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分析以及修辞手法鉴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 研究课文,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对荆轲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掌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文章记叙顺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b. 段落大意概括: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c. 主题思想分析:分析荆轲的形象,挖掘文章主题思想。
d. 修辞手法鉴赏: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展示文章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层次。
2. 生字词表:列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大意。
b. 分析荆轲的形象特点,阐述你对荆轲的评价。
c. 选取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能否理解荆轲的形象特点,是否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能找出并判断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能根据所学知识翻译课文重要语句自学指导:.根据文言基础知识链接,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学习过程:一. 问题情境设计1.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进兵北.略地( )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 (4)樊於期乃前.曰( )(5)又前.而为歌曰( )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7)其人居远.未来( )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9)皆白.衣冠以送之( ) (10)士皆垂泪涕.泣( )(11)发尽上.指冠( )2.分析句式类型(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4)见燕使者咸阳宫( )(5)给贡职如郡县( ) (6)燕王拜送于庭(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翻译重点文句(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重点译对“诚”“见”“有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重点译对“遇”“深”“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学习中的重难点: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夯实基础: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4、解释加点的实词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 能够)②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得到)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果真,如果)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不过、只是)⑥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靠近),( 登上,离开)⑧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①使使以闻大王( 派遣使者) ②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③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到,到达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⑤愿足下更虑之改变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⑧血濡缕浸湿、沾湿⑨比诸侯之列并、列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⑾被八创动词,遭受;名词,伤。
2021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 角色扮演等多种策略,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 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辅助教具
使用PPT、教学视频和历史文 物图片等辅助教具,增强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管理
确保课堂秩序井然,及时处理 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创造一个 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 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提 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 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 解文章,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 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 否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进 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以确保
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和 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 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解析做铺垫。
课文解析
总结词:深入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观察学生 在团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2024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单元三“古代人物传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品味古文语言,领会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勇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荆轲的忠诚和勇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古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古文语言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3. 知识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介绍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汇:忠、勇、智、谋、刺、秦、王等。
3. 人物关系图:荆轲、荆轲母亲、秦王等。
4. 重点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母亲的认识。
(3)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的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英勇事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2013年8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一、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文言固定结构:【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四、重点文言虚词【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3)成语积累: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切齿拊心:图穷匕见:无可奈何:二、合作探究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备注:丁美霞。
获奖精品教案学案教学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2.2《荆轲刺秦王》1(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4.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诗文助读: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 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4.小结5.学习反思《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我校对】: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 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è xùan jū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自我校对】: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自我校对】: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自我校对】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3.文段分析、思考,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 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二必修1第五单元第14课《荆轲刺秦王》。
2. 详细内容:本文讲述了战国末期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展现了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的形象,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专用名词;2. 重点: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影视剧片段,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穿插古代文化背景介绍;3. 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人物形象,分享讨论成果;4. 练习:随堂练习,解答相关问题;六、板书设计1. 人物关系图:展示荆轲、秦王、太子等人物关系;2. 事件发展时间线:呈现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发展过程;3. 重点词语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内容,阐述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析荆轲、秦王、太子等人物形象,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说明其含义。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事件体现了战国末期六国抵抗秦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具有历史意义;(2)荆轲:忠诚、勇敢、智勇双全;秦王:残暴、狡猾;太子:仁义、胆小;(3)重点词语解释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漏补缺,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二必修1第五单元第14课的一篇课文,它描绘了战国末期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掌握课文生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艺术特色鉴赏。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主题思想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字典,教师讲解重点字词。
3. 课文内容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
4. 主题思想分析:讨论荆轲刺秦王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古文的韵味。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生字词:秦、荆轲、剑、壮士等。
文章结构:背景介绍、事件经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忠诚、勇敢、智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2. 答案:(1)战国时期,秦国强大,六国合纵连横,荆轲受命刺杀秦王。
(2)文章主题思想为忠诚、勇敢、智慧。
(3)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掌握。
2. 文章内容的梳理与主题思想的分析。
3. 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
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性。
一、生字词的掌握1. 学生自主查阅字典,了解字词的基本信息。
2. 教师讲解生字词,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解析。
3. 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中《荆轲刺秦王》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解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所蕴含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荆轲刺秦王》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荆轲刺杀秦王背景及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词汇、句式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感受其忠诚、勇敢品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文词汇、句式理解和运用,荆轲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梳理,荆轲忠诚、勇敢品质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课文解析:a.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情节。
b. 对课文中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c.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讲解古文句式特点。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讨论其忠诚、勇敢品质。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a. 情节梳理:荆轲刺杀秦王背景、经过、结果。
b. 人物形象:荆轲忠诚、勇敢品质。
c. 重点词汇、句式:解释课文中生僻字、词,分析古文句式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
b.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认识。
c. 请举例说明课文中古文句式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荆轲故事,解历史背景,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优质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奇》中的《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和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培养运用修辞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荆轲的英雄形象。
重点: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4.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5. 修辞手法讲解:结合课文,讲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2.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3.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荆轲刺秦王的经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英雄形象的认识。
答案:荆轲勇敢、忠诚、不畏强敌,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我国古代英雄的典范。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荆轲刺秦王”为主题,写一段话。
答案:示例:荆轲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秦王似狡兔三窟,诡计多端。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荆轲以英勇之姿,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了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感知法2、讲解法3、自主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二、文学常识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
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重难点】1、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
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学习过程】: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④微()太子言⑤谒()⑥购()之金()千斤⑦秦王必说()见臣⑧穷困()⑨更()虑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 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 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4.小结5.学习反思《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一)参考答案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我校对】:jiǎn zhèn yè fǔ cuì rú wǔ zhǐ chēnbì cù jī jù chuāng wūè xùan jū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自我校对】: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自我校对】: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参考答案】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1.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m用匣子n远方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2.翻译下列语句。
(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自我校对】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3.文段分析、思考。
1.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参考答案】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参考答案】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参考答案】(1)抓住重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