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慎于始的教育

合集下载

育儿知识-中国传统胎教--慎起居,谨房事

育儿知识-中国传统胎教--慎起居,谨房事

中国传统胎教--慎起居,谨房事'起居指的就是行走坐卧,即从白天到夜晚,孕妇该如何站立、行走、做事、睡眠等。

不许走险路。

孕妇走路一定要当心,尤其是前三个月和最后两个月。

避免走有危险的路,遇到雨雪天气,地面湿滑,尤其要当心。

上班家远的话,该打车打车,该让老公送让老公送,谁让咱现在不是一个人了呢。

孕妇一定要知道,可不是谈恋爱时可随便疯疯癫癫的了,现在最需要的是稳重。

鞋子最好穿舒适的、有防滑底的,绝对不能为了美再穿高跟鞋了,一是容易摔倒,二是对骨盆不利。

我们不要总看电视里那些女明星们挺着大肚子,还穿个高跟鞋走红地毯参加派对,貌似挺光鲜靓丽,那是作秀,不能学,孕妈妈一切要以胎儿为前提,自己的事要往后排排了。

孕妇坐椅子要注意,一定往里做,端坐,别坐太边上了,容易滑倒或摔倒,造成。

母亲的所有生活习性都会间接影响到孩子,母亲坐得端正,将来孩子出来后也守规矩。

另外,冬天冷时,如果坐公交车或办公室的椅子感觉凉,最好随身带个小棉垫子,避免寒气入体。

孕妇站立的时候也要两脚站稳,不要单脚站起。

够高处东西的时候尤其要小心,你使劲抬手够东西的话,气一往上走,抻拉了经脉,就容易导致流产。

这是一个基本生活常识,但现在太多的孕妇不加小心,置若罔闻,最后出了事情,遗憾终生。

中国古人强调孕妇要睡宽大舒适的床。

现代西医认为,孕妇的睡眠姿势最好采取右侧位,这样可以少压迫心脏。

我个人的经验是,孕妇最好睡硬板床,至少是别睡太软的床,太软的床翻身会很费劲,容易影响睡眠。

孕妇有一个充分的睡眠很重要,孕妇只有休息好了,新陈代谢等才能正常,才能给宝宝提供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

初期,身体好的妇女很爱睡觉,睡眠好的孕妈妈的胎儿就发育得快和好;而身体弱的女子睡眠就不稳定了,因为体内的胎儿要摄取足够的营养,当母亲把一切都供给给胎儿后,自己的气血就严重不足了,气血不足也就无力消化食物,所以这种妈妈常会有的毛病,而且“胃不和则卧不安”,睡眠也会出问题。

这时首先要安定心神,能睡就睡会儿,能吃就吃点儿,吃什么不必太刻意。

中国古代胎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起源于周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胎教的主要特点:
1. 强调母子健康:中国古代胎教强调母子健康,不仅关注母亲的身体健康,也关注胎儿的健康发育。

在孕期,母亲会注意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调整,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 强调环境熏陶:中国古代胎教认为,胎儿接受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大,可以通过环境来影响胎儿的成长。

因此,孕妇会在孕期中注意修养,保持心情愉悦,并在家中布置有利于胎儿成长的环境,例如清新的空气、柔和的音乐、温馨的装饰等。

3. 强调道德教育:中国古代胎教注重道德教育,认为胎儿在母体内就能感受母亲的言行举止,因此孕妇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以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来影响胎儿。

4. 运用中医药:中国古代胎教注重中医药的运用,认为中医药能够调节孕妇身体,促进胎儿健康发育。

孕妇会在孕期中服用中医药,以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5. 注重父亲的作用:中国古代胎教认为父亲在胎儿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亲可以通过与胎儿的对话、抚摸等方式来促进胎儿的成长和发展。

中国古代胎教注重母子健康、环境熏陶、道德教育、中医药运用和父亲的作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也对今天的胎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学前教育史:古代的胎教

1、学前教育史:古代的胎教

学前教育史:第三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调节和外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的措施。

我国古代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胎教学,但各种典籍中,散见于哲学、政治、文学、教育、医学之中的胎教论述极其丰富,有些虽然不免包含封建和迷信的内容,但也有宝贵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

一、胎教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胎教实践很早就开始了。

据史籍记载,最早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王的母亲曾行胎教。

刘向所著《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怀文王时,不看丑恶的东西,不听邪恶的声音,不说傲慢不逊的话语,能自觉地实行胎教。

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十分重视,对于百姓则是“秘而不宣”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教育下移,胎教之道开始走出宫廷,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我国古代就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其中有“胎病”的记叙,其《素问》尤多论及。

但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则初步形成于两汉。

汉代,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使之代代相传,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们开始研究对策。

涉及教育时,便提出帝王是否施以胎教,会关系国家之命运,于是便出现了记载和研究胎教的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著作,促进了我国胎教理论的初步形成。

这些著作主要有贾谊的《新书》、刘向的《列女传》、戴德的《大戴礼记》、王充的《论衡》等。

三国两晋时期,古代胎教学说有所发展。

张华是西晋的文学家,他在《博物·杂志说》中系统地论述了胎教,并且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如提出生男生女的方法、孕妇饮食要有所禁忌、要有诗教乐教等,还大胆批评圣人父母无胎教。

其内容观点虽有偏颇,但其勇气难能可贵。

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时期,是胎教理论和实践深化发展的阶段。

这以前,谈论胎教者,多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人,他们是从“慎始”的一般概念考虑这个问题的。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

⽬前国外亦在⼤⼒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卷》中讲到:“古者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跛,不⾷邪味,割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于邪⾊,⽿不听于*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

如此则⽣⼦形容端正,才德⼈矣。

故妊⼦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肖⽗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不跛,坐⽽不差,笑⽽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医⼼⽅??求⼦》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怀孕之后,须⾏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冷醋滑热⾷,勿乘车马,勿登⾼,勿临深,勿下坂,勿急⾏,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 隋代巢元⽅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欲端正庄严,常⼝谈正⾔,⾝⾏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胎教之也。

” 《源经训诂》有“⽬不视恶⾊,⽿不听*声,⼝不出乱⾔,不⾷邪味,常⾏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聪明,才智德贤过⼈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怀孕后,⼗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郊野,观赏植物,细听⾍鸣,迩云遐思,背风⽽倚。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要⽅??养胎》⼀书中记有“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养胎法。

宋代陈⾃明在《妇⼈⼤全良⽅??总论》中记有“⽴胎教,能令⼈⽣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疾,盍须⼗⽉好景象”,“欲⼦美好,玩⽩璧,观孔雀。

”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物康有为在他的《⼤同书》中提出创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法》中也提出设⽴“胎教院”的建议。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导语】古⼈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创造⼀个良好的胎内环境⽽⾃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活起居等⽅⾯的有⼒措施,以使母⼦的⾝⼼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欢迎阅读参考!1.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注意调和情绪 古⼈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疾。

孕妇的怒愁悲思,狂喜极乐,都会使⽓⾎失和⽽影响胎⼉。

因此,古⼈主张调顺⽓机,宁静养胎。

"宁静得养胎,盖⽓⾎调和则胎安。

……欲⽣好⼦者,必先养其⽓。

⽓得其养,则⼦性和顺,⽆乖戾之⽓。

"《增补⼤⽣要旨》中说:"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盖⽓调则胎安,⽓逆则胎病。

"可见,孕妇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对胎⼉健康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孕妇应注意调节情绪,使⾃⼰保持平和乐观,情志舒畅。

⼆、重视环境感化 古⼈认为,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具有⼗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

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说:“妊娠三⽉,名始胎。

当此时,⾎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义,因感⽽变。

……欲⼦美好,宜佩⽩⽟;欲⼦贤能,宜看诗书。

是谓外象⽽内感也。

”钱今阳在《钱⽒⼉科学》中说:“欲⼦⼥之清秀者,居⼭明⽔秀之乡;欲⼦⼥之聪俊者,常资⽂学艺书。

”及⾄今⽇,民间仍有许多类似做法,如妇⼥怀孕后在室内摆设⼀些优美的⼭⽔风景画,以及俊秀的⼩⼉图像等。

这种做法的实质,也是在通过环境的优雅来调和孕妇的情绪。

三、注重德⾏修养 古⼈很注重孕妇的德⾏操守和性格修养,要求遵循⼀定的⽣活准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例如,《史记》中记载有周⽂王之母太任“及其有娠,⽬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能以胎教”,所以“⽂王⽣⽽明圣,太任教之⼀⽽识百”。

四、注意饮⾷起居 中医认为,妊娠期间,孕妇由于⽣理上发⽣特殊变化,很容易受暑、寒、风、湿、燥、⽕、侵害,感染疾病,危及胎⼉。

因此,这⼀时期应特别注意起居。

同时,妊娠期孕妇消化功能减弱,但⼜要供应胎⼉营养,使养料的需求增加。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与胎养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与胎养

⾸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

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理⽅⾯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理的健康是胎教。

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杂记在⼀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

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全》中所说:“古⼈胎教、胎养之⽅,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多寿多贤良。

”上古⾄汉代的发展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西汉时代,有关胎养的问题已开始萌芽⽽形成雏形,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在甲⾻⽂上发现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是否平安的⼘辞,以及“育疾”的名⽬,也就是妇⼥⽣育的疾病。

公元前⼗⼀世纪成书的《周易》,也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可见当时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中,对畸形胎⼉、妊娠时间长短、⼀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鲁僖公⼆⼗三年(公元前*四年)载有“男⼥同姓,其⽣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达尔⽂在⼀⼋五⼋年才论述到这⼀规律要早了⼆千五百多年。

当然,在我国现存第⼀部重要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妊娠的诊断、⽣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汉书·艺⽂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

但张仲景(公元⼀五零——⼆⼀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的内容很丰富,有胎孕⽤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等;⽽在他的另⼀本著作《⾦匮要略·妇⼈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肿、⼩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法。

讲到汉代,我们还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传·母仪传》,因为在此以前虽早有胎教之说,但正式⽂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惟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敖⾔。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的文章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的文章

我国古代胎教思想的文章西汉政治家贾谊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

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设“胎教”一章,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化是很有必要的,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和规范。

因此,凡孕妇“所求声音非礼乐”、“所求滋味非正味”者均不能迁就。

为何如此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呢?是因为万事想求得一个好的结果,必先有一个好的开端,即所谓“慎始敬终。

”如开头便“失之毫厘”,终能导致结尾的“差以千里”因此,越是开始就越是马虎不得。

他主张妇女怀胎后,必须做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如此便是做到了胎教。

西汉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问题较多。

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一些刺激,指出孕妇的身心卫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为实现这一目的,他认为妇女怀胎之后要注意、“慎所感”,即要重视胎儿通过母体对外界事物的感应。

他说“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怎样才能“慎所感”呢?他认为应该做到“寝不侧,坐不偏,立不跸,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

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胎教也颇有见地。

他在《论衡》中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正如曲萦的多少决定了酒味的好坏一样。

他说“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夭死,禀性软弱者,气少泊而羸窳,羸窳则寿命短,短则早死。

”据此,他提出“禀受其气故巧于御”。

即主张在受精怀胎时就要十分注意要使胎儿“禀得坚强之性”。

如果孕妇不注意胎教,则“生子不备,必有大凶,聋盲,气遭胎伤,故受性狂悖。

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声似豺狼,长大性恶,被祸而死”。

学前教育史历年试题 分章节整理 (精华必备)

学前教育史历年试题 分章节整理 (精华必备)

一、单项选择题[200904单选]1.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D)上1--40A.隋代B.北宋C.唐代D.两汉[200904单选]2.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A)上1--49A.中国B.英国C.印度D.德国[200907单选]1.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A)上1—33/34 A.《世子法》B.《西汉会要》C.《贾子新书》 D.《傅职》[200907单选]2.我国古代奠定了胎教学说初步的营养学基础的著作是(B)上1--41A.《妊娠候》B.《胎产书》C.《千金要方》D.《养胎》[200907单选]3.在古代儿童的教材中,为儿童编写的故事书多出自哪个朝代以后?(D)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201004单选]1.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训诫类和(A)上1--52A.知识掌故类B.知识类C.掌故类D.算术类[201007单选]1.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是( C )上1--40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01104单选]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有(D)上1—31/32A.有教有爱B.教儿宜早C.放任自主D.游戏[201104单选]2.中国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制度中,除设“三母”教导太子、王子外,还为幼小的太子设(A)A.乳母B.保姆C.乳媪D.慈母[201104单选]3.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撰写的训诫类儿童诗歌是(D)上1--54 A.《百家姓》B.《千字文》C.《幼学琼林》 D.《小儿语》[201107单选]1.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主体是(A)上1-17A.道德教育B.语言教育C.识字教育D.生活常规教育[201204单选]1.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是(A)上1-52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凡将篇》[201207单选]1.从形式看,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是(B)1-6A.学前教育B.公养公育C.早期教育D.及早施教[201207单选]2.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的胎教方法是(A)A.小劳法B.瘦身法C.监督法D.瑜珈法[201207单选]10.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A)A.《幼儿园管理条例》B.《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C.《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几点意见》D.《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1304单选]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手段是(C)上卷1-7A.生活经验B.专门场所C.言传身教D.专门人员[201304单选]2.据史籍,有记载的胎教,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______时期。

含有祖先智慧的传统胎教

含有祖先智慧的传统胎教

含有祖先智慧的传统胎教
含有祖先聪慧的传统胎教,超过现代的任何胎教,即有体系而且详细的告诉有关胎教的一切。

第一,从圆房开始作为胎教的开始,认为一个生命不是低贱的,而是高贵的。

第二,详细的说明怀孕的女性应该保持的差不多的道理。

第一,从孕妇的举止上来说,选出“三态度”,即话不能太多,不应该笑得太多或哭得太多或受惊太多或可怕,不能哭丧。

防止孕妇过于兴奋或激昂。

假如孕妇兴奋的话,由于躯体内的荷尔蒙的作用,会引起血管收缩或代谢障碍,对胎儿有害。

同时急事、愤慨的事,、下贱的事是胎儿得病,孕妇感受到的喜怒哀乐等7种感情会遗传给胎儿,因此孕妇不要听坏话,做坏事,有坏的方法。

我们相信只有母亲的姿势正确和端正,出生的胎儿才会端正,有气质有品位。

因此孕妇与任何时候相比都要使心态和举止正确。

第三,强调夫君的作用。

〈胎教史记〉中说“怀孕时,爸爸一天的端正的举止重要性不亚于孕妇怀胎10个月。

这确实是在传统胎教中强调爸爸的胎教的重要性。

作为夫君在妻子怀孕期间不要接近杂人,不要过度饮酒或吸烟,不要贪色,真诚的生活,以此为生活的原则。

而且关心不幸邻居或动物,帮忙村里办丧事,期望自己的品德传送给后代。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阳入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

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

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懒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育儿经

育儿经

家教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初为人父去年冬天,妻子顺利生下了我们的女儿,当那幼小的生命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她便成了我们家里的一份子,亲朋好友、邻里乡党上门道贺,给整个家庭增添了喜乐的气氛。

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小家伙一天天地成长。

我与妻子共同感受了初为父母的幸福与温馨,也感受了给婴孩洗澡穿衣换尿片的慌乱与不易,也感受了女儿感冒发烧时的焦虑与担忧……古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真的,当自己亲身经历了为人父母的辛劳,感同到那份慈爱的心境时,才恍然醒悟,原来父母当年也是如此将自己拉扯大的,养育之恩比海还深!然而观察身边和周围的孩子,三、五岁就不易带了。

孩子会跟父母长辈抢电视,要看动画片。

可动画片中却有些不雅的镜头,甚至有傲慢无礼、打斗撕杀的场景,虽然只是一些玩乐搞笑,孩子却在无意识中学了去。

于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想干什么,父母不允,便开始大喊大闹耍脾气,逼父母就犯……父母心疼孩子,总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使我感受到:生、养一个孩子容易,但要将他教好却是不易。

小家伙来到我们身边了,同时,心中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感重大,一定要努力做好家庭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慎于始”,要能够防微杜渐。

二、一堂讲座有一天,经朋友介绍,听了一堂《儿童经典教学》的讲座,引起了我许多共鸣,感触颇深。

教育慎于始。

初始在十月胎教,如果这时能像周朝王妃太任那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那么将给孩子的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

当错过了胎教,就要重视婴儿三岁前的教育,古人说“三岁看大”,并非没有道理。

而三到七岁,教育几率是百分之二十,所以说“七岁看老”。

七到十四岁,教育几率就只有百分之十了。

十三岁以后,根性深固,想要挽回,就困难重重,便是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所养成的习气根深蒂固,不易改正。

除非本人自己愿意发心,痛改前非,改过向善。

从一开始就慎重,教育也许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父母能以身作则,不去抹杀孩子的天性,不以自己的意愿来障碍孩子,减少外在环境不好的污染,其实也容易将孩子培养成人品、德行、能力俱佳的天才。

胎教的起源 - 胎教知识

胎教的起源 - 胎教知识

胎教的起源 - 胎教知识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
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

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淫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

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中国封建时期家庭教育

中国封建时期家庭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

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私学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设立学校,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曾经说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汉代太学的设立也能够说明这一点。

太学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它的最初设立动机,就是西汉武帝接受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卷5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2页。

)的主张,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的。

隋唐以后,虽然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日渐成为科举的附庸,但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目的自然是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

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2)齐家治国的基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的研究

摘要中国是最早研究胎教文化的国家,而且是最早提出“胎教”一词的国家。

而且胎教在中国的发展也非常明显,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都有论述,具体阐述了什么是胎教以及胎教对中国思想体系的影响。

以及方法。

现代和古代胎教的含义有所区别:古代胎教含义没有特别的定义只有一些文献: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样的记载:“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姑且作为胎教的定义。

胎教广义上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因为没有健康的母亲,亦将不会出生强壮的胎儿。

有人也把广义胎教称为“间接胎教”。

并且本文对胎教方法做了古现代进行了阐述古代的胎教的方法统称为六字诀:调;节;节;适;慎;戒。

而现代的胎教方法有:音乐;语言;抚摸;游戏;光照等等。

如此重视胎教从侧面上反映了古人与现代人对人以小教育的为本的思想,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胎教在中国有着长足而深远的影响关键字:胎教的含义;胎教的思想体系; 胎教的方法; 现代与古代胎教的区别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在其所著的《列女传》中有周武王祖父季历的妃子孕文王而进行胎教的记载:“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这是史籍记载中最早的“胎教”。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可见“胎教”在我国起源很早最早记载和提出“胎教”的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词,书中并有周武王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的记载。

以上这些记载可以说明远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十分注意和重视“胎教”这一问题。

一:胎教的含义古代胎教含义没有特别的定义只有一些文献: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样的记载:“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一)(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发源地,其辩证思想重视未成年人开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易经》中的蒙卦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观念。

【易经】中蒙卦: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蒙卦(愚味无知):有亨通之德(大智若愚)。

不是我求教蒙味之童,而是童蒙求教于我。

第一次占卦时能得到神灵的告示,再三地占卜就亵渎了神灵,也得不到神的喻示了。

(所以求教于人的道理也是一样,要诚心诚意。

)启蒙就是要培养人的品德纯正,是一种神圣的功业。

天地初开的蒙昧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失败?是国为素质不够高,思路不够开阔,心胸不够豁达。

要想改变一个人,只有改变他的知识结构,启迪他的心智。

使他山一样的头颅,流出泉水一样的智慧。

这就是蒙卦的卦象。

山下有水,水就代表了聪明和灵气。

水没有自己的形状。

水依物随形,以附着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

水进河成带,进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无论是杯壶盆碗,照样装得满满。

好比人,无论高低美丑,都可能有智慧。

某处风景秀丽,必定山水相依;天下仁人志士,必定头脑聪慧。

怎样才能启发蒙昧,方法多种多样,办学校是一种,私塾是不是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比如办报纸出书刊听音乐看电视是一种,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

方法不一,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进步。

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当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开发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胎教“正本”。

古人认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视。

据刘向《烈女传》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视胎教。

此后,汉代贾谊《新书》、戴德《大戴礼记》、王充《论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

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

胎教是初的教育 - 胎教理论

胎教是初的教育 - 胎教理论

胎教是初的教育 - 胎教理论
良好的胎教有哪些呢?当确定怀孕后,努力向胎宝贝传达关爱之心,让彼此心意相溶,这就是良好胎教。

反之,若夫妻二人不努力跟腹中宝贝传达心意,反而互相争执,仰或者是妈咪承受过大压力,这就不是成功的胎教了。

往往接受良好胎教的宝宝,出生后就具有让人惊讶的右脑能力。

家长必须要清楚这一事实。

令人惊讶的右脑能力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能与胎儿心意相通,胎儿就会获得与母亲一致的一体感,那么孩子就有运用心灵感应(用心灵来相互感知想法的能力)的能力。

所谓心灵感应是指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沟通的能力。

右脑是心灵作用下的大脑,心灵感应是右脑的基础能力。

当今的教育由于忽视了心灵的作用,所以一直没能将人类与生俱来的伟大潜能发掘出来。

如果不了解胎教,心不在焉地养育孩子,将来的育儿过程就会十分辛苦。

相反,若是能够在胎儿期努力与孩子沟通心灵,不仅会生出一个能力超群的宝宝,而且将来的育儿过程也会变得十分轻松快乐。

汉代胎教中的慎感、慎始、正性、及饮食

汉代胎教中的慎感、慎始、正性、及饮食

汉代胎教中的慎感、慎始、正性、及饮食摘要:胎教理论初步形成于汉代,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括居处良好、慎始正本、精神愉悦、合理饮食这四个层面的核心内容,每一个层面的理论都有其前瞻性与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本文将探讨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及其价值。

关键词:汉代;胎教;胎教之道“胎教之道,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①。

这是汉代学者戴德在其《大戴礼记?保傅》中所著,由此可见汉代政府对胎教的重视,而此种现象的产生与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不可分割。

汉初,由于连年的战争不仅使国家经济萧条,而且人口也大幅度的锐减,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王权,确保自己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开始重视继承人的各方面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中乱伦、早婚等现象使弱智、不孕等问题加剧②,种种因素使得汉代的思想家在教育领域开始关注胎儿教育。

一.居处良好、有所慎感的大环境汉代胎教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强调了良好的外在环境对孕妇的重要性,其中的核心观点便是倡导孕妇居处良好、有所慎感,如大戴礼记補注中曾记载到“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自王后已下有子,月震、女史皆以金环止御。

王后比七月就宴室,夫人、妇嫔即以三月就其侧室,皆闭房而处也。

王后以七月为节者,君听天下之内政。

自诸侯已下妻同之也。

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升而御户右。

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缊瑟而称不习。

”③这段话意为王后怀孕7个月后,就要住到“宴室”,即正室旁专门用于王后分娩的屋子,夫人妇嫔在王后怀孕三个月时就在侧室陪同,并且太师、太宰、女史侍卫在左右,王后要求听的乐曲不符合礼的标准,太师便不会去演奏。

这是当时汉代学者戴德以西周王后在怀孕期间对居处、对礼乐的要求来说明孕妇需要安静和谐的居处环境以供待产。

而汉朝的另一位思想家刘向则从“慎感”的角度出发,以大任生文王来说明孕妇所处外在环境的重要性,他得出“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教——慎于始的教育
天下的父母,无不期盼儿女能够健康平安,一生幸福。

而幸福美满的人生来自于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母亲在怀胎十月期间,和孩子亲密无间地融为一体,正是进行童蒙养正教育的好时机。

胎教,历来被认为是先天之本,为孩子一生的为人处事、成家立业、幸福成功奠定了根基,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

于家、于国、于整个人类素质的提升都是大事。

我们谨收集一些古今事理,奉献给读者:
我国自古有胎教之说,相传帝喾的妃子姜嫄在怀孕期间,性情温和清静,喜好种植庄稼,经常伴随丈夫祭祀,观察植物的生长,所以她的儿子后稷播种百谷,教导人们耕田、种地,发展农业,使家家户户获得丰收,人民尊敬地称他为「农神」。

周朝的开国帝王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也深谙胎教的道理,她在妊娠之初,胎儿禀质未定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胎教。

太任在怀孕时,为维护身心的端正,喜爱弹琴调瑟,欣赏高雅的礼乐钟鼓,用和谐的五音来调整心神的安宁。

她时常聆听的教诲,来自于品德高尚的君子,以及知识渊博的老师。

她观赏优美的风景和图画,用明丽的正色来稳定情绪。

用轻柔舒缓的声调读诵诗书典籍,以及古今的良言箴诫。

从不说粗鲁傲慢的话,不参与调笑戏弄,而是参加庄重的朝会和祭祀,观瞻威武整齐的队列,虔敬地祭祀,常思祖先的德行风范。

这就是自古传颂的:「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


在生活起居上,太任恪守当时对妇女怀胎的要求。

那就是不歪斜着倒卧,不靠边坐,席子不正也不坐,站立时不偏脚。

时时都保持体态和心态的端正。

饮食上不吃有怪味的食物,切割得不当的食物也不用。

她从不放纵嗜欲,居住的环境也保持简单整洁。

母亲在孕期注重自身对外界的感受,不仅有助于自己德行与气质的提升,更有益于腹中的胎儿。

因为古人善参天地化育的德用,懂得胎儿和母亲一同感受善,就肖似孕育出善,胎儿和母亲一同感受恶,就肖似孕育出恶。

在中医典籍中也是这样强调的:「子在胎内,随母听闻,因外象而内感」。

胎儿期是最关键的初始塑造期。

经历了母亲端一诚庄的胎教,周文王出生后,母亲教一而能知百,仁义聪慧,无疾体健,忠孝长寿,成为贤明的君王,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王业。

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胎教的方法。

例如,如果想让孩子的品行端正,母亲在怀孕期间,时常端详观世音菩萨或其它品貌优秀者的画像,真诚地缅怀他们孝悌仁爱、慈善忠贞的事迹,使情绪安定、愉悦,使心境与优良品质的人融合在一起,对胎儿秉质的形成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现代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母亲保持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是孝敬善良的,清净安稳的,就会让孩子形成恭孝有礼,与人为善,平和安定的性情。

果能如是,则令现在许多父母头痛伤心的叛逆孩童就会大大减少。

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曾说过:「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秉质之初。

凡女人受孕之后,
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

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

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资聪明。

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

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朱子在《小学》中提到:「子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

」当母亲用正气来感召胎儿,那么先天的气质变化就来得非常迅速。

如果母亲无论昼夜,都能保持自身的廓然正气,精神内守,情绪稳定,喜怒哀乐适可而止,心情恬淡而宁静。

这样,外邪不能侵入体内,内邪也就起不来,才能安养胎儿,使孩子天赋秉正。

前人也总结了许多胎教与生产和胎儿身体健康的经验教训。

例如,女性怀孕期间性情和顺,才能顺利生产。

《张氏医通》说:「难产之患,多缘妇女禀性执拗,怀孕之日,不检束身心,任意作为,以致气血乖违,胎孕偏著。

」孕期心境和顺,对父母孝顺,行为恭顺,人的气血就顺畅,不易出现胎位不正等种种难产的情况。

另外,孕母应当动静相兼,劳逸结合,经常做适度的活动,也是促进全身气血流畅的好方法。

《万氏妇人科·胎前》说:「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无难产。

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骄,则气停血滞,临产多难。

」如果母亲情志过极,不克制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导致气血逆乱,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引发癫疾等病。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孕产集》记载:「怀孕之后,首忌交合。

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权;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及,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淫浊而钝。

」可见,夫妻二人要清心寡欲,才能安养胎儿,有助于优生优育。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制造出许多随处存在的环境和精神的污染。

现在想要做到「耳不听恶声,目不视恶色」很不容易。

走在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广告扑面而来;打开电视,节目内容也是鱼龙混杂。

怎样才能远离外界环境的污染呢?我们可以学习颜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尽量保持心地清净。

陶渊明说的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总之,进行胎教的关键,在于母亲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外界的感受。

在胎儿形成过程中,任何外界环境或情绪的污染,都会干扰他情感环境的安和和器官的健康发育。

此外,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古时父亲对妻子和孩子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的。

《礼记·内则》中提到,妻子怀孕要生产了,就搬到侧宫居住。

丈夫每天派人去问候两次。

到了将要分娩的时候,丈夫又亲自去看望。

深厚的家庭责任感和浓浓的舐犊之情,可见一斑。

现代的父母也有很多成功的胎教体验。

例如,经常和未出世的宝宝对话,孩子就能学会聆听父母的谈话,明白父母训诫的道理。

孕期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饮食起居习惯,孩子出生后仍然保持原来的作息习惯,不会成为昼夜颠倒的「夜哭郎」。

此外,在胎教时经常和父母交流的孩子,性格随和,不胆怯怕生。

父母在孕期能够节制欲望,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发现孩子的突出表现为: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做事专注,保持清净自守,免去早恋的困扰。

据一位阿姨介绍,她的外孙出生后喜欢听人读书,尤其是古代的经典。

当孩子不耐烦地吵闹的时候,只要给他读《大学》、《论语》,马上停止哭闹,睁大眼睛静静地听,非常专注。

原来,她的女儿在怀孕时,做义务的传统经典教师,无意中给孩子做了很好的胎教。

常听母亲诵读传统经典的孩子,一般都爱读书,聪敏而安静,有良好的气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如果想有优秀温良的孩子,就要从胎教开始。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深厚的智慧。

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最后,愿您家添一个孝子贤孙,祝祖国多一个栋梁之才,祈人类拥有大圣大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