座“仙人柱”需要两三个人互相配合,大约耗时几十分钟,这差不多是世界上用工最少、建造最快的房屋。
“仙人柱”里燃着火苗一蹿一蹿的篝火,它像一座鄂伦春族历史纪念塔,用渺渺的青烟诉说着鄂伦春族人的往昔生活。
“仙人柱”的最奇妙之处在于像现代汽车的天窗一般,顶部留有一小出气口,用于通风、放烟和采光,可以说这是鄂伦春人最早与天地沟通、与日月星辰对话的方式。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鄂伦春族人在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交流中萌生的,也孕育了其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
这些人与自然山林融为一体的鄂伦春族居住文化的“符号化”表征理念,也体现在了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上。
2鄂伦春族信仰的文化“符号化”表征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所尊崇的信仰上。
中国鄂伦春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国鄂伦春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
马辉;邹广天;伏祥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7(000)029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饰等的研究,推导出鄂伦春族的建筑形式形成原因,并进一步研究民族建筑与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得出鄂伦春民族建筑文化不仅是鄂伦春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支撑部分,而且还是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典型标志.由于社会关系、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随时代变化,传统民族建筑文化也濒临消亡,传承与保护鄂伦春族传统民族建筑文化的意义尤为重大.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马辉;邹广天;伏祥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黑河新生鄂伦春乡为例 [J], 郑颖
2.以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建筑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J], 苏文良[1]
3.解析少数民族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应用
——以鄂伦春族民居"斜仁柱"为例 [J], 郜英洲
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以鄂伦春桦树皮船文化为例 [J], 田恒;孙玉忠
5.贵州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J], 冯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伦春族传统“住”与“居”的空间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and "Residence" Space of the Oroqen Nationality 作者: 朱莹[1,2];屈芳竹[1];仵娅婷[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出版物刊名: 建筑与文化
页码: 93-9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7期
主题词: 鄂伦春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建筑单体;更新
摘要:鄂伦春族以游猎为主的生活模式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了千百年,形成了具有季节性迁徙和周期性聚居的显著特点。
直到20世纪中期,鄂伦春族经历了由游猎向农耕经济的急速转型,致使民族传统的住居空间和居住建筑逐渐走向濒危。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尝试图解传统家庭结构、挖掘空间生长单元和聚落衍生逻辑,提取鄂伦春族传统聚落"住(1)"与"居(2)"的空间结构原型,为当下鄂伦春族村落更新提出依据和模式。
斜仁柱与木刻愣——鄂伦春族民居
作者: 关小云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塔河县政协
出版物刊名: 民俗研究
页码: 59-60页
主题词: 鄂伦春族;覆盖物;鄂伦春语;木刻;原始住所;民居文化;居住习俗;防护作用;代表性;野外生活
摘要: <正>鄂伦春族民居,以传统的“斜仁柱”与“木刻愣”房最有代表性。
一、“斜仁柱” 鄂伦春族搭盖的“斜仁柱”(圆锥形原始住所),是世代过着游猎生活的人创造的一种便于拆搭迁移的住屋。
这种原始的“斜仁柱”,是游猎民族的典型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斜仁柱”也不断改进,主要表现在覆盖物上。
但是其形状,以及便于搭盖和拆卸的特点,并没有大的改变。
这和鄂伦春人一直从事游猎生活,需要这种移动住所是分不开的。
黑龙江流域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共性与特征
黑龙江流域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共性与特征Common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ivili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s of Nomadic Ethnic Groups in Heilongjiang River Valley李考智/Li Kaozhi本文中的游牧民族指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
有世代原住草原的蒙古族,原住的雅库特鄂温克人、通古斯鄂温克人,迁徙至此的索伦鄂温克人、达斡尔族等以其游牧或半农半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
黑龙江流域的游牧民族传统民居极具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北方少数民族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逐渐创造出的与其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体现北方少数民族智慧的建筑形态,其建筑形态主要表现为穹庐式毡帐建筑形式,如蒙古包、撮罗子及达斡尔的土房等。
一、原住游牧民族与迁徙游牧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纷繁多样,其淳朴的造型,艺术的构筑,折射出少数民族人民的非凡智慧。
依据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为我们了解游牧民族的特点和建筑文化特色指明了方向,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一)原住游牧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游牧民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是古代时期著名的游牧民族,现代则以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蒙古包等传统民居为代表的民族建筑正在经历着革新和考验,怎样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稳定地发展。
本文中的原住游牧民族指的是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进行集体游动放牧的民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并结合地域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
1.蒙古族的传统民居蒙古族传统民居中最具特色的,即“蒙古包”,其建筑形式闻名于世界。
鄂伦春旗调研报告
鄂伦春旗调研报告引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鄂伦春旗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进鄂伦春旗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对鄂伦春旗的发展前景和问题所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一、概述1.1 背景介绍鄂伦春旗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的旗县级行政区。
鄂伦春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不便,鄂伦春旗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2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了解鄂伦春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希望为鄂伦春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经济调研2.1 主要产业鄂伦春旗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农业方面,鄂伦春旗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为主;林业方面,旗境内拥有大片森林资源,木材加工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畜牧业方面,鄂伦春族以养殖鹿为主要收入来源;旅游业则是鄂伦春旗的最大亮点,其特有的生态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2.2 存在的问题然而,鄂伦春旗在经济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产量较低,技术水平不高,新农村建设滞后。
其次,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木材加工工业化程度低。
再次,畜牧业发展较慢,养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最后,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2.3 改进措施为了推动鄂伦春旗经济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提高木材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利用率,并发展相关的木制品加工产业;•加强畜牧业管理,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改善旅游交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
三、社会调研3.1 教育状况鄂伦春旗的教育事业相对薄弱,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资源有限。
这对鄂伦春族的后代教育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鄂伦春族民居特点_民居工艺
鄂伦春族人们民居都主要是圆锥形的房屋,而这些房屋在鄂伦春族人们称之为“仙人柱”,对此鄂伦春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鄂伦春族民居特点鄂伦春族民居有哪些特点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
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
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
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
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
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
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
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鄂伦春族民居特色在哪鄂伦春族自称为“山岭上的人们”。
头戴狍头皮帽,身穿狍皮衣裤,脚蹬狍腿皮靴,身背猎枪,跨上骏马,穿梭于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之中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党和政府为鄂伦春族在各自活动的区域建立了16个定居点,才使他们结束了游猎生活。
习惯于马背上游猎的鄂伦春人,也像蒙古族建造蒙古包一样发明了简单实用的房屋——“撮罗子”。
它像一件皮衣和桦皮箱一样,卷起来驮上马背就能走。
到了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平缓空旷的宿营地,一会儿就可搭成入住。
“撮罗子”是个圆锥体的空间,先将两根顶端带枝杈的粗壮树干斜搭咬合成“人”字形支架,在两侧各搭3根稍细的木杆,再搭上20多根辅助杆,就成了主体框架。
夏天用桦树皮,冬天用狍皮,自下而上苫盖即可住人。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
鄂伦春族建筑艺术符号研究与应用鄂伦春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其建筑以草木为材料,布局符合自然规律,装饰精美。
这些建筑艺术符号,既是文化遗产,也是现代设计的灵感来源。
鄂伦春族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和建筑布局。
建筑结构方面,鄂伦春族的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木结构用于建造房屋屋顶和部分墙体,砖石结构用于地基和墙体。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坚固耐久,而且也充满了美感,符合鄂伦春族对自然的崇拜。
建筑装饰方面,鄂伦春族的建筑以动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元素。
这些图案都是代表着鄂伦春族生活和文化的符号。
例如,鹿的形象代表着祥瑞和丰收,鸟的形象代表着自由和幸福,花卉的形象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建筑布局方面,鄂伦春族的建筑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布局的。
例如,建筑物的朝向一般都是朝着东方,因为东方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并且,建筑的摆放也符合着地形和地势的要求,以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以上这些建筑艺术符号都非常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应用。
在现代设计中,鄂伦春族的建筑艺术符号可以被运用于室内设计中。
例如,通过在室内墙体上增加鄂伦春族特有的动植物图案,可以给室内带来别样的美感。
并且,建筑布局上也可以参照鄂伦春族的建筑,将房屋建在符合规律的位置上,以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鄂伦春族的建筑艺术符号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这些符号,用它们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Henan Building Materials
河南建材 2017 年第 4 期
图 3 新生乡鄂伦春族新居
试
验
图 4 十八站鄂伦春族新居
Hale Waihona Puke 研 2.2 民族传统纹饰鄂伦春族在游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
究 彩的纹饰图案,这些图案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原
始的也有非原始的,具体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混
在部分鄂伦春族住宅的厨房中设有地窖,地窖 是地下挖个圆型或者方型的洞,其开口一般位于厨 房中央。 地窖利用土的热惰性,用于冬季储藏蔬菜,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到了冬季很难吃到新 鲜的蔬菜,鄂伦春人就在秋季将萝卜、白菜等蔬菜 放入地窖中以备冬季食用。
4 装饰要素
鄂伦春族的室内装饰主要集中在起居室内,丰 富的装饰让室内更具层次感与艺术性,其装饰要素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桦树皮制品,它是鄂伦 春人早期生活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用于居住、打猎 和生活的诸多方面。 如用于居住的桦树皮 “斜仁 柱”,用于打猎的桦树皮船,用于生活的桦树皮桶、盒 等生活用品。 用于当代鄂伦春族室内装饰的桦树皮 制品主要包括桦树皮船模型、桦树皮桶等生活用具 以及桦树皮艺术画作;二是民族服饰,鄂伦春族长 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其中保暖的狍皮服饰是最具代表性的。 虽然当代鄂 伦春族人除了纪念活动外已很少穿着狍皮服饰,但 在室内装饰中却常常见到放在室内一角的狍皮大 衣;三是打猎用具,当前部分鄂伦春族已禁止打猎, 但是传统的游猎文化却依然影响着鄂伦春人。 在鄂 伦春的室内墙壁上常挂有弓箭、 短刀等打猎用具; 四是纪念性的画作或照片,用来承载一家人的回忆。
2017 年第 4 期 河南建材
黑龙江省当代鄂伦春族民居建筑单体研究
金日学 刘广鹏 吉林建筑大学(130000)
摘 要:本文以黑龙江省当代鄂伦春族民居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个鄂伦春民族乡的实 地调研,初步归纳总结了当代鄂伦春族民居建筑单体的平面形式、立面特点、空间特色以及装饰要素。 关 键 词 :鄂伦春族;民居;住宅;当代
图 5 鄂伦春族传统纹饰在建筑立面上的运用
3 空间特色
3.1 储藏室 储藏室一般位于鄂伦春族新建住宅的两侧,既
图 6 当代鄂伦春族室内装饰
20
Henan Building Materials
2017 年第 4 期 河南建材
内卫生间,部分住宅设有储藏室。
图 1 有储藏室的鄂伦春族新居
试 验 研 究
图 2 无储存室的鄂伦春新居
2 立面特点
为体现鄂伦春族的民族特色,新建住宅在立面 形式上采用了鄂伦春族传统的设计元素,使得住宅 具有较高的民族识别度。 2.1“斜人柱”建筑符号
“斜仁柱”又称“撮罗子”,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 居住的主要居住场所,由木杆骨架与其覆盖物所组 成。 “斜仁柱” 的骨架由多根木杆搭接成人字形组 成,主要起支撑作用,其覆盖物一种是用于夏日居 住的桦树皮,另一种是用于冬日居住的狍皮。 当代 鄂伦春族人早已不居住在“斜仁柱”中,但它却是鄂 伦春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新生乡与十 八站等新建住宅中均运用了“斜仁柱”的建筑元素。 新生乡的鄂伦春族新宅由哈尔滨工 业大学在 2013 年设计建造,在建筑立面上增加了象征“斜仁柱”的 装饰性构件(图 3)。 十八站的“龙岭·秘境鄂伦春”小 区更是直接在建筑的一侧加建了水泥材质的“斜仁 柱”建筑(图 4)。
合纹饰、连续纹样等[4]。 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鄂伦春族
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鄂伦春族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例如服饰、寝具、桦树皮工
艺品等。新建住宅的建筑立面上也装饰着这些图案:
有的用石膏直接在墙面上进行勾画,有的则是塑料
材质的成品挂到墙面上,还有的则是用涂料直接在
墙面上进行绘制。 (图 5)。
1 平面形式
自 1953 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建设首批土木结 构住宅后,政府又在 1983 年和 2013 年为鄂伦春族 大规模地建设了砖瓦结构的住宅以及一些公共建 筑[3]。 目前鄂伦春族人大都住在新建设的砖瓦住宅 中,也有一少部分居住在早些时候建造的土木住宅 中。 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乡的住宅在平面形式 上有许多异同点。 首先,当代鄂伦春族的这些民居 建筑大都采用“一栋两户”的形式,即一栋建筑两家 住户平均分配,并在建筑外用栅栏分隔。 其次,在建 筑功能上这些住宅都具有起居室、厨房、卧室。 起居 室是住宅的核心部分,大都位于南向,兼有客厅、餐 厅与主卧室的功能。 厨房位于起居室后,既是功能 空间又是交通空间, 通过厨房进入起居室与卧室。 厨房设有灶台用于生火做饭, 黑龙江北方冬季寒 冷, 生火做饭的热量可用于起居室与卧室的取暖。 卧室是整个住宅中最小的空间,多为家中孩子的居 住空间。 再次,在新建的鄂伦春族住宅中有一部分 加入了储藏室与卫生间。 塔河县十八站的“龙岭·秘 境鄂伦春”小区与呼玛县白银纳的“白银那鄂伦春 民族风情园”设有室内卫生间,爱辉区的新生鄂伦 春族乡与逊克县的新兴、新鄂鄂伦春族乡则没有室
是储藏空间又是交通空间,人由储藏室进入室内,类 似于现代住宅中的玄关。 基于储藏室的这种“双重 功 能 ”,鄂 伦 春 族 储 藏 室 在 布 局 上 通 常 是 一 侧 放 置 生 活用具,一侧则是用于行走的交通走廊。 由于储藏 室连接着厨房,又兼具门厅功能,所以其储藏物件 也大都是鞋架、冰柜以及干菜之类。 3.2 地窖
0 引言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1]。 黑龙 江省的鄂伦春族现主要居住在五个鄂伦春民族乡, 这五个民族乡分别是: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 春族乡、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族乡、逊克县新鄂鄂伦 春族乡。 鄂伦春族原本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 鄂伦春族在政府的帮助于在 1953 年实现了定居[2]。 定居后的鄂伦春族在生产、生活方 式上都有了很大改变,鄂伦春族的民居也由“斜仁 柱”、“木刻楞”等改为了砖瓦房和多层住宅,但鄂伦 春族的传统文化依旧在当代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