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
危机意识反思总结(必备12篇)
危机意识反思总结(必备12篇)危机意识反思总结第1篇xx事故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听课,参与视频会议,一系列的宣传中,使我感触颇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我认为作为基层干部,需要让广大员工充满信心,让广大员工看到企业的期望,我们不可是个政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要随时随地与员工沟通,把能力技能经验作为分配因素,有效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诚实劳动得到尊重,优秀业绩得到回报,勇于创新得到奖励,自身价值得到提高,有贡献,必须有回报。
二,加强管理落实职责。
要从自己抓起从岗位操作抓起,把集团厂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方案,全面细致地落实到个人和岗位,使广大员工认真负责加强职责,自觉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部门制定和完善各项考核制度,经过抓落实和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在当前严峻的安全面前,提前部署和安排显得十分重要,经过一个早的合理安排,恰当而又巧妙地处理好各种问题,使大家构成一股劲,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就会战胜困难。
四,经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艺水平,设备操作及检修工作积极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再把安全水平提上去。
提高对安全的重视五,对我们每一位职工来说,抓严、抓细、抓实、抓狠各项措施的落实是重中之重,从生产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员工,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职责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仅有这样才能度过安全管理的困境,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危机意识反思总结第2篇职工发言积极,都能够认真反思自己曾经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通过本人自身的教训,使职工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纵观我作业区目前现状和以往的事故案例,总结以下几点:一、我作业区属高危区域,各重大危险源点的`控制有待加强。
1、煤气是我作业区一大重点危险源之一,管理方面虽然制度上在不断完善,但从职工的认识情况来看,对涉及煤气的相关观念淡薄,主要体现在生产操作上,对设备点检不够细致,部分老化设备存在漏煤气现象而未上报,互保制度和监护制度落实力度不够。
中国梦需超越中国意识危机
中国梦需超越中国意识危机2013年05月14日10:20 来源:新华国际新华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发表题为《“中国梦”需要超越中国意识危机》的文章,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再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
大清帝国急剧衰落,中国传统国家被帝国主义打败,中国人就萌生了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国家的梦想。
直到今天,这个梦想仍然是中国人追求变革和进步的巨大思想动力。
但现实的因素似乎更为重要,“中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今天中国很多人对国家的前途、对自己的前途的信心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中国梦”的背后都是当时面临的信心危机,而信心危机的背后则是深刻的“中国意识危机”。
很显然,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就要克服“中国意识危机”。
如果解决不了“中国意识危机”,“中国梦”就会无从谈起。
有危机,才会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今天中国所经历着的“中国意识危机”,实际上是自近代以来的第三波。
清末到“五四运动”是第一波,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是第二波。
今天所经历着的“中国意识危机”和前面两波危机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
要克服今天的“中国意识危机”,人们可以回顾前面两波危机,看看当时这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人们又是如何克服的。
尽管今天的情况很不相同,但仍然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教训。
深刻危机激发梦想前面两波危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主要是因为各种内外因素,导致一些人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没有信心。
“五四运动”时期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清末以来,各帝国主义力量不断深入中国,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都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感觉不到中国有任何希望来拯救自己。
早些时候,翻译《天演论》的严复曾悲叹道:“中国弄不好,有一天会被开除球籍。
”尽管悲观主义在一些精英人物中间流行,但更多的人则被这种情况激发出“中国梦”来。
【最新文档】走出危机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走出危机读后感篇一: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读后感《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读后感中国具有5000年的人类文化历史,号称东方的泱泱大国。
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就体现了提升修养与素质。
而唐宋时期的“盛世中华”也成为不少亚洲国家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而那时的西方国家的人却天天要想着去东方发财。
过去的50年里中国经历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被延误。
落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大国。
但当今世界是发展的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
所以我国政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实行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是的,通过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像经济、军事这些方面铁血有许多能人来讲解,而且我认为比较“透彻”。
我就不便多说了。
可往往集中经历发展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忽略某些方面。
今天,我要说的话题就在这里。
就是被忽略的那一部分——国民素质。
何为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像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等,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而观念则是国民素质的核心。
而观念主要有01、独立人格 02、主体意识 03、个性解放 04、自我实现 05、个人尊严 06、宽容精神 07、自由精神 08、平等精神 09、民主精神 10、法治精神11、人权意识 12、公民意识。
那么中国的国民素质是怎样的呢?我不能说是“恶劣的”。
因为这是片面的,还有不少中国人的素质很高。
这里我用一词来形容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素质是再好不过。
很贴切即“低水平的”。
没错我国国民素质就是低水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将会一下面的论证和实例等等来讲解。
有人说国民素质有什么用?只要经济军事上去了,别的国家就不敢藐视我们国家,国家自然强大。
危机意识的感悟
危机意识的感悟危机意识是一种对于潜在危险和困境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它使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和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应对和调整。
在现代社会中,危机意识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社会公共精神。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危机意识的感悟。
首先,危机意识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方式。
人们常常说:“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强调了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拥有危机意识意味着我们对于潜在的危险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思考,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应对。
比如,一个企业能够提前预见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行动,就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和抓住机会。
另外,危机意识也能够帮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潜在的隐患,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家用电器的使用安全、健康饮食的培养等,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我们所关心的人的安全和健康。
其次,危机意识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拥有危机意识不意味着我们要过于悲观和焦虑。
相反,它需要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合理的措施应对。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被情绪和过度担忧所影响。
只有准确地评估和把握形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和风险。
再次,危机意识需要培养和提升。
危机意识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和加强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对问题和风险的识别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参加培训和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危机意识。
同时,危机意识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危机意识。
最后,危机意识需要贯彻到日常的行动中。
拥有危机意识并不意味着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认识和理论,而是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策略,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测和应对;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是美籍华人林毓生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此书自80年代出版以来在汉语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汉学领域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争议。
作为一位关怀中国文化建设的学者,林氏一直致力于了解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根据,并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研究,探索传统与西方自由民主可以“接榫”之处。
《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即是对五四时代的反思,此书运用了比较思想史的方法并辅助性地使用西方“卡里斯玛”理论,着重深入分析了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思潮的深刻根源——知识分子未能从中国传统中强调心之功能的一元论和唯智论思维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五四知识分子在面对普遍王权的崩溃和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从而揭示了这些知识分子欲摒弃传统却又无法完全脱离传统的思想困境。
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学界并无统一认识,本文特指那些接受过儒家经典著作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充当着思想、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构造、阐释与传播的人物,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处于领先的与引导的地位。
一、普遍王权的崩溃与“卡里斯玛”的破灭正如《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所揭示的,尽管千百年来中国的王朝不断更迭,但由于维系着传统社会—政治系统和文化—道德系统的普遍王权的基本观念和制度循而未改,因而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社会秩序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谓“普遍王权”,即人间的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必须依靠秉承“天命”的君王才能获致,王权成为政治秩序的象征,政治秩序通过王权这一枢纽移位为信仰体系,达到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一体同构。
对于“普遍王权”的解读,林毓生教授辅助性地运用西方的“卡理斯玛”理论。
“卡里斯玛”(意为天赋的恩宠)是早期基督教语汇,指有神助的人物。
马克斯·韦伯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成为讨论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笔记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笔记《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很明显的分为五大板块来阐释作者的观点。
在第一板块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用以阐明五四运动时期全盘性反传统的现象根源于内部的矛盾斗争,外部西方思想的入侵仅仅只是催化剂。
那么什么是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呢?第一、“必须把过去的社会—政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第二、“这样的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予以否认。
”也就是对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价值取向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态度。
五四运动中,中国吸纳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
在中国推衍出一个新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的维护和发展的献身远超过对于其它价值与信仰的倾心。
”但在梁启超看来,重视的民族主义鼓舞人心的精神动力而非其实质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种民族主义的目标和价值驱动力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从事文化、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民族主义的号召下,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再仅仅以名词概念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要求变革的社会意识形态活跃在历史的舞台。
书中讲述这一系列的外部因素仅仅是想说明当时中国庞杂富于变化的思想文化背景,而非真正的根源。
“必须从深入人心的历史力量和政治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寻找。
”意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才是出现对传统全盘否定的根源所在。
清帝国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于中国这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
民国的建立仅仅是使“传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道德秩序的解体达到了高峰。
”然而这两种秩序是由于“作为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的普遍王权的瓦解而最终导致崩溃。
”这种崩溃和瓦解正为五四运动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那么普遍王权在传统社会是怎样一步步渗入人心并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稳固不衰?又是如何在短短几百年的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内土崩瓦解的呢?书中详细的分析了普遍王权的持久稳固性与优势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以及促使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这两个秩序整合方面发挥的功效。
学习“危机意识”篇有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审计部学习《危机意识》篇有感近日,审计部组织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
研讨会围绕《高管必读》中《危机意识》篇章展开了学习和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充分结合自身及部门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充分认识危机的存在危机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危”就是危险,“机”就是机遇,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处处是危机。
我们金广集团,风风雨雨走过20年,今天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绩来之不易,是无数金广弟兄不懈奋斗的结果。
“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我们要守住这份家业,就必须充分认识危机的存在,不进则退,如果我们每天安于现状,脑子里没有危机意识,我们将会死去。
不锈钢市场,总体是供大于求,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面对眼前的成绩,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用每天都是新起点的精神来工作,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危”、“机”是并存的,虽然我们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巨大的机遇就在我们眼前,不锈钢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只要市场有需求,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机遇,我们有先进的机器设备,优秀的人才队伍,科学灵活的企业管理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的机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夜郎自大,脚踏实地,努力打造“百年金广”。
审计部作为集团的重要组成部门,是集团的一个细胞,我们必须要有与集团共存亡的决心和勇气。
但是,审计部同样面临危机。
危险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如果我们未能有效的履行职能,对企业发展中的漏洞和存在的风险没能有效地提示和管理,将会使整个集团在危险的边缘越走越远。
二是面临被被审计单位甚至是集团公司抛弃和淘汰的危险,如果我们审计工作无所作为,或者是乱作为,对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阻碍了发展,这样,我们还会存在下去吗?三是,审计工作本身也存在风险,比如,在审计的过程中,我们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该提示和处理的问题没有处理到位,一旦企业出了问题,同样,我们审计也难辞其咎,也要受到牵连和处罚,等等这些,都是审计的紧箍咒,我们时刻在脑海中要绷紧危机这根弦。
胡适与所谓“中国意识的危机”(上)
胡适与所谓“中国意识的危机”(上)【摘要】胡适对中国意识的看法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与现代化的冲突。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而非简单对立。
胡适深入探讨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是克服中国意识危机的关键。
他的观点对当代中国有重要的启示,如建立包容性的文化认同,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未来中国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胡适,中国意识,危机,传统文化,现代化,民族精神,教育,启示,未来发展,传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胡适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愈发明显。
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广泛阅读西方哲学、文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并试图运用西方理论来解析中国的现实问题。
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见解和建议。
胡适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相互交融,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同时也对后人的思考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胡适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胡适对中国意识的看法,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以及对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的看法。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胡适对民族精神的探讨,探讨教育与中国意识的危机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意识的危机根源。
通过对胡适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剖析和总结,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应对中国意识的危机。
《八次危机》读后感
《八次危机》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我刚读完《八次危机》这本书,感觉真是大开眼界啊!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它吸引住了。
书里讲的那些危机,以前我都没怎么深入了解过。
比如说,原来咱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风雨雨。
每次危机都像是一个大挑战,但是咱们也都努力应对过来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些应对危机的办法。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切实际的,而是实实在在,能让人感觉到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想出来的。
就好像是大家一起在困难面前想点子,怎么能把日子过下去,怎么能让国家继续往前走。
而且哦,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这些危机和咱们普通人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会影响到咱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就业啊,经济形势啊,都和这些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完这本书,我真心觉得,咱们国家能有今天的成就,太不容易啦!那是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我也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因为咱们有过那么多困难都走过来了,以后肯定也没问题!读后感二亲,我来跟你聊聊我读完《八次危机》的感受哈!哇塞,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咱们国家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吧,我就知道日子越来越好,但真不知道背后经历了这么多坎儿。
你知道吗?每次看到书里写的那些危机,我心里都跟着揪一下。
感觉就像在看一部超级紧张刺激的大片,只不过这是真实发生的。
而且这可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整个国家一起在努力克服。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展现的那种在危机中寻找出路的劲儿。
就好像大家都憋着一股气,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不能被困难打倒。
这种精神真的太鼓舞人啦!还有啊,通过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啊、政策啊这些以前觉得很遥远的东西,都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原来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其实都和咱们的小日子紧密相连。
读完之后,我可感慨啦!咱们能生活在现在这么安稳、富足的环境里,真的要感谢过去那些为了应对危机努力拼搏的人们。
咱们也得好好珍惜现在,努力让未来更美好,是不是?怎么样,我这读后感是不是还挺有感触的?。
危机意识心得体会
危机意识心得体会第1篇:《危机意识》培训心得体会(1編寫:王勇(왕용)危機意識培訓之後心得體會很多小白问进入DFU模式要不要连电脑= =!这里备注一下,整个过程都要连接电脑的,从始至终不要拔掉USB线头。
准备阶段首先要保证你备份过,或者cydia帮你备份过4.3.3的SHSH文件。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设备有SHSH的备份,跳过此步骤,直接进入降级;如果是后者,它们通常保存在cydia的服务器上,你不确定SHSH是否成功备份过,请继续往下看: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iTools,让它从Cydia服务器上读取SHSH文件。
iTools_0801.zip(841 K)下载次数:42192点击【SHSH管理→保存SHSH】,下面看到iT ools自动从网络下载cydia帮你的设备所备份的SHSH。
如果显示【4.3.3--成功】字样,说明你的设备有4.3.3SHSH备份,并且服务器上有保存,关闭iTools。
(不必较真寻找SHSH储存路径和后缀名神马的,iT ools自动将你几个版本的SHSH都集成到一个config文件中。
本教程无需用到本地的SHSH,直接从服务器认证证书,这是和小雨伞的区别)降级阶段1.绕过Apple验证直接转向Cydia服务器:(弱弱说一句……我曾经用小雨伞开启TSS服务的方法出现了无限恢复模式,多少有点心理阴影,决定从此不用小雨伞,还是手动修改hosts靠谱)打开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下的host文件(用记事本)在最后一行添加 74.208.10.249 回车,保存并退出记事本。
1 培訓心得體會曉星氨綸(廣東)有限公司編寫:王勇(왕용)危機意識培訓之後心得體會2.让你的iPhone进入DFU模式:同时按住POWER和HOME键10秒(听到USB拔出声音)松开POWER键;同时保持HOME键按住不动10秒(听到USB 插入声音)注意:这20秒千万不要松掉HOME键,不少童鞋进入DFU失败都是因为中途HOME键松开了。
已经畸形的“语文课”——读《危机下的中文》随感
已经畸形的“语文课”——读《危机下的中文》随感早在前几年,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机缘的关系,错过了。
2014年初,接触到了潘文国教授在超星视频上的讲座,感觉很好,所以又回过头来正式阅读了这本《危机下的中文》。
潘教授在这本书中从很多方面阐述了,中文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潘教授的说法,也许有人会一笑而过,但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认为潘教授所言非虚。
因为,我个人也做过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现在的语文,就仿佛是一株被嫁接来的枝条所覆盖的果树,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枝条在果树的最下端勉强维持,那些嫁接过来的枝条被人们广泛赞赏、开发和研究,在这株果树日渐枯萎的时候,我们对嫁接过来的枝条采用的研究手段越先进、研究得越深入,离原来这株果树的本身属性越远、离救活这株果树的目标越远!”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2006年写的一篇随感(《目前的语文课程缺少什么》)中提到的景象。
在同一篇文章中,我还提到了下面的说法语文学科教的是汉语,可有些老师却认为我们教的是超越一切国界的“纯语言”,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谈到统一认识的教育理论时指出“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
”我们做到了么?很明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远远达不到“个人知识的起源应该按照种族中知识的起源的同—途径。
”这样的基本要求。
近似的观点我们也可以从《当代课程问题》这本书中找到“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和继续探究工具传递给下一代,那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我们已经把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落到了实处!早在建国初期,张志公先生曾提出从传统的教育中总结经验指导我们开展新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没有引起重视。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研究成果来说明一下传统教材的意义和价值。
张先生通过研究指出“一本《千字文》从南北朝直后到清末。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中国意识的危机》,我感到一阵的后怕,感觉中国人的意识已经开始走入一个让人感到恐惧的方向了。
书中就提到“全盘西化”恰恰是只有中国人才想的出来的主张。
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可以看得出,“全盘西化”论是十分受当时的文化人欢迎的,他们在看到西方国家的强大时,觉得中国文化有着根本上的漏洞,必须彻底向西方学习才能够拯救自己。
在今天都还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点。
将一个国家方方面面综合起来,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在改革的时候,不是一个部分改,而是一下子上升到整体的高度,去革新它。
咋一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这种方法没有综合现实情况,没有分析到自身所存在的特殊问题,这种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但是回首“五四”运动期间的“全盘西化”不正是如此。
它将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全盘性的推翻,然后将西方的制度文化生搬硬套的放在中国。
作者将这种思想看做是中国人的特色,用他的观点来看,是中国儒家有机宇宙论影响的。
自秦朝以来,儒家思想就提出了王朝帝制与宇宙天道都是彼此相关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
后来很多知识分子延续了这个思路,认为改变的第一个层次是世界观,其次是价值、信仰系统,最后才是政治经济层面的改变。
知道今天,还是有很多人用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香港的陶杰,讲中国文化的DNA,都有把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文化简化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态势,并且认为这个整体有着根本的漏洞,只要彻底改变它,我们整个国家的'面貌都会焕然一新。
这就是传统一元论的延续。
在我的身边也存在很多一元论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如果一个人的成绩不好,那么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人,一无是处。
仅仅是因为成绩,顿时变得如同4等公民一样不受待见,但是实际的情况确实,他在艺术或者其他领域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天赋和优势。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报告
《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报告《中国意识的危机》读书报告张立方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是一本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书,该书是北美汉学界的重要创获。
此书以独特的理论设计,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和极有挑战性的结论,不仅对八十年代以后的汉语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与灵感,而且在国际汉学领域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争议,流波所及,至今未已。
众所周知,“五四”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事件,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八十年来著述薪积。
因为论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迥异,结论自然大不相同。
概而言之,有四种“历史记忆方式”:以吴必、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将“五四”运动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颠覆;以胡绳、彭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将五四运动看作由早期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次反封建的政治社会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视“五四”为反抗传统思想文化秩序、溶入“现代”世界体系的一次理性启蒙运动;而以余英时、张撷、杜维明为代表的海外学者则从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重新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的复杂关系,对其非理性、反历史的思想误区作出鞭辟入里的检讨。
当然,除此之外,尚有“文艺复兴”说、“启蒙运动”说、“思想革命”说、“西方主义”说、“不完全的现代性”说,“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说等多种论点。
相比之下,林毓生先生的这本书则提倡“意识危机”说,他灵活采用了“中国中心观”的研究思路,运用现代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成果来探讨中国现代思想史,并辅助性地使用了韦伯、席尔思的“奇里斯玛权威”理论,因此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作者在该书中,运用马克思﹒韦伯社会学和波拉尼科学哲学中两个崭新的概念:“奇理斯玛”(意为“神圣的天赋”)和“支持意识”作为其论证的理论基石。
这两个概念,本来名异质同,前者来自基督教语汇,指经过了“神”点化的权威人物。
后来马克斯。
韦伯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作为定界个人权威最高标志的特殊名词。
近代中国的意识危机
近代中国的意识危机
李幸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2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在此危难时刻,中国知识分子肩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在中西方文化冲击之时,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意识领域展开了对中国前途的摸索.
【总页数】4页(P71-74)
【作者】李幸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危机意识· 自由意识· 强国意识——论马君武翻译选材的政治意识 [J], 胡冬林
2.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觉醒--以近代中国北部、西部边疆危机为例 [J], 杨志娟
3.品牌意识危机与危机意识 [J], 肖怡
4.财政危机的预防与治理——近代中国财政危机的启示 [J], 周幼曼;康珂
5.“危机”意识和意识到的危机——读部分“问题”研究类图书所想到的 [J], 小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危机感何在?--纵论中国历史之杂感
有个规律叫物极必反,虽然在温床里呆了上千年,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在蒙古元朝的压迫统治终究起来反抗了。
这时的强势反弹使得汉族在亡国80余年后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中国政权明王朝。
而这一次,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明朝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长的统一和平时期262年,远远超出鼎盛唐朝截止安史之乱的125年和平时期,如果不考虑西汉东汉之间的新朝和绿林起义,明取得的和平时期甚至跟整个汉朝的264年一样。
毫无疑问,跟刘邦这种大流氓一致的是朱元璋同样也是奸诈和心狠手辣之人。
其实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并不算非常了得,真正奠定明朝大业的人是明成祖朱棣,即主建北京城和紫禁城,迁都北京又编大典又铸大钟的永乐帝,当然他所创下的远不止这些小儿科般之功绩。
说句心里话,中国历史上真正有伟人气质开创大业的明君,只能算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
而这里有意义的现象是,除始皇帝外,后三位都是紧跟开国皇帝的二三代皇帝,既保持着勤政节俭和创立伟业的雄心壮志,又具备了集中稳定的国家权力和扎实国力军力,可谓赶上了意气风发正待干出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
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皇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镇守燕京。
皇太子朱标病逝后,其子朱允汶被立为皇太孙遂引起诸皇子的不满。
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汶即位称惠帝,又为建文帝。
宫廷内部争权力的矛盾日益激化,1399年燕王朱棣率“靖难”之师,以“清君侧”名义挥师南下,经三年苦战,于1402年攻陷南京,夺取其侄朱允汶之皇位,改元永乐君临天下。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棣身上有着跟李世民相同的一股狠劲和霸气。
蒙元被逐出中国之后,蒙古贵族势力内部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今外蒙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外蒙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位于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
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并不时侵扰明朝边疆。
永乐年间明成祖总共五次率兵深入北地亲征,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这就是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而且最终都是以军事目的达到而胜利结束,确保了强悍蒙古对中国的后来屈服。
树立危机意识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范文_
树立危机意识心得体会正所谓,没有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
你知道树立危机意识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树立危机意识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树立危机意识心得体会篇【1】20××年×月×日,××××组织部分业务骨干赴浙江大学参加学习培训,短暂的九天时间,我们共分为两大块,理论学习培训和实地参观考考察。
通过这次的学习考察,一方面使我深受教育,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中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使我感受很深,现将我的学习考察体会汇报如下:一、居“安”思“危”在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突发性事件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件。
有些事件经媒体渲染报道后,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进而形成了危机。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针对这一主题,8月5日上午,浙江大学熊卫平教授讲授了“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
通过学习,本人认识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正确处理对一个组织、政府部门是非常重要的。
而正确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需要很多技巧。
一个组织、政府部门只有加强危机管理,制定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危机处理预案,强化危机意识,加强学习、演练与思考,才能做到遇事不乱,从容应对,有效地化解危机。
熊卫平教授指出,危机是既定事实,要正确面对危机,同时要引导大家正确地对待危机。
危机是必然的、客观的,接受危机乃是生存之道。
只有接受危机,很好地进入危机情景,冷静启动危机处理程序,才能较好地应对和解决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也是机会,是挑战和机遇,勇于担当危机、积极主动有效的解决危机,是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的检验。
因此,危机管理是否有效,是考察、检验政府部门管理是否有效、能否正常运转的机遇。
危机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或个体处于直接的感性状态,如何理性地对待危机,并化危为机,是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终极目的。
危机按其规模可分为不同的层级,危机的结果是由一些或大或小的特定的群体承受。
“危机”意识和意识到的危机——读部分“问题”研究类图书所想到的
作者: 小影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121-125页
主题词: 危机意识;存在价值;社会责任感;社会问题;外化形式;民族;社会舆论;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意识支配
摘要: <正>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一直是悲剧:生生不已的芸芸百姓总习惯于知足常乐的自我告诫,总被罩在泱泱大国、古老文明的神圣光环之中,而无论是真的身处盛世还是濒临灭顶之灾,在社会的知识层中却又总是传出些微弱的“盛世危言”和绵绵不绝的忧患之音,尽管这声音常常被淹没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
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作为中国知识层表现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外化形式,却始终没有溶解于全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
读书报告的范文
读书报告的范文人的反礼教的态度也很显然。
”[7]正因如此,他们的文章既具有闲适的风韵,又隐含着“亡国之音”的怨愤。
周作人在自传中介绍了一个关于自己是老和尚转世的说法。
无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确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风貌。
他就像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书生,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
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风范,即使声称要闭门读书,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气质也使他时刻关注着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释家文化滋养长大的宠儿,因此质朴、单纯、自然的生活态度,闲适、优雅的精神状态也同样是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之中。
(二)解决矛盾的途径为了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学的个性、反对枯燥干瘪的宣扬道统。
其不同之处在于晚明文人的张扬个性,来自于其“入世”不得的无奈,周作人的表现个人似乎更多的与他的性格相关,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周作人对晚明文人的好感几乎是从不掩饰的。
追求率真与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是摆脱假道学与八股文之后的一种人性的复归。
晚明文人“以文自娱”的写作姿态也源自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种式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张被周作人视为是新文学的来源。
正是人格中散发着的个性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为争取精神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洒脱、自娱的心境;具有那种超脱政治功利而表现出来的满足自我、发泄自我的审美体悟式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来的整体风貌和情调,异于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
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以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他的个人主义与现在所说的西方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同五四大多数xx一样,周作人追求的个人主义更近于尼采所说的“成为你自己”,即确立真正的自我。
对自我价值的过多强调,最终使周作人将济世的情怀理想化了,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成为一种“爱好”和“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意识的危机》有感
姓名:聂学利学号:10091110122
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经常把中国人视为停滞的传统主义典型。
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中国却成了很多人向往的革命之乡,成了与过去整个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决裂的社会。
有读该书后的人评论说,如果思考一下,为什么特别是中国会成为不改变传统的象征,人们就会感到这种看法的产生是因为认识到,中国曾设法使它完整的社会—政治—文化秩序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这种秩序又被一个企图在它内部既体现社会政治权威,又体现社会精神权威的阶级所控制。
这种传统的持续性似乎是它的包罗一切的整体性功能的结果。
在中共掌握政权以后,人们敏锐地觉察出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中有外国的根源。
正是这种意识形态明确主张要与过去的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实行完全革命性的分裂。
为本书作序的本杰明·史华兹教授在序言中提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者,早在中共胜利之前,就对现代中国某些知识分子领导人献身于林毓生教授所谓的那种“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程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林毓生教授认为,在本质上,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涉及到两种预设:第一,必须把过去的社会—文化—政治秩序视为一个整体;第二,这种社会—文化—政治秩序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否定。
林毓生教授同其他很多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者一样,一直很重视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支配地位的五四运动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他们同样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在其后数十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因而他们觉得中共的领导是五四运动的必然产物。
作序者主张,现在很清楚,无论二十世纪中国的反传统冲动如何真实、有力,也不管过去的政治文化秩序结合得如何实在,如果把这种同整个传统完全决裂的简朴而辩证的描述,看作是对现代中国复杂历史的全面概括,是有很大缺陷的。
他说,最近数十年来,不少人都写过文章来竭力纠正通过去完全决裂的那种僵硬的形象。
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它内部的多样性特征,正在进行富有成果的探索;对过去文化在当代中国每一生活层次上尚未察觉或尚未认识的连续性,正在进行彻底的研究。
必须指出的是,面临这种修正的观点(其中很多是有道理的),林教授在这本精深而又严谨的著作里,不再肯定原来的那种形象。
他绝不认为,传统的中国事实上是由各个不可分离部分所组成的毫无问题的一个整体,绝不认为人民中国的建立事实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完全决裂的标志,不管这些传统文化是好是坏。
他分析的核心是,在中国某些文化倾向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看法已牢固地形成了反映传统主义者本身的观点。
林教授强调,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纷纭复杂,尽管这种文化内部存在着彼此冲突的倾向,但是它的各个部分的整体性观念,社会和文化在各个方面受政治秩序控制的观念,以及思想
意识对转变人类生活起决定作用的观念,都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在该文化传统内部广为人们接受的思想之综合。
他进一步强调,这种文化倾向以很多隐微难查的方式甚至影响了那些对过去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人。
作序者指出,作者在这本书中还有其他的功绩。
那就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一种过分的“修正论”可能将反传统主义混淆的时候,作者使我们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向他所说的那种鲜明的反传统的现象。
如果把各种斟酌保留的意见都加以考虑没有其他人比林教授更考虑这一点,事实就很清楚,他所论述的那些观点无论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或政治历史,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当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段解释,就能将中国过去的坏成分视为与一切高等文明过去的普遍坏成分所共有,就能毫无保留地赞扬过去所取得的物质成就,以及多少采取一种称赞的态度来对待过去流行的高尚文化的各个方面,但这是就否认它们目前价值的外国观念模式而言的。
有人注意到,如果我们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和中国的政治历史,与其他非西方文化地区例如印度和穆斯林国家的情况加以对比,林教授的论述所强调的意义就十分清楚了。
的确,这些地区也有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将来也许还更多,正如现代中国有很多知名的“新传统主义思想家”那样。
人们也许会说,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很多知识分子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肤浅的、不真诚的。
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社会的知识分子企图在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之间,在印度教和民主主义之间找出它们的和谐共存,而不是明显对立。
在这些地区还没有一个国家对群众的传统信仰发动一场正面的冲击。
林教授的分析提示我们,无论有其他什么因素发生作用,在那里,旧政治秩序的瓦解,不像在中国对政治秩序瓦解后依然存在的文化产生了完全否定的意义。
他的分析还暗示,那些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优秀人物也许不相信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即林教授所说的的那些主张以思想文化来解救问题的人,有力量实现他们对社会文化的全面改造。
林教授的功绩还在于,他不是以抽象的命题来提出他的这些论点,而是通过研究五四时期三位非常著名的人物----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的思想来证明他的论点。
这是一个颇为艰巨的研究途径。
这三人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
然而林教授相信,固然他们彼此迥殊,但都具有某些他所论述的基本倾向。
他的观点说服力强,而且他对三人的分析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们的新视角。
同时,作序者说,这本著作还对中国遗产本身做了富有成果的探索。
所以,本书不仅对于我们了解现代中国,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世界最棘手的问题,都是有启发、有教益的贡献。
该书的作者以研究“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为主题,发表了他关于中国意识危机的思考,提供了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